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汪暉:“2020+”——危機連鎖與正在降臨的未來

汪暉 · 2023-12-22 · 來源:文藝批評公眾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2022年的種種新突變不過是此前一系列矛盾積累的后果。即便疫情有所緩解,世界也不會回到過去所謂的正常狀態。

  編者按

  《汪暉對話集:巨變中的世界/為未來而辯論》由汪暉教授的七場跨領域演講、十七次專訪、十九場深度談話構成,其中涉及汪暉教授對多重空間中的運動、文明及其跨體系性、現代中國的歷史位置、新文化的政治、藝術作為反媒體的媒體等當代思想、文化關鍵問題的思考。這本書不僅呈現了各國學者問的思想碰撞,更是一份對政治、歷史、文學、藝術等跨領域互動的精彩記錄。本書通過對話的形式,重構了21世紀之初的世界與思想圖景,同時也提供了一種理解中國和世界的全新角度。文藝批評今日推送本書第二冊序言《“2020+”——危機連鎖與正在降臨的未來》,以饗讀者。本文以汪暉老師在北京紅磚美術館“2020+”展覽上的開幕演講為引子,指出我們需要一個全球共同參與的模式、對空間進行不同于舊的地緣關系模式的思考。然而,目前我們還看不到變化的可能,2022年的種種新突變不過是此前一系列矛盾積累的后果。即便疫情有所緩解,世界也不會回到過去所謂的正常狀態。為此,我們需要擺脫去政治化的政治,探尋新政治和新文化的新/舊路徑,從危機的現實中摸索人類文明的新形態。

  本文節選自《汪暉對話集:巨變中的世界/為未來而辯論》,原刊于《現代中文學刊》2022年第3期,特此感謝!

  “2020+”

  ——危機連鎖與正在降臨的未來

  2020年夏天,我在云南考察。北京紅磚美術館舉辦了一場題為“2020+”的展覽,要求我為這場展覽做一篇序言并發表開幕演講。通過網絡,我在洱海之濱對冒著暴雨前往北京紅磚美術館的觀眾做了這場演講。“2020+”這個標題喻示此后的發展有一些和過去完全不同的條件,同時也表示我們已經不可能通過回到過去或所謂“正常狀態”來面對正在降臨的未來了。記得那時有人問我新冠疫情有什么獨特性,我提到了三個方面的特點 :

  北京紅磚美術館“2020+”展覽海報

  首先是它的規模和速度。疫情從一個地方開始,迅速地蔓延到各個地方,全球卷入,時間的長度和蔓延的廣度是前所未見的。如果沒有全球化的條件,疫情不會以這樣的速度和規模發生,因此對疫情的討論不可能不同時對全球化進程所內含的矛盾進行思考。其次,這次疫情的危機不是一場單一的危機,不是一個簡單的公共衛生危機,它同時是一系列危機的連鎖。疫情觸發了或者加速了已有的其他危機,又引發新的危機,所以它既是一個公共衛生危機,同時又是地緣政治的危機,是社會關系的危機,也引發了大規模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危機。各種各樣的社會危機同時卷入,在疫情中相互糾纏。再次,這些連鎖危機凸顯了一個矛盾,就是舊的語言和新的條件之間的矛盾。這也是我希望著重討論的一個問題。

  就疫情而言,病毒的傳播方式導致了防疫過程中的社交距離,但是維持這種社交距離,實行隔離,又要大規模地依靠集體的認同。我們需要一個社區、一個單位、一個組織、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來進行保護。也就是說疫情重新定義了社區、社群及其相互關系,但表述這些關系的語言基本還是處在舊的模式當中。這不僅是舊的語言,也是在舊的關系之中的舊語言,在有效與無效之間滑動。再比如危機是全球性的,但保護主要發生在民族國家的框架下。人們當然知道單一國家不可能獨善其身,但就全球范圍內而言,疫情的防護依舊以國家為中心。如何用新的語言去描述危機,其中有現實的選擇問題,也有一個想象力的問題。最近,許多朋友提出了“疫苗國際主義”,以疫情為情境和契機,重新提出國際主義問題。現階段中國大規模地輸出、捐贈疫苗,超過了所有其他國家的總和。在錯綜糾葛的危機當中,這樣的“疫苗國際主義”又迅速地被另外一些力量解讀成地緣政治、競爭等等。很明顯,如今我們需要再提一種更為廣義的國際主義,不只是停留在疫苗和防疫問題上,這樣的國際主義存在著顯然的現實需求,但在所謂全球化時代,卻看不到實現新國際主義的現實力量。在探討這一問題之前,我們也需要問 :我們應該怎樣去描述包括疫苗國際主義在內的行動?

