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事情,又讓我想起了《亮劍》里的李云龍。
我知道很多人對這個角色有感情,因為這部電視劇是很多人的軍事題材文藝作品啟蒙......但講道理,正是這么一部優秀的“國產抗戰片”,日后成了許多“神劇”的開端。
舉個例子,不稱“同志”,而稱“兄弟”,不尊重士兵,動輒打罵,滿嘴“老子”,把我軍干部描繪成梁山好漢一樣的草莽英雄,也是從這部劇開始的。
再舉個例子,把一支部隊,看作是“李云龍”的私人武裝,不講組織,不講紀律,不談信仰,也是從這部劇開始的。
再舉個例子,劇中提到,李云龍在長征途中,為了部隊的生存,曾經縱兵搶糧,以證明他這個人“手段靈活”、“不拘小節”......實際上,任何一個紅軍指戰員,如果這么干,早就被槍斃了,當“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存在嗎?
紅軍自“三灣改編”、“支部建在連隊”上之后,就是一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軍隊,它實現了“黨指揮槍”,部隊再也不是軍事主官的私人武裝,而是黨的軍事力量,是人民的武裝。
我也知道李云龍在歷史上有原型,他們的經歷非常傳奇,但優點是優點,缺點是缺點,總是要分清楚、講明白,這種類型的軍事指揮官、高級干部,革命戰爭史上是有很多的,他們也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但問題是《亮劍》給了大家一種誤解,似乎革命就是靠這些“梁山好漢”打贏的。
這就錯了,性格強硬、敢于亮劍、能打的軍事干部,紅軍里有,白軍里也有,土城的郭勛棋不能打嗎?但有組織、有紀律、有信仰、團結群眾、堅決執行命令的干部,只有我們的隊伍中才有,而且是大多數。
實際上,李云龍的原型,在歷史上也是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最后成長為一位有組織、有紀律、有信仰的優秀指揮官的。
《亮劍》本質上就是個二代寫的英雄主義軍事爽文(前半段是爽文,后半段是陰陽怪氣的“傷痕文學”),并不符合我黨我軍的真實情況,李云龍一個軍事主官,一口一個“團長管軍事,政委管生活”,吹噓當年“縱兵搶糧”的劣跡,管同志叫“弟兄”,不服從命令,滿嘴臟話,還動不動叫囂著和鬼子軍官單挑,還跑到日軍據點玩雙槍奇俠,打平安縣城的時候調動那么多部隊不給上級打一個電話請示一下……你覺得這是共產黨員?有組織有紀律有信仰?
劇中李云龍領導的部隊也是匪氣十足,只認他們自己的團長,不認友軍的同志,不服從上級的安排,你這是革命軍隊呢?還是軍閥的雇傭軍?你把他們的灰布軍服換一換,誰還知道這是八路軍?
老百姓第一次看這種作品,覺得“爽”,英雄豪俠,快意恩仇,接地氣,有匪氣,感覺看梁山好漢嘯聚山林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一樣……普通人對軍事政治的理解就是這么一點,他們喜歡把“革命庸俗化”,這也是地攤文學泛濫的原因之一。
爽是爽了,但導致了一種潮流,就是以后的抗戰片導演,都開始拍“土匪抗戰”、“痞子流氓抗戰”、“地主家少爺抗戰”……《亮劍》里的趙剛尚且能夠開槍殺敵,后來“土匪抗戰片”里我軍的政委、黨代表就都成了嚴肅、刻板、不懂軍事的死腦筋,只會限制“土匪團長”們的英雄才華……甚至都被描寫成了“妒賢嫉能”的“監軍”……《亮劍》才是某種類型抗日神劇的祖師爺。
實際上,政委、黨代表是一支部隊的靈魂,我軍的信仰、組織能力、根據地建設都要依賴政委強大的政工能力和專業技能。而軍事主官對于組織上的命令,是必須服從的,團長和政委,必須全力配合,絕對不可能扯什么“團長管軍事,政委管生活”這樣的屁話;李云龍作為一個主力團團長、老黨員、老紅軍,更不可能整天滿嘴臟話,動手動腳,踹部下的屁股,和上級討價還價……這是國民黨軍閥作風。
實際上,《亮劍》電視劇的編劇做出了出色的改變,都梁原著小說實在是令人無法忍受, 不但把一部革命題材的作品,寫成了“傷痕文學”,還用極其魔幻的筆法,把李云龍和他的“兄弟們”描繪成了一群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我行我素天下老子第一的“法外狂徒”,連基本的軍事常識都不講了......真要照著那個拍,我估計所有觀眾都會罵“弱智神劇”、“龍傲天爽文”。
《亮劍》電視劇中的李云龍實際上已經被編劇“美化”過了,但依然毛病一堆,一開口就是嚴重的錯誤;舉個例子,他開口一句:“團長管軍事,政委管生活”,就嚴重違反了組織原則,在革命隊伍中,任何決定,都不可能跳過政委直接執行,上級的戰略決策、人事任命,往往也是先下達到政委這一層。政委不但精通軍事業務,而且往往是沖鋒陷陣時最容易犧牲的干部,他們是軍隊的士氣和靈魂所在。
