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富饒的冀中平原,有一顆璀璨迷人的水上明珠。它煙波浩淼,風光秀麗,物產豐富,人才輩出。它就是春蘆璧翠,夏荷妍紅,秋稻飄香,冬冰似玉的白洋淀。
1936年夏天,一個文質彬彬、飄逸灑脫的英俊青年,攜著一身書香,乘著一葉扁舟,來到了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白洋淀。這位儒雅的青年,就是后來成為荷花淀派開山立宗的文學大師孫犁先生。
從小就鐘情于語言文字的孫犁,懷著美好的憧憬與文學之夢,來到水秀人靈的白洋淀,在河北省安新縣的千年古鎮同口村擔任小學教師。在教書育人之余,孫犁徜徉荷淀葦蕩,走訪漁民船工。白洋淀的詩情畫意滋養著孫犁的文學心扉,冀中兒女的剛毅柔情也感染著孫犁的靈魂。
1945年5月,抗戰勝利的曙光初照神州大地,孫犁在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著名的小說《荷花淀》。猶如一道絢麗的彩霞,給飽經戰火的華夏大地帶來如詩的風景和暖人的慰籍,也給歷經磨難的炎黃子孫帶來精神的鼓舞和美感的享受。此后,他的《蘆花蕩》、《采蒲臺》、《光榮》、《囑咐》等小說的相繼發表,為當時的解放區文壇送來陣陣清風。
新中國成立后,孫犁在《天津日報》社負責文藝副刊的編輯工作。解放初期的天津還不是直轄市,而是河北省的省會。1952年河北省會遷到了保定市,天津依然是河北省的一個地區城市。還有現在北京的通州,以前叫通縣,五十年代初也屬于河北省管轄,好象就屬于天津地區。我之所以在這里交代這些,是為了給后面的人物做一個背景介紹。
五十年代初期,孫犁在主編天津日報《文藝周刊》時,還抽暇創作出版了長篇《風云初記》、中篇《村歌》和《鐵木前傳》、短篇《山地回憶》等小說。整理了他的《荷花淀》、《蘆花蕩》、《采蒲臺》、《囑咐》等反映白洋淀地區人民斗爭和生活的小說、散文,并編輯為《白洋淀紀事》出版。
這些帶有冀中平原和白洋淀水鄉氣息的小說出版后,在中國文壇再次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特別是《荷花淀》、《蘆花蕩》等小說選入中學語文教科書,引發了眾多愛好文學的少年學子對孫犁和及其作品的崇拜與研讀。他們學習孫犁的文學語言,師法孫犁的藝術風格。其中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苑紀久、房樹民等人,在孫犁的直接教誨和引領下步入了文學殿堂,寫出了一篇篇情節生動,語言清新,描寫逼真,刻劃細膩,富有孫犁《荷花淀》風格的小說。這批文苑新秀,像淀邊初春的蘆筍,披著水靈的陽光,帶著紫綠的顏色,生命旺盛地出現在文壇上,文學界把他們和他們的作品譽稱為“荷花淀派”。
劉紹棠是人們比較熟悉的著名作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我就讀過他的小說。上大學的時候,劉紹棠被他的潞河中學師兄,他的入黨介紹人叢藥汀先生請到了我們所讀的那個大學,給我們中文系的學生們做了一次精彩的文學講座。九十年代,我奉調中油呼石化公司,有幸結識了他的表妹——呼市新城區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王愛勤女士,拜讀了王老師連載在《呼和浩特晚報》上的《憶紹棠》一文。后來又讀了劉紹棠的一些作品,對他有過一些了解。
劉紹棠1936年出生于通縣大運河邊的儒林村。據他自己說,他的先祖是北方的某個少數民族。劉紹棠天資聰慧,自幼深受民間戲曲說唱文學的影響,上學時文才超群,9歲就進行文學創作,13歲開始發表作品,15歲成名,被譽為“神童”作家。
劉紹棠文學創作取得成功,與孫犁對他的悉心培養和扶持是分不開的。一九五一年八月,劉紹棠給孫犁寫了第一封信,并給孫犁主編的天津日報《文藝周刊》投寄了他的第一篇小說。小說經過孫犁的修改,很快就發表在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上。
五十年代初,河北省文聯招收了一批編輯創作練習生,聚集了十幾位不足二十歲的文學青年,其中就有劉紹棠,苑紀久等人。孫犁經常為這些練習生講課,指導他們的創作和編輯。從此,孫犁與劉紹棠、苑紀久等人結下了師生之誼。
