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到馬克思關于“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問題時,涉及到了按勞分配問題。我的基本觀點是,馬克思提出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即建立在土地及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就是生產勞動的個人所有制。社會主義所以要體現生產勞動個人所有制,是因為在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之后,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至少在同一種公有制面前)是無差別的,而人們在生產勞動方面,由于生活消費個體性的存在,因而在勞動投入上是有差別的。因此,在社會主義生產過程中需要體現的是勞動所有權,而不是什么產權。而按勞分配,正是勞動所有權在產品分配上的必然要求,事實上它也是生產勞動個人所有制的具體體現。
對于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特征。何祚麻先生認可這一觀點。但何先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勞動有兩類形式,體力勞動為主體的生產形式和腦力勞動為主體的生產形式。這兩種形式如何實現按勞分配?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按勞分配的基本涵義。
一,什么是按勞分配呢?
1,按勞分配是與產權相對立的另一種權利--勞動所有權。按勞分配,顧名思義,它所體現的是“誰勞動,誰所有”、“誰勞動,誰受益”的權利,這與“誰投資,誰所有”、“誰投資,誰受益”的資產所有權相對立的一種權利,即勞動所有者的勞動所有權。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不止一次地說明了按勞分配權利的性質:他說,“因為在改變了的環境下,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財產”,“生產的權利是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勞動來計量”;“它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因為每個人都象其它人一樣只是勞動者”,“例如在現在所講的這個場合,把他們只當做勞動者,再不把他們看做別的什么,把其它一切都撇開了。”很顯然,在這里馬克思指明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者是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出現的,按勞分配就是勞動所有者的基本權利--即勞動所有權!而體現勞動所有者的勞動所有權,同時也是對資產所有權--即資產所有者憑借生產資料占有權獲取勞動成果的權利的否定。換句話說,勞動所有權和資產所有權是相互對立、互為排斥的兩種權利。
2,按勞分配就是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分配模式。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用了很多文字論述了按勞分配企業生產結果--即”集體勞動所得“的分配模式,這就是:生產資料消耗補償+各種公共需要項目(含擴大再生產追加)扣除+個人消費品。很顯然這一模式與產權模式已經有了根本性的區別,已經是體現“誰勞動誰所有”的勞動所有權模式,而且其價值構成--即“生產資料消耗價值量+公共需要價值量+個人需要價值量”與產權模式的價值構成也有了本質的區別:在這里,勞動者的勞動要么是滿足不同范圍的公共需要,要么是滿足個體消費需要,都是必要勞動,再無剩余可言。社會主義是與資本主義相對立的生產方式,她不需要也不可能采用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一旦真正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剩余勞動和剩余價值以及對立的勞資關系也就自然消失了,在社會生產中起決定作用的將是勞動者相互關系和勞動者不同范圍的利益關系。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出,一旦實現了按勞分配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公有制企業的生產資料消耗首先得到補償,企業是不會發生虧損的;而且由于勞動者的勞動收入隨著企業經營狀況自然波動,企業也必然會有健全有效的經營機制和不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的。但可惜的是,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對馬克思著重說明的這一按勞分配模式,卻未為人們理解和重視。
3,按勞分配就是勞動者憑借類似股票的勞動價值形式“紙的憑證”參與企業生產成果的分配。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一方面詳細說明了按勞分配企業生產結果分配模式,說明了如何從企業生產結果中分解出“個人消費品”來,另一方面他又說明“他從社會方面領得一張證書,證明他提供了多少勞動(扣除他為社會基金而進行的勞動),而他憑這張證書從社會儲存中領取和他們提供的勞動量相當的一份消費資料”。比較完整地說明了按勞分配過程。
對于按勞分配的基本形式,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作了對比性的說明,指出這種形式“不是貨幣”“不流通的”而且是直接以勞動時間為單位的“紙的憑證”。對此,理論界認為馬克思提出的按勞分配形式適用于產品經濟而不適合于商品經濟,因此,我們現在采用貨幣工資的做法是正確的。這種觀點恰恰是錯誤的。按資分配是與商品經濟直接相聯系的,而作為按資分配形式的的股份卻偏偏就是一種“不是貨幣”的“紙的憑證”。這一鐵的事實告訴我們,分配形式和經濟形式并沒有直接聯系,關鍵是分配的基本形式能不能體現分配的基本要求。如果我們把馬克思關于按勞分配的過程和形式的說明連起來看,按勞分配的基本形式決不應該是貨幣工資。因為工資是直接的貨幣量,工資預先確定,職工的收入也就預定,這種預定性割斷了勞動者收入與集體勞動成果的相互聯系,從而也違背了“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分配個人消費品”的基本要求。
4,按勞分配不僅是一個決定個人消費分配的規律,同時也是一個決定社會主義生產的一個基本規律。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談到按勞分配條件下勞動時間起著雙重作用:一方面是勞動消耗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適當比例的調節。這無非是說,同一種計酬方式,不僅決定著消耗品的分配,同時也決定著生產狀態。但是,人們卻忽略了這一要點,無論在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都只把按勞分配當作個人消費品的一個原則來對待,而另一方面又把有計劃按比例當作另一個規律來對待。結果一方面在宏觀上形成了所謂的計劃經濟模式,在微觀上則形成了病態的公有制經濟模式,這正是社會主義實踐在世界范圍內發生重大挫折的關鍵所在。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主要規律,它既在分配中起作用,也必然同時在生產中起作用;既在企業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也必然在宏觀經濟活動中起決定作用,離開了按勞分配規律的客觀作用,所謂的社會主義經濟只是一種病態經濟,又怎能不失敗呢?
