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當代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登場的三維邏輯審視

程立濤、高佳哲 · 2023-05-06 · 來源: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公眾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是歷史虛無主義的新樣態,其隱蔽性更強、傳播度更廣。作為歷史虛無主義的時代變種,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登場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多重維度下的歷史必然。

  新時代,黨和國家尤其注意意識形態安全問題,多次強調要旗幟鮮明地反對錯誤思潮。在錯綜復雜的社會思想現狀中,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近年來較為活躍且影響甚重的思潮,并由此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高度重視與批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蘇聯為什么解體?蘇共為什么垮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蘇聯歷史,蘇共歷史,否定列寧,否定斯大林,搞歷史虛無主義。”隨著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被不斷揭露,近年來它又以一種更為隱晦的形態出現在大眾面前,這就是軟性歷史虛無主義。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作為歷史虛無主義的時代變種,其呈現形態更加隱蔽,虛無手法更加隱晦,因而更易對人們的正確歷史認知形成誤導。為此,必須從唯物史觀的立場出發,充分辨析當代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登場的現實語境、思想根基與內在機理。通過深度認識軟性歷史虛無主義的話語機制與產生原因來認清它的理論本質,進而達到正本清源的根本目的。

  一、思想邏輯:從后現代主義到虛無主義——多重思想的共謀

  (一)后現代主義: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登場的思想根基

  后現代主義是西方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以反對“啟蒙理性”為內核的社會思潮。應當說,后現代主義具有多種表現方式,其既可以作為一種極富批判精神的文化運動來向傳統文化體系提出詰難,也可以作為一種標新立異的生活理念來消解一切典章制度的合理性。而無論如何變化,對于現代性的“解構”是其不變的主題。由此,在歷史領域也催生出了以反傳統為內核的后現代史學,其認為不存在中立的、超歷史的架構,主張以“去中心”“反規律”等原則來解構一切宏大的歷史敘事。而在大眾文化轉型、信息科技發展等多種因素的推動下,以后現代史學為根基的歷史虛無主義也發生了“由硬向軟”的轉變。

  后現代主義變更了“文本”與“讀者”的傳統地位,鼓勵大眾對某種事物進行主觀性認識。任何知識的傳播都要通過以語言符號所搭建的敘事文本來完成。而以解構為內核的后現代主義,則完全質疑了由文本所傳遞信息的客觀性,認為文本作為一種“已寫就的交往工具”,本身就擁有區別于作者與讀者的獨立身份。而對于文本的解讀則完全依賴于讀者自身,沒有任何一種理解能夠超越其他理解獲得絕對的主導地位。由此,后現代主義充分強調大眾認識的多樣性,并指出“要留意文本沒有說出的東西,以及它含沙射影的暗示的東西”。而在以后現代主義為基石的歷史虛無主義看來,由于歷史敘事是通過史學家帶有修辭功能的語言符號搭建的,因而史學的研究客體無疑具有“文本”的性質。正如卡西勒所言:“一切歷史的事實,不管看上去多么簡單,都只有借著對各種符號的這種事先分析才能被規定和理解。”因而,在后現代史學看來,歷史作為某種“文本”,其現實意義直接源于大眾主觀性的認識。最終,在“人人都是自己歷史學家”的口號下,客觀的歷史價值與歷史意義被徹底消解。

  相比于傳統歷史虛無主義直觀地提出某些有違主流歷史認識的思想觀點,當代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更傾向于通過多種隱性的手段來鼓動大眾進行主觀性武斷性的歷史認識。一方面,其經常會利用一些修辭性的語句策略來暗示大眾思索“文本”中所沒有指明的“含義”。通過有意識的敘事技巧來表達超出話語表象之外的“弦外之音”。例如,其經常打著“實證考究”的旗號,通過有意識的挖掘“史料細節”來誘導大眾進行主觀的歷史聯想。在對抗日戰爭的史料研究中,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有意將國民黨軍和八路軍自行組織大型戰役的次數做對比,通過“別有用意”的比對來向大眾暗示八路軍在抗戰時期無所作為。另一方面,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常常利用一些“惡搞”“戲說”的手法,打著“娛樂無罪”的幌子來消解歷史“文本”的確定性。借由大眾文化的視覺轉型,網絡空間中充斥著大量的“鬼畜視頻”“惡搞段子”。在這些惡搞素材中,軟性歷史虛無主義通過匪夷所思的情節設定、混淆是非的臺詞對話來誤導一些不明就里的人民群眾。在模糊大眾對于“正史”與“野史”認知界限的同時,消解了主流歷史認知的客觀性。最終,在“全民娛樂”的狂歡中導致了大眾歷史認識的主觀性。

