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過親身觀察為資本時代“畫像”
恩格斯出生于當時尚未統一的德意志最大的公國———普魯士著名的工業城市巴門(現德國伍珀塔爾市)的一個富商之家,鐘鳴鼎食的家境使他從小受 到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恩格斯不同于父輩之處還在于,他對家族財富的積累 和產業的壯大無所掛心,卻細致地觀察和思考了故鄉整體的社會狀況。給他 印象最深刻的是,雖然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但不同社會階層的生活處境卻極為懸殊。一方面,包括自己家人在內的資產者心安理得地過著舒適而富裕的 生活,而這樣的人只占社會群體的極少數;另一方面,絕大多數“下層等 級……普遍處于可怕的貧困境地”。人本主義教育和普遍之愛的情懷,使他對現實產生了疑問、懷疑,覺得這樣的社會是不公正的。
恩格斯在其早期名著《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對英國工人階級的生活狀 況從“身體、智力和道德”諸方面作了極為細致的描述,更從精神層面揭示了無產者的境遇。恩格斯認為,資本時代“工人階級處境悲慘的原因不應當到這些小的弊病中去尋找,而應當到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中去尋找”。 恩格斯所從事的紡織業生產和商品貿易為他思考這一問題提供了現實樣本和新的思 路,即資本制度的建立基于現代工業的發展,而工業生產由傳統到現代的嬗變有賴于工廠制度的確立和完善。至于工廠制度,則是由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變革促成的。恩格斯是世界上最早梳理現代工業發展進程的思想家之一。在多部著述中,他極其詳盡地清點了具有指標性意義的機器發明及其對紡織業的重要影響,以及由此所確立的工廠制度和生產方式的特征。恩格斯將工廠制度與機器發明和生產發展緊密關聯起來考察的思路,為以歷史唯物主義方式 探究資本起源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2
參與完成對資本邏輯和結構的體系化建構
資本批判的復雜性在于,它不僅要解釋資本時代的“疾苦和病癥”、厘清資本制度形成的歷史環節和現實機制,還需要從理論上勾畫和建構起資本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力量“布展”的邏輯和“抽象—具體”體系。這是最為艱難 的思想創造。也正因為如此,《資本論》的寫作成為馬克思畢生最重要的工 作。遺憾的是,盡管完成了《資本論》大部分初稿,并于 1867 年出版了第一卷,但直到 1883 年去世,馬克思也沒有完成第二、三卷的定稿工作,這也就意 味著他對資本邏輯和體系結構的揭示并未完整地呈現出來,而這一工作是由 恩格斯來完成的。《資本論》第二、三卷分別于 1885 年、1894 年正式出版時, 作者雖然仍單獨署著馬克思的名字,但就實際情形看,恩格斯并不只是一個單 純的原始手稿筆跡的辨認者和成型章節的編排者,即解決的“只是技術性的” 問題;更公允和客觀的說法應該是:他也是這兩卷所關涉的思想內容和理論體系的闡釋者和建構者。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以下簡稱 MEGA)第二部分“《資本論》及其準備材料”提供的文獻,有關第二卷的手稿有 19 份,包括 MEGA 第 4 卷第 1 冊中的 1 份手稿、同卷第 3 冊中的 6 份手稿(其中 3 份專門屬于第二 卷的內容,另外 3 份既關涉第二卷也關涉第三卷)、第 11 卷中的 10 份手稿和 同卷“學術資料”中刊發的 2 條札記。總之,“留下的文稿很多,多半帶有片斷 性質”,即使其中存在一些經過校訂的文稿,大多數也變得陳舊了。有的理論 部分作了詳細的論述,但是在文字上沒有經過推敲,而另一些同樣重要的部分 則只是作了一些提示。馬克思搜集了用作例解的事實材料,但幾乎沒有分類, 更談不上系統的加工整理了。有些章的結尾,往往只寫下幾個不連貫的句子, 而且闡述得還不完整。至于第三卷,MEGA 第二部分刊出的手稿有 17 份,包 括第 4 卷第 2 冊中的 1 份手稿、同卷第 3 冊中的 10 份手稿(其中 7 份專門屬 于第三卷的內容,另外 3 份既關涉第二卷也關涉第三卷)、第 14 卷中的 6 份手 稿。而在這些龐雜的材料中,只有一個貫通全卷內容的初稿,而且極不完整。
很顯然,面對馬克思手稿這樣的狀況,要完成《資本論》的整理和付印工 作,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此,恩格斯披沙煉金,首先將馬克思大量的 手稿圍繞第二、三卷的內容和主題進行歸類、編號,接著對所選手稿進行字跡 辨認和謄抄,最后進入艱難的編輯程序。可以說,《資本論》這部巨著最終由 恩格斯整理完成,這是資本批判史上劃時代的重大事件。可以設想,如果缺少對第二卷和第三卷所涉及內容的探究,馬克思的資本批判既不可能建構起作 為“一個藝術整體”的關于資本邏輯及其體系結構的理論大廈,更難以準確地 體現和反映 19 世紀中葉至 20 世紀初資本社會的變遷并進而給予深刻的 透視
