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光,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南開大學終身教授、南開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
一、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科學認識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發展趨勢和當代新變化
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和大的“歷史時代”理論,才能正確剖析和判斷當代資本主義,即當代帝國主義。
1.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對于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即當代帝國主義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創立了“社會形態”“經濟的社會形態”范疇,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客觀規律,形成了關于人類社會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經過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而達到共產主義社會的“五種社會形態”演變發展的一般規律理論,也可稱之為“五形態”說。“社會形態”“經濟的社會形態”范疇、“五形態”說客觀地反映和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必然趨勢,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原理,是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形態理論的闡述經歷了一個理論遞進的過程。早在馬克思主義創立的初期,馬克思、恩格斯在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就第一次提出人類社會經過五種所有制形式:(1)部落所有制;(2)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3)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4)資產階級的所有制;(5)未來共產主義所有制。在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已經明確清晰地點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三種形態。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進一步論述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四大社會形態。1859年1月,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關于五種社會形態的表述已經十分清晰了。在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中,馬克思充分論證了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到這里,馬克思關于“五形態”的提法已經形成,但還不能說已然十分精確地確立了“五形態”理論。在馬克思那里,古代社會顯然是指古希臘、古羅馬的奴隸社會,但“亞細亞”是指什么社會形態,其屬性是什么,馬克思當時意指原始社會,但尚未明確其科學定義。后來,歷史科學有了一定發展,特別是歷史學家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出版,對原始社會提供了詳盡的研究材料,這使馬克思對原始社會有了明確的科學界定,這一科學認識集中反映在1880—1881年間《古代社會》一書的摘要中。恩格斯利用馬克思批語,經過研究,最終于1884年撰寫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恩格斯在該書中寫道:“摩爾根證明:美洲印第安人部落內部用動物名稱命名的血族團體,實質上是與希臘人的氏族、羅馬人的氏族相同的;美洲的形式是原始的形式,而希臘—羅馬的形式是晚出的、派生的形式;原始時代希臘人和羅馬人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的全部社會組織,跟美洲印第安人的組織極其相似;氏族,直到野蠻人進入文明時代為止,甚至再往后一點,是一切野蠻人所共有的制度(就現有資料而言)。摩爾根證明了這一切以后,便一下子說明了希臘、羅馬上古史中最困難的地方,同時,出乎意料地給我們闡明了原始時代——國家產生以前社會制度的基本特征。”對原始社會給出了明確闡釋。到此為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五形態”說已經完整成熟地形成了。再加上對共產主義社會的論述以及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文中對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社會主義社會階段和高級階段“兩個階段”的論述,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已經科學概括了人類社會形態發展的最普遍規律,構成了系統的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
對于社會形態歷史發展的分期,人們可以根據需要,按照特定的標準,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劃分。例如,以階級斗爭為線索,可以劃分為階級社會、階級過渡社會和非階級社會;以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為標準,可以劃分為原始公有制社會、私有制社會、私有制向公有制過渡的低級形式的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和高級形式的公有制社會……但是,任何科學劃分都不能離開以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為指導,以生產力發展狀況為判定標準,根據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直接考察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和特征,按照五種“經濟的社會形態”發展的順序而進行劃分。“五形態”說是馬克思社會形態劃分的主線索,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的最主要內容。
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最核心、最根本的要旨就在于說明,人類社會發展是囿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由不同的歷史階段構成,表現為不同的“經濟的社會形態”的演進,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從封建社會發展而來的資本主義社會同其前的其他社會形態一樣,只是人類社會歷經的一個歷史階段,必然由興盛而走向滅亡,人類社會形態必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進程,必然經過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而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不過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歷史,從生到滅的歷史規律絕對跳不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概括的社會形態演變的一般規律。
只要依據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即“五形態”說,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原理,運用階級、階級斗爭、國家、革命、專政的觀點,特別是運用馬克思在創立這一理論過程中所貫穿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剖析和判斷資本主義社會,就可以明確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不過是人類社會形態發展的一個必經過程,是代替舊的社會形態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時代,明確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形成、發展、必然滅亡的進程,明確認識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替代的必然趨勢,就可以為正確認識資本主義,乃至當代資本主義,即當代帝國主義理出了一條清晰的線索:可以清楚地弄明白資本主義社會形態是怎樣從封建社會內部產生、形成,并確立的;可以清楚地弄明白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狀況;可以清楚地弄明白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狀況、規律與趨向;可以清楚地弄明白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階級結構、社會結構;可以清楚地弄明白無產階級作為資產階級的對立面和掘墓人而產生,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與斗爭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主線索;可以清楚地弄明白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分期及每一個發展階段的特征、矛盾;可以清楚地弄明白資本主義內部是怎樣生長出新的社會形態因素,始終貫穿著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斗爭,怎么最終為社會主義所代替,并必然地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可以清楚地弄明白無產階級應當采取怎樣的戰略和策略,通過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最后通過無產階級專政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總之,對資本主義,尤其是對當代資本主義,即當代帝國主義的一切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判斷就能夠在科學的分析中形成。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過這樣的理論邏輯完成了《資本論》,完成了對資本主義的最一般發展規律的科學揭示,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
