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洪雷的知識分子情懷
張宏森 新京報
我跟康洪雷(電視導演,作品有《激情燃燒的歲月》、《士兵突擊》)僅僅是認識。但我對他卻有一種敬重。人與人之間的尊重,不在于多么熟悉,有些尊重是先天注定的。僅僅憑借他傳達給你的信息,就值得你去對這個人保持足夠尊重。
我尊重康洪雷,有充沛理由。我覺得他是個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因為他的
作品始終有一種莊嚴感。而在我們影視圈,這種莊嚴已經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被遺忘或丟落。莊嚴二字深深種植在康洪雷作品的字里行間和鏡頭深處,我有理由認為,也深深種植在他的生命之中。
看他的作品,一直想引用作家張承志的一個詞匯:清潔的精神。為什么要把精神和清潔這兩個概念相關聯?他的作品可以得到最好的回答。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他的思想是很公開、很少個人目的性的,他甘心把自己的情感、命運、精神指向,和更廣大的事物相連接。這更廣大的事物,不一定非得概括成國家、民族、人民。我只是說,他在捍衛更多人愿意選擇,愿意認同,愿意尊重的一種價值觀和價值規律??岛槔鬃咴谶@樣一條路上。他對一些概念的呼喚,比如說,2002年把“激情燃燒”這樣一個概念拋出來;今天,又強調“突擊”的意義,看得出他的一以貫之。與更廣大的事物相連接,使他的精神爆發力蔚為壯觀。無論“燃燒”還是“突擊”,他用這兩個很猛烈的動詞,在呼喚或驚醒人們的遺忘。
與之相反,在影視圈,我們也常常看到另外一種現象。有的人也試圖去關心生活,關心他人的命運,但卻有很多不磊落、很鬼祟的表現形態。他們故意把災難和悲苦堆積起來,形成苦難的展覽,消解掉浸泡在苦難當中應該誕生的一種莊嚴的精神。我看不懂這樣的展覽背后,創作者是怎樣的表情。還有的人把苦難的書寫,作為實現個人功利目的的賣點,這樣的手段總讓我覺得不清潔、不莊嚴、甚至是不道德。他們或者利用中西方的意識形態差異,或者利用歷史發展中一些階段性矛盾造就的心理,進行著不負責任的消解和解構,心態斑駁,行為詭秘,不惜制造各種坍塌,也不惜帶來多大的破壞。這種現象,恰恰與康洪雷現象并存。
考察康洪雷的作品系列,會發現他一直擁有善良的建設性態度。他總要在他的作品當中,建樹起精神的紀念碑,這個意義超出了簡單意義上的批判。建樹本身就是對他所建樹的對立面最實質的批判,這樣的建樹顯然高于那種簡單的、情緒化的、帶有個人目的的廉價批判。
他在建樹的同時,也在進行一種整體性的歷史批判。這個批判品格恰恰是宏大的,負責任的。是經過了冷靜的理性積淀,經過了大量的經驗體察,特別是經過了個人心靈的過濾或者反芻之后而誕生。最為珍貴的是,他也尊重了大眾的篩選和檢測。這種整體性的歷史批判,也可稱之為歷史判斷。這種做法是知識分子在今天所奉獻的另一個非??少F的品質。我們處于一個信息開放和精神相對自由的時代,發出批判的聲音非常簡單,也非常容易。越是在這樣的開放環境和自由時刻,越是要對批判的聲音提出嚴格的要求。要保持謹慎和警惕,防止信口開河,天花亂墜,防止宣泄的感官刺激。自由是有限度的,要謹防個人自由可能對他人的思想進行了野蠻侵略。發出任何一種批判的聲音,必須要檢驗是否在負責任。
影視工作者,一旦利用和掌握了影視媒介,他最有條件和最廣大的事物相連接。是奉獻莊嚴、奉獻清潔還是販賣包含著個人功利目的相反的東西?這是擺在每一位影視工作者面前非常嚴峻的課題。康洪雷現象可以上升到一個高度:就是它對每一個從事影視工作的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
(本文是對北京社科院張西所做課題《康洪雷現象》的談話摘要,本報有刪節)
□張宏森(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
白巖松:最偉大的時代已經到來(《士兵突擊》的貢獻:傳遞了人與人之間的扶持關系)