  《保持社交距離》宣傳畫(加拿大)

  冷戰結束以來,有兩個最突出的主題,一個是“歷史終結論”,另一個是“文明沖突論”,此起彼伏。如果放在今天這個沖突條件下來觀察的話,這兩個描述的問題暴露無遺。就亞洲地區來說,從 19 世紀開始,東北亞地區持續地發生劇烈的變化,這個變化實際上是從16世紀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以來持續變化的一個部分。這個地區整個的沖突,包含了兩個主要特征。

  第一個特征就是從19世紀甚至更早一些的時刻,大國競爭、大國角逐就是這一地區的一個持續性現象。早期有英俄的沖突、日俄的沖突,后來有日美的沖突、蘇美的競爭,再后來有中國的崛起,以及伴隨這一態勢而形成的區域的和國際的局勢。所有這些是持續地發生著變化的。在地緣政治的意義上,這些危機是蔓延至今的、未曾徹底完結的大國沖突的持續。當代許多現實主義的國際關系研究就是建立在這一基本框架下的。我們可以在更長的時段內觀察這個地區,并判斷這些框架的有效性及其限度。

  《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

  [美] 弗朗西斯·福山

  陳高華 譯;孟凡禮 校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4-09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 亨廷頓 著

  周琪 劉緋 張立平 王圓 譯

  新華出版社 2010-01

  伴隨20世紀的變遷,東北亞地區出現了其他非西方地區罕見的工業化條件,在全球所占的經濟、政治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了。在今天,第二大經濟體、第三大經濟體,都聚集在這個地區。如果把中日韓的GDP相加,我們會發現它已經占據了全球經濟總量相當大的部分。這是500年來發生的重大變化,全球經濟和政治的重心的轉移正在發生,但地緣政治的模式似乎并未伴隨這一重心轉移而變化,霸權國家及其持續擴張中的聯盟導致這一迅速崛起的區域內部矛盾重重,并以舊的國家沖突形式展開,以致在地緣政治的意義上這一區域尚未形成內部整合,在文化上被納入儒教文明圈的國家很可能在地緣政治上不過是美國霸權的延伸。因此,與其簡單地說這是一個文明沖突,不如把它放在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來理解,因為所謂文明沖突的“文明”本身就是19世紀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歷史進程中產生的一個概念。我們可以在這個漫長的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歷史中去描寫所謂“文明沖突”。

  這個地區的第二個特征,是多重遺產的并置。殖民遺產蔓延至今,與冷戰的遺產、后冷戰的遺產相互糾纏、生成變異,從未終結,并產生出新的認同政治的條件。這是一個多重矛盾、多重歷史關系并置的區域。從全球范圍內來看,歷史終結論假定兩種社會體制之間的矛盾的終結,實際上也就是指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矛盾沖突的終結,或者說,試圖通過探索取代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模式的終結。但今天孕育、形成和爆發的各種各樣新的社會沖突正在重新以舊的意識形態加以包裝,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比其他體制更加強調也更加具備其意識形態性,這一現象其實正是20世紀的社會主義嘗試退潮的后果。但在這個意義上,所謂意識形態終結的論述也終結了。在這些并置的危機當中,亞洲地區的鮮明特征是冷戰和后冷戰的并置。這二者的并置對這個地區的影響最為直接。當代世界秩序形成于社會主義體系的終結和冷戰的終結。事實上,在東亞地區,冷戰從來沒有終結。所謂冷戰終結不是由雙方的和解促成的,而是以一方的失敗告終的。這導致了一個結果,就是勝利的一方完全忽略了掩蓋在自身社會體制當中的危機。

  《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全四冊)》

  汪暉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8-03

  由此,當代世界狀況是雙重的政治制度的危機。第一重是社會主義體系的挫折,也就是以蘇聯為代表的東歐社會主義體系的瓦解為標志的政治體系的衰落。但是,隨著冷戰危機的終結和蘇東世界體系的終結,另一重危機以迅猛之勢撲面而來。這就是今天人們所討論的民主危機,也就是冷戰中處于勝利一方的制度自身正處于危機之中。經常被描述為“民粹主義”的等等現象,其實就是第二重危機,即民主危機的產物 ;而被這一政治危機的緊迫性所壓抑的更為深刻、廣泛、威脅人類生存的生態危機乃是現代資本主義所催生的,疫情及其傳播方式正是其表征之一。在這個意義上,舊的語言——我指的是冷戰的語言和19世紀所產生的針對舊制度的語言——難以描述政治危機的性質。以歷史終結論為代表的這一套論述在今天可以說是過度使用的語言、沒有實質內涵的語言。

