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一場新的經濟危機的風暴正在猛烈地沖擊著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產階級及其在思想上、政治上的代表人物,正懷著極大的恐懼,注視著這場經濟危機的發展,深怕它發展成為一場“三十年代式的大蕭條”。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危機究竟是怎樣發生的?為什么會周期地出現?它對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的發展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需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理論。
一
早在一公四八年,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偉大著作《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便已指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最突出的現象是生產過剩。“在危機期間,發生一種在過去一切時代看來都好象是荒唐現象的社會瘟疫,即生產過剩的瘟疫。”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由于生產過剩,大量商品賣不出去,造成工廠關門,銀行倒閉,股票跌價,失業人數猛增,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整個社會經濟陷入癱瘓狀態,這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一般特征。
早期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根本否認資本主義制度下會有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從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李加圖,到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薩伊,都從“有賣必有買,賣買自然半衡”的錯誤前提出發,否認資本主義有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的可能性。這種謬論,遭到了馬克思的嚴厲批駁。
馬克思指出,李加圖和薩伊“為了證明資本主義生產不可能導致普遍的危機,就否定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條件和它的社會形式的一切規定,否定它的一切原則和特殊差別”,似乎當時還是處于商品交換初期物物交換的那種狀況。但是,自從出現了貨幣,商品交換必須以貨幣作為媒介的那個時候起,買和賣的行為就分開了,就已經“包含著危機的可能性”。李加圖和薩伊那種認為商品流通必然造成買和賣的平衡,因而不可能有生產過剩的觀點,是“一種最愚蠢不過的教條”。
馬克思從商品交換過程賣和買的分裂中,已經看到潛伏著危機的可能性。同時,他又明確地指出,危機的可能性不等于現實性。“這種可能性要發展為現實,必須有整整一系列的關系,從簡單商品流通的觀點來看,這些關系還根本不存在。”
商品交換過程中由于買和賣的分裂所引起的那種局部的、暫時的生產過剩,并不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中的那種生產過剩。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中的生產過剩是各行各業全面的生產過剩,這種生產過剩究竟是一種什么性質的生產過剩?我們可以從不久以前發生在美國的把大量鮮牛奶倒入臭水溝一事中看得很清楚。
一九七四年七月十五日和十六日兩天,在美國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州的牛奶壟斷組織——牛奶生產商協會屬下的阿特西亞牛奶公司,把三萬八千多加侖的優質新鮮牛奶倒入臭水溝。倒掉的理由是生產過剩,“找不到出售這些牛奶的市場”。
但在同時,市場上鮮牛奶的價格自一九六七年以來已上漲了百分之八十四點六,很多窮人因為牛奶價格高漲而買不起牛奶。許多人通過各種慈善組織,懇求把這些牛奶用來救濟挨餓的人,但是,壟斷組織為了保證壟斷高價和高額壟斷利潤,這些優質牛奶還是終于白白地倒進臭水溝里去了。
一方面人民在挨餓,一方面牛奶倒入臭水溝,這就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所謂生產過剩。它并不是絕對過剩,并不是社會上生產出來的東西,廣大人民群眾都消費不了。而是相對過剩,即相對于人民群眾低下的購買力來講,生產出來的產品才是太多了,過剩了。這種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導源于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矛盾——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
二
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必然要表現為生產無限增長趨勢同群眾購買力相對萎縮的矛盾。而這一矛盾,正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最直接的原因。
馬克思指出:“一切現實的危機的最后原因,總是人民大眾的貧困和他們的受著限制的消費,但與此相反,資本主義生產的沖動,卻是不顧一切地發展生產力,好象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的限制。”
在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中發展的社會化大生產,具有“巨大的擴張力一一氣體的膨脹力和它相比簡直是兒戲”。資本家為了追逐盡可能多的利潤,就必然要增加積累和擴大生產,同時,資本家之間的激烈競爭,也迫使資本家不斷地改進技術,擴大生產規模。因而,資本主義生產具有無限擴大的趨勢。
但是,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使勞動群眾所創造的價值的很大一部分化為利潤落入資本家的腰包,“把群眾的消費限制到需要忍饑挨餓這樣一個最低水平,從而破壞了自己的國內市場。”“市場的擴張趕不上生產的擴張。”這就使得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成為不可避免。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生產和消費的矛盾的產物,危機期間生產力和產品的大規模的破壞,使這種生產和消費的矛盾得到了暫時的強制的解決。但是,由于這種生產和消費的矛盾導源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炸毀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決”,所以,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每隔若干年爆發一次,使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循著“危機——蕭條——復蘇——高漲——危機”這樣幾個階段進行。
