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舉辦的“馬克思生平與思想研究引論”系列課程中,海勒娜·希恩(Helena Sheehan)教授的第五堂課深入探討了馬克思主義與科學。在課前,希恩教授向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文獻中心捐贈了三本專著(《直到我們墜落》、《駕馭時代精神》、《馬克思主義與科學哲學批判史》)。
在課上,希恩教授從馬克思主義對科學的獨特視角出發,詳細分析了以下幾個核心問題:
1. 馬克思主義對科學的理解
希恩教授首先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如何理解科學。她指出,馬克思主義不僅肯定了建基于經驗調查的科學知識的認知有效性,還指認了科學與經濟、文化、哲學等領域的內在聯系。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知識不僅僅是基于經驗的實證研究,也是社會和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與社會的經濟基礎和階級斗爭緊密相關。這一綜合視角與實證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等流派的科學觀形成了鮮明對比。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突破了將科學僅僅視為客觀事實和規律的簡單觀點,而是將科學置于更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中進行考察。
2. 馬克思主義內部關于科學觀的辯論
希恩教授解釋了馬克思主義如何與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機械唯物主義等思潮進行辯論,并在這些辯論中不斷發展和完善自身。她強調,馬克思主義者在科學問題上的討論不僅僅局限于科學本身,而是涉及到科學如何與社會的其他方面相互作用,包括科學如何被用作階級斗爭的工具,以及科學發展如何受到社會結構和階級利益的影響。這些辯論有助于深化我們對科學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的理解,并揭示了科學知識生產的復雜性。
3. 馬克思主義與其他思想傳統關于科學觀的辯論
在希恩教授看來,反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或多或少可歸結為實證主義、新實證主義或后現代主義。實證主義是一種嚴格形式的經驗主義,主張在事實與價值之間劃界。新實證主義、后現代主義最初是對實證主義的內部修正,后來逐漸與實證主義的前提決裂。它們削弱科學中蘊含的理性,強調知識的非連續性,反對知識的劃分標準、基礎、形式。這使得馬克思主義與其他思想傳統關于科學觀的辯論存在于各代學者之間,且時常與權力斗爭相聯系。
4. 反科學研究興起的原因
希恩教授指出,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在原社會主義國家不再是正統,馬克思主義也從哲學史上被抹去。20世紀90年代的“科學戰爭”(Science war)與整個科學研究的后現代化致使人們將科學看作與政治無關的、純粹客觀的真理。同時,在資本主義制度的主導下,科學的商業化、知識的商品化進一步塑造了科學研究的方法。
5. 馬克思主義科學觀對當前世界的意義
最后,希恩教授探討了馬克思主義科學觀的當代價值。在面對當前全球性問題,如氣候災難、未來流行病和核恐怖時,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一種系統的分析方法,幫助我們理解這些問題的根源和相互聯系,并指引我們尋找系統性的解決方案。這種方法的獨特優勢在于,它不僅關注問題的直接原因,還深入探討了這些問題背后的社會經濟結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