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資本市場快速增長,已經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本力量的發展壯大既帶來了經濟社會的騰飛,也使得生態、能源、貧富差距等問題日益引發社會關注。一部分人信奉“資本萬能論”,主張讓市場決定一切,另一部分人宣揚“資本萬惡論”,試圖取消資本。他們都或多或少地試圖從馬克思那里尋找理論支撐。這表明人們對馬克思資本理論的認識還存在很大不足,實際上提出了區分資本的一般性與特殊性的任務。馬克思在其著作中肯定了資本的偉大歷史作用,但更多的是對資本及其邏輯的批判。馬克思批判資本邏輯的思想核心是對現代社會生產關系的批判,對資本現象的直觀描述只是馬克思深入到資本邏輯批判核心的手段與中介。換言之,我們在繼承馬克思資本邏輯批判思想時,不能簡單通過對資本的積極作用或消極作用的評價來判定資本地位,而應該深入到經濟制度、經濟結構以及生產關系中去分析比較。只有把握住馬克思批判資本及其邏輯的實質,認清資本的二重性,才能處理好利用資本與規制資本的關系。
一、馬克思對資本邏輯的批判
馬克思對現代社會的剖析是以對資本及其邏輯的批判為核心的。資本邏輯作為資本本性的邏輯展開,是資本在價值增殖活動中展現出來的內在聯系、運行規律和發展趨勢。在馬克思看來,現代社會是“資本處于支配地位的社會形式”,“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全部現代社會體系所圍繞旋轉的軸心”。資本以其巨大的創造力賦予現代社會不同于傳統社會的特殊屬性與特定形式,構成了現代社會的基本內容。資本作為一種能夠產生剩余價值的價值,本性在于追求無限度的價值增殖。資本的無限增殖反映在現實中就是資本家財富的不斷積累。從這個意義上講,資本邏輯實際上是一種積累邏輯。資本邏輯要實現這種積累,必須使生產在更大規模上進行,這就需要首先進行資本積累。資本積累就是“把剩余價值當作資本使用,或者說,把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它通過將一部分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并用來購買追加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從而實現擴大再生產。因此,資本邏輯既以資本積累為目的,又以資本積累為條件。從資本積累出發是理解馬克思批判資本邏輯的重要向度,馬克思正是以資本積累及其方式的演變為軸心,對資本邏輯進行剖析與批判。
(一)資本積累的外部化與資本的投機性。外部化是指資本積累的主要方式從內部積累轉變為外部積累的過程。內部積累是指單個企業將自身經營活動獲取的一部分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的積累方式。它與資本主義發展初期較低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不斷發展,資本家必須投入更多資本以在競爭中占據優勢。這要求資本家改變單純從企業內部進行資本積累的方式,轉向外部積累。外部積累是以企業信用為基礎,通過貸款、發行股票與企業債券等手段積累資本的方式。外部積累更好地滿足了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對大量追加資本的需求,逐漸成為資本積累的主要方式。資本積累方式的外部化不僅使資本主義生產在更大的規模上進行,還使得資本家擁有了更多的閑置資本,即游離于職能資本之外的資本。總量不斷增長的閑置資本使得資本的投機活動迅速發展起來。
馬克思分析了資本投機產生的可能性,閑置資本的不斷增加產生了投機活動的基礎,而且由于買賣的分離,在商品生產者與商品消費者的最后交換完成之前存在較大活動空間,資本家可以在其中進行許多虛假交易,這就為資本的投機活動提供了可能。在馬克思看來,投機是資本家憑借資產的買入賣出來賺取差價的行為,即資本家利用資產“行情的漲落,既利用它們的上漲,也利用它們的下跌,來謀自己的利益”。在馬克思生活的年代,資本投機基本上等同于貨幣資本在實體經濟領域的投機。資本的投機行為本質上是由資本邏輯決定并驅使的,因為資本家“不進行生產,也同樣可以有賺錢的意圖”。馬克思對資本投機進行了深刻批判。
馬克思首先批判了投機資本家憑借資產的買入賣出操縱資產價格的行為,“可能有這種情況,即一種商品的供給可能低于平均水平——例如,在谷物、棉花等歉收的場合——,可是對借貸資本的需求卻會增加,因為人們指望價格會進一步提高而進行投機。而提高價格的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暫時從市場上撤走一部分供給”。也就是說,資本家通過商品的買入與拋出來影響市場的需求與供給,從而達到操縱商品價格并從中謀取利益的目的。資本的投機行為以實現最大回報為目的,嚴重擾亂了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秩序,加劇了生產經營活動的風險。資本投機還給工人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沖擊,因為“當雇傭工人仍然是雇傭工人的時候,他的命運是取決于資本的”。在18世紀70年代的英國谷物市場,投機資本家“用囤積全部大米,不出駭人聽聞的高價就拒不出售的辦法制造了一次饑荒”。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追求利潤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資本家的投機活動不但不受法律制約,還在資本主義國家信用制度的支持下不斷興盛。投機使得資本更加集中,資本家對生產經營生活的控制力提高,工人進一步淪落為生產工具。由于投機資本屬于社會游離資本,難以控制,導致投機行為“幾乎是完全不受監督的”,這增加了危機的可能性與不可控性。一旦投機行為直接或間接地強大到足以破壞整個經濟活動的穩定時,經濟危機就可能爆發。