列寧則是通過這樣的理論邏輯認識而完成《帝國主義論》,完成對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的科學認識,創立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專政學說的。《帝國主義論》在分析帝國主義五大特征和三大矛盾的基礎上闡明: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戰爭與革命問題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階段的時代主題。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其偉大的理論貢獻就在于,依據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依據《資本論》的基本原理,總結了《資本論》出版以后半個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情況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經驗,全面地分析了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及其特征,科學地揭示了其本質、特征和矛盾;徹底地批判了背叛馬克思主義的考茨基主義,對帝國主義作出了最科學、最全面、最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的分析與判斷,深刻地論證了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作出了帝國主義是發展到壟斷的資本主義特殊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前夜的重要判斷;揭示了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客觀規律,進一步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趨勢,我們今天也必須沿著這樣的理論邏輯研究分析,才能完成對當代資本主義,即當代帝國主義的科學認識。當然,也不能拘泥于列寧的個別具體結論。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一個重大原則問題,馬克思列寧主義仍然是我們黨今天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
2.唯物史觀大的“歷史時代”理論對于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即當代帝國主義的價值
唯物史觀大的“歷史時代”理論是與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相聯系、相一致、相銜接的。只有既掌握了當代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又掌握了大的“歷史時代”理論,才能對當代資本主義,即當代帝國主義的本質、特征、矛盾、斗爭、主線、戰略策略和發展趨勢作出科學的判斷。
在唯物史觀看來,時代概念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時代概念是從大的歷史觀的角度對人類社會發展大的歷史發展進程的判定,即大的“歷史時代”觀。狹義的時代概念是從某個特定的角度對某個社會發展特定階段的判定。要把從大的歷史觀出發判斷的廣義的時代概念與從其他視角出發判斷的狹義的時代概念區別開來。這兩種時代概念是辯證統一的。不搞清楚廣義的時代概念,不搞清楚大的“歷史時代”觀,就看不清狹義的時代所處的大的歷史方位和國際條件。唯物史觀關于大的“歷史時代”的提法,是廣義的時代概念,是從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出發,以“經濟的社會形態”為標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時代”的判定尺度,這是唯物史觀大的“歷史時代”理論的基本點。
唯物史觀大的“歷史時代”理論主要包括時代概念的科學定義、大的“歷史時代”判斷標準、人類社會“歷史時代”的劃分及每一個歷史時代的本質、主題和特征、我們當前處在什么樣的歷史時代這些基本問題。
第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大的“歷史時代”概念,是指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形態所歷經的整個歷史進程,該歷史時代的進程從該社會形態取代前一社會形態在人類社會占據統治地位起,歷經興盛、衰落,直到為下一社會形態所取代而不再占據統治地位止。當然,每一個歷史時代又可以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
第二,必須以唯物史觀為武器,把“經濟的社會形態”作為歷史時代根本判斷標準。
唯物史觀是判斷歷史時代的思想武器。運用唯物史觀判斷歷史時代,就要看一看該歷史時代的生產力是什么,生產關系是什么,經濟基礎是什么,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上層建筑又是什么。也就是說,從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以及由這一基礎所決定的“經濟的社會形態”出發來判斷歷史時代。看一看占據統治地位的“經濟的社會形態”的本質是什么,也就知道該歷史時代是什么,“經濟的社會形態”是大的“歷史時代”的判斷標準。
第三,馬克思、恩格斯按照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根據“經濟的社會形態”的根本性質來劃分歷史時代,把歷史時代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產階級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五大歷史時代,未來社會將經過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過渡,而進入消滅階級剝削、壓迫與階級斗爭的新的歷史時代,即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歷史時代。
第四,我們今天仍然處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判斷的歷史時代。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我們的時代,即“資產階級時代”。從時代的根本性質和大的歷史進程來看,目前我們仍然處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社會歷史時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時代已經前進到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而占據統治地位的歷史發展進程。從全球范圍來講,現在仍然是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占主要地位的歷史時代,而這個時代又是新的社會形態即經過社會主義過渡而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逐步最終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時代。在該歷史時代,資本主義社會并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只是用新的階級對立形式代替了舊的階段對立形式,無產階級及廣大被剝削階級如果不通過推翻最后一個剝削社會,即通過消滅最后一個剝削階級的社會革命,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剝削、壓迫和階級斗爭,就不能解放全人類,從而也就不可能最終使無產階級自己解放自己,就不可能以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取代資本主義社會形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代。但是,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當然,在今天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內已經產生了相當的社會主義因素,在全世界已經產生了若干社會主義國家。但是,新的社會形態在全世界并不占據統治地位。
第五,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內部矛盾必然導致其滅亡。在資本主義社會歷史時代的一個特點,就是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互相直接對立的階級。在資本主義的整個發展進程中,其內在矛盾不斷激化,經歷了激化、緩和、再激化、再緩和……直至激化到再也不能緩和而導致最終滅亡。
第六,唯物史觀大的“歷史時代”理論指出資本主義社會歷史時代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經過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消滅人類歷史最后一個階級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使人類進入一個沒有剝削、壓迫、階級差別和階級斗爭的無階級的新的社會形態,這是歷史時代向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提出的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
我們現在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歷史時代,面臨著什么樣的時代問題,這是我們研究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即當代帝國主義必須首先需要回答的問題。搞明白了唯物史觀大的“歷史時代”理論,搞明白了馬克思唯物史觀大的“歷史時代”理論所貫穿的立場、觀點、方法,就可以對我們所處的當今時代是什么樣的歷史時代,它的時代本質、時代特點、時代矛盾、時代主線、時代分期,以及我們應當樹立怎樣的時代觀,形成明確清楚的認識,就可以科學判定當代資本主義,即當代帝國主義了。從唯物史觀來看,馬克思主義關于大的“歷史時代”的判斷是不能否定的,如果否定了,就會誤認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不存在了,誤認為馬克思主義過時了,就會否定馬克思主義。
3.資本主義歷史時代所歷經的不同歷史階段和發展時期
列寧指出:“只有首先分析從一個時代轉變到另一個時代的客觀條件,才能理解我們面前發生的各種重大歷史事件。這里談的是大的歷史時代。每個時代都有而且總會有個別的、局部的、有時前進、有時后退的運動,都有而且總會有各種偏離運動的一般形式和一般速度的情形。我們無法知道,一個時代的各個歷史運動的發展會有多快,有多少成就。但是我們能夠知道,而且確實知道,哪一個階級是這個或那個時代的中心,決定著時代的主要內容、時代發展的主要方向、時代的歷史背景的主要特點等等。”要認識資本主義發展規律、必然滅亡趨勢及特征,必須從它們所處的時代及該時代主要階段的主要狀況入手。
按照唯物史觀的觀點,“經濟的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不同歷史時代的標志。唯物史觀認為,人類歷史經過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經過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而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五種社會形態,社會生產方式是決定社會形態性質的根本因素,每一種社會形態就體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歷史時代,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時代觀。我們的時代是“資產階級時代”,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我們所處時代的科學判定。我們所處的時代,仍然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歷史時代。世界歷史進入資本主義歷史時代,是一個漫長而曲折,充滿血與火的生死博弈的歷史進程。在資本主義歷史時代,如果不算資本主義的孕育準備階段,即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準備階段(14世紀到15、16世紀之交),資本主義已經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資本主義確立階段,即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16世紀到18世紀中期);資本主義成熟階段,即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18世紀中期到19、20世紀之交)。我們正在經歷著第三個發展階段:資本主義最高階段,即壟斷資本主義,也即帝國主義階段(19、20世紀之交至今)。每個發展階段又經歷若干的不同發展時期。在資本主義歷史時代,在資本主義社會形態母體內已經孕育形成了社會主義這一新的社會形態因素,但目前尚不占據世界體系的統治和主導地位。文章重點討論資本主義的第三個階段。
