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看到一篇論述《資本論》中的唯物史觀的主 流大文,其中有個關鍵學術論斷,可大致概括為:社會主義需要市場流通(商品交換),所以就需要市場經濟。
但問題是,社會主義需要市場流通(商品交換),就一定需要市場經濟嗎?
關于這一點,早有權威結論:“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市場經濟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
然而,該結論卻首先犯了偷換概念——以“市場”偷換“市場經濟”,以“計劃”偷換“計劃經濟”——的嚴重邏輯錯誤。因為,這兩對概念各自之間,雖聯系密切,但內涵迥異,不可互相置換。
市場,其本質是商品交換。不管是私有制還是公有制,只要離不開商品經濟,就離不開市場(商品交換)。所以,市場(商品交換)是沒有社會基本制度屬性的中性經濟手段。馬克思也早就說過:“作為商品而進入流通的產品,不論是在什么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生產出來的,——不論是在原始共同體的基礎上,還是在奴隸生產的基礎上,還是在小農民和小市民的生產的基礎上,還是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生產出來的,——都不會改變自己的作為商品的性質;作為商品,它們都要經歷交換過程和隨之發生的形態變化。”(《資本論》第三卷第四篇第二十章)
而市場經濟就不同了。
凡有商品經濟的場合,都有市場(商品交換)。所以,廣義的市場經濟概念,就是商品經濟。
而現代始于西方流行于世界的,是個狹義的市場經濟概念——實際上就是馬克思所批判過的資本主義經濟,也就是雇傭勞動社會化(勞動力商品化)的發達商品經濟(世界主 流將其定義為“以市場為基礎配置資源的經濟形式”,意在用現象模糊其階 級剝 削的本質)。
這種市場經濟,是一種作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統一體的生產方式:其生產力是:社會化分工下的大機器生產。其生產關系是: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人與人的關系是以資為本(資本當家作主);分配方式是按資分配(資本家獨占剩余價值,工人只能得到勞動力價值的補償)。其經濟運行方式是:以資本(市場)調節為主,國家宏觀調控為輔。這說明,市場經濟不是中性經濟手段,而是資本主義獨有的雇傭勞動生產方式——也可以說,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形式;資本主義是市場經濟的社會制度。
可能有人會說:可以改造市場經濟,讓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嘛。
其實,社會主義要根本改造市場經濟,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若將市場經濟固有的“私有制;資本統治;兩極分化的按資分配”的生產關系,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人民當家作主;共同富裕的按勞分配”的生產關系,那市場經濟還存在嗎?而社會主義在市場化過程中,若其生產關系被置換成市場經濟的生產關系,那社會主義在本質上還存在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市場經濟固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水火不容的兩極對立,若讓二者相結合,是違背客觀規律的。
當然,市場(商品交換)作為中性經濟手段,確是社會主義所必需的。因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并不是商品經濟消亡后的共產主義產品計劃經濟,而是離不開商品經濟的社會主義商品計劃經濟,所以,它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必須既要利用市場關系等資產階級法權的積極性,又要遏制其自發復 辟資本主義的消極性——掌握好這種火候,既需要高度的藝術性,更需要人民立場的堅定性。
綜上,通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和辯證唯物史觀的認真分析,可以得出商品經濟發展三個階段的結論:
①商品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簡單商品經濟。它以手工工具生產力為主要基礎。這種小規模商品生產,是沒有社會基本制度屬性的中性經濟手段,可以從原始社會后期一直存在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結束。
②商品經濟發展的發達階段——市場經濟。它的發端,以工場手工業和蒸汽機等大機器生產力為基礎。它不是中性經濟手段,而是體現資本統治的資本主義獨有的雇傭勞動生產方式。在它的經濟基礎上,無論如何進行宏觀調控,都不可能根本擺脫兩極分化和產品產能過剩的經濟社會危機。并且,市場經濟越是社會化全球化,科技越是現代化智能化,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就越是激化,以它為策源地的軟硬混合戰爭就越是現代化常態化,從而在大趨勢上它也就越是走向腐朽衰亡。
③商品經濟發展的最高、最后階段——商品計劃經濟。它的發端,以電機內燃機生產力為基礎(但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力越是發展,計劃經濟就越是要占據世界性統治地位)。它是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獨有的非雇傭勞動生產方式。它是對市場經濟自我否定的必然替代。它在人民民主專政政治的統帥下,通過“以計劃調節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可以根本化解市場經濟的不治之癥——兩極分化和產品產能過剩的經濟社會危機。在世界上,它在與市場經濟并存斗爭的時代基礎上,正在通過復 辟與反復 辟的階 級斗爭,逐漸奪取世界性的統治地位,從而最終過渡到產品計劃經濟的共產主義社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