(二)資本積累的集中化與壟斷。集中化是指資本積累的主要方式從資本積聚轉變為資本集中的過程。資本積聚是單個資本通過剩余價值資本化的方式增加資本的過程。由于受到社會財富增長的限制,資本積聚在促進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過程中作用有限。為了適應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與競爭的需要,資本積累方式開始從資本積聚向資本集中轉變。資本集中是通過吞并或者聯合的方式把許多單個存在的資本合并為一個大資本的過程,“這是已經形成的各資本的積聚,是它們的個體獨立性的消滅,是資本家剝奪資本家,是許多小資本轉化為少數大資本”。資本集中通過兼并或融合的方式進行,不再受社會財富絕對增長與絕對界限的限制,“通過集中而在一夜之間集合起來的資本量,不斷再生產和增大,只是速度更快,從而成為社會積累的新的強有力的杠桿”。資本積累方式從資本積聚向資本集中的轉變,本質上是由資本邏輯決定并驅使的,其突出結果在于產生了壟斷。
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壟斷。因為資產階級擁有對生產資料與貨幣的壟斷權,也就是說,壟斷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造成的壟斷”。馬克思在資本積累與競爭的相互作用中論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產生壟斷與壟斷資本。為了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資本家必須增加資本投入,資本積累方式向資本集中的轉變極大增強了一些資本家的實力,使之成為占壟斷地位的資本家。壟斷的實質就是資本家在資本邏輯的驅使下,通過聯合或兼并的方式達到獨占或瓜分商品生產和銷售市場,并最終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的目的。在壟斷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中,負面效應占據主要方面。馬克思著力批判了壟斷與壟斷資本家及其產生的負面效應。首先,壟斷資本家通過制定壟斷價格控制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與流通,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推動技術進步的外在競爭,降低了經濟效率,有可能帶來社會生產與技術創新的停滯。其次,壟斷加深了資本家對工人的控制和剝削。壟斷資本家通過建立壟斷組織與壟斷同盟等方式擁有了能夠主宰一切的經濟權力,并憑借這種權力實現對工人的控制,“人民要想擺脫壟斷組織的控制和大公司(對于群眾的直接福利)的毀滅性影響,將是徒然的”。最后,壟斷同盟的建立使得一個或幾個資本家擁有對生產與流通的控制權,其他中小資本家的利潤空間受到擠壓,因為“某些商品的壟斷價格不過是把其他商品生產的一部分利潤轉到其他具有壟斷價格的商品上”。整個資產階級的意志逐漸被少數資本家的意志取代,增加了生產與流通的不確定性。壟斷帶來的諸多負面效應激化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這決定了壟斷資本家的最終命運是“剝奪者被剝奪”,即“隨著那些掠奪和壟斷這一轉化過程的全部利益的資本巨頭的不斷減少……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之下繁榮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待到這種桎梏無法通過資本主義的自身調整得到解決,就必然通過無產階級革命的方式推翻壟斷資本家的統治。
(三)資本積累的全球化與資本的全球擴張。全球化是指資本積累突破一國或幾個國家地域的限制,轉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本積累的過程。在資本邏輯作用下,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雇傭工人進行勞動,在競爭的推動下,資本家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與擴大生產,生產出大量的商品。國內銷售市場趨于飽和使得大量商品堆積,導致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出現嚴重的生產過剩危機。“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不斷開拓出來的世界市場使得包含在商品中的價值實現了“驚險的跳躍”,轉化為貨幣資本。全球化不僅為資本主義生產提供了廣闊的消費市場,還提供了大量的生產原料與廉價的勞動力,使得資本積累在更大規模上進行。資本積累方式的全球化極大地增強了資本力量,使之日益成為一種全球性的主導力量。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的全球擴張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擴張,“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資本的全球擴張第一次開創了世界歷史,打破了各個國家與民族的閉關自守狀態,促進了各個國家與民族之間的交往。這是全球化的積極意義。但是由資本主導的全球化,其目的在于打造一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因而它必然通過暴力與強權掃清一切阻礙,展現出強大的破壞性一面。