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聞湘水碧如染,今聞湘水胭脂痕。
湘靈妝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窺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無余春。
鼓完瑤瑟人不聞,太平成象盈秋門。
【背景】
這首詩作于1931年3月5日。紅軍第一次反“圍剿”勝利之后,魯迅寫了一首五律《無題·大野多鉤棘》來揭露和抨擊國民黨反動派;同時又寫了這首《湘靈歌》來歌頌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領導的紅色革命根據地。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毛主席親自發動領導下, 湘江兩岸曾經掀起了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的農民運動。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毛主席又在湘江兩岸領導了著名的秋收起義,接著就在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創立了紅色革命根據地。井岡山上,湘江兩岸,是中國革命的搖籃。魯迅在這首詩中,熱烈歌頌了第一次反“圍剿”的輝煌勝利,縱情表達了對毛主席創建的紅色革命根據地的贊美和向往。同時,也深刻揭露和抨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罪惡統治,體現了魯迅強烈的無產階級愛憎感情。
這首詩,作者首先從自然景物著筆,通過描繪湘水今昔不同變化,揭示出這一地區政治形勢的巨大變化,表現了紅色革命根據地星火燎原的革命盛況。
“昔聞湘水碧如染,今聞湘水胭脂痕”。湘江流域,羅霄山脈一帶,從前雖是綠水青山,湘水盡管是碧綠如染,但它卻沉默,凄涼,寄托著勞動人民的悲哀。而如今,在當時我黨和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領導下,苦難的湘江人民起來造反了,湘江兩岸紅旗漫卷,革命運動如火如荼,千萬桿紅旗,千萬把火炬,映紅了天穹,把那“碧如染”的湘水映照得像“胭脂痕”那樣鮮紅美麗。 在這美好的紅色根據地里,連昔日凄苦的湘靈也變得心情愉快,梳妝打扮起來。你看,“湘靈妝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窺彤云”,過去,一直傳說湘靈女神一向陰郁愁苦,如今她竟一反常態,翩翩來到湘水畔輕歌曼舞,梳洗打扮。她映在水中美麗的倒影,好像一輪明月在窺望如火如荼的紅色革命根據地。
在這里作者把湘靈喻為勞動人民的化身,用優美的語言,生動的形象,傳神地描繪出廣大革命人民為慶祝反“圍剿”偉大勝利,而興高采烈、載歌載舞的動人情景。表現了作者對革命根據地的無限向往,對毛主席的無限熱愛。
與這種生動、美好的境界形成了強烈對照的,是國民黨反動統治區的黑暗、蕭條、腐敗透頂。詩的后四句,作者懷著憤懣的心情,用犀利的言辭,寫出了一幅與紅色區域截然相反的陰森可怖的情景,表現了作者鮮明的愛憎。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無余春”,正是當時國民黨統治區黑暗現實的真實寫照。在那暗無天日的日子里,黑夜漫漫,被白色恐怖籠罩著。革命戰士慘遭殺害,進步文化飽受摧殘,廣大勞動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正如“芳荃零落”。就在這被殺害、被監禁的人間地獄里,哪里還能有一點春天的氣息呢?!國民黨反動派實行白色恐怖,屠殺革命人民的滔天罪行,作者表示無比憤怒,并渴望革命根據地的“春天”早日到來。
“鼓完瑤瑟人不聞,太平成象盈秋門”。湘靈鼓瑟了,她從火紅的朝霞中,看到了祖國和人類的希望。因此她彈的再也不是悲苦之音,而是歡樂的樂曲,向人民報導著東方欲曉的消息。但是,國民黨反動派怎么能讓廣大勞動人民聽到革命的聲音呢?他們為了維持搖搖欲墜的反動統治,竭力封鎖消息,拼命粉飾太平。“太平成象盈秋門”這句詩,維妙維肖地再現了國民黨反動派佯裝鎮定,故作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之態,玩弄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騙術。魯迅用“太平成象”這句反語,辛辣地諷刺反動派愚蠢而卑劣的伎倆,揭示了這班家伙氣息奄奄的厄運,并且表現了作者在中國最黑暗的年代,對毛主席領導的人民革命斗爭寄以無限的希望,堅信全國革命高潮很快就要到來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