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又是討論馬克思的“個人所有制”,這是近期第三次討論馬克思的“個人所有制的問題了。
一
近期,因在紅歌會網上讀到了《劉瑞復: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是要建立資本主義私有制嗎?》一文。因而寫了《如何理解馬克思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一文,分別談了“馬克思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是什么意思?”、“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重點是生產勞動的個人所有制,而不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革命的本質就是要實現從資產所有到勞動所有的根本轉變”、“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并不是指股份制”共四個問題。
近日又看到了《張文茂:關于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幾點思考》(昆侖策網)一文,作者的文章分別談了“一、馬克思主義關于所有制問題的基本邏輯”、“二、馬克思所說的‘重建個人所有制’其實就是指按勞分配”、“三、馬克思認為這種按勞分配仍然是資產階級法權”、“四、消費品個人所有制可以轉化為生產資料的私有制”、“五、毛主席說:林彪之類如上臺,搞資本主義很容易”。
讀后我感到張先生對馬克思據說的重建個人所有制其實就是按勞分配的認識是非常認同,但對張先生認為“按勞分配仍然是資產階級法權”、把按勞分配僅僅理解為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原則,從而把個人所有制理解消費品的個人所有制”等看法,卻不敢茍同。于是,我又寫了《就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問題與張文茂先生商榷》一文,此文談了五個問題:
一,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思想的要點及其實踐意義;
二,馬克思說的重建個人所有制首先是勞動投入的個人所有制。
三,按勞分配是一種什么性質的權利
四,正確理解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要樹立什么樣的社會主義觀念?
五,既然按勞分配就是個人所有制的體現,現在為什么不可能重建個人所有制?
二
今日瀏覽頭條時,又在頭條上看到了題為《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與全民所有制有什么不同?》(今日頭條:原創2023-08-06 07:16·戈多的嘆息)。文章談到“最近,發展研究中心劉世錦提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思路:不再區分國企民企。”由此引出了馬克思的個人所有制與全民所有制有什么不同的問題。
作者認為馬克思的個人所有制“也就是說是公有制意義上的‘個人所有制’”。這個理解是正確的。
但是,在解讀這公有制意義上的個人所有制時,卻又陷入了迷茫:
“這問題也就來了,馬克思說的公有制是有特定內涵的,這個內在的規定性是‘個人所有’,對中國人來說,這種充滿著矛盾的表述,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中國思維的哲學價值,在于陰陽互在,談公不能離開私,離開了私的公是謊言。古人也講大公無私,那是讓公仆無私,而成天下人之私。用馬克思的話來說,一個讓‘個性充滿發展的社會’,才是人性的終極解放,這就是人性基礎上的共產主義。”
接著,作者談及了對全民所有制與個人所有制的看法:“那么,我們現在的國企是‘自由人聯合體’嗎?當然不是,有產權才談得上聯合,而全體工人除了勞動報酬,對資本與生產全要素是一無所有,這當然談不上是公有制下‘個人所有制’。中國的土地也是全民所有,其實,是官有,你要蓋房子,要交土地轉讓金。如果你在院子里挖出了一窩老鼠,那全歸你了;如果挖出了銀元,那對不起,要歸官,因為土地是全民所有,這種全民所有意味誰也不擁有,是官有。”
很顯然,作者在這里是陷入了產權的誤區,走不出資產所有的圈圈。
已有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全民所有制,并沒有實現馬克思“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這個認識是正確的。但為什么已有的全民所有制沒有重建個人所有制呢?
很顯然,我們需要對社會主義實踐作進一步的了解和研究,并找出答案。
三,
要正確理解馬克思的“個人所有制”,首先需要正確認識馬克思的社會所有制的概念。
我們知道,馬克思恩格斯把資本主義所有制叫做資產階級所有制或資產階級私有制。為什么可以把資本主義所有制稱為資產階級所有制或資產階級私有制呢?