資本全球化的方式是野蠻的,資本主義國家首先通過暴力與強權的方式打開弱小國家的大門,它全然無視弱小國家及其人民的發展與生計,將大量商品輸入進去,然后又通過投資辦廠、開設銀行、放貸等方式進行經濟掠奪,實現對弱小國家的經濟控制。在資本的洪流中,弱小國家毫無招架之力,失去了獨立發展的可能性,淪落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消費市場與原料市場。資本的全球布展還必然“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資本主義把自己的生產關系、制度安排和意識形態強加于世界其他國家,對于那些不符合自身發展利益與價值判斷的文明采取否定態度,導致了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對其他文明的改寫,人類文明的多樣化遭到破壞。資本全球化在造成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西方對東方的統治的同時,也造就了世界無產階級這一革命性力量,這預示著共產主義是資本主導下的全球化的必然結局。
(四)資本積累的虛擬化與金融危機。虛擬化是指資本積累方式從實體資本轉向虛擬資本的過程。實體資本是以實物形式或者貨幣形式表現的資本,也可以稱之為現實資本或實在資本。由于實體經濟利潤率下降等因素,一些資本家開始將閑置資本貸出以獲得利息,產生了生息資本這一特殊形式。生息資本的特殊性在于其獨特的使用價值,即借貸給職能資本家使用并產生利潤。它沒有經過任何中間運動就實現了價值增殖,表現為“生出貨幣的貨幣”,并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虛擬資本。虛擬資本是以有價證券形式存在的資本,是實體資本的“紙質復本”。隨著實體經濟利潤率的不斷下降,資本開始大量流向虛擬經濟領域。信用制度的發展為借貸活動的長期進行提供保障,虛擬資本得以不斷發展壯大。虛擬經濟逐漸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部分,資本積累方式也逐漸虛擬化。虛擬經濟是依靠投資物價格的變動來實現盈利的經濟活動,自身不會創造出新的價值,只能依托于實體經濟的發展。一旦虛擬經濟的快速發展造成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錯配,將帶來重大危害。
馬克思認為,虛擬經濟領域存在“誘人的高額利潤,使人們遠遠超出擁有的流動資金所許可的范圍來進行過度的擴充活動”,契合了資本無限追求增殖的本性。虛擬資本使得“一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國家,都周期地患一種狂想病,企圖不用生產過程作中介而賺到錢”,因而迅速成為資本家的投機工具。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根據當時尚處于初級形式的信用以及虛擬資本的運行特征與本質屬性,分析了信貸危機與金融危機。馬克思認為,資本邏輯的作用必然促使資本主義國家繞過生產過程而陷入直接獲取利潤的狂熱之中,資本家則產生脫離資本的現實運動和實體經濟而實現貨幣自行增殖的拜物教幻想,“按照這個觀念,積累的勞動產品,而且是作為貨幣固定下來的勞動產品,由于它天生的秘密性質,作為純粹的自動體,具有按幾何級數生產剩余價值的能力”。在這種幻想的基礎上產生出的信用及信用制度帶來了進行冒險盈利的賭博欺詐制度,并使掠奪社會財富的少數人的人數越來越少。當大量虛擬貨幣的存在僅僅是為了投機賺錢而不是為了滿足現實交易需要時,作為金融危機突出表現形式的貨幣危機就會到來,資本主義也隨之陷入蕭條之中。資本的虛擬化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尚處于初期,但馬克思關于生息資本以及信貸危機、金融危機的分析,為列寧、希法亭及之后的馬克思主義者研究金融資本與金融危機提供了最初的理論來源。
二、馬克思批判資本邏輯的內在邏輯
馬克思以資本積累及其方式的演變為視角,為我們全面呈現出資本邏輯對生產活動以及人類生活的全面控制,揭示了資本邏輯批判的理論內涵。但是,如果僅僅停留于馬克思對資本邏輯現象層面的批判上,而不深入到這種批判的本質層面,就必然陷入片面理解的窠臼之中。馬克思在充分把握歷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處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資本及其權力進行了深刻批判,成為馬克思整個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回到馬克思批判資本邏輯的原初語境,并將其置于馬克思整個學說之中,才能深刻領悟到馬克思批判資本邏輯的內在邏輯。
(一)前提:對資本歷史作用的肯定。馬克思的資本邏輯批判思想作為一種有原則和歷史深度的批判,建基于對資本的偉大歷史作用充分認識與肯定的基礎之上。馬克思從沒有否認資本的偉大歷史作用,而是認為資本“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以往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馬克思謳歌了資本的文明面,認為資本使人擺脫了狹隘的地方性發展和對大自然的盲目崇拜,真正使人從地域的限制和自然界的控制中解放出來。資本的發展還帶來了社會的全方位革新,它不僅“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還戰勝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從而徹底終結了封建帝王和宗教的腐朽統治。雖然資本仍然榨取剩余勞動,但“榨取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更高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
