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文學是中國社會現代轉型中的特有現象,它是應運而生長的,也是要應運而消亡的,談論打工文學不能脫離中國當下的歷史語境
首先,我們面對這樣一個概念界定的問題:既然世世代代都有打工者,今后的打工者也不會絕跡,那么有什么必要特別提出“打工文學”呢?或者說,打工者是寫底層勞動者、寫普通人的文學,那叫平民文學不也可以嗎,又何必稱為打工文學呢?或者說,凡是寫打工者的都叫打工文學,那么,打工者既可包括白領,也可包括藍領,幾乎我們每個人都在相對意義上是打工者,那么天底下還有不是打工文學的文學嗎?如此推理下去,打工文學的存在還有何意義?所以,我認為,不能脫離中國當下的歷史語境談打工文學。
在我看來,打工文學是中國社會現代轉型中的特有現象,它是應運而生長的,也是要應運而消亡的——不要怕消亡這個詞,它往往是一種進步的表現,當然現在還不到消亡的時候。所以,我認為,打工文學是打工者寫的文學,同時也是寫打工者的文學,不這樣界定是不行的。這樣說,似乎面太窄了,其實是突出了它的特定性,規定性。我大致同意這樣的看法:打工文學是反映打工族這一社會群體的生活和感情、追求和奮斗的文學。它的成員大都具有鄉村或鄉鎮背景,他們在卷入城市化的進程以后,經歷了種種遭遇,觸發了強烈的錯位感、失重感,在精神結構和文化心理的深處發生了前所未有的矛盾沖突,于是產生了書寫的沖動,形成打工文學,包括打工小說、散文和打工詩歌。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只能說它是以打工者為主體的,以表現打工者的思想情感為主要對象的文學。文學史的規律告訴我們,其它作家的參與,加盟到打工文學創作中來,將之改造、加工、提升,幾乎是必然的,由打工文學發軔,經文人提升,完全有可能創作出不朽的作品;那個時候,是否叫打工文學已并不重要。但它肯定與打工文學有著直接的血緣關系。同樣地,打工文學作家經過不斷修煉,能站在更高的視角上,作品以更成熟、更深刻的面貌出現,那也會不再僅僅屬于打工文學的范疇。比如,像王十月的《國家訂單》就超出了打工文學的慣常視角,以更為寬廣的視野和更加包容的關懷來處理題材,這已很難說是打工文學了。但是,必須看到,最初的打工文學,強烈的切膚的真情實感是其根本品質,作者們并不掌握太多的技巧,用一腔熱血在書寫,故而并無功利色彩。
是的,“打工文學”是一個特定時代的特定的文化及文學現象。就像“知青文學”也是一個特定現象一樣。打工文學與中國社會近代特別是當前加速的現代轉型,與中國所面對的全球化、現代化、城市化進程,與中國作為一個農業文明傳統深厚的大國,因相當多的農業流動人群遭遇城市化的激變而引發的緊張感、異化感、斷裂感,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這個意義上,我不太贊成把打工文學的外延無限制地擴大化。沒有限制,就沒有質的規定性,任何事物包括打工文學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前提和必要性。比如,鄭小瓊的詩《打工,一個滄桑的詞》、《流水線》、《清晨失眠者》等等就是非常典型的打工文學。《打工》寫道:“寫出打工這個詞,很艱難/說出來,流著淚,在村莊的時候/我把它當作生命騰飛的階梯,但我抵達/我把它當著陷阱,傷殘的食指/高燒的感冒藥,或者苦咖啡/我把這個詞橫著,倒著,豎著,都沒找到曾經的味,我流下了一滴淚”。在這些詩句里,浸透了作者作為打工者的痛切體驗,非打工者很難有如此沉痛的言說。事實上,像郭建勛《天堂凹》,林堅《別人的城市》,周述桓《中國式民工》,王十月《無碑》,張偉明《下一站》,洪湖浪《牛小米外企打工記》,衛鴉《天籟之音》,曾楚橋《觀生》,禾豐浪《一邊享受,一邊淚流》,等等,都是一些有深切情感內涵和認識價值的文本,卻尚不為我們所關注。