  從政治的角度說,我把不同的政治制度在今天所面臨的真實的危機稱之為“代表性的斷裂”。什么是代表性的斷裂?就是政治體制的基本形式和它的社會形式發生了脫節。我們看第一重危機的浪潮,蘇東社會主義體制的完結,產生于它的基本政治價值和它的社會形式之間的脫節。人民不能成為社會的真正主人,這一政治現實和政治體制的合法性之間構成了矛盾。今天,民主的危機同樣是政治形式和社會形式的脫節,因為這個政治民主的形式、票選的形式無法解決在社會層面(更不用說生態層面)存在的高度不平等和分化,政黨政治無法代表不同社會群體的意見。人們希望超越政黨政治的框架直接去加以表達,但并未產生真正的政治變革,由此所產生的混亂局勢,經常被描述為“民粹主義”。但這種民粹主義,根本上正是民主危機的產物,而不是相反。如果只是從表面去描述和譴責這種民粹主義,而不是分析其背后的代表性斷裂狀況,是無法把握和克服這個政治危機的。

  《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紀的終結與90年代》

  汪暉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8-05

  “代表性的斷裂”和當代政治的危機之所以產生的原因又是什么?政治形式和社會形式之間的脫節,產生于多重的原因。第一,“20世紀”是在政治競爭或社會模式競爭的環境中產生出來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這兩種政治體制之間的競爭其實是在其表現最為有力的時期展開的。隨著冷戰的終結,社會主義和它的遺產在很多地區被拋棄了,資本主義不再具有一個外部競爭的力量,資本主義體制的內部改革從而變得更加困難。第二,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條件下,全球范圍內的產業轉移導致了發達國家的去工業化過程,原來促成大眾性的社會民主政治安排的社會力量特別是工人階級的力量大規模地被削弱了。第三個方面是產業重組,隨著金融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新的財富擁有者實際上掌控了相當大的社會權力,他們與舊的工業集團寡頭有所不同。這些新的權力正在侵蝕今天的社會體制。在所有這些條件下,一方面是過去幾十年全球財富的快速積累,但另外一方面是無論區域之間,還是區域內部的階層之間,社會不公平的大規模爆發。快速的發展主義導致大規模的生態危機,財富的增長拉大了區域和社會間的不公平,新的社會危機應運而生。

  全球范圍內的生態問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問題、發達國家不愿意承擔責任的問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重負的問題,都是全球內的勞動分工所帶來的問題。但是現在并沒有全球性的解決框架,達不成全球性的協議。當我們還是用舊語言、用“民主”“非民主”的語言來描述這些新的矛盾、新的危機,實際上也就錯過或誤認了危機的癥結點。舊的語言所提供的方法不能解決我所描述的代表性斷裂,不能回應斷裂背后的社會和經濟條件。舊語言的一再重復,只是會短暫形成某種社會動員,但對解決問題而言其實是無效的。我們確實需要新的思考,而新的思考需要綜合歷史上各種各樣的遺產并加以總結。

  第一個要思考的是在中國和亞洲漫長的歷史中,不同的文化、宗教、社群能夠長期共存的條件是什么?這些政治的、地緣的、文化的種種條件在當代能夠有創新性的發展嗎?不是簡單回到過去的方法里面,而是從舊方法中提取有價值的要素,總結后加以發展,以對當代世界圍繞民族和民族主義的沖突結構有所超越。

  第二個問題是社會平等和多樣性的關系問題。我們面臨的不平等問題表現在區域方面和社會階層方面,也表現在國家之間。因此,不是回到舊的平等概念里面,而是要進一步思考平等和多樣性的關系。亞洲地區存在著制度的多樣性、文化的多樣性、社會形態的多樣性。在這個多樣性條件下,如何探索可以共存的、和平的條件?如何避免爆發大規模的沖突和戰爭,尋求和平的道路?在今天,和平,是真正的全球性課題。我在此談及的是和平運動,而不只是應時而起的反戰運動。爭取和平是一場廣泛的國際斗爭,其核心在于從根本上消除戰爭和大規模沖突的條件,例如冷戰時期形成的軍事同盟,自殖民主義時代發展而來的霸權構造,以及為人類的存續和發展而重建國際秩序、區域關系和社會發展模式。在這個意義上,20世紀針對霸權的斗爭,盡管形式發生了變化,但是“去霸權”的過程不應該終結,因為霸權的構造就是今天社會沖突的起源。不是去維護這個霸權,而是形成去霸權的力量和形式,促成整個區域關系趨于平衡和平等,使得多極世界的秩序可以成型。