從整體上來說,到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從上升革命階段進入了下降反動階段。當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也分若干個時期,最高階段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呈現出波浪式的、有升有降的逐步發展的特點,最高階段發展到高峰期則開始下降。說資本主義進入下降、衰退、反動階段是就總體、長期而言,并不排斥壟斷資本主義在某個時期的發展、某個局部(如某些國家、地區)的發展。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有一個從私人壟斷到國家壟斷,再到今天的國際金融壟斷的逐步發展的過程。壟斷資本主義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分三個時期,已經經過了兩個時期,即從私人壟斷時期到國家壟斷時期,現在進入第三個時期,即國際金融壟斷。
與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三個歷史時期相一致,科學社會主義運動發展也經歷了三個歷史時期。第一個時期是與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大體吻合的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期。第二個時期是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體吻合的社會主義發展由高潮進入相對低潮時期。第三個時期是與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大體吻合的社會主義駛出低潮時期。
資本主義最高階段,即壟斷資本主義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19、20世紀之交至20世紀40年代)。經過19世紀中葉以來的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從19世紀70—9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進入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私人壟斷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第一個壟斷形式,也是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第一個時期。
19世紀最后30年,資本主義開始由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發展。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在19世紀60—70年代發展到頂點。于1873年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歐洲經濟的長期蕭條,促使資本快速集中,壟斷組織加速成長,促成了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的過渡轉折。列寧指出:“帝國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到1898—1914年間先在歐美然后在亞洲最終形成了。美西戰爭(1898年),英布戰爭(1899—1902年),日俄戰爭(1904—1905年)以及歐洲1900年的經濟危機,這就是世界歷史新時代的主要歷史標志。”在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一方面,資本主義有了更加迅速長足的發展,比18—19世紀資本主義的發展更為迅猛,科技創新帶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從“棉紡時代”依次進入“鋼鐵時代”“電氣時代”,社會化大農業生產方式已經形成,國際貿易、資本輸出、金融資本有了極大發展,整個世界全部卷入資本主義市場體系的漩渦,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越來越激化,越來越尖銳,19世紀上半葉,即1825年英國爆發了第一次經濟危機。從那時開始,資本主義進入了輪番爆發經濟危機的陣痛之中。“一戰”“二戰”前后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異常尖銳,致使兩次世界大戰爆發,“一戰”“二戰”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白熱化的集中表現。特別是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使資本主義的矛盾空前激化、引發“二戰”。接連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和兩次世界大戰表明,資本主義逐漸呈現嚴重的下降衰退跡象,資產階級越發走向反動。
第二個時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二戰”后至20世紀80、90年代)。“二戰”結束以來,在西方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凱恩斯主義盛行,主張國家干預經濟,主要是在北美、歐洲和日本,尤其在美國,資本主義由個人壟斷發展到國家壟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全球空前而普遍地發展起來,壟斷資本主義進入國家壟斷時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特征是壟斷資本同國家政權相結合,國家的經濟干預調控作用日益加強,國家直接干預經濟的一切部門,推進國有化,以保證壟斷資本的最大利潤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20世紀50—70年代既是資本主義國家壟斷發展期,又是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風起云涌的時期。
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社會主義力量、民族民主力量經歷了一個由高潮到低潮乃至低谷的過程,資本主義卻呈現了由低潮向高潮的發展過程,世界資本主義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發展。
“二戰”后,兩大陣營冷戰、國際局勢緊張、兩超爭霸,資本主義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方面,社會主義和民族民主解放運動出現高潮,社會主義力量和爭取獨立解放的民主主義力量得到極大加強,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爭取民族解放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運動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另一方面,資本主義陷入空前的困難而不得不進行改良,資本主義不得不放低身段,改變過去的某些政策,導致資本主義開始呈現相對緩和的發展。推動資本主義自我改良的動力,一是來自于蓬勃興起的社會主義運動。20世紀上半葉興起的社會主義高潮對資本主義產生了巨大壓力,如果資本主義不進行自我改良和調整就難以生存,同時社會主義運動成功的因素也使資本主義有了可資吸取的經驗;二是資本主義自身存在的嚴重危機和矛盾也迫使其必須進行調整與改良。否則,它必難以為繼。
大體從1948年左右到1970年左右是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黃金時期”。資本主義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積累了社會財富,也積累了生產過剩和矛盾,產生了嚴重的“滯脹”問題,出現了“滯脹”綜合征和經濟危機,產生了經濟停滯以及高失業率與高物價同時并存的現象。1973—1975年波及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極其嚴重的經濟危機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從高增長趨于相對停滯的轉折點。凱恩斯主義的實施到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資本主義危機、衰退,造成新自由主義取代凱恩斯主義的契機。緊接著1979—1983年美國和西歐諸國爆發了又一輪嚴重的經濟危機,陷入比1973—1975年更為嚴重的危機旋渦,時間長達4年之久尚未見底。這兩次經濟危機表明,國家干預和調節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并不是萬靈藥方,于是80年代以后,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和美國總統里根極力推介新自由主義以取代凱恩斯主義,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失去了魅力,新自由主義逐漸興起。當然雖有“滯脹”綜合征,但資本主義不是沒有發展,也并不排斥某些發展,只是發展整體放緩、下降。進入20世紀90年代初葉,西方發達國家又陷入一場新的經濟衰退和增長停滯,于是英國首相布萊爾又提出“第三條道路”,企圖把國家干預主義與新自由放任主義的某些方面結合起來,以推進經濟的發展。布萊爾“第三條道路”的本質還是遵從新自由主義的原則。如此,上述格局配置在根本上否定了偵查與羈押間形成上命下從關系的正當性,而刻意強調雙方的并駕齊驅、各司其職。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新自由主義受到美國當政者的青睞與推崇,成為西方國家主流經濟學派和西方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到了20世紀下半葉,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對峙冷戰加劇,發展到80、90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兩超變一超,兩霸變一霸,壟斷失去對手和制衡力量,社會主義進入低潮。新自由主義囂張一時,不可一世,資本主義再次進入相對高速發展時期。當然,資本主義的緩和只是相對緩和,發展只是相對發展,并沒有消除資本主義整體停滯下降和固有矛盾。
20世紀80、90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標志著社會主義跌入低谷,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卻發展到了高峰。20世紀80、90年代到世紀末,新自由主義取代凱恩斯主義,成為資本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新自由主義是對全球產生重大影響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理論,“華盛頓共識”就是新自由主義的“杰作”。資本主義經過凱恩斯主義到新自由主義的政策調整,又有了一定發展。資本主義的少數預言家鼓吹的社會主義“終結論”和資本主義“千年王國”論就是其理論反映。西方掀起反共反社會主義的高潮,新自由主義大肆流行,鞏固和擴大了西方壟斷資本主義的影響力。
第三個時期,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即當代資本主義,又即當代帝國主義時期(20世紀末至今)。20世紀末以來,新一代超巨型跨國公司,特別是超巨型跨國金融公司的大發展和對外擴張,促進資本主義由國家壟斷時期進入了國際金融壟斷時期。
資本主義在這個時期也有一個從高向低的發展進程,從發展的最高處開始下降。在這一進程中,自20世紀80、90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之后,又發生兩起國際性的重大事變:一是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二是2020年爆發的世界性新冠肺炎疫情。大肆推行新自由主義,帶來近30年的資本主義無序和持續擴張發展,造成嚴重的生產過剩,必然結果是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新自由主義破產。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戰勝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并在2020年至今的抗疫斗爭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意味著社會主義從低谷駛出,向上、向前發展,高歌猛進。