劉紹棠在孫犁的精心指點和熱情幫助下,文學創作如大河奔流,一發不可收。1951年9月至1957年春,劉紹棠在文藝周刊上累計發表了10多萬宇的作品。這些早期作品如《青枝綠葉》、《運河的槳聲》、《夏天》等,清新、淡雅、含蓄、優美,帶有十足的“荷花淀味”。
1954年,劉紹棠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但只上了一年就自動退學,原因是嫌功課煩瑣,影響文學創作。此舉驚動了當時的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胡耀邦勸說劉紹棠應該完成大學學業;劉紹棠向胡耀邦解釋他退學的原因。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談,使這兩位心直口快的性情中人結為好朋友。
退學后的劉紹棠潛心小說寫作,不僅取得了創作上的豐收,而且也收獲了甜美的愛情。一位叫曾彩美的歸僑少女嫁給了他,并陪伴劉紹棠度過了悲歡交加的一生。
1957年,劉紹棠被錯誤的打成“右派”,開除黨籍,下放農村。在劉紹棠離開北京市前往農村之前,胡耀邦又與劉紹棠進行了一次親切的談話,鼓勵劉紹棠堅定信念,永不倒下。劉紹棠記著好朋友的囑咐,回到了故鄉通縣儒林村參加勞動,一去就是二十年。
四人幫倒臺后不久,劉紹棠的右派問題也得到了改正。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各行各業都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劉紹棠的創作也迎來了第二個春天。他先后創作出版了《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風》、《小荷才露尖尖角》、《春草》、《地火》、《狼煙》、《京門臉子》,《豆棚瓜架雨如絲》等幾十部作品。這些作品依然帶有濃郁的“荷花淀”氣息,只是后來劉紹棠又把它們自立為鄉土文學門派。
八十年代前期,昔日的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擔任了中共中央最高領導。在任期間,推行干部“四化”(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革命化)。劉紹棠完全具備“四化”條件,被胡耀邦提名為文化部長候選人。劉紹棠聽說后,給胡耀邦寫了一封信,婉言謝絕了。后來王蒙被提拔當了文化部長,干了幾年,也辭職了。
1988年8月,由于長年伏案寫作,積勞成疾,劉紹棠突發腦血栓。經搶救治療,生命保住了,但身體還是落下了偏癱。大病之后的劉紹棠憑著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依然堅持寫作。
命運對這位神童作家太不公平了,當生活和創作環境都非常美好的時候,劉紹棠又大病一場。而這次生病,劉紹棠并沒有擺脫可惡的死神。1997年3月11日,著名神童作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劉紹棠病逝于北京,終年只有61歲。
劉紹棠的確是個天才作家。在長期的文學創作中,他把“荷花淀派”的柔媚、清麗之美與“燕趙文化”的陽剛、勁健之美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建立了獨具風采的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出版《鄉土與創作》、《鄉土文學四十年》等9部散論、隨筆集。全部著作共60種,約700萬字,被公認為是高產、優產、穩產作家。他還提出了“中國氣派,民族風格,地方特色,鄉土題材”;“今昔交叉,城鄉結合,自然成趣,雅俗共賞”的鄉土文學理論。描繪、謳歌走在時代前列的人民群眾,挖掘、扶持代表時代前進方向,顯示時代本質與主流的美好事物,描摹、展示充滿詩情畫意的鄉風水色、世俗人情。
