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駁“元朝不是中國的王朝”

羅瑋 · 2023-02-06 · 來源:中國歷史研究院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元朝正式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300多年的多政權并立局面, 用行省制度把廣袤的邊疆與中原統一在一起,對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意義巨大,是中國歷代王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作者:羅瑋

  來源:《歷史評論》2022年第3期

  元朝正式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300多年的多政權并立局面, 用行省制度把廣袤的邊疆與中原統一在一起,對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意義巨大,是中國歷代王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筆者的《駁“崖山之后無中國”說》刊發后,在網絡上獲得不少積極回應和熱情支持,但也有一些反對聲音,試圖否定元朝是中國歷史脈絡中的一個朝代。反對者廣泛搜羅各種似是而非的材料,斷章取義、脫離具體語境地引述史料,或者隱藏重要信息,甚至干脆篡改史料,試圖誤導普通讀者。

  拙劣的“駁斥”

  我們先來概述一下這些反對者的“駁斥”。

  他們首先將晚清以來重要人物關于元史的言論作為“重磅武器”,試圖對元朝進行“權威”定性。比如,搬出毛澤東曾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談到的元朝滅宋一事,來否定元朝及其作為中國王朝的合理性。事實上,毛澤東在該文中是借元朝滅宋等作古今對比,論證游擊戰的重要性,以堅定人民的抗日決心,從來沒有否定元朝是中國的王朝。并且,筆者在核查《毛澤東選集》后發現,反對者在摘引時還有意篡改了原文,如將原文中的“元朝”和“清朝”,改成“蒙元”、“滿清”這類帶有民族色彩的詞語。

  類似地,反對者還節錄魯迅、郭沫若、范文瀾等著名作家、歷史學家有關元史、清史的言論,完全無視作者鼓勵各族人民團結起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根本目的,完全不顧這些言論發表時的具體歷史背景,更不提及這些作家和學者后續的思想發展變化。摘引文本中甚至還出現寫錯書名的低級錯誤,如將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寫成《中國歷史簡編》。下文就以反對者所摘引的范文瀾書中言論,作為典型案例進行展示。

  反對者引用范文瀾的言論,稱“滿族人口少,文化低,不能滅亡中國,可是中國竟被滅亡了”,并標明引自“《中國歷史簡編》2002版”,意在突出這是很“新”的言論。

  首先,據筆者核查,其所引版本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2002 年第2次印刷的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實際上,該句“不能滅亡中國”后還有“加上漢奸的助力,也還不能滅亡中國”。反對者不加說明就擅自刪減,已有失嚴謹。更重要的是,《中國通史簡編》寫成于1941年的延安,當時中國人民正在全力抗擊日本侵略者,反對者并沒有將這一重要信息告訴讀者。

  其次,2000年版的“前言”中明確寫道,“書中某些用語,如‘中國’一詞,有時是指中原漢族地區,并非現代國家意義上的中國。諸如此類,讀者自可鑒別”,反對者也沒有告訴讀者這一內容。

  最后,1951年,范文瀾在《新建設》發表《關于〈中國通史簡編〉》的講話記錄,對該書進行評價,開篇即言,“我對我寫的《中國通史簡編》是不滿意的,早就想修改”。此后不久,范文瀾就開始重新編寫中國通史,從1953—1965年陸續撰成4冊,出版時題為《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范文瀾逝世后,此書于1978年再版時,書名改為《中國通史》,以與1941年出版的《中國通史簡編》相區別。后蔡美彪等學者續寫完成《中國通史》共10冊。在這套《中國通史》中,我們再也看不到《中國通史簡編》里那些把元朝和清朝統一中國當作“異族滅亡中國”的陳舊觀點,這也體現了范文瀾等老一輩歷史學者思想的發展。這些情況,反對者同樣沒有告訴讀者,或許他們根本就不了解。

  事實上,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后,中國知識界借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英雄事跡如岳飛抗金、文天祥抗元、史可法抗清等,來激勵民眾的抗日決心,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學者從未將兩者等同。歷史學家蒙思明早在20世紀60 年代就闡明:“決不能把十三、十四世紀的反元斗爭和近代的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或反抗美國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等同起來。”

  反對者還引用宋、明兩代后期出現的貶低女真、蒙古、滿族等族群的言論,宋遺民、明遺民仇視新朝的言論,以及太平天國時期和清末民初的反清排滿言論,來否定元朝是中國的王朝。實際上,中國古代一些政權更替、民族矛盾暫時突出的特殊時段,如南宋后期、明末和晚清,“華夷之辨”等思想便易流行。不過,這些言論是特定時期、特定人群的思想,并不是國人長期穩定的歷史認識,更不能作為歷史價值判斷的依據。而那些反對者妄圖用這些特殊時期存在的“夷夏之防”言論,佐證“元朝的非中國性”,實屬斷章取義。

