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說的何自力先生某文,是紅歌會網2024-05-13 轉載 昆侖策網 何自力:《新質生產力理論的科學內涵和時代意義》。
此文,是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中國高校社會科學”,原刊于《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4年第3期,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某重大項目階段性成果。
該文有四大段。我的析文,僅就此文的第一大段。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生產力理論
新質生產力理論是以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為指導提出來的。回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生產力理論,有助于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理論的科學內涵和時代意義。
第一,生產力是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構成的,由生產力推動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是人類社 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建立在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上,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素,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1)勞動者的勞動是生產力的主體因素。馬克思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 (2)勞動資料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用來改造勞動對象的物質資料。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資料起到延長勞動者的‘自然的肢體’的作用,使勞動者可以把勞動資料當作發揮力量的手段。勞動資料是反映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關系性質的重要標志,正如馬克思所說:‘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 (3)勞動對象是勞動者借助勞動工具進行加工和改造以形成滿足勞動者需要的生活資料的物質資料,主要表現為未加工過的原料和經過初級加工的材料。生產力的三個基本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這一過程,這一過程‘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對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因此,它不以人類生活的任何形式為轉移,倒不如說,它為人類生活的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 。正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有機結合形成了生產力,由生產力推動的人類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凡是具有不以感受和認識主體的思想意識或主觀為轉移的對象事物,包括作為感受和認識主體對象的他人及其思想意識,都是物質的。在物質以外沒有非物質的它物。“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物質資料”的用詞沒有必要。
不存在人類。人類,是對具體的人的認識得到的觀念,謂指一切具體的人。凡是人,只能是社會的人。因此,只存在人的社會的生產活動,不存在脫離社會的“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
世間存在的任何力離開物體或系統都不能存在,或者,不存在不是物體或系統的力。
任何事物的力都是事物派生的,都不是事物本身的“基本構成”。事物派生的力絕不會決定派生力的事物本身,從而也絕不會決定這個事物。只不過是社會生產產生的“生產力”,同樣不能決定產生這個“生產力”的社會。
迄今為止發現的任何一種力,都只能是物體或系統運動或活動的結果。世間只有物體或系統決定它運動或活動產生的力,沒有物體或系統運動或活動產生的力決定物體或系統。
因此,不存在物體或系統運動或活動建立在物體或系統自身運動或活動產生的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上”。只能是“生產力形成和發展”建立在社會生產活動的基礎上,而是相反。
“生產力”只能是社會形成的一種力,就只能是“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結果。“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怎么會建立在作為“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產生的“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上”。
綜上所述,“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建立在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上”的論斷,不能成立。
一切物體或系統運動或活動產生的力,是不以感受和認識主體的主觀為轉移的事實,但不是實體,其本身,沒有形成和發展必須具備的什么“要素”,或不是由“要素”所構成。不僅運動或活動產生的力,就是運動或活動的“構成因素”,也只能是運動或活動的物體或系統本身。包括“社會生產力”,一切物體或系統的運動或活動產生的力的形成和發展必須具備的“要素”,就是、也只能是產生它的運動或活動的物體或系統。除此之外,包括社會、社會勞動者的“生產力”在內,任何物體或系統運動或活動產生的力,都沒有什么構成“要素”。
從而,決不是“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素,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 不管“生產力”是指社會的“生產力”,還是指勞動者的“生產力”,它明明是社會的“生產力”或勞動者的“生產力”,只能是社會這個系統或勞動者這個物體的運動或活動產生的力,怎么能把依社會才能存在的“生產力”的社會這個系統的基本和主體要素——人,或依勞動者才能存在的"生產力”的勞動者,弄成社會的或勞動者的“生產力”構成的“三個基本要素”之一!
勞動者的勞動生產必然直接涉及到許多“要素”。其中的“勞動資料”,就有難以數清的許多“要素”。如農民種地,不僅要有土地、各種工具、使用的牛馬或機器、種子,還得有農民利用的自然生態的各種條件和“要素”。如適于農作物各生長階段的氣候、溫度、水分、各種肥料,甚至農作物生長不可或缺的各種微生物等,乃至能決定地球上植物生長的自然生態的各種條件和“要素”,都是農民勞動生產不可或缺的“勞動資料”。但所有這些不是什么“生產力”的構成“要素”,而是勞動者勞動生產能動地直接涉及到的“要素”。也決不止“三要素”,三十個“要素”也不止,但恰恰不能包括勞動者。因為是勞動者的勞動生產能動地直接涉及的,被勞動者和勞動者的勞動使用、利用、作用的“要素”。這些“要素”決不是構成勞動者的“生產力”的“要素”,而是勞動者和勞動者勞動使用、利用、作用的“要素”。
不過,就像我在紅歌會網和烏有之鄉發表的《“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析》所說的根本沒有“社會生產力”一樣,根本就沒有勞動者勞動的“生產力”。
我們對勞動者勞動生產的考查,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撿測得到,從而找得出,勞動者肢體,或其使用的牛、馬,或其使用的機器等,發出的力。但,人們說的勞動者的勞動“生產力”,是大是小,顯然不是指勞動生產者的力氣或其使用的牛、馬或其使用的機器發出的力,或其它的什么力的大小,而是指勞動者勞動生產產品質量的好壞、數量的多少。勞動者勞動生產的所謂“生產力”,其實是根據勞動者勞動生產的產品質量的好壞、數量的多少,被人們認為的“生產力”,而不是勞動者勞動生產果真有除勞動者肢體,或其使用的牛、馬,或其使用的機器等,發出的力以外的能考查、撿測到的什么“生產力”。
何況,這里說的是“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生產力”,只能是社會形成的一種力,只能是“社會生產力”,不能是勞動者勞動的“生產力”。但,不管是“社會生產力”,還是勞動者勞動的“生產力”,都是指社會生產或勞動者勞動的產物。
