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有兩種,一種是對于客觀存在的事物的指代,以方便人類進行有效率的交流與溝通;另一種是人為臆造出來的、無法在現實世界找到相對應的客觀事物的虛擬概念,或者指向性不明確、令人不知道對應的究竟是哪些事物的疑惑概念。
前一種語言,是活潑生動、土生土長的語言。后一種語言,我認為是一種符號化的語言,即沒有現實意義的、流于形式的語言。
比如,令我比較感到疑惑的是,什么是“人民”?理論界似乎還給不出答案。在強調階級斗爭的年代,人民主要指的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以及一部分思想上進步,行為上主動進行自我改造的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大部分的官僚主義者以及資產階級是改造與專政的對象,他們不是人民,人民將對其按照“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則進行改造。
現在不講階級與階級斗爭了,“人民”這個概念也隨之模糊化,喪失了明確的邊界。如果有人問,哪些人是人民?這個問題在如今恐怕很難回答。有人說,愛國者就是人民,那愛不愛國的評判標準是什么呢?是聲音喊得越大聲就越愛國嗎?那那些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又算不算得上是人民。還有人說十四億國人都是人民,那照這個說法,同時也按照人民民主專政的提法,我國就沒有了專政的對象,這不符合常識和邏輯。有人說為國家經濟作出貢獻的企業家就是人民,那自給自足的農民群眾、小手工業者以及工人又屬不屬于人民呢?諸如此類疑問,現在似乎還沒有答案。
“人民”成為了一種抽象符號,日漸脫離了其本應具體對應的活生生的人的范疇。在沒有明確“人民”所指代的對象的情況下高喊“人民”,這是不好的,因為口號化、符號化的“人民”替代了鮮活的、具體的每一個人,符號語言凌駕于具體生命之上。將本應對具體的、活生生的人的關懷和注意力,全都放到了抽象的、空洞的“人民”這兩個字上面,會造成指鹿為馬的困境。
請各位批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