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地棲居
――湖南衛視《端午賦》觀后感
楊戈琪
端午是中國唯一與詩人有關的節日。在這個節日里,我們除了緬懷那位偉大的詩人屈原,還會情不自禁地想念并羨慕那個充滿詩意的時代。
英國詩人荷爾德林曾經說過:“人應該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我一直覺得,這句話是對人類理想生活的最動人的描述。
什么是詩意地棲居?怎樣才能詩意地棲居?《端午賦》通過優美的歌聲、絢麗的畫面和感人的故事,為我們詮釋了詩意的要素。
“詩”的本質,是對現實人生的超越。要實現詩意的棲居,我們要有夢想。我們不僅要腳踏實地,直面人生,我們同時要學會仰望星空。晚會上,喻恩泰與鄭諾用自我對話的方式為觀眾表演的獨幕劇分別表現了“遠行與蝸居”的沖突,“夢想與現實”的較量。其實,兩個節目的內涵是一致的。因為我們的夢想就像民歌里唱的那位好姑娘,往往住在遙遠的地方。遠方的風景,常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成為我們心中最美好的夢境。我們無法想像,一個對遠方喪失了興趣的人,一個沒有了夢,沒有了憧憬與希望的人,他的人生該是怎樣的蒼白乏味。他一定會如弗洛斯特的詩所描寫的那樣:“就像大地冰封雪裹,再也看不到艷麗的花朵,就像鳥兒折斷了翅膀,再也不能到藍天翱翔。”
有夢想,才有熱情。羅馬神話里的門檻神亞奴斯有兩張面孔,一張俯視足下,一張眺望遠方,俯視腳下的臉蒼白衰老,而注目遠方的臉洋溢著勃勃生機。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神話。一個有夢想的人,一定是朝氣蓬勃的。據說谷智鑫朗誦完《以夢為馬》后,在微博上描述自己的感受“朗誦時心里像有一團火,因為我們的方向是太陽”。是的,心中有夢的人,一定能喚起對生活的無盡的遐思,一定能點燃自己理想的激情。“夢”,就像傳說中帶翼的天馬,“以夢為馬”,我們不僅能在草原上縱橫馳騁,我們還能在藍天上自由翱翔。
“以鋒為劍”,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話。“劍”與“詩”有太多相似的品質。關于劍,古今中外有許許多多的故事:亞瑟王拔出石中的寶劍,根據神諭,他成為大不列顛之主;亞歷山大拔劍砍斷著名的格爾迪奧斯繩結,而成為亞州之王。在傳說中,劍似乎具有神奇的魔力,而詩,同樣擁有這種神秘的力量。如果懂得了詩的真諦,你從此就會擁有一雙洞察人生奧秘的慧眼,從此真正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紅塵俗世的一切名利物欲,其復雜尤勝于格爾迪奧斯繩結,只有擁有一顆充滿詩意的心靈,我們才能放棄,才能擺脫物質世界的束縛。《新周刊》的創始人孫冕,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選擇去周游世界。這個長不大的孩子,因為心中有詩意,所以能永遠保持一顆天真的童心,快樂地生活著,并且把快樂傳遞給他身邊所有的人。
達摩克利斯羨慕他的朋友西西里國王狄奧尼西奧斯,于是狄奧尼西奧斯讓他坐在自己的王位上,達摩克利斯坐上王位之后,發現天花板上用馬鬃懸掛著一柄鋒利的寶劍,讓他不寒而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劍不僅象征力量,還象征獲得力量的人所應承擔的責任。與詩結緣的人,也會被賦予神奇的力量,詩人也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上帝賦予他美妙的歌聲,他就必須為美麗的世界而歌唱,用他的心,用他的靈魂,用他全部的智慧與熱情。明白這一點,我們就知道偉大的詩人屈原,為什么會為了理想九死而不悔;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詩人馬驊,這位畢業于復旦大學的高材生,為什么能放棄他大好的前途,遠赴云南省梅里雪山下的藏區,在那偏僻的山村做一名義務的鄉村教師。
關于劍,中國也有一個古老的故事。干將莫邪為楚王煉劍,三年而劍不成,后莫邪舉身投入洪爐,以身殉劍,終于鑄成稀世的寶劍。劍是劍師用自己的精魂鑄造出來的,詩人也一樣。你只有把你全部的精神,全部的生命奉獻給它,你才能懂得詩的真諦。詩人都是殉道者。像屈原,他懷石自沉汨羅江,他的精神卻成為千百年來我們對詩的最精粹的注解;像馬驊,他把自己的生命留在瀾滄江邊,他的靈魂卻永遠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當我們的生活日益庸俗、日益粗糙的時候,能在心中留一方凈土種理想,已經是很奢侈的事兒了,非有大智慧者不能。湖南衛視在端午節推出這臺晚會,重新喚起我們對詩的遙遠而陌生的記憶。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優秀的詩人。但上帝讓每一個人都有可能詩意地棲居,因為每個人都有一顆心。傳說地上每一個人都會對應天上的一顆星辰,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在紛繁復雜的人生中拋卻貪欲妄求,去尋找到自己的那顆心,當我們的心歡快而熱烈的跳動時,它就會像夜空的星星,一閃一閃,穿透黑暗,把美麗的光灑向人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