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號交流時,【自然之美】說:“問題是,在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形式下,你用什么概念名叫經營中的‘貨幣資金’比較合適吶?就叫資金?對財務管理或者賬務處理言,資金有很多形態存在,得整個概念名集合出來?從大的方面看,你的概念定性主要著眼于以前概念,那么問題是下面幾個基本問題,如何解讀? 1.公有制下,無論是怎么設計分配關系,依據擴大再生產邏輯,得有個價值增值概念表達,否則,生產規模擴大概念何來表達? 2.如果1成立,那么,增值部分,給什么概念名表達,恰當?不叫利潤或者剩余價值! 3.問題的本質區別,在于增值部分的歸屬權,是勞動者還是純個人所有者,對么? 如果一些通用的概念名表達可用,并不悖論性質,是否可以使用? 用一個例子說明一下,或許不恰當? 好人和壞人,你會對人的各種體征概念名做不同使用么?壞人的手!好人的手,壞人的腳!好人的腳…。”
適用于按勞分配的公有制生產模式的范疇,包括了以勞動所有權和工本為基礎的范疇體系。對于這些問題,我的探討結果是:從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資本論》等著作提出的社會主義相關原則或概念,從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特別是人民公社實現按勞分配的公有制實踐為基礎,按照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對應的原理,形成了如下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對應的經濟范疇:
1,勞動人與經濟人相對應;
2,勞動所有者(工本所有者)與資產所有者(資本所有者相對應);
3,勞動所有權(勞權)與資產所有權(產權)相對應;
4,工本雇傭資產與資本雇傭勞動相對應;
5,勞權制度與產權制度相對應;
6,勞動實體(勞權型企業)與資產實體(產權型企業)相對應;
7,消費價值與剩余價值相對應;
8,公共需要勞動和個體需要勞動與剩余勞動與必要勞動相對應;
9,公共需要價值和個體需要價值與必要價值與剩余價值相對應;
10,公資與工資相對應;
11,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相對應;
12,勞動管理權(員工大會、員工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經理負責制)與資產管理權(股東大會、董事會領導下的經理負責制)相對應;
13,制度管理委員會與工會相對應;
14,工分制或勞動份額制與股份制或資產份額制相對應;
15,工社制與公司制相對應;
16,工本與資本相對應;
17,勞動階級法權與資產階級法權相對應;
18,工分制與股份制相對應。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這里的共產主義社會,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社會或勞動階級社會。
在這兩句話中,馬克思恩格斯告訴我們,在取代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中,工人或勞動者已經是社會生產的主體,而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工人或勞動者的消費需要。因此,在社會主義社會,“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即生產資料,已經成為滿足工人或勞動者消費需要的手段或工具。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公有的生產資料,已經只具有手段性質,勞動者是作為主體存在了。
很顯然,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社會主義生產力區別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性質與特征,說明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區別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性質、特點和發展要求。
從《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我們不難了解到按勞分配的主體是勞動所有者,它所體現的是勞動所有者的權利要求。這種權利要求通過“補償消耗的,留足公共需要的,余下都是個人消費的”的分配模式來體現,而勞動者參與集體生產成果的分配應該是憑借為企業或社會提供的勞動量“紙的憑證”;最后,按勞分配不僅僅是決定分配的一個基本原則,同時也是對生產起決定作用的基本規律。
在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中,雖然建立產權制度的公有制模式一一蘇聯模式是過渡經濟模式,但是,在我國農村社會主義運動中產生的人民公社實踐中,卻形成了勞權制度與生產資料公有制相結合的社會主義生產模式,這種模式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性質和特征,從而也為社會主義經濟學范疇的產生和認識提供了實踐基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