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資本擴張的空間悖論與人的發展空間的生產——兼談馬克思“固定資本就是人本身”的當代價值

元晉秋 · 2023-03-19 · 來源: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公眾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長期以來,人們對固定資本價值核算問題的聚焦導致其所具有的社會歷史內涵被遮蔽。

  談及固定資本,我們會很自然地想到機器及一些生產資料,進而想到這些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方式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核算等問題,這些固然重要,然而如果僅僅聚焦于此,固定資本本身所具有的社會歷史內涵就會被遮蔽。實際上,與固定資本相關的問題并非一個單純的價值核算問題,它還是一個與社會歷史發展和人的發展密切相關的范疇,對此,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進行過集中闡述,其中談到:“從直接生產過程的角度來看,節約勞動時間可以看作生產固定資本,這種固定資本就是人本身。”遺憾的是,由于對馬克思這一觀點的長期忽視,導致人們經常在一些相關問題的討論中陷入困境。在探究固定資本社會歷史內涵的過程中,本文試圖將“固定資本就是人本身”看作馬克思給出的一個重要提示,并試圖在這一提示的指引下闡明資本擴張的空間悖論特別是其出路問題,以凸顯這一觀點的理論價值和當代意義。

  一、固定資本的社會歷史內涵:馬克思的闡述

  馬克思對固定資本的討論主要源于他對資本流通過程的分析。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首先進入馬克思視野的固定資本并非作為生產資料的機器,而是作為資本流通過程中涉及的交換的物質條件特別是交通運輸工具——正是在這里,馬克思提出了“用時間去消滅空間”這一讓后來的許多研究者們十分著迷的命題。與此同時,固定資本在馬克思這里最初的含義也并非漸次地將自身價值轉移到產品上的特殊資本,而是對同一資本在運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形式的規定,如其所說:“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的區別,首先表現為資本的形式規定,即要看資本是表現為過程的統一體,還是表現為過程的特定環節。”也就是說,在這種形式規定中,就資本從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而言,它表現為流動資本;就它居于某一個特殊的階段而言,它表現為固定資本。由于馬克思視資本的運動過程為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所以在進一步的考察過程中,他才將價值轉移方式視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差別,并將固定資本規定為在生產過程中漸次地將自身價值轉移到產品上的特殊資本。在此意義上,馬克思對這種固定資本所具有的社會歷史內涵進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固定資本的形成有賴于社會財富和資本發展到一定程度。固定資本首先是生產資料,其形成有賴于將一部分生產時間投入到生產資料的生產上。而作為固定資本的生產資料并不是直接的消費品,這就要求社會財富發展到一定程度,以使人們可以不必將全部的生產時間都投入到直接的消費品的生產上來。因此,在馬克思看來,只有社會財富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即處在一個比較高的發展水平,固定資本的形成才成為可能。此外,要生產出規模巨大的固定資本,特別是鐵路、運河等交通運輸渠道,資本的發展也要達到一定的高度,因為它有賴于龐大的過剩人口、有賴于資本的集中和積聚等。正是在此意義上,馬克思說,固定資本的形成表明了“財富一般發展的程度”和“資本發展的程度”。

  第二,固定資本表明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固定資本不同于作為原料的一般生產資料。在分析固定資本的使用價值時,馬克思說:“本來意義上的勞動資料只是在生產范圍內并為了生產才被使用,它沒有任何其他的使用價值。”但固定資本作為在生產過程中逐漸耗盡的資本,其使用價值有著獨特的規定,即它在更恰當的意義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工藝條件”和“物質前提”。因此,固定資本可以被視為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指示器”。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特別是勞動資料的形態不斷變化,其最后的形態是“自動的機器體系”,在馬克思看來,“勞動資料發展為機器體系,對資本來說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使傳統的繼承下來的勞動資料適合于資本要求的歷史性變革”,“機器體系表現為固定資本的最適當的形式”。機器體系不僅使自然界當中的自然力轉化為生產力,而且還使人所具有的知識和技能、特別是科學技術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它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則“賦予生產以科學的性質”。因此,馬克思說:“社會的生產力是用固定資本來衡量的,它以物的形式存在于固定資本中。”

