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羅騫 ?王肖帆 ▏歷史唯物主義的四條基本原則

羅騫 ?王肖帆 · 2023-06-05 · 來源:江西社會科學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歷史唯物主義將現實理解為開放性的發展過程,將理論看成是面對現實和面向未來的對象性意識。正是立足于這樣的思想原則,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引領著時代的發展,是名副其實的當今之思想。

  原摘要圖片

  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內容,代表了時代精神的精華。世界觀原則的歷史性、方法論原則的總體性、理論原則的批判性以及價值原則的人民主體性,充分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種理論體系的當代性質。這些原則要求以歷史的眼光,在總體性的對象性關系和對象化的過程中批判性地把握存在及其觀念。因此,歷史唯物主義將現實理解為開放性的發展過程,將理論看成是面對現實和面向未來的對象性意識。正是立足于這樣的思想原則,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引領著時代的發展,是名副其實的當今之思想。

  羅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肖帆,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生。

  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以社會歷史作為根本的研究對象,而且強調以歷史性作為看待世界和理解事物的根本原則。基于此種研究對象和原則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將自身看成根植于社會歷史時代并且參與社會歷史時代構成的歷史性理論。它需要在與時俱進的同時保持對時代發展的思想指引。如何迎接各種時代挑戰并且在這種挑戰中發展自身,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根本任務。此任務意味著首先需要對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作出有力闡釋。馬克思主義當代性質和當代意義的闡釋首先需要涉及實體性的內容,實體性內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是馬克思主義當代性的基礎和前提。然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當代性顯然不只在于它提供的實體性內容,比如說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對未來社會的設想等,還在于甚至更在于它提供的體現時代精神的思想原則。相對于可變的、甚至是可錯的某些實體性內容,體現時代精神的思想原則可謂是更為穩定的、不變的“形式”方面。在這個意義上,概括和提煉體現時代精神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原則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總體來說,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關于辯證唯物主義基本思想原則的認識比較確定,而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思想原則的概括卻不甚明確和穩定。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特殊內容,它蘊含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觀以及批判的理性精神等方面的內容。本文從世界觀層面的歷史性、方法論層面的總體性、理論特征層面的批判性和價值觀層面的人民主體性幾方面闡釋歷史唯物主義,并揭示這些基本原則之間的內在關系,由此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當代性質和當代意義進行辯護,強調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精神內在的組成要素和鮮明的表征者。

  一

  世界觀的歷史性原則

  如何理解歷史唯物主義中的“歷史”?學界存在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傾向于歷史作為“對象”,有的學者傾向于歷史作為“原則”。我們認為,歷史唯物主義中的“歷史”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世界觀層面的基本原則。正因為歷史性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觀層面的基本原則,社會歷史才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對象。同樣,正是因為社會歷史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對象,才使得超越形而上學的歷史性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則。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歷史”作為對象和作為原則是內在統一的。歷史唯物主義不是將世界作為外在于人的對象去分析,而是在人與對象的歷史性關系中把握世界。事物及關于事物的觀念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關系中顯現的,因此歷史唯物主義要求在以實踐為基礎的對象性關系和對象化過程中歷史地看待事物,將人們關于世界的認識看成是歷史性的具體知識。歷史唯物主義因此告別了傳統哲學的思辨本體論以及近代反思哲學的二元論建制,開啟了后形而上學的思想視域。因此,在世界觀層面上揭示和把握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性原則具有基礎性的意義。

