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現實性思想具有基礎性的價值。對現實的研究關乎馬克思對思辨的形而上學的超越、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融通,及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進一步深化;而且就現實意義而言,也關乎對當代中國和世界現實問題的戰略思考。筆者認為,“現實”概念經歷了馬克思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思想的揚棄,又經歷了馬克思自身思想的演變,以及后繼承者對“現實性”思想的發展,最終確立了以唯物史觀為思想核心的內在結構和思想原則。
1
現實的辯證總體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現實的辯證總體性原則源于黑格爾的哲學思想。從黑格爾的“現實性”思想的論證可以看出,辯證運動形成了現實的綜合特征,也就是存在因其自身分裂產生張力而具運動性,或者說存在的兩分性使得存在不只是其本身,而總是具有向外自我實現的趨勢,并被包括在推動其向前發展的變化進程中。因此本質與實存屬于一個交互作用的領域,這種交互作用就是矛盾的源泉:存在的內在割裂性產生趨向統一的張力,便形成自我的否定之否定的運動性,推動著事物朝著它們的發展潛能方向運動。正如花朵開放時花蕾消逝,結果時花朵又成為虛假的存在形式,但它們的流動必然構成了完整的統一生命體一樣,事物內在性與外在性的差異賦予了“現實” 走向超越外在直接性的驅動力,并賦予其自身發展的、聯系的、過程的自我確定的辯證性,而現實自身的辯證運動性又必然被理解為無法拆分的開放的總體性。
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現實的歷史發展辯證的總體性思想,即現實不是靜態的或結果性的給定物,而是通過對歷史的追溯達到對未來展開的必然性的把握。但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把現實“作為自我綜合、自我深化和自我運動的思維的結果”,顛倒了其“頭足倒置”的思想,將黑格爾現實性思想的起點由實體的抽象形式回歸到了現實世界的豐富內容中,并將意識作為“存在的意識”賦予其歷史性特征。馬克思把歷史的全部運動理解為“既是它的現實的產生運動——它的經驗存在的誕生活動——同時,對它的思維著的意識來說,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認識到的生成運動”。進而,馬克思通過“從抽象到 具體”的辯證法對具有動態歷史性的現實總體加以闡述。進而,馬克思通過 “從抽象到具體”的辯證法對具有動態歷史性的現實總體加以闡述。“從抽象到具體”就是理論抽象上升到思維具體,即憑借思維的范疇、概念,在邏輯上 呈現社會總體的產生、發展的歷程,使現實總體在思維上具體再現的科學 方法。
馬克思切中現實的辯證總體性方法——“從抽象到具體”——就是通過邏輯思維的綜合力量,把事物各個方面的本質認識按照它們固有的關系連接起來,將現實歷史復雜的演化過程在思維中呈現出來,并把它們綜合成一個各方面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總體,亦即就社會而言具有總體性特征的社會現實。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從抽象上升為具體”如同黑格爾的存在 自身分裂與統一、循環往復、揚棄的辯證關系一樣,不是單一的線性思路,而 是通過在“抽象與具體”之間的往來波動和交相映證所形成的一種對事物 “總體”的把握。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和對資產階級古典經濟的分析批判,就是現象總體中抽象出某種結構,并在頭腦中具體再現資本主 義社會的現實。馬克思《資本論》的整個科學理論體系也是運用這種方法 建構起來的。
“現實”如同一個沒有邊緣的整體,由歷史滾滾而來,又不斷地向那個由于自身矛盾體的否定之否定的揚棄而“必然”地向未來展開著,但無論如何,這個“現實”意味著一個總體發展的趨勢。這就是黑格爾通過存在的自身分裂得出的承載著社會性和歷史性的現實的辯證總體性原則,后被馬克思及馬克思的后繼者批判繼承。馬克思主義者去除了黑格爾“絕對精神” 給予現實的先驗結構,真正地從社會實存出發,并通過辯證法的合理性把握社會現實。
2
現實的經濟本質性原則
從以上論證我們看到,黑格爾賦予了“現實”以辯證歷史運動特征,并通過“現實”是“本質與實存的統一”昭示了其批判純粹主觀思想,強調必須通過內外統一于自身的現實事物展現其本質的“現實”觀點。然而,作為現實事物 (實存)所依據的內在本質卻被理解為一個“先驗的結構”,而且作為這個先驗 的本質被確立為神秘抽象的“絕對精神”,使得作為內外統一于自身的“現實 事物”成了這個神秘的內在本質的自我對象化體現,使得具有真正豐富內容的社會經驗現實作為抽象神秘的絕對精神的異化(外化)以及異化返回自身而被扼殺,使得黑格爾的現實性思想成為抽象無根的空中樓閣,也因此使得黑格爾試圖擯棄純粹主觀思想而接近的“現實”仍是被思想遮蔽的、空洞的、遠離現實的“現實”。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針對黑格爾“國家決定市民社會”的顛倒,批判了黑格爾將“抽象的現實”替代“真正的現實”。馬克思認為,現實本身存在著本質層面,但絕不是黑格爾理解的從先驗的虛幻的絕對精神那里獲得的“抽象本質”,而是應該從真正的社會現實中獲得的“真正的本質”。那么這里就需要論證兩個問題:什么是真正的社會現實?由什么來確定現實的本質?