因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者與其生產條件相分離,他只占有自己的勞動力。因此,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是通過勞動力商品化來實現的,即通過勞動者把自己勞動力作為商品出賣來實現的。當勞動者在市場上出賣勞動力之后,進入生產過程之后,勞動力的使用就歸資方所有,因此,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都是屬于資產者所有的。因此,資本主義所有制可以稱為資產階級所有制或資產階級私有制。
正因為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力的商品化,客觀上消去了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生產主體地位,因此,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所體現的是資產者利益要求的過程,即體現資產所有者對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的過程。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的重點是財產增殖,而資本主義制度所體現的是資產者對財產增殖的利益要求。因此,資本主義制度的重點就是體現資產者對個人利益的要求一一即對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
而從上面的引用可以看出,在馬克思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定義中,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重點并不是如我們習慣性想象的那樣,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而是勞動者的個體所有制。這與大多數人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公有化的作用與勞動力商品化的功能是相似的:即它的實現事實上是在生產過程中消去了資產者的主體地位,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使社會生產成為滿足勞動者利益要求的過程。
社會主義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但沒有改變生活消費的個體性。因此,作為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仍然具有個體的性質。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反映生產過程中勞動者投入勞動量的差別,并在管理上和分配上把這種差別體現出來,因此,社會主義就必須采用按勞分配來體現生活消費的個體性的特點,必須采用按勞分配來體現以生活個體性為基礎的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
生產資料公有制一方面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另一方面又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社會主義生產過程的差別主要表現為勞動所有方面的差別,因此,使體現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成為必然。從這個角度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功能和作用,就在于消去了資產者在生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就在于消除了產權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意義,在于它是消滅資產所有權的基本形式,就在于它是實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形式。
社會主義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而公有制的實現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另一方面,公有制的實現也使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沒有了差別。因此,在公有制條件下的生產過程中,人們的差別不是表現在資產所有方面,而是表現為勞動所有方面。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生產過程的實質就是表現為勞動者聯合起來,通過勞動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整個過程所體現的就是生產勞動投入的個體所有。這個個體所有是通過按勞分配來實現的。這也是社會主義必須實現按勞分配的原因所在。
從這里我們看出,要理解馬克思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思想,是必須結合實際的生產過程,即在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結合基礎上的所有制性質來理解的。而不是脫離了實際的生產過程來分析、思考字面上的意思。
四
什么是社會主義?
我們一般會列出幾個要點:例如生產資料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無產階級專政、共產黨的領導等等。
但是從經濟體制上來說,一般就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等等。
那在這三項要素中,公有制,西方國家也可以存在;計劃經濟,資本主義國家也有計劃調節;而只有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所獨有的基本范疇。
那按勞分配的基本涵義是什么呢?
1,按勞分配是與產權相對立的另一種權利--勞動所有權。按勞分配,顧名思義,它所體現的是“誰勞動,誰所有”、“誰勞動,誰受益”的權利,這與“誰投資,誰所有”、“誰投資,誰受益”的資產所有權相對立的一種權利,即勞動所有者的勞動所有權。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不止一次地說明了按勞分配權利的性質:他說,“因為在改變了的環境下,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財產”,“生產的權利是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勞動來計量”;“它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因為每個人都象其它人一樣只是勞動者”,“例如在現在所講的這個場合,把他們只當做勞動者,再不把他們看做別的什么,把其它一切都撇開了。”很顯然,在這里馬克思指明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者是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出現的,按勞分配就是勞動所有者的基本權利--即勞動所有權!而體現勞動所有者的勞動所有權,同時也是對資產所有權--即資產所有者憑借生產資料占有權獲取勞動成果的權利的否定。換句話說,勞動所有權和資產所有權是相互對立、互為排斥的兩種權利。
2,按勞分配就是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分配模式。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用了很多文字論述了按勞分配企業生產結果--即”集體勞動所得“的分配模式,這就是:生產資料消耗補償+各種公共需要項目(含擴大再生產追加)扣除+個人消費品。很顯然這一模式與產權模式已經有了根本性的區別,已經是體現“誰勞動誰所有”的勞動所有權模式,而且其價值構成--即“生產資料消耗價值量+公共需要價值量+個人需要價值量”與產權模式的價值構成也有了本質的區別:在這里,勞動者的勞動要么是滿足不同范圍的公共需要,要么是滿足個體消費需要,都是必要勞動,再無剩余可言。社會主義是與資本主義相對立的生產方式,她不需要也不可能采用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一旦真正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剩余勞動和剩余價值以及對立的勞資關系也就自然消失了,在社會生產中起決定作用的將是勞動者相互關系和勞動者不同范圍的利益關系。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出,一旦實現了按勞分配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公有制企業的生產資料消耗首先得到補償,企業是不會發生虧損的;而且由于勞動者的勞動收入隨著企業經營狀況自然波動,企業也必然會有健全有效的經營機制和不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的。但可惜的是,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對馬克思著重說明的這一按勞分配模式,卻未為人們理解和重視。