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私人壟斷、國家壟斷到國際壟斷,從工業資本壟斷到商業資本壟斷,再到金融資本壟斷,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生產資料和財富越來越集中到少數金融資本壟斷寡頭和少數金融資本壟斷寡頭利益集團手中。高新技術發展和經濟全球化帶來更大規模的生產社會化與更加集中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矛盾越發激化,表現為一系列危機與局部戰爭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越來越社會化、全球化,促成了生產關系的調整和轉化,生產資料私有制向更為集中、更為壟斷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背而行、越發矛盾,私人占有更向少數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寡頭手里集中,而生產卻越發社會化,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不僅沒有消除,反而更為尖銳激化。從自由競爭到私人壟斷,再到國家壟斷,再到國際金融壟斷,三次轉變并沒有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反而使基本矛盾更加激化,導致經濟危機10年左右一輪,越演越烈,規模越來越大,從沒有間斷過。“二戰”后的世界性局部戰爭也從未間斷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表現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越發激化。
關于國際金融危機壟斷資本主義,本文專門辟章論述,這里不多贅言。
4.當今仍處于馬克思、恩格斯所判定的資本主義歷史時代,仍處于列寧所判定的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發展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盡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這是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保持堅定信心、對社會主義保持必勝信念的科學根據。”馬克思、恩格斯按照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形態演變理論,根據“經濟的社會形態”的根本性質來劃分歷史時代,把歷史時代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產階級社會等歷史時代,經過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過渡,將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歷史時代。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他們在這里所講的“時代”概念不是我們從黨和國家發展角度所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時代概念,而是唯物史觀所闡述的大的“歷史時代”的時代概念。從時代的根本性質和大的歷史進程來看,從全球范圍來講,我們現在仍然處于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占主導地位的歷史時代,而這個時代又發展到經過社會主義過渡,最終取代資本主義而進入共產主義的歷史階段,充滿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兩條道路、兩種命運的斗爭。
當然,我們當下所處的大的歷史時代,在其發展進程中,又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如果從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算起(當然,在原始積累資本主義階段之前,資本主義還有一個孕育準備階段),到完成原始積累,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再到今天的當代資本主義,我們所處的資本主義歷史時代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正處在第三個階段——資本主義最高階段,即壟斷資本主義,也即帝國主義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原始積累資本主義階段,這是資本主義形成確立階段,也是資本主義的上升、革命階段,這個階段一方面是資本主義血腥殘酷的物質財富積累階段,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積累階段,既存在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剝削,又存在資產階級領導受封建階級統治壓迫的各階級向封建主義展開的革命斗爭,資產階級革命是該時代階段性主題。第二個階段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寫作《資本論》時他們所看到的世界,工人階級和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是該時代的階段性主題。第三個階段是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又可以稱作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從競爭走向壟斷,就是列寧寫作《帝國主義論》時所看到的世界。資本主義以壟斷代替競爭,進入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最后的、腐朽的、垂死的階段。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也是最后階段。在該階段,帝國主義把世界瓜分完畢,為爭奪殖民地而“狗咬狗”地打了起來,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無產階級革命興起,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走向實踐。列寧把這個階段稱作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列寧這里所講的時代不是指的大的“歷史時代”,而是指大的“歷史時代”的特定歷史階段,列寧所處的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列寧認為該階段、該時期的階段性時代主題是革命與戰爭。當然列寧關于壟斷資本主義的科學判斷,既是對壟斷資本主義一般規律、本質特征的科學認識,也是對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特征、規律的科學認識。列寧的判斷是正確的,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爆發了十月革命、中國革命以及東方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的民主革命,出現了一個社會主義陣營和一系列擺脫殖民統治的發展中國家。
總體上看,當下我們仍然處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占統治地位的歷史時代,然而該歷史時代已經前進到社會主義逐步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經過革命階段、興盛階段以后,正處于衰落階段,當然其衰落期也是很漫長的,在漫長的衰落過程中并不排斥個別的、局部的、一時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替代物——社會主義以及將來的共產主義,已經從“一個幽靈”即弱小的新生兒階段走向現實實踐階段,在資本主義社會體系內部形成了嶄新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社會,占世界人口不到1/4的中國,已經成功地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世界社會主義力量不斷壯大,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進程。資本主義下降,社會主義上升。雖然在該進程中,社會主義相比資本主義來說仍然不占優勢,但它卻是不可忽視的社會進步力量,代表著人類的未來。辯證法告訴我們,一切新生事物都是不可戰勝的,社會主義必勝。
在準確判斷歷史時代的基礎上,可以對當前國際社會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發展態勢作出判斷。當今世界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世界,分析當今世界基本矛盾,繞不開對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矛盾,這個基本矛盾表現在階級關系上就是工人階級及廣大勞動人民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表現在社會制度上、發展走勢和道路選擇上,表現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條道路、兩種制度、兩個前途、兩種命運、兩股階級力量的矛盾與斗爭。在今天,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博弈更為尖銳、更為激烈,也更為突出。這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科學社會主義創立至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兩種制度的斗爭一刻也沒有停止,絕不是今天才有的。
當然,按照辯證法來看,社會主義也是曲折地前進、波浪式發展、螺旋形上升的,絕不是一帆風順的。放在大的歷史時空跨度上觀察,作為代表新的社會形態的社會主義,從空想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實踐運動,從社會主義實踐運動到社會主義制度現實;從1848年《共產黨宣言》問世,到十月革命勝利,再到中國革命勝利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一路向前發展,當然其中也有挫折和起伏。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社會主義一下子跌入低谷。從那時到現在30年過去了,中國高舉社會主義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風景這邊獨好”。而西方資本主義諸國經過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打擊,迅速呈現大蕭條。社會主義駛出低谷,資本主義進入新一輪衰落。這就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形態斗爭的現狀與趨勢。
二、資本主義發展當代新形態——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即新型帝國主義及其新變化、新特征
當代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什么樣的程度?特征是什么?如何定義當代資本主義?當代資本主義還是不是帝國主義?當代帝國主義又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必須回答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如果對這些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缺乏科學的認識和判斷,就很難正確地認識和判斷當前的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就很難制定開展國際斗爭和推動國內發展的正確戰略策略。
