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詞
同盟會員南社中的青年革命志士周實(1855—1911)在江蘇淮安聞悉起義的消息,極度興奮,決心發揚浴血奮戰,為革命效死沙場的精神,激動地寫下了《消息》一詩:
消息傳來信復疑,荊襄形勢系安危。蛟龍頭角終難屈,虎豹韜鈐好自為。漢幟飛揚明月夜,魯戈揮霍夕陽時。英雄已分沙場死,莫遣蛾眉系我思。
革命志士沈昌志在武昌起義后,一方面歡呼起義初戰告捷,另方面又熱烈希望在全國范圍內推翻清朝的反動統治,他寫的《光復志喜》抒發了這一熱望。
轟轟烈烈國民隊,正正堂堂王者師。辮發胡裝三百載,不圖復見漢官儀。
黃鶴樓頭金鼓震,春中浦上素旗飛。會須北定中原去,直搗黃龍始凱歸。
半壁支撐記往年,頭顱多少大江邊。今朝唾手東南定,家祭毋忘告祖先。
同盟會員、美術家李叔同(1880—1942)深受革命不斷勝利的鼓舞,在1912年初,以極其興奮的心情,用《滿江紅》為詞牌,填詞一首:
皎皎昆侖山頂月,有人長嘯,看囊底寶刀如雪,恩仇多少,只手裂開鼷鼠膽,寸金鑄出民權腦。算此生,不負是男兒,頭顱好。荊軻墓,成陽道,聶政死,尸骸暴。盡大江東去,余情還繞。魂魄化成精衛鳥,血花濺作紅心草。看從今,一擔好山河,英雄造。
武昌起義爆發后,一些革命報刊對武昌起義及時作出了正面報導,同時又連續發表了歡呼革命勝利、鼓舞革命斗志的詩詞。在這方面最為活躍的是上海出版的《民立報》。十月三十一日發表了歌頌武昌起義的詩三首,作者方外閑。
《聞民軍起事書此》
黯黯神州二百年,義旗重建大江邊。拯民水火急援手,復我河山好并肩。
竹馬兒童迎漢幟,伏鳩父老懲奸偶。泰然披讀揚州記,身入空門也憤然。
《偶作二首》
漢陽山色有無中,滿地烽煙一炬紅。吳越世仇今日了,少年心事莽英雄。
星羅棋布陣堂堂,十萬雄師出武昌。大好河山增彩色,發奇制勝我平章。
從1911年11月到1912年2月,由于革命形勢的不斷發展,革命詩詞也層出不窮。《民立報》就發表了幾十首,可作代表的有下列幾首:
《浪淘沙》 劍冀
乾坤指顧收,目與天游,洪濤掩盡水中謳,萬里河山新氣象,笑傲滄州。
郁結幾經秋,一旦消愁,巍巍砥柱挺江流,二百余年沉黑黯,光復神州。
《大風歌》 楚市野叟
大風起兮云飛揚,馬正嘶兮上戰場。漢幟一麾天地白,不留污點涅重光。披起金甲戰一場,萬葉千花都不管,祗全根節傲清霜。
大風起兮云飛揚,刁斗哀號雁隼翔。櫻盡兔狐休放一,再勞吾力下平岡。罪詔千行淚萬行,休悔當初聽盛策,速回蒙地放牛羊。
《重九》 國黎
天涯誰道無高處,黃鶴樓頭氣象多。萬里煙云收眼底,千秋壯業未蹉跎。
此際年年風雨惡,登臨今日快高歌。留將酒到黃龍飲,莫插茱萸且荷戈。
《感時》 南國
一線光明運已開,歡聲動地若聞雷。黃花崗上英靈聚,揚子江頭戰骨堆。
地利人和遑待論,人強力弱愧無才。會當直搗黃龍府,相約諸君痛飲來。
要奮斗、要革命就會有犧牲。革命烈士的鮮血澆灌了勝利之花。他們壯烈犧牲的事跡贏得了人們的敬仰和歌頌。武昌起義成功后,出現了大量歌頌武昌起義前夕犧牲的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烈士的詩句,其中較為突出的要數以下幾首:
《三烈士贊》 胡石庵
龜山蒼蒼,江水泱泱,烈士一死滿清亡,擲好頭顱報軒皇,精神栩栩下大荒,功名赫赫披武昌。嗚呼三烈士兮漢族之光!永享俎豆于千秋兮,與江山而俱長。
