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動態清零”就不免會封小區,小區被封就不免會無所事事,但銀翼認為,與其無所事事,不如把這些時間用來讀書、研究點問題。
這段時間,銀翼花了一點時間研究美國歷史,對發端于十八世紀末,終結于二十世紀初的“西進運動”頗感興趣。
西進運動,可以說是美國的西部大開發。主要是指美國東部居民為了追求財富,實現個人野心與夢想,持續不斷地向西遷移的過程。
美國廣袤無垠的西部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水利資源和森林資源,有漫長的海岸線和優良的港灣,有適宜的氣候,宜農宜牧。
隨著西進運動的推進,到19世紀60年代,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以北發展成為“小麥王國”,密西西比河下游成為“棉花王國”。農業的興盛為美國的經濟繁榮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為東部工業和城市人口分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糧食。
西進運動無疑也伴隨著血與火,伴隨著對印第安人的殺戮與驅逐。
但總的來說,西進運動是美國人民艱苦創業的過程,也是實用、樂觀、勇往直前等美國精神逐漸形成的過程,牛仔文化則是美國精神的一個重要標示。
1979年,小平同志訪美,接過一名牛仔獻上的牛仔帽,欣然戴在頭上,表明了對牛仔文化的認可與欣賞。
以西進運動為背景,好萊塢拍攝了大量西部片,成為美國電影中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門類。
《西部開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是米高梅公司1962年拍攝的一部史詩式西部片。
這部電影的時間設定是1839年至1889年,講述了西進拓荒者普萊史考特一家三代在各個時期所經歷的傳奇故事。
他們從紐約出發,經歷了內戰,淘金熱,路遇印第安人和西南部的流放者,經歷各種艱難險阻,終于到達西部,并聯合其他開拓者在平原上修建了鐵路,把法律與正義也帶到了邊疆。
《西部開拓史》氣勢雄渾壯闊,編劇、取景、攝影、配樂、音效、導演、演員 陣容,各方面俱臻上乘水平。
電影是總結歷史經驗,進行文化與精神傳承的有效載體,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好萊塢電影很好地承擔了這一功能。
西進運動對美國人精神世界的影響是深遠的,比如馬斯克通過互聯網致富后,就把目光轉向了火星移民,投入巨資開發運載火箭,這不妨可以視為“西進運動精神”在當代的一種延伸。
《西部開拓史》是一部年代劇,講述跨越半個世紀的故事,這令銀翼聯想起不久前熱播的《人世間》,這也是一部年代劇,講述了跨越半個世紀的新中國故事。
但是,和《西》劇進取、樂觀、敬仰的基調不同,《人》劇(尤其是前半部分)的基調是賣慘,仍然是一部哭哭啼啼的“傷痕劇”——共和國創業時代火熱的英雄史詩,包括“三線”建設及上山下鄉運動在劇中都被表現成了一種至今無法愈合的傷痕。
“傷痕劇”的精神邏輯結構,就是把落后農民“老婆孩子熱炕頭”和小市民的“咖啡時間”視為人生至境,凡是對這種人生至境有所妨礙的社會運動,均是可恨的、需要控訴的。
銀翼認為,我們可以把《人世間》作者這樣幾十年如一日抱著“傷痕”執念不放的作家,恰如其分地稱為“民族精神的閹割者”——經過他們契而不舍的閹割,很多國人的精神世界,除了小市民的精明勢利與世俗理性外,不剩別的什么了。
這也許可以解釋,同樣從互聯網獲得第一桶金,馬斯克會把目光轉向火星,馬云則只想到“螞蟻金服”(錢和更多的錢),冒險探尋新邊疆的念頭,根本就不可能他的腦海里出現。
銀翼想大喝一聲:住手吧,你們這些可惡的閹割者!請放下你們鋸子和切刀,不要再興致勃勃地解構我們的英雄史詩了,中華民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