  綜上,反對者往往立場先行,采擇那些有利于自己的思想“資源”,甚至不惜通過篡改原文來支撐自己的觀點,而不是立足于客觀史實。這類“自說自話”的言論,除了迷惑少數網友外,著實難以令人信服。

  反對聲音的謬誤

  一直以來,無論是從元朝的政治制度與國家結構,還是從時人及后人的評價來看,“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王朝”,都是不刊之論。但隨著網絡的日益發達,逐漸出現一些質疑“元朝是中國的王朝”的聲音,甚至稱元史是中國的“亡國史”、“殖民史”,這類觀點雖遠談不上是主流,卻在一定范圍內流傳。筆者查驗了這類觀點及其依據和邏輯,發現基本都脫離史實,是濫用現代概念、妄圖煽動網民仇恨情緒的“奇談怪論”。

  其一,凡是質疑“元朝是中國的王朝”,甚至斥元史為“亡國史”、“殖民史”的錯誤觀點,其基本依據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是‘異族統治的時代’,所以不是中國或華夏”。這里涉及兩個核心問題:

  第一,中國的歷史是不是就只等于漢族的歷史?中國的文化是不是僅指漢族的文化?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漢族的歷史文化確實占主體,但中國歷代王朝是多民族統一的超大型政治實體,即使是漢、唐、宋、明等漢族統治者建立的王朝,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也是不可分割之一部分。

  第二,需對“中國”這一概念進行辨析。在古代,“中國”一詞更加偏向地理概念,而非現在的政治實體概念;“華夏”、“夏”或“中華”則更偏向文化概念。那些質疑“元朝是中國的王朝”的論調,往往不分古今、不加分辨地直接用現代“中國”概念裁斷古代歷史,最終只是玩弄文字游戲,偏離歷史事實。

  古人對“中國”、“華夏”的理解往往更具包容性和變通性,更注重其地理、文化屬性而非血緣屬性。這在國力強盛的時代體現得尤為明顯,展示了一種文化自信。如《尚書》云“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孔子曰“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孟子說“吾聞用夏變夷”;韓愈言“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皇甫湜《東晉元魏正閏論》云“所以為中國者,以禮義也”;陳黯《華心》曰“夫華夷者,辨在乎心,辨心在察其趣向”。因此,僅憑元朝不是由以漢人為主體的政治集團建立的,就將其排除在中國歷代王朝序列外,是站不住腳的。元朝統治者和士大夫也都勉力立漢制、行漢法,名儒許衡曾向忽必烈上疏:“國家之當行漢法無疑也!”郝經曾高呼:“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國之道,則中國之主也!”

  其二,那些反對者還經常鼓噪:“成吉思汗不是漢人,不能算是中國政治人物。”似乎這位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并列的“一代天驕”,是與中原完全隔離的海外人物。但細究蒙古早期歷史就會發現,史實跟這些人的憑空想象相去甚遠。12世紀初至13世紀初的中原王朝是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相關研究表明,金朝曾授予成吉思汗官職“察兀惕·忽里”,成吉思汗也以此自稱。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后,他首先征召的宗教人士,恰恰是中原道教全真派領袖丘處機。丘處機不遠萬里來覲見成吉思汗,兩人相談甚歡,成吉思汗尊稱丘處機為“神仙”,并奉其為“國師”。成吉思汗還明確要求侍臣用漢字記錄丘處機的講授內容,“以示不忘”。丘處機返回中原后,成吉思汗多次下詔慰問,更在手詔中直言,“我這里常思量著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可見,成吉思汗與中原文化非但沒有隔膜,而是聯系密切。成吉思汗部興起前后的蒙古諸部也始終與中原頻繁互動,如“泰赤烏”、“王汗”、“太陽罕”等這些蒙古早期部落及首領的稱號,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

  其三,有的論調以蒙古前四汗時期國號“大蒙古國”不是漢式國號為由,質疑“元朝是中國的王朝”。這也是昧于史實。實際上,蒙古政權行“大蒙古國”國號的同時,還存在著漢文國號“大朝”,并在其統治的中原地區廣泛使用這一國號。

  “大朝”這一國號在蒙元時期史料中,出現得極為頻繁。主要場合有四:第一是錢幣,蒙古政權在中原所鑄錢幣,今仍有兩種存世,其名皆有“大朝”二字,即“大朝金合”與“大朝通寶”。第二是公文,目前所見的文集與碑刻中保留的蒙古時期公文,有很多都使用“大朝”國號。第三是碑傳,現存石刻集、石刻目錄以及元人文集中的碑傳行狀文字,有不少提及“大朝”。第四是史籍,元末所修《宋史》《金史》、明初所修《元史》中,也多處提及“大朝”國號。“大朝”是蒙古政權建立元朝之前行用的漢文國號,已是元史學界共識。一些質疑者有意無意忽視這一點,而妄加否定元朝是中國王朝,并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元朝是中國的王朝”不可辯駁

