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歷史唯心主義的變種——歷史虛無主義,對中國歷史的虛無,對世界歷史的歪曲,不僅顛倒了歷史,而且搞亂了人們的歷史觀。捍衛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演變規律理論,恢復中國社會形態演變歷史的本真事實,對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科學性、純潔性、戰斗性,用唯物主義歷史觀武裝我們的干部群眾,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
反對馬克思主義者,往往都要集中火力否定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這是因為,沒有歷史唯物主義就沒有辯證唯物主義,就沒有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恩格斯稱贊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2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石,沒有這樣一塊基石牢固奠定馬克色主義理論大廈的基礎,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真理體系的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一個偉大功績就是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結合起來,并率先運用于歷史領域,把唯心主義歷史觀從歷史領域徹底清除出去,創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建立是辯證唯物主義創立的標志,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的標志,是馬克思主義創立的標志。唯物主義歷史觀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如,關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社會基本矛盾、人民史觀、階級和階級斗爭、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等,都直接觸動了資本主義最敏感的神經,撼搖了資本主義大廈的基礎,是一切馬克思主義政敵必欲除之而后快的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根基。
歷史唯物主義的對立面就是歷史唯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是歷史唯心主義的典型表現。近年來,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突出表現在用歷史虛無主義取代歷史唯物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者,首先挖掉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者,又首先反對的是歷史唯物主義。
反對歷史唯物主義,通常否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概括的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的科學原理,否定共產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必然趨勢的正確結論。
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經過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而達到共產主義社會的“五種社會形態”演變發展的一般規律(以下簡稱“五形態說”),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普遍規律和必然趨勢,是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的一個最基本的觀點。
反對歷史唯物主義“五形態說”,是一切歷史唯心主義、特別是歷史虛無主義的一個通病。其表現為:有的根本不承認人類社會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必將經過社會主義的過渡而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這一人類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認為“五形態說”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臆造出來的,不是科學的真理;有的變換手法,謊稱馬克思、恩格斯根本沒有提出過“五形態說”, “五形態說”是列寧、斯大林等后來人編造出來、強加給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制造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與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者之間的對立和矛盾的假象;有的則玩弄抽象承認具體否定的伎倆,抽象地承認“五形態說”,但具體到對我國歷史與現狀的判斷,則認為中國沒有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還有的不承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認為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才是修成正果。
一些歷史讀物、歷史展覽、歷史影視,往往只是從唯美主義角度而不是從唯物史觀角度,離開社會形態發展的一般規律,離開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單獨地展示歷代文物和歷史人物,把歷史僅僅變成精美藝術品的展示史,皇宗貴族、才子佳人的個人英雄史,從而取代社會形態演變的真實歷史,一味地“去政治化”“去意識形態化”“去階級斗爭化”。
唯物主義歷史觀分析認識社會歷史問題,堅持一切從社會存在出發來說明社會問題。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最根本的社會存在就是生產方式的存在,就是“經濟的社會形態”的存在。社會發展史說到底就是社會形態發展史。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社會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基礎,一切都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決定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從而必須從生產方式所決定的人類社會形態出發來認識人類社會現象,而不是相反,這是唯物史觀的不可違背的根本原理。
二
人類社會形態的演進,最主要是源于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生產工具從舊石器升級到新石器、再到青銅器、鐵器,再到機器、電子、信息、互聯網、人工智能……生產力逐步提升,促使生產關系、從而生產方式不斷發生變化,從而推動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進步到奴隸社會,再進步到封建社會。當代資本主義表面強大但已經開始衰落,當代社會主義雖弱但卻是必然勝利的新生事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結構的變化引起政治結構、階級構成、社會結構變化,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經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這就是人類社會歷史的客觀發展規律,這個規律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有人謬稱馬克思從來沒講過“五形態說”,企圖否定社會形態演變的普遍規律,顯然是站不住腳的。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是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深邃的歷史洞察力深刻剖析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而收獲的重要理論碩果,是對人類歷史觀的偉大貢獻。馬克思雖然沒有就社會形態問題撰寫過專著,但一生中圍繞著這一問題留下了大量論述。馬克思最早在1851年撰寫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這部名著中提出“社會形態”概念。在這里使用“社會形態”這一概念,是為了表明資本主義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是不同于以往的社會形態。