貌清而潔,骨俠而烈,促革命之動機,貢犧牲于祖國,湖湘鐘靈兮,孕茲三杰!共和成立兮,千秋萬歲永紀念夫鄂州血。
《悼烈士》 張純一
乘龍御天三烈士,時成喋血武昌城,孔仁孟義光民史,開國豐碑萬古名。
《題三烈士殉難處》 太瘦生
孝孺舌斷血成碧,子胥頭斷眼尚睜。民國前途遺恨在,江流嗚咽作悲鳴。
在革命斗爭中,拋頭顱、灑熱血的還有眾多的無名英雄,他們也是人們崇敬的對象。在武昌首義成功后,《民立報》發表了一批敬獻給無名烈士的挽聯,較佳者有下列諸聯:
《挽烈士聯》
尚余賊虜縱橫泉壤有靈應未暝
莫謂人權容易頭顱無數得將來
前仆后繼者近廿年死多少無名英雄造此幸福
東響西應有十五省望激發同胞公德慰眾靈魂
1912年12月底在上海舉行的悼念甲午以來諸烈士大會上竟出現了長達二百七十六字的挽聯,全文是:
數千年專制之沉霾毒霧雜韃奴羶俗迷漫神州諸君子首建義旗自甲午及庚子自庚戌迄辛亥十七次天兵聲討誓掃胡氛屈指數粵桂湘鄂贛滇黔秦晉江浙閩等役幾人烈烈轟轟為光復軍作前軀卒于獨立更辟新紀元是種族革命抑政治革命他日河山全復銅像巍峨只憑著了幾顆頭顱一腔熱血兩間灝氣三尺霜鋒購這有價自由莊嚴華國
廿世紀戰爭的血雨腥風挾民族潮流奔騰亞陸我中原久淪左衽溯弘光經延平暨太平逮中山三九數虜運告終恢張漢幕化身出鄭唐許史吳徐秋熊汪胡孫黃黎諸賢莫說生生死死沒姓名者都好英雄即巾幗中有女豪杰蓋武力成功亦文字成功今茲日月重光香花馥郁合擷取些晚開黃菊早放紅梅勁節青松后凋翠柏建個無遮大會酬奠英靈
二、歌曲
在武昌起義成功后,隨著革命詩詞大批涌現,新的革命歌曲也十分流行。有人根據《童子軍》一歌的曲調,寫成《光復紀念》歌,又有人在《光復紀念》歌的基礎上改寫歌詞,并改歌名為《武昌起義》。《光復紀念》歌頌了辛亥革命的重大歷史作用,表達了中國人民向往幸福安康生活的心聲。曲調堅定果敢,兼有敘事和抒情的特點。歌詞全文如下:
八月十九武昌城,起了革命軍。(武昌起義爆發于農歷八月十九日)國體將改良,全國百姓齊歡欣,革命以救民,首先順民心。渡江收復漢口鎮,漢陽龜山樹漢旗,文明文明,真正雞犬也不驚。暫把武漢作根本,各省次第蕩平,可以覘天意,可以覘人心。從此五大旗,千秋永遠息戰爭。從此五大旗,永遠享康寧,江水漢水清,歷史增榮名。
同一時期出現的歌曲《中華大紀念》,也是頌揚辛亥革命豐功偉績和五族共和的,全歌只有一段,歌詞如下:
八月十九義旗揚,革命軍隊起武昌,霹靂一聲江漢清,漢口漢陽樹漢旗,各省聞風爭響應。秦晉滇粵皆反正,江浙聯軍到金陵,大江南北都太平。臨時總統府當初在江寧,各省軍容齊整肅,仁武不殺立功名,暫時息戰相會盟,雙方遣使到滬濱,和議告成戰事停。民心喜歡民氣振,民國元年元旦辰,大家懸燈結彩表歡迎,人心天意知有屬。一時四海慶安寧,從今萬萬歲,五大民族弭戰爭。
以上幾首歌,均刊載于191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華舫琛編《共和國民唱歌集》。
這一時期的《民立報》上,在1911年11月9日和1912年1月15日發表附有樂譜的歌曲兩首,一為《歡迎革命軍歌》,一為《中華民國新歌》。《歡迎革命軍歌》共五段,其中第一段唱道:
國民結團體高聲唱凱歌,大漢重振興喜得人和,流血戰沙場為雪祖國恥,大震殺敵權威震山河。(副歌)快樂快樂得勝日真快樂,齊唱凱歌一聲聲快樂,得時得時天命至莫蹉跎,光復新漢國永遠快樂。
三、歌謠