  縱觀歷史,元朝統治者著力于將自身塑造為正統王朝,將元朝納入中國歷史序列,這體現在諸多方面。

  其一是年號、國號。早在建立正式國號“大元”之前,忽必烈就采用漢式年號“中統”,即“中華開統”之寓意;他還在《建國號詔》中宣稱元朝是堯舜禹湯、秦漢隋唐的合法繼承者,即“紹百王而紀統”,并以《易經》作為國號“大元”的來源。對這一套年號、國號的制定思路,忽必烈公開宣稱是“法《春秋》之正始,體《大易》之乾元”,充分遵循并發展了中原傳統制度。甚至連元朝太廟的元太祖成吉思汗祭祀曲中,也有“天扶昌運,混一中華”的曲詞。

  其二是自我認同。無論在對外或對內的公文中,元朝都以“正統王朝”自居,并屢屢自稱“中國”、“華夏”。如忽必烈在賜高麗國王手詔中徑稱“中國之姓雖更,外邦之貢不闕”;在致日本的國書中稱“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元朝的《市舶則法》也稱“海商自番國及海南買販物貨到中國”。元武宗在改元詔書中言:“仰惟祖宗應天撫運,肇啟疆宇,華夏一統,罔不率從。”諸如此類,所記甚多。

  此外,史料所載元朝皇帝的言論,也明確體現其基本政治態度。如忽必烈在與朝臣討論具體官制設置時,曾發問:“以丞相領尚書省,漢、唐有此制否?”忽必烈還特別叮囑出征江南的主帥伯顏:“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汝能不殺,是吾曹彬也。”曹彬是北宋滅南唐、統一南方的主帥,以不濫殺著稱。忽必烈將元朝與漢、唐、宋等王朝并提,正是他對“元朝是中國王朝”高度認同的寫照。《元史》還記載忽必烈曾坦言中原在他心中的地位:“山以南,國之根本也。”這也能充分反駁“元史是中國殖民史”這一謬論。

  其三是政治制度。元代中央的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臺三大官署,地方各行省,無一不是在中原傳統制度脈絡中發展而來的。即使是為適應新形勢而設立的官衙機構,也要在中原傳統制度中找尋“靈感”。如“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并統轄吐蕃地區的中央機構,是排在省、院、臺之后的第四大官署,其名稱源自唐朝皇帝在宣政殿召見吐蕃使者的典故。

  其四是疆土治理。元朝疆域空前遼闊,“提封之廣,前代所無”。更重要的是,元朝還對邊疆地區實施了長期且較為直接、穩定的管理。很多邊疆地區在漢、唐時屬于“羈縻之州”,“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但在元代“皆賦役之,比于內地”。以吐蕃為例,元廷在當地采取較為全面的建立官府、清查戶口、收取賦稅、駐扎軍隊、設置驛傳等措施,“行使了充分而有效的統治”,這是前代大一統王朝都沒有達到的成就。

  需要注意的是,元朝對全國范圍的有效治理,是在中原傳統制度中的行省制框架下實現的,即在四方邊疆與中原地區同樣推行行省制。如元廷在西南邊疆設云南行省,在漠北草原設嶺北行省,在東北邊疆設遼陽行省,吐蕃地區也被比作“第十一個行省”。

  大量漢人文武官吏不僅在元朝統一過程中貢獻力量,也被派往邊疆行省參與屯駐和治理。如嶺北行省統轄蒙古興起的漠北草原,其地理、歷史意義非常重要。通過梳理存世的嶺北行省碑刻可以清楚看到,嶺北行省的官員任用與其他行省沒有明顯區別,除蒙古、色目官員外,同樣有大量漢人官吏參與治理,充分展現了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面貌。這同樣可以有力反駁所謂元史是中國“殖民史”的謬論——哪有把政治中心遷往中原,而把興起之地作為地方進行管理的“殖民體制”?

