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本質的批判隨著其思想的深入發展而逐步實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探討,是從經濟學的視角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嘗試。然而這一時期馬克思的批判思路還處于抽象人本主義和經驗實證主義層面。在1847年的《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對“雇傭勞動”的剖析,認識到了資本和雇傭勞動的對立關系,把握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核心,找準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入口。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把異化勞動與雇傭勞動結合起來,兩者的結合消解了早期異化勞動思想中的人本主義成份,同時增強了雇傭勞動理論的批判力度,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從現象層面到本質層面的思想躍升。
一、問題的提出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勞動和雇傭勞動的考察,透視了資本主義現實的經濟關系,揭示了支配資本主義運行和發展的根本邏輯和內在機制,從而形成了資本主義批判理論,這一理論在當代依然具有積極的效應。然而,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關于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研究,在文本上主要囿于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這一早期文本;在研究視角上,不少學者把異化理論視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主題,因而多從哲學視角進行考察和闡釋;在研究內容上主要包括關于人道主義與異化問題的探討,關于異化勞動與唯物史觀問題的探討,關于異化勞動與現代資本主義的探討。由此反映出關于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研究存在的問題:對馬克思中年時期異化勞動理論的研究和闡述顯得不足;對異化勞動理論的政治經濟學意涵的研究還很不足;對異化勞動思想發展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的理解和把握還很欠缺。關于馬克思雇傭勞動理論的研究,學界主要從勞資關系方面對馬克思雇傭勞動理論進行當代闡釋,缺乏對馬克思雇傭勞動理論的文本研究與系統探討,因而沒有闡明馬克思雇傭勞動理論的具體規定、豐富內涵和深刻意義。隨著馬克思整體思想的發展,其關于異化勞動和雇傭勞動的探討也更深入,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把對異化勞動和雇傭勞動的考察結合起來,深化了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實現了資本主義批判的思想躍升。然而,在研究中自覺把馬克思關于異化勞動與雇傭勞動的考察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從而呈現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思想的內在發展進程者寥寥無幾。不可否認,相關的研究深化了馬克思異化勞動和雇傭勞動思想的某些方面,但在整體性上卻未能呈現其不斷發展的過程和完整的內涵,從而無法正確揭示馬克思異化勞動和雇傭勞動思想的真實發展歷程及其對資本邏輯的透視。厘清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與雇傭勞動理論形成、發展的過程,是全面理解馬克思異化勞動與雇傭勞動理論的重要基礎;探討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與雇傭勞動理論的有機聯系,有利于揭示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思想的內在發展;全面地認識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思想,有利于理解這一思想的當代價值。
二、異化勞動:對資本主義經濟現實的批判
馬克思關于異化勞動的論析,反映了他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獨特視角,彰顯了他對資本主義經濟現實的深刻認識。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是一個逐漸形成和完善的過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關于“異化勞動”的論析,是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研究的起點;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對異化勞動進行了接續探索,深化并發展了這一理論。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從國民經濟事實出發,全面地考察了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勞動的四重表現。第一個方面,工人與勞動產品相異化。這是異化勞動在結果上最直觀的表現。第二個方面,勞動過程自身的異化。這種異化表現為勞動的外化,“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第三個方面,馬克思根據勞動產品和勞動過程的異化規定推論出第三個規定——類本質的異化。第四個方面,人同人相異化。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最終結果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異化。在異化勞動的四種表現中,前兩者可以歸為直接的勞動異化,后兩者則是在勞動異化基礎上產生的人的異化。通過對異化勞動四個方面的分析,馬克思試圖從現實性上來闡明異化勞動最本質的規定。他認為人同人相異化是異化勞動最本質的規定,并且進一步分析了這一本質規定的現實表達。馬克思指出,通過異化的、外化的勞動,工人生產出一個處于勞動之外的人對這個勞動的關系,生產出資本家對這個勞動的關系,這就是人的相互異化的現實表達。除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外,巴黎時期馬克思還寫下了《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簡稱《穆勒評注》)。在《穆勒評注》中,基于對貨幣本質的正確理解,馬克思分析了貨幣中介的異己現象,把對異化勞動的考察延伸至交往關系異化的層面。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系通過貨幣中介得以實現,并且貨幣中介成為真正的上帝。馬克思巴黎時期關于異化勞動的研究,表明他在嘗試如何深刻地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現實并努力探討國民經濟事實背后的原因。這一時期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認識,成為《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研究異化勞動問題的起點。
