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資本論》中人與自然關系二維向度思想及當代啟示

竇凌、耿如夢 · 2023-04-02 · 來源: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公眾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過程中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及其發展,既受制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受制于生產關系的發展。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當代社會發展不可繞開的重大實踐問題,也是近年來學術界普遍關注的重大理論問題。馬克思的重要著作《資本論》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人與自然關系思想。深入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進程,探討影響人與自然關系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兩個維度及其發展向度,有助于深化對當今國際環境治理問題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理解。

  一、《資本論》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生產力向度

  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就進行過思考,如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他提到“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既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同時又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在這里,馬克思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討論主要停留在哲學思辨層面,還沒有深入到社會生產方式當中。而在《資本論》中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是基于唯物史觀視角的科學闡述了。《資本論》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實質上就是人類生產活動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維度。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及其相互關系是不斷發展的,兩者不同的發展向度影響著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程度和發展方向。

  (一)自然是人類生產活動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自然條件的優劣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

  自然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然(包括自然資源、自然條件等)是任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條件。馬克思強調,人類的創造活動就是通過人的勞動與自然實現“物質變換”,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在人類的勞動產品中,除了人的勞動,總有一種“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質基質”,即自然物。馬克思借威廉·配第的“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來說明人類社會生產對于自然的依附關系。在馬克思看來,自然對人類生存而言是一種客觀的必然的聯系,沒有自然資源,社會生產勞動就不可能進行,就不會有區別于動物界的人類社會。二是自然條件的優劣影響勞動生產率的高低。馬克思認為,無論社會生產處于何種發展程度,勞動生產率都“同自然條件相聯系”。這里所說的自然條件包括“人本身的自然”和“人的周圍的自然”,后者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在談及土地、瀑布等自然物在剩余價值形成中的作用時,馬克思指出“自然力不是超額利潤的源泉,而只是超額利潤的一種自然基礎”。這里強調的是自然對社會生產的基礎性作用,良好的自然條件如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在同等生產投入下會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

  (二)在小生產條件下,人對自然的利用能力弱,對自然的影響較小

  馬克思在分析商品的形成史時指出,在資本主義之前的古老社會,與勞動生產力低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是“人們在物質生活生產過程內部的關系,即他們彼此之間以及他們同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很狹隘的”。落后的生產方式制約著人們的需要,因為“需要是同滿足需要的手段一同發展的,并且是依靠這些手段發展的”,即與勞動生產力和人們的需要低下相應的,是人們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能力低下。同時,落后的生產方式與落后的思想觀念相聯系,生產能力低下使人們馴服于自然的力量,造成對自然的盲目崇拜。馬克思在分析當時印度落后的生產狀況時提到,那里帶著種姓劃分和奴隸制度污痕的公社“把自動發展的社會狀態變成了一成不變的自然命運,因而造成了對自然的野蠻的崇拜”。可見,在前資本主義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下,由于人的勞動能力和認知水平低下,使人屈服于自然界,這一時期人類社會生產還不會對自然造成大的破壞。

  (三)在大機器生產條件下,人對自然的開發利用能力提升,對自然的破壞力度提速

  馬克思高度關注機器大工業對自然的影響。當然,這種影響在當時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聯系在一起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反過來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生產力的發展是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機器在社會生產各個領域的應用從而對自然力的征服密切相聯的。馬克思在分析機器和大工業對于資本主義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所起的作用時提到,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們要在生產上消費自然力,就需要一種能代替人的手的創造物即機器。“要利用水的動力,就要有水車,要利用蒸汽的壓力,就要有蒸汽機。”機器的廣泛使用伴隨著自然力的巨大開發。馬克思提到,不同于機器自身價值轉移到新產品并使產品變貴的隱秘過程,“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并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卻是一目了然的。機器生產延伸了人類的肢體,改變了人類早期受制于自然、馴服于自然的狀況,加速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步伐。而這一行為一旦超越了自然界自我修復的界限,便造成了對自然界的破壞。