  其五是儒學的推行與士人的認同。元朝對推廣儒學有其不可替代的歷史功績。元中期開科舉,考試內容基本以理學著作為主,“非程朱學不式于有司,于是天下學術,凜然一趨于正”。至14世紀初,理學已為時人廣泛接受,并在明清時期繼續作為官學。此外,元中期還首次加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在邊疆地方立文廟、建學校,推廣儒學,這正是元末劉基所宣稱的“至于海隅,日月之所出入,罔不知尊孔子之道”。  

 

  圖為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的文廟,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標志著滇南邊陲之地在元代開始了崇文尚禮之路  資料圖片

  伴隨著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格局的漸趨穩固,中原士人逐漸認同元朝的統治,并以元朝空前遼闊的疆域而驕傲。如陳櫟言,“今日之天下,乃從開辟以來未嘗有之混一,極天地之所覆載,日月所照臨之疆域”。王禮說:“四海為家,聲教漸被,無此疆彼界。朔南名利之相往來,適千里者如在戶庭,之萬里者如出鄰家。”中原士人還將元朝比之于三代漢唐。如王惲言,“今海宇一統,自堯舜漢唐以來,未有如此之盛”。胡祗遹稱,“國家殷富,而兵甲日強,則三代、漢、唐之盛,可比隆矣”。歐陽玄也說元朝“涵育既久,日富月繁……意將超宋唐而至西京矣”。劉基吟詠:“磨崖可勒中興頌,努力諸公佐有唐。”

  其六是從后世對元朝的定位看,元朝無疑是中國的王朝。已有研究表明,元明鼎革的民族主義革命色彩多來自后人的想象與附會。雖然在起兵反元階段,朱元璋也使用過“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等口號,但這只是一種政治策略。當明朝統治穩固后,明廷就認定元朝接續了漢、唐、宋“正統王朝鏈條”,明朝是元朝的繼承者,借此確立自己的統治合法性。因此在朱元璋詔書及后續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相關表述。如稱“自漢承而行,唐宋皆然。元蹈中國,體之然也”;或稱元朝“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內外罔不臣服”;“昔元起沙漠,其祖宗有德,天命入主中國,將及百年”;“(元)君之祖宗起自北方,奄有中土,兵強事舉,華夷咸服”;“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元世祖肇基朔漠,入統中華”;等等。

  認可和繼承元朝的正統地位不僅是明廷的基本政治立場,也是明初儒臣的共識。明初士人普遍沿襲元代士人的元朝認知,如劉基言明朝之興,“土宇之大,上軼漢、唐與宋,而盡有元之幅員”;宋訥說“漢、唐、宋之迭興,以至于元,皆能混一寰宇,紹正大統,以承天休,而為民極”;貝瓊還有“父老歌延祐,君臣憶至元”的詩句。

  以上六個方面說明,在客觀歷史情境中,統治者的民族屬性并不影響元朝是中國的王朝這一基本事實。反倒是網絡世界中那些質疑者立足于自己臆想的“歷史”,“替古人做主”。

  此外,某些人在否定元朝是中國王朝的同時,往往還會加上一句“元朝破壞漢文化”、造成“中國文化斷層”一類的“歷史幻想”作為佐證,仿佛元朝的出現使中國文化從巔峰跌入黑暗的“中世紀”。但歷史果真如此嗎?隨著研究的深入,學界公認元代是繼唐、宋之后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又一繁盛時期。在元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數領域都得到很好的保存、繼承和發展,而且不少成就超越了前代。元雜劇就是中國古代文藝的一座高峰;隨著近年《全元文》《全元詩》的整理出版,我們得知元代漢語詩文數量遠遠超出之前的估計,其中不乏上乘之作。除繼承、發展前代外,元人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比以往更多、更直接,元代文化呈現更開放、多元、博大的特點。

  綜上,“元朝是中國的王朝”是確定無疑的。作為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元朝確實有一些特殊性和復雜性。但從整體的國家結構來看,這種特殊性和復雜性是較為次要的,并處于不斷消退的趨勢中。只不過由于元朝國祚短促,這種消退狀態還沒來得及充分展現罷了。那些否定元朝是中國王朝的論調,根本不是從史實出發的科學判斷,完全經不起查驗。進言之,“元朝是不是中國王朝”不是一個是非問題,而是一個立場問題。那些賣力鼓噪否定“元朝是中國的王朝”的言論,實際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元朝正式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300多年的多政權并立局面,用行省制度把廣袤的邊疆與中原統一在一起,對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意義巨大,是中國歷代王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作者單位: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蝸牛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最新專題

熱議聯想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3.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4. 朝鮮領導落淚
  5. 11月CPI又降了
  6.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7. 宋江的遭遇與奴才的下場
  8. 歷史的“魔鏡”
  9.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視
  10. 李光滿:從刀郎看中國文人的風骨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胡錫進爆出了一個“驚天秘密”?問是誰?造就的胡錫進這類的“共產黨員”,真是可恥!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顏寧女士當選中科院院士或弊大于利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7.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8.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9. 又一處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紀念活動越來越多
  10.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10億巨貪不死,誰死?
  9.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難忘的偉人 永恒的頌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決裂》:我們到底要與誰決裂?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北國的黯然曙光
  6. 《鄧選》學習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