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基本矛盾,除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以外,還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因此,為了把握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還必須進一步分析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我們知道,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的發展,對于社會的發展和變革,起著最后決定的作用,生產力發
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從而引起整個社會形態的變革。但是,生產力不能直接決定一個社會形態的性質,不能直接決定一個社會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例如,美國的生產力水平是很高的,但是美國還沒有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社會意識形態領域也是由資本主義思想占著統治地位,因而美國的整個社會形態也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可見,直接決定一個社會的性質的不是生產力,而是生產關系,即社會的經濟基礎。
所謂社會的經濟基礎,就是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各個方面的總和。馬克思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堅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這里,馬克思明確指出:生產關系的總和就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社會的經濟基礎。那么,如何理解生產關系的總和呢?現實的情況是很復雜的。在某一具體社會中,往往同時存在著幾種性質不同的生產關系。比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除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以外,有的國家還殘存著封建的,甚至奴隸制度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總和,不是指這些不同類型的生產關系的總和,而是指某一具體社會中居于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諸方面的總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就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居于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諸方面的總和。其中包括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私有制;在生產過程中資本家與工人的統治和服從的關系,以及資本主義的分配制度等等。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居于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決定社會的性質,面貌及其發展方向。所以只有把居于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看成是社會的經濟基礎,才能確定一個社會形態的性質,把這一社會形態同另一社會形態區別開來。其他不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或者是舊經濟基礎的殘余,或者是未來社會的新經濟基礎的因素,都不能把它們看成是某一具體社會的經濟基礎。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里,經濟基礎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和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統治、剝削的關系上的,因而具有階級對抗的性質。階級社會一切領域中的劇烈的對抗和沖突,劇烈的階級斗爭,都是從這里產生的。
每一個社會的經濟基礎都有同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筑。斯大林指出: “上層建筑是社會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的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適應的政治、法律等設施。”這就是說,社會的上層建筑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社會生活是復雜的、多方面的。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不僅結成一定的經濟關系,而且在經濟關系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政治關系和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政治關系體現在各種政治制度中,體現在政權、法律、軍隊,警察、法院、黨派團體的組織活動等全部國家機器和政治結構中。社會意識形態包括人們的政治觀點、法權觀點、道德、哲學、藝術、宗教觀點等等。上層建筑就是由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這兩部分構成的,而它們又是互相聯系的有機統一體。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都是以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為指導并與之相適應而建立起來的。
例如,資本主義的法律制度,就是按照資產階級的法律觀點建立起來的,它直接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意志。而一定的意識形態,也總是要求有一定的制度、機構和設施同它相適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在階級社會里,無論是政治的和文化的機構、設施通常都是掌握在統治階級的手里,因而他們的意識形態能夠得到廣泛的傳播。
在上層建筑這個龐大的體系中,政治(包括政治觀點和政治制度)居于主導地位。上層建筑的其他部分如哲學、藝術、道德、宗教等觀點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都是從屬于政治的。社會意識形態既是一定社會經濟的反映,又是一定社會政治的反映。毛主席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在階級社會里,各階級之間意識形態的斗爭,都直接地或間接地貫串著政治斗爭的內容。在階級社會里,上層建筑從來就是階級的上層建筑,具有強烈的階級性。在經濟上居于統治地位的階級,之所以需要建立起一定的上層建筑,目的就是用其來維護、鞏固本階級在經濟上的統治地位,為本階級的經濟基礎服務。在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上豎立起來的上層建筑,就是資產階級手里維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鞏固資產階級的剝削地位,鎮壓和奴役勞動人民的工具。相反,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就是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維護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利益,鎮壓地、富、反、壞、右和不法資本家的工具。抹煞上層建筑的階級性是錯誤的!是反馬列毛主義的。