白巖松是令蒙古大草原自豪的人物。他那擅于雄辯、敏銳快捷的俐齒、準確直爽的講述給全中國人民留下清晰印象。然而,他的特質絕非容易模仿。許多主持人耗盡一生,到油盡燈枯之時,名聲還是在方圓幾十里徘徊,只得抱怨自己生錯了時代。
我見到白巖松其人,是數年前在秀水南路的達爾汗酒吧。那是在北京的蒙古人的一次大聚會,白巖松喝得東倒西歪,見誰都掏心窩子。所有在場的蒙古人都近似他那種狀態,被酒精、蒙古長調和濃濃的鄉情征服。我就是被蒙古歌舞那神秘的魅力引領著數次來到達爾汗酒吧的。后來我不止一次在達爾汗見到白巖松,都是忘我的酒仙狀態,與他在電視里侃侃而談的樣子有天壤之別。同樣的,在達爾汗我也見過喝高了的康洪雷,旁若無人地提著酒瓶子在人群中撞來扭去。
這讓我覺得蒙古人很透明,他們在呈現自己的弱點時,也保護了自身的魅力。
我和白巖松約在三聯書店的咖啡廳。他準時到達。未穿西裝,未戴眼鏡,未帶著角色來,未左右環顧,身后仍是認出他的一雙雙眼球,驚喜地如同買中了彩票。他就像一個幸運大轉盤,圍觀者呼聲正高。
張西:顯然您不排斥康洪雷精神,因為您在《溫暖2007》節目里特意把“不拋棄不放棄”這句話用于抗冰災精神了。
白巖松:我沒見過康洪雷,卻常聽周圍的內蒙人講起他。那次,我在飛機上看《三聯生活周刊》對康洪雷的訪談,看到一半時我已熱淚盈眶,我只能合上,到現在后半本也沒看。我沒法在飛機上讓自己眼淚稀里嘩啦。有三處打動我,一是說他只要有時間就回內蒙,就跟哥們兒喝酒。也不會談什么大的話題,就是讓哥們兒知道他沒變。我也是內蒙人,跟康洪雷一樣,每次回去,永遠陪著哥們兒喝,走的時候,哥們兒都說我沒變。二是說他每次到北京來就開始工作,把北京當作了戰場。最重要的一處,說他以前他當助理導演時,每個早晨在推門走出去之前,都要咬半天牙,自己對自己說,康洪雷你高興是一天,不高興也是一天,干嗎不高興?看到這兒我就把書合上了。
作為一個純的觀眾去看《士兵突擊》,是在今年春節。之前知道一些細節,而且我到大連出差時,偶然遇到了在那兒搞活動的張譯、張國強還有段奕宏。我們邊喝酒邊聊,非常投機,直到凌晨6點。
張西:這幾位可都是嶄新的角色。他們獻出了最出色的表演,建立起了角色魅力。
白巖松:我不會把角色跟扮演者聯系到一塊。兩個東北人,一個新疆人,我們很容易就說到一起去了。我也是東北人,又是大哥,和這些小弟喝酒時,我掏心窩。我對他們說,《士兵突擊》對你們的演藝生涯來說是個雙刃劍,接下來你們可能很長時間,都不會再遇到像《士兵突擊》這么好的劇本和團隊,也不會遇到像《士兵突擊》這么巧合地撞倒了老百姓心底最需要的那一塊軟肋。你們將來可能有很多戲拍得很郁悶,所以你們必須改變一種心情,那就是,《士兵突擊》只是你們經過的、有過的,是你們的幸運。將來你再遇到的任何情況都是正常的,不是糟糕的。
張西:他們扮演的角色的確深深影響了觀眾,均受到愛戴。現在,全體觀眾都豎起耳朵驚訝他們優異的表現。
白巖松:也可以反過來說,這樣的角色也在影響他們。觀眾如果把角色和人連在一起,其實是對演員的一種限制。比如我聽說百度貼吧里各自形成了代表張譯、段弈宏、張國強的團隊,相互間還較勁。我想,當這個陣容足夠大時,對演員本身來說也是一種強行的塑造,你要求他這樣,那就會給他一種很強的暗示,他改變起來很難。這一年他還沉浸在班長、連長、老A這樣的角色當中,一年后他想掙扎時都很難。所以,戲就是戲,生活就是生活,兩回事。當然人們有一種情感轉移,因為他們太喜歡《士兵突擊》了。它的確不是一般的角色,一般的戲。一般的戲看完了,沉迷一段,OK,結束了。但觀眾不愿意讓這段戲結束,就像看一本特別好的書,越到臨結尾時,就看得越慢,不想跟這個情景告別。我在看《士兵突擊》時是這樣,大家也一樣?!妒勘粨簟肪瓦@樣結束了,許多觀眾看重播都不過癮,就把戲里的東西,聯系到真人身上。我能理解,但我不喜歡演員被束縛。而且作為喜歡他們的人來說,那也是兩回事。就像有人經常產生一種幻覺,是不是古月真是毛澤東?古月一來,所有人都要站起來。到最后,會不會連古月自己都產生是毛澤東的感覺?但他的確不是。
這個邊界是互相的,不是單方面的。據說張國強在西南一個偏遠山區拍戲,女影迷去看他時,每次都是他去給人家把食宿費買單了。我想,如果真是繁華地區,他買得起單嗎?這樣的事情是不可持續的。哪天國強不買單時,沒被照顧過的影迷就會說他變了,其實他沒變。
張西:熱愛一個演員,應該給他更大的空間,尤其是給他改變的空間?