  (四)科學技術對自然是一把雙刃劍,可以破壞自然,也可以改良自然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但又不等同于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延伸了人的肢體,增強了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力。關于科學對自然的影響,以往人們更多關注馬克思關于科學技術對自然“征服”的一面而忽視“改良”的一面。其實,馬克思同樣關注科學技術對自然的積極作用,在《資本論》中有多處論及。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技術對自然的“控制”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基于科學技術發展的機器大生產可以對自然資源進行巨大的開采和利用進而對自然造成破壞;二是可以利用其對自然環境進行改良。馬克思多次提到這種“改良”的作用。比如,他以埃及和印度等地通過治水工程或利用人工渠道進行灌溉帶來產業繁榮為例,說明技術進步可以使人們“社會地控制自然力,從而節約地利用自然力”;在論及對工業排泄物的再利用時,他指出科學的進步使人們“發現了那些廢物的有用性質”,機器的改良使那些原來不能利用的物質得以利用;在考察級差地租時他提到,“隨著自然科學和農藝學的發展,土地的肥力也在變化”,能使一些劣質土地變成可以用于耕作的好地。

  綜上,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以自然為基礎,人類社會生產須臾也離不開自然。同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需要的增加,特別是隨著科技進步所帶來的不斷強化的大機器生產,大大提高了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能力。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于自然的影響有兩種趨向:一是人類對自然過度索取,導致人與自然的矛盾日趨尖銳;二是人類在發展社會生產的同時保護自然、改善自然,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社會發展偏向于哪種趨勢,受制于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

  二、《資本論》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生產關系向度

  社會生產總與一定的生產關系相結合,因而人與自然的關系也與一定的生產關系相聯系。

  (一)人類社會活動對自然的影響程度,因生產關系的不同而不同

  人們要進行社會生產首先得擁有自然物。在私有制出現以前,人與自然物的結合是自然而然的。進入階級社會以后,自然資源被私人占有。在資本主義之前的“田園詩”式的小土地所有制時代,以土地等自然資源為主的生產資料與生產者總體上是結合在一起的,以特定范圍的自然資源為命根子的生產者和資源占有者都不會對資源進行過分掠奪。

  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后,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相分離、相對立。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過程就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使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產者轉化為雇傭工人”。在那里,“對農業生產者即農民的土地的剝奪,形成全部過程的基礎”。此外,早期資本家還通過掠奪、欺騙、盜竊等方法把其他的封建財產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財產,“為資本主義農業奪得了地盤,使土地與資本合并”。在資本主義大農業下,土地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自然資源轉化為剝削雇傭工人的資本,同時它本身也成為被資本壓榨的對象。因此,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人與自然矛盾尖銳化的制度根源。

  (二)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必然造成對自然的嚴重破壞

  馬克思指出,“利潤率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推動力,那種而且只有那種生產出來能夠提供利潤的東西才會被生產”。而在資本主義競爭環境下,追逐利潤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因為“資本主義生產不是在需要的滿足要求停頓時停頓,而是在利潤的生產和實現要求停頓時停頓”。對利潤無止境的追逐,促使資本家在擴大生產的同時不斷制造出新的社會需要,直到陷入利潤停止增長的新矛盾即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必然伴隨著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瘋狂掠奪,直至耗盡自然。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為前提”的,資本對“人本身的自然”的剝奪,與對“人的周圍的自然”的剝奪雖然表現不同,但同根同源,都是基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特性——逐利性。為追求利潤而無限擴大生產規模,資本家一方面盡量降低工人的工資,“資本的經常趨勢是使工人降到這種不費分文的地步”,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攫取自然,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資本主義大工業越是發展,對工人和自然的掠奪越迅速。資本主義盲目擴大生產而導致的經濟危機,既對社會生產力造成嚴重破壞,也對自然資源造成嚴重浪費和破壞。因此,伴隨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必然是難以扼制的生態危機。

  (三)科學技術的進步強化了資本對自然的掠奪手段,加速了對自然掠奪的步伐

  資本是以包括科學在內的生產力的“一定的現有的歷史發展為前提的”。單純從生產力層面看,科學技術的發展增強了人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力度。科學技術一旦與資本結合,在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也強化了資本逐利本能對自然的掠奪。

  生產工具是科學技術的載體。機器的使用強化了資本家對勞動者剝削的手段,也加快了對自然的掠奪進程。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大工業中,隨著科學的發展、機器的應用,勞動者的智力同體力勞動相分離,智力轉化為資本即機器來支配勞動者,“科學、巨大的自然力、社會的群眾性勞動都體現在機器體系中,并同機器體系一道構成‘主人’的權力”。科學和機器本身并無階級性,但一旦被資本家占有,就轉化為固定資本而與工人相對立,同時也與自然資源和環境相對立。馬克思指出,“機器本身是人對自然力的勝利,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機器的使用本來不會導致機器與人的矛盾與對抗,機器本身本來可以縮短勞動時間,減輕勞動強度,但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卻延長了勞動時間、提高了勞動強度,加重了對工人的剝削。這種資本與勞動的對抗和資本與自然的對抗是一致的。馬克思以北美為例深刻分析了資本對土地資源的破壞,指出資本主義農業生產的任何進步,都是掠奪勞動者和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