3,按勞分配就是勞動者憑借類似股票的勞動價值形式“紙的憑證”參與企業生產成果的分配。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一方面詳細說明了按勞分配企業生產結果分配模式,說明了如何從企業生產結果中分解出“個人消費品”來,另一方面他又說明“他從社會方面領得一張證書,證明他提供了多少勞動(扣除他為社會基金而進行的勞動),而他憑這張證書從社會儲存中領取和他們提供的勞動量相當的一分消費資料”。比較完整地說明了按勞分配過程。
對于按勞分配的基本形式,在《資本論》第二卷中馬克思作了對比性的說明,指出這種形式“不是貨幣”“不流通的”而且是直接以勞動時間為單位的“紙的憑證”(《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二十三卷95-96頁)。對此,理論界認為馬克思提出的按勞分配形式適用于產品經濟而不適合于商品經濟,因此,我們現在采用貨幣工資的做法是正確的。這種觀點恰恰是錯誤的。按資分配是與商品經濟直接相聯系的,而作為按資分配形式的的股份卻偏偏就是一種“不是貨幣”的“紙的憑證”。這一鐵的事實告訴我們,分配形式和經濟形式并沒有直接聯系,關鍵是分配的基本形式能不能體現分配的基本要求。如果我們把馬克思關于按勞分配的過程和形式的說明連起來看,按勞分配的基本形式決不應該是貨幣工資。因為工資是直接的貨幣量,工資預先確定,職工的收入也就預定,這種預定性割斷了勞動者收入與勞動成果的相互聯系,從而也違背了“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分配個人消費品”的基本要求。
4,按勞分配不僅是一個決定個人消費分配的規律,同時也是一個決定社會主義生產的一個基本規律。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談到按勞分配條件下勞動時間起著雙重作用:一方面是勞動消耗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適當比例的調節。這無非是說,同一種計酬方式,不僅決定著消耗品的分配,同時也決定著生產狀態。但是,人們卻忽略了這一要點,無論在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都只把按勞分配當作個人消費品的一個原則來對待,而另一方面又把有計劃按比例當作另一個規律來對待。結果一方面在宏觀上形成了所謂的計劃經濟模式,在微觀上則形成了病態的公有制經濟模式,這正是社會主義實踐在世界范圍內發生重大挫折的關鍵所在。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主要規律,它既在分配中起作用,也必然同時在生產中起作用;既在企業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也必然在宏觀經濟活動中起決定作用,離開了按勞分配規律的客觀作用,所謂的社會主義經濟只是一種病態經濟,又怎能不失敗呢?
總起來說,按勞分配的主體是勞動所有者,它所體現的是勞動所有者的權利要求。這種權利要求通過“補償消耗的,留足公共需要的,余下都是個人消費的”的分配模式來體現,而勞動者參與集體生產成果的分配應該是憑借為企業或社會提供的勞動量“紙的憑證”;最后,按勞分配不僅僅是決定分配的一個基本原則,同時也是對生產起決定作用的基本規律。
當我們明確了按勞分配的主體特點和權利性質,明確了按勞分配的分配模式的本質特征及對生產的決定作用,也就較為全面地認識了按勞分配的本質涵義。
按勞分配屬于勞動所有權,因此,要實現按勞分配,不僅僅需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而且同時也必須建立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我們把這種制度稱為勞權制度。
既然生產勞動的個人所有制要通過按勞分配才能實現,那么,現實的體現勞動者個體所有制的生產模式,不僅需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而且同時也必須建立勞權企業制度。因為只有真正建立了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按勞分配才得以實現。
因此,馬克思的“重新建立個體所有制”=生產資料公有制+勞權制度=生產資料公有制+勞動者當家做主管理體制+按勞分配制度。
五
為什么已有的全民所有制沒有實現馬克思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設想呢?
由蘇聯人建立的經濟模式,即公有制基礎上的計劃經濟模式,不是按照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想建設的。或者說,蘇聯模式并非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模式或生產方式。
以下我們可以把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思想與蘇聯模式的實際做一個詳細的比較:
首先,從社會所有制的角度看,馬克思所講的所有制,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用馬克思的話來說,是“重建個人所有制”,而蘇聯模式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卻未曾實現公有制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蘇聯模式的所有制主體是國家,而不是個人。這與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所有制(重點是個人所有制)是有重大偏差的。
其次,從生產主體來說,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的社會主義是以工人或勞動者為主體的生產方式,但是,蘇聯模式卻是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模式,是以集體為主體的經濟模式。蘇聯模式的生產主體不是人格化的勞動所有者,而只是一個國家的部門或組織,在這里,蘇聯模式的生產主體與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生產主體具有重大區別。
第三,從生產方式來說,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是消費資料或消費價值的生產方式,而蘇聯模式的生產方式,在形式上還是剩余價值生產方式。在這里,作為基本的生產方式,蘇聯模式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是有性質上的根本區別的。
第四,從分配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實現按勞分配的公有制,而蘇聯模式的公有制,卻是按資分配性質的公有制。按勞分配需要把勞動者的勞動收入與個人勞動投入量直接相關聯,要求把勞動者的收入與公有制企業的生產成果直接相關聯,但蘇聯模式的分配方式卻是按照“資產受益”的原則進行分配的,勞動者的工資收入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果并不直接聯系,也不決定于企業生產經營的成果大小。從這里可以看出,蘇聯模式的公有制經濟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生產模式完全不是一回事。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蘇聯模式的公有制經濟,即全民所有制經濟模式,雖然也是一種公有制經濟模式,但它由于建立的是產權制度,而沒有實現按勞分配。不建立勞權制度,勞動者的生產主體地位不能得到確立,因而自然也體現不了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從而也實現不了按勞分配。自然,生產勞動的個體性也就無法得到體現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