資本的全球布展還形成了世界歷史與世界公民。為了擴大產品銷路,資本家奔走于世界各地,不斷開拓市場,促進了各個國家和民族的交流與交往,使得各個國家的生產與消費都具有了世界性意義。民族歷史由此進入了世界歷史,公民也成為了世界公民。資本不僅使得物質的生產與消費具有了世界性,精神生產同樣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資本開創的世界歷史使得人類文明邁上了新高度。
雖然資本及其邏輯成為了資產階級社會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帶來了巨大的破壞,但是馬克思在重點批判資本邏輯的破壞性的同時,也肯定了作為經濟手段的資本邏輯的積極作用。在馬克思的資本理論里,既有對資本邏輯造成的人的異化現象的深刻批判,也有對資本促進人的政治解放與獨立發展的肯定;既有對資本邏輯在全球殖民中表現出的罪惡的譴責,也有對資本邏輯在全球擴展中的進步性的肯定。也就是說,馬克思對資本、資本家以及資本主義的批判是建立在承認其對推動社會進步與人類文明發展的作用的前提下進行的。如果僅從意識形態角度或者道德角度一味批判資本及其邏輯,不消除對資本與資本家的意識形態偏見,就會遮蔽馬克思批判資本邏輯的本來意蘊。
(二)實質: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批判。資本是資本一般與資本特殊的統一。資本一般表示資本是在運動中自行增殖的價值,它是始終如一的。資本特殊表示資本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生產關系,其內涵隨歷史條件的改變而改變。資本不可能脫離一定的歷史條件孤立存在,馬克思對資本概念作出的獨特貢獻在于其指認了資本本質上是一種生產關系,并以此為出發點建構起科學的資本邏輯批判思想。換言之,馬克思批判資本邏輯的核心不在于批判資本的增殖邏輯,而在于批判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基本特征是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賦予資本家對生產過程進行全面控制以及占有全部產品的權力。雇傭勞動使得工人喪失了獨立地位,淪落為資本增殖的工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造成資本主義社會一切不平等現象的根源。
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資本邏輯控制了整個生產過程,一切活動都按照最有利于實現資本增殖的目標進行。資本與雇傭勞動的關系是理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關鍵。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雇傭工人進行勞動,而且產生了“一種奇異的結果,所有權在資本方面就辯證地轉化為對他人的產品所擁有的權利,或者說轉化為對他人勞動的所有權,轉化為不支付等價物便占有他人勞動的權利”。這種無償占有實際上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歸根到底取決于所處社會的生產關系,資本家與工人都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直接產物。通過私有制與雇傭勞動,資本家剝削、奴役工人的生產關系被一次次強化。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資本拜物教被生產出來并逐漸控制了人們的思想,使得人與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馬克思所批判的主要就是這種處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控制下的資本。當然,資本邏輯也有先天不足,即資本邏輯固有的貪欲與自私。為了追求資本利潤的最大化,資本敢于蔑視一切倫理道德,敢于無視生產的客觀規律而盲目擴大生產,展現出自身破壞性的一面。
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作用下,資本邏輯逐漸成長為總體性的統治力量。資本的增殖本性決定了資本不可能停滯,而是力求向社會的各個領域滲透,以創造出最適合實現資本增殖的社會環境。在這個過程中,資本邏輯打造出一個以資本增殖為中心,從經濟生活向整個社會生活蔓延的泛資本化的社會結構。資本邏輯一旦突破生產領域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就成為一種“特殊的以太”“普照的光”。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與各個環節都被編織在資本增殖體系的周圍,形成了以資本增殖為中心的社會存在體系。資本邏輯成為了其他一切發展邏輯的主導。資本家還力圖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帶到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將全球范圍內的民族國家納入到資本邏輯的控制之下。為此,資本不惜采取一切方式,迫使非資本主義國家實行以資本為主導原則的生產方式。總之,資本“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只有洞察到馬克思批判資本邏輯的實質,才能看清資本邏輯的力量來源,才能理解馬克思資本邏輯批判思想中表象層面與本質層面的辯證統一。