因此,“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素,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論斷不能成立。
勞動分明是離開人就不存在的人的思想意識主導自己的肢體行為或活動,不是“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不能將行為或活動和行為或活動的過程混為一談。不能脫離自身肢體的行為或活動,怎么能成為自身與它物的中介。由人的思想意識主導自己的肢體行為,是無思想意識的東西,它更沒有那個本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
因此,勞動“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是偽命題。
不是“勞動資料起到延長勞動者的‘自然的肢體’的作用,使勞動者可以把勞動資料當作發揮力量的手段”。因為,任何“勞動資料”都沒有那個能動的本事,能“起到延長勞動者的‘自然的肢體’的作用,使勞動者可以把勞動資料當作發揮力量的手段”,只能是思想意識主導其行為的勞動者——人,使“勞動資料起到延長勞動者的‘自然的肢體’的作用”,使“勞動資料當作發揮力量的手段”。不能顛倒這里的事實關系。
我在我的其它兩、三篇文章已指出,世間一切事物,當然也包括這里的“勞動資料”在內,都沒有反映自身、更沒有反映其它事物及其發展水平的功能。本文不再贅述。同樣的道理,是我們感受和認識到而認為,A事物是表示B事物特征的標志,不是A事物果真具有表示B事物特征的功能。與世間一切事物都沒有反映自身、更沒有反映其它事物及其發展水平的功能一樣,世間一切事物都沒有表示自身的標志,更沒有表示它事物特征的標志。
這里有必要來談一談社會生產關系是指什么東西。
社會生產關系是在社會生產中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本質,是統治者用政治統治依規矩規制的成規范或制度的人與人的權力、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如“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就是一種社會關系。是生產資料所有權歸誰所擁有,而不是離開所有權的“占有”。包括生產資料所有權在內的一切稀缺效用事物或財產的所有權,就是也只能是統治者用政治統治依規矩規制的一種社會關系或人與人之間的權力或與利益聯系的權力即權利與義務的關系。被統治當局依法確認、賦予和維護的,某人對某稀缺效用事物的所有權,在所有者對其擁有所有權的某稀缺效用事物的占有、使用、享用和處置上,只要沒有違法,就能在對其擁有所有權的稀缺效用事物的占有、使用、享用和處置上,對非擁有該稀缺效用事物所有權的其他人擁有支配的權力;非擁有該稀缺效用事物所有權的其他人,在所有者對其所有的稀缺事物的合法占有、使用、享用和處置上,統治當局通過政治統治,依規矩施加于其他人負有服從所有者權力支配的義務,否則就要遭到統治當局的暴力或強制力的懲處。這種就稀缺效用事物占有、使用、享用和處置,由統治依規矩規制的,所有者對非所有者的權力支配和非所有者負有服從所有者權力支配義務的,人與人之間權力或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就是社會關系。
“勞動資料”是本質上與社會生產關系根本不同的東西,它更談不上是反映社會關系性質的重要標志。
綜上所述,“勞動資料是反映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關系性質的重要標志,......”的論斷是不折不扣的謬論。
“各種經濟時代”的經濟是指什么東西?
根據被奉為經典的論斷:“----------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這里的“現實基礎”,就是“經濟基礎”。經濟在這里,被說成是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
不是“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而是同他們的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物質生產力”——如果有什么“物質生產力”的話。因為“物質生產力”只能是社會的“物質生產力”,只能是作為其原因的任何物體或系統產生的力,與作為其原因的物體或系統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只能是作為其原因的社會產生的“物質生產力”,與作為其原因的社會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社會生產關系是社會關系的一種,是社會由以形成的內在關系之一種,“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豈止是顛倒了對象事物的力與對現事物的內在關系之一種的關系,而是編造了對象事物的力與對現事物的內在關系之一種的關系。因為任何對象事物的力,都不可能與產生力的對現事物內在關系的其中一種發生關系。
要害在于:
為什么社會生產關系“總和”起來就能變成與社會生產關系不同的“經濟結構”或“經濟基礎”?其它事物“總和”起來就不能變成與其不同的它物?
為什么非得要社會生產關系“總和”起來不可,才能變成“經濟結構”或“經濟基礎”,其它社會關系為什么就不能“總和”起來變成“經濟結構”或“經濟基礎”?
社會生產中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分布于社會有人與人之間發生社會關系的各地方。作為分布于社會各地方的人與人之間的包括社會生產關系在內的社會關系,都是無思想意識無生命的東西。為什么唯獨社會生產關系有那個能動的本事能“總和”起來“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從而社會生產關系由如此的“總和”就能變成“經濟結構”或“經濟基礎”?
退一萬步說,社會關系總不能離開人而存在。沒有人,何來的社會關系。作為社會關系之一種的社會生產關系,未必能連人帶社會生產關系地“總和”起來“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
關鍵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只能是同一個社會中的存在。政治只能是社會的人的政治,也是離開人就不能存在,“社會意識形態”只能存在于人的頭腦中,更是離開人就不能存在。因此只能是同樣一批思想意識主導其行為的人構成或形成的“經濟基礎”,在同一時間,決定只能是同一批思想意識主導其行為的人構成或形成的“上層建筑”。人哪里來的分身術?這絕對不可能。
如上所述,包括社會生產關系在內的社會關系是統治者用政治統治依規矩規制的成規范或制度的人與人的權力、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在社會生產領域的社會生產關系,居然會有其它社會關系都沒有的那種獨特的本事或功能,“總和”起來就變成“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或“經濟結構”或“經濟基礎”的事實根據何在?!
所有這些都是匪夷所思!
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有“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的如此而來的“經濟結構”或“經濟基礎”的經濟的存在,從而,根本就不可能有如此而來的經濟的“各種經濟”的存在。
任何“測量器”、“指示器”,沒有人的使用,只能是廢物。“勞動資料”明明就不是“測量器”、“指示器”。 19世紀60年代以前,大體是根本同一的“勞動資料”,美國南方是奴隸制生產關系,美國北方卻是雇傭制生產關系。
因此,“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的論斷不能成立。
如前所述,沒有除勞動者肢體,或其使用的牛、馬,或其使用的機器等發出的力以外的什么“生產力”,只有根據勞動者勞動生產的產品質量的好壞、數量的多少,被認為的“生產力”。任何物體或系統的運動或活動產生的力都沒有什么“基本要素”。只有根據勞動者勞動生產的產品質量的好壞、數量的多少,而被一些人認為的“生產力”。勞動過程,只能是勞動者的勞動過程,所謂的“三個基本要素”的其它兩個“基本要素”,只不過是無思想意識主導其行為的無能動力的,勞動者使用、利用、采集、狩獵、飼養、培植、制作、改造、創造的對象。這里將采集、狩獵、飼養、培植、制作、改造、創造簡稱為作用。是勞動者和勞動者的勞動使用、利用、作用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不能把勞動者和勞動者通過勞動能動地使用、利用、作用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偷換成“結合”。哪里來的“生產力的三個基本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勞動過程”,特別是,哪里來的什么“有機”。