  (二)虛無主義: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登場的哲學底色

  一種社會思潮的發展必然離不開背后某種具有根基性的思想支撐。因此,討論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虛無主義是我們必然無法避開的話題。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人們對于虛無主義的理解往往是復雜多樣的,其自身理論向度的廣泛性以及現實語境的復雜性共同構成了虛無主義繁雜的發展譜系。“虛無”一詞源于拉丁文“nihil”,其意為“什么都沒有”。在現實語境中,虛無主義主要從價值觀的角度來闡述“虛無”的理論向度,用以表達某種無原則性的否定一切價值、意義的思想傾向。早在19世紀中葉,“虛無主義”一詞就被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用以描述其小說《父與子》中巴扎洛夫這一人物的形象。而推動虛無主義走入大眾視野的人則是哲學家尼采。尼采指出:“虛無主義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最高價值自行貶值。沒有目的,沒有對于目的的回答。”尼采認為柏拉圖—基督教哲學體系的形成導致了理念世界與感性世界的深度分裂,從而進一步促成了消極虛無主義的誕生。由此,人的生命本質也在價值論意義上被極大否定。而在“上帝死了”的疾呼下,尼采渴望以“錘子”般的力度來粉碎以往價值規定,并以“超人”的氣魄來打造全新的價值判斷。在尼采之后,海德格爾及馬克斯·韋伯分別從存在論及制度分析的角度進一步探究了虛無主義,推動了現當代虛無主義哲學的繼續發展。

  事實上,虛無主義對于歷史虛無主義演變脈絡的塑造正是基于自身范式的轉換,因而虛無主義也直接構成了當代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哲學底色。傳統虛無主義的本質是神對于人自身的否定,由此形成了神學史觀下古代形而上學的歷史虛無論。而隨著啟蒙進程的深化,理性將人從對神的依附中解放出來,卻同時使人陷入了“理性”的囚籠之中,由此推動了虛無主義的范式轉變。以此為前提,啟蒙精神在顛覆傳統虛無主義哲學根基的同時,也由此推動了歷史虛無主義發生以“神學”解構歷史向以“啟蒙”解構歷史的轉向,進而誕生了以理性肆意“剪裁”歷史進程為主旨的歷史事實虛無論。基于此,虛無主義的轉型同樣為歷史實證主義的誕生提供了基礎,以蘭克史學為代表的19世紀德國歷史主義,既反對以神的意志解讀歷史,也反對以“理性”抽象概念裁剪歷史,然而最終卻在對于價值極端化的排斥中步入了歷史價值虛無論的迷途。隨著物化處境的加深,傳統歷史主義又在虛無主義自身的不斷深化中逐步陷入困局,在資本主義的“異化”問題境況下,對于歷史的認識最終邁入了歷史相對主義和歷史懷疑主義的大門,而這正是當代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前身。

  當代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正是秉承了虛無主義在價值層次的多重否定性,由此演化為危害社會的一股不可忽視的思想力量。從價值發展的取向來看,虛無主義否定一切歷史價值,將“歷史進步”視作純粹意識形態的話語體系。由此,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打著“還原歷史”的旗號解構歷史,肆意歪曲人們的歷史共識,尤其將矛頭指向了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歷史。其憑借自身敘事柔軟性及虛無隱晦性等軟性特征,直接將“虛無”歷史價值的著力點置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企圖從歷史記憶中消解人們的價值共識。從價值建構的取向來看,虛無主義在消解價值的基礎上卻無力建立起積極的價值體系,無論是尼采的“權力意志”抑或是海德格爾的“存在者”“歷史存在”等概念,都帶有烏托邦主義甚至神秘主義的色彩,其無力引導人們建立起真正的價值認知體系。以此為基礎,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在解構、顛覆中國歷史乃至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基礎上,也無法引導人們找到所謂符合我國現代化發展境況的歷史道路。在西方意識形態與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相互糾纏中,“全盤西化論”“黃土文明論”等歷史虛無主義觀點披著軟性的“外衣”卷土重來,其打著“歷史意義”的幌子,妄圖實現西方價值文化的普世性與徹底化。當然,這也只不過是“意識形態終結論”及“歷史終結論”的老調重彈罷了。

