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看民族新體詩歌的發展方向
陳德述
毛澤東詩詞到底是新體詩還是舊體詩,詩詞界有爭論。有人以毛澤東自己都說是“舊體詩”為由,認定毛澤東詩詞是“舊體詩”;但有不少學者認為:“毛澤東同志稱自己的作品是‘舊體’是‘舊詩’,那是由于使用了傳統的古典格律,是專指體裁形式說的;若論內容的實質,則是屬當代范疇,它是用‘舊體’寫的‘新詩’,用‘古典形式’寫的‘現代詩歌’。”[①]盡管毛澤東采取了格律詩的形式,但在“思想內容上、時代精神上、遣詞造句上,卻具有極大的親和力”,它“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時代”,“沒有任何人會否認,毛澤東詩詞是現代詩。”[②]就是說,毛澤東詩詞是民族的新體詩歌。從已發表的毛澤東67首詩詞來看,從《沁園春·長沙》開始,就對傳統的詩詞進行了全新的改造和創新,以后的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沿著《沁園春·長沙》的路子繼續發展,從而為民族新體詩歌的發展開辟了道路,找到了民族新體詩歌發展的方向。
一、 民族的大眾化的時代的語言
要區別是古體詩還是新體詩,有許多要素,但是語言要素必然是重要的要素之一。“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詩,就是首先從語言上與古代體詩劃清界限。毛澤東的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的新就在于他用現代的、大眾化的語言,沒有用古代漢語語言,更是沒有用翻譯語言來表達和抒發感情的,因而平實無華,親切自然,貼近口語,貼近群眾,沒有任何故意雕琢的痕跡,具有中國語言風格,為中國百姓喜聞樂見。
毛澤東在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中,使用語言的最大特點是:第一,用最能反映當時的社會實踐和最有時代特色的語言,如“紅旗”、“工農”、“軍閥”、“國際歌”、“分田分地”;第二,用百姓最熟悉的、大眾化的語言:“山下”、“山頭”、“風云”、“霜天”、“橫掃”、“卷席”、“郁郁”、“蔥蔥”、“敵人”;第三,用最具有民族文化內涵又為百姓熟悉的語言:“鯤鵬”、“黃粱”、“長纓”、“金甌”、“重陽”、“不周山”;第四,用反映被歌頌、被描寫對象事件發生的時間和空間的語匯,如“元旦”、“井岡山”、“黃洋界”、“汀江”、“龍巖”、“寧化”、“清流”、“歸化”、“上杭”、“武夷山”、“廣昌”、“吉安”、“會昌”、“贛水”、“長沙”等等,來抒發他心中的感情和歌頌工農武裝革命。第五,更為重要的是,毛澤東運用傳統的詞匯性和句式,運用傳統的表達方式,即用詞和律詩的形式來抒發情感,更覺得簡潔、情深、意濃,不像歐化詩、自由詩那樣散漫、冗長,缺乏詩味,失去中華民族詩詞的特色。因而詩詞所反映出來的思想內容和審美價值,具有鮮明的現實感、時代感、親切感和歷史厚重感,符合人民大眾的審美心理。
毛澤東用在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中的語言,雖然通俗易懂,大眾化,口語化,但它不是一般口頭語言和散文語言,而是經過提煉、加工、歸納、情感化了的“詩語”。“詩語”的特點是形象化和情感化,它重在抒情。英國著名詩人華茲華斯說:“一切好詩都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位著名的英國詩人雪萊也說:“詩是最快樂最善良的心靈中最快樂最善良的瞬間之記錄。”毛澤東通過自己獨特的語言加工藝術提煉出來的“詩語”,抒發了他對工農紅軍、對人民革命的愛,以革命理想的執著追求,具有很深的感染化力和很強的震撼力。
二,以歷史發展的主題為內容
詩是抒情的藝術,也是時代的心聲。詩“緣情而言志”,任何時代的詩歌,都是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的抒發和思想、理想和向往美好境界的藝術表現。因此,不同時代的人們,其感情的內涵和表達方式;思想追求和價值取向,都是有很大不同的。詩就其內容來講是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的。如詩經、離騷、樂府、唐詩、宋詞和元曲,莫不如此。清末以來“詩歌革命”,“五四”白話詩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詩詞發展的歷史趨勢。
毛澤東的從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所表達的是與國家、民族和人民生存息息相關的思想為內容;不是像古詩那樣表達個人的閑愁別恨或消極遁世的思想,如“尋樂須及春”、“莫使清尊空對月”、“小舟從此逝,江海渡余生”的消極思想,也不是像“尋尋覓覓,冷泠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悔教夫婿覓封侯”、“花紅易衰似郎意,流水無限似儂愁”的個人情愁;也不是表達“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的離情相思;也不是表達“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感受嘆人生易老的悲愁之情;也不是表達“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的人生感慨;也不是表達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花氣酒香清廝釀,花腮酒面紅相向,醉倚綠陰眠一餉”、“笑問鴛鴦兩字怎生寫”的單純的男歡女愛之情;也不是“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小軒窗,正梳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夫妻兒女之情;也不是“發思古之幽情”,感嘆歷史的變遷、世道興衰的無可耐何之情。
