倡議書
婦女節全稱為“國際勞動婦女節”,始于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勞動婦女罷工游行集會。作為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國際性節日,婦女節存在的意義,就是要銘記今日女性所取得的權利并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一代代的女性通過抗爭而取得的;就是要直面當下女性所面臨的種種困境,為爭取完全的、真正的男女平等而斗爭。
但是近些年來,中國青年群體中產生了一種亞文化現象,即女生節。女生節的出現,是對婦女節所代表的女權解放概念的厭棄和否定。這種人為制造出來的節日被置放在婦女節的前一天,更包含著一種粗鄙的隱喻。
為什么我們要抵制女生節呢?
第一,女生節取代婦女節,代表著對女性獨立性的否定和對女性價值的貶低。女生節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充滿著曖昧色彩的“關愛節”。它用各種來自男性的廉價的、流于形式的小恩小惠,以及性別化的贊美和示好表演,來把女性貶低為需要男性“照顧”和“關愛”的對象。它消解了婦女節所代表的全部政治和歷史意涵,否定了獨立和平等對于女性的意義。
第二,女生節取代婦女節,代表著消費主義文化對于女性氣質的重新塑造。新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以女性廣泛參與公共勞動為特征,因而“婦女”一詞潛在地與“勞動”結合在一起。但是80年代以后,集體主義語境中的勞動婦女形象被解構了,被消費主義塑造出的年輕、美貌、會消費的女性形象所替代。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女生節,本質上是消費主義文化所制造出來的一場“性別身份的表演”。它通過一種想象中的中產女性身份,來刻意制造出與底層勞動婦女的區隔。
第三,女生節取代婦女節,代表著對女性的“性化”想象和凝視。女生節的存在,潛在地把女性分成兩個群體:中老年“婦女”與年輕“女生”,也就是男性眼中沒有性魅力的女人和可欲的女人。這種充滿著“性化”想象的女生節,強化了女性在兩性關系中的客體地位。它意味著女性必須要以男性的凝視和審美來塑造自己的身體和氣質,成為男性眼中年輕而充滿著性魅力——但同時又充滿著貞潔想象的“女生”。
更可悲的是,女生節的發源地是中國高校。始作俑者是當今的大學生們。一到每年的3月7日,各地大學校園中就會出現很多充滿著粗俗隱喻的條幅,公然把女性作為物化和性化的客體。與20世紀用自己的青春與熱血變革社會的青年相比,21世紀的中國青年卻沉溺于這種庸俗的歧視性文化。這不僅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時代的悲哀。
因此,在三八婦女節即將來臨之際,小鎮讀書會在此鄭重倡議:提倡婦女節,反對女生節;提倡女性解放,反對物化女性;提倡女性獨立,反對貶低女性。
讓我們團結起來,與這種庸俗文化做堅決的、徹底的斗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