  (四)自然資源私有權和資本的結合,使資本家缺乏長期保護和改良自然環境的動機

  當自然資源納入資本主義生產軌道以后,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經營的資本家需要向資源占有者支付租金,即地租。馬克思所說的地租,是指農業資本家為利用自然資源而向資源占有者支付的貨幣額的統稱,“不管是為耕地、建筑地段、礦山、漁場還是為森林等等支付的,統稱為地租”。因此,馬克思關于資本對土地利用的分析,也適用于其他被私人占有的自然資源。馬克思通過對土地改良問題的分析,揭示了資本家對待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根本態度。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使得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改良如同資本家對工人本身生存和發展界限的考量一樣,也要服從于資本盈利的算計。作為土地經營者的農業資本家在經營期間為增加產量有改良土地的需求,但并無持續改良的打算。因為土地的租期一滿就要歸還土地所有者,后者就占有土地改良的成果并以更高的租金出租土地。這是一場土地所有者與租地者之間的博弈,前者希望收回土地以更高的價格出租,而后者則考慮到租期造成的損失而盡量控制改良的投入。馬克思指出,這種狀況極大阻礙了農業合理的發展,因為“租地農場主避免進行一切不能期望在自己的租期內完全收回的改良和支出”。由此可見,自然資源的私人占有與資本主義生產之間的矛盾,最終使得土地等自然資源的保護和改良難以持續。

  在馬克思生活的早期工業化時代,人類社會生產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程度相對較低,還沒有出現嚴重的生態危機。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造成的人與自然矛盾的分析,深植于資本發展邏輯,明示了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基本方向,即超越基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三、人與自然矛盾的最終解決,既取決于生產力也取決于生產關系的發展

  在《資本論》中有一段著名的表述,即“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學者們對這一觀點的解讀并不一致,但總的來看,多數學者僅是從生產關系維度來解讀,有人認為人與自然的這種和諧在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以后就可以實現,也有人認為這是實現共產主義后的理想狀態。根據前后文的意思,馬克思這段話的本意應該是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制以后至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到來之前,即社會主義階段可以逐步達到這種狀態,同時也明示:人與自然矛盾的最終解決受制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維度及其發展向度。

  (一)從生產力方面看,人與自然矛盾的最終解決要以生產力高度而合理的發展為物質前提

  人的生存和發展要以自然為基礎,人與自然矛盾的產生和激化總以一定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前提,這一矛盾的最終解決也要以生產力的高度而合理的發展為條件。在馬克思看來,只要人們仍然以追求擴大再生產為目的,仍然處于為物質生產而奔忙的“必然王國”,人與自然的矛盾就難以避免,人們的自由就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圍內。當然,在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與在公有制條件下的擴大再生產本質不同,對自然的影響也不同。在私有制條件下,由資本主導的生產是為了利潤最大化,其擴大生產的趨勢是永不停歇的,對自然的破壞也不斷激化;在公有制條件下,擴大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人民的需要,可以盡量“靠消耗最小的力量”來發展生產,從而使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漸趨于和諧。

  人類進入什么樣的發展階段才能與自然達成真正的和諧呢?馬克思指出,“自由王國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它存在于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就是說,只有到了社會生產能在滿足人們合理需要的地方自覺停下來的時候,共產主義的自由王國才能到來。而只要社會仍處于以物質生產為主要目標的階段,不管什么樣的社會制度,都存在破壞自然的可能。因此,在消滅了私有制向共產主義高級階段邁進狀態的社會主義階段,人與自然的關系仍然可能因為人類需要的擴大、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矛盾,需要人們理性調節生產發展與自然界發展的天秤,盡可能抑制人類活動對自然的破壞。當人類社會越過了以發展生產為主要目的的階段后,社會生產才有可能進入高度合理發展的正常軌道,人類社會才能從“必然王國”的此岸過渡到“自由王國”的彼岸,即進入到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為主要目的的共產主義社會。

  (二)從生產關系方面看,人與自然關系的終極和諧要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

  在馬克思看來,當人類社會進入由“聯合起來的生產者”控制自然資源的階段,才能使社會生產到達滿足需要的界線時自覺“停頓”,為滿足人們需要而生產成為常態,如同生活富足的人們每天的飲食量停留在維持肌體的正常生息一樣。而要使社會生產資料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所控制,必須以變革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前提。以榨取剩余價值為目的的資本主義生產,關注的只是剩余價值的多少,而對工人這一自然勞動力和對自然力的剝削都盡可能達到極限。這種生產本身客觀上為未來社會創造出新的物質手段,為最終消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過渡到共產主義“自由王國”創造條件。但是,只要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人與自然矛盾的持續激化就不可避免。