恰恰相反,毛澤東詩詞所表達的是人民的心聲,時代的強音,歷史發展的進行曲,為古往今來所獨有。毛澤東的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所反映的正是那個時代的現實,那個時代的歷史潮流,那個時代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就是要革命,要推翻三座大山,獲得民族獨立和人民的解放。要獲得民族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必須要推翻代表三座大山的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這是一場殘酷的革命斗爭,有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和文化的,主要的是軍事斗爭。革命的軍事斗爭,武裝奪取政權是獲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唯一正確的道路。井岡山的軍事斗爭是初創時期,也是摸索革命戰爭規律的初始期。在敵強我弱、革命戰爭經驗不足的情況下,人民方面卻是“喚起工農千百萬”;“百萬工農齊踴躍”;紅軍“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勝利一個又一個,“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席卷江西真搗湘和鄂”;“橫千軍如卷席”。于是“收拾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戰士指望南粵,更加郁郁蔥蔥”。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正是運用了這種高昂的情調,樂觀的精神,堅強的信念,不屈的意志和美好的憧憬來描寫了井岡山的革命軍事斗爭,這是關系到全民族人民命運的、現實的、重大的歷史課題。
三、塑造新時代的藝術形象
詩歌是抒情的語言藝術,它不是用概念、判斷和邏輯推理說話,而是要用藝術形象說話。詩詞的形象性主要表現在詩詞的“意象”中,而詩詞的意象不是對物象、具象和客觀實象的直接描述,它“是在客觀事物形象的基礎上經過主體意識的作用,加工改造,提煉升華,顯示審美圖畫,產生綜合美感效應,具有相對獨立表意抒情功能的心理圖畫。”[③]毛澤東一貫強調詩要用形象思維,要用藝術形象、意象、意境來揭示生活,反映生活。因此,毛澤東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的最大魅力是,他塑造了豪放的、感人至深的、回味無窮的意象,來歌頌工農革命,歌頌紅軍,歌頌工農大眾,揭示外強中干的反動軍隊的本質,預示革命的美好前途,鼓舞勞苦大眾為建立新的社會而奮斗。
與歷史上的傳統詩詞,與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的所有新舊詩詞相比,毛澤東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的藝術形象的最大特點是:
第一,對革命斗爭現實的藝術再現。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是歌頌工農武裝革命的史詩,它是真實的歷史的藝術再現,具有高度的現實性。如《西江月·井岡山》:“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用感性的藝術的形象,表現了紅軍嚴陣待敵的情況和戰場即將撕殺的氣氛。山下革命的紅色戰旗獵獵,迎風飄揚,歷歷在目,表達紅軍戰勝敵人的堅強信心;山上戰鼓雷動,軍號響亮,渲染出緊張的戰斗氣氛,表達了紅軍一定能戰勝敵人的決心。紅軍有了這樣的信心和決心,即使“敵軍圍困萬千重”,必將是“我自巋然不動”,“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正是這場戰斗的邏輯必然。整個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反映了深刻的革命的戰斗的現實,這個現實即將是未來,這個未來是“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是“是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因此,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反映的現實性,它不僅具有深刻的歷史性,而且還具有令全國各族人民精神振奮的前瞻性。
