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這部電影從電影的手法上沒有什么可挑剔的,除了片頭的那些讓人不明所以的小泡泡。演員的表演也很好,編劇和導演在一些細節問題上把握得也很到位。其中的問題主要在于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主題上,讓人有些無奈。當然這個責任并不在編劇和導演身上,只能歸咎于今天的現狀。這是一部而且不能不是這樣一部帶著今天的有色眼鏡去看過去的電影。
該片講述了一個老石油工人的后代,作為新一代的石油工人中的標兵所面臨的心靈困惑,并對比地表現了當年鐵人的奮斗場面。其中頗多讓人無奈之處。
從生產條件來看,盡管環境同樣艱苦,兩代石油工人所憑借的生產裝備差別巨大,生活資料的滿足程度和舒適程度也差別巨大,而奮斗精神的反差也是顯著的。原因何在?該片只是從鐵人王進喜的一個講話中提到,國家缺油會貧血,而國家貧血會受人欺。但是,不讓國家受人欺,只是王進喜的精神源泉之一。王進喜更大的源泉是國家主人的自豪感,是國際歌中所提到的那種做了“天下的主人”的豪情,是來自于潛意識中的“為國家做貢獻就是為了自己”的那種“有恒產者有恒心”的心勁。這種自豪感和心勁不是王進喜一個人所有的,而是當年全體石油工人共同所有的,所以他們才能在王進喜的帶領下共同奮斗。影片用人們跟著王進喜跳進攪拌池來表現這個共同奮斗,就表現得很好,很到位。但是影片卻沒有能夠很好地表現出這種共同奮斗背后的共同精神及其所在。
相比之下,新一代的石油工人則主要是為公司股東包括大量的外國資本家股東干活。國外也不再限制對于我國的石油出口。對于他們來說,從事石油行業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因此,新的標兵永遠只是一個人在干活,不僅帶動不了周圍的一般人,甚至也帶動不了身邊最好的朋友。因為這位新標兵的主要精神源泉只不過是讓他的父親滿意,因此,在王進喜的事跡面前、在周圍的現實面前,他的這點精神源泉只夠讓他免于精神崩潰,卻不能使他擺脫心理疾病。而他的心理醫生給他的勸告,就是擺脫他們都無法理解的王進喜,回到庸俗的現實世界。這的確是個很實用的心理勸告。盡管新標兵沒有采納這個勸告,而是以冒險拯救了在沙漠中迷路了的人來完成心靈的救贖。在影片的結尾,新標兵與鐵人共乘一輛摩托車,坐在了原來他父親坐的那個位置上。編導似乎是想以此來表明,新標兵繼承了老傳統。但是,盡管他們都表現出來了頑強堅持的毅力,這種毅力的來源卻有著根本的差異。繼承傳統僅僅從精神上方面著眼是很不夠的,還需要有現實的東西做支撐。
影片中提到的饑荒對于大慶油田生產的影響,也讓人無奈。那一次的大饑荒與大躍進時的浮夸風有很大的關系,使得中央忽視了糧食生產和儲備。遺憾的是中央承擔了責任,而沒有及時將浮夸的地方干部全部掃地出門,讓他們回去做農民,去體會民眾的艱辛。否則王進喜找牧民換羊肉的行為就不會是一個犯錯誤的行為,而更多的石油工人也能夠在當時堅持下去,不會逃離大慶,并創造更多的石油產量。影片表現了王進喜見到逃走工人時的人性關懷的一面,不知是不是屈從于講人性的影視潛規則。但是,這個人性在這里講得是可信的,頗具魯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意味。
總之,在目前的意識形態下,該片的劇組成員做到了自己能夠做到的并接近最好的程度。這里略有一些苛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