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都是英雄漢,不怕艱苦不怕難”。這是電影《地雷戰》的插曲《民兵都是英雄漢》中最鏗鏘有力的一句歌詞。每當響起這首熟悉的旋律,我便忍不住跟著哼唱起來。1962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軍事教學片《地雷戰》是我看過無數遍的一部老電影,講的是膠東抗日根據地人民開展地雷戰的故事。電影里的每一個情節,每一個人物形象,每一個旋律都印在了我的記憶深處。
抗日戰爭是一場人民戰爭,游擊戰爭是支撐中國長期抗戰的重要作戰形式,地雷戰在抗日游擊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62年,八一電影制片廠將膠東抗日根據地人民開展地雷戰的故事搬上熒幕,拍攝了一部軍事教學片《地雷戰》。影片自全國公映以來,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其影響經久不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一)
電影《地雷戰》從介紹有關地雷戰的軍事科學知識入手,藝術再現了人民戰爭中的群眾智慧,并以其精湛的藝術表演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贏得了觀眾的廣泛贊譽。
該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1942年,膠東抗日根據地邊沿地區的一些村莊經常遭受一股駐扎在黃村據點的日偽軍的洗劫。為了徹底粉碎敵人的蠶食行動,加強邊沿地區的對敵斗爭,上級黨組織決定從主力部隊抽調一批干部來組織和領導各地的民兵武裝。于是,八路軍雷連長奉命調任根據地某區武委會主任。他來到趙家莊后,堅持以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為指導,與民兵隊長趙虎一起發動群眾。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結合當地實際,豐富了地雷戰的戰法戰術,用各式各樣土制地雷擺下漫山遍野的地雷陣,有效彌補了當時民兵武器的落后與不足,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敵軍為對付地雷陣,搬來工兵用探雷器排雷后,又到趙家莊大肆燒殺搶掠。民兵們及時總結經驗,不斷改進制雷技術和布雷方法,使得敵軍防不勝防。進入麥收季節,敵軍本想趁民兵搶收麥子時一舉拿下趙家莊,不想民兵早已布下天羅地網般的地雷陣嚴陣以待,配合八路軍主力一舉攻克敵軍黃村據點,徹底消滅了這股日偽軍。
作為一部經典抗戰題材故事片,電影《地雷戰》場景鮮明,對白細膩,節奏明快,形象逼真。影片情節取材于當年膠東抗日根據地人民的真實戰斗經歷,將民兵緊張戰斗的情景與群眾日常生活的樂趣有機融合在一起,使觀眾產生強烈的代入感,不知不覺就走進了作品之中,與影片中的角色產生共鳴。
中國人民的抗日游擊戰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反侵略戰爭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但是,帝國主義的威脅仍然存在。為了反侵略戰爭的需要,1958年全國掀起大辦民兵師、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的熱潮,軍事教學片《地雷戰》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二)
影片講述了地雷戰前后根據地人民命運的變化。開展地雷戰之前,戰爭形勢異常嚴峻,民兵武器簡陋,很難對付敵人的蠶食掃蕩、燒殺搶掠,敵人占領黃村后,群眾東躲西藏,顛沛流離。開展地雷戰之后,局面就改變了,群眾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大不相同。“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轉。躲在暗地打冷槍,埋好地雷遠遠看,鬼子挨炸又挨打,一個人影看不見”,民兵用地雷陣布下天羅地網,與敵人展開殊死較量。“不見鬼子不掛弦”是電影《地雷戰》中的經典臺詞,曾伴隨影片的公映傳遍中華大地,成為一代代兒童玩抓壞蛋游戲時的口頭禪。
影片為了展現地雷戰的威力,精心設計了5次扣人心弦的較量,凸顯了民兵們的勇敢、智慧、不屈不撓,與日軍的狡詐、兇險和殘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每一次較量情節都讓觀眾凝神屏氣、目不轉睛。
第一個回合,小股敵人出來“掃蕩”,山上的信號樹指出敵人的行動方向,趙家莊的民兵爆炸組埋雷、擺下地雷陣,游擊組監視敵人的動靜,相互配合。突然遇到地雷陣的敵人被炸得人仰馬翻,石頭都炸飛起來了,被打得措手不及,放了一陣空槍之后,灰溜溜地逃走了。群眾歡欣鼓舞,“真是地雷一響,旗開得勝”。
第二個回合,黃村的鬼子又出動了,兵分兩路,一路從正面進攻,另一路從側面迂回,準備合擊趙家莊。趙家莊的民兵立即行動起來,開始在敵人的必經之路和可能進攻的方向進行埋雷。正面進攻的敵人用探雷針探雷,沒有發揮作用,被地雷炸得寸步難行。側面迂回的敵人遭遇了麻雀戰結合地雷戰雙重戰法,被打得暈頭轉向,被引入地雷陣踩響地雷,敵人從側面迂回失敗了。從正面進攻的敵人也屢屢受挫,連環雷、碎石雷炸得敵人傷亡慘重,但鬼子中隊長中野仍不死心,打算強攻,趙家莊的民兵在八路軍主力部隊的支援下,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第三個回合,黃村的敵人不甘心失敗,從青島搬來工兵用探雷器排雷。工兵頭子渡邊得意忘形地起出來一個又一個地雷,隨著一聲聲巨響,敵人引爆了起出的地雷,地雷陣遭受重創。敵人闖進村莊,大肆燒殺搶掠,敵人罪惡的子彈連小孩子都不放過,人民群眾遭受重大損失。