因此,不是“生產力的三個基本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勞動過程”,只能是勞動者的勞動過程。不是“這一過程‘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不能將過程與活動混為一談,只能是生產產品的勞動者有目的的活動。不過決不“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
我發表于紅歌會網的多篇文章已反復論道,在人的頭腦外,不存在任何的價值,不再贅述。包括空氣在內,一切對人有效用的東西,被人認為有“使用價值”,而不是對象事物本身有“ 使用價值”這種東西存在于對象事物上或內。在勞動者勞動生產的產品上或內,不可能看得見、摸得著、撿測得到“ 使用價值”這種東西。
不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對自然物的占有”。一般人,沒有那個共產主義精神,至少在私有制的經濟占主要或基本地位,絕大多數人被置于剝削之下是如此。而且人只能是社會的人,社會的人,一般情況下不能違犯統治者制定的規矩或法來“對自然物的占有”,而是為了趨利避害地生存和發展,依統治者制定的規矩或法“而對自然物的占有”。
不是“這一過程”“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如前所述和如下的分析表明,根本就不存在“生產力的三個基本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這一過程”。再者,“自然”是除社會以外的無窮無盡的一切對象事物。人不可能與“自然”、與無窮無盡的一切對象事物發生“物質變換”,永遠都只能與自然中的部分對象事物發生“物質變換”。只有社會才“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因為離開了社會,就絕對不可能有人,從而絕對不可能有任何的“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不過這里“自然條件”,只能是社會。
作者所謂的“這一過程”,是“三個基本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這一過程”。“三個基本要素”就包括作為勞動者的人。與作為“這一過程”的“它不以人類生活的任何形式為轉移”恰恰相反,它勢必以社會的存在和作為人的勞動者的存在為轉移。因為沒有社會,就至少沒有“三個基本要素”其中之一的作為人的勞動者。 甚至“三個基本要素,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都必須以社會的存在和作為社會的人的勞動者的存在為轉移。沒有社會不僅沒有勞動者,而且沒有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勞動者都沒有,哪里能來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沒有社會,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都沒有,“三個基本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這一過程”就絕對搞不成。所以“它不以人類生活的任何形式為轉移”是自相矛盾。
關鍵是,“三個基本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的除勞動者肢體,或其使用的牛、馬,或其使用的機器等發出的力以外的“生產力”在哪里,諒人們用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永遠找不出來。
“人類生活”,只能是具體的人的生活。“人類生活的任何形式”,只能是具體的人的生活樣式。沒有“人類生活的一切社會形式”,只有具體的人的生活的具體的社會。根本就沒有“生產力的三個基本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這一過程”,從而根本就沒有“它為人類生活的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
“因此,它不以人類生活的任何形式為轉移,倒不如說,它為人類生活的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的論斷不能成立。
勞動者只能是社會的人。“生產力”只能是社會的或社會的勞動者的力,只能是社會生產或社會的作為勞動者的人勞動產生的力。
沒有勞動者使用和利用勞動者生產的和自然中的相關“資料”,這些“資料”就不是“勞動資料”。沒有勞動者采集、狩獵、飼養、培植、制作、改造、創造的對象,這些對象就不是“勞動對象”。
分明是勞動者思想意識地主導自己的肢體行為,合目地使用利用和作用沒有思想意識主導自己行為能力的“勞動資料”,采集、狩獵、飼養、培植、制作、改造、創造,同樣沒有思想意識主導自己行為能力的對象,而絕對不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這些東西會相互關聯、比此協調,而組織、結合成為一個統一體,就像一個生物體那樣,成為一個有機體。
分明是勞動者思想意識地主導自己的肢體行為,合目地使用和利用沒有思想意識主導自己行為能力的“勞動資料”,采集、狩獵、飼養、培植、制作、改造、創造,同樣沒有思想意識主導自己行為能力的對象,而絕對不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會相互關聯、比此協調,而組織、結合成為、或 “有機結合形成了生產力”。
“生產力的三個基本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這一過程”是無中生有的編造。
我們對社會生產的考查能夠發現,一個企業或工廠,一個鄉鎮、一個縣,直到一個國家,眾多的勞動者的體力、或所有機器的馬力、以千瓦來計的裝機容量,及其多少,但用任何方法和儀器都不能檢測到“三要素”構成的“生產力”,而且還是“有機結合”。“有機結合”的"有機"在哪里!
如前所述,這里在復述一遍:
我們對勞動者勞動生產的考查,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撿測得到,從而找得出,勞動者肢體,或其使用的牛、馬,或其使用的機器,發出的力。但,人們說的勞動者的勞動“生產力”,是大是小,顯然不是指勞動生產者的力氣或其使用的牛、馬或其使用的機器發出的力,或其它的什么力的大小,而是指勞動者勞動生產產品質量的好壞、數量的多少。勞動者勞動生產的所謂“生產力”,其實是根據勞動者勞動生產的產品質量的好壞、數量的多少,認為的“生產力”,而不是勞動者勞動生產果真有能考查、撿測到的什么“生產力”。
何況,這里說的是“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生產力”,只能是“社會生產力”,不能是勞動者勞動的“生產力”。但,不管是“社會生產力”,還是勞動者勞動的“生產力”,都是指社會生產或勞動者勞動的產物。
“ 我們對社會生產的考查,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撿測得到,從而找得出,勞動者肢體,或其使用的牛、馬,或其使用的機器,發出的力。但,人們說的‘社會生產力’,是大是小,不是依勞動生產者的力氣或其使用的牛、馬或其使用的機器發出的力,或其它的什么力的大小來衡量,而是只能以社會生產的產物的品種、質量、數量,技術先進程度等為準。但這些東西不是社會生產產生的力,而是社會生產的產物。
人們說的‘社會生產力’,只能以社會生產的產物來衡量,社會生產的包括品種、質量、數量,技術先進程度等的產物更多,人們說社會的‘社會生產力’更大,而不是指社會生產中勞動生產者的力氣或其使用的牛、馬或其使用的機器,或其它的什么東西發出的力。即所謂‘社會生產力’,不是我們考查社會生產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撿測得到,從而找得出的各種力,而是根據社會生產出來的產物被人們認為的‘社會生產力’的觀念。【見我在紅歌會網和烏有之鄉的《“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析》】”
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只能是特定自然條件中的地球的生態系統,而不能是社會活動之一種的社會生產產生的結果的人們認為的那個“生產力”。包括社會的“生產力”在內,世界上任何事物運動或活動產生的力,都絕對不可能成為運動或活動產生力的事物的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何況“生產力”只不過是社會生產的產物。
沒有社會,哪里來的人類。“人類物質資料生產活動”只能是社會的人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沒有社會,沒有社會活動之一種的社會生產,哪里能有人們認為的那個“生產力”。因此,決不是“由生產力推動的人類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而是相反,只有社會存在與發展,才有“人類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存在和發展。至于“生產力”么,只不過是社會生產的產物,沒有社會的人對其的使用,只能是廢物。