  第三點,大規模的社會工程,比如在中國進行的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項目,這些工作的成敗決定了中國社會能否進入一個更加公平的新時期。扶貧和鄉村振興不應該局限于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而應該在世界范圍內,探索解決貧困、減少貧富差距、緩和社會沖突的制度形式和價值方向。在政治上,需要發展出適應時代條件的新的政治形式,使普通的人能夠獲得自我表達的機會,否則就很難避免通常所說的民粹主義的崛起和沖突。

  脫貧攻堅大型政論專題片——《擺脫貧困》

  伴隨后冷戰條件的形成,在亞洲和歐洲都曾出現區域整合現象,形成超越民族國家或者以之為基礎的區域整合的努力。但在今天,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這個過程都陷入了新的危機。英國退歐是歐洲危機的標志之一 ;在亞洲,能否用“新冷戰”描述現在的格局尚可討論,但伴隨中日關系的調整、美國的重返亞洲政策的施行等多重因素的出現,這個地區重新陷入了新的軍事同盟及其潛在危機之中。區域矛盾不僅限于區域內部,我們在亞太地區可以看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軍事聯盟,可以看到五眼聯盟,也可以看到所謂印太戰略框架的浮現,也可以看到北約東擴在這一區域的后果,可以看到所有這些力量和變化對區域內關系所發生的重大影響。在這個意義上,重新探索區域整合的新路徑是必然的選擇,因為曾經或仍然存在著相對成功的案例 ;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存在各種挑戰和爭議,但跨越舊的區域整合概念和區域聯結模式,不是在單一的區域內形成整合,而且通過跨區域的和參與性的,以及尊重參與國的自主權的連接模式,值得認真思考和探索。在今天的交通等技術條件下,這樣的模式應該成為全球共同參與的模式,一個思考新空間的模式。我們需要對空間有一個不同于舊的地緣關系上的思考,其目的是增進人們的交流,增加互聯互通,形成一個新的和平的全球秩序。

  在辭舊迎新的此刻,我們看不到一個突然降臨的變化,這并不是我們目光短淺,而是因為舊的矛盾并非一天形成,2022年的種種新突變不過是此前一系列矛盾積累的后果。即便疫情有所緩解,世界也不會回到過去所謂的正常狀態。當前的危機是在過去的“正常狀態”中孕育的,“正常狀態”不是出路,而是問題本身或孕育危機的溫床,而新的矛盾的疊加又產生出了新的條件。為此,我們需要擺脫去政治化的政治,探尋新政治和新文化的新/舊路徑,從危機的現實中摸索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如同今天的危機并非突然降臨一樣,新形態的萌芽存在于曾經發生的重大實踐(包括失敗的實踐)之中,也因此,探索未來與重新思考過去是并行不悖的。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孔慶東:向毛主席匯報——在烏有之鄉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
  2. 張勤德:清算胡錫進們應抓住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這個要害——在烏有之鄉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
  3. 吳銘:付校長宜謹言慎行
  4. 他們要的,是誰的“法治”?
  5. 間諜方式越來越詭異:盯緊我國重要目標,手法讓人意想不到
  6. 送走“鳳雛”迎“臥龍”,“永久中立國”咋就把自己玩到了戰爭邊緣?
  7. 現階段該如何看待“毒草?”——讀毛選第五卷有感
  8. 中國餐館對抗日本餐館 日本的民間和中國的民意
  9. 大帝的新段位,又拔高一截
  10. 兩面下注的末日
  1.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2. 司馬南:若十一年前,中國經濟社會矛盾幾乎到臨界點,那現在呢?
  3. 吳銘:從國企保衛戰,到國企反擊戰
  4. 烏有之鄉舉辦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座談會: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
  5. 紀念毛主席的司馬南突然講起戈爾巴喬夫,令他那幾位朋友坐臥不安
  6. 《鄧選》學習 (十二) 是四人幫搞的“血統論”嗎?
  7. 孔慶東:向毛主席匯報——在烏有之鄉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
  8.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動,迫使中國放棄毛澤東思想!
  9. 你膽敢挖他們的齷齪,讓你滾出去有問題嗎?
  10. 為什么批評西方的他們都“意外死亡”了?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烏有之鄉關于推出紙質閱讀資料的公告
  7.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8.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9.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10.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 毛澤東:你曉不曉得我們為什么搞人民公社?
  2. 房地產新開工面積縮量60%,超過日本泡沫崩盤時期,房地產還能挺過去嗎?
  3.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4. 烏有之鄉關于推出紙質閱讀資料的公告
  5. 爆滿的精神病院,住滿小學生
  6. 你膽敢挖他們的齷齪,讓你滾出去有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