  二、現實邏輯:從內外環境到網絡空間——多重要素的疊合

  (一)內外環境: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登場的現實根源

  應當說,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登場絕非偶然,而是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歷史必然。

  從內部環境來看,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登場的實質是歷史虛無主義的時代性演變。在馬克思主義的視域中,對于任何思想體系的辨析都要從社會發展的宏觀視角出發。因而,當代社會的諸多因素迫使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不得不披上了軟性的“外衣”。一方面,主流思想的聯合批判迫使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軟性轉化。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錯誤的政治思潮,曾經以繁雜的形式出現在中國近現代思想發展的過程中。在其與西方價值理念融合的進程中始終將矛頭對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從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高度來批判歷史虛無主義。同時,學術界也針對歷史虛無主義展開了系統性、根本性的批駁。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等一系列旨在捍衛民族歷史與端正歷史認知的法律規定相繼制定發布,更是從社會制度層次遏制了歷史虛無主義的發展勢頭。在社會多重力量的聯合批判下,歷史虛無主義已無“藏身之地”。因此,其不得不以更加柔性的姿態偽裝起來,以繼續達成其歪曲歷史的險惡目的。另一方面,大眾文化的視覺轉型推動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軟性轉化。大眾文化作為展現社會價值的重要維度,常常與社會思潮的傳播具有密切關聯。而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則往往影響文化的轉型。比如,丹尼爾·貝爾就曾依據“工業社會”與“后工業社會”所分別衍生出的“現代文化”及“后現代文化”來闡述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而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大眾文化已然發生了視覺性的轉化。所謂視覺文化就是一種以視覺性為核心的非理性文化,通過強調視覺對象的感官體驗來滿足其自身文化需求。隨著視覺文化的盛行,圖像取代文本成為了文化生產、消費的核心,并逐漸與權力結合形成了“圖像霸權”。視覺文化作為一種具有后現代主義性質的流行文化,常常以“反傳統化”“去核心化”為內涵,在其與消費主義的逐步融合中,往往通過“拼湊”“挪用”等視覺手段為人們奉上一道“沒營養”的“視覺快餐”,沖擊主流價值。而這正與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軟性轉變不謀而合。當前,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將扭曲的歷史價值附著于商業化的視覺文化中,要么以“飯圈”文化的方式篡改歷史,如以“偶像明星”的方式來包裝歷史題材影視劇,使人們沉浸于“帥哥”“美女”的感官體驗中而模糊歷史認識;要么通過迎合人們的“景觀式”娛樂生活來歪曲歷史,如以“消遣取樂”“獵奇求異”等理念來制作視覺文化產品,通過滿足人們的某些心理需求來誤導歷史認知。

  從外部環境來看,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思想傳播與價值滲透的現實產物。當今世界仍然是交流與對抗并存的世界,不同文明的價值紛爭仍然主導著大多數社會思潮的嬗變進程。當前泛起的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在世界格局中所面臨的思想激蕩。一方面,西方文化的傳播滲透推動了歷史虛無主義的軟性轉化。近年來,世界局勢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革。在西方文化的傳播過程中,歷史虛無主義也尋覓到了“軟性轉變”的可乘之機。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推進中,人日益陷入物化的困局。在人們精神追求日益空虛之際,西方享樂主義及消費主義等錯誤思潮趁虛而入,從而在強調感性刺激及物質體驗的同時推動了價值虛無主義及集體虛無主義思潮的產生。“享樂主義欲望的滿足,使一些人崇尚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現世享樂哲學,逐漸淪落為金錢或物的奴隸。”而人們價值信仰的逐步沒落恰恰為歷史虛無主義的繼續“在場”奠定了基礎。在當前國內對于傳統歷史虛無主義高壓批判的態勢下,歷史虛無主義刻意迎合現代人弱化思想價值強調感官刺激、無視集體秩序強調個人主義的精神癥候,在解構歷史的進程中著重突出“新穎”與“怪奇”等特點,通過自身的軟性轉變,以“泛娛樂化”的姿態將嚴肅的歷史轉變為取悅大眾的精神資源。另一方面,意識形態的話語紛爭推動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軟性轉化。歷史虛無主義不僅是一種歷史觀,更是一種政治觀、社會觀。事實上,在西方中心主義的裹挾下,我國的歷史虛無主義始終作為宣揚資本主義道路的意識形態工具而登場。在歷史虛無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西方政治思潮融合的過程中,西方價值理念彌補了歷史虛無主義解構歷史信仰后所留下的價值空白。因而,歷史虛無主義企圖動搖人們對于黨的領導的信任、沖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近年來,在國內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的高壓批判態勢下,歷史虛無主義不得不“改頭換面”,充分隱匿其意識形態性。當代軟性歷史虛無主義一改往日對于主流歷史認知直觀的扭曲方式,將虛無的著眼點“從直接構建否定主流歷史觀點的心理空間轉為構建以日常經驗和日常思維為主要內容的心理空間(常識空間)”,企圖通過內涵呈現的日常化、延伸化來消解自身宣傳資本主義價值理念的意識形態色彩。