  第三,固定資本的發展加劇了工人的異化。作為固定資本的簡單勞動工具發展到機器體系的過程,是一個工人的異化程度不斷加劇的過程。首先,在使用簡單勞動工具進行勞動的過程中,這些簡單的勞動工具表現為單個工人的勞動資料,是工人的活動作用于勞動對象的中介;而在使用機器進行勞動的過程中,機器并不表現為單個工人的勞動資料,工人反倒表現為機器作用于原材料的中介。其次,在使用簡單勞動工具進行勞動的過程中,這些簡單的工具表現為工人身體的“器官”,工人通過自己的技能和活動賦予它以靈魂,掌握工具的能力取決于工人的技藝;而在使用機器進行勞動的過程中,機器本身就是具有力量和技巧的“能工巧匠”,“它通過在自身中發生作用的力學規律而具有自己的靈魂”,由此使工人的活動成為由機器的運轉來決定和調節的“單純的抽象活動”。再次,機器體系是隨著社會知識的積累、整個生產力的積累而發展起來的,作為社會生產力的代表及其發展水平的指示器,“它以物的形式存在于固定資本中”并同工人相對立,其中所體現出的科學和社會知識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識當中,而是作為一種同工人相對立的力量通過機器對他們發揮作用。最后,隨著固定資本的發展,特別是在運用自動化的機器體系進行生產的過程中,工人運用自身勞動力創造價值的力量無限縮小而趨于消失,導致工人同產品之間的直接聯系也消失不見了。生產活動不僅越來越成為同工人相獨立的活動,而且只要工人的活動不再為資本所需,他們就會成為多余的人被拋出社會生產之外。

  第四,固定資本的發展引發了勞動過程的深刻變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由于社會生產力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表現為資本固有的屬性,表現為固定資本的生產力,而這種生產力中“既包括科學的力量,又包括生產過程中社會力量的結合,最后還包括從直接勞動轉移到機器即死的生產力上的技巧”,因此隨著固定資本的發展,勞動過程越發具有“科學的性質”,體現為勞動過程在廣度和深度上越來越受到科學規律的強制。其次,隨著固定資本的形態發展到自動的機器體系,工人的活動即勞動越來越被排斥于財富的生產活動之外,“工人不再是生產過程的主要作用者,而是站在生產過程的旁邊”,勞動在這里日益表現為一種生產過程的監督和調節活動。

  第五,固定資本的發展預示著資本對自身的否定。從最抽象的概念層面看,資本作為一種價值存在,它可以存在于任何特定的使用價值形式之上,并在自身的運動中不斷地采取和拋棄各種特定的使用價值形式,而固定資本表現為一種被束縛在特定使用價值形式中的價值,就這一點而言,固定資本表現出“它是不符合資本的概念的”;從具體的發展過程層面看,對活勞動的使用是資本增殖的前提,但是隨著固定資本的發展特別是自動化的機器體系的運用,活勞動越來越被排斥出生產體系,在財富的創造活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小,由此將導致資本的增殖運動無以為繼;從生產方式層面看,以資本增殖運動為主軸的社會生產方式建立在交換價值的基礎上,它一方面將勞動時間作為財富的唯一尺度和源泉,因而要最大限度地占有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另一方面又竭盡全力地將勞動時間壓縮至最低限度,由此促使了固定資本和生產力的發展。在此過程中,資本總是“想用勞動時間去衡量這樣造出來的巨大的社會力量,并把這些力量限制在為了把已經創造的價值作為價值來保存所需要的限度之內”,但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不斷發展,必然要沖破交換價值這一資本的有限基礎,并成為“炸毀這個基礎的物質條件”。

