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號交流時,【陽明之風】說:“勞權生產方式的構建是社會主義在新的歷史時代必須大力發展與完善的新型生產方式,這個生產方式的發展也是有豐富內涵的、有規律的。”對此,【Lian】說“勞權(勞動利益應得分配權),是馬克思主義長期確權斗爭中生成的東西。是現代資本的分配權方式,不是資本的生產方式,邏輯關系的句式應為(勞權生產力的構建)而非(勞權生產方式的構建)”,“請接受我改你的段子:勞權生產力的構建是特色社會主義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大力發展與完善的新型生產力。這個生產力的發展與完善是具有其豐富的內涵和規律的”。
在討論中,兩位涉及到勞權、勞動所有者、生產方式、工本、生產力等概念。在這里我想就勞權社會主義的基本概念在這里作一個簡單說明。
1,勞權,是勞動所有權的簡稱。勞動所有權,或者稱為生產勞動所有權。這是生產力中的人的方面的權利要求。社會生產力問題由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兩個方面構成的。在資本主義所有制條件下,由于勞動者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因而勞動者必須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以換取生活資料。而當勞動者在市場上把自己的勞動力以合適的價格賣出資方或企業后,進入生產過程,勞動者的勞動已經屬于企業或資方所有了。因此,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特征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由于生產資料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因而,社會生產過程也必然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表現為體現資產所有權的過程。因此,產權或資產所有權,就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產權制度就是與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社會主義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事實上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從而使勞動所有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另一方面,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也消除了價位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也使所謂的產權失去了意義;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卻保留了生活消費的個體性,這客觀上使勞動者在勞動所有方面存在著差別,這種差別的存在決定了勞動者勞動投入的個體性。這種個體性決定了勞動所有權的在生產過程中的決定作用。因此,在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兩個方面中,生產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因而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也必然表現為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勞權制度也就是與社會主義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勞動所有權與資產所有權相對應,包括勞動管理權和勞動分配權兩個方面。以采用工分制的生產隊為例,如果把社員投入集體生產過程中的勞動累計量(即工分累計量)除以同一時期的勞動總量(工分總量),就得到這個社員的工分比,這個工分比就是勞動者參與集體產品分配的依據,同時也是參與企業管理的依據。如果這個工分比占有1.5%,那么,這個社員就有1.5%的投票權和分配權。
2,勞動所有權是勞動所有者的權利要求。因此,與勞動所有權或勞權相聯系的另一個基本概念,就是勞動所有者。這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的身份特征。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勞動者是勞動力所有者,他是資方或企業按照市場價格買來的勞動力。這時的勞動者身份為勞動力所有者,其權利就是勞動力價值,工資就是這一價值的體現。而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具體的資產所有者被消滅,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這時的勞動者,因為在公有制面前在資產所有方面沒有差別,因而他們的差別表現為勞動所有方面,其權利要求必然表現為勞動所有權。相應地,作為勞動所有權主體的勞動者必然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出現。工分正是勞動所有者的權利一一勞動所有權的體現。工分表示勞動者的勞動量所占企業勞動總量中的比例,從而也代表著勞動者在企業生產成果中所占的比例。
3,以勞動者為主體的、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生產方式,就是勞動者利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通過勞動來滿足自己個人需要和公共需要的方式。可以稱為消費價值生產方式,也可以稱為工本的生產方式。因為,在生產資料處于保值的前提下,企業實質表現為勞動者用自己的勞動形成消費價值,從而反饋勞動投入者,并形成新的勞動投入能力。社會主義的生產主體既然是勞動所有者,那么,它就必然會有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剩余價值生產方式)不同的生產方式,即消費價值生產方式。
4,工本是勞權社會主義理論中與資本相對應的一個基本概念。資本是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特殊方式,同樣,工本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特殊方式。資本是價值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的運動方式,而工本則是價值在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的運動方式。資本和工本,都是一種價值自我增殖的運動形式。但是,形成這種自我增殖的原因不同,資本是因為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資產不斷吸收剩余勞動而形成增殖;而工本是勞動者用自己的勞動不斷與生產資料相結合形成的新價值。兩種運動的主體不一樣,結果形式不一樣。
5,社會主義生產力。這是勞權社會主義的一個基礎概念。生產力只是社會生產力的簡稱。社會生產力可以進一步具體為封建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社會主義生產力等等基本概念。考察社會主義生產力區別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要求,從而形成勞動所有權的基本概念,這是勞權社會主義理論產生的基礎。
在《共產黨宣言》的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也明確告訴我們:“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同上書第39頁)。在這里,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最根本的區別,告訴了我們。他們把兩種社會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顯現在我們面前:
(1),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特征是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勞動(活的勞動)只是為生產資料的增殖服務的,是資產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會主義生產力特征是生產勞動(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2),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3),資本主義的生產性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而社會主義的生產性質上是消費價值的生產。
(4),基于以上認識,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必須實現四個轉變:
a,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社會生產力產生根本轉變:即由生產資料居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到生產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的轉變;
b,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社會生產主體由資產所有者到勞動所有者的轉變;
C,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由體現資產所有者權利要求一一資產所有權的制度向體現勞動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勞動所有權制度的轉變;
d,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所有到社會公共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轉變。
很顯然,這四種轉變是相互關聯的。隨著生產資料由資產階級私有制轉變為社會公有制,自然也消滅了資產所有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自然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勞動所有權成為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利益要求;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社會生產也必須產生了生產勞動取代生產資料的支配地位,從而形成了社會主義生產力;與這些轉變相適應,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也有產權制度向勞權制度轉變。
形成社會主義生產力區別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特點和發展要求,這是認識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基本特征的關鍵所在。
勞權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邏輯,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基本原理的指導下,通過認識社會主義生產力區別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要求,明確社會主義最基本的生產關系(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認識由此關系決定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生產主體(勞動所有者)、利益要求(勞動所有權)、基本制度(勞權制度)、生產方式(消費價值生產方式);由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方式的特殊性,認識勞資關系(工本范疇)的特征等。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由商品經濟學和資本主義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經濟學三個部分構成。以簡單商品生產為對象,形成以勞動價值論為主要內容的商品經濟學理論;以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方式為對象,形成以剩余價值論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學理論;類似地,社會主義經濟學以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商品生產方式為對象,形成以消費價值論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學理論。
勞權社會主義理論,可以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基本原理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的具體運用,從生產力到社會主義主義生產力,從生產關系到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主要是通過考察生產資料公有制所引起的生產力特點變化和生產關系變化;也可以看作是勞動價值論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的具體運用,從價值到工本運動,從價值到消費價值,正是價值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特殊的運動方式和存在形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