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就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歷史唯物主義把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區分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由此就能夠對人類社會的結構及其發展規律作出科學的說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從古到今,人類社會已經出現過五種基本的社會形態,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它特定的經濟基礎和特定的上層建筑。任何經濟基礎以及同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筑,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都不是永恒的,因而任何社會形態也不是永恒的。資產階級社會學離開具體的社會形態而空談什么“一般社會”,其實質就在于否認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的暫時性,為資產階級的統治作辯護。
每一個社會形態都是復雜的,“單純的”社會形態是不存在的。在每一個具體的社會形態里,都有一種生產關系占居主要地位,它構成這個社會的經濟基礎,規定著這個社會的上層建筑,決定著整個社會的主要特征。同時,在這個社會形態里,還存在著前一社會遺留下來的舊的生產關系和舊的政治,思想的殘余,也會出現即將產生的新社會的生產關系和新的政治思想(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只能產生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某些物質前提,而不能產生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這些復雜情況的存在,又使這個社會形態具有自己的歷史特點。列寧在談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情況時指出:“世界上沒有而且也不會有‘純粹的’資本主義,而總是有封建主義、小市民意識或其他某種東西參雜其間。”
因此,同志們,要想正確地認識某一社會形態,必須對這種復雜的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既要首先找出在它里面占統治地位的主要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基礎)及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又要注意到存在于這個社會內的舊制度的殘余或新制度的萌芽。具體地分析一定社會形態的復雜情況,對于把握它的具體內容和發展規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在這個統一體中,經濟基礎是第一性的,上層建筑是第二性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一般說來,經濟基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主要地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會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上層建筑的性質,歸根到底要由經濟基礎來說明。恩格斯指出:“每一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現實基礎,每一全歷史時期由法律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他的觀點所構成的全部上層建筑,歸根到底都是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的。”在原始社會,由于沒有私有財產,沒有人對人的剝削和因此而形成的階級對抗,因此,像國家這樣的社會組織是根本不存在的。在階級社會里,剝削階級在經濟生活中居于統治地位,建立在這個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也就是以剝削階級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統治為其主要內容。這是一切階級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一般特點。在封建社會里,地主階級在經濟生活中占居統治地位,與此相適應就產生了以地主階級的專政和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為內容的封建主義上層建筑。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產階級在經濟生活中占居統治地位,就產生了以資產階級專政和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為內容的資本主義上層建筑。在階級社會里經濟基礎具有階級對抗的性質,與此相適應,上層建筑領域中也包含著階級對抗的內容,表現為對立階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矛盾和斗爭。
其次,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著上層建筑的變化。馬克思指出:“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當舊的經濟基礎讓位于新的經濟基礎之后,舊的上層建筑也就或快或慢地為新的上層建筑所代替。即使在同一社會里,當經濟基礎發生某些局部的變化時,也會引起上層建筑發生相應的變化。但是由于上層建筑各部分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對獨立性,因此它們的變化各不相同,有的早些快些,有的晚些慢些。如前所述,在整個上層建筑中,政治處于主導的地位,它是階級利益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現。因此,上層建筑的變革,首先就是國家政權、政治法律制度等的變革,就是按照一定的政治路線推翻舊的國家政權,建立新的國家政權。上層建筑的其他部分,如哲學、藝術、道德等觀點的變化則比較晚些慢些。上層建筑的變革,不應理解為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實際情況是,新的經濟基礎形成之后,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舊的上層建筑的殘余還會存在著。認為經濟基礎一經變革,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就會立即徹底變革的觀點是錯誤的!我們還應當指出,上層建筑的變革,不是和和平平實現的,而是一場極其復雜、極其尖銳的階級斗爭。只有經過長期的、艱苦的斗爭,才能逐步肅清舊的上層建筑的殘余,使上層建筑適合于新的經濟基礎的需要。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總的歷史發展中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是,同時又承認而且必須承認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斯大林指出:“上層建筑是由基礎產生的, 但這決不是說,上層建筑只是反映基礎,它是消極的、中立的,對自己基礎的命運、對階級的命運、對制度的性質是漠不關心的。相反地,上層建筑一出現,就成為極大的積極力量,積極促進自己基礎的形成和鞏固,采取一切辦法幫助新制度去根除,去消滅舊基礎和舊階級。”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指出:歷史唯物主義不僅承認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有反作用,而且承認在一定條件下,上層建筑還可以起主要的決定的作用。“當著如同列寧所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的時候,革命理論的創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決定的作用”,“當著政治文化等等上層建筑阻礙著經濟基礎的發展的時候,對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為主要的決定的東西了。”