第二,充滿革命的浪漫的、樂觀的精神:所謂浪漫就是來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激發起讀者對未來的憧憬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這是毛澤東詩詞的藝術魅力之一,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的每一首都充滿著對短暫的和長遠的、對戰術的和戰略的、對短程的和長程的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向往。如“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這是對紅軍必勝的展望,也是對革命前途美好的展望。再如“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這是借共公觸不周山的神話來歌頌革命的勝利,更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菩薩蠻·大柏地》更具有十分耐人尋味的浪漫色彩。“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后,天上的彩虹,充滿了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它本在天空是不動的,可是“誰持彩練當空舞”一個“舞”字,不但化靜為動,而且問是誰在“舞”動這長長的彩虹,充滿了想象,耐人尋味,令人深思,意味無窮。毛澤東在后來的詩詞創作中,把這種革命的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并且從理論總結說:“我們主張藝術上的現實主義,但是不是那種一味模仿自然的記流水賬式的‘寫實’主義者,因為藝術不能只是自然的簡單再現。至于藝術上的浪漫主義”的“主要精神是不滿現狀,用一種革命的熱情憧憬未來”,“一種藝術品如果只是單純地記錄現狀,而沒有對將來的理想的追求,就不能鼓舞人們前進。”[④]毛澤東提倡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在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中,已經有了充分的表現和運用。
第三,雄渾豪放,令人振奮。豪放是毛澤東詩詞獨特的風格,它鏗鏘有力,雄渾豪放,勁健飄逸,是歷史上的詩詞難以與之比美的。毛澤東的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的英雄,他懷有主宰乾坤、改造世界的偉大情懷,因而他發出來的聲音,有如春雷滾滾,震驚世界。毛澤東的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充滿這種豪放的風格,它不僅表達了他特有的心懷,而且也是鼓勵人民和紅軍去迎接困難、戰勝困難的,爭取勝利的戰斗號角。“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人生易老”,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可是宇宙的在繼續,社會在發展,因而“歲歲重陽”節不斷,一掃“秋風蕭瑟”,愁悵悲涼的感受嘆,表現出了高昂樂觀的情緒。“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這種贊美洋溢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令人精神振奮;接著說“不似春光,勝似春光”,以秋天比春天,別有詩意。秋天本來是萬物成熟的季節,是收獲的季節;而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是生機盎然的季節。這個“重陽”和“春光”不是一般物象或事象的描寫,而是一種藝術意象,它蘊含著革命的蓬勃生機和將獲得豐碩的成果,“不似春光,勝似春光”源于現實而高于現實。“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紅軍是懲惡揚善的、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天兵”,他們征服“腐惡”的氣勢是用萬丈長纓把龐然大物(鯤鵬)縛住,是何等的氣派,是何鏗鏘有力,又是何等浪漫呀。“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中的“席卷”、“直搗”、“橫掃”和“如卷席”表達了紅軍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毛澤東詩詞的風格和他所描寫的對象,所表達內容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用豪放的、勁健的詩詞才能真正反映紅軍的奮斗、昂揚和戰無不勝的精神,才能表現人民群眾渴望解放、支援革命,與紅軍一起浴血奮戰的魚水之情,才能表現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因此,毛澤東的詩詞(包括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的豪放性是他的詩詞所描寫的內容以及他所賦予的歷史使命所決定的,不是故意雕琢出來的。