白巖松:對。這僅是我個人的看法。人做了任何事情,只要在法律界限內就行。
張西:好作品能給觀眾帶來鼓舞和力量,同時觀眾也會以最大的熱情回報創作者,比如毫不吝嗇地在網上留下贊譽,發起更多的義舉等等。
白巖松:我相信,圍繞《士兵突擊》延伸的各種東西,壞的可能性不大,一般會往好的方面走。比如現在無數個城市都成立了鋼七連,他們往下走一段時間后,既使沒靠近志愿者,起碼也是一個分散的、帶有某種情感和理想主義的聚會關系,是好事。
張西:《士兵突擊》走了好運,在公共場合,很難充耳不聞士兵突擊的話題。如果再有類似的劇種出現,您覺得觀眾還會再次涌動嗎?
白巖松:對藝術來說,也許最初的才是最刻骨銘心的。后來的就是重復了。當然這類電視劇重復出場也同樣有好處,但未必能給觀眾帶來強烈撞擊了。就像當你開第一輛車時,它是你一輩子最刻骨銘心的,但那輛車一般不是好車。很多年后,當你換開跑車時,你會覺得它更好了,哪哪兒都換新的了。但再也沒有你買第一輛車時,八個人擠進去,半夜要去找一條馬路駕駛的興奮了。
第一次是珍貴的?!妒勘粨簟肪褪且环N下意識直覺所碰撞出來的巧合。大家總是用巧合去明白一些事情。比如93年做電視時,像我們這樣的人,被從人群中擇出來做電視,我們那時的制片人是時間,他帶著我們做成功了。他當時的直覺里一定有他的所思所想,因此,我認為沒什么簡單的直覺和巧合。
為什么康洪雷永遠能撞上這種巧合?《激情燃燒的歲月》成為2002年的年度事件;隔了五年,《士兵突擊》又成了2007年的年度事件。我想,他在不拍戲時,他的生活在告訴他:觀眾在想什么,為什么感動,他們渴望什么,夢想什么。同樣的道理,我覺得大家在討論《士兵突擊》時,給了我一種很突出的信息,它不在于《士兵突擊》本身,也不在于導演,而是在于你突然明白一個道理:在這么一個年度里頭,這么一部戲被千百萬人們去看,他們看完之后,表象上呈現出來的是百度弄一個國強吧,段弈宏吧還有張譯吧什么的,可實質上你發現,他們每個人在看戲時,一般都不會超過四五個人,一般都是一個人在看,兩個人在看,三個人在看,一家人在看。以我的職業角度來思考,這是一個重大的社會事件。我特別有信心的一點是,居然中國有這么多的人會被這部戲感動。他們的心里擁有一種非??少F的東西,只不過平常不顯現出來,這也是讓我感動的最重要的信息。這些沉默的大多數,平時沒有更多的話語權?!妒勘粨簟愤@部戲的出現,讓大家茫然地走了很久之后,忽然得到了一種支撐。
其實,許三多是生活中原本應該存在,但已經消失了的人,現在又被電視劇以虛擬的方式塑造了出來,給大家提供了急匆匆趕路之外的,另外一條可走的道路。我認為這還不是《士兵突擊》最偉大的地方,它的偉大之處在于人和人之間的那種相互扶持。我很少看到寫《士兵突擊》評論的點是集中到這些方面的,大家更多體現在不拋棄,不放棄,或者有意義。其實《士兵突擊》真正打動人的,是每個人之間的那種關系,包括《士兵突擊》前半部和后半部相比較,前半部分優秀得多。為什么呢,進入老A之后,概念也變了。
張西:是創作者的概念變了,還是劇中人物關系的概念發生了變化?