總起來說,按勞分配的主體是勞動所有者,它所體現的是勞動所有者的權利要求。這種權利要求通過“補償消耗的,留足公共需要的,余下都是個人消費的”的分配模式來體現,而勞動者參與集體生產成果的分配應該是憑借為企業或社會提供的勞動量“紙的憑證”;最后,按勞分配不僅僅是決定分配的一個基本原則,同時也是對生產起決定作用的基本規律。
當我們明確了按勞分配的主體特點和權利性質,明確了按勞分配的分配模式的本質特征及對生產的決定作用,也就較為全面地認識了按勞分配的本質涵義。
二,對比按資分配,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按勞分配的基本范疇
但是,有人會說,上面所歸納的按勞分配基本涵義只是馬克思經典的解說,聽起來依然抽象。
既然這樣,那我們只要把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作一個比較,就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內在涵義。
按勞分配是作為與資本主義按資分配相對應的社會主義分配方式提出來的。熟悉按資分配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按勞分配的基本含義。按資分配從廣義上而言它包括三種含義:一是指體現資產所有權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二是指按照資產所有者投入生產過程的資產量分解企業生產成果--即剩余價值量;三是指剩余價值在不同部門不同行業資產所有者之間的分配。其中,體現資產所有權生產結果分配模式是基礎,二、三兩個方面則分別從企業和整個社會說明了按資分配。至于狹義的按資分配則是廣義按資分配的第二種含義:即剩余價值量在資產所有者之間的分配,這種情形只有在多個資產所有者合資經營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因此,現代股份制企業才是典型的按資分配企業。
根據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相對應的原理,我們可以具體地理解按勞分配的基本含義、分配過程及基本形式。
1,按資分配企業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是“生產資料消耗+必要勞動價值量(即工資)+剩余價值量(即利潤)”;按勞分配企業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應該是“生產資料消耗(我把它稱之為‘公資’)+公共需要勞動價值量(可稱之為‘公需’,即必要扣除部分)+消費價值量或消費金”。這兩種模式形式上相似,但本質有根本性的區別:在按資分配條件下的企業價值運動是首先用工資限定勞動力的價值量,使企業經營活動的變化表現為生產資料價值量的盈虧,以體現投資者的利益要求;而在按勞分配條件下,首先限定的是生產資料價值量,使企業經營活動的變化表現為消費價值量(即勞動收入)的增減。
2,按資分配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呢?這就是大家熟悉的股票。為了區別資產所有者投入生產資料價值量的差別,按資分配企業采用了“不是貨幣”的“紙的憑證”--股票這種形式。很顯然,按勞分配企業要明確區別勞動者投入勞動量的差別,也必須采用類似股票的生產勞動價值形式,這種形式也只能是“不是貨幣”的“紙的憑證”——工分或工票,而不可能是直接的貨幣形式。
3,按資分配企業生產成果--剩余價值量在資產所有者之間的分配公式是“個人股分擁有量×每股股利=股東收益”;相應地,按勞分配企業生產成果在勞動所有者之間的分配公式也應該是“個人工分總量×工分單價=勞動收入”。在這里,分配主體、分配依據、分配形式都變了,只有分配過程相似而已。
由于按資分配屬于資產所有權,它是資產所有者的權利。因此,在資本主義企業,要實現按資分配,就必須建立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企業制度--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產權制度。
那么,實現按勞分配的前提條件又是什么呢?