原始氏族公社,不是由氏族公社的“生產力”決定的。既然叫原始氏族公社的“生產力”,它就只能是原始氏族公社的結果。原始氏族公社的“生產力”,是由原始氏族公社這種社會的發展程度決定的,而不是由原始氏族社會產生的“生產力”決定原始氏族社會。何況,如前所述,根本就沒有社會的什么“生產力”的存在。
狩獵、采集生產方式只需氏族公社這樣的狹小社會就足夠了,無法解釋部落或部落聯盟社會的存在。由狹小的氏族公社發展為部落社會,只能由爭奪自然豐度更好的地盤或領土的戰爭來解釋。氏族社會發展為部落、部落聯盟社會,部落、部落聯盟社會發展為國家社會,由小的國家發展為較大的國家,都是由爭奪自然豐度更好的地盤,發展為不僅爭奪地盤,而且爭奪其它社會的財富和能剝削的人,最后發展為征服和消滅其它權力獨的社團或國家促成的。
根本統一有序的更大的社會有助于人的知識和技術的交流和發展。農業和青銅冶煉、制造的技術至少是人口密度較原始氏族社會大大增加的部落社會出現的,不可能在非常狹小的原始氏族公社出現。以比部落社會更龐大得多的國家社會在更廣大的多的地域和更長的時間保持更為穩定和更為有序的社會,即以國家社會為基礎,才能促使農業成為主要的產業。農業使人口密度較部落社會時期成數倍以上的增大。從而社會分工,社會人員的交流,知識、技術(如手工業方面的知識、技術)、藝術又有了飛躍的發展。對人類社會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文字才能被發明出來,鐵和綱的冶煉也被發明出來。過去沒有的分化出來的知識階層基于更廣泛的社會實踐基礎上促使早期的自然科學、文學和社會意識形態發展。
“直到16世紀未以前,除英國外,教會、王室和貴族任意剝奪自由民的私有財產的現象仍然很嚴重。普通自由民私人財產所有權得到普遍確認和維護在英國是18世紀工業革命前的事。這是英國革命后君主議會政治經過包括階級斗爭在內的長期政治斗爭不斷實現政治統治的改良才取得的成果。法國和整個歐洲的其它國家亦然。經過革命和政治斗爭,不斷改革和改良的政治統治,使更多的普通國民已經在憲法和法律上規定的相互之間的自主權、自由權利和財產所有權、契約關系、商品交換關系,使法律規定的相互擁有自主權和自由權利的人們社會交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權力、權利和義務或責任,能在實際上依法得到更有效的保護,是商品經濟和以后形成的市場經濟得以較快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資本主義之所以得以在歐洲最先發展起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之所以能首先在歐洲成為占主導、并發展為基本的生產關系 ,包括市場經濟的形成,只能從政治在社會中所起的主導作用來解釋。
毆洲中世紀意識形態統治與政治統治二元分離矛盾制衡,僧、俗權力和王權與大封建領主,大封建領主之間和其與中、小封建領主矛盾制衡的政治格局,使不大的甚至很小的工商業城市[許多實際相當于中國說的鎮]通過贖買和斗爭能形成工商業資產階級性質政治統治的自治,使工商業資本主義經濟能借這種政治格局和工商業上層政治統治的自治城市實現早期的初步發展。這種政治格局盡管免不了戰亂,但戰亂的規模和烈度有限,不至于對工商業自治城市造成普遍毀滅性的破壞,多數工商業自治城市仍能在反復的戰亂中幸存下來并得到發展。
13世紀末,教皇代表的宗教政治勢力在與世俗王權的政治權力斗爭中開始從其巔峰跌落,隨后發生的宗教大分裂、宗教改革和宗教戰爭,加速了以羅馬教皇為中心的教會組織在政治上、從而經濟上的敗落。王權控制了教會。
中央王權需要削平封建大領主的政治勢力;教會支持王權,因為教產和教會特權需要王權保護;工商業自治城市需要統一的市場,反對封建領主政治割據;中、小封建領主在反對大封建領主政治勢力上與中央王權在更多況下能取得一致,因為它們無力單獨鎮壓農奴的反抗、抵制大封建領主的侵凌;大封建領主之間很多情況下矛盾不可調和。
盡管有曲折,所有這些形成的總趨勢是中央王權政治統治的發展。與中央王權形成反封建領主政治統一戰線的工商業自治城市,借中央王權政治統治發展實現國家的趨于集權統一和封建領主政治的消亡,得以實現早、中期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
俗權對僧權趨于加強的控制是西班牙、英國和法國15至17世紀先后形成初步的君主中央集權政治的重要原因之一。除利用城市工商業勢力的支持在反封建政治割據勢力中強大起來的西班牙中央王權因為又回過頭來聯合封建殘余勢力把城市工商業政治勢力鎮壓下去、嚴重遲滯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外,隨著中央王權政治統治力量一同發展的,是英、法等國的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工商業自治城市相對發達的意大利資本主義發展在歐洲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意大利城市工商業勢力缺乏對抗和逐步削滅封建政治勢力的中央王權統一國家的政治過程可以利用。在君主專治集權政治還不夠強大之前,在英國,是非封建領主的并相當程度商業化的土地貴族與還弱小的城市工商業勢力、市民和農民通過革命,建立了趨于商業化的非封建領主的土地貴族的君主議會制政治,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提供了政治統治的更利。18世界紀末的法國則是通過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政權,從而有政治統治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中世紀的西方獨特的二元分離矛盾制衡,僧、俗權力和王權與大封建領主,大封建領主之間和其與中、小封建領主矛盾制衡的政治格局,和后來中央王權集權專治政治的不成熟和不夠強大,尤其是遠沒有得以在思想文化上象類似中國帝制那樣形成專治,也是落后的歐洲思想文化、科學技術,能借東方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得以依托資本主義工商業城市快速度發展起來的原因,至于后面才能出現的資產階級性質的議會政治和憲政政治,就更是利于如此。
資本主義經濟和科學技術結合起來,在本來落后的歐洲近五百年的較之于此前社會的快速發展是由于以上獨特的政治格局及其決定的政治發展決定的。【見我在烏有之鄉的《 駁張維迎的<市場經濟與共同富裕>》】”
“是政治統治決定包括社會生產關系在內的社會關系。是包括社會生產關系在內的社會關系決定的、從而是政治統治決定的社會生產決定生產力,而不是相反。對此,請看我發表在紅歌會網的《是生產力主導還是政治主導(與李培榮同志商榷)》和《是生產力主導,還是政治主導[之二]》等文,不再贅述。
必須澄清的歷史事實是,青銅器生產工具的出現至少是比原始共產主義氏族社會規模更大的多的部落社會的結果,而不是相反;鐵器生產工具是比部落社會更大得多的最早的國家社會——往往是奴隸制社會——的結果,而不是相反;蒸汽機、內燃機、電器化......直到現在最先進的生產工具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國家社會的結果,而不是相反。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社會生產發展的產物,而不是相反。‘理解近代人類進步最重要的一個視角’決不能是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社會生產發展的產物或結果的工業革命,而只能是作為工業革命原因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決定的社會生產,和決定社會生產關系的主要方面——以階級矛盾為主要內容的政治矛盾、斗爭和革命及由此決定的政治統治。
沒有政治統治規制的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發展,蒸汽機就是發明出來了也無法在社會生產中廣泛生產出來和運用。發明蒸汽機在封建政治的社會中是不可能的,而是某種政治統治規制的資本主義社會關系及其社會生產已經相當發展的社會的產物。因此,‘18世紀60年代末,英國人詹姆斯·瓦特制造出人類第一臺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從此人類的生產力真正地得到了解放’的論斷是錯誤的。此處說的‘人類的生產力真正地得到了解放’,是英國革命到所謂‘光榮革命’,甚至以后的政治矛盾斗爭促使而發展著的政治統治規制的發展著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社會生產不斷發展的結果,而不是‘英國人詹姆斯·瓦特制造出人類第一臺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從此人類的生產力真正地得到了解放’。因此,不是‘西方國家可以造一些大機器,并且獲得了超越非西方的力量’,這只是表象。而是西方發展出的新的國家社會的政治經濟模式使‘西方國家可以造一些大機器’并不斷發展出并組織運用人類最選進的科技手段進行社會生產和對外擴張活動等,才‘獲得了超越非西方的力量’。