在創作上,劉紹棠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學的民族風格,追求傳奇性與真實性相結合;通俗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并積極向世界一切進步文學學習,借鑒一些好的表現方法和藝術技巧。劉紹棠小說的語言生動、活潑、含蓄、優美、形象、富有詩情畫意和音樂性,受到廣泛的贊揚和很高的評價。劉紹棠及其作品深受國內外讀者喜愛,十多部作品榮獲全國獎項,多部作品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
韓映山是孫犁一手栽培的作家,一生都與孫犁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是孫犁的得意門生,荷花淀派的真正傳人。
韓映山,又名韓祖盼,筆名杜鵑。1933年生于地處白洋淀邊的保定市高陽縣教臺村,是在白洋淀邊戲水長大的孩子。他的小學是在我們孟章府高級小學念的,與我是校友,我的啟蒙老師就是他一到三年級的班主任老師。在小學高年級,韓映山喜歡上了文學。1951年高小畢業后,韓映山頭戴白毛巾,身背行李,步行來到保定,投考了保定市第一中學。
保定一中,歷史悠久,文風濃郁,是河北省的重點中學。韓映山考入這所著名的學校后,經常與同學們聚在丁香花前,大楊樹下,談詩論文。在這里,韓映山迷上了孫犁的小說。特別是孫犁的那些白洋淀題材的小說,達到了如醉如癡的程度。他看到孫犁在《天津日報》主編的“文藝周刊”經常為青年發表作品,他非常羨慕。
1952年,劉紹棠的《大青騾子》在天津日報副刊發表后,對他啟發很大,知道文章寫最熟悉的生活才能寫好,他決定從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寫起。韓映山自小在白洋淀邊打草、淘魚、放鴨、搖船,這些往事象電影一樣在他的腦子里放開了。于是,《鴨子》、《高洗子》、《瓜園》、《彎彎的河堤》等文章就寫出來了,他大膽地把它們投寄給孫犁。很快,《鴨子》、《苑葦和小芝》等相繼在孫犁主編的報紙上發表出來了,這是1952年的事。
后來有一次,孫犁在保定作報告,還問一中的韓映山來了嗎?見到韓映山,說:“你寫那篇《鴨子》,有個細節,說是中秋昏過去了。我把它改了,我覺得值不得昏過去。還有你寫村邊那條河,向西流,怎么倒流?把我鬧糊涂了。后來我考慮,可能是實際情況,于是就沒改。還有另一篇《學習》題目不明確,我改成了《苑葦和小芝》”。韓映山就是這樣在孫犁的引領下一步一步走上文壇的。
1953年,韓映山初中畢業,因家庭貧困,無力再上高中,他回到了家鄉一邊參加勞動一邊從事寫作。后來,因為文學創作突出,他先后調河北文聯,天津文聯、保定文聯工作,做過《河北文藝》、天津《新港》文學雜志編輯。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會理事、保定作家協會主席等職。1998年因病去逝,享年也只有65歲。
韓映山的主要作品有:短篇集《作畫》、《一天云錦》、《躍進圖》、《水鄉散記》、《紫葦集》、《綠荷集》、《紅菱集》、《香溪集》;中篇集《串枝紅》、《綠葦叢中》、《滿淀荷花香》;長篇有《明鏡塘》;散文集有《作家之路》、《孫犁的人品和作品》等。這些作品使他成為“荷花淀派”重要作家。韓映山一生的寫作內容基本上沒有離開過白洋淀,堪稱是“荷派”的忠誠衛士。
韓映山長期生活和工作在保定,他象他的老師孫犁一樣,把培養文學新人當作一項光榮任務。他曾多次深入保定市的學校、廠礦、農村進行文學講座,發現文學苗子,認真細心培養,受到了廣大文學愛好者的歡迎和稱贊。
韓映山的人品和文品都是非常高尚的。他的恩師孫犁在他的《紫葦集》“小引”中說:“映山是很誠實和正直的。一次我對他說:我有很多缺點,其中主要是暗于知人,臨事寡斷。映山坦直地說:是這樣,你有這種缺點。如果我對別人也說這種話,所得到的回答可能相反,但一遇風吹草動,后者的情況,就往往大不相同。”他還說:藝術與道德并存。映山無疑具備這種素質。韓映山做事老實,為人坦誠,不會趨炎附勢。文革中有些人賣身投靠,出賣朋友,他頂看不上這些人了,他毅然離開了天津,回到了家鄉,與樸實的農民為伍。