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分別從貨幣層面和資本層面考察了異化勞動的表現,深化了對異化勞動的理解,體現了對巴黎時期異化勞動思想的賡續和超越。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貨幣章”中,馬克思進一步深化了《穆勒評注》中關于貨幣異己性質的理解,揭示了交換活動中社會關系的異化本質,并且認識到貨幣異己性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的生產緊密相聯。貨幣是商品內在矛盾運動的產物,是人們生產中社會關系發展的結果。隨著生產的發展,交換活動成為人們普遍的經濟活動,然而這種普遍的交換活動最終發展成為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活動。也就是說交換雙方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發生了質的變化,人們交換的目的不再是使用價值而是交換價值,使用價值成為交換價值的手段,從而人的關系轉化為物的關系。這種異己性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發展是同時并存的,“在現有基地上并不會消除異己性,但會帶來一些關系和聯系,這些關系和聯系本身包含著消除舊基地的可能性。”
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資本章”中,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探討深入到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最核心的范疇——“資本”的生產和流通中。首先,對資本生產過程中的異化勞動進行了分析。馬克思在分析資本的規定性時明確提出:“能夠成為資本的對立面的唯一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而且是創造價值的勞動,即生產勞動]。”這就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資本與勞動內在的對立性。馬克思進而剖析了資本與勞動交換背后所蘊含的深刻的異化關系。資本和勞動的交換具有二重性,“這種交換分解為兩個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質上不同的、甚至是互相對立的過程。”工人用自己的勞動同貨幣相交換構成第一個交換過程,這種交換行為完全屬于普通的流通范疇,工人處于簡單流通、簡單交換的關系中,他用他的使用價值得到的只是鑄幣,他交換的目的是為了得到生活資料。從資本方面來看,資本同勞動相交換從而獲得創造價值的活勞動是第二個交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資本家換來的是使資本能夠保存和倍增的生產力,“這個過程是直接同交換對立的;它本質上是另一種范疇”。馬克思進一步考察了第二個交換過程的兩個方面:一是資本和雇傭勞動對立關系的歷史生成。一方面,資本創造了現代土地所有權,而現代土地所有權又創造了典型形式的雇傭勞動;另一方面,隨著資本和雇傭勞動的發展,土地所有權被雙重地否定了,從而資本家和雇傭工人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兩大對立階級,資本和勞動的對立關系成為資本主義的主要關系。二是資本和勞動交換以后對勞動使用價值的實現。通過活勞動與物化勞動的結合,資本使勞動創造財富的潛在能力變成現實,從而實現了剩余價值的生產。在第二個過程中異化現象更為深刻地發展了,勞動客體與勞動主體相對立并且成為支配勞動主體的權力。資本家獲得越來越多的財富,工人卻越來越貧窮,“因為他的勞動的創造力作為資本的力量,作為他人的權力而同他相對立。”其次,馬克思考察了資本流通過程中異化勞動的表現。對資本流通過程中異化勞動的分析,反映了整個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異化勞動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的結果表現為剩余產品,從勞動方面來看,剩余產品即客體化的剩余勞動;從資本方面來看,剩余產品就表現為剩余資本。剩余資本在再生產過程中的分解使得資本主義的異化關系展露無遺,“作為異己的、外在的權力,并且作為在不以活勞動能力本身為轉移的一定條件下消費和利用活勞動能力的權力來同活勞動能力相對立的一切因素,現在表現為活勞動能力自身的產品和結果。”
上述表明,在馬克思思想發展的進程中,不同階段考察異化勞動的視角不同,理解異化勞動的深度也不同,但各階段的認識具有承繼性,由此體現了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生成和發展的過程,以及對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批判逐步深入的過程。
三、雇傭勞動:對資本主義內在運行機制的批判
就馬克思雇傭勞動理論的發展歷程而言,從《雇傭勞動與資本》到《資本論》,馬克思探討了雇傭勞動的具體規定性,闡明了雇傭勞動的歷史發展過程,辨析了經濟學意義上雇傭勞動的實質,系統闡發了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發展趨勢,從而形成了完整的雇傭勞動理論。
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第一次對雇傭勞動進行了系統的考察。首先,馬克思從工人方面分析了雇傭工人和雇傭勞動的形成。雖然這時馬克思還沒有明確區分勞動和勞動力這兩個范疇,但是已經開始在不同意義上使用這兩個術語了。馬克思指出:“勞動力是一種商品,是由其所有者即雇傭工人出賣給資本家的一種商品。”工人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給資本家,他們的目的是為了生活。對工人而言,勞動的意義不在于他們所生產的商品而是工資,以此來維持自己的生存。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工人成為雇傭工人。馬克思指出,雇傭勞動是一個歷史范疇。他把雇傭勞動同奴隸勞動和農奴勞動進行比較分析,并且概述了它們各自的特點:農奴是土地附屬品,替土地所有者生產果實;自由工人自己出賣自己,并且是零碎地出賣。其次,馬克思從社會關系的角度分析了資本的本質。第一,資本在一定關系下才成為資本。這個一定的關系,是人們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改變。第二,資本成為資本,是由于它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力量,通過與活的勞動力的交換而保存并增大自身。“它的實質在于活勞動是替積累起來的勞動充當保存并增加其交換價值的手段”。最后,馬克思進一步考察了資本與雇傭勞動的交換,揭示了兩者之間的關系。表面看來,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互為前提的。實質上,資本只有依賴雇傭勞動才能實現自我增殖的本性,才成為資本。雇傭勞動只有在資本的奴役下才成為雇傭勞動即成為增加資本的勞動。馬克思有力地批駁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斷言的資本家和工人的利益是一致的論調,并指出資本家是靠剝削雇傭工人而使資本增加的,資本增加越快,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就越殘酷。生產資本的增加就是資本對勞動的支配權的增長,就是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統治力量的增強。馬克思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對雇傭勞動的分析,表明他已經認識到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對立關系,并且開始從資本與雇傭勞動對立統一的角度來考察雇傭勞動的規定性。
