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現代化是中國人民獲得解放、中華民族實現獨立、國家擺脫貧窮落后的必要條件,是國家實現繁榮富強、人民獲得幸福生活、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根本基礎,而國家工業化是實現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和關鍵環節。為此,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把發展工業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中國一定要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把工業化和現代化作為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在中國革命即將在全國取得決定性勝利,規劃新中國建設和發展之時,毛澤東更是突出強調這個問題,并在新中國成立后領導黨和人民把這一構想轉化為現實,在中國式現代化探索和發展歷程中產生深遠影響。
/一、實現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是中國向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
毛澤東以大歷史觀來觀照近代中國和世界狀況,指出近代以后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工業化的經濟技術基礎、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以及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毛澤東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把大工業生產同社會生產力發展直接聯系起來,強調工業化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是鞏固新型生產關系、新型社會制度、人民當家作主新政權的根本條件;毛澤東把握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和普遍要求,認識到工業化在現代化發展中的關鍵作用。為此,毛澤東高度重視國家工業化問題,把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看作是根本改變國家命運、實現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決定性條件和基礎性環節。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毛澤東始終重視經濟建設的重要性,強調工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就要求“開展經濟戰線上的運動,進行各項必要和可能的經濟建設事業”,并認為“在革命戰爭環境中沒有進行經濟建設的可能,要等戰爭最后勝利了,有了和平的安靜的環境,才能進行經濟建設”的觀點是不正確的。盡管當時蘇區的工業基礎非常薄弱,毛澤東還是強調要盡可能發展基本的工業、礦業(鎢砂生產)、手工業等。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多次強調經濟建設、發展工業的重要性,把工業先進程度作為判斷一個國家發達程度的標志。毛澤東在講到抗日根據地的經濟政策時提出:“應該積極發展工業農業和商品的流通。應該吸引愿來的外地資本家到我抗日根據地開辦實業。應該獎勵民營企業,而把政府經營的國營企業只當作整個企業的一部分。”在領導開展大生產運動的過程中,毛澤東強調要根據實際情況,發展農業、工業和手工業。這一時期,延安還專門召開過陜甘寧邊區工業會議,部署安排工業發展問題。正是在這種努力下,抗日根據地的工業雖然受到各方面限制而規模不大,但還是在艱苦條件下取得不小成績。例如,陜甘寧邊區在1937年只有700個工廠工人,1942年有了4000人,1944年有了12000人。
隨著中國革命勝利的步伐不斷加快,毛澤東越來越突出強調國家工業化、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問題。抗日戰爭勝利之際,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強調,中國人民在革命勝利后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把中國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這也是鞏固和發展新政權的基礎和保證。“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如無鞏固的經濟做它的基礎,如無進步的比較現時發達得多的農業,如無大規模的在全國經濟比重上占極大優勢的工業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交通、貿易、金融等事業做它的基礎,是不能鞏固的”。
解放戰爭勝利前夕,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再次強調,新政權成立后一定要“謹慎地、逐步地而又積極地”引導分散的個體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向著現代化和集體化的方向發展”,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推動經濟獲得全面發展,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
毛澤東對經濟建設和工業發展的高度重視,關于實現國家工業化、農業近代化/現代化的思想,抓住了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和普遍要求。人類文明發展進程表明,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根本基礎和關鍵要素,沒有大工業的發展,就不可能有生產力的大發展,而沒有先進發達的生產力,就談不上現代化。毛澤東對工業化的高度重視,使中國人在現代化道路探索的開始階段,就抓住了現代化的關鍵所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在中國式現代化探索、開創和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以開放的胸懷學習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同成果,吸收各國現代化發展的成功經驗。正因為如此,中國式現代化一方面具有立足基本國情的鮮明中國特色,但同時“具有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普遍特征”,融入世界現代化的大潮之中而不是游離其外,把握人類走向現代化的普遍性要求,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這與毛澤東從一開始就高度重視工業化的思想是分不開的。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立足具體國情,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把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和內在基礎,同時要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現代化發展中的一切優秀成果,使我國現代化事業更好地適應人類發展進步潮流,更能體現人類發展的普遍規律,要更好地為人類共同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
/二、實現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首先必須取得中國革命勝利
毛澤東根據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明確提出實現工業化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但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實現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發展國家工業化是不可能的,必須正確處理革命與現代化的關系,首先取得革命勝利,在此基礎上大力開展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日益成為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受到嚴重侵犯,人民遭受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不斷加重,傳統農業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的同時,民族工業也因受到封建主義和外來資本主義的雙重限制而難以順利發展。中國人嘗試了多種救國方案都告失敗,包括孫中山在內的很多有識之士都有過實業救國的夢想,但也都一概幻滅了。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并沒有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沒有很好地推動國家工業的發展。
