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能決定如何開始,卻沒有誰能決定如何結束。
烏軍攻入庫爾斯克的時候,我給過明確研判:政治意義大于軍事意義。
一兩萬的烏東和北約精銳,散在俄羅斯的國土之上,到底想做什么?想想其實也便知道,最初的目的要么是快速推到莫斯科,要么是攻下核電站增加籌碼。
可即便都取得這樣的后果,普京跑了又怎樣?在拿破侖和希特勒都沒辦法的這塊土地,這點人夠干什么用?
讓普京很沒面子,可面子晾上幾周,就沒人在乎了。可那些人,卻是實打實要死的。
本來是圍魏救趙,但俄羅斯臉皮夠厚,烏東抽調走了精銳,他就猛攻烏東,沒面子也就沒面子,幾個重鎮即將收入囊中,將決定戰爭走向。
現在烏軍想繼續閃電推進失去了能力和動力,退又顏面盡失。
想堅守人吃馬喂供給跟不上,一挖戰壕定下來還容易被轟炸,馬里烏波爾和巴赫穆特數年籌劃都沒守下來,打下的領土不派人守可惜,派人守領土越擴大越需要人,留下的人都是死子兒。
進退兩難。
很多人以為戰爭是美國大片里的飛機轟炸,特種兵突襲,兵不血刃,那是錯覺,戰爭是什么樣子的?戰爭是馬里烏波爾那樣的絞肉機,滿地殘肢。
在沒有代差的情況下,戰爭拼到最后,都是燒資源、燒人。
這就是為什么美國不再敢輕易陷入任何一場戰爭的原因,他死不起那么多人,如果能打代理人戰爭,一定會打代理人戰爭。
代理人就是棋子,澤連斯基這種,幾千萬美元存在美國銀行,隨時有后路可退,烏克蘭就可以戰死到最后一個人。
下一個戰場,就是亞洲。
鄭永年:托克維爾認為,貧困不見得造就革命,革命往往發生在一個社會從貧困到富裕的過程之中。也就是說,革命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有了利益分配。國際沖突也具有同樣的邏輯。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往往導致兩種不公平:一是一國之內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不公平,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階級之間的不公平;二是不同國家之間的不公平。內部不公平導致民粹主義的崛起,而國家間的不公平則導致民族主義的崛起。歐洲的一戰、二戰便是歐洲高速經濟發展過程的產物。
當政治、外交和威脅等其它方式解決不了利益糾紛的時候,人們就會訴諸戰爭。
問沙利文為什么要來?他和基辛格有什么區別?
BBC的標題是《中美關系防失控,戰略溝通重回“基辛格式接觸”》,因為1971年,基辛格正是沙利文現在這個位置——國際安全事務助理,受托秘密訪華破冰。
但沙利文不是基辛格,他沒有那個智慧。他主導的阿富汗撤軍無比狼狽,他說得益美國政策中東很和平,接著就是阿克薩洪水,他說中美要競爭但不能發生戰爭,但現在看日本、菲律賓磨刀霍霍,隨時可能擦槍走火。
差遠了。
基辛格來是破冰的,他來是怕打起來失控的。
越管控,越出事。
其實在我看來,軍事沖突是遲早的事,中美需要管控的是核戰爭,因為看起來是美國先坐不住的,吃虧的也必然是美國。
記者提問,據報道,美國總統拜登今年3月批準了一項高度機密的核戰略計劃,該戰略在中國核武庫增加背景下首次提到遏制中國的計劃。美方還稱2026年2月美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到期后將大幅擴充戰略核武庫,以同時應對來自俄羅斯、中國、伊朗、朝鮮等擁核國家的挑戰。請問發言人有何評論?
吳謙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方以不存在的“中國核威脅論”為借口,擴張核武庫,推卸自己的核裁軍責任。中國堅定奉行自衛防御的核戰略,始終將核力量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眾所周知,美國擁有全球最大核武庫,堅持以首先使用核武器為基礎的核威懾政策。近年來還投入巨資推動核武器小型化實戰化,在核擴散問題上大搞“雙重標準”,嚴重威脅全球戰略穩定。我們敦促美方摒棄冷戰思維,進一步大幅、實質削減核武庫,停止搞“核共享”、“延伸威懾”、“核聯盟”,以實際行動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可“深層國家”控制下的美國,現在已經沒有退路了。
想搞垮中國,現在又啃不動,國內還亂糟糟跛腳鴨,不搞這一輪加息加了個寂寞,成本就這樣白費。
進退兩難。
他們難,我們也難,就看誰能扛了。
可以預見的是,美國即便“預防式降息”,錢也別指望到中國,現在就是“窮中戰略”進行時,錢是執行“ABC”(anywhere but China)政策,美債可以拉起來,利息可以付,但中國脖子上的繩子,必須勒得死死的。
人民幣匯率會穩步升,但錢依然緊缺。
不然不會到處出現這些幾十年未見的字眼:
不要去看數據,不然就是拿捏,就看局勢發展就好。
央視網消息:當地時間21日,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的非農就業數據基準修訂初步估計,下調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期間的新增非農就業崗位總數,下修幅度為81.8萬。本次的下修幅度是2009年以來最大的一次。
---
接下來賺錢效應,短期依然會在美元資產,但這就像個越來越膨脹的氣球,總會有爆炸的一天。
馬凱碩評價現在的美國缺乏戰略,是看到了問題的本質。
因為一個有戰略的大國,是不會輕易把自己置于進退兩難處境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