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論述生產資本循環的時候曾經對于處于簡單再生產階段的生產資本循環中包含的庸俗經濟學的觀點進行了批判,其中包含的某些含義讓我們看到了極為具有現實性。只不過作為身在英國的德國人,自然沒有提出具有我們特色的用語罷了。
生產資本循環的總公式是:P…W′—G′—W…P。這個循環表示生產資本職能的周期更新,也就是表示再生產,或者說,表示資本的生產過程是增殖價值的再生產過程;它不僅表示剩余價值的生產,而且表示剩余價值的周期再生產;它表示,處在生產形式上的產業資本不是執行一次職能,而是周期反復地執行職能,因此,過程的重新開始,已由起點本身規定了。這是馬克思對生產資本循環的性質的判斷。
馬克思首先是分析簡單再生產的情況。
至于簡單再生產,當然是說工人階級給資本家創造的剩余價值都給資本家自己及其家庭消費了,沒有并入到生產中去,沒有成為新的追加的生產資本。
那么這個公式的詳細情況是怎么樣的?馬克思給了一個流通中的公式,因為剩余價值是否加入到生產中去成為新的追加資本,正是在流通中完成的。也就是資本家把剩余價值除了他自己消費的部分以外,都去買新的生產資料,去雇傭更多的工人,所以這個是不是簡單再生產,就得從流通中來判斷了。我們先來看馬克思的公式:
其中,w是包含在已經生產出來的總商品中代表剩余勞動的剩余產品,而g就是剩余產品轉化的剩余價值。那個上面的W是代表生產資本的商品部分,G是其轉化的貨幣,就是賣掉商品后的貨幣,這部分就是資本家的本金部分。
w—g—w是資本家用剩余產品賣出來的錢購買了自己家庭消費的產品。
兩個公式都是商品和商品交換,兩頭都是商品,這是簡單商品交換的公式。W—G—W,而不是資本運動的總公式:G—W—G′。而資本運動的總公式則是代表資本家要掙無限的錢。而前者則是代表商品交換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現實需要。
馬克思對這里資本循環公式種出現的兩個商品交換公式的批判如下:
我們已經假定是簡單再生產,也就是假定g—w和G—W完全分開。由于w—g—w和W—G—W這兩個流通就一般形式來說都屬于商品流通的范圍(因此,也沒有表示出兩極之間的價值差別),所以很容易象庸俗經濟學那樣,把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看作單純的商品生產,看作用于某種消費的使用價值的生產,而資本家生產這些商品,照庸俗經濟學的錯誤論斷,不過是為了用具有別種使用價值的商品來代替或者交換這些商品。
如果我們仔細看,那么就會發現這正是先富帶后富,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理論基礎。因為所謂的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是這里的將剩余價值的流通看作是商品流通,看作是資本家的個人消費,也就是那部分先富起來的人的個人及其家庭的消費。將剩余價值看作是滿足個別人及其家庭的消費,這就將剩余價值的生產看作是滿足個別人及其家庭消費的生產,看作是以使用價值為導向的生產,而不是看作是價值增殖而且是自我無限循環增殖的生產了。這樣,剩余價值的生產就顯得很道德了。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后先富帶后富,這樣的兩步走的戰略聽起來是非常的完美,只不過是讓另一部分人等一等。這么美好的,善良的愿望,有誰不樂意聽從呢?這種看法之所以當初得到了社會的一致認可,其實就是馬克思這里提出的因為剩余價值的流通也是簡單商品流通,是物與物的交換。也就是我們說的滿足人們的現實需要,比如住房子,買車子,穿好衣服,吃好吃的,送孩子上學等等,完全回避了價值這個目的,即掙錢的目的,這是在生產循環中再次分為生產過程,以及剩余價值的循環和實現看不到的,被隱藏起來了。
簡單來說這個兩個公式讓我們看到富人們剝削別人是為了過好日子,而不是要無限的掙錢,不是時代地騎在別人頭上掙無限的錢,而且要欺負別人。
這種庸俗經濟學的看法,也就只能在小資產階級,小農盛行的時代具有說服性,其實就是欺騙性。所以馬克思在簡單再生產這里就給予了批判。簡單再生產的階段,正是生產不發達,交換不發達,資本不發展,資本家大多還是以小生產者,包工頭等形象出現的時代。
到了工人階級成為社會主流的時候,這種欺騙性就沒有市場了。因為人們已經看到了富人們雇傭別人進行勞動的真實目的了,不是先富帶后富,而是先富不讓后富富起來,而且后富如果繼續給資本家打工,你永遠也富不起來。
當然這種將掙錢為目的的生產硬是說成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美好生活,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也只能是在以資本是生產資本循環為大背景下才可以。是不能放到貨幣資本循環和商品資本循環下的。
歷史是發展的,那些不分化的階級矛盾最終也是會成長起來的,有些朦朧的錯誤的認識,自然會被扔到歷史垃圾堆里。人們總是會清醒的。
那些總是在理論上攪渾水的人,我只提一句:想跳出馬克思的手掌心,難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