  古代西方哲學世界觀的基礎是思辨本體論。思辨本體論包括了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本源論、柏拉圖的理念論、中世紀基督教的神本論等各種不同形態。思辨本體論是以還原主義、本質主義和抽象主義的思維方式構成的哲學世界觀體系,各種思辨本體論的體系都認為世界具有絕對的本源、絕對的本質和絕對普遍性的存在,這就是世界的本體。本體被看成是超越于時間和空間規定的非歷史性的絕對存在。事實上,本體概念及本體論體系都是抽象思辨的產物,是蒸發掉了具體性和歷史性規定的觀念殘余。但本體論將這種觀念中的絕對抽象看成了存在本身,看成了世界的本體和本質。也就是說,作為抽象觀念的本體被看成產生世界和主宰世界的“創造者”,在絕對觀念與絕對對象之間保持著抽象的同一性。近代哲學開始反思思維與存在之間的這種抽象同一性,因此,認識與認識對象之間的差異以及二者的同一性問題進入哲學意識。近代哲學從思辨本體論轉向了作為反思哲學的思辨認識論。由于將抽象的“我思”確立為認識的確定性根據,近代哲學在思維與存在之間構建了不可跨越的鴻溝。外在的客觀存在是否存在,內在性的認識是否與外在的對象相同一,即內在性的意識如何可能確證并且切中外在對象的問題成了近代哲學難以化解的二元論死結。從抽象同一性的本體到近代反思哲學難以克服的二元論,傳統西方哲學在思辨哲學的極端處走向了思辨哲學的終結。歷史唯物主義正是以歷史性的原則擺脫了思辨哲學的框架,開啟了后形而上學的思想視域。

  不論是古代抽象同一性的本體論哲學還是近代反思性的二元論困境,問題的關鍵在于二者采取了同樣的非歷史性的思維方式。這種非歷史的思維方式具有絕對主義、抽象主義和本質主義的基本特征。由于這種非歷史性的思維提出了各種非歷史的、因而是不現實的絕對存在者。對思辨本體論來說,這種絕對存在者就是世界的本體;而對于近代認識論來說,作為認識之絕對確定性根據的絕對存在者就是“我思”。也就是說,這些思想中的絕對“本體”或者說“我思”事實上并不存在,它們只是經過思辨思維蒸發后的觀念殘存物,是非歷史的思維方式構成的觀念抽象。由思辨的思維方式構成的世界觀體系是一種超現實的觀念體系,而不是對真實的現實存在的根本把握,現實中的、具體歷史關系中的現象和事物甚至因此被貶低為“非存在”。歷史唯物主義歷史性原則批判這種抽象思辨的世界觀,將哲學研究的對象導向了現實的存在過程,以一種立足于實踐的歷史性思維方式理解現實的存在過程及關于這一存在過程的各種理論認識。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并不存在創造和產生了現實世界的、在現實世界之外的本體,也不存在于現實的存在過程之外的獨立自在的我思,現實存在及關于現實存在的觀念都是被人的歷史實踐中介的過程,因此本身是歷史性的。馬克思明確指出:“關于凌駕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問題,即包含著對自然界的和人的非實在性的承認的問題,實際上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了。”自然史和人類史本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對歷史、自然的理解都需要在以實踐為基礎的發展過程中才能合理把握。

  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性原則強調在具體的實踐關系及其發展的過程中揭示事物的歷史性本質。事物及關于事物的觀念不再是脫離生活實踐的抽象絕對,而是在實踐過程中展開的“為我之物”。一方面,現實的事物總是在與人類歷史性的實踐活動相關、被人類實踐活動所觸碰和改變的意義上存在,因此它是歷史性的;另一方面,關于事物的認識總是受到人類實踐活動制約的對象性認識,總是關于事物的歷史性知識。也就是說,從對象和知識本身的存在而言,歷史唯物主義揭示和把握的是事物存在的歷史性,或者說是歷史性的存在。“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由于歷史性的世界觀原則,存在就不是思辨的抽象實體,而是人在現實中面對的歷史性存在。所以馬克思講:“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它才成為資本。脫離了這種關系,它也就不是資本了,就像黃金本身并不是貨幣,砂糖并不是砂糖的價格一樣。”這就從根本上超越了思辨本體論,不是去尋找世界的抽象本體或者具體事物不變的絕對本質,而是能夠深入現實過程揭示事物的歷史性和現實規定。以這種歷史性的世界觀為基礎,我們就不會將某些歷史性的觀念和制度看成是永恒的絕對,而是深入歷史去把握和揭示這些事物的歷史性。