  第六,固定資本的發展即社會個人的發展。固定資本的發展深刻地改變了財富的生產過程。在運用自動的機器體系來進行生產的情況下,作為“生產和財富的宏大基石”的東西已經不是個人的直接勞動以及這種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個人”的發展,即“人作為社會體的存在”所實現的發展,這種發展建立在人對自然界的深入了解和“對人本身的一般生產力的占有”的基礎之上,機器、鐵路包括各種交通運輸工具等,不過是人造出來的、用以實現人的意志的各種物質器官。從這種“社會個人”發展的角度看,財富不再是占有他人的勞動時間,而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財富的尺度也不再是勞動時間,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即使個人才能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將“真正的經濟”視為“勞動時間的節約”,也即“自由時間”的增多因而是“個人才能的發展”。他還以此來重新審視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并賦予固定資本以全新的內涵(即“固定資本就是人本身”)。具體而言,相對于“社會個人”,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一切具有固定形式的東西包括生產的條件、產品、對象化本身等,都不過是生產運動過程中“轉瞬即逝的要素”,而作為社會體存在的“社會個人”則始終存在,他們既是生產過程的主體(整個生產過程表現為“他們本身不停頓的運動過程”),又始終是生產過程的最終結果,“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更新他們所創造的財富世界,同樣地也更新他們自身”。正是在此意義上,馬克思說:“從直接生產過程的角度來看,節約勞動時間可以看作生產固定資本,這種固定資本就是人本身。”

  二、固定資本的空間修復功能:哈維的補充及其局限

  作為當代新馬克思主義的代表性學者,大衛·哈維(David Harvey)高度重視馬克思的固定資本范疇,并認為固定資本特別是那種“內嵌于建成環境(built environment)的固定資本”,是在馬克思那里提到但“未經展開的范疇”。哈維之所以如此重視固定資本這一范疇,是因為他在考察現實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過程時重新概括了馬克思的危機理論,并在固定資本的生產過程中獲得了某種啟示。

  我們知道,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闡述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資本主義生產相對過剩所引發的危機,它通常被闡釋為有效需求的缺乏或消費不足,簡單來說,就是作為社會大眾的無產者由于貧困而沒有能力購買資本家生產出來的數量龐大的商品,由此使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陷入危機和停滯;二是平均利潤率下降規律作用下導致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行不下去的危機,它強調的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有機成本不斷提高,亦即作為利潤最終來源的活勞動日益被從生產過程中移走,由此造成利潤率下降的持久趨勢并最終導致以利潤為導向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無以為繼。在哈維看來,這兩個方面“都揭示了資本主義矛盾動態的某些方面,卻也都是些其他東西在表面上的顯現”。在此基礎上,哈維將資本主義危機的深層原因歸結為“資本的過度積累”,他說:“馬克思關于利潤率下降的論述的確令人信服地證明,雖然資本家對技術的變革——只要它能生產剩余價值——懷有必然的激情,但它一旦與‘為積累而積累’的社會命令結合起來,就會產生資本的剩余,即資本與運用它的機會相比是過剩的。這樣一種資本生產過剩的狀況叫作‘資本的過度積累’。”具體而言,在資本持續的積累過程中,資本家所生產出的剩余價值數量不斷增加,于是越來越多的剩余資本出現,一旦人們無法為這些不斷增多的剩余資本找到贏利性用途,它們就會面臨價值喪失的危險,由此將導致危機。因此,哈維視資本主義危機為資本的過度性積累危機,它的集中表現就是大規模的資本價值喪失。

