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頭條上,有位網友認為“公有制的優越性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充分發揮公有制優越性必須解決好兩大關鍵問題:一是公有制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問題……,二是公有制經濟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問題,包括建立科學合理的決策機制、監督機制、激勵約束機制等”(呆呆小貓 2024-12-31 06:32)。
對此,我想對【呆呆小貓】說的是:公有制優越性不能充分發揮,主要是理論界至今沒有弄清公有制的性質和特點。而不懂公有制性質和特點,自然不能建立與公有制性質和特點相適應的基本制度,那自然也談不上公有制的優越性的發揮了。
在這里,首先要說明的是,題目為什么要用社會主義公有制,而不是單用公有制一詞呢?
因為在現實社會中是有多種公有制形式的。在歷史上的所有社會形態,幾乎都可以存在有公有制:原始社會是公有制是人所共知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也可以存在有公有制,只是這些公有制的利益主體各有不同。而在現代社會中,西方國家中也有國有企業的存在;即使在我國國內,也有周家莊的公有制形式與國有資產的公有制形式的不同。因此,用社會主義定義我們所討論的公有制是很有必要的。
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就是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在鄧小平的語境中,社會主義與公有制基本是一個意思,兩者是可以通用的,對于這點,詳細閱讀《鄧小平文選》可以明確這一點。假如我們用公有制來替換本質論的社會主義,那么,可以這樣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的公有制的實現和存在,它在本質上必須要起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并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狀態。如果我們認識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這些內涵,那么,對于社會主義社會所要實現的公有制與其它公有制的區別,與私有制的區別,就一清二白了。
那什么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優越性呢?
1,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資料具有大范圍的整體性,因而可以在國家范圍內或較大地區范圍內進行生產資料的按需分配,從而使生產發展與社會需求經常保持一致狀態,從而避免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的發生。十月革命后的蘇聯,由于實行了生產資料公有制,避免了1929年發生的世界性的嚴重經濟危機,形成了風景這邊獨好的景象。而蘇聯的成功經驗也使西方國家在戰后形成了國有化運動和之后的宏觀經濟調節體制。資本主義社會所以至今沒有滅亡,這與西方世界學習蘇聯的體制優勢是分不開的。盡管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形成的過渡經濟模式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社會主義國家自從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之后,沒有發生大規模的經濟危機,沒有明顯的經濟周期波動這也是客觀事實。
2,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公有的生產資料具有大范圍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決定了生產資料可以按效益流動,從而使優勢資產流向效益較好的部門和企業,從而在宏觀上為國民經濟生產效率有提升提供了客觀基礎。鼓吹市場經濟的人反復強調效率,但這種效率只是微觀上的效率。事實上無政府的市場經濟所形成的價格機制調節,客觀上是通過生產能力的大量過剩來實現的,對少部分的私人企業確有效率,而對整個社會來說,從宏觀上來說,卻是生產力和生產資源的嚴重浪費。在改革前我們有一個說法,叫做低水平重復建設。而事實上在實行市場化改革之后,在私有化基礎上低水平重復比之過去要嚴重成千上萬倍都不止。因為是私有化和個體經營,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一個鄉鎮就可以有幾百個企業,大而全、小而全,沒有專業化的優勢,缺乏規模效應,缺乏效率,當然更談不上競爭優勢。
3,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形成了一種新質生產力一一社會主義生產力。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人格化的資產者被消滅,在生產力的兩個方面中,生產資料的主導地位被取代,生產勞動上升為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勞動者的利益要求一一勞動所有權的要求成為主導生產過程、起決定作用的權利要求。在這一過程中,勞動者由雇傭勞動者轉變為主體勞動者,生產資料則從吸收剩余勞動的手段轉變為勞動者滿足其消費需要的物質手段,社會生產力也由資本生產力轉變為工本生產力,由剩余價值生產力轉變為消費價值生產力。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使勞動者真正翻了身,他們不再是資本的奴隸,而反過來,生產資料已經成為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物質手段。
4,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事實上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同時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為體現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提供了現實的可能。也就是說,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客觀上為勞動者在生產中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創造了條件。如果在公有制企業建立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那么,公有制經濟就會比私有制經濟具有更強大的發展動力和活力。在私有制條件下,企業的動力和活力源于老板或股東追求利益的動力,而在實現按勞分配的公有制企業,企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來自每個員工追求利益的動力。高鐵列車所以能夠跑出三、四百公里的速度,那是因為高速列車不僅有機車的強大動力,而且每個車輛都自帶動力;常規列車之所以在改進之后仍然只能跑一百六十公里,那是因為常規列車只有機車有動力,其它所有車輛都是被動的,沒有動力的。