  總之,所謂歷史性原則講的是歷史唯物主義以歷史的眼光理解存在,在對象性關系和對象化過程中把握事物的存在及其觀念,因此存在及其觀念都是歷史性的。歷史性原則要求具體分析事物在歷史性實踐過程中的存在狀態、存在關系、存在方式和存在趨勢等,揭示事物存在的歷史條件和歷史限度,拒絕將存在和觀念看成非歷史的絕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性原則是后形而上學世界觀的基本原則,是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歷史觀、價值論的基礎,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被稱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因所在,是馬克思主義作為新唯物主義的“新”之所在。

  二

  方法論的總體性原則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在經驗現象之外沒有超越的絕對本體創造和產生這個現實世界,世界本身就是以多元差異為基礎的對象性關系的世界。這意味著需要在以實踐為基礎的對象性關系及其發展過程中把握事物的本質,以歷史的眼光分析事物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及其暫時性。這種歷史性思維必然要求一種內在于歷史的具體的總體性方法,也就是要求在歷史發展的總體聯系和總體過程中揭示事物的具體規定。“當馬克思主義用‘具體’來反對‘抽象’的時候,它是與歷史相聯系的具體,是作為過程和總體環節中的具體,而不是抽象的個體,絕對的‘他者’;當他用總體來反對具體時,他反對的是抽象的具體,而主張一種多樣的、生存中的總體”。如果說歷史性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原則,側重于從存在論層面揭示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特征的話,這種內在于歷史的具體的總體性就可以看成是與歷史性的世界觀相統一的方法論原則,它的側重點不在于對象自身的存在規定,而在于要求以社會歷史的總體性視角揭示事物的具體規定性。只有以這種總體性的方法將事物置于辯證運動的聯系中,才能把握事物存在的歷史根據及其發展趨勢。這種立足于歷史的具體的總體性思維方法具有顯著特征,它不同于抽象的同一性、思辨的總體性、抽象的具體性以及機械的總體性。

  內在于歷史的具體的總體性是對抽象同一性的否定與超越。抽象的同一性思維方法立足抽象的還原主義和本質主義,總是希望尋求到經驗現象背后的“絕對本質”,認為這種非時間性的絕對本質支配和規定具體的事物及其展開狀態。關于這種絕對本質的認識,就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抽象同一性的絕對真理。在抽象同一性的思維方法中,現實事物本身的區別及其自身的發展被忽視了,它不能真正地揭示事物具體的“to be”,不是去認識事物現實的展開狀態、展開方式和展開過程,而是要求抽象的同一性本質。歷史唯物主義的總體性方法與抽象的同一性不同,具體的總體性方法不以追求事物背后絕對的“一”為目的,不是停留在抽象的同一性上,而是要求在總體聯系和總體過程中揭示事物的具體規定性。內在于歷史的具體的總體性方法認為,在經驗和具體現象之外沒有抽象的絕對本質,事物的存在就是事物的現實狀態和展開過程。比如關于人的認識,馬克思就說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將人抽象地規定為理性的動物、語言的動物,或者說將人性抽象為性惡或性善,可以把握到人這種特殊存在物的某些方面,但卻陷入了抽象同一性的泥沼,不能夠把握人的真正現實。