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對雇傭勞動問題進行了接續探索。馬克思通過考察資本與勞動的辯證關系,系統地闡述了雇傭勞動產生的具體歷史過程。首先,馬克思分析了從土地所有權到雇傭勞動的歷史發展過程。馬克思指出,雇傭勞動起初是由現代土地所有權創造出來的,而這種土地所有權又是由資本本身創造出來的。分析雇傭勞動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具有雙重意義:其一,揭示出雇傭勞動產生的根源——以現代土地所有權為中介產生了雇傭勞動;其二,揭示了雇傭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發展情態:雇傭勞動在整個社會范圍內取代土地而成為社會的立足之基,從而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基礎。雇傭勞動在整個社會范圍內的擴展,是以生產力的一定發展為基礎的,當雇傭勞動與資本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時,它們特定的結合方式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就成為資本主義現代關系的軸心。其次,馬克思對“雇傭勞動”作了嚴格的經濟學意義上的界定。“雇傭勞動是設定資本即生產資本的勞動”。這種勞動是活勞動,它既生產出勞動所需要的對象條件和生活資料,同時還生產出價值。從雇傭勞動的本質來看,如果雙方交換的只是使用價值,那么這種交換屬于簡單流通關系,因而對象化勞動同活勞動相交換既不構成資本,也還不構成雇傭勞動。“構成資本,從而構成雇傭勞動的,不單純是對象化勞動同活勞動之間的交換,而是作為價值,作為自身保持的價值的對象化勞動同作為這種對象化勞動的使用價值的活勞動之間的交換。”
在《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對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辨析,明晰了生產勞動的科學規定,同時進一步深化了對雇傭勞動的理解。通過批判地分析斯密關于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論斷,馬克思指出:關于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區分,“不是從勞動的物質規定性(不是從勞動產品的性質,不是從勞動作為具體勞動的規定性)得出來的,而是從一定的社會形式,從這個勞動借以實現的社會生產關系得出來的”。馬克思進而闡明了資本主義生產勞動的兩個本質規定:其一,生產勞動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其二,生產勞動是直接同資本交換的勞動。在分析生產勞動的這兩個規定時,馬克思把生產勞動與雇傭勞動統一起來并論述了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資本主義生產的意義上說,生產勞動是雇傭勞動……只有生產資本的雇傭勞動才是生產勞動。”此外,馬克思指出正確理解雇傭勞動以及非生產勞動,必須要區分勞動本身與勞動力商品。
在《資本論》中,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成為馬克思研究的對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與雇傭勞動的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馬克思對雇傭勞動規定性的分析,不僅闡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怎樣形成的,還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發展趨勢。雇傭工人迫于生存的需要必須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給資本家,而資本增殖的本性也需要在市場上找到可以增殖的“商品”。單個工人或單個資本家都不能進行生產,資本與勞動力的結合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生產方式。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這種生產方式造就了工人悲慘的地位,是工人階級受剝削受奴役的根源。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考察,馬克思指明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既然資本與雇傭勞動從舊的生產方式中醞釀,從而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基礎,那么它們本身也將不斷生成出被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所代替的現實條件。
綜上所述,馬克思從生成論的角度,堅持邏輯與歷史統一的原則,對雇傭勞動作了系統的考察,從而使得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運行機制動態地、歷史地展現出來。由此,資本主義社會資本與勞動的內在矛盾也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
四、異化勞動與雇傭勞動的結合:資本主義批判的思想躍升
隨著馬克思思想的深入發展,其關于異化勞動與雇傭勞動的探討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實現了有機的結合。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資本章”中,馬克思一方面詳細地闡述了雇傭勞動的歷史生成,另一方面從資本與勞動交換的二重性中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的異化表現,從而把對雇傭勞動和異化勞動的分析有機地聯系起來。兩者的結合使生產過程中資本邏輯的運演清晰地顯現出來,同時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實現了從現象層面到本質層面的縱深發展。