根據馬克思的論述,對照按資分配原理,我們得到的認識是:按勞分配作為勞動所有權,是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它首先表現為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這種模式與傳統企業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的區別在于:它必須首先使公有的生產資料價值處于預定狀態,從而使企業經營活動的變化表現為個人勞動收入的波動;其次是它必須采用類似股票的、以勞動時間為單位的分配形式(例工票或工分)區分勞動者投入勞動量的差別并分解消費價值量。因此,按勞分配只有在建立了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企業制度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實現。
與按資分配相比較,按勞分配也是一種體現生產主體差別的分配方式:按資分配體現的是資產所有者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按資分配的實現促使人們拚命地積累財富,從而爭取更多的、能夠占有他人勞動成果的資本;按勞分配體現的是勞動所有者在勞動所有方面的差別。按勞分配的真正實現會促使人們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科學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從而爭取更強的、能夠獲得消費資料的工本。因此,真正的按勞分配企業,本質上是一種學習型企業,按勞分配企業的員工是學習型的員工。從這里我們也不難了解,按勞分配與平均分配也是互不相容的。
以上是我們對按勞分配在理論上的認識。
三,實踐中按勞分配的形式
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實踐中如何進行按勞分配的:
1,在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在范疇存在的按勞分配公有制實現,是我國人民公社的生產隊模式。生產隊模式也是典型的以體力勞動為主的生產組織的按勞分配模式。生產隊在管理上是建立了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類似于股東大會、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這是體現勞動管理權的勞權經濟體制;在分配上生產隊采用工分進行年終分配:在社員參與勞動的過程中,生產隊把社員的不同形式、不同數量的勞動投入狀況轉化為性質上相同、數量上有區別的工分,然后在年終根據社員工分總量占生產隊工分總量的比例進行年終產品(現金)的分配。生產隊工分制是與股份制相對應的按勞分配制度,雖然它是最簡單的按勞分配形式,但是事實上它卻是反映社員提供勞動差別,體現勞動者因為勞動投入的差別而形成的生產成果收益分配上的差別。這也是適合生產力水平較低,采用體力勞動為主體的公有制企業的按勞分配的經典形式。
2,腦力勞動為主體的企業按勞分配實踐。
那么,在腦力勞動為主體的企業,例如那些知識經濟形式的企業中,如何實現按勞分配呢?
在高技術企業,由于既有體力勞動為主體的工作,又有腦力勞動為主的工作,因而其勞動狀態是十分復雜的。在這樣的企業如何進行按勞分配呢?
很顯然,許多高技術企業事實上都在實踐中形成了“人人為主體、按業績付酬”的分配方式。其中華為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華為員工的薪酬體制是采用多種根據、多種形式的:例如按照職級(勞動能力或管理能力、經營能力、科研能力)、按貢獻、按業績、按勞動狀態(質量、數量、安全、效率)等多方面的因素作為職工收入取得的依據,而薪酬形式也是多樣的,有獎金、津貼、工資、虛擬股份(華為的股份實質是勞動投入的份額制,而不是資產份額制)及福利待遇的差別等等。按勞分配中的“勞動”有潛在形態(工作能力)、流動形態(正在進行的勞動)和物化狀態(勞動結果)等具體存在形式。因此,在實現按勞分配時必須根據生產經營需要采用多方面的分配根據和多種計酬形式。
以上主要講的是企業內部的按勞分配。
四,那按勞分配怎樣才能在社會范圍內實現呢?
按勞分配,既有在一個企業如何實現的問題,又有一個在社會范圍內實現的問題。譬如,不同的行業,其按勞分配是如何實現的?
這需要看生產資料公有制企業或知識經濟形式的企業普及到何種程度。沒有全社會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或知識經濟的普遍發展,沒有在整個社會建立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直接實現全社會的按勞分配是不可能的。不要說現實社會具有公有制與私有制兩種所有制形式,即使是同為公有制的條件下,只要公有制不是同一種形式的,那么不同公有制經濟之間存在著商品交換的問題。因此,按勞分配也不可能在全社會直接實現。
在社會既存在有按資分配的企業,又存在按勞分配企業的情況下,那企業的按勞分配或按資分配與價值規律的作用相結合,來體現按資分配要求或按勞分配要求的。按資分配規律與價值規律的作用相結合,從而為企業按資分配的實現提供可能;同樣的道理,按勞分配規律與價值規律的作用相結合,從而為企業實現按勞分配的實現提供可能。
人人都知道,社會主義要實現按勞分配。但對于按勞分配的性質,卻至今在理論界仍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從十月革命勝利至今,社會主義已經有了100多年的實踐了,但理論界卻至今都沒有形成勞動所有者的主體概念和勞動所有權的權利概念的明確認識。這是社會主義實踐遭受重大挫折的基本原因所在。公有制企業,不是沒有生產主體,也不是沒有發展動力,而是缺少按勞分配這個把勞動者的收入與企業生產經營成果相聯系的環節。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公有制經濟實體,本來是一列動車,但卻缺少了按勞分配這條連接線,沒有把動力裝置與動車的工作系統聯系起來、貫穿起來,這就是本來可以輕松跑三、四百公里速度的動車還不如普列跑得正常的原因所在。
附注:
1,見《今日頭條》之《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與股份制有關系嗎》(鐘建民理論之說 原創,2023-6-14)。
2,見《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 著,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65年3月出版。
3,《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二十三卷95-96頁,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
4,《資本論》第一卷第95-96頁。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出版。
5,“公資”,即公有資產價值量,有主管部門根據市場價格水平確定的公有資產價值量。其功能類似于工資。它使公有資產的價值處于保值狀態,從而使公有制企業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運動和發展。
6,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實行按勞分配的生產方式,本質上是消費價值生產方式。隨著生產主體由資產者到勞動者的轉變,生產方式的實質也由剩余價值生產轉變為消費價值生產。
7,工本是與資本相對應的社會主義范疇,它是指能夠形成消費價值的工作能力或勞動價值化能力。工本與資本一樣,也必須在運動中來理解。
8,參靠書籍:《任正非:商業的本質》,孫力科 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1月出版。《華為經濟學》,習風 著,中信出版集團2021年1月出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