上層建筑對于社會的發展,可能起革命的推動的作用,也可能起反動的阻礙作用。上層建筑作用的性質,取決于它所維護的經濟基礎的性質。當它維護的是適合生產力發展的新的經濟基礎,幫助新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的時候,那就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對于會發展就起著革命的推動作用,反之,當它維護的是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舊的經濟基礎時,那就要束縛生產力的發展,對于社會發展就起著反動的阻礙的作用。在資本主義初期,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還是先進的,為這利經濟基礎服務的資本主義上層建筑,曾對生產力的解放,社會的發展,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腐朽透頂,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嚴重障礙,為這種過了時的、腐朽的經濟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筑,就是阻礙社會向前發展的反動力量。例如,美帝國主義的上層建筑就是阻礙社會發展的反動力量。在美國,壟斷資產階級掌握著強大的國家機器和宣傳工具,對內實行法西斯統治,血腥鎮壓工人運動;對外推行戰爭政策和侵略政策,破壞亞非拉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顛覆社會主義國家,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腐朽的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同樣,當年處于內外交困的蘇修叛徒集團,也是越來越露骨地依靠官僚壟斷資產階級的上層建筑,首先是使用反革命暴力來維持他們的反動統治。他們在整個意識形態領域實行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他們瘋狂地摧殘和壓制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思想和文化,而讓糜爛透頂的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到處泛濫!他們大肆宣揚軍國主義、民族沙文主義和種族主義,把文學藝術作為推行社會帝國主義的工具。這種上層建筑的反動作用就在于維護蘇修社會帝國主義腐朽的經濟基礎……
上層建筑是怎樣為經濟基礎服務,怎樣幫助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呢?在階級社會里,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實質上,就是統治階級要依靠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統治地位,來鞏固和發展自己在經濟上的統治地位。(更具體地說,就是統治階級通過自己的國家政權---軍隊、警察、法庭、監獄來鎮壓被統治階級的反抗,以鞏固統治階級在政治上的統治;通過哲學、藝術、道德,宗教等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適應的組織機構來大力宣傳自己的思想觀點,和對立階級的思想觀點進行斗爭,以保證自己的思想統治。)建立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統治,是建立和鞏固經濟上的統治的保證,是上層建筑幫助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的表現。顯然,上層建筑的這種能動作用,和上層建筑領域中的階級斗爭是緊密相聯的。如果統治階級能以國家政權的力量和政治、思想的影響,戰勝被統治階級的政治反抗和政治、思想的影響,就能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經濟基礎;反之,如果在上層建筑領域的斗爭過程中,被統治階級的政治力量和思想影響,逐步發展和強大起來,以至發動革命、奪取政權,戰勝統治階級的政治力量和思想影響,那就必然要引起經濟基礎的根本變革。在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已經衰朽, 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已經嚴重地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如果資產階級還掌握著比較強大的國家機器,能夠繼續維持其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如果資產階級的各種思想宣傳還能夠欺騙人民群眾,那么,資產階級就仍然能夠在一定時期內維持它在經濟上的統治地位,使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暫時不至于崩潰。所以,我們拿美國舉個例子,如果要摧毀美國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建立美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美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在上層建筑領域開展斗爭,大力宣傳馬列毛主義,造成革命輿論,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取得政治上的統治地位,然后才能建立美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現今社會的最下層,如果不炸毀構成官方社會的整個上層,就不能抬起頭來,挺起胸來。” 首先向舊的上層建筑開刀,造成輿論優勢,奪取國家政權,建立新的上層建筑,然后利用上層建筑的反作用,鞏固或建立新的經濟基礎,再大大發展生產力,這是一般規律。
如前所述,上層建筑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但是,上層建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完全地、絕對地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
新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筑總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總不可能立刻就充分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而且社會的經濟基礎是不斷變化的,即使在相對穩定階段,也會發生量的變化和某些局部的質變,經濟基礎中的這種變化,不會立刻就在上層建筑中到反映。這樣,就會不斷地出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某些不適應的情況,發生某種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上層建筑維護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基礎時所產生的矛盾,這種矛盾表現為上層建筑某些環節上的缺陷。這種矛盾一般地不表現為激烈的對抗和沖突,可以通過適當調整使的辦法,之逐步完善加以來解決;另一種情況是,上層建筑維護阻礙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基礎時所產生的矛盾,這種矛盾就是反動的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的變革要求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也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所引起的。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生產關系基本上不能同它相適應了,于是要求改變舊的生產關系,而反動的上層建筑卻竭力阻礙這種變革。這種矛盾表現為激烈的對抗和沖突,表現為激烈的階級斗爭。它不可能在舊制度下得到解決,只能通過暴力革命摧毀反動的上層建筑,才能解決!帝國主義時代,壟斷資產階級以法西斯的政治統治來延緩資本主義經濟的崩潰,維護已經腐朽的經濟基礎,阻礙它的變革。經濟基礎正在走向崩潰,而其上層建筑卻要求它永世長存,這種極端反動的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變革要求之間發生了根本的矛盾。這個矛盾是對抗性的,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才能解決。
所以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經濟基礎的變化先于上層建筑的變化,上層建筑往往落后于經濟基礎。這就構成了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運動。這個矛盾運動的規律是這樣的:某種上層建筑的建立,在其初期是同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當經濟基礎發展到一定階段,舊的上層建筑基本上不能再同它相適應。在這樣的時候,就必然要引起根本性質的變革。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革,上層建筑也或快或慢地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這個變革的過程是通過激烈的階級斗爭實現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