  (二)網絡空間: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登場的內在原因

  美國學者阿爾溫·托夫勒指出:“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整個世界。”在信息科技革命的時代,網絡虛擬空間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網絡化生活從現實中抹去了大眾文化與日常生活的界限,使自身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互聯網作為繼廣播、報紙等大眾媒體后的又一新興媒介,極大促進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傳播。其不僅憑借信息傳播開放性、交互性等特點,打破了信息傳播的時空界限,更憑借信息傳播隱匿性、去中心性等特點,為錯誤信息的“生根發芽”提供“溫床”。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軟性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化,呈現形態更加娛樂化,傳播速率更加高效化。

  網絡空間極大豐富了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呈現效果。相較于傳統的歷史虛無主義,當代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重要特征就是由理性化向視覺化、感性化轉型,而這正是憑借網絡虛擬空間的發展而快速實現的。正如美國學者米爾佐夫以現代性發展為背景展開的對于視覺文化的劃分中提出的,與“舊制度時期”及“現代時期”不同,“后現代時期”的圖像呈現邏輯是虛擬的、悖謬的,而這正是“采用極端專業化的計算機技術制造出來的”。隨著紙質媒介等傳統信息載體的日漸沒落,文本表達逐漸讓位于感性的圖像、符號表達。而軟性歷史虛無主義也憑借視覺文化的敘事邏輯,通過網絡化的呈現方式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由此,在網絡空間中,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往往將觀點附著于各種爆炸性、荒誕性的廣告標題、視覺圖像、視頻資料,通過惡搞視頻、社交聊天、網絡游戲等網絡化方式呈現出來。總之,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就是要從網絡虛擬空間入手,著重強調感性化、視覺化的歷史虛無體驗,在滿足人們感官體驗、視覺感受的同時,不知不覺中扭曲大眾對于歷史的正確認識。

  網絡空間極大提升了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傳播效應。相較于傳統的歷史虛無主義,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不僅具備了敘事柔和性、表現隱晦性等難以察覺的軟性特征,更借助網絡平臺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傳播效應。從傳播主體的角度看,在“網絡無界限”的幌子下,一些不懷好意的“意見領袖”“網絡公知”常常不定時杜撰一些子虛烏有的“歷史內幕”,通過“解密”、演繹、“反思”“探究”等多種方式歪曲歷史敘事、誤導歷史認識。這在極大觸動人們感官認識的同時,也增加了大眾在網絡空間中辨析信息對錯的難度。從傳播客體的角度看,軟性歷史虛無主義的迷惑性、娛樂性與網絡信息傳播的流量性、虛擬性不謀而合。在虛擬的網絡中,大部分網民并沒有專業歷史知識來辨析信息的真實性,因而更易被具有娛樂性的“秘史趣聞”所吸引。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移動網絡及自媒體的興起更增強了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傳播力度,大量具有迷惑性的所謂“歷史趣聞”經由微信、微博等載體被不斷擴散。其秉持著“流量為王”的原則,以社會熱點問題作為噱頭,極大惡化了網絡輿論環境,誤導了社會輿論導向。最終在“歷史解密”的喧囂中,推動了軟性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