在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馬克思、恩格斯就第一次提出人類社會經過五種所有制形式: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資產階級的所有制;未來共產主義所有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8-149頁)在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說明:“在過去的各個歷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等級,看到社會等級分成多種多樣的層次。在羅馬,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在中世紀,有封建主、臣仆、行會師傅、幫工、農奴,而且幾乎每個階級內部又有特殊的階層。”“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并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它只是用新的階級,新的壓迫條件,新的斗爭形態代替了舊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273、248頁)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眾所周知的關于三大社會形態的論述,他強調指出:“家長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狀態隨著商業、奢侈、貨幣、交換價值的發展而沒落下去,現代社會則隨著這些東西同步發展起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頁)1859年1月,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關于五種社會形態的思想已經表述的十分清晰,“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頁)在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中,馬克思充分論證了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隨著歷史科學有了一定發展,特別是歷史學家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出版,對原始社會提供了詳盡的研究材料,使馬克思對原始社會有了明確的科學界定,這一科學認識集中反映在1880年到1881年間他對《古代社會》一書的摘要中。恩格斯于1884年撰寫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清晰地勾畫出人類社會發展“五形態”的歷史進程。這說明,“五形態說”內在地包含在馬克思、恩格斯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對社會發展形態的科學分期認識中,概括反映了人類社會形態發展進程的最普通的規律。
有人以馬克思曾說過以“人的依賴關系,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頁)的“三形態說”為借口,否定“五形態說”,認為“五形態說”不是馬克思的本意,不是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實質上,“三形態說”與“五形態說”是一致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
所謂“三形態說”,是人們根據馬克思“倫敦手稿”中對社會歷史進程的看法而提出的一種論點。在這部手稿中,馬克思指出:“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同上書,第104頁)依據馬克思關于人的依賴關系、物的依賴關系、個人全面發展這三大階段的劃分,可以認為,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經過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和產品經濟這三個階段。這就是社會發展學者概括的“三形態說”。
事實上,“三形態說”同樣也反映了馬克思根據生產力發展的歷史狀況,對社會發展形態所做的一種科學分期的看法。從馬克思表達的整個思想來看,第一個階段,“人的依賴關系”實質上是自然經濟社會的特點。自然經濟社會橫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當然每種社會形態的進一步發展期自然經濟特點就會減弱,就會逐步增添商品經濟的特點。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生產力低下,分工不發達,生產的直接目的是為了生產者的自身需要,必然采取人與人直接互相依賴的辦法,來克服工具落后的狀況。比如原始人必須依賴于原始群體,幫工必然依附于師傅,這就表現為個人對他人、對社會組織的依賴。第二階段,“人對物的依賴關系”實質上是商品經濟社會的特點。在商品經濟社會中,生產發展了,人們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交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物化成商品,產生了“商品拜物教”,人依賴于商品,處于物化的、異己的關系的統治下。在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成為商品、貨幣、資本的奴隸。第三階段,“個人全面發展”是商品經濟消亡以后社會的特點,有人把這個社會概括為產品經濟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生產力高度發達,消滅了舊式分工,產品極其豐富,人擺脫了物及其外部關系的束縛,成為人自身的主人、社會關系的主人、物的主人,人可以自由、全面地發展。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預見的共產主義社會。
不難看出,社會形態發展進程的“三形態說”與“五形態說”這兩種劃分,都是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社會形態演變進行分析得出的正確結論,二者的理論根據是一致的。實際上,“五形態說”和“三形態說”是互相包容的。按照馬克思的原意,自然經濟階段基本是前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階段是資本主義社會,人們概括的產品經濟階段則是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形態的社會。按照馬克思最初的預見,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而,作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不存在商品和貨幣,遺留資本主義的痕跡,如資產階級法權等。可是,現實的社會主義卻是在相對落后的國家建立的,這樣的社會主義必然要經過市場經濟充分發展的階段。當然,這兩種劃分也是有區別的。因為,對于社會歷史發展的分期,人們可以根據需要,對同一對象,按照特定的標準,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劃分。例如,以階級斗爭為線索,可以劃分為階級社會、階級過渡社會和非階級社會;以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為標準,可以劃分為原始公有制社會、私有制社會、有私有制向公有制過渡的低級形式的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和高級形式的公有制社會……。當然,任何科學劃分都不能離開以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以生產力發展狀況為主線,根據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直接考察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和特征而進行的劃分。應該說,“五形態說”是馬克思對社會形態劃分的主線索,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的主要內容。以“三形態說”否定“五形態說”,徹底偏離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的正確的軌道。