1.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資本邏輯的顯現
勞動本質上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的主體性與能動性的表現,是精神勞動與物質勞動的統一。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與生產資料是分離的,勞動產品與勞動本身是對立的,活勞動與物化勞動的關系是顛倒的,概而言之,人的勞動表現為異化勞動與雇傭勞動。究其根本,這是資本邏輯支配生產過程的必然結果。換而言之,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過程實際上是由資本組織的。其中資本與勞動的交換使資本組織生產的內在機制鮮明地體現出來。在資本與勞動的交換過程中,異化勞動與雇傭勞動最徹底地表現出來,同時資本主義社會資本的本性在這一過程中也暴露出來。資本與勞動的交換在流通領域中表現為貨幣與勞動力的交換,在生產領域則轉化為活勞動與物化勞動相結合。表面看來,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是平等交換,一方支付貨幣,一方出賣勞動力。實際上,勞動與勞動力并不是同一個東西,勞動力的價值與使用價值也不是同一個東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強調,要正確理解雇傭勞動,必須理解勞動力商品。資本家或者說人格化的資本真正感興趣的是勞動力商品特殊的使用價值。勞動力的使用所創造的價值不僅可以補償資本家支付給自己的工資,還為資本家生產更多的價值。雇傭勞動使資本追求剩余價值的本性不斷實現,同時資本不斷擴大化,其對工人的支配權力不斷增強,使異化勞動更為深刻地發展了。因而,一旦我們全面地剖析異化勞動與雇傭勞動生成和發展的過程,資本的秘密就會自動顯露出來,資本邏輯的運演過程就會赫然呈現。資本如何體現為一種社會關系,成為支配他人的權力,在何種程度上反映著資本主義社會文明的一面,以及資本的限度是什么,這些問題都可以從馬克思的異化勞動和雇傭勞動理論中找到答案。
2.資本主義批判從現象層面到本質層面的發展
從勞動性質上來看,異化勞動與雇傭勞動都是資本主義經濟特有的范疇;從理論旨趣上來看,異化勞動與雇傭勞動概念具有相同的理論訴求,都旨在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馬克思在探討異化勞動與雇傭勞動的過程中把這兩個范疇聯系起來進行考察,從而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從現象層面到本質層面的思想躍升。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試圖從資本、地租、工資三大經濟范疇來研究政治經濟學,而“異化勞動”正是他考察資本主義經濟現實的核心范疇。馬克思試圖對異化勞動作出全面的考察和本質的揭示,然而這一時期他還處于哲學世界觀的探索和轉變過程中,還沒有實現其歷史觀的根本變革,受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還很深,因而此時他對異化勞動的考察還囿于“異化勞動”自身的范圍內,換而言之,對資本主義生產勞動的認識還沒有真正進入到生產過程之中,因此還不可能揭示資本主義經濟活動中異化勞動的本質。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轉而從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大環節進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同時確認了生產在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中的主導作用。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資本章”的“資本與勞動的交換”一節中,馬克思把異化勞動與雇傭勞動的考察結合起來,使異化勞動成為雇傭勞動的一個內在規定。“對雇傭勞動產生的歷史條件的考察,也就是對勞動異化產生的歷史條件的考察。”馬克思通過對資本與勞動交換過程的分析,揭示了雇傭勞動的形成和發展歷程,論述了雇傭勞動的規定性。隨著雇傭勞動思想的深化,內在于其中的異化勞動思想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從而成功地闡明了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本質。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批判實現了從現象層面到本質層面的縱深發展。
五、深化對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思想的理解
馬克思以異化勞動和雇傭勞動為線索,對資本主義社會從現象到本質的深度剖析,實質上是實現對資本主義本質的批判,從而形成其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過程。梳理馬克思異化勞動與雇傭勞動理論,有助于深化對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思想的理解。
1.從歷時性維度理解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深度
把握馬克思思想的發展脈絡,是準確理解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思想的基本前提。馬克思的批判思想是隨著其整體思想的深入發展而不斷形成和完善的,其中關于異化勞動與雇傭勞動的探討貫穿于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思想的整個發展過程。早在萊茵報時期,面對一系列物質利益問題引起的矛盾卻無法作出有力的解釋,使馬克思決心轉向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力圖從根本上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根源。從此,馬克思走上了資本主義批判的理論探索之路。在寫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期,馬克思一方面告別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接受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另一方面開始研究讓·巴·薩伊、亞當·斯密等人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方面的著作。這一時期馬克思的資本主義批判思路與自身整體思想的發展是一致的,既帶有一定的抽象人本主義的色彩,也帶有經驗實證主義的色彩。因而,他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也只能局限在現實層面上。隨著唯物史觀的基本確立,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成為馬克思考察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方法。這首先體現在對經濟范疇的理解和把握上。通過批判普魯東對經濟概念形而上的任意規定,馬克思指出范疇不是對事物的靜態描述,而是運用抽象力對事物發展過程的把握和理論表達。