  正是在對資本主義過度性積累的動態考察中,哈維發現了固定資本的生產在這一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意義:一方面,固定資本的生產本身就是不斷增加的剩余資本的一個贏利性途徑,它可以實現對剩余資本的贏利性吸收;另一方面,它又帶來了更大的剩余,為資本價值的喪失或更大的危機積聚了力量。因此,固定資本的生產在這里可以被視為解決危機的一個臨時性方案,或者說作為延緩過度性積累危機的一個手段。需要指出的是,在對固定資本的討論中,哈維特別重視那種“建成環境”中的固定資本的生產。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第2卷中對那種“把根牢牢扎在地里”的、“不能被運往國外”和“不能在世界市場上流通”因而對“國民經濟”具有一種獨特作用的固定資本的描述,哈維將“建成環境”視為承載著經濟功能的“許多景觀的大雜燴”,它“由內嵌在物理景觀當中的使用價值組成”,并“可以在生產、交換和消費中得到利用”,如工廠、商店、鐵路、住房、辦公室、醫院等。在資本主義社會關系下,這些要素都被視為商品,其獨特之處在于,“空間方位或空間位置”對它們來說“是一個根本的而非附帶的屬性”,這意味著,如果這些商品在空間中一旦運動了,其價值就會喪失,“它所體現的價值就必定要毀滅”。在這種“建成環境”中,土地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形成至關重要,它們使資本積累朝著一種有利于自身的方式在其中流通并對環境施加影響。在此基礎上,哈維提出了自己關于資本主義應對其過度性積累危機的“空間修復”理論,并始終強調這種“修復”(fix)所具有的“雙重含義”。綜合他在多個場合對這一理論的表述和運用,其內容可以被概括為:一是通過將過度性積累造成的資本剩余和勞動力剩余投入到作為特定環境中物質基礎設施的固定資本的生產上去,由此拖延這些剩余資本價值喪失的時間;二是資本在其積累過程中不斷減少空間障礙,也即馬克思所說的“用時間消滅空間”,由此實現了對資本積累空間的新的拓展。綜合起來看,新的空間與資本積累體系的合并“修復”了即將爆發的危機,從而使資本積累活動又暫時得以延續。因此,作為延緩資本過度性積累危機的手段,固定資本特別是那種“建成環境”中的固定資本的生產,明確地被哈維賦予了“空間修復”的功能。

  從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對資本流通過程的相關考察看,哈維所補充的固定資本所具有的這種社會歷史內涵是可以得到印證的。如前所述,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考察資本流通過程時最初關注到的固定資本是交換的物質條件(交通運輸工具和道路),他指出,“資本按其本性來說,力求超越一切空間限制”,因此,創造這些交換的物質條件“對資本來說是極其必要的”。在此過程中,他首先考察了“讓資本家把修筑道路當作營業由自己出資經營”所需的諸多條件,并且提出最主要的條件有兩個:一是數量足夠的資本“同時它滿足于獲得利息”;二是對資本來說這樣做“有利可圖”。在進一步的考察中,馬克思又強調了“過剩人口”和“過剩生產”是固定資本形成的條件。綜合起來看,固定資本的生產在這里的確不失為一種解決剩余資本價值喪失的手段,它一方面可以成為資本的一種盈利渠道,另一方面吸收了過剩的資本和人口,從而暫時避免了資本的價值喪失。因此可以說,哈維將固定資本的生產看作是延緩過度性積累危機的手段,特別是明確指出其具有“空間修復”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繼承并補充發展了馬克思關于固定資本社會歷史內涵的相關思想——與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他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過程的空間角度以及他對“空間生產”之于資本主義社會重要性的深刻揭示。但是,也恰恰是在這一問題上的某種疏忽或不徹底,特別是其對馬克思所提出的“固定資本就是人本身”的忽視,導致他找不到一個資本主義的替代性方案,而只能寄托于一種所謂的“希望的空間”,一種時空的、辯證的“烏托邦理想”。

  三、從空間修復到空間生產:資本擴張的空間悖論及其出路

  空間修復中內含著空間生產,同時揭示了空間生產對于資本積累的重要意義,以至喬萬尼·阿瑞吉(Giovanni Arrighi)在評述哈維的“空間修復”理論時說,這一理論為“空間生產何以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提供了一種最為合理的解釋”。同哈維等人一樣,阿瑞吉也堅定地認為:空間生產是資本主義的“一個最主要的特征”,它“不僅在緊要關頭對資本主義的生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還是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歷史體系的形成以及向全球范圍發展的最根本的條件”。從空間修復到空間生產,為我們審視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過程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