  三、機理邏輯:從思想沖擊到敘事歪曲——多重話語的詰難

  (一)思想沖擊: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登場的現實影響

  隨著近代人文主義的興起,在歷史領域誕生了以蘭克史學為代表的19世紀德國歷史主義思潮,其不但在哲學層次受到黑格爾思辨歷史哲學的影響,更在方法論上深受孔德實證主義的影響。然而,在現代性困局不斷加深的語境下,虛無主義的盛行推動了史學由歷史主義向歷史解釋相對主義的轉變,這也構成了當代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登場的重要前提。與歷史主義認為歷史意義是由歷史本身所賦予的不同,解釋學歷史觀認為歷史解釋是由歷史研究者的視域與歷史對象的視域經由“視域融合”而形成。因此,歷史的認識既受制于歷史主體的語境,也同樣受到歷史對象的制約。可見,解釋學歷史觀充分看到了不同主體在歷史認識中的條件性與復雜性。然而,歷史解釋雖然具有多元性但絕不等同于多元主義,而當代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則深深陷入歷史多元主義的泥潭中。歷史學家巴勒克拉夫曾指出:“今天仍保留著生命力和內在活力的唯一的‘歷史哲學’,當然是馬克思主義。”在西方意識形態的裹挾下,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打著歷史解釋多元主義的旗號,憑借其自身的“新形式”“新話語”等軟性特征,沖擊著作為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的唯物史觀,體現出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登場的時代影響。

  其一,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憑借其軟性特征在歷史本體論上不斷深化主觀主義的錯誤觀點,從而沖擊唯物史觀的理論效應。歷史本體論旨在研究歷史過程中具有根本性的理論問題,其最核心就是探討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關系問題。馬克思曾指出,所謂歷史“不是‘自我意識’、宇宙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怪影的某種抽象行為,而是純粹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確定的事實,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個事實”。因而,唯物史觀認為現實歷史發展的基本前提就在于滿足人類物質生活的實踐活動,而實踐的客觀性決定了歷史進程的客觀性。因此,歷史的發展進程具有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內在規律,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軌跡規定著人類歷史的演變趨勢與演進方向。而打著歷史解釋多元主義幌子的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歷史本體論問題上其實質就是徹底的歷史主觀主義。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不但顛倒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認為人的主觀意識推動了歷史事實的發生,而且忽視社會歷史的客觀性,否認人類社會形態的演變規律,最終從絕對主觀的觀點出發將歷史解釋為充滿偶然性、隨機性的進程。而相較于傳統的歷史虛無主義,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更是帶上了一張軟性“面具”,企圖進一步模糊人們的歷史本體論認識。一方面,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登場方式更加隱秘化,其往往打著一些諸如“學術爭鳴”“言論自由”“還原歷史真相”等旗號,別有用心地發掘一些“新史料”,提出一些“新觀點”,肆意夸大某些歷史人物在歷史進程中所發揮的現實作用,極力宣揚具有“英雄史觀”的錯誤觀念。另一方面,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虛無手法更加碎片化,其要么借用一些肆意“剪裁”歷史的蒙太奇手法,要么以“無厘頭”的方式拼接某些歷史事件或歷史觀念,以此突出歷史發展的主觀隨意性,從而進一步模糊人們對于歷史規律及歷史發展客觀性的認識。總之,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就是要在對于歷史的“軟性”虛無之中,向廣大人民群眾灌輸歷史唯心論的錯誤觀點,從而最終達到否定歷史客觀性、解構唯物史觀的險惡用心。