  內在于歷史的具體的總體性也不同于以黑格爾為代表的思辨總體性。黑格爾將世界看作是絕對理念自我實現的過程,在絕對理念展開的總體過程中把握具體的范疇環節。黑格爾從絕對理念出發,通過絕對理念的外化和收回,最終又回到絕對精神,由此構建了一個總體性的理論。雖然黑格爾的方法包含了具體性和差異性的意識,看起來構成了對抽象同一性形而上學的批判。但是,在黑格爾的體系中,每一個具體的范疇都只是思辨總體中一個必然被揚棄的環節。黑格爾思想中的過程性意識是一種邏輯的必然性,而不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現實的歷史性。因此,黑格爾的總體性是一種邏輯的、思辨的總體性,在對抽象同一性的批判中并沒有真正開啟立足于歷史實踐的總體性方法。通過繼承黑格爾的過程意識,歷史唯物主義改造了黑格爾思辨的總體性方法,確立了內在于歷史的具體的總體性方法。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事物是人類在對象化的實踐過程中獲得自己的規定性并且被把握到的。因此,這個過程不具有邏輯的必然性,而是被人類活動中介的,是時間性的、充滿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的過程,不可能被抽象還原為一種觀念的邏輯必然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要求在歷史的總體聯系中理解事物,就是在總體關聯中把握事物的具體性、相對性和有限性,而不是將事物現實規定性蒸發掉,納入邏輯的必然性體系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說黑格爾“只是為歷史的運動找到抽象的、邏輯的、思辨的表達”,在這一思辨總體中沒有真正的現實和歷史。

  內在于歷史的具體的總體性不同于科學主義抽象的具體性。經驗科學和實證科學雖然也否定抽象的同一性和思辨的總體性,以具體的歷史和現象作為研究對象,也強調從事實出發,但科學主義的方法歸根結底上還是抽象的。科學主義認為從經驗事實出發,排除一切主觀的干擾,對事實進行分析和歸納,即可揭示事物的本質。然而,科學主義所謂的純粹客觀事實,實際上仍然只是觀念的抽象,是抽象掉豐富的現實關系之后的觀念中“絕對事實”,而不是現實的、實際存在的事實,現實的事實總是各種關系中的存在,這些關系本身就是事實呈現和展開自己的方式。也就是說,實證科學中的事實是脫離了歷史總體的抽象具體,并不是真正現實的內在于歷史總體中的具體。歷史唯物主義的總體性,強調的是在總體過程和聯系中把握具體,而不是這種抽象的具體性思維,不是孤立地研究抽象的“具體”事物本身。

  內在于歷史的具體的總體性也不同于機械的總體觀。機械論的整體與部分之間是一種外在的關系,整體是由部分加總構成的全體。內在于歷史的具體的總體性講的是具體事物的存在關系、方式、狀態在展開過程中構成一個動態關聯的發展總體。總體是這樣一種動態運動的關聯和關系狀態。每一具體的事物總是在總體聯系和狀態中被構成并且展現總體聯系中的各種規定性。在這種意義上,具體就不再是孤立的、抽象的具體,總體也不再是抽象的同一性實體。按照馬克思所說:“具體之所以具體,因為它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具體在總體聯系中獲得了多樣性,它是多樣性的聚集地和縫合點。以這種具體的總體性來看待事物,才能形成辯證的總體性理論,才能真正地把握事物的現實性及其存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就是這樣一種具體的總體性理論。在這個理論總體中,有對政治、經濟、哲學等具體領域和學科的研究,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并不是這些具體學科的相加。恰恰相反,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這些具體學科領域相互貫穿、相互融合形成的理論總體。與此同時,每一個具體學科的研究也體現和貫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總體原則和總體精神。總體展現在具體的研究中,而具體學科的研究在展示總體的同時獲得自身的規定性。具體學科研究與理論總體之間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而是內在于歷史的具體與總體的關系。

  內在于歷史的具體的總體性可以看成是歷史唯物主義在超越抽象的同一性、思辨的總體性、抽象的具體性和機械的整體性思維的基礎,是立足于歷史性的世界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方法論原則。在分工逐漸細化的當今世界,人們分析問題越來越局限于自己的領域、自己的視角,對事物的認知常常陷入碎片化、淺層化和零散化,戲仿和拼貼成為思維和文本寫作的風格特色。在這樣的語境中,歷史唯物主義這種內在于歷史的總體性方法論原則對我們認識具體事物,尤其是對我們把握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和未來歷史的發展趨勢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理論特征的批判性原則