(三)終極目標: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描述了取代資產階級舊社會的聯合體的基本特征,即“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恩格斯在給《新紀元》周刊創刊號的題詞中將這句話作為共產主義的基本思想,它也是馬克思、恩格斯畢生追求的價值目標。實際上,馬克思之所以轉向政治經濟學研究,根本目的是為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運動發展的規律性,從而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徹底變革,建立更高層級的生產關系提供理論依據。馬克思對資本邏輯的批判從探究資本本質出發,到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資本帶來了生產活動和整個人類活動的全面異化,再到揭示資本的發展必然激化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產生出使自己滅亡的力量,最后指明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必然被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取代的歷史命運。這種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馬克思對資本及其邏輯的批判,根本目標就在于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制度,使得全體勞動人民共享社會財富,從而實現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在理解馬克思的資本邏輯批判思想時,需要把握根本目標與具體理論的關系。根本目標是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展的根源,應該始終不變,具體理論服務于根本目標的實現,但其受歷史條件的制約,應該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與時俱進。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只有堅持具體理論的創新發展,這一根本目標才能在其實現過程的不同時期都展現出鼓舞人心的力量。
三、馬克思批判資本邏輯思想的當代意義與啟示
資本的無限擴展帶來了國際資本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在全球化的今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脫離國際資本市場而獨立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拉開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序幕,積極融入國際資本市場并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本是一把雙刃劍,既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提升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又產生了諸如貧富差距加大、城鄉發展不平衡、生態污染等問題。這種兩面性反映在思想上主要表現為“資本萬能論”與“資本萬惡論”的對立。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如何處理好發展資本與公平正義的關系成為突出問題。我們必須從馬克思對資本邏輯的批判思想出發,充分認識資本的二重性,既利用資本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積極預防其可能帶來的風險,使之服從和服務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
(一)理論意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國發展的必由之路。馬克思的資本邏輯批判思想主要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資本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規律與趨勢,因而其當代價值的主要方面不是具體的結論,而是研究的方法論及其揭示的一般規律。馬克思從唯物史觀與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出發,堅持以歷史眼光看待資本邏輯的發展事實,并主要采用矛盾分析方法闡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運動的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在馬克思看來,資本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將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稱之為人類歷史的三大社會形態,其中,“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換言之,人類歷史不可能直接跨越物的依賴性社會而直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通過發展資本實現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為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準備物質基礎是必由之路。