因此,‘西方崛起的真正關鍵就是工業革命’的論斷也是錯誤的。‘西方崛起的真正關鍵’是實現了比封建社會更加具有優越性的政治統治和政治統治規制和發展的社會生產關系決定的社會生產的或經濟的模式。‘在蒸汽機之后,19世紀60年代,美國又實現了電力的廣泛使用,并且開始使用第二種化石能源——石油,這就進一步拉大了與非西方的差距。1946年,美國生產出人類第一臺二進制計算機,自此人類進入計算機革命時代’等、等都是由此而來。而非西方的世界上的其它地區的國家正是在政治統治及其規制的社會生產關系決定的社會生產的或經濟的模式上遲遲沒有實現象西方國家那樣的變革而大大地敗落了。【見我在紅歌會網的《讀金燦榮先生〈第四次工業革命主要是中美之間的競爭,且中國勝算更大〉有感》】”
“沙俄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一戰之前,沙俄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但又是資本主義發展程度最為落后的西方國家之一。比起現在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它距‘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應是更加遙遠,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又發展了100多年,但它卻過早的在一百多年前就滅亡了,原因在于由‘一戰’導致的國內國際的階級和政治派別和集團的矛盾斗爭激化、沖突,給布爾什維克發動、組織和領導的工、農、兵革命提供了使它滅亡的可能,而不是‘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
說舊中國是半封建的國家,中國政治上的封建制至少在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漢人地區早就不存在了。說它是半殖民地國家,半殖民地并不能否定它已經形成的政治統治是以發展資本主義為目的的國家,只不過比沙俄可能還要落后上百年。它比沙俄更是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就滅亡了。舊的國民黨中國的滅亡,只能從國內和國際的內外在政治矛盾和斗爭找原因,而不是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了。
古希臘奴城邦國家、古羅馬帝國的滅亡,中國的商、周、秦、漢直到清朝的滅亡亦然,還有東方那些古代帝國的滅亡,一般都只能是政治上的原因導致它們滅亡的,而不是‘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見我在紅歌會網的《 評 郝貴生:<把資本看作“物”是歷史的倒退>》】”
“蘇聯、中國,還有曾經存在過,現在還存在的社會主義國家,幾乎全都是經濟落后的國家,特別是在它們剛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時,比起現今的那些又發展了四分之三個多世紀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更是全都是“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的國家。而當時就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現今又發展了四分之三個多世紀,卻仍然看不出在未來至少十幾二十年有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跡像。【同上】”
蘇聯解體,不是因為“生產力”不發展。從十月革命到它解體前的80余年,盡管有“一戰”、國內戰爭和“二戰”的嚴重破壞,它的經濟比所有美西方的國家都快得多。就是在戈爾巴喬夫上臺之前,其經濟的發展速度也明顯比美國快。是戈爾巴喬夫為核心的蘇共搞自由民主主義的政治改革導致其解體。
綜上所述,“正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有機結合形成了生產力,由生產力推動的人類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的論斷,是無視、歪曲人類社會基本事實的主觀臆造。
“第二,生產力的普遍發展推動人類社會從各民族的歷史走向世界歷史。歷史唯物主義將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因歸結于生產力,強調人類生產和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根本動力,人類離開了物質財富生產活動連一天都存在不下去。生產力是社會發展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它總是處在不斷發展和變動的過程中,生產力的發展和變化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快速發展帶來物質生活資料的不斷豐富,使人類擺脫貧窮和愚昧。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可以消除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上的隔閡,從而推動人類社會從各民族的歷史走向世界歷史。”
沒有“人類社會”,只有人類的各個社會。
“生產力”只能是各個社會的“生產力”。自原始社會以來,人類不知有多少社會滅亡了。根本不存在社會的普遍發展,更不存在“生產力的普遍發展”。
“世界歷史”就是存在于世界各地,從原始氏族社會到國家社會的所有主權獨立的社會本身內在矛盾斗爭和對其涉及的自然進行斗爭的歷史,再加上它們之間矛盾斗爭和交往的歷史。
部族是部落社會長期統治的結果,民族是國家社會長期統治的結果。在部落社會出現之前,沒有部族。同樣,在國家社會出現之前,沒有民族。
“人類社會”這個詞,只能是指一切具體的社會,包括所有的原始社會、部落社會和國家社會。人類現在有近200個國家,有的國家統治還沒有完成民族同化,而是由多種民族甚至多種部族構成,其中沒有一個民族占主要,還不是有主體民族的民族國家。如美國。更不要說非洲的許多國家了。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后到現在和看得見的將來,主要或基本上或全都是許多國家社會的人類。
“各民族的歷史”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后才可能有的,包括在世界歷史內,從而世界歷史主要不是“各民族的歷史”。至少在15世紀甚至17世紀以前,連歐洲都沒有民族國家。
不存在相比世界歷史更低端的“各民族的歷史”,更扯不上“人類社會從各民族的歷史走向世界歷史”。因為自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到看得見的將來,主要或基本上就是也只能是國家社會的歷史。
所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推動人類社會從各民族的歷史走向世界歷史”不僅是謬論,而且是騙人。
“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的人的矛盾斗爭、特別是政治矛盾斗爭,和社會對其涉及的自然的斗爭,決不是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產生的結果的人們認為的那個“生產力”。因為,沒有社會生產,就不可能有人們認為的那個社會生產活動產生的結果而被認為的“生產力”。
“物質財富生產活動”只能是人的勞動活動。人和人的勞動,只能以社會為前提。如前所述,人類就是指一切具體的人。一切具體的人只能是社會的人。“強調人類生產和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力”,只能是“強調”社會或社會的作為勞動者的人“生產和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力”。既然是社會的或社會的作為勞動者的人“生產和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力”,就是承認“生產力”是社會或社會的作為勞動者的人“生產和創造物質財富”產生的結果,從而就只能是社會或社會的作為勞動者的人才是“生產力”“進步和發展的根本動力”。
因此,“將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因歸結于生產力,強調人類生產和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是顛倒因果關系的謬誤。
能決定人類一天都存在不下去的因素和條件有不少,如空氣,比“物質財富生產活動”更利害,沒有它,人類10分鐘都存在不下去。據此得出空氣“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根本動力”的專家,腦子一定有毛病。