白巖松:在前半部分,鋼七連里頭,所有的東西,都被藏的非常嚴實,從每一個細節,讓每個人,一次次熱血沸騰。但后半部分,到老A時,已經跳出來要去傳遞一些東西,這就顯得概念很強。
其實《士兵突擊》真正的魅力就是讓所有人都渴望到鋼七連那樣的團隊。也許《士兵突擊》背后還有一個背景,即現在的人越來越孤獨,很久沒有集體感了。當看到鋼七連時,許多人就把自己想像成其中一員。而現在中國還有多少人持這種概念?即使一個單位有一兩千人,不但你對面的辦公桌的人,家住哪兒,他有什么愛好你都不太知道。就算偶爾聊天,也只是聊些公務。這算不算孤獨感呢?而這些一定是康洪雷深有感觸的,而且他在乎這些東西。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感觸,卻沒那么在乎,康洪雷可能是痛心疾首。他把這種東西看的比錢和名望更重,所以他放大了。
從我的職業來說,看到的首先是信息。至少幾千萬人都在看這部戲,幾千萬中國人都被《士兵突擊》感動,這真是一件好事。如果有一天,像《士兵突擊》、《激情燃燒的歲月》這種戲收視率低,沒太多人看時,恐怕這個時代就快完了。我覺得現在的趨勢是向好而不是向壞發展,最壞的時候,正在即將過去。但需要的時間很長。
張西:您認為《士兵突擊》精神可持續嗎?
白巖松:持續時間長短不重要,重要的是,因為這部戲所碰撞出的那些人內心的那些東西,它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剛剛開始。我知道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但能不能很快過去,我不知道。
昨天,我看到有一段關于臺灣歌手李宗盛的采訪。他說今天的很多流行歌曲,你都會抨擊他,但過20年,恰恰這些被抨擊的歌曲,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浮躁,急功近利,它就是這個時代的符號?!妒勘粨簟穼@個時代來說是個開始,它跟《激情燃燒的歲月》相比,有相似又不同。《激情燃燒的歲月》直接鎖定了中高年齡段,請注意,《士兵突擊》的年齡大范圍下降,也可以說男女通殺。對它的需求,成為人們一種普遍心理,這是一種多大的變化?《士兵突擊》是一個時代即將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個轉折點,也是一個清晰的符號。
《士兵突擊》熱終會結束,啟動的某種東西卻剛剛開始。也許將來會以各種各樣的文學或文藝形式顯現出來,包括對音樂的影響,對話劇的影響,對小說創作的影響,他們都會捕捉這些東西。說白了,從現時起,中國最關鍵的詞是幸?!,F在每個人都用這個詞。十個人中,有六七個帶著手鏈、串珠,但他們從來不談論這些東西。為什么?不安!20年前的中國人都有奔頭,小康社會,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就是幸福。一路狂奔后,目標都實現了,發現還沒得到幸福。
《士兵突擊》給了人們一種幸福觀,還有團隊感。當大家真的滾成一團,經常會給人一種幸福感?!妒勘粨簟返男腋?,恰恰跟物質沒太大聯系。這不能叫反物質,恰恰給人另外一種幸福觀,這點非常重要。中國人挺麻煩的,窮人不幸福,有它的表象;現在富人也不幸福;沒權的人不幸福,有權的人也不幸?!,F在沒幸福了。折騰30年卻沒人幸福了。什么都有,就是沒有幸福。有個日本作家說,“現在日本除了希望之外,剩下什么都有?!彼@句話很容易被我們誤解,多半理解成,日本這個國家徹底完蛋了。其實,他的意思是說:通過快速發展,中國人前面還有一種希望,不管是奔一百萬、寶馬、別墅,或低保,前面都有希望。但日本除了沒有希望之外,剩下什么都有了。