  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性原則和總體性原則必然內含辯證的理性批判精神。以批判和自我批判為內涵的批判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特征,也是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的一條基本精神原則。堅持和發揚批判性,是馬克思主義能夠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自我發展的根本原因。歷史唯物主義總是將事物置于特定的社會歷史語境及過程中分析,以把握事物存在的歷史根據和發展趨勢,在歷史的總體過程中揭示事物自身發展的同一性與差異性。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把握事物發展過程的理論認識本身也處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沒有脫離歷史語境和歷史過程的、抽象不變的絕對認識,不能以靜止不變的觀點看待理論認識。這就要求在批判和自我批判的過程中推動理論發展,使理論本身能夠跟隨歷史發展的步伐,在與時俱進的同時引領時代的發展。批判性始終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特征,批判性精神始終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自我發展堅持的理論原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許多著作都冠以“批判”名稱,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過程始終貫穿和體現著辯證的理性批判精神。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批判一方面指向現實對象,解剖和分析現代社會的存在狀況,在對現實的批判中展開超越現實的未來方向;另一方面,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批判指向理論自身,不僅在與各種理論流派和理論觀點的論爭中實現理論創新,而且在自我批判中保持理論的開放性,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成為一個動態的歷史發展總體,保持著與時俱進的鮮活生命力。歷史唯物主義的辯證批判繼承了啟蒙理性所確立的批判精神,反思性地認識事物在歷史進程存在的必然性及其根據。但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理論及其批判精神又不同于啟蒙批判理論和批判精神,從二者的不同中我們可以洞悉歷史唯物主義批判原則的特殊性。

  首先,歷史唯物主義批判理論的基本對象是現實的社會歷史過程。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指出對宗教的批判已經結束,理論批判應該轉向現實的生活過程。在馬克思看來:“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從1844年開始,由于與國民經濟學的批判性接觸,馬克思深入社會歷史存在的深處,通過對市民社會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來揭示現代文明的基本狀況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相對于啟蒙對理性的批判,歷史唯物主義批判的矛頭指向了現實的社會歷史。通過對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揭示和把握,歷史唯物主義為意識形態批判、政治制度的批判奠定了存在論上的基礎。按照馬克思的說法:“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在《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還只是在批判猶太人的問題的過程中得出應該轉向社會現實的認識,《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則開始了對市民社會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確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立場,到了《資本論》就是一部完整地對現代社會存在基礎進行分析和解剖的社會歷史現象學,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歷史唯物主義現代性批判的基礎存在論。

  其次,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批判是立足于實踐的存在論批判,而不是抽象的價值審判。不僅歷史唯物主義批判理論的對象是社會歷史本身,因此不同于啟蒙以理性為對象的批判,而且歷史唯物主義批判理論的基本原則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對現實的批判不再立足于抽象的理性原則和價值上的應當。也就是說,歷史唯物主義立足于現實的社會歷史實踐基礎之上,不再以抽象的理性觀念作為批判和剪裁現實的標準,而是在對象性的歷史關系和歷史過程中解剖和分析事物,揭示其限度,探索其發展趨勢。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法律如同其他政治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一樣,我們不能僅僅從道義上判斷它們的好壞,而是要深入歷史的過程中揭示產生和制約它們的現實條件,分析其存在背后的現實歷史基礎。對于歷史唯物主義來說,“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因此,歷史唯物主義對現代資本主義的批判從來不是簡單的道德批判,而是對現實社會生存狀態和生存方式的存在論解剖,是一種理性的理論工作。

  再次,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批判的目的是改變現實,是實踐地介入和參與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歷史唯物主義以歷史性的原則對社會生活中的事物及其觀念的分析,目的不是為了批判舊有世界,而是為了在批判中建構新的世界。馬克思曾批判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忽視了現實的、感性的實踐活動,停留于解釋世界。“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尤其表明了這點。馬克思撰寫的《資本論》巨作,不是為了闡釋資本家發家致富的奧秘,而是為了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和壓迫,從而呼吁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推翻舊世界,因為“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改變現實,推動和實踐人的解放是歷史唯物主義批判理論的根本目的。