關于韓映山的創作,韓映山的少年文友、作家劉紹棠在韓映山的中篇小說集《串枝紅》的序中曾這樣寫道:“1951年暮春初夏時節,我15歲的時候,到過白洋淀,白洋淀翠堤綠水,荷田葦巷,雁行魚鳧,柳林煙村,真是風景如畫,人在畫中。第二年,我讀到韓映山的處女作,又像身臨其境。呼吸著白洋淀的花香水汽。后來,我見到映山本人,眉清目秀,溫文爾雅,正是文如其人。”他對韓映山的人和文的評價是“秀氣”。他還說:“同在同一門下學藝的我們幾個人里,映山長于散文。他把他的散文有時運用到小說創作中,便有詩情畫意,優美雅致;然而他在刻畫人物的筆墨清淡了一些。”劉紹棠的評價應該說是比較中肯的,不過我不認為這是缺點。運用散文的筆法寫小說,這正是韓映山小說創作的一大特點。正因為如此,他的小說有一種詩情畫意的意境美,有一種以情感人的抒情美,有一種清新疏朗的散淡美。
劉紹棠還曾說過:“我要說,韓映山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然而,我相信,當文學評論中的看重實用而忽視藝術的積習得到扭轉之后,韓映山的作品也必將得到公正的對待。”我確信,劉紹棠的話是對的。只要重視藝術的時代到來,“荷花淀派”的重要作家韓映山的作品就會得到公正的評價。我們期盼著這一天的到來。
荷花淀派的另一員大將是從維熙。
從維熙,筆名碧征、從纓。1933年出生于河北省玉田縣。中小學生時代就喜歡文學,1950年8月考入北京師范學校,閱讀了大量的中外文學作品,深受孫犁和屠格涅夫的作品影響,并在寫作上刻意學習和模仿。
1950年12月,從維熙在北京《新民報》上發表了他的處女作《戰場上》。后來,與孫犁建立了通信聯系,在孫犁的幫助指導下,先后在《天津日報.文藝周刊》上發表了《七月雨》、《曙光升起的早晨》、《美國之夜》、《共同的仇恨》、《紅旗》、《社里的雞鴨》等作品,從此以后開始了他的文學之路。
從維熙1953年師范畢業后當了一年的小學教師。1954年調到《北京日報》社擔任記者和文藝編輯。
《七月雨》、《曙光升起的早晨》是從維熙的兩本短篇小說集,也是代表了他“荷花淀”派風格的主要作品。
1957年,從維熙同許多知識分子一樣,在“反右”中被戴上“右派”的帽子,從此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非人生活。從24歲到44歲,他在大墻內外當過煤礦、鐵礦掘井工,磚窯制坯工、出窯工,化肥廠車工和漂粉工……
1979年,從維熙平反后回京重返文壇,創作了《大墻下的紅玉蘭》,將大墻內非人的勞改生活剖開在世人面前,開“大墻文學”之先河,筆墨震撼人心,格調冷峻沉郁。此后,又創作發表了《第十個彈孔》(《大墻下的紅玉蘭》和《第十個彈孔》都被拍成了電影,成為撥亂反正的生動教材)、《杜鵑》、《泥濘》、《遺落在海灘的腳印》、《雪落黃河靜無聲》、《傘》、《驛路折花》、《燃燒的記憶》、《遠去的白帆》、《鹿回頭》、《南河春曉》、《北國草》、《斷橋》、《裸雪》等中長篇小說。結集出版了《從維熙短篇小說選》、《從維熙中篇小說集》、文藝論集《文學的夢》和《從維熙文集》等。
由于生活環境的巨變和創作題材的轉移,從維熙新時期的小說創作已經與“荷花淀派”分道揚鑣,但他與孫犁等“荷花淀派”作家們的感情和聯系沒有變過,他依然尊孫犁為其引路人和宗師,他與劉紹棠、韓映山、房樹民親密往來,情同手足。
前幾年從維熙出版了自傳體小說《裸雪》,又讓人們看到了“荷花淀派”的影子。“荷派”的風骨,在從維熙的心靈深處和筆下的字里行間,仍然生氣勃勃地存在著。
“荷花淀派”另外兩位重要作家是房樹民和苑紀久。
房樹民,出生年月不詳,河北通縣人(現北京市通州區),與劉紹棠同鄉。1956年畢業于通縣師范學校。當過小學教師、新聞記者;《中國青年報》文藝部編輯、副主任、主任;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編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協理事。
1952年,讀初中的房樹民在《天津日報.文藝周刊》上發表了最能代表他“荷派”風格的小說《漁婆》。此后,也是在孫犁的引領下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著有短篇小說集《誕生》、《九月的田野》、《櫻桃園村》、《雪打燈》,長篇報告文學《向秀麗》(與人合作)、《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與人合作)等。