  其二,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憑借其軟性特征在歷史認識論上不斷深化主觀真理論的錯誤觀點,進而誘導群眾步入歷史價值主觀主義的迷途。歷史認識論是探討人能否客觀認識歷史的理論問題,其直接影響歷史研究的方式與思路。與傳統歷史哲學將歷史主體視作抽象精神不同,唯物史觀將歷史的主體看作是人的實踐活動本身。因而,歷史認識便是認識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于歷史認識對象的能動反映。盡管歷史認識具有一定的相對性,但是歷史發展必然存在著以客觀歷史事實為支撐的歷史真理。而歷史虛無主義則認為如實地認識歷史是徹底的天方夜譚。歷史虛無主義顛覆唯物史觀歷史認識論,蠱惑人們在認識歷史的過程中脫離客觀實踐基礎,進行主觀性、任意性的歷史解讀,最終將歷史詮釋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這一過程,不僅在歷史認識論上徹底深化了主觀真理論的錯誤觀念,更使得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可以憑借其軟性“包裝”,在不知不覺中將人們引入歷史價值主觀主義的迷霧中。一方面,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將錯誤歷史價值隱匿于歷史認識“含糊其辭”的敘述手法之中。其往往利用一些含沙射影的敘述策略來表達話語本身之外的含義,進而使人們通過一定的想象和回味來顛覆已有的歷史認識,在悄無聲息地誘導人們作出主觀歷史判斷的同時于不知不覺中實現了其傳播錯誤歷史價值的目的。另一方面,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將歪曲的歷史價值附著于對于歷史認識“和風細雨”的感性化手法中。在對于歷史感性化的認識過程中,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妄圖“以情動人”。在描述一個歷史事件或反動人物時,極力發揮情感的“打動”作用。例如,在敘述八國聯軍侵華時刻意描述一些敵軍“溫情”的正面行為,通過情緒調動來誘導大眾進行主觀性的歷史認識,美化侵略戰爭。總之,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就是要在對于歷史的“軟性”虛無之中,向廣大人民群眾灌輸主觀真理論的錯誤觀點,從而顛覆社會上具有共識性的歷史價值認識。

  (二)敘事歪曲: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登場的理論實質

  后現代主義是一種以批判西方啟蒙運動所塑造的現代性為理論內核的思想潮流,而以后現代主義為理論根基的西方歷史敘事學則直接為當代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登場提供了內在的機理邏輯。在西方歷史敘事學看來,歷史僅僅是由史學家借助語言來塑造的。一方面,語言作為一種不確定性的符號,具有主體解讀的隨意性與偶然性。因此,在描述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表達意義的語言不過是無休止的符號嬉戲”。另一方面,由于不存在獨立于語言之外的純粹歷史事實,因而歷史將永遠拘泥于語言的糾纏之中。正如海登·懷特指出的:“歷史寫作采用的是敘述的形式,這就與文學差不多,因此為了使敘述順理成章,史學家就不得不或不自覺地編排史實,設置情節。”而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正是借助西方歷史敘事學的思路,企圖通過“語言”來顛覆歷史認識,以“敘事”來誤導價值共識。通過對微觀史學、實證史學及比較史學等史學理論與研究方法的歪曲運用,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向人們呈現出具有扭曲性的歷史敘事,進而將客觀歷史事實呈現為碎片化、空洞化的敘事文本。由此可見,對于歷史發展的歪曲性“敘事”充分展現了當代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登場的理論實質。

  其一,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通過對微觀史學的歪曲運用,消解了歷史敘事的中心性。微觀史學是一種以挖掘特定歷史環境中的具體史料、微觀史實及具體人物形象為內核的史學理論與研究方法,常常通過“見微知著”的方式來呈現歷史的真相。而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則通過對微觀史學的錯誤運用,消解歷史敘事中的中心性,通過片面選擇歷史材料、故意放大歷史細節來隨心所欲“塑造”歷史。一方面,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通過史學敘事的邊緣化來歪曲歷史敘事。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改變了傳統的宏大性歷史敘事思路,轉而將敘事焦點聚焦于日常化、邊緣化的歷史內容。通過“見縫插針”地拼湊“歷史細節”、別有用心地編纂“歷史情節”,在有目的性地“排列組合”中描繪出一幅“歷史真相”。例如,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煞有其事地在毛澤東的婚姻、詩詞、菜單等生活小事上大做文章,妄圖扭曲毛澤東光輝的革命形象。另一方面,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通過史料運用的微觀化來歪曲歷史敘事。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打著“考證歷史”“還原歷史”的幌子,將一些邊緣外圍甚至于胡編亂造的野史作為立論支撐點。在別有用心的編纂中以這些歷史的“細枝末節”建構出“完整”的歷史輪廓。例如,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有意識地將一些抗戰時期國民黨的正面行為或民國時代的先進做法簡單拼接起來,大肆美化資本主義制度,從而否定新中國的成立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其二,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通過對實證史學的歪曲運用,沖擊了歷史敘事的客觀性。實證史學是一種以注重史料收集及史學論證為內核的史學理論與研究方法,其要求否決歷史研究中的主觀性,企圖以絕對客觀的態度來“復述”歷史。不可否認,實證史學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歷史認識的水準。然而,過度崇拜史料卻有可能忽視歷史研究中的主觀性。正如卡爾所言:“事實和文件對于歷史學家是很重要的。但不要盲目崇拜它們,它們并不能單獨構成歷史。”而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則從極端實證主義態度出發,有選擇性地選擇史料、編纂史實,從而模糊歷史敘事中的客觀性。一方面,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通過錯用歷史史料來模糊歷史敘事。相較于傳統歷史虛無主義的野史形態,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披上一層學術的“外衣”,在“學術探討”的借口下,居心叵測地挖掘一些與歷史事實不符的所謂“新史料與新論據”。通過資料的挖掘來提出一些驚世駭俗的“新觀點”。例如,某些人以臺灣日據時期所編寫的歷史教科書為依據,竟提出了所謂的“一邊一國論”。另一方面,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通過扭曲論證方式來模糊歷史敘事。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以預設目的為前提,通過歪曲運用史料論證方式來得出一些與主流歷史認識大相徑庭的觀點。比如,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無視整體與部分的辯證統一,妄圖通過對歷史“部分”的“認識”來顛覆歷史的整體性。基于此,他們提出了“兩個30年”的錯誤論調,無視歷史的整體性,以改革開放史來否決社會主義建設史。又比如,其無視現象與本質的辯證統一,妄圖以歷史“現象”來取代歷史本質。由此,他們常常以社會歷史發展中存在的不公正現象來徹底否定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