今天,由專業作家和打工作家共同形成了一個亞鄉土敘述的書寫潮,打工文學作為最能體現現實主義傳統的一脈創作,理應在當代文壇占有重要一席
打工文學既然在此背景下出現,由于涉及的人數之多,提出的問題之突出尖銳,由它衍生的各種社會問題之極端復雜,它可以說是今天最具有鮮明的轉型時代特征的文學,是最能體現現實主義傳統的一脈創作。城鄉二元沖突,深化了它的文化內涵,它涉及政治、人權、道德、倫理、性權利、生活方式、人生理想、欲望化等一系列問題。它的基礎是城鄉二元沖突,不過現在把場景搬到了城里,衍生出無數新的主題。從而在今天的文壇上,它理應占有比較重要的一席位置。我們知道,當年中國有過著名的《包身工》;日本有過電影《啊,野麥嶺》等;近年來,我國文學中出現了一大批由專業作者寫成的“底層敘述”作品,如徐則臣《跑步穿過中關村》,賈平凹《高興》,曹征路《問蒼茫》,方方《奔跑的火光》,羅偉章《我們的路》,胡學文《飛翔的女人》,喬葉《我是真的熱愛你》,陳應松《太平狗》,尤鳳偉《泥鰍》,劉慶邦《我們的村莊》,嚴歌苓《誰家有女初長成》等等。它們雖然出自專業作者之手,但不能說與打工文學所起的先導作用,所提供的思路與資源沒有深刻聯系;應該可以說沒有席卷中國的打工潮及其派生的打工文學,就沒有后來這些文人的創作。
然而,文學不是也不可能是在壁壘森嚴、互不相干的情境下發展的,打工者與非打工者,專業創作與業余創作,打工文學與整個“底層敘述”,它們之間的界線很快被打破了,出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雜情形。這里我不能不提到“亞鄉土敘事”這一概念。現在中國實力派作家里大約60%的人在寫這類東西,我們認為比較好的中短篇小說家大都是指涉這類東西。何謂“亞鄉土敘事”?就是指當前一大批把筆觸伸向了城市,不再顯得“純粹”的準鄉土文學,這類作品一般聚焦于城鄉結合部或者城市邊緣地帶,描寫了鄉下人進城過程中的靈魂漂浮狀態,反映了現代化進程中我國農民必然經歷的精神變遷。與傳統的鄉土敘事相比,亞鄉土敘事中的農民已經由被動地驅入城市變為主動地奔赴城市,由生計的壓迫變為追逐城市的繁華夢,由焦慮地漂泊變為自覺地融入城市文化,常常體現為一種與城鄉兩不搭界的“在路上”的迷惘與期待。城市是當代中國價值沖突交匯的集中場所,大量的流動人口涌入城市,兩種文化沖撞,從而產生的錯位感、異化感、無家可歸感便空前強烈。在鄉村,誰也沒有辦法抵御現代化浪潮的席卷,離開鄉村的年輕人再也不愿意回去,不但身體不愿意回去,精神也不愿意回去。而我們今天的中國文學已有相當作品表現著這類流動者、遷徙者、出賣勞力者的內心的感覺和復雜的情緒。打工者在寫,專業作家也在寫,于是已經很難分開;其寫作立場或是啟蒙主義的,或是自我言說的,或是站在人的全面發展的更高視角上的。可以說,今天,由專業作家和打工作家共同形成了一個亞鄉土敘述的書寫潮。
如何關懷弱勢群體和怎樣看待文學關懷,我的理解是既然“文學是人學”,它所有的觀照對象在權利上都是平等的
這就涉及如何關懷弱勢群體和怎樣看待文學關懷人的問題。它與打工文學的發展也有著直接關系。這里不妨作一點延伸。我感到,對關懷人的問題實際上存在著兩種或多種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觀念。我注意到,有一種聲音在強調,要充分認識豐裕年代的生活現實,不能總靠描寫無告的小人物,掙扎在貧困線上的弱勢群體,市場時代的落伍者來體現人文關懷,不要總是搞苦難崇拜,或者把貧窮神圣化和道德化。是否應該正視正在形成的中產階級?是否更多地表現他們的智慧、財富、成功和生活價值觀?不能老拿舊眼光看人,對都市中生活優越的年輕人,對他們身上所表現的小資情調,不該一味責備,應該表示更多的理解和認同。可是,另外一種更為強大的聲音卻認為,人文關懷怎么可能不通過對底層人物命運的關懷來體現呢?這是現實主義的根本。自有批判現實主義以來,一個最深刻的傳統,就是對小人物、無告的人、平民,尤其是被污辱與被損害的人的關懷;如果離開或者拋棄了這一點,不再為他們的疾苦吶喊,還能叫現實主義嗎,還是富于良知的文學嗎?這里實際提出了文學究竟應該關懷誰、如何關懷等等值得深思的大問題。