關于當代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國內外學術界從多角度開展研究,學者們各持己見。依據當代資本主義,即當代帝國主義的發展新特征,冠之以各種稱謂。大體上分為兩派:一派是站在壟斷資本主義的立場上,為帝國主義尋找理論論據,為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行徑作辯護,甚至提出建議,如最早提出當代資本主義是“新帝國主義”的是羅伯特·庫珀,他從新自由主義的立場出發,把當今“新帝國主義”分為“自愿帝國主義”“鄰國帝國主義”“合作帝國主義”三類,為西方壟斷資本主義大國對落后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上的侵略的政策和行為提供合理化的論證,庫珀的“新帝國主義”論,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主義理論的延伸。
另一派是站在批判當代資本主義,即當代帝國主義的立場上,對當代帝國主義作出某些批評,力圖對其給出新的定義,其中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和西方左翼的許多學者就是屬于這一派。譬如,“二戰”結束后,安東尼·布魯厄的《馬克思主義的帝國主義理論》、哈里·馬格多夫的《帝國主義時代——美國對外政策的經濟學》、羅納德·H.奇爾科特的《批判的范式:帝國主義政治經濟學》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帝國主義理論,對當代帝國主義新發展進行了批判研究。冷戰結束后,邁克爾·哈特與安東尼奧·奈格里的《帝國》、邁克爾·赫德森的《金融帝國——美國金融霸權的來源和基礎》、威廉·J.羅賓遜的《全球資本主義論——跨國世界中的生產、階級與國家》、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對晚期帝國主義的研究,等等,都對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進行了批判性的研究。20世紀80、90年代,美國學者道格拉斯·凱爾納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已進入技術經濟、技術政治和技術文化高度結合的技術資本主義階段。關于資本主義是技術資本主義等與技術相接近的稱謂紛紛被提了出來。還有的學者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新福特資本主義、后福特資本主義、福利資本主義、公司帝國主義、賭場資本主義、渦輪資本主義、景觀資本主義、超工業資本主義、后工業資本主義、認知資本主義、媒介資本主義、虛擬資本主義、信息資本主義、數字資本主義、生態資本主義、知識壟斷資本主義,等等。法國學者托馬斯·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中,考察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1700-2012年)在收入、資本、人口、增長率等方面的歷史數據,認為不平等、兩極分化在資本主義歷史上長期存在,并沒有隨著經濟增長而衰減、解決,在今天更為尖銳激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世界馬克思主義思潮,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他們中很多人對資本主義結構性矛盾以及生產方式矛盾、階級矛盾、社會矛盾等進行了批判性揭示,對資本主義危機、資本主義演進過程、資本主義新形態及本質進行了深入分析。這些觀點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發展趨勢和命運,準確把握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新特征,加深對當代資本主義變化趨勢的理解。”其中許多人肯定了列寧帝國主義理論的基本方面,對帝國主義的新變化、新特征作出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論根據,對當代資本主義作出揭露和批判。巴西的特奧尼托奧·多斯桑多斯提出依附理論,明確指出了帝國主義是一種腐朽的制度,趨向于形成食利國,資產階級愈來愈依靠“剪息票”過日子。但是,許多人對當代資本主義的認識都有一個根本的缺陷,就是離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的科學認識。有人稱之為在當代資本主義研究中,存在“馬克思主義失語”,“帝國主義失蹤”的問題。
對于當代資本主義還是不是帝國主義,絕大多數學者認為現在仍然是帝國主義。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帝國主義依然存在,并且發展到了新帝國主義階段,稱之為新帝國主義,有的稱之為晚期帝國主義,還有的稱之為文化帝國主義、媒介帝國主義、信息帝國主義、公司帝國主義,等等。當然,這里講到的相當多的持“新帝國主義”的說法同最早稱之為“新帝國主義”的羅伯特·庫珀的說法是不同的,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不是站在維護帝國主義的立場上,而是站在批判帝國主義的立場上。美國《每月評論》主編約翰·貝拉米·福斯特把當代帝國主義稱為晚期帝國主義。他認為,晚期帝國主義就是帝國主義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既是經濟停滯時代,又是美國霸權衰落和全球代謝斷裂時代的帝國主義。晚期帝國主義具有普遍壟斷金融資本、生產全球化、新形式的價值轉移等特征。晚期帝國主義更具侵略性,在意識形態上表現為新自由主義,代表了資本主義世界秩序的歷史終點。比較一致的意見是,當代資本主義已經由國家壟斷向國際壟斷轉變,新帝國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最新表現。
學界對當代帝國主義的本質特征、產生的時代條件、經濟基礎,當代帝國主義的類型、矛盾和危機及霸權邏輯,當代帝國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當代帝國主義全球化,當代帝國主義的矛盾和危機,當代帝國主義與民族國家的關系,當代帝國主義的發展趨勢等重要問題,均展開了廣泛深入的研究。
對當代資本主義,即當代帝國主義種種稱謂的判定往往都只是注重從生產力方面做出某些分析判斷。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是第一生產力,從科學技術角度觀察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是毫無疑問的。譬如技術資本主義的類似提法,實質上也是從生產力視角觀察當代資本主義新特征所作出的判斷,認為資本主義已經進入與技術高度結合的階段,即技術資本主義階段,也并非毫無道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當然注重對于生產力的研究,認為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原因,也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終原因,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更強調政治的經濟學,強調研究生產關系,從生產關系看生產力,看社會形態的發展變化。因此,不僅要從生產力視角,更要從生產關系視角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作出科學的分析判斷,僅僅從生產力方面對當代資本主義作出判斷定義,顯然是不充分、不深刻的,不能觸及當代資本主義的社會階級關系本質。
雖然說法不一,但有一條是共識的:當代資本主義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具有了新的形式,呈現新的特征,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時期。筆者認為,資本主義在“二戰”后雖然仍然保持著壟斷特征,但是已經從私人壟斷轉向了國家壟斷,轉變的時間大體是“二戰”以后到20世紀80、90年代。在進入20世紀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之后的一段時期以來,當代資本主義又由國家壟斷發展到國際金融壟斷。當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是國際金融資本壟斷,當前正處于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帝國主義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成為新型帝國主義。其表現特征為:
第一,科技創新和生產力發展呈現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質量,極大地推動了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迅速聚集、集中和發展。
“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于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當代國際金融壟斷時期,全球掀起了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生產力發展突飛猛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態勢。科技革命是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經濟快速發展的直接動力。科技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已經發生了三次科技革命,當前正在進行著第四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到19世紀中期結束,是由新的工具機引發產生新的動力機,即蒸汽機的發明與應用所帶來的一次科技革命,可稱“蒸汽革命”。到了19世紀60年代,英國爆發了由第一次科技革命帶來的工業革命。英國紡織業完成了由以人力、畜力和水力為基本動力的工場手工業向以蒸汽技術為動力的機器大工業的轉變,科技革命引發了工業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乃至工業革命期間,資本剝奪了農民和手工業勞動者,使他們淪為雇傭勞動者,土地、機器、廠房等生產資料越來越集中到少數資本家手中,資本主義私有制得以確立鞏固成熟,進入了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
第二次科技革命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到20世紀初結束,電力動力克服了蒸汽動力的局限性,蒸汽技術轉變為電氣技術,電的發明應用使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也稱“電力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帶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動機、內燃機、化學工業、鋼鐵工業獲得了突破性進展,極大地推動壟斷取代自由競爭成為全部經濟生活的主要現象,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發展到私人壟斷,資本主義走向最后階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萌發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葉,興起于“二戰”后,20世紀40—50年代至50—60年代進入高潮,是一場電子技術的革命,又稱“電子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引發了以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對此稱之為產業革命更為合適,資本主義由電氣時代進入電子時代,生產的自動化和專業化程度極大提升,創造了巨大的勞動生產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總值超過了過去200多年生產產值的總和,1948—1973年,世界工業增長了353%,故人們稱這一時期為“世界經濟黃金時代”。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內又掀起了一輪新的科技浪潮,發生了第四次科技革命,即以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的科技革命,也可稱為“信息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更準確地說是第四次產業革命,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和新能源極大發展。