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頭條上看到了“三好學苑”的文章,他“從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坐標來審視”了毛澤東在三個方面的探索和理論上的三個創新。最后得出結論,認為“總之,毛澤東是推動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成功實踐的第一人”(《今日頭條》三好學苑,2023-03-29 09:56)。
對此,我想說的是,毛澤東不僅是推動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實踐的第一人,而且是把科學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成為真正的社會實踐的第一人。
一,什么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
《共產黨宣言》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奠基之作。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向我們說明了無產階級需要打破一個什么樣的舊世界,需要建立一個什么樣的新世界。
在《共產黨宣言》的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也明確告訴我們:“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在這里,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最根本的區別,告訴了我們。他們把兩種社會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顯現在我們面前:
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特征是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勞動(活的勞動)只是為生產資料的增殖服務的,是資產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會主義生產力特征是生產勞動(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資本主義的生產性質上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而社會主義的生產性質上是消費價值的生產。
基于以上認識,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必須實現四個轉變:
一,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社會生產力產生根本轉變:即由生產資料居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到生產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的轉變;
二,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社會生產主體由資產所有者到勞動所有者的轉變;
三,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由體現資產所有者權利要求一一資產所有權的制度向體現勞動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勞動所有權制度的轉變;
四,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所有到社會公共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轉變。
很顯然,這四種轉變是相互關聯的。隨著生產資料由資產階級私有制轉變為社會公有制,自然也消滅了資產所有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自然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勞動所有權成為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利益要求;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社會生產也必然產生了生產勞動取代生產資料的支配地位,從而形成了社會主義生產力;與這些轉變相適應,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也有產權制度向勞權制度轉變。
在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還進一步指出,共產主義革命需要做到兩個決裂:“共產主義革命就是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什么是傳統的觀念:那就就是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相適應的觀念:包括生產力觀念;生產主體觀念;權利觀念;制度觀念;文化觀念等等。
什么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觀,概括起來就是要實現“四個轉變”和“兩個決裂”,從而最終形成以勞動者利益要求的滿足為核心的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及相應的意識形態。
什么是社會主義所有制?
在《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是這樣說明的:
“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資本論》第一卷第832頁)。
在這里,馬克思明確地給我們指明了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
第二,是在協作和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基礎上;
第三,是重新立個人所有制。
在這里告訴我們,1,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不是重新恢復封建社會的小私有制形式;2,社會主義所有制一種個人所有制;3,社會生產是由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兩個方面構成的。既然社會主義這種個人所有制是以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為基礎的。那這里的個人所有制,就是生產勞動的個人所有制。
而從上面的引用可以看出,在馬克思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定義中,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重點并不是如我們習慣性想象的那樣,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而是勞動者的個體所有制。這與大多數人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二,我國農業從互助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實質變化
近斯在昆侖策網上讀到了《張文茂:解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草案>——農村集體經濟還是合作經濟?》一文。
在文章中,作者談到了我國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過程:先是在單干的基礎上產生了互助組的形式,再由互助組到合作社,然后再由合作社發展到人民公社這樣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互助組是基于土地等生產資料家庭私有為基礎的合作組織;“初級社是土地入社到集體統一經營,但農戶仍可憑借所有權參加一定比例的土地分紅;而高級社則取消了土地分紅,全部可分配收入實行按勞分配,代表著土地私有制的消亡。”“到普及高級社時,由于取消了土地分紅,完全按勞動來分配了,毛主席才說農村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建國之后我國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呢?
就是一個由資產實體轉變為勞動實體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就是社會主義革命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講的實現共產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過程。