我們現在的階段是什么?我們也幾乎什么都有,除了幸福之外。我個人在看《士兵突擊》的過程中,是幸福的,因為它那種虛構的環境,讓我信了,這樣就特有幸福感。雖然在關機時發現,這一切又消失了。所以許多觀眾要到百度上弄各種吧,要成立各種鋼七連,是因為不想讓幸福一瞬間崩潰,不想讓幸福和幻覺馬上消失。
張西:我不敢說《士兵突擊》是一部雷霆萬鈞的作品,但的確給了觀眾一種幸福感。
白巖松:康洪雷應該是個忍又沒忍住,總是掏心窩子干事的人。我相信這種人,干十次事,只要遇到合適的人,他能五六次掏心窩子。他愿意相信一些事情,愿意相信一些人,所以他到了這個地步挺好。沒到這個地步時,可能也被蒙過很多,我相信他下意識地愿意相信別人,習慣了對人好,即使別人對他不好。就在他相信別人不壞的時候,真有些人對他原本不是很好或者壞的人,慢慢真對他好了。
我猜康洪雷應該比一般人簡單,生活也不會特復雜。從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是有塵世味道的,他不是在象牙塔里好高騖遠的導演。他喜歡的東西,都跟人群有關,跟情感有關。
其實像康洪雷這樣情懷的人現在也不少,但沒機會去做這樣的事,他真是開了一個很好的頭。首先應承認他是個很職業的人,他導的戲都沒砸,這就很重要。他的簡單純樸愿意相信人,就起到了好作用。他可以由一部戲到另一部戲,越來越場面大。甚至現在他想拍什么戲,都會有投資,這就是一個良性循環。
張西:康洪雷的出現是現代的,道德則是古典的。他知道只要按規則行事,每個行為就都是潔凈的。
白巖松:這個時代,在這種產業和利益的驅動下,還能夠有這樣的導演發揮的空間不容易。我的一個同事,他在電視這行當干得很棒,卻把自己的好多東西賣掉,整整一年什么都沒干,就去精神病院給一個詩人拍紀錄片。明知拍出的內容播不出去,一分錢收入也沒有,還是這么干,真讓人肅然起敬。到后來,不僅還把以前掙的砸進去,生活徹底扛不住了,才回來職業中。有這種情懷的導演很多,這個時代應該給這樣的人更大的空間。他們腦子里的雜念不多,那一瞬間覺得該干,就干了,而且干出來了。
張西:我感到,電視劇導演們正悄悄瞄準一個更高的目標,而電影導演的創作是否意識到失去了什么?
白巖松:我很奇怪一個現象,中國的很多電視劇大氣,很多電影卻小氣??赡芎芏嚯娨晞а葜浪@部戲是給誰看的,而很多電影導演不知道這電影給誰看的。
電視劇你看一兩秒鐘不愿意看了,馬上換臺,挺殘酷的;電影觀眾只要買了票,就非得從頭看到尾。但人們也可以不進電影院,電視劇拿著搖控器就可以經常路過。所以,電視劇誰敢扛兩集還不好看?電視劇導演比電影導演更清楚自己的戲是給誰看的,想得更多。
現在電影跟電視劇的影響力沒法比。過去,我們總把電影弄到一個很高的境地,格外在乎,但電影弄到后來連講故事的能力都喪失了。這跟編劇有關,更跟導演有關。作為電影,首先它必須是很好的故事,吸引觀眾看,這是個規律問題。電視劇也是如此。
我們的一些導演和編劇,還沒有學會不用概念,而是用細節,用藝術的力量去把概念表達出來。我們總是或多或少的概念化,但是一概念化觀眾就不愛看了??岛槔椎碾娨晞?,讓人一直能往下看?,F在中國電視劇的水準很高,競爭太充分,每年有很多戲,根本連出來的可能都沒有,那就必須逼著你會講故事。比如《闖關東》,兩三集一個新扣,這種編劇能力跟過去已有天壤之別。
電影是短跑,電視劇就是長跑。電視劇占著電影遠遠也想不到的資源,在這樣的時代下,能拍出像《雍正王朝》、《走向共和》這樣的作品來,真不是一般的好。
中國電影剛起步,最好政策別拴得太死,讓各路人馬都有展現空間。韓劇紅火了兩三年,為什么沒有已往火了?迷戀韓劇的人,都在看什么?看身邊的戲呢。韓劇的重復度太高,情感和元素,幾部戲表達完畢,韓國的魅力就此消失。一個13億的國家,最寶貴之處,是我們的故事多得講不完。這方面完全可以非常大氣的告訴別人,只要我們自己解放自己,什么韓劇、日劇,都不是對手。就好萊塢來說,世界上八成的故事,大都拍過了,現在只是用新方法拍老故事,而對于中國來說,故事才剛剛講起。
張西:人到中年,遇到什么樣的問題最關鍵?