信息革命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為生產力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推動金融業、信息產業、智能產業、生物生命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等新業態誕生和發展,促使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第一產業比重大大下降,第二產業比重不升不降、有升有降,第三產業比重迅速提升,達到60%以上,造就了資本主義物質財富的進一步積累和增加;另一方面,致使金融壟斷資本加快了聚集化、國際化的進程。信息化、人工智能、機器人、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5G技術、區塊鏈等前沿技術驅動下的科技風潮,推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生產關系趨向松散化、多元化、復雜化,形成以技術創新為手段的獲取超額利潤的新方式。資本主義以技術創新作為資本積累和擴張的新手段,極大地促進了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聚集和集中發展,極大地強化了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對全球一切產業的滲透、融合和控制,推動金融壟斷資本越發全球化。此外,生產力越來越社會化,推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向更為私有化、更為壟斷化方向發展的同時,新的社會因素,如股份制、工人持股、國有化等,在資本主義內部也日益積累。然而,資本主義私有制本質并沒有改變,技術創新是在私有制條件下的創新,技術創新導致技術私有化和技術壟斷,私有化和壟斷從根本上遏制生產力和新產業發展,制造高科技產業泡沫,加劇資本主義業已存在的內在矛盾。新技術革命既是資本主義不斷發生新變化的重要表現,又是資本主義不斷出現新變化的原因。
第二,壟斷資本主義已經形成了新的壟斷形式——國際金融資本壟斷,到了其最新的發展時期——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國際金融資本主義是新型帝國主義。
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指出:“生產的集中;由集中而成長起來的壟斷;銀行和工業的融合或混合生長——這就是金融資本產生的歷史和這一概念的內容。”“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并且享有實際壟斷權的金融資本,由于創辦企業……等等而獲得大量的、愈來愈多的利潤,鞏固了金融寡頭的統治,替壟斷者向整個社會征收貢稅。”列寧明確論述并預見了金融資本與金融寡頭的形成及其作用,認為金融資本壟斷就是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對于當代資本主義來說,生產和集中進一步擴大、加深、加劇了壟斷,并日益向國際化金融壟斷資本聚集,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在全球的統治進一步擴張和加深。剩余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的客觀規律,獲取壟斷利潤是壟斷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可以說國際金融資本壟斷就是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獲取超額金融壟斷利潤是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剝削掠奪的基本方式。在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利用跨國股份公司、通過世界金融市場從全球獲取超額利潤。
國際金融資本壟斷成為當代資本主義最突出、最鮮明、最主要的特征。金融資本壟斷是發達資本主義剝奪全世界的最重要的手段。金融壟斷資本具有極強的流動性,天然具有跨國資本特性。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全球化的世界進程中,在新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引導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首先是美國加速了金融資本聚集、集中、壟斷的速度。特別是進入21世紀,資本主義一個最鮮明的特征就是金融壟斷資本越來越國際化,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世界性統治地位逐漸確立。金融壟斷資本在世界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一方面造成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更加虛擬化,國際金融市場日益擴大,金融衍生工具迅速發展;另一方面使得發展中國家越加貧困,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受到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控制。資本的本性是不斷實現自身的增殖和擴張,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在全球化運動中不斷推進國際投資、國際貿易、國際信貸……不斷增殖、不斷積累、不斷聚集,在經濟全球化中越發起著決定性作用。國際金融資本通過資本借貸獲取超額利潤,通過利息形式瓜分實體經濟的剩余價值。有人把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稱為借貸資本主義不無道理。
冷戰時期,世界形成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形成兩大市場體系。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后,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世界里,兩個市場體系變成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成為由美國國際金融壟斷資本控制主導的統一的世界市場體系,國際金融壟斷資本越發寡頭化、跨國化、全球化,國際金融資本得到空前加強,其作用無孔不入、無處不在,任何國家、民族、地區、領域、范圍都逃脫不了其控制,都受到其影響與沖擊。在全球的科技、投資、生產、銷售、銀行、金融、貿易、服務以及世界規則、秩序方面,國際金融壟斷資本都占據了統治支配地位。在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推動下,資本和財富迅速集中,在全球形成空前規模的以金融為核心產業的國際化的大財團、大寡頭和大富豪,在世界取得優勢統治地位。一方面,國際金融資本越來越集中在極少數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寡頭手里,在壟斷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形成了絕對統治地位;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形成了由少數跨國性質的金融壟斷資本寡頭控制的新型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組織,如新一代超巨型跨國金融公司、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洲開發銀行、關稅和貿易總協定(世貿組織)……以金融壟斷資本為核心的超巨型跨國公司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里的核心關鍵作用越來越突出。跨國公司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以來,經過一代、二代、三代到第四代超巨型跨國公司的發展,開始了其更大的發展,不僅規模巨大、實力雄厚、地位突出、壟斷強大,更重要的是以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為核心與產業資本相融合,形成了超巨型國際金融——產業壟斷資本寡頭,控制了全世界。以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為靈魂和核心的超巨型跨國公司在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權力支持下爆發式地增長,形成了國際金融資本壟斷寡頭利益集團。目前,跨國公司的總產值已占資本主義世界總產值的1/3以上,它控制了50%的國際貿易、80%的工藝研制、30%的國際技術轉讓。它們的分(子)公司的銷售額(不包括公司內部銷售額)相當于世界出口額的70%。已經發展成世界范圍的生產、交換和積累完整體系,全面控制了世界范圍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就是金融壟斷資本國際化,金融資本在國際的運動中不斷聚集、增強,形成占絕對優勢的壟斷地位。以國際金融資本壟斷為主要特征,表現為:(1)資本壟斷不是一般的資本壟斷,而是金融資本壟斷,金融資本壟斷在資本主義體系中占據絕對的控制地位;(2)金融資本壟斷已不是國家壟斷,已經發展成為國際壟斷,資本和財富迅速集中在少數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寡頭手里,壟斷組織已不再是國際“托拉斯”,而是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中已經形成跨國的、統治全球的、空前巨大的財團、富豪和寡頭,控制優勢產業,占據國際產業鏈、貿易鏈,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擁有絕對的話語權;(3)資本輸出已經不是一般的資本輸出,而是金融資本的輸出,金融資本輸出成為最主要的財富剝奪形式,通過金融壟斷資本輸出掠奪世界財富。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向全球化壟斷發展,一方面得到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支持,一方面又日益擺脫國家權力的各種監管。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寡頭對國家政府的決策影響力日益增強,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家集團控制著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命脈,形成院外利益集團、影子內閣、影子政府,對資本主義國家政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家成為大金融資本家的代言人。美國通用、福特、美孚、摩根、花旗等超巨型的國際金融壟斷資本集團代表國家本質,同時又不受任何國家權威的約束,超越國家主權,這就加劇了國際金融壟斷資本跨國公司與壟斷資本主義主權國家的矛盾,國際金融壟斷資本與產業資本、本土資本的矛盾也在加劇。