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以及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的理論,具有非常革命的意義,有了這一思想武裝,才能夠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而不至于被資本主義經濟某一時期的表面的“繁榮”現象所迷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不少人被美國經濟的虛假繁榮所迷惑的時候,毛主席就指出,“美國帝國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增強起來的經濟力量,遇著了不穩定的日趨縮小的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這種市場的進一步縮小,就要引起經濟危機的爆發。美國的戰爭景氣,僅僅是一時的現象。它的強大,只是表面的和暫時的。”
毛主席的這一科學論斷,大長了中國革命人民的志氣,大滅了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蔣介石集團的威風,極大地鼓舞了我國人民戰勝美、蔣反動派的斗志。戰后三十年美國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證明了毛主席的這一科學預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已經經歷了五次經濟危機,目前正面臨著戰后第六次,也是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
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的科學分析,反映了客觀真理,具有極大的說服力。在這一科學真理面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危機“理論”的偽善和虛妄,便昭然若揭了。
資產階級及其代言人在面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嚴酷事實,再也無法否認經濟危機的時候,便又編造種種荒誕離奇的危機“理論”,竭力歪曲危機的原因。在資產階級的危機“理論”中,較有代表性的不外乎兩大類,一類叫做“消費不足論”,一類叫做“投資不足論”。
“消費不足論”由來甚久。持這種論調的人,從西斯蒙第杜林,都把群眾消費不足,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的原因。杜林說,危機期間“儲存和銷售之間的鴻溝最后之所以大得如此嚴重”,并不是因為生產過剩,而是“因為人民消費的落后,因為人為地造成的消費水平低”。
但是,用群眾消費不足來解釋經濟危機,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恩格斯一針見血地指出:“群眾的消費水平低,是一切建立在剝削基礎上的社會形式、從而也是資本主義社會形式的一個必然條件,……但是它既沒有向我們說明過去不存在危機的原因,也沒有向我們說明現時存在危機的原因。”
列寧在批判民粹派的時候也非常明確地指出,“消費不足……在各種不同的經濟制度中都存在,而危機則只是資本主義制度的顯著特征。”
“投資不足論”比“消費不足論”要晚出世得多。它是在三十年代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以后才出現的,被捧為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權威”的凱恩斯便是這一派的主將。
凱恩斯之流雖然也販賣“消費不足論”,但他們更多地是鼓吹“投資不足論”,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主要歸之于“投資不足”。
他們認為,如果能夠刺激起資本家的投資興趣,如果資本主義國家擴大政府開支,舉辦一些公共工程之類的投資,那就會創造很多的就業機會,就會創造出對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大量需求,就不會有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了。
至于為什么會“投資不足”,凱恩斯并不把它同資本主義制度聯系起來,而歸之于資本家的心理狀態,如對投資市場的“由樂觀轉為悲觀”等心理因素。凱恩斯等人離開資本主義的特定條件去談什么增加投資就可以增加就業機會,避免生產過剩,那是毫無意義的。
馬克思早就指出,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本來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不是說,“為了要使人口中有勞動能力的那一部分人能夠就業,生產資料已經生產得太多了。”
如果撇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局限性,那么,資本主義國家“并沒有生產出充分的生產資料,足以在生產效率最大的情形下,讓全部有勞動能力的人口都去勞動”。
但是,資本家絕不會為了增加勞動者的就業機會去增加投資。資本家是否增加投資,按照什么方向去投資,絕不是取決于什么不可捉摸的“樂觀”、“悲觀”之類的心理因素,而是取決于能不能獲得利潤和利潤率的高低。而資本家對利潤的追逐,卻又使生產過剩必不可免地周期性地出現。
“消費不足論”和“投資不足論”,無非都想把事情說成這樣,似乎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并不導源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本身。因而可以在保存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用略加改良的辦法來解決。例如,群眾消費不足,可以用杜林的“公平的分配原則”來對付;“投資不足”,可以用凱恩斯的使用信用刺激等辦法來對付,等等。
但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危機的理論告訴我們:“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的根源和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本身。”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盡管開出一個又一個醫治危機的藥方,但是,危機仍然一次又一次地襲擊著資本主義世界。