白巖松:關鍵的問題就是在你中年之前,所有的問題全在外面,人到中年之后,所有的問題,全在自己這里。人在年輕時的抱怨全沖外的,一般的不抱怨自己;人到中年之后,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我覺得康洪雷也在面臨這個問題,他也在尋找一個答案。他說他愿意用夸獎和贊揚去推動事情。我非常同意他。我曾做過一個公益廣告,叫“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迸c康洪雷的觀點非常相似。贊揚是一種非常棒的推動力,推動不能只靠說壞,不能一味監督,同時溫暖還有建設性,也同樣是一種推動。就像你穿一件衣服,別人說難看,即使知道他說的對,你也很反感。如果說,哎,這衣服不錯,你要穿另外一種衣服就更漂亮了。你聽了肯定問,到哪兒有賣那種衣服的?就會下意識不再穿身上這件衣服,改變之后你的確越來越好。
通過康洪雷這句話,我發現一個道理:每個人其實都是一種工具,都是跟這個世界發生關系,和你希望改變這個世界的一種憧憬。從這個角度來說,康洪雷就不再是電視劇導演,他的某些想法和思考,可能有時比學者更準確,因為他可能更知道老百姓的心聲。
所有偉大的音樂、文學作品,即使弄到你最疼的地方,但一定要給你一個希望。但是現在很多東西,不要說希望了,他自己都在那制造絕望。所以兩條路,任一條路最后歸結都是一個點,就是“精神家園”。
英國的一項幸福調查呈現,一個人衣食無憂解決的速度越快,幸福指數下降的速度越快。有人說,掌握好一輩子的節奏,最好的是永遠在前面的東西,得要跳著腳,夠一下,才能夠著。一路都是這樣走的人,當然是最幸福的。毛澤東說知識越多越反動,他有另外的解讀。知道的越多,煩惱越多,小成功小煩惱,大成功大煩惱。所以,就《士兵突擊》來說,許三多比成才幸福?,F在談論許三多的太多了,其實我覺得這個社會的主流是成才。這部戲的最后那句話特棒,是袁朗說的――成才,你要走的路比許三多長得多,但是你的迷茫也要多得多。就劇情來說,許三多能干到連長就不錯了,但成才干好了,有可能是將軍、司令。所以他一路上遇到的挑戰也最多?,F在人們開始倒著喜歡成才,我周圍有好多人是這樣子,現在看到演成才的演員陳思成,反而覺得厚重。這也是個有意思的社會心理話題。
康洪雷有一種渾然不覺的力量
【作者】張 西
張 西:《士兵突擊》在我看來是一部傳奇,在這個時代有這樣一部作品問世,我真的有一種驚心動魄的喜悅,想不到你也看《士兵突擊》。
畢飛宇:我兒子在看《士兵突擊》時,我瞄了幾眼。瞄過去時,我不知道是什么戲,只是覺得鏡頭特別鎮定?,F在的電影和電視劇大多有一種焦慮癥,那就是快,節奏快,轉換快,好像只有速度才能抓住觀眾??裳矍暗倪@個戲卻是篤篤定定的,特別有信心的樣子。我太太說,是康洪雷的新戲啊。我當即給他打了一個電話,請他把影碟給我寄過來。第二天我就收到了。我用了兩天時間把它全部看完,嚇了一跳。我沒想到康洪雷能拍出這樣的戲,牛啊!我還是低估了他的能力。我真的不知道這個家伙還能讓我吃驚多少次。他一直在進步。
“有意義”現在成了一句流行語,我認為,在當今的文化語境下,《士兵突擊》最大的意義就在于它“有意義”,這意義是多么地固執、勇敢。康洪雷的身上有一樣東西,我把這個東西叫做堅持。他是一個很有韌性的家伙。他一點也不在意周邊的目光,一點也不在意這些目光中有可能出現的挖苦和譏諷,他敢堅定不移地把自己內心掏出來。他的身上就是有這種精氣神。
你知道,我和康洪雷是同時代的人,我們這一代人有許多相似的精神背景。年輕的時候,我們都有理想,但是,后來,理想這東西被我們拋棄了。我們要成長,成長的代價就是拋棄??煽岛槔资莻€異類,他也有所拋棄,但是,他有一個基本的東西沒有丟,那就是尋求意義。他要尋求,并用他的鏡頭把他的尋求老老實實地講出來,這很讓我震驚。藝術家如果沒有尋求意義的愿望,他還做什么藝術家?
所以我要說,康洪雷為當今中國的許多人的成長作出了貢獻。他給出了他的力量。
張 西:你的孩子今年有多大?
畢飛宇:10歲。
張 西: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以老一輩的目光去看80后、90后的孩子,會認為他們面目模糊,缺乏有價值的世界觀,而康洪雷的《士兵突擊》似乎成了集合和凝聚各個年齡段世界觀的直通車,可我還是無法理解90后的孩子怎能承載成人世界的內容?具體到你10歲的孩子,該怎么解讀他呢?
