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央視新樓吸引了全球人的注意,全球華人被設計者的色情寓意激怒了,筆者此前寫過一篇《央視新樓的風水淺析》,粗淺分析了此樓的不良風水后果。文中重點指出:現已建成的央視新樓不僅僅是一個天大的色情玩笑,而是更惡毒的風水陰謀,是國際敵對勢力對我泱泱大國的一次用心險惡的風水侵略。
近來搜索發現,網上憤慨、聲討、指責、抱怨及無奈之聲洶涌,建設性意見寥寥。辱罵和憤慨不是戰斗,不是解決問題的態度。如何修正央視新樓的錯誤,如何消除這個錯誤給我們的國家、首都和人民造成的羞辱傷害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實際的。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同化能力,縱觀幾千年來,雖然屢屢有外來的軍事侵略和文化侵略,最后都被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同化力的中華文化吸收成為自己機體的一部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極強的包容性,有無比的消化同化能力,當然這種傳統文化并不被當今所謂的“精英”所代表,而是存在于被“精英”們無視的廣大中華民眾的思想、心理和血肉之中。
中華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太極文化,太極文化的崇尚圓融,和諧,變通和生生不息。不主張針鋒相對的對抗,一切敵意的對抗在太極之輪下都成了其生生不息的動力,并且更加印證了太極文化的博大精深。
太極拳就是這種太極文化的最形象的表現,太極拳的精神就是不主動攻擊,含蓄內斂,任何進入其太極圈內的外力都會成為其借力的源頭 ,并且把這個敵對的力量轉化成相反的作用力還給對方,使對方被自己的力量擊倒落敗。
央視新樓就是外部敵對勢力對我國的侮辱挑釁和風水侵略,不管國內外的所謂精英怎樣自圓其說,這個事實是抹煞不了的。
央視和國人以及中國政府目前的處境很尷尬:拆也不是,用也不妥。
拆了就要有人為這個錯誤的決定負責-------這很可能會牽扯出一批巍巍大佬-----不利于和諧,所以不能拆。
不管不顧,閉塞視聽,拾掇拾掇直接啟用?央視領導和員工以及出入其間露臉的精英們心理上恐怕也受不了,千夫所指啊人言可畏啊,事情不被說破還能勉強舉著“褲衩”當大旗,一經說破了就遠不是那么回事了,眾目睽睽之下整天在褲襠里鉆來鉆去,除了有韓信的自信和肚量,一般人似乎受不了。再說,這么個搖搖欲墜的“斬首機”立在那兒,誰知道什么時候崛起的屁股會變成利刃落到脖子上啊。某些人可以不要臉,但命還是要的-------------所以把臉鉆褲襠里蒙頭啟用也不是辦法。
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改造----------化腐朽為神奇的改造。
這就需要運用泱泱中華的太極傳統文化了 ,相信那些外國的建筑精英根本就做不了,只能由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中國建筑設計師來做。
在此,筆者不揣鄙陋,貢獻一個改建思路,權作引玉之磚。
先來看副樓,副樓已經燒成這個樣子了,所用鋼材經大火焚燒已經失去剛性軟化了,應該是非拆不可。那就徹底拆除重建,在副樓原址上建一座圓形大樓,其外形取象華表 外墻顏色用白色,頂部華表柱頭造型。
主樓是可以不拆除的,可以再原有的基礎上再加兩個"腿",頂部懸挑的部分建一個腿支撐,頂部凹進的部分接出,使樓頂平面呈方形 ,以另建的一條腿做支撐--------使整個主樓成方鼎形。 外墻顏色用青銅色。
當然,筆者不是建筑師,所以只能提出一個粗略的建議,甘冒方家嗤嗤不屑,權作草民嚶嚶細聲,以表野外草根不忘廟堂之憂。
中央電視臺是國家政府的喉舌,是代表國家形象尊嚴與顯示民族文化的窗口應該也是百姓呼聲的代表。從華表和方鼎的傳統功能和世代積累的寓意來看 ,都適合作為央視新樓的形象。
從風水角度來看,央視新址在首都東部震巽方位,在邵雍的六十四卦方圖中,震巽卦位于方圖中心,是能量的起點。清龔自珍就有“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其中的風雷就是震巽,震為雷 巽為風,雷風相搏 ,風起雷奔。所以央視新址是非常合適的。
副樓的華表寓意也代表了央視作為國家第一主流媒體的智能;主樓的方鼎造型也寓示了央視作為國家第一主流媒體的穩重和言出如鼎的重要地位。
從國際上看,央視的這種造型,宣示的是中國穩健、自信、開放、富有生機的豪氣和不可撼動不可戰勝的霸氣。
副樓華表形設計思路和寓意:
(引自百度百科)
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志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那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和標志,后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
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寫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代的提意見,所以它又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
據史書上記載,堯時的誹謗木以橫木交于柱頭,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門前的華表仍然保持了堯時誹謗木的基本形狀。
主樓方鼎形狀設計思路和寓意:
(引自百度百科)
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于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后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于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于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于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征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