3
探索超越資本的依靠力量和實踐方式
恩格斯的資本批判并不是純粹的理論建構,更需要將其轉化為變革資本 社會的實踐。而拯救資本弊端、變革資本社會的方式只能基于“資產階級社會本身孕育著的新社會因素”,特別是依賴無產階級自我解放和自我超越的社會運動。
有這樣的追求和愿望,并不意味著超越資本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相反, 它充滿艱難和坎坷。為此,馬克思恩格斯特別重視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方式問題。他們超越一般人道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深刻之處在于,基于對無產階級改變自身命運、變革資本社會歷史經驗的總結,認為這種人性的解放不是生命個體的短期行為,而是一場漫長的社會運動。恩格斯仍從生產方式著手來進行分析。機器大生產把工人聚集在一個廠房里共同勞動,使他們擁擠在城市里,這種特有的勞動和生活的條件也迅速地推動了工人階級意識的發展。
恩格斯還詳盡地追溯了無產者反抗資產階級的歷史過程。鑒于 19 世紀 70 年代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各國政治局勢的新變化,恩格斯晚年認為不能再用 1848 年歐洲革命那樣的方式來進行社會改造。1894 年 1月,意大利社 會黨人、改良主義者朱澤培·卡內帕請求恩格斯在即將出版的《新紀元》周刊 上題詞,“用幾句話來概括未來新時代的精神”。恩格斯經過認真思索,為了與“偉大的佛羅倫薩人”———但丁曾用“一些人統治,另一些人受苦難”來表述的舊紀元相對照,特別選擇1848 年他與馬克思合著的《共產黨宣言》中的一段話來回復:“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由此看來,這是恩格斯畢生所進行的資本批判和對人的解放之路探索始終如一的目標和方向。
4
恩格斯資本批判的當代價值
恩格斯晚年對 20 世紀的發展充滿期待。恩格斯去世后,資本主義在 20 世紀發生了很多變化。比如,在所有制形式上,過去單純的私人占有出現了社會化趨向。特別是“二戰”后,為了緩解國內外尖銳的矛盾,很多資本主義國家生產資料的國有化比例提高,國有經濟獲得發展,致使資本制度具有了混合經濟的特點。股份制在各經濟部門普遍實行,成為資本主義主要的經濟組織形式。股權分散,內部職工參股,外部資本社會化,持股法人化。經濟運行一定程度上也克服了混亂、無序和彼此隔離的狀態,法治化程度加強,既強調經濟自由和市場競爭,保障企業和個人作為市場主體的權利,又盡可能謀求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一致。在分配方式上,施行社會保障制度,如最低工資法、 利潤分享制等,有的國家甚至實施“從搖籃到墳墓”的一系列福利政策,提高中下層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縮小貧富差距。
在某種意義上,這些狀況可以看作是恩格斯當年親身感受資本時代的 “疾苦和病癥”、清理資本形成的歷史過程和現實運動、對資本邏輯和結構的 全面性揭示以及探索超越資本的實踐方式等工作所產生的深遠的效應。
更為重要的是,資本主義的上述發展并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和改變其基礎和本質,在這方面更彰顯出恩格斯當年所進行的資本批判的卓越。從長時間段看,資本積累及其矛盾演進在表面上出現緩解、穩定乃至短暫的“繁榮”的背后,非均衡性發展一直是資本主義無法消除的弊端和特點。不同時期經濟的波動性變化使資本的發展始終處于“測不準”的狀態;發達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發展的越來越擴大的差距則是資本空間“布展”最明顯的標志。這種情況雖然一方面表明資本主義仍具有適應生產社會化趨勢而不斷調整自身發展的能力,但另一方面更意味著資本主義經濟方式的性質并 未根本改變,資本社會的不穩定性始終存在,“繁榮”之后危機總會加深。更為復雜的問題是,如何看待“無產者”內涵的變化,特別是在當代資本社會極端貧困日益減少、生活水準普遍提高的情況下,“無產階級”是否已經消失?無產階級是與資本社會相伴而生的,并且承擔著變革這種社會制度的使命。因此,只要資本仍然是塑造世界的重要力量和方式,無產階級就不會消失,革命之路依然艱難而漫長。在此意義上,馬克思恩格斯的資本批判依然是不可超越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