  最后,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原則內含自我批判的精神,通過自我批判實現理論的不斷發展。歷史唯物主義不是抽象的教條主義,而是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原則。隨著社會歷史語境和實用對象性的變化,理論的內容和觀點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不能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看成適合任何時代和任何對象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抽象真理。馬克思批判米海洛夫斯基時就明確地說過:“他一定要把我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它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以便最后都達到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但是我要請他原諒。(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

  正是因為歷史唯物主義深知理論認識的歷史性、相對性和有限性,它總是要求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理論,保持理論對現實開放,對未來開放,通過不斷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推動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列寧將善于自我反思,承認不足和錯誤看成是好的鄭重的政黨重要標志,他說:“一個政黨對自己的錯誤所抱的態度,是衡量這個黨是否鄭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對本階級和勞動群眾所負義務的一個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毛澤東將批評和自我批評看成是我黨的三大作風之一,說:“我們有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武器。我們能夠去掉不良作風,保持優良作風。我們能夠學會我們原來不懂的東西。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習近平總書記的自我革命思想將批評和自我批評提到了更高的高度:“我們黨為什么能夠在現代中國各種政治力量的反復較量中脫穎而出?為什么能夠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根本原因在于我們黨始終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保持了承認并改正錯誤的勇氣,一次次拿起手術刀來革除自身的病癥,一次次靠自己解決了自身問題。這種能力既是我們黨區別于世界上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也是我們黨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所在。”批判性精神始終是我們把握時代不可缺少的維度,是我們理論創新不可或缺的維度,也是我們能夠保持不斷自我革命的內在精神維度。正是因為堅持辯證的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馬克思主義始終保持著科學性,保持著鮮活的現實性和生命力。

  四

  價值觀的人民主體性原則

  歷史唯物主義從具體的實踐活動和社會歷史關系的角度理解人民的主體地位和人民價值立場的實現程度,并賦予了人民主體性更加深刻和豐富的歷史內涵。“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才是真正的民主理論,是第一次從廣大人民群眾出發的社會歷史理論。”毛澤東曾經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精神生產的主體,是社會發展關鍵時期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中國共產黨是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堅持人民主體性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人民主體性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價值觀的統一,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意味著必然堅持人民群眾的價值主體地位。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主體性原則是在批判舊哲學的歷史觀和現代政治解放的基礎上得以確立的,它充分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價值觀的特殊內涵。

  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主體性原則產生于對舊哲學否定群眾觀點的批判。舊唯物主義在自然領域堅持了唯物主義的一般原則,但在歷史領域滑向了唯心主義,因此根本看不到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創造性作用。舊唯物主義造成了“環境創造人”和“人創造環境”的悖論,“這種學說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于社會之上”。同唯心主義一樣,舊唯物主義也常常陷入英雄史觀,認為對社會歷史起到根本作用的是社會精英和杰出人物,而不是普通的人民群眾。舊唯物主義以及唯心主義都沒有真正揭示歷史發展的基礎,沒有看到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作用,因此在價值觀上常常否定群眾,忽視人民的利益,客觀上成為維護上層精英利益的、統治人民群眾的理論。歷史唯物主義批判了舊哲學的群眾觀點,堅持在現實的物質生產活動中分析歷史發展的動力,認為歷史不是由“精神”和“領袖”創造的,而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創造的,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力量。“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立足于群眾史觀,尊重人民權利,滿足人民需求,維護人民利益成為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基本遵循,人民主體性成為歷史唯物主義價值觀層面的基本原則。