《北伐軍歌》通過歷數清朝反動統治的罪惡,記述了武昌起義的劃時代作用:
同胞們,一齊來唱和,與諸君唱個從軍歌。我中華,文明開最古,論人口,世界惟我多,論土地,黃帝是我祖。數千年,名譽環球播。最可恨,滿人如狼虎,入關來,到處殺漢族,自此后,顧他不顧我。三百載,漢族受欺侮,甲午年,與日開戰禍,庚子年,八國動干戈,幾敗仗,元氣全折挫。要賠款,民膏作彌補,外國人,因此說我懦,神明胄,可憐比印度。豚尾奴,被譏無處躲。亡國奴,被罵無處訴,追禍源,都為清廷誤,滅國仇,不報待誰何。武昌城,發難收好果。十七省,國土齊恢復,惟北京,因循猶未破。勸同胞;快把劍來磨,勤射擊,精神要活潑。北伐軍,團體結牢固,王者師,所至誰能阻,驅滿奴,出關為丑胡,新政府,民主稱共和。那時節,國泰民安堵,呼萬歲,拍手笑呵呵。
與《北伐軍歌》類似的《衛隊兵士勸軍歌》則著重通過揭發滿清統治者與外國侵略者互相勾結的罪行,以突出辛亥革命的偉大意義。
清韃子,坐朝廷,改盡制度欺祖人。二百年,到如今,許多凌辱害我們。加錢糧,重厘金,坐食爵祿享太平。水旱災,不發賑,那管百姓活不成。惟鐵路,至要緊,是我中國民命根。再官修,不讓民,貪利賣與外國人。英法俄,兼日本,各大強國四方侵。若印度,守街門,奴隸下作犬馬行。你我們若不振,種族滅盡禍來臨。我都督,倡義舉,民國富強從此始。
下面一首歌謠,生動地描述了武昌起義中清廷官員被打敗的丑態:“起義軍,白旗飄,身繞白布炸彈拋。總督衙門一把火,烈火沖天恨難消。嚇得瑞澂割了須,嚇得張彪丟了袍,如比曹操潼關遇馬超。”
歌謠《昔日今日》,則通過今昔對比,描繪了武昌起義后滿清反動勢力的衰敗:
昔日害良民如殺籠中之鳥,今日擒污吏如捉甕中之鱉。昔日穿黃褂拖花翎坐八轎,今日著敝服雉胡須生三腳。昔日欲將鐵路收歸國有,今日盡把河山奉還民軍。昔日磨猛虎牙欲吞民黨,今日曳癩狗尾求庇外人。昔日學那曾文正李文忠一班功狗,今日成那雨淋雞喪家犬兩種情形。
《可喜又可憂》這首歌謠,一分為二地分析了武昌起義后的形勢,看法頗有見地:
民軍義旗一舉四方響應,可喜;然臨時政府尚未成立,辦事未歸統一,又可憂。北軍無戰志軍火亦告竭,可喜;然四出搶掠擾害民間,又可憂。各國嚴守中立,可喜,然有一二國不免有乘隙窺伺之意,又可憂。東南半壁以次恢復,可喜;然金陵未下民賊未除,又可憂。各處旗人多有降服,可喜;然暗殺黨漢奸多如鯽,又可憂。人民踴躍從戎,可喜;然流品不一教育未能貫輸,又可憂。滿運將絕民國成立,可喜;然異族奴隸阻共和之進行,又可憂。
歌謠《冷淡》別具風格,可貴之處是作者對革命陣營內部的陰暗面進行了揭露并表示了不滿:
組織軍隊誓師北伐可羨,遲疑觀望實行無期可慮。捐助軍餉踴躍輸將可敬,女子從戎男兒決死可拜。脫離專制永享自由可喜,一般官場依然頑固可恨。各軍政府破格用人可稱,司長以下位置私人可鄙。總統大任互相推讓可欽,老袁垂涎不得到手可恥。力辭元戎專任北伐可畏,大局未定互爭功名可嘆。往來行人大半剪發可賀,取消獨立敷衍議和可殺。
四、戲劇
武昌起義后,戲劇界大受激勵,一些劇團競演革命劇目。以任天知為領導的進化劇團,1912年春曾在上海、鎮江等地,演出配合革命需要的戲劇。其中《黃金赤血》以勸募愛國捐為內容,劇中道白有不少是揭露清朝反動統治的言詞。《黃鶴樓》是敘述武昌起義的。《共和萬歲》一劇把南京光復搬上舞臺,既描寫了三省聯軍的艱苦作戰,又表現了張人駿、鐵良、張勛之流的狼狽逃命。劇終時群眾在孫中山銅像前,開慶祝勝利的提燈會。這些劇的演出,激發了群眾的革命熱情。
