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來斷斷續續看看了幾集《永遠的忠誠》,本應當是等全部看完再發評論的,但全心全意是個急性子,等不了那么長的時間,于是就看一點寫一點。
上一篇文章對所謂的“大包干革命精神”做了分析,這一篇我們來討論一下小崗村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
看完第14集,全心全意才明白,小崗村發展不起來的原因一不是因為沒有資金,二不是因為缺少項目,三不是因為沒有好領導,而是因為深藏于小崗村人內心深處的自私自利的小農意識。這種患得患失、自私自利的小農意識,并不是小崗村人所獨有,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農民比較重,而小崗村的農民尤其嚴重而已。
當年的紅手印源于這個小農意識,十八羅漢后來的四分五裂源于這個小農意識,小崗村的貧窮也源于這個小農意識。
當年小崗村僅僅有20戶人家、115位村民,但就是這么個20戶的人家也走不到一起,為了分田單干,他們冒著殺頭危險去按那個著名的血手印。
分田單干了二十多年,十八羅漢們并沒有按照某些大人物所設計的那樣,成為中國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老村委主任于本福辦了個廠子,已倒閉多年了。于本立占了集體的挖土機,也沒有富。徐維昌經營一臺老中巴車,每天也拉不了幾個人。于三爺病秧子一個,更富不起來。
分田單干了二十多年,昔日的勇士們相互之間矛盾越來越大, 成見越來越深,簡直成了仇人,特別是于本福與于本華兩個。
分田單干了二十多年,村集體經濟一蹶不振,讓人家沈浩不得不屢屢往村里貼錢,害的人家沈浩的老婆還以為沈浩在外面有了外遇。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沈浩來到了小崗村!
小崗村為什么不能自己產生出一位書記?看看小崗村那些再攏不到一起的十八羅漢,大家就會明白一個大概。小崗村的十八羅漢今非昔比,已經四分五裂了,按照村長賈治國的說法是“他們多年都坐不到一起了,就是硬湊到了一起,說不上三句半,就又吵起來了”,這個小崗村確實選不出一個能讓大家心服的書記來。
所以,上級要為小崗村空降一位支部書記,而且還要從省級的重要部門——財政廳里空降!因為小崗村的人不行!因為財政廳有錢!
為了扶起這個由當年大人物豎起來的改革典型,上面只有派人派錢這個辦法了。你看,小崗村修路、蓋大包干紀念館、建學校、綠化,還有為每戶建房的農戶補助5萬元等等,這些錢從哪里來的?小崗村沒有企業,沒有集體收入,而且沈浩又不是個有錢人,更不是個慈善家,他能為小崗村貼補多少?小崗村的人也不可能掏這個錢,因為這個村就是一群自私自利的老落后,根本沒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除了上頭的撥付外,這些錢還能從哪里來?
這樣大家就明白了,小崗村這個以“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 走的一直都是向國家伸手、求國家扶助的路子,與人家大寨的“三要三不要”精神相差何止是十萬八千里!而且,全心全意對沈浩任期的小崗村非常羨慕,因為小崗村的蓋房補助政策非常之好,村民蓋一部房就能獲得5萬元的補助款,不知道全國有哪個村還能享有國家這么大的優惠?