  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主體性原則具有特殊的思想內涵,它不同于現代自由主義的個體主體性立場。主體主義和理性主義是理解現代社會的兩大原則。現代被看成是主體性得到解放的自由時代,人被解放為主體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人成為主體,意味著價值論上突出了生命的尊嚴和意義,上帝不再是人類存在價值的根據,人本身成為目的,成為價值論上的根據,這就從根本上沖擊了宗教神權和封建統治。上帝絕對主導的地位被否定后,人不僅成為把握其他事物確切性的根據,也成為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者,通過實踐建構實現自我和滿足自我的現實世界。這種現代主體性意識在政治上表現為人成為相互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是擁有自由、平等和民主權利的公民。這種政治生活中的公民實際上是市民社會中的“經濟人”體現,其共同的原則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其世界觀的基礎是抽象的人本主義,人被看成具有天賦權利的抽象個體。這種抽象的個體主體性不是歷史唯物主義主張的人民主體性。

  歷史唯物主義肯定這種現代解放的巨大意義,承認現代主體性的解放是歷史的進步。但歷史唯物主義批判了現代的這種抽象的個體主體性原則。歷史唯物主義的出發點不是擁有天賦人權的抽象個體,而是從事著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的現實個人。這些現實的個人在創造歷史的生產勞動中結成現實的社會關系,不僅奠定了歷史存在的物質基礎并且推動著歷史的發展。人民主體性不是從個體主義出發的,不是從個人的政治權利出發的,它避免了個人與社會、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的抽象對立。人民主體性不再只是個體從抽象權利獲得的角度理解主體性及其解放,而是從人民群眾現實的物質生產過程來理解自由解放的程度,將思想解放、政治解放同物質生活領域中的勞動解放結合起來,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人類解放,而不僅僅是現代的政治解放;要建立的是作為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真正共同體,而不是以個體的抽象權利為基礎、人與人之間始終處于競爭和沖突關系之中的虛幻共同體。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主體性代表了超越現代個體主體性的歷史發展方向。

  在當代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奮斗目標離不開對人民主體性立場的堅持。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過程中,堅持人民主體性是我們各項事業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在中國革命時期,人民群眾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成為中國革命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毛澤東將其提煉并概括為“群眾路線”,很好地詮釋了人民主體性的思想。“一切為了群眾”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一切政治活動和實踐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滿足群眾的利益。“一切依靠群眾”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相信人民群眾,堅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反映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工作路線,要求從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中集中實踐智慧,形成黨的方針、路線和政策,最終又回歸到人民群眾中,服務于人民群眾。這是將人民群眾看作歷史的主體,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體現。如今,我國已經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更應堅持人民主體性原則,充分認識到我國一步步地走向強大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就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那樣:“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站穩人民立場,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五

  結 語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深刻地把握我們時代的基本問題和未來歷史發展方向,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在思想史上實現了一場偉大變革。這場變革促進了人類思維方式和精神原則的變遷,代表了我們這個時代精神和時代思維的基本走向,馬克思主義因此能夠在緊跟時代步伐的同時引領時代的發展。在我們看來,世界觀的歷史性原則、方法論的總體性原則、理論特征的批判性原則和價值觀的人民主體性原則,相互聯系地構成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內在精神,集中地體現了當今的時代精神和時代思維特征。堅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些基本原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不僅是把握時代問題和時代變遷的基本需要,也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需要。只有堅持和運用好這些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論原則,我們才能更好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才能更好地回答時代提出的重要問題,才能更好地保持馬克思主義的鮮活生命力。

  為微信推送方便,本文參考文獻省略,引用請參考原文。

  載于《江西社會科學》2023年第3期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蝸牛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最新專題

熱議聯想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3.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4. 朝鮮領導落淚
  5. 11月CPI又降了
  6.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7. 宋江的遭遇與奴才的下場
  8. 歷史的“魔鏡”
  9.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視
  10.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胡錫進爆出了一個“驚天秘密”?問是誰?造就的胡錫進這類的“共產黨員”,真是可恥!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顏寧女士當選中科院院士或弊大于利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7.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8.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9. 又一處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紀念活動越來越多
  10.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10億巨貪不死,誰死?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1. 難忘的偉人 永恒的頌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決裂》:我們到底要與誰決裂?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北國的黯然曙光
  6. 《鄧選》學習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