  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自然資源不再是私人財產,也因而擺脫了資本的束縛。社會生產實現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使社會生產在滿足人們合理需要的地方自覺停頓下來成為可能。在社會主義階段,通過廣大人民的長期努力,推動社會生產高度而合理發展、社會關系高度完善,逐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復歸。這種復歸,不再是生產力低下時期人們對自然的盲目崇拜,也不是今天一些人所主張的“生態中心”,而是在掌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基礎上對自然的科學利用和保護。“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揮,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當人類社會進入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自由王國”,“人類能力的發揮”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真正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目的。可以預見,在那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生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底色。

  綜上,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維度及其發展向度考察《資本論》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洞見人與自然關系發展的基本脈絡。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最初的和諧逐漸走向對抗,再從對抗走向新的和諧,既受制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受制于生產關系的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對自然的影響并非線性的,而是時而同向、時而錯位的復雜關系。從生產力方面來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攫取自然的能力在提高,同時改善和保護自然的能力也在提高。如果人們向自然的索取超過了自然的恢復能力,無論是資本主義制度還是社會主義制度,都可能造成人與自然矛盾的尖銳對立。從生產關系方面來看,資本主義生產的逐利性使其客觀存在著破壞自然的內在機制,資本主義生產越發展,人與自然的矛盾越尖銳。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社會主義制度內含著改善自然的制度機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完善,將最終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四、人與自然關系二維向度思想的當代啟示

  《資本論》中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二維向度的思想告訴我們,生態治理不能單純就生態談生態,而要把對自然的保護與社會發展進程聯系起來,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維度及其向度進行考察,在發展的視角下探尋解決問題的路徑。

  (一)對構建“清潔美麗的世界”的啟示:把握世界環境治理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在國際合作與斗爭中保護全球生態環境

  從生產力的角度而言,在“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的當今世界,世界各國都在謀求發展,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時代大潮。生產力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面臨的任務不同。對廣大欠發達國家而言,消滅貧困、實現工業化是發展的主題;而發達國家則致力于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優化產業結構升級等。在機器大生產條件下,生產的發展都伴隨著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人與自然的矛盾都有可能激化。西方生態社會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不能解決生態問題,甚至有學者將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曾出現的資源環境問題歸咎于“公地的悲劇”。他們普遍主張在現存的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用“綠色思想”來“改造”馬克思主義,以阻滯生產發展來消除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些主張有助于提升人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視和關注程度,但由于偏離時代發展大潮,這種缺乏實踐根基的生態理論最終只能淪為空想。既然發展是當代世界各國的主題,就要致力于找到一條在社會生產發展過程中實現人與自然共生共榮之路。

  從生產關系的角度來看,目前在世界范圍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主流,資本無止境地追求利潤的本性決定了資本與一個持續綠色發展的世界不相容。為利潤而生產,掠奪自然資源、肆意排放工業污染物、轉嫁生態污染等,是資本與生俱來的特質。在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發達國家對落后國家進行老式殖民統治,將其作為原材料產地進行瘋狂掠奪。二戰以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之名,把大量高污染或低附加值產業向相對落后國家轉移。今天,一些發達國家的資產階級政府為保護本土自然環境,制訂嚴厲的污染防治法規,卻放縱本國資本向他國進行污染轉移及資源掠奪,或者為維護本國資本利益而拒絕簽訂或退出相關國際環保協定,罔顧全球生態環境的前景。在當前的全球環境治理中,歐美發達國家總體上掌控著環境治理的資本與技術,他們借生態治理之名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盤剝,而發展中國家欲擺脫西方國家的資本與技術控制,卻決不能挑戰他們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領導權。只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上仍然占上風,對全球資源環境的霸權式剝奪就不會消停。