  其三,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通過對比較史學的歪曲運用,誤導了歷史敘事中的價值性。比較史學是一種通過多種歷史史料及歷史史實的比較來表明某種歷史觀點、傳播某種歷史價值的史學理論與研究方法。在比較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通過某種向度或某個視域的對比,來探究不同歷史事實之間的關聯。而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則深諳“比較之道”,其充分利用話語符號的多樣性,在歷史敘事的比較研究中通過史料的“對比”,來給予人們具有誘導性的價值認識。一方面,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通過“包藏禍心”的橫向對比來誤導歷史敘事。在橫向的歷史比較中,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往往煞費苦心地挑選某些歷史史料,將隱性的歷史價值附著于不同史料的研究對比中。例如,有人故意將抗戰時期國民黨軍犧牲人數與八路軍犧牲人數進行對比,意圖通過數據的對比來模糊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通過“心懷不軌”的縱向對比來誤導歷史敘事。歷史的進程往往具有整體性與延續性,而在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縱向歷史對比中,歷史認識的整體性被徹底扭曲、歷史敘事的延續性被徹底擊碎。通過縱向史料的對比,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往往誘導人們產生別樣的歷史認識。例如,有人故意將1950年新中國的經濟發展數據與民國時期經濟發展數據相比較,企圖通過1950年新中國經濟發展數據低于民國時期經濟發展數據來說明社會主義制度不如資本主義制度,而絕口不提當時新中國經濟發展所處的不利環境。

  結語

  隨著國際發展局勢的快速變化,對于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認識與批判將是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一項重要任務。歷史虛無主義無論如何轉變呈現形態,其對于歷史的虛無本質不會改變。因此,我們不僅要借助“批判的武器”來充分揭露其內在實質,更要通過“武器的批判”來擊破其存在的現實根基。只有大力加強黨史國史學習,凈化社會思想輿論環境,不斷增強對于唯物史觀的理解,才能夠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謬論,從思想上全面認清其本來面目。正如習近平指出的:“只有真正弄懂了馬克思主義,才能夠在揭示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上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才能更好識別各種唯心主義觀點、更好抵御各種歷史虛無主義謬論。”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最新專題

熱議聯想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3.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4. 朝鮮領導落淚
  5. 11月CPI又降了
  6.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7. 宋江的遭遇與奴才的下場
  8. 歷史的“魔鏡”
  9.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視
  10.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胡錫進爆出了一個“驚天秘密”?問是誰?造就的胡錫進這類的“共產黨員”,真是可恥!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顏寧女士當選中科院院士或弊大于利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7.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8.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9. 又一處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紀念活動越來越多
  10.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10億巨貪不死,誰死?
  9.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難忘的偉人 永恒的頌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決裂》:我們到底要與誰決裂?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北國的黯然曙光
  6. 《鄧選》學習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