第四,詩意含蓄,韻味無窮。詩貴含蓄,是古今作詩之通則。嚴羽說:寫詩“語忌直,意忌淺。”[⑤]清代袁枚也說:“詩無言外之意,味同嚼蠟。”[⑥]毛澤東也說過,寫詩“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⑦],寫詩要用比、興手法,用形象、意象來表達要表現的內涵。詩的的含蓄性,存在于它的形象、意象之中,體現出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象外之象,韻外之致。含蓄深邃,意景深遠,其味無窮,有無限想象的空間,可供讀者進行再創造,這才是好詩。毛澤東的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同樣具有這種含蓄性,他所塑造的意象、意景是耐人尋味、玩味無窮的。如何理解“白云山頭云欲立”,云如何說是立,其含義是什么?詩詞評論家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是說山頭的云也憤怒得要站立起來向敵人搏斗,是擬人化的寫法”[⑧];還有人認為,“‘云欲立’既有現實依據,又非自然的摹寫,而是夸張,是擬人化,是移情于景,是詩人主觀感情的外化。當中央蘇區軍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決意殲滅萬惡的敵軍時候,連白云山的白云也怒氣沖天,憤然而立,……”[⑨]這個“云欲立”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味到底是什么呢?得自己去仔細的品味。再有“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之“陣陣蒼”是事象還是意象呢?它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又是什么呢?是實寫嗎?肯定不是。鐘振振先生在吳正裕主編的《毛澤東詩詞全編鑒賞》一書中,對“關山陣陣蒼”用了近兩千字,進行了詳盡的分析,但是令人覺得太牽強了。“關山陣陣蒼”這個意象所表達的旨趣太含蓄了,意景如藍天那樣的深遠,如多年陳釀,越品越有味道。
總之,讀毛澤東的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不僅是高尚的審美的藝術享受,而且讓我們知曉革命的歷史,更使我們感悟到人生的真諦,因此,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有味道,深入品味,收獲就越多。
四、民族新體詩歌發展的方向
毛澤東的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是對傳統詩詞的繼承、發展和創新,為民族新體詩歌的發展樹立了榜樣,指明了方向。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的創作思想、創作方法以及體式,既是民族傳統的,又是新時代的。
中國是詩詞大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出現許多偉大的詩人,創作出無數偉大的詩篇,總結出了非常豐富的詩詞理論,在世界詩歌史上閃爍著熠熠的光輝。現代中國的詩歌如何發展呢?走“五四”以來有些人主張那樣全盤西化的道路,肯定是不為中國人民所接受的。回到唐宋時代嗎?肯定也是行不通的。詩詞要革新,要創新,要發展,是時代的呼喚,是詩歌發展史的邏輯必然。毛澤東以他精湛的文學修養,銳敏的觀察力以獨特的構思方法,在詩詞的創作上別生面,使枯木逢春,老樹發出了新芽,使中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找到了正確的方向。
毛澤東詩詞創新于前,從《沁園春·長沙》開始,中國詩壇上新的詩詞基本特征,就已經基本形成。一個具有新的詩旨、新的詩格、新的詩味、新的詩趣的新體詩歌就出現在了讀者面前了。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繼續發展、創新,使新體詩歌的特征更加成熟、更加完整、更加凸顯。以后的長征詩、建國以后所寫的詩詞,都是在這個思路上前進而達到的新的高峰。
如果認為,毛澤東用舊的詩體形式寫出來的詩是舊詩,不是新體詩的看法,在理論是不能成立的,也與事實不相符合。世界上任何事物的本質是由它的內容所決定的,形式只是內容的表現。從我們對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的分析中,如“民族的大眾化時代的語言”、“以歷史發展的主題為內容”、“塑造新時代的藝術形象”等特征來看,從毛澤東井岡山、中央革命根據地詩詞是真正的新體詩詞。因為,內容是新的,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他用“最能反映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⑩]的、中華民族所創造的最高成就的宋詞和唐詩的傳統的詩詞形式,作為詩詞的體式,最具民族親合力和感染力,為民族新體詩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關于如果發展民族新體詩歌的問題,毛澤東1958年在成都會議上指出:“我看中國詩的出路恐怕有兩條:第一條是民歌,第二條是古典。這兩方面都要提倡學習,結果要產生一個新詩。現在的新詩不成型,不引人注意,誰去讀那個新詩?將來我看是古典同民歌這兩個東西結婚,產生第三個東西。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內容應當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統一。”[11]這是毛澤東在豐富的創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所進行的理論概括。從1958年到現在已經五十年了,幾十年來,新體詩歌的發展狀況如何?是值得認真研究、總結和反思的問題。