  一個清潔美麗的地球是世界各國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世界廣大民眾的福利所依。在全球生態治理方面,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被動參與者,逐步轉變為今天的“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提出了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的積極主張。在2021年的“領導人氣候峰會”上,面對全球環境治理的巨大困難,習近平呼吁國際社會齊心協力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并表達了中國為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而努力的決心。但中國這一積極主張與國際資本的本性并不相容,世界環境治理實踐的推進一旦觸及資本盈利的底線,必然受到資本的抵制,構建清潔美麗世界的進程必定是艱難而長期的。中國在推進全球生態治理進程中,一方面,要盡可能與世界各國展開環境保護合作,為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做最大努力。另一方面,要團結廣大致力于環境保護的各國人民和國際有識之士與生態帝國主義進行不懈的斗爭。進行自然環境保衛戰,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資本掠奪自然的本性,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緩資本對自然掠奪的步伐,降低地球環境惡化的程度。從全球范圍看,人與自然矛盾的最終解決,要以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根本變革為前提。馬克思主義者在全球環境治理中任重而道遠。

  (二)對建設“美麗中國”的啟示:深化對我國生態文明理論的理解,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理論自信和實踐自覺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實現了由被動保護到自覺保護的轉變。從中共十二大到十四大,先后提出“保持生態平衡”“開展對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努力改善生態環境”等要求,更多是出于經濟正常發展需要的被動保護,是對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的事后補救。十五大提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十六大把“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對生態的保護開始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十八大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把生態文明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十九大確立了“加快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要深刻理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快速發展的實踐和理論,應注重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來把握:

  1.從生產力方面看,我國政府正盡最大努力處理好發展生產與保護自然之間的關系。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我國跨越了資本主義充分發展階段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物質基礎要求不相稱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要以發展生產力作為中心任務。即使今天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但我們仍然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礎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而經濟的較快、持續發展是以自然資源的快速損耗為前提的。我們仍處于馬克思所說的“物質生產領域”階段,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做到的,就是盡可能合理地調節社會生產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盡可能保護好生態環境。這是我們現在和將來較長一段時間內都必須直面的重大實踐課題。正確處理好生產發展與自然保護的關系,要求人們深刻認識自然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讓“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觀念深入人心,牢固樹立和踐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實踐中,通過建立和完善生態保護制度來規范社會生產活動,把“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貫徹落實到社會生產實踐中去,切實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在2020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就中國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時限向世界作出了莊重承諾。2021年10月,我國政府發布了《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切實將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付諸行動,這充分體現了我國保護生態環境的誠意和決心。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指出,“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作出力爭二〇三〇年前實現碳達峰、二〇六〇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2.從生產關系方面看,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和體現。生產關系的本質區別決定社會制度的根本區別。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決定了社會主義的生產是為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黨的十九大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不斷為人民提供優質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也要不斷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十九大以后,習近平進一步強調,增進民生福祉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的,“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對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關懷,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社會主義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社會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使為滿足人民需要而生產成為可能。不可否認,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多種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社會生產的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還局部存在或為牟利、或為生存等原因而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但可以確信,有真正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有社會主義公有制作為制度保障,這些問題終將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隨著我國生態保護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而得以解決。我國近年來出臺了越來越嚴厲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既是為了呵護我們世世代代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也是由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基本要求。共產主義需要高度而合理發展的生產力,同時也需要優質的生態環境。可見,富裕中國和美麗中國相伴前行,既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

  誠然,任何社會形態的生產方式都是一個有機整體,不能將某一社會制度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截然分開進行片面的解讀。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維度及其發展向度考察,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質及其發展趨勢。從生產力方面考察可以清晰看到,只要推動社會生產發展就有可能導致人與自然的矛盾,這警示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從生產關系方面考察,可以增強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生態文明理論的自信。

  人與自然的關系,終將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完善而達到真正的和諧。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為徹底解決生態危機即人與自然的沖突提供了可能性,而變可能為現實需要社會主義建設者付出艱辛的努力。對中國而言,一方面需要我們的黨和政府根據實踐的發展需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把人對自然的影響限定在合理范圍內;另一方面,需要廣大社會主義建設者具有保護生態環境的高度自覺,身體力行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共同呵護美麗中國持續前行的立足之本。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最新專題

熱議聯想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3.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4. 朝鮮領導落淚
  5. 11月CPI又降了
  6.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7. 宋江的遭遇與奴才的下場
  8. 歷史的“魔鏡”
  9.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視
  10. 李光滿:從刀郎看中國文人的風骨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胡錫進爆出了一個“驚天秘密”?問是誰?造就的胡錫進這類的“共產黨員”,真是可恥!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顏寧女士當選中科院院士或弊大于利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7.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8.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9. 又一處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紀念活動越來越多
  10.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10億巨貪不死,誰死?
  9.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難忘的偉人 永恒的頌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決裂》:我們到底要與誰決裂?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北國的黯然曙光
  6. 《鄧選》學習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