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公開批評,“個別劇目在表現(xiàn)抗戰(zhàn)和對敵斗爭等內(nèi)容時,脫離歷史真實和生活實際,沒有邊際地胡編亂造,將嚴肅的抗戰(zhàn)和對敵斗爭娛樂化”。這令許多觀眾拍手稱快。
把嚴肅的革命內(nèi)容娛樂化,在影視作品中屢見不鮮。2008年,《夜幕下的哈爾濱》熱播,劇中男主角風衣西裝,女主角長裙呢帽,很多觀眾質疑,地下工作者如此扎眼的打扮,怎么在敵人眼皮底下長期潛伏?2010年,《鋤奸》、《暗紅1936》、《決戰(zhàn)南京》等紅色諜戰(zhàn)劇更是玩起三角戀、四角戀,有的甚至直接打出“國共四角戀”的宣傳招牌。
今年,為迎接建黨90周年,革命劇扎堆上演,質量卻良莠不齊。近期播出的《抗日奇?zhèn)b》,劇中人物個個神功蓋世,會綿沙掌、鷹爪功,連鬼子的槍炮都不怕,被網(wǎng)友譏笑為“神一樣的抗日片”。《中國1921》則大肆演繹偉人愛情,楊開慧在雨中對毛澤東大喊“我們結婚吧,我給你生孩子,即使你掉腦袋,我也會把孩子養(yǎng)大”,讓觀眾哭笑不得。這些所謂的革命劇,打著主旋律的大旗,賣著時尚劇、愛情劇、武打劇的噱頭。
革命劇并非不能有偶像,革命者本就是熱血偶像:他們拋棄富貴,走出書齋投身戰(zhàn)場,殺了我一個自有后來人,這是何等的愛憎分明,何等的大義凜然!革命劇也并非不能有愛情,用鮮血澆灌的愛情玫瑰往往更嬌艷:林覺民寫下《與妻書》,兒女情長,英雄氣壯;毛澤東寫下“開慧之死,百身莫贖”,大丈夫犧牲小我,流露的是火一般的炙熱情感!一部中國革命史,有無數(shù)的大是大非、大情大愛可以還原,有眾多的情節(jié)扣人心弦、令人傾倒。從上世紀50年代第一部涉及愛情的紅色電影《柳堡的故事》,到如今的紅色偶像劇《恰同學少年》,都真實地反映出革命者的魅力,既贏得了收視率又贏得了口碑。
而現(xiàn)在的一些導演和編劇,要么不看書讀史,任何重大、嚴肅題材都敢天馬行空亂編一氣,把無知當有趣;要么是利字當頭,把收視率高低和廣告收入當成唯一目標,把迎合市場當作天經(jīng)地義。殊不知,沒有底線的粗制濫造和市場化,只會產(chǎn)生低級媚俗作品,觀眾不會買賬。
把革命題材娛樂化,危害顯而易見。電視劇一經(jīng)播出,就成為社會教育的載體,發(fā)揮著啟迪人、影響人的作用。如果歪曲了革命的嚴肅性與殘酷性,久而久之,那些在和平年代里生活的人,就會認為武林高手是抗戰(zhàn)主角,革命者的愛情觀與現(xiàn)在的追星族一樣。于是,犧牲成為玩笑,崇高淪為低俗。
電視劇的制作者和監(jiān)管者,都必須有一種美德,那就是正確的信仰。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沒有信仰,也就沒有名副其實的作品,沒有名副其實的藝術感召力。而有了信仰,我們就有了自己的價值尺度。在影視作品中,可以創(chuàng)意,但要貼近歷史真實;可以娛樂,但要尊重革命者的情義擔當和昂揚面貌;可以言情,但要理解那個時代志同道合的革命情懷和舍家為國的偉大愛情。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可以戲說,革命卻不容褻瀆,否則,沒有歷史觀的作品,最終會加劇信仰的缺失。
當然,提倡革命題材的嚴肅性,并不是要回到當年“高大全”的表現(xiàn)形式中去,而是要求影視作品的生產(chǎn)者、傳播者肩負起價值引導的重任,在眼花繚亂的影視消費市場上,為觀眾保留一塊凈土。
摘自《環(huán)球時報》 任武平 文