斯大林說得好:“如果資本主義能夠把生產不用于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而用于不斷地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狀況,如果它能夠把利潤不用于滿足寄生階級的奢望,不用手改進剝削方法,不用于輸出資本,而用于不斷提高工農的物質生活,那就不會有危機了。但這樣資本主義也就不成其為資本主義了。要消滅危機,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
三
馬克思主義不僅科學地闡明了危機的本質和危機產生的根源,而且十分重視對經濟危機的后果的分析和研究,以便在這種研究的科學結論的基礎上,來決定無產階級政黨的斗爭策略。
資本家總是力圖用解雇工人,壓低工人工資、惡化勞動條件等等辦法來擺脫危機。“營業越不振,就越要從已有的營業中取得更大的利潤。開工的時間越少,就越要使剩余勞動時間延長。”
經濟危機加劇了無產階級的相對貧窮化和絕對貧窮化,使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空前尖銳起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這種后果,在當前這場危機中,也表現得很明顯。在美國、英國和日本,每月都有數以千計的中小企業破產倒閉。壟斷資本主義的大企業也在急劇縮減生產。
全日本棉紡廠協會已宣布,要使棉紡廠的生產在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到一九七五年六月期間,減產百分之三十六,這就預告了將有大批紡織工人加入失業者的隊伍。
英國首相威爾遜公開要求英國工人“本著完全獻身的精神”,“自愿限制工資”,使英國資產階級能夠克服“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這個國家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一方面是失業和收入減少,另一方面是日益高漲的生活費用,嚴酷的現實正在提高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的覺悟和團結,使資本主義國家內以一小撮壟斷資產階級為一方,以廣大的工人、小生產者和其它工資勞動者為另一方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起來。
在經濟危機期間,資本主義國家還總是力圖把危機轉嫁給殖民地和附屬國,拼命向殖民地和附屬國傾銷過剩商品和進一步壓低那里的原料價格。
我國解放前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從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中,吃足了帝國主義轉嫁經濟危機的苦頭。在三十年代的那次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中,由于帝國主義的傾銷政策,本來就很軟弱的民族工商業紛紛破產。
上海一百十三家繅絲廠,一九三二年除一、二家勉強開工以外,其余全部歇業。中國的絲、茶等農產品和原料價格暴跌,數量銳減,一九三二年的出口總值較一九二九年幾乎下降一半。結果是工人失業,農民和手工業者陷于破產或半破產的境地。
在當前這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中,美帝國主義氣勢洶洶地威脅阿拉伯國家,把美國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的罪責推到石油漲價頭上,要阿拉伯國家大幅度地降低石油價格。他們還在妄想按老規矩辦事,要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充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替罪羊。但是這一次卻遭到了第三世界國家的猛烈反擊。經濟危機必然要使帝國主義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尖銳起來。
經濟危機也必然要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爭奪市場、原料和投資范圍的斗爭進一步尖銳起來。從歷史上看,被經濟危機加劇了的帝國主義之間對市場、原料來源、投資場所和勢力范圍的爭奪,往往導致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
在當前的經濟危機中,美蘇兩霸環繞著中東的石油,展開了異常激烈的爭奪。
美帝國主義對中東的阿拉伯國家又拉又嚇。一會兒提出發行什么特別債券之類的請求,以大量吸收阿拉伯國家的“石油美元”;一會兒又兇相畢露,發出什么用武力占領阿拉伯國家油田,中斷對阿拉伯國家的糧食供應等等的叫囂。
蘇修社會帝國主義更加陰險毒辣。它以“軍援”為武器,力圖把阿拉伯國家置于自己控制之下,并且往往趁人之危,在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軍事對抗的緊要關頭,勒索大量的石油和美元。蘇修頭目勃列日涅夫宣布他將訪問中東,想進一步把阿拉伯國家存放在西方國家的數百億美元的石油收入拉到蘇聯去,從金融上給美國以嚴厲的打擊。
兩個超級大國口頭上大叫“緩和”,實際上拼命爭奪,互相挖對方的墻腳。
總之,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危機,必然要使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切基本矛盾空前尖銳起來。恩格斯曾經指出:“危機是政治變革的最強有力的杠桿之一”。
斯大林在分析三十年代的那次經濟危機的后果時指出:
“世界經濟危機在許多國家里必定會轉為政治危機。”
“第一、這就是說,資產階級在對內政策方面將從進一步法西斯化中尋找擺脫現狀的出路,為此就利用包括社會民主黨在內的一切反動勢力。”
“第二、這就是說,資產階級在對外政策方面將從新的帝國主義戰爭中尋找出路。”
“最后,這就是說,無產階級在反對資本主義剝削、制止戰爭危險時,將從革命中尋找出路。”
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后果的這些理論,對于我們觀察和研究當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中國際形勢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進一步證明,資本主義經濟已經走到盡頭了,大變化的革命的時代已經到來了。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的世界形勢,正由于危機所孕育的戰爭與革命而在加速它的變化。
不管帝國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國家里的壟斷資產階級怎樣加強法西斯化,不管蘇修美帝怎樣又勾結又爭奪,在世界各地鬧事,醞釀新的戰爭,只要世界革命人民不放松警惕,有充分的準備,堅持斗爭,結果必然是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不斷遭到新的失敗和世界革命人民不斷贏得新的勝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