  很明顯,空間生產的“空間”并非單純的自然地理空間,而是一種具有明顯社會歷史性的空間。在這里,為了更有針對性地闡明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過程,我們將這一具有明顯社會歷史性的空間劃分為三種:一是與資本運動直接相關的空間即市場空間,它包括消費空間和利潤空間;二是處在資本運動外圍但與之密切相關的自然物質環境,即生態空間;三是參與到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主體即人的發展空間。具體而言,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過程表現為一個資本在空間中的擴張過程,一方面,它的運行依賴于上述三種空間,另一方面,它在運行過程中又不斷地吞噬著這三種空間,由此表現為一種悖論式的存在,我們將這種悖論稱之為資本擴張的空間悖論。

  第一,資本擴張的市場空間悖論。市場是資本在其中運動的空間場域,對于追求自身增殖的資本來說,只有將已經負載著剩余價值的商品銷售出去,資本才能實現自身的增殖,而商品能否被銷售出去取決于市場上已有的消費空間。因此,資本對于市場空間的依賴首先是對這種已有的消費空間的依賴。然而,在追求自身價值增殖的過程中,資本會最大限度地生產商品并以最大限度地增殖自身,由此導致原有的消費空間被迅速填滿(甚至出現過剩),這意味著資本在運動過程中吞噬了自身賴以存在的消費空間,由此產生了資本擴張的市場空間悖論之一,即消費空間悖論。此外,資本對剩余價值的追求直觀地體現為對利潤的追求,利潤越高,資本的動力越充足,而沒有利潤,資本的運動就會終止,因此,資本的存在依賴于市場上已有的利潤空間,且這種利潤空間越大,就越能吸引更多資本參與其中。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本參與其中,各資本之間必然形成激烈的競爭,而隨著這種競爭的展開,原有的利潤空間會迅速縮小甚至沒有利潤,這意味著資本在運動過程中吞噬了自身賴以存在的利潤空間,由此便形成了資本擴張的市場空間悖論之二,即利潤空間悖論。資本擴張的這種市場空間悖論,迫使它在運動過程中必須不斷地進行空間生產,大體上看,它圍繞兩個方面而展開:一是從廣度上生產新的消費空間和利潤空間,即在原有的消費空間和利潤空間被吞噬之后,資本會不斷地尋求具有消費空間的新地域并把商品銷售到那里,不斷地尋求具有利潤空間的新地域并將資本投入到那里(這也是經濟全球化最直觀的體現),然后繼續吞噬這些新的消費空間和利潤空間。二是從深度上生產新的消費空間和利潤空間,這有賴于生產主體的創新及科學技術的發展,例如通過創新或升級產品,生產出人們新的需求,從而獲得新的消費空間;通過創新和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降低成本,不斷地生產出新的利潤空間。在此過程中,一旦原有的市場空間耗盡,而新的空間生產受阻,資本運行就會停滯,表現為經濟危機。

  第二,資本擴張的生態空間悖論。在資本運動過程中,產品的生產需要以自然界中各種自然資源為原料,生產過程也離不開一種適宜于進行生產的自然生態環境,而對于作為生產主體的人來說更是如此——若這種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不僅生產無法正常進行,還會直接危及人的生存。因此,資本運動過程依賴于一種良好的自然生態空間。但是在資本運動過程中,由于價值增殖永無止境,所以資本首先會最大限度并源源不斷地從自然界中攫取自然資源用于產品的生產,由此造成自然資源的日益枯竭;而在生產過程中,各種廢水、廢氣、廢渣被源源不斷地排放出來,由此造成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進一步看,為了不斷地生產出新的消費空間,產品的更新和換代速度被迫日益加快,消費主義得以盛行,由此造成的是大量產品未經充分使用而迅速地轉化為生活垃圾,這樣就進一步地加劇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最終使資本喪失其運行所依賴的生態空間并危及人的生存,此即資本擴張的生態空間悖論,具體表現為生態危機。資本擴張的這種生態空間悖論,迫使資本在運行過程中必須不斷地進行生態空間的生產,如在生產過程中加大環境保護力度、采用節能環保新技術進行生產等,但是由于價值增殖是資本運動的根本目的,所以只有在有利可圖時,資本才可能進行這種生態空間的生產。