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最根本的要旨就在于說明,人類社會發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所致,由不同的歷史階段構成,表現為不同的“經濟的社會形態”的演進。資本主義社會同其前的其他社會形態一樣,只是人類社會歷經的一個歷史階段,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由興盛而走向滅亡,人類社會形態必將馳入一個全新的歷史進程。
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并不因時代的變遷而喪失理論光彩,相反,它依然以其宏大的世界視野、科學的理論價值,對當今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的指南作用。
三
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在概括社會歷史發展本質時,剔除了大量偶然因素,舍去了活生生的事例,只是對歷史發展客觀邏輯的一種抽象,并不是對全部社會歷史現象的總匯,也并不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可能會出現的某種跨越、倒退等偶然特例。因此,必須科學地辯證地認識馬克思主義“五形態說”。
唯物史觀關于人類社會經歷了五種社會形態,只是講的一種總的歷史趨勢,或者說總的歷史規律,并不等于說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必須完整地經歷這五種社會形態。“五形態說”只反映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普遍性規律,而具體的歷史發展不是單一的、直線的、絕對的,毫無偶發性、毫無特例的。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哪個地區是否可以有特例、有偶然的情況發生,是否都要依次經過同樣的社會形態發展階段,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來沒有把它絕對化。他們從來不以認識歷史過程的一般規律為滿足,而是努力進一步探索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區符合一般規律的特殊發展道路。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創立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過程中,其注意力和著眼點,主要是放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但后來的實踐發展促使他們開始注意并研究西方國家和東方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的不同情況,提出了非資本主義國家,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可能性問題,修訂和發展了原先的看法,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通過對東方國家和民族發展道路的研究,他們認為,在一定條件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階段,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走上非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社會形態的跨越式發展。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一般地說,像英國等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國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通向共產主義的必經階段。但他們又預言,像俄國那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走向社會主義。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闡述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必然導致社會主義革命這一原理時,并不排除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依各自具體的歷史條件所采取的特殊發展道路的特殊性,并不排除某些落后國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可能性。
當然,人類社會形態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不論任何特殊國家的制度與道路的特殊選擇如何,社會制度可以跨越,但生產力的經濟發展過程卻不可跨越。歸根到底,這一切皆取決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由這種運動所決定和表現出來的歷史環境,以及客觀條件所決定的人的主體能動性的主觀條件。這個重要思想具有世界觀方法論的意義,它告訴我們: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要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形態,一定要從本國具體國情出發,選擇適合本國特殊國情的社會主義模式,走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四
研究中國社會形態發展歷史,要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梳理出中國社會形態演變的清晰脈絡,概括提煉出在遵從人類發展普遍規律基礎上的中華民族的社會形態發展的獨特歷史和發展道路。
人類社會發展“五形態說”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發展的特殊規律的抽象概括。要用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的這個正確的“一般抽象”,來指導分析中國特色的社會形態演變規律,分析中國獨特的發展道路,梳理概括出中國社會形態演變歷史和中國道路發展的特殊性,而不是把中國社會形態歷史和發展道路人為地編造為王權更替史或才子佳人史。
正如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指出的那樣:“中華民族的發展(這里說的主要地是漢族的發展),和世界上別的許多民族同樣,曾經經過了若干萬年的無階級的原始公社的生活。而從原始公社崩潰,社會生活轉入階級生活那個時代開始,經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到現在,已有了大約四千年之久。”(《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2頁)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民族工商業在一些發達地區獲得規模性發展,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如果沒有西方列強的侵入,中國也能自發地走向資本主義。毛澤東同志曾指出:“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6頁)到了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先于中國發展起來,并將全世界的殖民地瓜分完畢。資本主義列強不允許中國再按照人類社會形態的一般發展規律,獨立自主地走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而淪為受西方剝削壓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社會形態演進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中國的特殊情況決定了中國既不能走原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走過的資本主義道路,也不能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而要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再經過社會主義革命而不經過資本主義制度的痛苦,實現跨越性發展,走出一條非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國社會形態歷史和中國發展道路的獨特歷史。只有從社會形態演進層面予以理論剖析,才能認清中國社會形態歷史和發展道路的特殊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