“人必須能夠生活得以人的存在為前提。人都沒有,就談不上人的生活。而人的生活,與一切有生命的動物根本不同的是,人是以社會的方式生活的。自然群體,如羊、牛等聚合體,個體之間除了先天的無條件反射和基于先天的無條件反射由格斗等矛盾后天形成的條件反射活動‘規范’的它們的關系外,沒有只是人才有的由其思想意識主導其行為,通過矛盾斗爭形成的統治依規矩規制的制度規范的關系,或者至少沒有以這樣的制度規范的關系占主導地位。人是以少則幾十人---如原始氏族社會,多則目前已有達十幾億人的權力獨立的社會的方式生存。人的物質生活資料是由統治規制的制度規范的人與人的權力和權利關系形成的社會生產獲得的。‘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只能以社會的方式進行,只能以社會為前提。離開人的社會,作為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就搞不成。‘人們單是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去完成它’,只能以社會的方式進行。不是‘現在和幾千年前都是這樣’,而是現在和至少幾萬年前都是這樣。【見我在紅歌會網的《 <“唯心”的歷史唯物主義?>批評》】”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既然“生產力是社會發展中”的,就是承認“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東西。已經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東西了,怎么會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因”?社會發展“中”的因素,縱使是“最活躍、最革命的”,能從“社會發展中”跑出來,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根本動力”?
社會發展就是社會的運動變化。任何物體或系統的運動變化“中”、從而發展“中”是什么?物體或系統的運動變化“中”、從而發展“中”,哪里會有推動物體或系統的運動變化、從而發展的“根本動力”存在。
世間只有物體或系統的運動變化、從而發展產生的力,沒有物體或系統的運動變化中、從而發展中的力。物體或系統的運動變化、從而發展產生的力,是物體或系統的運動變化、從而發展產生的結果,決不是推動物體或系統的運動變化、從而發展的力,更不是推動物體或系統的運動變化、從而發展的根本動力。
“生產力”絕對不是社會發展“中”的力,只能是社會生產或勞動者勞動產生的力,社會生產或勞動者勞動產生不活躍、不革命,何來的無生命、無思想意識的“生產力是社會發展中最活躍、最革命”。自有人類以來,社會革命只能由社會的人來進行,社會生產或勞動者勞動產生只不過是社會或勞動者的生產活動,既無生命、更無思想意識的社會或勞動者的生產活動怎么個對社會革命法!還不要說只不過是社會或勞動者的生產活動產生的被人們認為的看不見、摸不著、也檢測不到的力——“生產力”了。
真是奇談怪論!
只能是社會使“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快速發展”,決不是社會發展中的“生產力”能獨立的“巨大增長和快速發展”,只能是人類的社會的不斷發展“帶來物質生活資料的不斷豐富,使人類擺脫貧窮和愚昧”,不能是社會或勞動者的生產活動產生的被人們認為的看不見、摸不著、也檢測不到的力——“生產力”,能“帶來物質生活資料的不斷豐富,使人類擺脫貧窮和愚昧”,何況是“社會發展中”的“生產力”。
“經濟”是指什么?指社會生產和由社會生產活動直接形成的交換、分配和消費,而不是社會關系之一種的社會生產關系的什么“總合”。任何經濟都是主權獨立的社會由統治者依其制定的規矩或法,通過統治規制的規范或制度的社會關系的經濟。主權獨立的社會進入文明時代就是國家社會。世界現代國家社會的社會生產的產物,即人們依此來認為的“生產力”,以GDP算,比200年前又發展了100多倍,各個國家的經濟仍然是而且只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社會的統治者,依其制定的規矩或法,通過統治規制的規范或制度的社會關系的經濟。任何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的不管是本國國民還是外國國民,在本國從事經濟活動,或者將本國的商賣到外國,或者將外國的商品買進本國,盡管兩國或多國的國民之間做生意要遵守兩國或多國一至同意的條款,但必須遵守的是各國自己制定的規矩或法,服從依本國的法的統治,從而使不管是本國國民還是外國國民在本國的經濟活動只能是主權獨立的本國經統治依法管制的經濟或經濟活動,而不能是外國統治依外國的法管制的經濟或經濟活動。如此這般地外國國民在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的經濟活動根本就不存在“消除世界各國之間經濟的隔閡”地進行。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之間相互主權獨立的經濟必須是本國統治造成各主權國家之間 “隔閡”的經濟。世界各主權國家各其的經濟之間都必須有如此形成的“隔閡”,沒有由此形成的“隔閡”,世界就不是由主權國家所構成的世界。
有必要指出,所謂“世界經濟”,只能是世界各主權獨立的國家的主權統治的經濟。國家之間的國民做生意,或國家之間做生意,只能是在某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內由主權獨立的國家統治著進行,而不是在非國家統治的世界進行。即沒有非國家統治的經濟以外的“世界經濟”。因此,任何一個主權國家的經濟都沒有“世界經濟”可以融入。只可能使本國經濟“融入”它國經濟,這只能是出賣國家經濟主權才能作到的事。
各主權獨立的國家的文化活動的交流和合作就更是必須如此。
“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豈止是“經濟和文化上的隔閡”,而是現今和今后至少30年,世界仍然是資本主義列強國家霸凌、掠奪、壓迫、剝削其它國家和其它國家人民,其它國家和其它國家人民反霸凌、掠奪、壓迫、剝削的斗爭;資本主義列強國家之間為爭奪霸凌、掠奪、壓迫、剝削其它國家和其它國家人民的權力、權利、利益和勢力的矛盾斗爭,所有這些國家之間為政治、經濟、意識形態文化、領土和生存空間等,而展開的競爭和矛盾斗爭。這些競爭和矛盾斗爭,引起世界各地的戰爭此起彼伏。不能排除世界戰爭和世界毀滅性核大戰的可能。對此,必須有足夠的警覺。
如上所述,關于“生產力”、還有“人類社會從各民族的歷史走向世界歷史”,是地道的謬論,不再贅述。
因此,“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可以消除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上的隔閡,從而推動人類社會從各民族的歷史走向世界歷史”,不是癡心妄想,就是別有用心的欺世讕言。
“第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與生產力各要素相結合共同推動勞動生產力不斷提高。科學技術進步與生產力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 勞動生產力反映科技進步推動下勞動創造物質財富的效率,勞動者與先進的科學技術相結合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力。科學技術是人類在社會生產實踐中形成和積累的知識和技能的總和,是人類對自然發展規律的認識的結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中,使勞動者的生產技術水平和勞動熟練程度不斷提高,使生產工具、工藝流程不斷變革,使勞動對象更加豐富多樣,從而推動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講,科學技術決定著生產力的質的變化和量的增加,是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么社會的“生產力”就不止一個,還得有第二、第三甚至第四“生產力”。最后要發展到多少“生產力”?濫用“生產力”已到然如此地步,也不怕讓人笑掉大牙。
“科學技術”是指什么?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查不到。在其735頁有“科學”的定義: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在其617頁,有“技術”的定義:1、人類在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并在生產勞動中體現出來的經驗和知識,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2、指技術裝備。
經驗也是知識。“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是人的包括知識在內的思想意識主導的肢體行為。
即“科學技術”要么是指人頭腦中的知識,要么是指人的包括經驗在內的思想意識主導的肢體行為的勞動技巧,要么是指技術裝備。明明是人頭腦中的知識、人的肢體行為的勞動技巧和技術裝備,怎么能說成一種力——社會的“生產力”呢?