美國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力量,依靠美國政府強力維護和推行,得到進一步加強,加速在全世界的擴張,華爾街勢力深嵌美國政治,加大了全球化力度,取得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主導地位,獲得了絕對統治權,從工業資本主義演變成金融資本主義。在國內,美國的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已經從企業的生產和經營領域擴展到整個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在取得對工業、貨幣、商業活動的控制之后,又擴展到政府運作和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在國際上,美國國際金融壟斷資本把大量剩余資本向金融領域和海外轉移,推動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剩余價值的生產和實現已經全面地國際化了。結果一方面使得美國作為一極和世界其他各國作為一極的分化更加突出尖銳,另一方面致使美國主權國家能力削弱,國家政權地位下滑,讓位給國際金融壟斷寡頭,國際金融壟斷寡頭又利用美國國家政權力量打壓損害他國主權,美國國家政權成為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剝奪其他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打手。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國際金融壟斷資本通過金融資本控制國家生產、國家投資、國際流通、國際交換、國際市場,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盤剝、政治壓迫、軍事威脅的壟斷資本主義,是新型帝國主義。其基本特征是:(1)超巨型跨國金融公司成為世界經濟、世界市場的主宰力量;(2)國際金融壟斷投資與擴張成為國際資本投資的主要形式;(3)生產和資本日益集中、集聚在全球金融資本壟斷寡頭手中;(4)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利用國家力量,并且超越國家力量控制、統治全球;(5)美國新型帝國主義已經形成獨霸世界的霸權地位。
第三,形成一小撮國際金融壟斷資產階級階層,構成壟斷資產階級的最高統治集團,即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統治階級的最高層,構成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即新型帝國主義的一個鮮明的階級特征。
隨著當代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新變化,給資本主義的統治階級——資產階級也帶來了新變化。對于這些新變化,資產階級的學者鼓吹“資產階級消失論”“資產階級衰減論”,竭力抹殺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階級矛盾和對立。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并沒有使“資產階級消滅”或“減少”,而是生產資料更加集中在少數資產階級手中,資產階級的剝削本質更加凸顯,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對立更加尖銳。資產階級發生了新的變化,主要表現為:(1)極少數的國際金融壟斷資產階級階層已經形成;(2)以“剪息票”為生的資產階級階層日益擴大;(3)形成了資產階級的特殊階層——跨國公司的高級經理人階層。
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跨國資本家階級”一詞流行起來。可以把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家們稱之為“跨國金融壟斷資本家階層”,他們是當代資產階級的最有權勢的最高階層,該階層由世界金融壟斷資本寡頭構成,代表跨國金融壟斷資本利益集團,構成跨國金融壟斷企業、組織的主要擁有者。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家集團是20世紀下半葉在資本主義歷史發展中出現的資產階級新階層,他們控制著金融領域的跨國大公司,通過國際金融壟斷資本控制了全世界的主要生產資料,控制著國際性的金融機構,并通過國際性的金融手段、工具和組織控制著世界上的重要產業,該階層已經超越任何國家政權,成為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生產資料的主要所有者。
美國是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家集團的大本營。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寡頭主要聚集在美國,如華爾街國際金融資本壟斷寡頭。美國是國際金融壟斷資產階級階層的總基地,美國當權者是國際金融壟斷資產階級利益的總代表。以美國國際金融資本壟斷寡頭為首的國際金融壟斷資產階級階層主要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國際金融壟斷利益集團構成,它們與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壟斷資本利益集團聯手構成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寡頭控制的跨國金融資本利益集團。該階層的領導層是國際金融資本壟斷寡頭,與國際產業資本壟斷寡頭融合,二者合二為一,如美國的金融—軍工財團,金融—能源財團,金融—IT財團等,構成剝削全世界的國際金融資本壟斷霸權集團。
第四,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向經濟空心化、虛擬化迅速發展,強化了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即新型帝國主義的食利性、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
列寧認為:“資本主義的一般特性,就是資本的占有同資本在生產中的運用相分離,貨幣資本同工業資本或者說生產資本相分離,全靠貨幣資本的收入為生的食利者同企業家及一切直接參與運用資本的人相分離。帝國主義,或者說金融資本的統治,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這時候,這種分離達到了極大的程度。金融資本對其他一切形式的資本的優勢,意味著食利者和金融寡頭占統治地位,意味著少數擁有金融‘實力’的國家處于和其余一切國家不同的特殊地位。”本來服務于實體經濟的金融資本,越發脫離實體經濟,成為金融高利貸資本,從而支配實業乃至整個社會。當今,金融高利貸資本聚集于美國,美國成為超高利貸帝國主義,產生更為嚴重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壟斷資本金融化、國際化的過程就是產業空心化、虛擬化的過程,就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相分離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經濟越益證券化、數字化、虛擬化,實體經濟迅速衰退。隨著世界銀行體系的發展,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形形色色的金融機構、金融中介服務業融合聚集,形成龐大的、無所不包的金融壟斷資本世界性體系,通過向政府貸款、代銷,發行政府債券,持有公債,強化對經濟的控制和吸血,加劇了資本主義的投機性和寄生性。
資本輸出,特別是金融壟斷資本輸出成為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向外擴張發展的主要形式。美國把大量實體產業轉移到國外,從制造業大國轉變成過度依賴海外產業的以虛擬經濟為主體的資本主義金融帝國,金融經濟越來越膨脹,實體經濟越來越衰退,產業越發集中在以金融、房地產為代表的高端服務業,整個經濟越來越泡沫化,不可避免地陷入“社會生活金融化”困局,出現虛擬經濟發展,實體經濟衰退的雙重問題。金融壟斷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虛胖和浮腫”的表現,也是資本主義“走下坡”的征候。曾幾何時,美國是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但是隨著金融壟斷資本地位的形成,美國制造業占GDP比重逐漸下降,金融業占比逐漸增加。據統計,1960—2020年間,美國金融業占比從14%增加到21%,制造業占比從27%下降到11%,貿易占比從17%下降到10.87%。與此同時,金融業的利潤從17%增加到高于30%,制造業的利潤從49%降至10.6%,縮減了2/3以上。1947—2012年期間,美國GDP增長63倍,其中制造業增長30倍,金融業增長212倍。1980年左右,全球金融體系中的衍生品交易量微乎其微,2019年利率衍生品占全部衍生品名義本金比例超過80%。截至2019年底,利率衍生品占總風險敞口比重為80.39%。全球流動性金融資產與全球GDP之比1980年為109%,2013年為350%。2019年,入圍世界500強的企業中,金融企業共有113家,相比世界500強企業43億美元的平均利潤,113家金融企業的平均利潤則超過61億美元。
美國經濟在全球化過程中進一步空心化和虛擬化,經濟空心化、虛擬化的必然結果是導致美國制造業外流、工人失業、兩極分化加速、社會矛盾加劇,加重了美國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權重,加重了美國資本主義的食利性和腐朽性。再加之,美國國內的過度消費,成為純粹的消費國,造成極大的生態災難,更加重其腐朽性。一小撮最富有的、最有權勢的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家階層,連帶整個壟斷資產階級進一步食利化、寄生化和腐朽化。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明確指出,帝國主義的腐朽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停滯,一是寄生。所謂停滯,就是帝國主義的生產和技術發展存在著停滯的趨勢,這是帝國主義腐朽性的基本表現,美國的經濟停滯集中表現為實體經濟、工業產業大量外移,嚴重衰退。所謂寄生,就是帝國主義逐漸喪失了通過本國的生產發展滿足自身消費的能力,美國現在主要是靠金融掠奪全世界,成為最大的食利國,造就了龐大的食利者階層。列寧把帝國主義的寄生和腐朽相提并論,稱帝國主義就是寄生或腐朽的資本主義。
第五,美國作為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總代表,推動在全球化條件下國際金融資本向全世界擴張,操縱世界經濟治理權和世界政治統治權,美國作為頭號新型帝國主義國家企圖建立單極世界,維持其霸主地位。
美國是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家的國家,是代表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利益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無論轉化為股份公司,還是轉化為國家財產,都沒有消除生產力的資本屬性。在股份公司那里,這一點是十分明顯的。而現代國家卻只是資產階級社會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共同的外部條件使之不受工人和個別資本家的侵犯而建立的組織。現代國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的機器,資本家的國家,理想的總資本家。它愈是把更多的生產力據為己有,就愈是成為真正的總資本家,愈是剝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雇傭勞動者,無產者。資本關系并沒有被消滅,反而被推到了頂點。”