由于意識形態問題以及長期存在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我國在建國之初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對資本采取批判與拒斥態度。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范疇中長期不適用資本概念,而以資產、資金等代替。但是,資產、資金等概念無法表達其應有的內容,尤其在現實經濟活動中無法體現資本運動的要求,產生只注重公平正義,不講價值增殖、不講成本與利潤等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認了資本概念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存在的合理性。以資本為靈魂的市場經濟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市場經濟實現了資本邏輯與人類發展邏輯的統一。所謂的“資本萬能論”“資本退出論”“民營經濟退場論”等都是缺乏理論與事實根據的,不可能出現在中國的發展現實之中。
馬克思批判資本邏輯的目的在于確立起人類發展邏輯對資本邏輯的主導權。人類發展邏輯是在歷史中形成的,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發展邏輯,其間需要經歷“人的依賴性——人的獨立性——人的自由個性”的歷史轉變。資本邏輯是人類發展邏輯在特定歷史時期的一種特殊形態,只有在其展開過程中,人類發展邏輯才能不斷得以顯現。在現階段,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目標的實現只有通過建立資本邏輯與人類發展邏輯相統一的機制才有可能實現。這種統一在當下的經濟形式中表現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為獨特之處在于明確了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凸顯了對資本自私性的超越。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資本與馬克思時代的資本不能混為一談,它逐漸被不斷完善的法律體系、社會保障體系所約束,資本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成為資本發展的主要方面,從而使得“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不斷提升,資本邏輯逐漸融入人類發展邏輯之中。
(二)現實意義:資本引發的問題的成因是我國資本駕馭方式缺位和駕馭能力不足。我國的經濟結構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本質上實現了資本邏輯與人類發展邏輯的統一。現階段資本引發的各種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對資本駕馭方式的缺位與駕馭能力的不足,而不是由社會主義制度或生產方式造成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社會生產力還很不發達,物質財富尚不豐富,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還不足夠大。為了加快發展,我國逐漸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資本市場開始不斷發展壯大。我國發展資本市場的初心在于實現經濟上的趕超,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需要。由于過分強調實現經濟上的趕超,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忽視對資本的限制,使得在市場、社會與政府的關系中出現市場獨大的局面。這種局面使得資本的經濟屬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張揚,資本的民生屬性卻被忽視。資本成為一些人重新調整財富分配的手段,出現了過度資本化的現象,過度資本化實際上是社會財富向少數人轉移的過程,成為社會不平等的重要根源。資本在改善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民生方面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一些低收入者難以享受到資本發展帶來的福利。
也應該看到,資本市場的復雜性要求政府具有較高的資本駕馭能力。經過長時期的發展,我國逐漸建立起了規模龐大、具有多個層次、內部高度耦合的資本市場。但是,不斷提高的資本市場內部結構的復雜性、與外部復雜系統的交換程度、主體決策的不可預估性、服務需求的多樣性對政府駕馭資本市場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具有開創性的經濟形式,沒有直接的經驗與理論可資借鑒,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這種具有探索性質的資本發展與管理方式必然具有不完備性,使得我國在現階段很難做到一方面利用資本的生產功能來實現社會主義生產服務于人民的目的,另一方面有效地控制資本無限追求利潤的行為。但是,由資本引發的各類問題只是我國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過程中的特殊現象,本質上不是由經濟制度決定的,它將在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與生產關系的不斷完善中被消除。