革命在近代中國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性,是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主題。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是要推翻舊的生產關系以及建立其上的政治制度,建立新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條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缺乏發展的條件和環境,“沒有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不可能建設真正大規模的工業”。為此,必須首先取得革命勝利,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政權和先進合理的社會制度,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中國,在新政權、新制度的保障下,實現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穩步發展,為工業化和現代化創造根本的社會條件、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沒有革命的勝利,就不能發展工業,就不能解放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從落后的農業國向先進的工業國轉變也就缺乏現實的可能性。毛澤東的這個觀點是根據中國具體實際而得出的真理性認識,有些人刻意把革命與現代化對立起來,制造所謂的現代化史觀和革命史觀的對立,用所謂的現代化史觀來否定革命的正義性、合法性,為“告別革命論”張目,這是我們今天必須高度注意的具有明顯歷史虛無主義特點的問題。
工業化和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長期追求,實現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是中國人奮斗的一個方向,但這只有在革命取得勝利后才有可能。“革命的結果,將使工人階級有可能聚集力量因而引導中國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把土地從封建剝削者手里轉移到農民手里,把封建地主的私有財產變為農民的私有財產,使農民從封建的土地關系中獲得解放,從而造成將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可能性”。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給中國人民實現工業化創造了條件。但是,由于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發動反革命內戰,這個工作無法開展。因此,必須將革命進行到底,推翻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的反動統治,為工業化和現代化創造條件。對此,毛澤東在《將革命進行到底》的社論中講道:“在全國范圍內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并由此造成統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先決條件。”這就是說,首先要取得革命勝利、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在其保障之下實現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
正是因為正確處理了革命與現代化的關系,毛澤東領導黨和人民經過長期不懈努力,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決定性勝利,徹底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歷史任務,創建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和發展奠定了根本社會條件。沒有這一根本條件,中國就不可能實現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就不可能開啟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開創和發展之路。當前,我們討論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發展,當然要更多關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的實踐和理論探索,但我們決不能忘記這個探索的前提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同時,黨領導人民在革命過程中積累的豐富斗爭經驗和歷久彌新的革命精神,對于新時代新征程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我們一定要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中繼續堅持和發揚革命斗爭精神,在復雜的國際國內條件下不斷增強志氣、骨氣、底氣,以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的精神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在具有許多新的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取得新的偉大勝利。
/三、實現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
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使中國有可能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穩步地由農業國進到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消滅階級和實現大同”。這就是說,實現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發展國家工業化,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發展方向。黨的領導是實現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根本前提,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根本制度屬性和長遠戰略目標。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實現救亡圖存,設計和實施了一個個方案,但都沒有成功;在追求工業化、現代化方面進行了一次次嘗試,但最終都歸于失敗。這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先進政黨的領導,缺乏科學思想的指導,沒有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沒有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制度。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全面覺醒后的自覺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它以強大的凝聚力把中國人民緊緊凝聚起來形成團結統一的強大歷史合力,深刻改變了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深刻改變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命運。
生產力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否促進生產力發展是判斷一個政黨先進與否的根本標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要用革命的方法徹底消滅一切反動勢力,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使中華民族獲得獨立,使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推動中國社會生產力獲得解放和發展。正因為如此,中國共產黨始終走在歷史正確的方向上,贏得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心支持和真誠擁護。