把嚴肅的革命內(nèi)容娛樂化,在影視作品中屢見不鮮。2008年,《夜幕下的哈爾濱》熱播,劇中男主角風衣西裝,女主角長裙呢帽,很多觀眾質疑,地下工作者如此扎眼的打扮,怎么在敵人眼皮底下長期潛伏?2010年,《鋤奸》、《暗紅1936》、《決戰(zhàn)南京》等紅色諜戰(zhàn)劇更是玩起三角戀、四角戀,有的甚至直接打出“國共四角戀”的宣傳招牌。
今年,為迎接建黨90周年,革命劇扎堆上演,質量卻良莠不齊。近期播出的《抗日奇?zhèn)b》,劇中人物個個神功蓋世,會綿沙掌、鷹爪功,連鬼子的槍炮都不怕,被網(wǎng)友譏笑為“神一樣的抗日片”。《中國1921》則大肆演繹偉人愛情,楊開慧在雨中對毛澤東大喊“我們結婚吧,我給你生孩子,即使你掉腦袋,我也會把孩子養(yǎng)大”,讓觀眾哭笑不得。這些所謂的革命劇,打著主旋律的大旗,賣著時尚劇、愛情劇、武打劇的噱頭。
革命劇并非不能有偶像,革命者本就是熱血偶像:他們拋棄富貴,走出書齋投身戰(zhàn)場,殺了我一個自有后來人,這是何等的愛憎分明,何等的大義凜然!革命劇也并非不能有愛情,用鮮血澆灌的愛情玫瑰往往更嬌艷:林覺民寫下《與妻書》,兒女情長,英雄氣壯;毛澤東寫下“開慧之死,百身莫贖”,大丈夫犧牲小我,流露的是火一般的炙熱情感!一部中國革命史,有無數(shù)的大是大非、大情大愛可以還原,有眾多的情節(jié)扣人心弦、令人傾倒。從上世紀50年代第一部涉及愛情的紅色電影《柳堡的故事》,到如今的紅色偶像劇《恰同學少年》,都真實地反映出革命者的魅力,既贏得了收視率又贏得了口碑。
而現(xiàn)在的一些導演和編劇,要么不看書讀史,任何重大、嚴肅題材都敢天馬行空亂編一氣,把無知當有趣;要么是利字當頭,把收視率高低和廣告收入當成唯一目標,把迎合市場當作天經(jīng)地義。殊不知,沒有底線的粗制濫造和市場化,只會產(chǎn)生低級媚俗作品,觀眾不會買賬。
把革命題材娛樂化,危害顯而易見。電視劇一經(jīng)播出,就成為社會教育的載體,發(fā)揮著啟迪人、影響人的作用。如果歪曲了革命的嚴肅性與殘酷性,久而久之,那些在和平年代里生活的人,就會認為武林高手是抗戰(zhàn)主角,革命者的愛情觀與現(xiàn)在的追星族一樣。于是,犧牲成為玩笑,崇高淪為低俗。
電視劇的制作者和監(jiān)管者,都必須有一種美德,那就是正確的信仰。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沒有信仰,也就沒有名副其實的作品,沒有名副其實的藝術感召力。而有了信仰,我們就有了自己的價值尺度。在影視作品中,可以創(chuàng)意,但要貼近歷史真實;可以娛樂,但要尊重革命者的情義擔當和昂揚面貌;可以言情,但要理解那個時代志同道合的革命情懷和舍家為國的偉大愛情。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可以戲說,革命卻不容褻瀆,否則,沒有歷史觀的作品,最終會加劇信仰的缺失。
當然,提倡革命題材的嚴肅性,并不是要回到當年“高大全”的表現(xiàn)形式中去,而是要求影視作品的生產(chǎn)者、傳播者肩負起價值引導的重任,在眼花繚亂的影視消費市場上,為觀眾保留一塊凈土。
摘自《環(huán)球時報》 任武平 文
(責任編輯:Newshoo)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烏有之鄉(xiāng)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wǎng)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利永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