不管是人頭腦中的知識,人的肢體行為的勞動技巧,還是技術裝備,都是人的或人社會的制造的無生命無思想意識的東西,它們哪有那個本事,變成為社會的一種力——“生產力”,而且還是第一“生產力”,還能離開人和人的社會,獨自個兒地“普遍發展”,“普遍發展”后,還具有了那么大的偉力,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推動人類社會從各民族的歷史走向世界歷史”!
存在于人頭腦中的作為知識的“科學技術”,絕對不可能從人的頭腦中跑出來變成人頭腦外在的社會的第一“生產力”;作為人思想意識主導的人的肢體行為的勞動技巧,絕對無法離開人的肢體,變成社會的第一“生產力”;人社會地生產的技術設備,沒有人的使用,只能變成破銅爛鐵,更不會變成第一“生產力”。所有些東西都是社會的人的產物,怎么能變成決定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推動人類社會從各民族的歷史走向世界歷史”的第一“生產力”!
真是咄咄怪事!
“科學技術進步與生產力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正好表明的是,科學技術不是“生產力”,而是與“生產力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的東西。這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自我打臉。
除了“自然條件”外,這里的“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都只能由社會及其發展程度決定。不過,我們論道的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根本動力”,而不是“勞動生產力”,是人們說的那個“社會生產力”。
“社會生產力”,就是社會的“生產力”。既然是社會的“生產力”,就只能由社會及其發展程度決定,而不能由脫離社會的“生產力”臨駕于社會之上來決定社會,決定“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不僅脫離社會絕對不可能有“生產力”,不是社會生產結果的更不是“生產力”。事情本來并不復雜,沒有脫離社會的“生產力”,而且社會的“生產力”只能是社會生產活動產生的“生產力”,它只能由社會的生產活動、從而社會決定,而絕對不能相反。如果有“生產力”的話。
如前所述,任何事物都不能反映自身,更不能反映其它事物。“勞動生產力反映科技進步推動下勞動創造物質財富的效率”是又一個謬論。
“科技”不管是作為人頭腦中的知識,還是作為人的包括經驗在內的思想意識主導的肢體行為——技巧,還是技術裝備,都是社會的人頭腦中的、或肢體的、或人社會地制造的既無生命、更無思想意識的東西,怎么能從人的頭腦中跑出來、或脫離人的肢體、或不經社會的人的使用,有那個本事,不僅能“進步”,還能“推動下”,成就“勞動創造物質財富的效率”。
關鍵是,不是人的肢體行為之一種的“勞動創造物質財富”,只能是人社會地創造物質財富。就此,我已在紅歌會網的多篇文章道明,不再贅述。
分明就不是“勞動者與先進的科學技術相結合”,而是勞動者認識、學習、掌握、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分明就不是“勞動者與先進的科學技術相結合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力”。因為不僅沒有人們認為的那個“勞動生產力”,而且也不是“勞動者與先進的科學技術相結合”。而是勞動者認識、學習、掌握、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這里還必須得加上更具決定性的社會生產關系的革命性變化。如此這般,才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決不能侈想,奴隸、農奴會積極認識、學習、掌握、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大大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所以,“勞動生產力反映科技進步推動下勞動創造物質財富的效率,勞動者與先進的科學技術相結合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力”,是又一個謬論。
“人類”這個詞,如前所述,是指能存在和存在過的所有具體的人。所有具體的人,分屬于許多主權獨立的社會。自文明時代以來,許多主權獨立的社會就是許多主權獨立的國家社會。各個國家社會的人,又分野成各個矛盾斗爭的階級、派別和集團。科學技術,作為知識,只能存在于具體的人的頭腦中,作為勞動操作方面的技巧,只能是具體的人的肢體行為,作為技術裝備,國家社會的統治者通過統治,使它所有權化,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占主要或基本地位的國家社會,其所有權為具體的人或人的組織合資所有。因此科學技術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國家社會,就是在該國家內部也不能為大家共有。在看得見的將來,世界仍然是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占基本地位的世界。國家社會的統治者還會通過統治,將本國人或組織的高端的科學技術用政治統治統起來,作為武器,對其它國家進行制裁和打壓。因此,人類的知識和技能根本就無法“總和”起來。
自然,是無窮無盡的事物的總稱。無窮無盡的事物有的是從有生命的事物死亡后變成無生命的事物,有的是由有機的生物腐爛后分解變成無機物。所以沒有自然或無窮無盡的事物的發展,而是自然或無窮無盡的事物總有些是在倒退。從而沒有自然即無窮無盡的事物的發展規律,只有具體事物的規律。
綜上所述,“科學技術是人類在社會生產實踐中形成和積累的知識和技能的總和,是人類對自然發展規律的認識的結晶”也是謬論。
“科學技術的發展”只能是社會發展的結果。沒有社會的發展,就沒有“科學技術的發展”。
不管科學技術是指人頭腦中的知識、還是指人的肢體行為、還是指人社會地制造的技術裝備,統統都只能是思想意識主導其行為的人社會地能動或勞動的結果,“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中”是信口雌黃。
如前所述,必須澄清的歷史事實是,青銅器生產工具的出現至少是比原始共產主義氏族社會規模更大的多的部落社會的結果,而不是相反;鐵器生產工具是比部落社會更大得多的最早的國家社會——往往是奴隸制社會——的結果,而不是相反;蒸汽機、內燃機、電器化......直到現在最先進的生產工具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國家社會的結果,而不是相反。人頭腦中的科學技術知識,人的勞動技巧同樣如此。原始共產主義氏族社會的人,不可能有青銅器生產的科技知識和勞動技巧;部落社會的人不可能有鐵器生產的科技知識和勞動技巧;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社會的人,不可能有生產蒸汽機、內燃機的科技知識和勞動技巧。
“使勞動者的生產技術水平和勞動熟練程度不斷提高,使生產工具、工藝流程不斷變革,使勞動對象更加豐富多樣,從而推動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絕對不是人頭腦中的知識、勞動者的肢體行為或勞動者社會地制造的技術裝備,而是社會。
綜上所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中,使勞動者的生產技術水平和勞動熟練程度不斷提高,使生產工具、工藝流程不斷變革,使勞動對象更加豐富多樣,從而推動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講,科學技術決定著生產力的質的變化和量的增加,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不僅是謬論,而且還得加上荒誕不經四個字。
“第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辯證統一的,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性質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生產力總是與特定的生產關系結合在一起。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是生產關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礎,生產關系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建立起來的。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會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馬克思指出:‘社會關系和生產力密切相聯。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運動和發展的。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則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總是處于變化和發展之中。當舊的生產關系不再適應新的生產力的發展時,就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使舊的生產關系為新的生產關系所代替。”
生產關系是社會關系的一種。包括生產關系在內的社會關系是統治者通過統治依其制定的規矩規制的規范或制度的人與人的權力或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它本身是既無生命更無思想意識的東西,生產關系哪里來的“適應”什么的能力,而且是“必須適應”。
任何事物的運動或活動產生的力都沒有“性質”,就算有“性質”,該事物運動或活動產生的力的“性質”也沒有那個魔力,能迫使產生它的事物的內在關系、而且只是內在關系其中之一種,必須“適應”作為該事物運動或活動產生的力的“性質”。這居然還是規律!