苑紀久,與韓映山一樣,也是我的同鄉。1932年生于河北省高陽縣。
苑紀久13歲就參加了革命工作,曾在冀中軍區司令部機要科擔任通訊員,1950年畢業于河北安國中學。
早在冀中軍區司令部機要科擔任通訊員之時,苑紀久就喜歡和崇拜孫犁和他的作品。1950年開始發表作品,1951年,河北省文聯招收的十幾位青年編輯創作練習生,其中就有苑紀久。在孫犁的幫助下,他開始了散文和小說創作,50年代前期出版的散文小說集《在雁翎隊的故鄉》,是苑紀久“荷味”最濃的作品。
1957年,苑紀久也被打成了右派,被剝奪創作權利20多年。1978年平反后主要從事編輯工作。先后任《河北文藝》雜志編輯,《蓮池》雜志副主編,《長城》雜志主編,保定市文聯副主席,河北省文聯黨組成員,編審等職,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新歌謠》(合作)、《鄉村里的故事》(合作),小說散文集《在雁翎隊的故鄉》,
當然“荷花淀派”作家不止這幾位,后來還有許多文學青年和作家,或效仿或直接間接地受孫犁及其弟子們的影響,例如我的另一個同鄉作家冉淮舟教授,在中學時代,就浸泡在孫犁的文學“液汁”之中,對孫犁的作品由喜愛到研讀再到效法。早期的散文集《彩云》是原汁原味的“荷派”作品。在此,不再述及。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白洋淀是燕趙大地上最美麗的水上明珠,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荷派”作家獲得創作靈感的象征性源泉。盡管“荷派”作家各有特點,但由于同是師法孫犁,同受燕趙水土的滋養,因此在創作的美學特色上,與孫犁是一脈相承的。
荷花淀派作家們的共同藝術特色是:
一.以熾熱的情懷描繪河北農村生活場景,地方色彩濃郁。
荷花淀派作家們從小生活在農村,對家鄉的田園景色、風土人情既熟悉又充滿著熱愛和眷戀。孫犁的創作跨越了戰爭與和平的不同時代,但他的文學之根始終深深扎在河北農村的厚土中,不斷開拓風景畫、風俗畫、風情畫的新境界。其追隨者們雖然與他面對的生活有所不同,但作品同樣緊貼時代,描繪出了一幅幅氣韻生動,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農村生活畫卷。劉紹棠一生都是描寫和謳歌運河兩岸淳樸的農民和農村生活;韓映山的作品也都是以描寫白洋淀邊生活為主;叢維熙早期小說散發著冀東農村的泥土味;苑紀久的作品多以兒童的視角描寫鄉土,格調清新,極富地方特色。
二、側重于從人的心靈、情感和生活層面上表現人物性格的豐富與優美。
無論是孫犁還是荷派其他作家,都注重表現普通勞動人民闊大寬廣的胸懷和顧全大局的品格。《荷花淀》中的水生嫂,《蒲柳人家》中的望日蓮,以及《七月雨》、《串枝紅》、《漁婆》、《在雁翎隊的故鄉》里的主人公們,他們的美好心靈和質樸純潔的精神世界,在作者生動的敘述和細膩的描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耐人尋味。
三、善于刻畫性格鮮明的女性人物。
孫犁的白洋淀題材小說塑造了一大批柔情似水,堅毅如鋼的青年婦女形象。水生嫂(《荷花淀》)、秀梅(《光榮》)、二梅(《麥收》)、小菊(《碑》)、劉蘭(《蒿兒粱》)等,是中國現代文學畫廊中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受引路人孫犁的影響,荷花淀派的作家們也擅長以清新淡雅的筆調刻畫農村青年女性形象。劉紹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花碧蓮;韓映山《水鄉散記》中的香玉、玲君;叢維熙筆下的李翠翠、蔡桂鳳、石草兒等。這些婦女雖沒受過多高的文化教育,但她們秉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大自然的鐘靈秀氣,性格或含蓄深沉,或歡快活潑,或野性潑辣,給人以質樸的自然之美和積極健康的親和之力。在她們身上體現著人性善、人情美的極致,更承載著荷花淀派的美學理想。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