新體詩歌的“體式”也應該是多樣的,我認為最具典型特征是:第一,用民族的大眾化的語言,反映當代生活內容的律詩、律詞,毛澤東詩詞就是典范;第二,用新聲、新韻和反映時代內容的古典律詩(五言或七言絕句、律詩,或詞)形式的詩詞。現在有人說,不用平水韻來寫詩詞就不是詩詞的說法,是不合時宜的。第三,自度詞,有的詩人進行了這樣的嘗試,值得肯定;第四,用今聲今韻寫的五言或七言(不是律句)古體詩,或所謂“古風”;第五,用近似于宋詞句式寫出新詩,介于宋和自由之間的詩;第六,用具有民族語言特色和審美情趣的詩句來表達符合民族審美心理的詩;第七,可以吸收一切外國的詩歌形式,裝上民族內容的詩,如改造過的十四行詩等等。民族詩歌必須要有自己的體式,但是體式必須是多樣的。有不同體式、不同創作風格、有不同審美需要的詩歌的大量出現,是民族新體詩歌繁榮的重要標志之一。體式只是形式,內容是決定性的。詩歌水平的高低是由它所抒發的感情是否真切、它塑造的意象和意境是否深邃、詩味是否含蓄等等。同一內容、同一旨趣的詩也可以用不同的體式來抒發等,但是詩歌的形式要有民族特色。
成都毛澤東詩詞研究會積極倡導并高舉“走毛澤東詩詞創作之路,發展民族新體詩歌”的偉大旗幟,他們把如何“走毛澤東詩詞創作之路,發展民族新體詩歌”歸納出來了一個理論模式,全體會員正在認真學習、實踐,積極開展詩詞創作,去年出版了《毛澤東詩詞與新體詩歌》和《民族魂之歌》(詩詞集)兩本書,進行理論的探索和創作的實踐。在《民族魂之歌》中有不少的好詩:如成都實驗小學徐梓荃同學的《在無名英雄墓牌前》,是一首詩立意新穎、感情真摯、節奏鮮明的、歌頌無數的無名英雄新體詩:
教科書上沒有你的名字,
口耳相傳的回憶消失了你的故事,
這三尺墓碑也沒能記述你的來歷,
可歷史的長河卻永遠把你銘記。
穿越英雄的歷史,
看到你在炮火中殺敵的英姿,
聽到你支前送糧的吱吱車輪聲,
你的熱血灑在了中華大地。
傾盆的淚水澆灌墓前的松柏,
山野的鮮花含著對你的哀思,
我對你永恒的懷念,就是
那廣袤天空飄來的綿綿雨絲。
再如成都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榮譽會長、四川省省委黨校校長李錫炎的《水調歌頭·石山》一詞,借詠石山來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感悟,深刻含蓄,仔細品來,其味無窮。
大野多山石,風雨度千秋。妝成如畫境界,無意出風頭。不怕粉身碎骨,鋪就世間險路,大道壯神州。礪石化沃土,剛健寓溫柔。 山石峪,千姿態,美長留。一石采來意外,異彩豁吟眸。踏遍高山峻嶺,拋撒真情汗水,覓石似仙游。滿齋無言友,分我樂和憂。
鄙人最近有一首即興之作《尋找自己》,一些詩歌愛好者,紛紛對這首小詩進行評析,發表許多深刻的、令人深省的見解。如西南民族大學陳麗琳教授說:“詩寫得很有意思,詩意濃郁,有哲理,有深度。好!”再如中國哲學博士、四川師范大學教師魏航說:“我覺得這首詩含義雋永,意味深長。從詩的意蘊來說,這首詩反映了一種人生感悟。單從字面看,很容易就看出此中有兩個層次:其一是實,其一是虛;其一為真,其一為幻。在這真實虛幻之間,人生分化為二重境界。再加上潛隱在第一句中另一境界,我認為整首詩包含了三重境界。這其中的一波三折的變化,令我想到禪宗的‘看山’之語和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說”,等等(請查看我的博客網“巍眉神韻”:scchds.bokee.com)。為此,我在這里獻丑了,請各位詩人批評:
天天照照鏡子,
突然發現了自己,
把自己藏在心里。
終于有一天,
打開自己的心底,
卻找不到了自己。
以上引的詩也許是“仁是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我們認為發展民族新體詩歌是時代的要求,是全體人民的光榮任務,因此,在理論上進行探索,在實踐上大膽進行創作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讓我們共同“高舉走毛澤東詩詞創作之路的偉大旗幟,為發展中華民族的新體詩歌”而不懈的探索和奮斗吧!
2007年6月28日
[①] 公木:《毛澤東詩詞鑒賞·代序言》(學生讀本)第011頁,長春出版社,2006。
[②] 見《毛澤東詩詞研究叢刊》(第二輯)第409、434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③] 蔣均濤:《審美詩論》第236頁,巴蜀書社,2003。
[④]毛澤東1938年4月28日《在魯迅藝術學院的講話》。
[⑤] 嚴羽:《滄浪詩話·詩法十一》。
[⑥] 袁枚:《隨園詩語》卷二。
[⑦] 《毛澤東詩詞集》第266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⑧] 公木:《毛澤東詩詞鑒賞》第71頁,長春出版社,2001。
[⑨] 吳正裕主編:《毛澤東詩詞全編鑒賞》第101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⑩] 劉漢民編:《毛澤東詩話詞話書話集觀》第157頁,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
[11]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七冊第124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