處理好資本的經濟屬性與社會民生性的關系是完善資本駕馭方式和提高資本駕馭能力的關鍵。馬克思批判資本邏輯的根本目的在于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我們處理好資本的經濟屬性與社會民生性的關系,使資本的經濟屬性從屬并服務于社會民生性。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在現實中,我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導向,高度重視發揮資本在發展與改善民生中的積極作用,不斷完善資本駕馭方式、提高資本駕馭能力,著力打造“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真正使得社會民生性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資本的主導屬性。
(三)現實啟示。首先,要積極培育資本的倫理精神。資本邏輯作為資本市場的運行規則與運轉軸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有其存在的合法性。我國應當充分發揮資本邏輯的積極作用,也要預防資本邏輯帶來的消極影響。資本邏輯之所以在資本主義社會創造了一個普遍異化的社會,根源就是資本主義制度最大限度滿足了資本增殖和擴張的需求,使得資本的增殖邏輯與擴張邏輯成為社會主導性邏輯,資本的倫理精神被無視。在我國,繼續發展資本的必要性與控制過度資本化的緊迫性要求必須用社會主義的發展理念來培育資本的倫理精神。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具有規范資本邏輯運行、培育資本倫理精神的制度前提與現實基礎。我國需要立足現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掘和培育資本的文明精神、和諧精神、平等精神、公正精神、法治精神、共享精神等。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讓資本創造的社會財富由廣大人民所共享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基本途徑,因而要尤為重視培育資本的共享精神,處理好創造財富與分配財富的關系。
其次,健全資本管控機制。恩格斯曾說:“鄙俗的貪欲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動作用的靈魂。”資本正是因其“鄙俗的貪欲”而有了發展的不竭動力和強大的破壞力。我國要實現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必須以強有力的制度建設將資本的貪欲管控起來。一方面要加強對資本的約束,通過制度建設發揮資本邏輯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使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防止資本邏輯向社會、民生、文化、生態等領域滲透。另一方面要引導資本的發展,使市場競爭在更加公平、規范的環境中進行。由于我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資本在社會總資本占據主導地位。公有資本相較私有資本而言更加注重社會民生性,以公有資本邏輯引導私有資本邏輯有助于實現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我國需要完善促進公有資本邏輯有效運行的體制機制,既發揮公有資本的經濟屬性,又發揮其在弘揚私有資本社會民生性上的積極作用,使資本服務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最后,形成政府、社會與市場的良性互動格局。按照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任何社會都是由多種要素和結構組成的有機整體,只有處于動態平衡中才能發展進步。在以往的發展中,市場在資本發展體系中“一家獨大”,政府與社會處于從屬地位。這必然導致資本大行其道,引發諸多的社會問題。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國不可能單純依靠市場來解決資本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加強政府、社會對資本的控制與引導在我國當前的發展中具有正當性與合法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同時提出要加快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具體而言,就是通過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來增加社會財富,不斷“做大蛋糕”,通過政府與社會的作用來“分好蛋糕”,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不是一種空間上分離、時間上繼起的關系,而是同時存在、同時進行的關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