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對雇傭勞動和資本的考察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分析經濟范疇的典范。他把雇傭勞動理解為具體的歷史的產物,這就為從根本上揭示資本主義社會雇傭勞動與資本的矛盾找到了科學的入口,初步確立了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之路的科學性。在馬克思紛繁的政治經濟學手稿中,《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被譽為理解其政治經濟學發展的思想路標。在創作這一手稿時,馬克思開始獨立地思考政治經濟學的體系結構并對“資本”這一核心范疇展開了深刻的剖析。在這部手稿的導言中馬克思系統地闡述了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辯證關系,并確認了生產在其中的支配性地位。事實上,在資本主義現實的經濟活動中,生產領域正是資本主義生產剩余價值的基地,馬克思精準地把握到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領域,同時表明其資本主義批判的思路達到了邏輯和歷史的統一。在《資本論》中,商品、貨幣、資本等范疇依次展開,從理論邏輯上體現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同時,這也是資本主義實際的歷史進程。在此,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在方法論意義上凸顯出來:一方面,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所概述的唯物史觀得到充分的驗證;另一方面,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成為《資本論》中研究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方法。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具體內涵以及方法論最為完整地呈現了出來。
綜上所述,其一,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理論是一個逐步形成和完善的過程,對它的評述和理解應該堅持過程論的原則,這樣才能從歷時性維度上把握這一思想的深刻性。其二,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成熟和完善與他對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的思考和探討緊密相聯,從方法論上理解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理論更能體會這一理論的科學性和生命力。
2.從共時性維度認識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當代效應
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指向來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具有雙重旨意:第一,從根源上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矛盾,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和歷史趨勢;第二,為無產階級提供革命的精神武器。就第二點而言,又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其一,資本主義建立在對工人剝削和奴役的基礎上決定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必然性;其二,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暫時性以及未來社會的科學構想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動力。也就是說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理論不是單向度的而是多維的,包括批判和建構兩個方面,即對資本主義社會本質的批判以及對未來社會的科學探討。這就決定了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思想在當代社會依然具有積極的效應。在馬克思的理論探索進程中,批判與建構是同步發展的。隨著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思想的深化,其關于未來社會的思考也不斷成熟。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在全面地剖析資本主義經濟現實的異化關系以后,馬克思明確提出了揚棄異化的構想及其路徑,“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這種復歸是完全的復歸,是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實現的復歸。”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在闡述了交換活動更為深刻的異化表現之后,馬克思立足廣闊的歷史視野,分析了以人與物的關系為標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個階段:最初的階段表現為人的依賴關系;第二個階段是以物的依賴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第三個階段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的基礎上。馬克思進一步提出,“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此時,這一路徑的確證,表明馬克思對未來社會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實現找到了科學的路徑。這是基于對資本主義社會歷史的、客觀的分析所作出的正確判斷。馬克思指認了資本主義社會交換領域異化的表現,同時也指出現代社會正是與商業、貨幣、交換價值同步發展起來的。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社會從物的依賴階段過渡到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階段的現實基礎。這一深刻的認識體現了馬克思共產主義理論與空想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從而賦予共產主義社會堅實的實踐基礎,因而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理論在當代依然具有積極的效應,依然是指導我們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思想指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