實現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就不可能取得勝利;同樣,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的工業化也不可能成功。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中國人民“斗爭、失敗、再斗爭、再失敗”的歷史就是明證;而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發生了根本改變,“再斗爭、直至勝利”的結果才得以出現。革命斗爭如此,發展工業化也是如此,近代以來的洋務運動、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等均告失敗就是明證。正如毛澤東所說,“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努力,沒有中國共產黨人做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消滅封建制度,發展農業生產,“給發展工業生產,變農業國為工業國的任務奠定了基礎”。
實現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發展方向。從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高舉共產主義旗幟,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不懈奮斗,黨所進行的一切努力都是朝著這個遠大目標前進的過程,實現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是這個歷史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產力的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根本基礎,黨領導中國革命歸根到底就是要解放生產力,實現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實現國家的工業化也是要解放和發展中國的生產力。實現工業化是基礎,是前提;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目標,是方向。
毛澤東的這些重要論述,明確了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鮮明領導優勢、社會制度屬性和遠大發展目標。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開展了以“一化三改”為核心內容的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動國家工業化快速發展,建立起獨立的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完成了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任務。幾十年來,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開創、發展、推進和拓展,始終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沿著社會主義道路開拓前進的。
黨的二十大突出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言簡意賅地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優勢、制度屬性和發展方向。中國式現代化的這些本質性的規定,與毛澤東關于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思想是一脈相承、內在一致的。黨的二十大報告在談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時,把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最重要的內容列在首要位置。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事業,一定要傳承好歷史經驗,把握新的歷史特點,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使黨始終成為全體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形成團結奮斗的強大政治凝聚力和發展自信心;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朝著正確方向健康快速發展。
/四、實現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必須堅持獨立自主
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要經驗。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毛澤東始終突出強調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以中國具體國情為根本立足點。在革命問題上是如此,在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問題上也是如此。
立足中國具體國情,堅持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前提。毛澤東在1930年的《反對本本主義》中就指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斗爭策略要在中國人民的斗爭過程中產生,要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實際經驗中產生,一定要堅持“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而不能僅僅依靠書本上的道理,更不能照搬照抄外來的經驗,突出強調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斗爭中的獨立自主性。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再次指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突出強調了必須從中國具體國情出發,制定符合中國具體實際的正確決策,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中國革命勝利。
實現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必須立足中國具體實際。因為長期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中國的工業化程度非常低,是一個典型的落后的農業國,“在抗日戰爭以前,大約是現代性的工業占百分之十左右,農業和手工業占百分之九十左右”。這樣的國情實際決定,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后必須盡快實現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根據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全國性勝利的具體實際指出,經過幾十年奮斗,黨的工作重心即將發生重大轉變,從以鄉村為中心轉向以城市為中心,把發展工業生產作為重中之重,“從現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并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
實現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中華民族具有獨立自主的光榮傳統,中國共產黨忠實繼承和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傳統,強調任何時候都要把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在新中國即將成立之際,毛澤東強調,“中國必須獨立,中國必須解放,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中國革命勝利是偉大的,但是“還沒有解決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問題”,接下來黨就是要領導人民盡快實現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推動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推動中國經濟獲得更快更大進步。
毛澤東的這個觀點,從源頭上規定了中國工業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獨立自主性要求。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在領導黨和人民進行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反復強調必須要打破和埋葬各種各樣的教條主義,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具體實際的“第二次結合”,探索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點的工業化發展道路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正是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了長期努力,到20世紀70年代末建立了獨立的相對完整的工業化和國民經濟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