畢飛宇:事實上我兒子很喜歡《士兵突擊》這部戲。你要知道,當今的孩子從智力結構、成長條件來講,都非常好,聰明,機靈。但是現在這些孩子也有他們的問題,太現實,太欠缺精神上的目標感。我當然不贊成拿一部藝術品作為教育孩子們的教材,但是,如果孩子因為喜歡,想在一條很好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模仿對象,這又有什么不好?這是好的。在我們家的飯桌上,我和孩子以及孩子他媽媽多次討論許三多。我對孩子說,你看看,許三多的資質多差,可他也有他的快樂,是“堅持”讓他快樂起來了,是想做“有意義的事”讓他快樂起來了。所以,“堅持”也是一種資質,想做“有意義的事”也是一種資質,也許還是更重要的資質。千萬別只相信腦子好使。
作為一個小說家,我贊賞康洪雷的有一點,他用他渾然不覺的力量影響了他人,這才是藝術的魅力。這是一種很高級的吸引,我一直在說,我低估了康洪雷,正是低估了他那種渾然不覺的力量。
張 西:我注意到喜歡《士兵突擊》的女性觀眾特別多,您怎么解釋這個現象?
畢飛宇:其實這是很正常的。首先我不能同意你的說法,你要把戲拍好,你要把人物塑造好,只有這樣,你的戲才可能有觀眾。既然有了觀眾,當然也有女觀眾。在這個問題上是沒有性別的。當然,《士兵突擊》是一部男人戲,有更多的女性觀眾也是順理成章的,合情合理的。再說,許三多令人疼愛啊,我也心疼他。他是女性心中的一個突破口,女性就是這樣,她一旦疼上了,就很難讓她放下來。
張 西:恰恰相反,我對女性“突迷”的分析和觀察結果是,班長、連長和中隊長,而非許三多是女性“突迷”的觀劇偶像。
畢飛宇:不對,這只是個表面現象。我不想否認那幾個角色的價值,可是,有一點你不能忘了,他們是被許三多“照亮”了的。如果沒有許三多做前提,那些人物會不會那樣吸引人,這是有疑問的。我們可以做一個無聊的假設,把許三多拿掉,許多人物就將黯然失色。當然,那些人物也照亮了許三多。藝術作品中的人物就是這樣,他們是彼此相照應的,你照亮了我,我又照亮了你。但是,魂在哪里?支撐點在哪里?這個我們不能糊涂。
張 西:《激情燃燒的歲月》和《士兵突擊》成全了康洪雷的軍人情結,父親和兒子的關系在里面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但我在《青衣》里讀到的是康洪雷的另一面:自戀、幻滅,苦苦等待施力點,最終以凌厲的、飛蛾撲火般的悲壯定格為一幀永恒的舞臺人生創傷劇照。
我不清楚康洪雷的另一面是怎么被調動起來的?他看起來就是個聰明過人喜歡說大實話的頑皮男孩啊,他心里怎么會蟄伏著那樣的東西?
畢飛宇:投資方買下《青衣》的時候我還不知道康洪雷,后來老板告訴我,是一個叫康洪雷的年輕導演讓投資方買的。見了面之后我也奇怪,他這樣的人怎么會喜歡《青衣》呢?不像啊。
我和康洪雷的見面是在《激情燃燒的歲月》的攝影棚里,他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精力充沛的小伙子,房間里有一個足球,所以我們見面后沒有談戲,也沒談《青衣》,我們只是談足球。他的身體很棒,熱情洋溢,稍稍還有那么一點小小的害羞。說實話,這次見面他并沒有給我留下特別的印象。后來,投資方想挑一個名氣更大的導演來拍《青衣》時,我沒說什么,可以說是默許了吧,那時侯誰也不了解誰嘛?!都で槿紵臍q月》一播出,我只看了兩集,立刻給投資方打了一個電話,立即把康洪雷簽下來。這家伙厲害。
張 西:這位有眼光的投資方是誰?
畢飛宇:遼寧華藝有限公司的張穎。
張 西:康洪雷外表隨和,呈現出來的樣子非常本我,但我能感到他內心揮之不去的孤單的壯士般的氣質。我想過要去拍攝現場看看康洪雷,我想要對這位導演有一種相對完整的感受。他在談劇本的時候是怎樣的?