  第三,資本擴張的人的發展空間悖論。人的發展空間即人的各種才能的發展所需要的時間,對此,馬克思曾說:“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在資本運行過程中,其價值增殖高度依賴于人的勞動時間特別是剩余勞動時間,因為資本的增殖部分就是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為了最大限度地增殖自身,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即進行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由此使工人用以發展自身各種才能的時間被資本全部吞噬;另一方面,為了縮短工人必要勞動時間從而相應地延長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即進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資本會通過發展和深化勞動分工來提升生產效率,由此使工人的活動越來越被固定到某一局部的操作上,“以致每一種操作成為一個特殊工人的專門職能”,長此以往,身體和技能的定型勢必使大多數工人喪失其發展空間,即很難再學會和適應需要新的技能的其他操作,這正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描述的“局部工人”的狀況。在此意義上,資本的增殖過程成為一個不斷地吞噬人的發展空間的過程。由于,資本在運行過程中又深度依賴于這種人的發展空間,例如資本需要不斷地為自身創造出新的消費空間和利潤空間,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持續地創新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而持續地創新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主要依賴于人的發展空間,即依賴于人的各種才能的不斷發展,在此過程中,即便是依靠少數人實現了某種技術上的創新,應用這種新技術所引起的生產過程的變革仍需要大量的普通工人來適應,而這對早已成為“局部工人”的普通勞動者來說,適應這種新的操作會面臨巨大的困難。因此,資本一方面不斷地吞噬人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又深度依賴于人的發展空間,資本擴張的人的發展空間悖論由此生成。為此,資本在運行過程中不得不進行人的發展空間的生產,如對研發人員的資金投入、經常性地進行員工培訓等,但這同樣也只是在資本有利可圖時,它才會這樣做。

  資本擴張的上述空間悖論表明:其一,資本要保存自身,就必須不斷地為自己生產出自身運動所需的各種空間;其二,作為資本自我保存的條件,在上述三種空間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人的發展空間;其三,在上述空間的生產過程中,資本暴露出了自身的內在局限,即只是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才會進行這種生產,由此導致資本在運動過程中不斷地產生各種沖突和危機。在馬克思看來,這些沖突和危機,“是忠告資本退位并讓位于更高級的社會生產狀態的最令人信服的形式”,因此他提出要“消滅資本”,但他強調說:消滅資本“不是通過資本的外部關系”,而是要通過“被當作資本自我保存的條件”來進行。在此,如果說空間生產已經顯示為資本自我保存的條件,那么,究竟應當如何通過資本的空間生產來消滅資本呢?

  四、“固定資本就是人本身”:馬克思空間生產的價值旨歸

  對于如何通過資本的空間生產來消滅資本,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提出的“固定資本就是人本身”可視為一種提示,即通過“節約勞動時間”來生產作為“固定資本”的“人本身”。具體而言,一方面,空間生產特別是人的發展空間的生產是資本進行自我保存的條件,而人的發展空間即人的“自由時間”“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其生產要通過勞動時間的節約來實現;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盡可能地壓縮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是資本的內在要求,資本總是力圖“使整個社會的勞動時間縮減到不斷下降的最低限度”,這樣就在客觀上為每個社會成員創造出了大量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在此意義上,資本的運動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為人的發展空間的生產創造條件的過程。但從資本本身的規定看,它之所以要壓縮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僅僅是為了將更多的自由時間轉化為剩余勞動時間,其結果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它在第一個方面太成功了,那么,它就要吃到生產過剩的苦頭。”據此,馬克思認為:“這個矛盾越發展,下述情況就越明顯:生產力的增長再也不能被占有他人的剩余勞動所束縛了,工人群眾自己應當占有自己的剩余勞動。”換言之,通過“節約勞動時間”來生產作為“固定資本”的“人本身”是資本進行自我保存的條件,但是它一旦這樣做了,資本便“違背了自己的意志”、開啟了對自身的自我否定模式。因此,通過“節約勞動時間”來生產作為“固定資本”的“人本身”,意味著社會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革:一是社會生產的目的發生了改變,即社會生產不再以交換價值為目的,而是以交換價值為手段,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二是衡量財富的衡量尺度發生了改變,即財富的衡量尺度不再是勞動時間,而是非勞動時間,即用以發展人的各種才能的自由時間。