1912年春,活動在上海的春柳社曾演出過《黃花崗》,由主要演員陸鏡如扮演黃興,當他神采奕奕策馬登場時,引起觀眾的熱烈掌聲,大家有如身歷其境,幾乎忘記是在觀戲。
劉藝舟也是這一時期從事新劇活動的重要人物。1911年秋他在山東一帶演出,聞訊家鄉武昌爆發起義后,積極響應,親自組織一支革命軍攻克了登州、黃果等地,后來他放棄了革命軍中的任職,繼續從事戲劇活動。1911年11月7日出任保定第六鎮統制的吳祿貞,因積極策劃武裝起義,不幸被袁世凱指使的爪牙所殺害。這一事件的發生,激起革命群眾的公憤,劉藝舟根據吳祿貞被刺前后的經歷,針對當時湖北革命黨人出現的不團結現象,于1912年2月在漢口大舞臺自編自演了《吳祿貞被刺》一劇,劉藝舟主演吳祿貞。劇中吳祿貞被刺以后,在臨終前大聲疾呼:“寄語南方同志,革命前途,阻礙尚多,務望同心協力,且莫爭權奪利,自起黨爭。須知洪秀全的功敗垂成,就是由于內訌,我們應引為殷鑒!只要南方同志能夠同心同德,我今日死也無憾。”當劉藝舟在舞臺上感情充沛緩而有力地念這段臺詞時,臺下觀眾激動不已,有的聲淚俱下,詞畢幕落,觀眾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
五、電影
在革命風云中產生的紀錄片《武漢戰事》,是我國記錄和頌揚武昌起義的唯一一部新聞片。那時中國的電影制片業尚未正式誕生,《武漢戰事》的制片人,不是電影家,而是一個魔術家,其人就是朱連奎。朱連奎在清末曾到過英、法、德、美等國,靠自己一套高超技藝,成了飲譽中外的魔術大師。上世紀初,歐美電影業方興未艾,朱連奎在國外演出時,曾購置了一批攝制電影的器材。武昌起義前夜,朱連奎帶著他的雜技幻術團,從歐美各國演出歸來,到了漢口。當武昌城頭降下龍旗,升起義旗的時候,他打定主意,攝下這些珍貴的場面。朱連奎取得義軍首領的同意,可以進入戰地實拍。他親臨現場詳細記錄了新軍起義后的幾次重大戰斗,拍攝了義軍將士強渡長江天險,從武昌趕赴漢口與清軍展開的巷戰、肉搏戰的場面。表現了起義軍的善戰和敢死隊的英勇。10月12日義軍占領漢口、漢陽;10月27日義軍與清軍在漢口大智門車站附近的激烈爭奪戰;11月16日義軍以漢陽為基地,向清軍發動攻擊,力圖收復漢口的戰爭等場面,都收入了攝影機的鏡頭。
實地拍攝完成以后,朱連奎把膠片帶到上海,經過沖洗、剪輯,最后編成一部名為《武漢戰爭活動影戲》的新聞紀錄短片。該片從1911年12月11日開始在上海南京路謀得利戲園公開放映,從15日開始又加進了光復南京的內容。當時《民立報》刊登的公演廣告宣傳說,觀眾如果“欲睹戰場之真相,以振奮發之精神”,就請速來觀看這部影片。因為其“能與親臨戰場無異”,“大足增發赴義之雄心,報國之熱血”。由于影片及時迅速地反映了武昌起義這一重大歷史性事件,因此吸引了大量關心時局的人們。盡管票價最高賣到六塊大洋,最低也要銀洋五角,但觀看的人依然絡繹不絕。影片一直公演到1912年1月底。
值得一提的是商務印書館,于1911年發行的《大革命寫真畫》(攝影集)和1912年發行的辛亥革命紀念明信片(明信片分單色、彩色兩種),其中有起義諸首領肖像、民軍出征的圖像、清軍焚燒民房的殘暴景象,多是采自朱連奎的攝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