既然“文學是人學”,它所有的觀照對象在權利上都是平等的。當然,這種權利上的平等并不意味著文學對每個對象都給予平均表現。馬斯洛在論述人的欲望滿足時,認為任何人都存在著五個層級的需要,從基本層次的生存需要依次遞增到高級層次的自我實現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因此,人在任何階段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都存在著包括文學在內的其他需要。但是,由于每個人都處在不同的具體情境下,他們對文學需要的輕重緩急也是不同的。在文學的生態園中,當哪一類人的需要與文學的矛盾更尖銳、更需要釋放時,文學就應該對他們給予更多的關注。目前,由于文學遠離大眾而導致日漸邊緣化時,我認為應該對“沉默的大多數”投注更多的關切目光,文學應該有充分的底層意識,因為他們是大多數。但是,決不能說,只有寫了底層、平民、弱者、農民、無告的人,才叫現實主義,別的都不是。也許正確的理解仍然應該是:對弱者關懷他們的生存,對強者關懷他們的靈魂。時代已經發生巨變,“人民”的涵義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現實主義也在發生深刻變化,我更主張一種更為開放的吸納了多種方法和積極元素的新現實主義。
目前打工文學及其相關主題,在一些打工作家,專業或半專業作家那里,是真實地描繪了打工族的生存困境,血淚悲歡,以及城市想象,身份認同,性資源的被掠奪,政治民主的訴求等等。事實上,這是無所不包的,幾乎涉及中國所有問題。前一階段的寫作,寫打工者“慘遇”的比較多,貼近生計,如拖欠工資,身份歧視,某些外企資方對人的凌辱等。另一方面,寫打工者“奇遇”“艷遇”的也比較多,其中不無脫離實際的白日夢,想象之詞居多。而最新的情況表明,打工文學最初就是寫藍領生活,到了今天,發生很大變化,以前的藍領中的不少人,通過努力有了技術和文化,已經轉化成了白領,于是打工文學也有了延伸,也有了新的分類,寫白領生活的,現在叫作職場文學,代表作如《杜拉拉升職記》。當然,是不是打工文學的質地,讀者一眼就會認得出來的。
我認為,對打工文學來說,提高文化品位很重要。應該更多地描寫農民工在社會、經濟轉型下靈魂的嬗變與痛楚,表現人的自尊,覺醒,讓打工者成為健全的自我主體。就創作者的姿態而言,不能停留在自言、代言或啟蒙上,也不能停留在吐苦水上,應該更多地把筆觸放到表現人的精神世界上去,主要是自我意識和人性意識的覺醒,人的尊嚴感和自尊感的追尋,新道德的繼承與重建,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等等。如此發展下去,我認為將會出現打工文學與專業作者的“底層敘述”的交匯,直到失去界線,海天一色,融為一體,打工文學遂逐漸消失在文學整體之中。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一步成熟,隨著作為社會問題的打工者生存問題的逐漸合理解決,隨著幾代打工文學作者的茁壯成長,作為一個專用名詞的打工文學不久的將來或許就會消亡。繼消亡而起的將是文學界新生品類和新生力量的壯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