人民公社體制的建立,特別是“三級所有、隊為基礎”調整之后的生產隊模式的形成,終于在實踐中形成了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模式(共產主義初級階段或科學社會主義的生產模式)。生產隊在管理上是由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體現勞動者的勞動管理權;在分配上采用工分分配方式根據勞動投入量的差別分配消費價值(消費品);生產隊生產結果采用“補償消耗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余下都是自己的”的模式,使公有的生產資料首先處于保值狀態,從而使勞動者的收入不僅隨著個人勞動投入量變化而變化,而且隨著集體生產結果的狀態而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合公有制企業特點的經營機制一一即按勞分配機制。生產隊生產結果分配模式還使我們看到,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并建立勞權制度的條件下,社會生產的成果或者是滿足勞動者的個體需要(消費需要),或者是滿足勞動者的公共需要,在這里,再也沒有什么剩余勞動和剩余價值;勞動者的勞動已經區分為公共需要勞動和個體需要勞動兩個方面。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因為勞動力的商品化,消去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當勞動者進入生產過程時,勞動力的使用已經歸資方或企業所有),因而是資本雇傭勞動,因而其基本模式表現為產權私有制模式,即“生產資料私有制+產權制度”模式;而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因為生產資料公有化消去了資產者在生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公有制的實現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因而是工本雇傭資產,因而其基本模式表現為勞權公有制模式,即“生產資料公有制+勞權制度”模式。
三,毛澤東在社會主義運動中的特殊貢獻
從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過程看,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都作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列寧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讀了帝國主義階段的資本主義特點并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戰略策略,成功開創了社會主義在一國取得勝利的先例,這是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實踐,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斯大林則領導蘇聯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國家取得暴力革命勝利之后,通過建立產權公有制模式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過渡時期的經濟模式,成功地使蘇聯應對了國內外反動勢力妄圖扼殺社會主義的戰爭,成功地使蘇聯在二戰中戰勝了德國法西斯,并快速積累資金,實現了工業化,并在亞歐形成了盛極一時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因此,斯大林是社會主義國家從暴力革命勝利到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之間這個過渡時期最杰出的偉大領袖。
毛澤東與列寧、斯大林的不同在于,他不僅根據中國獨特的國情,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并取得了成功,他不僅使中國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把一個以原始種植為基礎的農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占主導的新中國,而且他根據我國國情特點,開創了一條從互助組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的農村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以生產隊模式為代表的勞權公有制經濟模式,把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一一消費價值生產方式變成了實踐。
我們常說社會主義要讓勞動者當家做主,要實現按勞分配。而要在公有制的實踐中來實現社會主義這個基本要求,就要建立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制度和體制。而生產隊模式的這種制度,即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的管理制度和按工分分配的分配制度,是真正地體現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基本要求基本制度。
有許多人認為農村大集體是“大鍋飯”、平均主義。可是,采用工分制的生產隊的基本制度,是與股份制的按資分配制度相對應的按勞分配制度: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不是與股東大會、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相對應的管理制度?工分分配制度不是與股份分配制度相對應的分配制度?兩者的區別只是一個以資產者為主體、按資產投入量的差別進行分配,一個是以勞動者為主體、按勞動投入量的差別進行分配。如果股份制不是“大鍋飯”和平均主義,那實現工分制的生產隊怎么就是“大鍋飯”和平均主義呢?
理論界對生產隊模式和人民公社體制大多持否定態度,認為人民公社的實踐是失敗的。但許多人不了解的是,恰恰是人民公社體制的優越性和人民公社的巨大成功,才有了我們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在建國時的中國是一個以原始種植為基礎的農業大國,當時的工業產值占比只有10%左右。因此,把原始種植的農業轉變為電氣化、水利化的農業,把以人力、畜力為基礎的農業轉變為半機械化的農業;把原始農業轉化為逐步現代化的農業,這是關鍵的、必要的步驟;而這種轉變正是有了人民公社這種體制和生產隊這種集體生產才得以實現。正是有了以上的轉變,我國才有足夠的資金積累,從而快速實現工業化,形成較為健全的國民經濟體系;正是有了以上轉變,我國人口快速增長所需要的糧食供給才能基本滿足,正是人民公社體制的形成和發展,我國才實現了中學教育的普及化,醫療衛生體系覆蓋到了各個大隊。而正是有了基本的工業化基礎和人民公社增加的3.88億人口(1956-1982年人口增長)及人口文化素質的大幅提高,才有了大量的勞動力儲備,才有了改革開放之后的世界工廠。一個經濟體制是不是發展了生產力,在各個歷史階段的標準不同的。在一個以體力勞動為主體的經濟發展階段,勞動力的增長,勞動力的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力的增長,是發展生產力最重要的體現。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增加3.88億人口,這不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最好體現?一個促進了生產力巨大發展的經濟體制,你能說它是失敗的?
人民公社和生產隊是一個新的經濟體制,一個以消費價值生產為中心的新的經濟體制。事實上,許多人對這個新體制是不習慣、不熟悉、不適應的。這也是生產隊發展過程中會出現所謂“干多干少一個樣”等反常現象而長期得不到改變的原因所在。認識一種新的事物的發展規律并在政策上和工作上適應這種規律是需要時間和適應過程的。可惜的是,人民公社體制的存在時間太短了,從1958年到1982年僅有二十四年時間。而如果除去開頭三年不正常的時間,人民公社處于正常發展的時間應該從1962年之后算起,實際上僅僅二十年時間。
一方面是人民公社體制和生產隊模式的存在時間過短,另一方面是毛主席已經處于晚年且處在國家領導位置,因而他已經沒有條件對這一模式實踐的經驗教訓進行較為詳細的了解、研究,進行理論總結。但無論怎樣,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建立了真正實現了按勞分配的、勞動者事實上當家做主的公有制經濟模式,從而使科學社會主義推進到了真正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一一消費價值生產方式的階段。這使我們有可能從實踐中來認識真正的按勞分配,真正的公有制涵義,真正的社會主義生產。
從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看,社會主義是從理論到實踐,而社會主義革命的實踐由于首先在經濟落后的國家取得成功,這就使這些社會主義國家的革命實際必須經歷三個階段:暴力革命階段,實現工業化的過渡階段和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的階段。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分別成為三個階段進行實踐、探索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代表人物。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來說,毛澤東是把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轉變為社會實踐的第一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