  資本擴張的空間悖論,本質上是資本內在否定性在時空維度的展現,其所表明的是資本的自身限度,體現在社會生產方面,即這種社會生產只能在有限的時空中進行。通過“節約勞動時間”來生產作為“固定資本”的“人本身”,是資本內在否定性的實現,是對資本主義生產的揚棄和超越,它使社會生產具有了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因為它走向的是無限廣闊的人的發展空間的生產。在此意義上,人的發展空間的生產是馬克思所提示的社會生產發展的最終出路,即在這種社會生產過程中,一切空間的生產都要以人的發展空間的生產為價值旨歸。

  黨的十八大以來,空間生產越來越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和行動自覺,一個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其中不僅明確提出了“用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用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等內容,而且還通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五大發展理念”對當代中國的空間生產之路作出了規劃。“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根本上明確了當代中國的空間生產是一種人的發展空間的生產。“五大發展理念”則系統地闡明了當代中國社會生產發展過程中的兩個基本問題:一是發展的動力問題,即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發展過程中,資本的增殖活動是推動社會生產發展的第一動力,各種創新服務于資本增殖的目標。創新在資本主義社會表現為資本增殖的手段,相應地,資本自身的限制便成為了各種創新的限制。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下,社會生產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生存發展需要、進而促進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此條件下,各種創新可以突破資本自身的限制,并直接作為推動社會生產發展的力量來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二是發展空間問題,即通過“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來開拓社會生產的發展空間。具體而言,協調發展強調發展的整體效能,整體效能的最大化有賴于補齊短板,這種補齊短板的過程也即形成新的發展空間的過程;綠色發展旨在為社會生產和人的生存發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態空間;開放發展使中國深度融入世界,與世界各國共同創造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共享發展旨在促進全體成員的自由全面發展,它要通過人的發展空間即自由時間的生產來實現。在這里,人的發展空間的生產不僅為社會生產創造出了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且它本身還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因此,在新發展理念中,共享發展是社會生產發展的根本,它既是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的最終歸宿,也是創新發展的最終歸宿。在此意義上,新發展理念所明確的當代中國社會生產的發展空間,其核心正是人的發展空間。

  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發展過程中,動力充足而空間缺乏是其所面臨的主要問題:資本增殖永無止境,由此為社會生產注入了充足的動力,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充分發展必然導致消費空間和利潤空間的缺乏,由此使社會生產過程經常陷入危機和停滯,表現為資本擴張的空間悖論。當代中國的新發展理念將創新作為推動社會生產發展的第一動力,將社會生產發展空間的核心明確為人的發展空間,一方面,通過社會生產過程中的持續創新,為人們生產出了越來越多的用于提升自身各種才能的自由時間,由此實現了發展空間的開拓;另一方面,自由時間的延長、人的各種才能的提升又為生產過程中的持續創新提供了支撐,從而賦予社會生產發展以不竭動力。發展動力與發展空間的這種相互促進關系,保證了社會生產的健康永續發展。在此意義上,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五大發展理念”,正是馬克思通過“固定資本就是人本身”所提示的新社會生產及其內在規定在當代中國的生動體現。

 

烏有之鄉網站特別附錄:

  烏有之鄉網站募捐公告

  (2023年3月)

親愛的讀者、作者、紅友們:

  到今年九月,烏有之鄉將迎來建立二十周年的時間節點,期待那時我們能共同慶祝紀念。近二十年來,烏有之鄉在反對帝國主義(美西方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詆毀否定毛主席和毛澤東思想及革命英烈,否定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道路和成就)、反對新自由主義(鼓吹市場化、私有化、買辦化、資本全球化)、反對修正主義(閹割歪曲抹黑淡化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宣傳捍衛毛澤東思想、捍衛共產黨的領導、捍衛社會主義制度、捍衛工農兵勞動人民利益、捍衛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安全的意識形態斗爭中,烏有之鄉大力弘揚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堅持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積極戰斗,走過了曲折復雜的艱難歷程,為下崗工人、失地農民、被欠薪民工、碼農等深受剝削和壓迫的勞動人民積極發聲,使得一些愛學習肯思考的勞動群眾及其優秀子弟從思想上政治上逐步清醒覺悟起來,讓一些積極向上的進步青年找到了人生方向,聯絡了曾經跟隨毛主席參加兩場革命的革命前輩及其優秀兒女、在毛主席生前身后都始終如一保衛毛主席捍衛毛主席忠于毛主席的紅色衛士、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工農兵學干且頂著逆流繼續堅持社會主義的先進分子、在后毛時代先后覺醒的中青年朋友、在國際共運陷入低潮時期仍然真心信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知識分子群體,成為社會輿論場上一個重要的紅色陣地。并且,從這里先后走出了一批一批的紅色戰友,開辟了新的戰線,發展了新的陣地,創建了數家新網站和一批自媒體賬戶,豐富和開拓了紅色陣營,為21世紀中國紅色大潮的發展做出了歷史的貢獻。

  近幾年來,時局維艱。大疫影響,盡人皆知。妖魔鬼怪,暗中作祟。如今,我們迫不得已向大家提出不情之請。因為網站處境十分艱難,經費缺口壓力很大,現向廣大熱心紅友進行募捐,懇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幫助,以期能夠緩解壓力,度過艱難時期。

  有人勸我們放棄陣地,不要再辦下去了,我們認為這是不合適的。再難,也要堅守!我們的信念來自于對毛澤東思想的信仰,來自于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上甘嶺陣地上的志愿軍戰士,是我們的榜樣。我們可以因戰斗而犧牲,但是絕不可以因困難而放棄。

  當年捍衛國有資產抵制私有化的通鋼工人階級的優秀代表吳敬堂師傅和革命前輩鄧力群、魏巍、馬賓、張全景、衛建林、李際均、李成瑞、林伯野、陶魯笳、秦仲達、楊德明、武光、孫永仁、劉實、韓西雅、李新中及人民知識分子吳易風、周新城、錢昌明、艾躍進、曹征路……他們留下的遺愿和囑托,我們永遠銘記在心,始終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宣傳捍衛毛澤東思想,繼續革命,永不投降。

  我們珍惜每一分力量,信任和支援將激勵我們更好地堅持前行,盡力做出新的貢獻。

  接收捐款的賬戶:

  (1)烏有之鄉網站微信號:wyzxwk101;

  (2)烏有之鄉網站站長范景剛微信號:F13910426398.(也可以直接用手機號搜索)

  (3)支付寶賬號:13910426398

  (4)中國工商銀行卡(帳)號:6215 5902 0001 1314 820.(戶主姓名:范二軍)

  每筆捐款都請留言備注捐款人姓名和聯系電話,以便我們在可能的時候聯系回饋。

  感謝大家一路走來所給以的熱愛、信任和支持!

  烏有之鄉網站(WYZXWK.COM)

  站長:范景剛(13910426398)

  2023年2月27日星期一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最新專題

熱議聯想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3.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4. 朝鮮領導落淚
  5. 11月CPI又降了
  6.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7. 宋江的遭遇與奴才的下場
  8. 歷史的“魔鏡”
  9.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視
  10. 李光滿:從刀郎看中國文人的風骨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胡錫進爆出了一個“驚天秘密”?問是誰?造就的胡錫進這類的“共產黨員”,真是可恥!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顏寧女士當選中科院院士或弊大于利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7.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8.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9. 又一處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紀念活動越來越多
  10.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10億巨貪不死,誰死?
  9.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難忘的偉人 永恒的頌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決裂》:我們到底要與誰決裂?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北國的黯然曙光
  6. 《鄧選》學習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