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號》馮導吹的是什么號
馮導已經定居美國了,他早前不嚴肅的時候還是為我等升斗市民貢獻了不少歡笑的,可惜后來忘記了根本,竟然講起正經話來。我對他的惡感源于《集結號》。電影講了一個無論從歷史還是軍事的角度上都經不起推敲的故事(解放軍標準的軍語中根本沒什么集結號,歷史上解放軍往往為爭打阻擊搶破頭,沒人會干騙人這種缺德事)。但我們今天不去研究故事的自相矛盾,而是要探討馮導為什么要把故事拍得這么自相矛盾。
在《集結號》中,沒有任何對士兵們參與戰爭動機的解釋,他們服從的只是一個命令,而不是他們自愿地獻身于那一場戰事。《集結號》宣稱“所有的犧牲都是有價值的”,卻把所有的戰士看作工具人。他們面容模糊,大同小異,因為他們的使命就是一個,就是聽從命令。影片中所有的解放軍戰士僅僅關心的是命令是否來到,而沒有表現出他們的思考,他們的性格,出身。戰士們完全不關心戰爭的意義,也不了解他們的犧牲對于全局戰事的意義,沒有看到他們的堅守,給一種戰局帶來的決定性的變化。由于士兵們面容相似,性格未曾展開,影片里的三場戰爭雖然打得很熱鬧,但底里卻是很空洞,戰爭不過是同義反復,看不出有什么區別。所以那些大同小異的士兵并沒有讓觀眾記住,更不會覺得他們的可愛,自然難以有感動人的地方。看看我們舊有的電影,我們都寧愿化費很多場面,去交待戰爭的正義性,以此來激發觀眾對于戰爭的認同。在《渡江偵察記》中,我們看到開頭部分,戰士們觀望對岸的國軍的燒殺搶掠,生發了“救江南人民于水火之中”的正義之戰的內心驅動。在《南征北戰》中,借一位大娘之口,說:“蔣介石不知糟蹋了多少人的好日子”。這種賦予戰士們以作戰自覺性的內心動機在《集結號》中沒有了,于是,團長的欺騙凸現出來,他只能通過欺騙的手法,讓戰士們走上前線,因為影片里的戰士是一些純粹的拿槍的生命,他們不知為什么拿槍,為什么戰斗,這樣的士兵,團長的欺騙也許是唯一的辦法。于是整個電影悲哀的不是戰士們的犧牲,而是他們至死也不知道他們是被騙了死在陣地上的。
既然戰爭的目的與意義都已經略化,只有“命令”代替了戰爭的全部,結尾谷子地在烈士陵園里了解到了事實真相,對司號員歇斯底里地來了一段大發作,就令人很不可理解。當司號員告訴他,團長壓根兒沒有意圖吹響集結號的時候,谷子地的過急的反應,似乎折射出馮導內心里的心虛。
《集結號》宣稱歌頌了烈士,贊美了犧牲的值得,其實是“打著紅旗反紅旗”,用春秋筆法顛覆了解放戰爭的正義性,嘲弄了戰士們至死被組織的蒙在鼓里的被騙尷尬。《集結號》有著深刻的當代心理原因。如果說在九十年代馮導用王朔式的“頑主”話語去解構中國人生活中的價值觀的話,那么,已經占據主流地位的馮導在這部打著革命戰爭題材的影片中,對我們的立國之基進行了惡俗的丑化與貶低。說這個電影感動了老兵和后代們,難道就沒有看到電影里的潛臺詞:“解放軍欺騙了她的士兵”?“新中國的成立,是建立在騙局之上”?
如果真的有《集結號》中的“軍隊的欺騙”成立的話,那么,可以騙一個谷子地,騙了一個九連,但能騙得了幾百萬人民解放軍戰士嗎?能騙得了千萬支前民工嗎?說到底,精英們打心眼里看不起人民,在他們看來,不是人民創造歷史,而是精英創造歷史;所以他們以為搞搞小動作就可以改變歷史走向——人民那么好騙的話,你去試試!
新中國是怎么來的?從鴉片戰爭到太平天國,戊戍變法;從義和團到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從三次國內革命和兩次反帝斗爭、抗日、抗美──那激越的北伐,悲壯的長征,平型關的秋風鐵馬與南泥灣的荊棘血汗,直到千帆渡江,木舸征海。這一百多年間、興起了何等的歷史風暴,直到地覆天翻!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國家像新中國一樣、其誕生的洗禮是那樣地腥風血雨、坎坷漫長;成長的過程是那樣地艱苦卓絕、慷慨悲壯!
新中國新在哪里?新中國不以任何外幣和貴金屬為準備金,完全依靠人民對政權的信任來發行信用貨幣,這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中國一反歷朝的消極的財政政策,斷然實行向國家現代化全力投資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它把高度分散的生產資料組織起來,發行獨立自主的信用工具,使國家信用向大工業發展。若非如此,中國的工業化是不可想象的。這一千秋偉業,怎么評價都不過分。被集中的資本,多半是人民群眾勒緊褲帶奉獻的。人民為什么甘愿作此奉獻?是因為國家在政治上承諾保障奉獻者當家作主。中國能夠快速實現工業化,靠的是毛澤東本人和共產黨的信用和信用擔保。才能把道德責任轉化為資本的政治力量。毛澤東多次說,老百姓的信任高于一切。就是源于這種深刻體察,人民的信任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本。
而《集結號》之類的文藝作品,讓那些艱苦奉獻的人感覺自己原來是被騙了。被坑了。毫不客氣地說,《集結號》是動搖我們的立國之本。當人民有了深深的被背叛的感覺,他們會怎么做?人民首先就會對以人民政府的信用為抵押發行的人民幣失去信用(這就是近年的炒房風潮的根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