沈浩到小崗村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修路的時候,沈浩并沒有采用大包干的辦法,并沒有把工程承包給哪一個人!沈浩采用的是大集體的辦法,多年走不到一起、連個會都召集不起來的小崗村農民,爆發出了久違的活力和熱情,在工地上干的熱火朝天!沈浩為什么第一次干大事就要違反大包干革命精神?編劇和導演能做這樣的安排,確實令我們深思。
在修路過程中,現任村主任和大包干帶頭人之一的于本華對沈浩沒有把工程發包給他們,感到非常不滿,所以就指示人把豬圈砌到路上,明擺著是給沈浩出難題。于本立和于本華本來是很親近的本家兄弟,但多年的積怨讓他們兩家為此差點打起來。
在沈浩主政初期,這十八羅漢幾乎成了一切麻煩的制造者和一切矛盾的總根源,成了小崗村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他們給沈浩出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題,在小崗村前進道路上設置了一個又一個的障礙。面對十八羅漢的刁難,我們發現,沈浩這位從上面空降下來的書記始終沒能硬起來。
這十八羅漢可非同小可,他們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帶頭人,有很牛逼的象征意義。在“改開派”看來,這個十八羅漢既不能碰,更不能倒,否則就是給當年的改革抹黑。因此十八羅漢身上也出現了權貴階層才有的特權,其中還有兩個羅漢啥也不干,卻每月被國家一千多元錢供著。
因此沈浩是夾縫中求生存,跟十八羅漢打交道的時候,沈浩從來都是妥協讓步的時候多,拉下臉來斗爭的時候少。于本福占了集體八間房,沈浩為了學校能有一個操場,跟于本福打起官司,但因為于本福的特殊身份,官司打了兩年都沒有結果,最后還是私下溝通才解決的問題。所以小崗村的十八勇士的確很難纏,他們甚至無法無天,占集體房屋,占集體挖土機,偷電打人,貪污,大吃大喝,橫行鄉里等等。但在電視劇里,這些違法犯罪的現象都沒有受到懲處,為了構建“和諧”小崗,沈浩總是一副笑瞇瞇的摸樣!
小崗村有這么一大幫自私自利、偷奸耍滑、無法無天、四分五裂的家伙,能發展起來才怪!
沈浩為了建大包干紀念館、開發小崗村的旅游資源,也為了緩和十八羅漢之間的矛盾,專門把十八羅漢組織起來到北京、大寨、華西等地繞了一個大圈,還為他們買這買那,比親兒子還孝順!好不容易紀念館建成了,這十八個土里吧唧的羅漢又開始鬧騰了,說是侵犯了他們的肖像權,其實還不是為了搞幾個小錢花花!
這就是農民天性中的不良因素,這就是典型的小農思想。毛澤東當年打土豪分田地搞土改,也面臨同樣的情況。所以,我們不能把小崗村落后的原因都歸結到小崗村農民身上。如果農民覺悟了,素質高了,能團結了,那還要你共產黨干什么啊?所以,關鍵還是如何教育和引導農民的問題。毛澤東時代把農民從落后改造成為先進,改開時代把農民從落后變為更落后!
這樣,全心全意的思路就漸漸清晰起來。毛澤東當年搞土改、分浮財,總是群眾在先、黨員在后,就像《暴風驟雨》中的郭全海一樣。后來成立合作社、建立人民公社,還是黨員帶頭,不怕吃虧,比如陳永貴退出好漢組、加入老少組。整個毛澤東時代所宣揚的就是這種“先別人后自己”的不怕吃虧、勇于奉獻精神,在廣大黨員干部的帶動下,許多普通農民的落后思想都改變過來。
而當年的紅手印卻一反毛澤東時代的做法,靠一味刺激私欲來發展生產,雖然能起作用于一時,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而且副作用極大,貽害無窮。這種放縱私欲的做法才是小崗村貧窮落后的總根源。
這里,全心全意總算看出了一點門道:以前我總以為這部電視劇是在宣傳大包干精神、重樹小崗改革村形象,哪里知道編劇們是在明揚暗貶,從批判的眼光看待大包干問題。《永遠的忠誠》向我們證明了一個道理:小崗村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就是十八羅漢,就是當年推出十八羅漢的幕后因素!
沈浩現在的做法與毛澤東時代的做法基本一樣:通過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帶動廣大人民群眾從自私自利的小農意識中走出來,回歸到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大道上來。
但沈浩與當年的毛澤東時代也有不同,就是沒有了斗爭的思想和精神。沈浩雖然也團結和發動了廣大群眾,但沈浩只是為了發展、為了和諧,而不是把群眾組織起來進行斗爭。與誰斗爭?與錯誤思想斗爭,與違法亂紀斗爭!而這也是全心全意對這部電視劇感到失望的原因之一!
二0一一年六月十一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