什么是“真正的社會現實”,即社會現實的內涵是什么呢?馬克思對社會現實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馬克思的社會現實理解經歷了早期與自我意識對峙時期的直觀的、非反思的“現實”理解,而后借鑒費爾巴哈“感性的對象性”和“現實的人”的思想,把歐洲自柏拉圖以來將現實所歸于的理念世界拉回到了具有確定性的、以自身為根據的、感性經驗的“現實的人”的世界。只有從事物質生產活動所具有的社會性意義的活動主體——“現實中的個人”——才能超越費爾巴哈“類”的抽象性,才能作為構建“現實”的主體,同時也只有作為“現實中的個人”的主體從事的全部活動所構建的歷史才能被稱作“現實”。這就是“現實中的個人”以物質生活的感性存在作用于對象的創 造活動的生存。
這樣,以“現實的個人從事物質生產所創造歷史”立論的“現實觀”突破了純粹意識的內在性,將人的本質深刻地確立起來,現實的主體與世界完美的統一。這個社會現實終于被理解為生動的、具體的、不斷生成的統一體,在其中存在者現實地存在,而存在者的現實存在就是歷史的生產。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馬克思現實觀的確立與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緊密 相連。馬克思的“現實”,應該是真正地從現實的個人出發,從現實中個人的物質生產出發,從內容豐富的社會實存出發的經驗的人的現實。這樣,社會現實的內涵就最終被馬克思理解為:從事物質生產的個人所創造的全部歷史。
社會現實的內涵被確立為產生歷史經驗的全部運動,或者說從事物質生產的個人所創造的全部歷史,那么,社會現實的“真實本質”就應該從這個具有真正豐富內容的社會經驗實存(社會現實)中獲得,即從這個由現實中的個人所從事的物質資料生產而創造的歷史中獲得。進而需要我們掌握的就是由此而產生的下一個問題:由什么來確定社會現實的本質呢?亦即社會現實依據什么在其中必然展開呢?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中,社會的現實本質乃是生產方式,它從人的關系中產生,并在改造人的關系中起作用。這種生產方式也可以稱為人類社會基本結構的“生產關系”,但無論如何生產方式在歷史中自身生成和變化發展,所以社會現實就是生產方式變動結構的歷史整體。
3
現實的勞動實踐性原則
馬克思把現實理解為自身發展辯證的歷史過程,一個一直處于否定之否定的揚棄運動中的總體,并認為可以通過社會實存的歷史性和內在本質(經濟結 構)的理解來把握現實發展。而這個內在本質所內蘊的強烈活性就是由人們的 勞動實踐活動。馬克思認為,黑格爾辯證法否定之否定環節中的“真正的活動 和自我實現的活動”,雖然是抽象的、邏輯的、思辨的精神勞動,人的本質的對象化不過是在意識思維中的占有,但是應充分肯定黑格爾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 則的否定性。這便確立了勞動作為人的本質的現實性觀點:在勞動中,一切對象對人來說成為他自身的對象化,成為確證和實現自我的對象,因而成為人自己本質力量的現實。人作為現實的類的存在物,實現自我的全部類力量,只有在通過人的活動創造歷史的現實中,這種力量才能彰顯。馬克思拋棄了黑格爾 “勞動的抽象精神活動本質”——自我意識,繼承了黑格爾“把勞動看作人的本 質”思想,勞動作為人的自我確證的本質,勞動在現實層面上表現為人的對象 化,是在思維中反映出對象化的表現,并且在對象性中實現自我的思想。
一方面,馬克思認為本體論意義上的勞動還包含著社會關系,勞動是社會存在的基礎,勞動創造人的社會和人的歷史。馬克思將勞動看作現實的人的基礎性或者說第一性的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勞動本身的范疇被擴大,除了作為基礎的生產性內涵,同時也作為社會政治活動、社會革新而成為社會現實總體充滿生機發展動力的內蘊。總之,勞動伴隨著、實現著社會歷史的人的發展,人在勞動中不斷豐富和展現他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人在勞動中不僅形成現實性的自然屬性、精神屬性和社會屬性,而且生成著以勞動性為基礎的實踐活動的其他形式:政治活動、倫理活動。所以,馬克思實踐概念的核心內容——勞動,既包含著物質生產活動,也包含著物質生產活動之上的政治思想活動。不僅物質勞動創造價值,而且政治思想活動也生產著價值,整個人類社會都因這些活動(勞動)而成為歷史性的存在和主體性的存在。
原載于《哲學動態》2020年第11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