教員同志曾經專門寫文章批判過“單純軍事主義”的思想——“以為紅軍的任務也和白軍相仿佛,只是單純地打仗的。不知道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特別是現在,紅軍決不是單純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 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紅軍的打仗,不是單純地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為了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并幫助群眾建設革命政權才去打仗的,離了對群眾的宣傳、組織、武裝和建設革命政權等項目標,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義,也就是失去了紅軍存在的意義。”
黨組織領導軍隊的意義,就在于讓大家“知道為什么而戰”。
國民黨軍隊和紅軍、八路軍、新四軍最大的區別,就是國民黨的軍隊沒有這樣的政工體系,沒有“靈魂”,沒有政委、指導員一級一級深入基層士兵中,去了解他們的想法,告訴他們什么是主義和理想,讓他們知道“我們為什么而戰”。曾經,大革命初期,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時候,北伐軍也是所向披靡,特別是葉挺的第四軍獨立團,被稱作“鐵軍”。就是因為當時的共產黨干部深入軍隊、政治工作做的好,每一個士兵都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戰。后來蔣介石反革命,清黨反共之后,軍隊戰斗力就一落千丈,原因和道理就在這里。
有一些老電影,比如《大決戰》之類的,反而更真實,在攻堅戰的時候,往往是政委帶隊沖鋒,在斷后的時候,往往也是政委下令:“共產黨員隨我留下!”每一次惡戰,共產黨軍隊中,傷亡最大的,就是基層共產黨員。正是這樣的榜樣模范作用,讓更多的基層士兵心向黨組織。
如果你熟悉軍史、黨史,就會發現,紅軍時代,除了黨組織,還有“士兵委員會”,士兵委員會負責監督軍事指揮官,不得存在軍事長官打罵、侮辱、欺凌士兵的現象,一旦出現,這樣的“首長”是要被處分、被批評的。國民黨軍隊中,存在老兵凌辱新兵的惡習,存在軍事長官飛揚跋扈、草菅人命、肆意打罵、虐殺士兵的情況。但在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中,基本不可能發生。
黨組織除了教導軍事技能之外,還要教導新兵識字明理,學習知識,認識世界。哪怕在長征途中,共產黨的軍隊也一直沒有停下基層的教育和學習,在延安的時候,這群山溝溝的士兵,不但會寫自己的名字,甚至知道世界上的航母、飛機型號......上世紀30年代,延安普通的士兵,白天工作8小時,包括2小時體育訓練,2小時軍事訓練,2小時政治課,2小時文化課,還要參加各種文化、體育、藝術活動。是黨讓這支軍隊,成為了戰無不勝的人民武裝。
在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中,組織性和紀律性是非常重要的,像《亮劍》中李云龍這樣動輒戰場抗命、撂挑子、大喊”老子不干“、需要旅長親自來壓制的軍事干部,根本不可能存在,如果存在,也不知道被槍斃多少回了。
如果我們的隊伍中,到處都是李云龍這樣的軍官,我們的戰略決策就根本無法執行,也沒辦法指揮大規模的戰役,因為基層指揮官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私事,有人要救老婆,有人要報仇,有人要當土財主,有人要打平安縣城,大家都忙得很......那還怎么解放全中國?
如果飛揚跋扈、不服領導、自以為是、耍小聰明就能打贏戰爭,那么為什么勝利者不是那些大小軍閥?不是國民黨反動派?
中國革命能成功,靠的不是都梁YY的什么“亮劍精神”,是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人們之所以喜歡李云龍這個形象,其實也和他的角色設定有關,角色設定他是個早就參加革命的老紅軍......人們是對老紅軍有感情。
但如果一個走完長征的老紅軍,到了抗戰、解放戰爭中還是當年的那個作風和覺悟,還一身軍閥氣,搞山頭主義,違抗命令,逞英雄玩單挑......那就說明他進步不大,需要學習和改造。
如果老紅軍個個都像李云龍,那么別說革命成功,當年連延安都到不了。
李云龍,說白了,是一個需要改造的“落后同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