5,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每個勞動者同時也是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因此,每個勞動者作為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他都可以和其它勞動者聯合起來,利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通過勞動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也就是說,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從根本上避免了勞動者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實現的現象發生,從而消除了雇傭勞動的發生根源,從而也消滅了資本生產方式。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事實上起到了消滅人剝削人的生產方式的作用。
6,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的企業,只存在勞動所有者,不存在資產所有者;只存在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不存在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因此,從公有制企業的基本特點出發,應該建立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勞權制度。在建立勞權制度條件下,企業在分配上按照勞動者為集體提供的勞動量的差別進行生產成果的分配。而當勞動者能夠多勞多得時,勞動者就會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勞動潛力,而勞動者勞動潛力更進一步的發揮,又會形成更好的生產經營狀態,從而會形成更好的、更理解的分配形態。這在客觀上使勞動者的利益要求和公有制企業的發展處于相互滿足、互相促進的良好狀態。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會形成全面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社會生產方式,會使作為社會主義生產主體的勞動者和社會主義企業處于相互促進的健康發展狀態。相反,建立產權制度的私有制企業,卻是建立在損害勞動者利益的基礎之上的:滿足資本家或股東利益要求的盈利最大化和人工費用的最小化是企業經營的基本目標,也就是說,凡是搞得好的企業,企業的盈利水平越高,就意味著勞動者的工資水平或企業人工費用支出越小,因而越是經營良好的企業,員工的勞動收入水平相對越低。而公有制企業以滿足勞動者生活消費需要的消費價值為經營目標,員工的收入與企業的發展處于同步增減狀態的一致狀態。共同富裕與兩極分化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與私有制經濟的根本區別之一。
7,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企業,一方面,勞動者通過按勞分配,可以多勞多得,通過充分發揮勞動潛力來滿足個人利益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公有制企業采用按勞分配的生產結果模式,在個人收入分配之前,扣除用于擴大再生產的價值量,以用于生產資料的追加。這兩個方面互相促進,一方面就使企業的生產資料規模不斷增強;另一方面,又使勞動者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兩個方面在按勞分配的基礎上相互滿足,互相促進,必然會形成社會生產力兩只腳同步前進的良好狀態。而在產權私有制企業,由于采用資本生產方式,勞動者的收入預先固定,企業的發展表現為資產增殖的變化。因此,私有制基礎上的生產力發展是一種跛腳前行狀態,生產資料這條腿越來越粗壯,而勞動者則處于不發展甚至相對減弱的狀態。
8,但凡按照公有制企業基本特點建立勞權制度的集體經濟,按照“補償消耗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余下都是自己的順序和模式進行分配,客觀上兼顧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三者利益。一方面是勞動者的個人利益能夠得到與自己勞動投入相適應的滿足;另一方面,公有制企業通過公共需要項目的扣除,同時也能夠開發多方面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而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將會深入到家庭的大項開支,當這些項目普及到老百姓生活的基本需求方面時,事實上我們也就真正實現了共同富裕。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推行和發展,必然會帶來真正的共同富裕。在人民公社時,那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在實行按勞分配的條件下,農村的一對夫婦卻可以負擔三、五個孩子的成長費用,可以養活一個七、八口之家,其原因就在于有較好的公共產品供給和公共服務。例如,一個讀高中的孩子,一個學期的書雜費只需要5元;再如,農民看病化錢也很少而且也非常方便;還有沒有子女的農民可以實行五保,不用為養老而擔心等等。可以說,人民公社時期是我國老百姓生存和發展能力最強的時期。
生產資料公有制對于勞動者的意義在于它消去了資產者的生產主體地位。我們知道,社會生產總是由生產勞動和生產資料兩個方面構成的。生產資料背后的所有者是資產者,而生產勞動的背后是勞動者。在一種生產方式中,誰可能成為生產主體呢?這就由社會所有制的情況決定。在資本主義所有制條件下,資產者占有生產資料,而勞動者只有自己的勞動力。因此,勞動者只得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出賣,以換取生活資料。而當勞動者在市場上出賣勞動力后,進入企業的生產過程,勞動者的勞動已經屬于資本家或資方所有。由此可見,勞動力商品化事實上起到了消去勞動者主體地位的作用。勞動者失去了主體地位,自然,資產者就必然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主體了。與此相對應,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不僅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同時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因此,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既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從而必然使勞動者成為社會生產的唯一主體;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又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也就消除了產權賴以生存的基礎,這為勞動所有權的體現提供了客觀基礎。由此可見,對勞動者而言,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意義就在于消去了資產者的生產主體地位,從而可以使勞動者能夠真正當家做主和實現按勞分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