畢飛宇:康洪雷是一個比較低調的人,對編劇很尊敬?!肚嘁隆返木巹∈顷愯遥瑧斦f,陳枰對《青衣》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在談劇本的時候,他很敏感。畢竟演過戲,說著說著,他就演,演著演著,他的人來瘋就上來了,很可愛的。你不知道這家伙有多生動。
《青衣》在沈陽拍戲時,我曾經去探過一次班,這使我有機會看到了現場的康導。一次在拍醉酒的那場戲時,我就躲在一個角落里,叼了一根煙在現場看康洪雷拍戲。我發現康洪雷在現場的駕馭能力真是了不得,我從許多好的導演身上發現了一個特別好的東西,那就是娓娓道來。不管戲進入一個什么樣的僵局,不管場地上是怎樣的,他們都不著急,康洪雷也是這樣。我喜歡娓娓道來的風格,那是一種控制力。任何人,做任何事,控制力總是重要的。
張 西:你對康洪雷導演的《青衣》還滿意嗎?
畢飛宇:那當然?!肚嘁隆愤@部戲拍得非常好。從《青衣》的題材來說,這樣的戲不可能具有特別多的觀眾,要說有特別高的收視率,這也是不現實的。但以這樣的題材這樣的限制,康洪雷已經做得非常好了。
張 西:你是否關注過康洪雷的另一部作品《民工》,我認為它很棒。
畢飛宇:沒有看過。但《民工》這個戲是我推薦給投資方的。當時拍完《青衣》之后,我正好看到這個小說,是我朋友寫的。許多人認為拍民工可能畫面不好看,不華麗,故事也不是特別多,從市場角度看可能不一定好,但是我始終認為許多人的市場分析是有問題的。他們總是假定觀眾可能會喜歡什么,可能會不喜歡什么。我認為,只要堅定不移地抓住人物命運的,進入人物內心的戲永遠是受歡迎的。
張 西:你還關注過康洪雷的其他作品嗎?
畢飛宇:康洪雷的戲我就看過三部:《激情燃燒的歲月》《青衣》和《士兵突擊》。
張 西:你怎么評價這三部戲?
畢飛宇:《激情燃燒的歲月》是一部好戲,但不是我心目中的戲。我不喜歡戰爭狂人,骨子里我不喜歡。當然,藝術上是另一碼事,這部戲拍得是好的。
《青衣》當然我也非常喜愛,但因為原著是我自己的,由我來夸不合適。不過,有一點我倒是可以說說,那就是一個導演的反差。你能信么?《青衣》《激情燃燒的歲月》和《士兵突擊》是一個人拍的。不過有一點我想說,在處理人物關系這一點上,《青衣》是康洪雷的一個標志。這部戲之后,他成熟了。
《士兵突擊》非同尋常。我認為在中國的電視劇導演里,康洪雷完成了一部大作品。請注意,這個大不是場面大,不是群眾演員多,不是投資成本高,不是我們經常說到的“大片”的意思。我指的大就是大作品。我至今都心存疑惑,他是怎么做到的,這是一個奇跡。
張 西:在現行體制內,用人似乎更注重學歷的高低,受教育程度與一個人的能力和收入自然掛鉤。而康洪雷只是一個中專畢業生,你怎么解釋這位低學歷的導演與他的大作品之間的關系?
畢飛宇:這有什么好解釋的呢?這是因為你自己有問題。在我這里,這不是問題。當然,如果康洪雷做的是一個技術活,那就另說了。學歷對藝術家來說永遠不重要。
張 西:你認為一個導演和好導演的區別在哪里?
畢飛宇:特別簡單。誰把戲拍好了,誰就是好導演。
張 西:戲好的標準是什么?
畢飛宇:我不知道社會通行的標準是什么,但在我這里特別簡單:就是吸引我的戲。吸引我,他就是好導演;不吸引我他就不是。
張 西:對于他的下一部戲《我的團長我的團》,你有所耳聞嗎?
畢飛宇:他告訴我了,我想他能拍好。
張 西:理由呢?
畢飛宇:他拍戲拍到現在,不管是《激情燃燒的歲月》還是《士兵突擊》其實都沒有真正進入戰爭。康洪雷一直有個夢想,他特別渴望在戰爭里把人鋪開,把人際關系鋪開。他特別渴望戰爭這樣一個外殼,我想在他的這個《我的團長我的團》里頭,他會很陶醉。還有一點,他渴望呈現他個人眼中的一段歷史,這是很重要的。他要給自己一個交代。以我的經驗來看,一個藝術家想對自己有所交代的時候,離好作品往往就不遠了,也許就是嘆了口氣,也許就是一個轉身。
【原載】 《文藝報》2008-3-4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