第四個回合,面對敵人的探雷器,民兵并不氣餒,而是改進地雷,制造出真假雷、夾子雷、頭發絲雷等更加精細的地雷,使敵人的探雷器難以發揮作用。當黃村敵人帶著渡邊工兵小隊再次出來“掃蕩”時,迎面撞上各種地雷,最后連探雷器都炸飛了,敵人沒有辦法只好收兵。
第五個回合,黃村的敵人“掃蕩”失敗,黔驢技窮,不得不派漢奸隊長探聽情況伺機偷雷,兒童團員鐵蛋無意間泄露了地雷戰的秘密就是“不見鬼子不掛弦”。當漢奸隊長探聽情況并伺機偷雷時被民兵及時發現,偷雷不成。敵人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渡邊打扮成村婦去偷雷,民兵故意讓其偷走延遲爆炸的土化學雷,結果渡邊被其所偷的雷炸死。
在戰爭中使用地雷武器的國家很多,但我們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卻能將地雷戰搞得出神入化、令敵人心驚膽寒。當敵人的“三光”政策幾乎將神州大地變成焦土的時候,抗日則生,妥協則死,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抵抗,運用機動靈活的游擊戰抗擊敵人。地雷戰作為抗日游擊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使敵人吃盡了地雷的苦頭,終于讓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三)
影片的主題是埋好地雷端起槍,根據地人民有希望。同時也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沒有人民的軍隊,就沒有人民的一切;沒有武裝斗爭的勝利,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人民戰爭的真正威力在哪里?就在于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影片作為一部軍事教學片,敘事脈絡清晰,結構緊湊,主要從造地雷與埋地雷兩個方面,成功塑造了雷主任、趙虎、石大爺、鐵蛋爹、玉蘭、二嫚、田嫂等人物群像,生動展現了人民群眾無窮的智慧以及中國人民保家衛國的勇氣和決心。正如影片的主題曲中唱的“埋好地雷端起槍,滿山遍野擺戰場。堅決消滅侵略者,武裝起來保衛家鄉”。
造地雷在影片中富有戲劇性,集中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智慧。影片中群眾造地雷的最初想法,是源自群眾看到地雷將“石頭都炸飛起來了”所受到的啟發,考慮到“山溝里頭,到處是石頭,不愁沒來路”,“造炸藥在咱們中國,老輩就有過,不稀罕,一硝二磺三木炭,咱自己能配”,于是趙家莊的群眾在黨的號召下“就地取材,自力更生”“自己造地雷”。趙家莊的地雷不僅造出來了,而且根據戰爭需要造出了各式各樣的地雷,比如子母雷、連環雷、真假雷、夾子雷、水雷、天女散花雷等等,這些種類繁多、作用齊全、前所未有、聞所未聞的石雷,沉重打擊了敵人。以頭發絲雷為例,民兵隊長趙虎用頭發絲控制一根伸縮力很大的橡皮條,利用橡皮條的拉力使地雷爆炸,這種雷非常靈敏,稍微一觸動,就能引爆。還有真假雷,假雷在上,真雷在下,搬動假雷,真雷就炸。再如鐵夾子雷,在地上釘一個鐵夾子,“又能下踏雷,又能下絆雷”,使用方便。
埋地雷也是影片中的一大亮點,影片中民兵在如何埋地雷這個問題上與敵人斗智斗勇,在“小河邊大路旁”“山溝里山頂上”等敵人必經之地,以及院內院外、房前屋后、街頭巷尾巧妙地埋設地雷,“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死雷活用,到處開花”,預設消滅敵人的戰場,“滿山石頭開了花”“炸得敵人寸步難行”“炸得敵人無法躲藏”“炸得那鬼子飛上天”。以碎石雷為例,在一個簸箕形的石坑里放上炸藥,蓋上木板,堆上碎石塊,用來封鎖路口、海灘、河道這些險要地形,能夠大量殺傷敵人。把幾個手榴彈設置在地雷上邊,大家叫它子母雷,只要踩響了地雷,手榴彈就會飛起來爆炸,可以有效對付敵人的騎兵或行軍大隊。用一根鐵絲把幾個地雷串聯起來,就叫做連環雷,只要敵人踩響一個就會帶響一串,專炸敵人的行軍大隊。敵人是兇殘的,也是狡猾的,用探雷器破雷,鬼子渡邊自作聰明偷雷被土化學雷炸死,抓老百姓蹚雷遭到民兵埋設的蝎子雷的沉重打擊。如今,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仍收藏著不少當時根據地自造的地雷。據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博物館地雷戰紀念館資料顯示,海陽民兵利用地雷村村布防、戶戶備戰,先后作戰2000余次,斃傷俘敵1800余人,有力地支援了膠東其他地區的抗戰。
《地雷戰》作為紅色電影的經典之作,以其蓬勃的朝氣、創新的熱情、磅礴的氣勢概括著時代和歷史,集中展現了中國抗日軍民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是一部黨史教育的形象化教材。影片穿越時空的藝術魅力必然長存,值得一代代中國人不斷回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