世間絕對找不出某事物的內在關系的其中一種,必須得適應該事物運動或活動產生的力的“性質”,而且還得被這個力的“性質”弄成規律這等怪事。
就是那個被認定為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不管是人頭腦中的知識,還是人的肢體行為——勞動技巧,還是人社會地制造的技術裝備,姑且不問它們的“性質”是什么,要害在于它們的“性質”哪里來的那個魔力,使產生它們的人由以產生的社會的內在關系其中之一種,必須得“適應”它們的“性質”,而且還得被弄成規律。
更不要說第二、第三、第四等等的“生產力”了。
何況,如前所述,“生產力”只不過是人們根據根據勞動者勞動生產的產品質量的好壞、數量的多少,認為的“生產力”,而不是勞動者勞動生產果真有能考查、撿測到的不同于體力、使用的牛馬或機器等產生的力的什么“生產力”。“生產力”哪里能弄出個“性質”出來!
因此,“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性質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的論斷,說的好聽些,只能是偽命題。
世間絕沒有任何事物的運動或活動產生的力,居然會與產生它的事物相結合,更沒有事物的運動或活動產生的力與產生它的事物的內在關系之一種的什么關系相結合。如此這般的“生產力”與社會內在社會關系之一種的生產關系相結合,只能是荒謬絕倫。因為生產關系只能是統治者經統治規制的規范或制度的人與人的權力或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它絕對不可能與社會生產產生的什么力或社會的勞動者勞動生產產生的什么力相結合。何況人們說的那個“生產力”只不過是根據社會生產的產物或勞動者生產的產物認為的“生產力”。
生產關系不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而是統治者依其制定的規矩或法,通過統治規制的規范或制度的人與人的權力或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沒有統治,社會必然分裂解體,哪里來的生產過程、生產過程中形成社會關系。
自文明時代以來,生產資料所有制只有私有制、集體所有制、國家所有制三種,但這不是什么“形式”。生產資料所有制沒有什么“形式”。
不存在離開統治規制的社會財富的所有者的所有權的所有制。所有制是統治規制的社會財富的所有者的所有權的所有制。人們根據統治規制成的不同社會主體的所有權得出認識,稱之為所有制。國家社會由統冶依規就財富的占有、使用、享用和處置規制成個人的所有權,人們把它叫私有制,規制成非政府的組織大家共有的所有權——如村社所有權,人們把它叫集體所有制,規制成統冶社會的政府的所有權,人們把它叫國家所有制。
生產關系不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資料所有制就是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制度。它與人們說的生產關系不是一回事。如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奴隸制、農奴制、租佃制關系,還有通過商品交換或其它契約關系實施對勞動大眾社會地創造的財富進行剝削的資本主義的社會關系,等,人們稱之為生產關系。這種社會關系與稀缺效用事物的一類——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的生產資料所有權的關系不是一回事。如奴隸制、農奴制的社會關系是統治者通過統治依其制定的規矩或法,確認、賦予和維護的,奴隸主或農奴主,對奴隸或農奴擁有所有權的由奴隸主或農奴主任意權力支配奴隸或農奴的關系,甚至包括殺死奴隸或農奴的權力。雖然奴隸主或農奴主對生產資料有所有權,但在奴隸主或農奴主對奴隸或農奴擁有所有權的任意權力支配的關系中,不存在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的生產資料所有權的關系,這種社會會關系更不是由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的所有制決定。
所以,“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起決定作用的”論斷,不能成立。
什么是“辯證統一”?“辯證”只能是人思想意識的認識對象事物的“辯證”,而不是對象事物本身有“辯證”這個東西。任何事物運動或活動產生的力,根本就不存在與該事物的內在關系,而且還只是與該事物內在關系之一種的什么關系“統一”起來的事情。對象事物根本就不存在的這種“統一”,不管人們思想意識的認識對象事物時怎樣“辯證統一”,對象事物絕對不會依人們思想意識的認識對象事物的“辯證統一”就生出這樣的統一來。人們所謂的那個所謂的“生產力”就是如前所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只能是謬論。比如,作為人們發明出來的那個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不管是指人頭腦中的知識,還是指人的包括經驗在內的思想意識主導的肢體行為的勞動技巧,還是指人社會地生產出來的技術裝備,居然會與社會內在的社會關系的其中一種,發生“辯證統一的關系”,人類社會的知知水平又發展了一百幾十年,現在的人,只能是腦子進了水才想得出來。
就算果真有“生產力”這個東西,也只能是與世間所有的事物一樣,“生產力”只能是社會的生產活動產生的力,它只能由產生它的社會生產活動、從而社會決定,而絕對不是相反。“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是生產關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礎,生產關系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建立起來的。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會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的論斷,只能是又一個謬論。
加上前述已經駁斥的,此段論述的后面幾句,已沒有再駁斥的必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