金融資本的全球性流動是資本主義由國家壟斷發展到國際金融資本壟斷的突出表現。金融資本在全球化進程中實現了全球性的流動,從而顛覆性地改變了全球的資本結構和經濟結構,極大地強化了金融壟斷資本在世界市場資源配置中的支配地位。與昔日“日不落帝國”英國直接統治世界的殖民體系不同的是,美國國際金融壟斷資本通過美國政府主導的國際規則,憑借經濟、政治、軍事實力維持美國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世界統治,它通常通過制定一系列的規則、制度,并經由國際化的跨國金融組織,如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控制統治全世界。比如,統治世界的美元體系是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而確定其霸主地位的。1944年在美國東部山區的一個小鎮上召開了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了美元等同于世界貨幣、等同于恒定的黃金值,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特殊地位由此而確定,從而確立了美元紙幣在國際市場結算中的壟斷地位,美元紙幣竊取了黃金作為世界貨幣的符號地位。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發表了20分鐘的著名演說,宣布美元不同黃金掛鉤,多國貨幣也不必與美元掛鉤,宣布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而之后在牙買加召開會議,達成“牙買加協議”,美元徹底脫離了黃金和實物貨幣,成為靠美國信用、由美國印鈔發行的貨幣,“美元成為了一紙不能兌換的白條”。從此,“美國靠在全球發行美元、國債、股票以及大量金融衍生品這樣的虛擬渠道,使全世界的實體資源(自然資源、勞動資源和資本資源)不停地流進美國。美國生產貨幣,其他國家生產商品。”美國依靠自身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使美元成為霸權貨幣,成為世界財富的收割機。美國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通過“美元加美軍”對全球進行瘋狂的擴張、控制、掠奪、壓榨,也使得世界反霸權主義、反單邊主義成為世界潮流。當代資本主義的多重矛盾越發激化、尖銳,由美國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秩序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世界進入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階段,也是壟斷資本主義由國家壟斷進入國際金融壟斷時期。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占主導地位的全球化,是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主導地位的全球化,是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也是美國新型帝國主義占主導地位的全球化。在世界國民經濟總體中,美、歐、日等國占70%,在世界出口貿易中占70%以上,在世界的對外投資中占90%以上,它們的跨國公司在世界生產和世界市場中占強大優勢。美國是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最強的超級大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有最大份額,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國,它憑借自己的超級優勢地位操縱國際組織、干涉國際事務,把自己意志強加于他國,最大限度地壓榨他國,犧牲他國,最大限度實現自己的利益。經濟全球化,為國際金融資本的擴張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又使資本主義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擴展到全世界,加速資本主義的滅亡。
第六,當代資本主義就是當代帝國主義,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就是新型帝國主義,新型帝國主義的帝國主義本性和特征并無根本改變,反而變本加厲地得到了強化。
金融壟斷資本是帝國主義形成的起點,從根本上反映了帝國主義霸權。國際金融壟斷資本是新型帝國主義的實質,國際金融壟斷資本決定新型帝國主義的霸權本性。國際金融壟斷資本是在帝國主義體系下積累起來的,是新型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列寧給予帝國主義以明確的定義,他在《帝國主義論》中所講的帝國主義是專指壟斷資本主義,他指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也是最后階段。20世紀80年代法國學者博德認為,以1873年資本主義危機為開端延續到1895年世界性經濟大衰退,開始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時期。許多學者認為,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進入壟斷,發展為帝國主義,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帝國主義進入鼎盛時期。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在壟斷資本主義主權國家基礎上,憑借經濟全球化、軍事霸權、壟斷和帝國主義的世界制度,把帝國主義發展到了極端。十月革命結束了帝國主義鼎盛時代,是世界歷史的新紀元。
當代帝國主義是國際金融壟斷資本支撐的新型帝國主義,為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對外擴張,全球套利,進一步開辟了空間,同時又放大了壟斷資本主義的結構性危機,強化了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新型帝國主義不僅沒有改變帝國主義的本質,反而強化了貪婪、野蠻、殘忍、侵略的帝國主義本性,使其本性更加多樣性和隱蔽性,充分表現了壟斷資本主義的垂死性。正如前文提到約翰·貝拉米·福斯特把當代帝國主義稱為晚期帝國主義,預見到資本主義的終結。總而言之,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新型的帝國主義,晚期的帝國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巔峰期、最高形式,也是最新階段、垂死階段。
第七,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即新型帝國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新轉變,使得其階級階層結構、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發生了新的變化。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資本主義的調整和改良,世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運動總體上趨于低潮,主要表現為:勞資沖突、工人罷工、示威游行數量和規模趨于減少,資產階級實施了某些緩和階級矛盾和抑制兩極分化的政策,工人階級在基本生活資料和生活條件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階級矛盾趨于緩和。當然,工人階級受剝削的地位并未根本改變,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只有一時緩和并未停止,而是波浪式地向前、向更尖銳方向發展。
面對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新變化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的新變化,西方資產階級代言人,當然也有一些學術界的代表人物,認為馬克思主義階級劃分理論,關于資本主義兩大階級對立的理論,已經被歷史所超越,已經過時了,要徹底拋棄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與階級分析的全部概念、范疇和方法,認為資本家已經是“人民資本家”了,普遍的無產階級生活方式已經不存在了,傳統意義上的工人階級已經不存在了,現在是“告別工人階級”的時候了。事實上,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總是根據新情況、新變化,不斷發展、補充、豐富他們的階級理論和他們對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狀況的分析。例如,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職能就夠了。”馬克思在這里提出了“總體工人”的概念。馬克思、恩格斯還分別提出了“商業無產階級”“腦力無產階級”的說法。列寧提出“技術無產階級”“官吏無產階級”“工程師無產階級”的說法。殘酷的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現實也一再說明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和對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狀況的分析并非過時。
雖然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仍然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兩大對立階級,但階級階層結構呈現多層次、多樣態新變化。資產階級本身發生了極大的分化,形成資產階級的寶塔型層級結構:最高層是極少數的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家寡頭階層;第二層是與金融資本聯合的,以軍工—能源—IT為主體的國際金融—產業壟斷寡頭階層;第三層是占據各產業壟斷地位的產業壟斷資本家階層;第四層是以經理資本家、食利者階層、中小企業資本家等構成的一般資產階級階層。
工人階級也發生了極大的層級變化:第三產業的工人階層超過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的工人階層比例;白領工人數量和增長速度均超過藍領工人;從事信息、金融等中介服務業的“知識工人”增多,“非知識工人”減少;工人階級不同階層的收入差距在擴大,資本家寧愿以更高的薪酬雇傭知識水平高的雇員,出現所謂“中間階級”階層或群體;國際壟斷資本主義使得食利者階層增加,工人階級內部一些群體產生轉化,階級結構發生變化;資產階級用大量超額利潤收買工人領袖和工人貴族,成為資產階級化的“工人貴族”階層,成為資產階級在工人運動中的真正代理人和工人幫辦。
面對工人階級的新變化,西方資產階級代言者們故意提出了許多工人階級消亡的觀點。比如以馬爾庫塞為代表的“無產階級歷史使命消失論”,普蘭查斯等人的“工人階級縮減論”,馬勒和高茲的“工人階級本質改變論”……這些觀點都是從根本上否認工人階級的階級性質和歷史使命。工人階級新變化并不意味工人階級消滅,也不意味著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對立與斗爭消失,相反,雖有變化和緩和,但從總體、根本和長遠來看是不可能緩和消失的。恩格斯指出:“從他們的行列中產生出這樣一種腦力勞動無產階級,他們負有使命同自己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兄弟在一個隊伍里肩并肩地在即將來臨的革命中發揮重要作用。”譬如,在當代資本主義那里,股份制這種資本的所有形式并沒有改變資本的私有制的本質,也沒有造成資本所有權的實質性的轉移,沒有改變資本的本質。股份控股自然掌握在少數壟斷資本家或資本家利益集團手里,現在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只需占有3%—5%的股份就可以控股,股票發行越多、越分散,小股東越多,對壟斷資本家階級控股越有利。工人持有幾張股票所帶來的變化,對控制股份公司是微不足道的,工人持股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只是形式上的意義。所謂“人民資本主義”的說法,只不過是騙人的把戲。再譬如,當代資本主義采取了一些改善工人生活條件、提高收入和福利待遇的政策,對提高工人收入、改善工人生活條件起到一定作用,但這只是工人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價值的支付形式的變化,并沒有改變和減輕資本對工人剩余價值的剝削。“所謂資本迅速增加對工人有好處的論點,實際上不過是說:工人把他人的財富增加得越迅速,工人得到的殘羹剩飯就越多,能夠獲得工作和生活下去的工人就越多,依附資本的奴隸人數就增加得越多。”“這樣我們就看出:即使最有利于工人階級的情勢,即資本的盡快增加改善了工人的物質生活,也不能消滅工人的利益和資產者的利益即資本家的利益之間的對立狀態。利潤和工資仍然是互成反比的。”
第八,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即新型帝國主義的發展,在加大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和資本主義固有的內在矛盾的同時,也在其內部增加了新的社會因素,為新的社會形態的誕生創造了新的社會因素與條件。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毫無疑問,當代資本主義越發展,就會為未來社會創造出更多成熟的社會因素和條件。且不講科技革命推動生產力發展所創造的物質文明為未來社會提供了物質財富,且不講資本主義所創造的精神文明為未來社會所提供了有益成分,僅從生產關系方面來看,高新技術的發展推動生產力發展,使得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這就要求與之相適應的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形式和資本占有形式向社會化方向發展。譬如,股份資本所有制、法人資本所有制,雖然它們在性質上仍是一種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關系,本質上仍然是資本主義的私人占有制,但它的壟斷資本私人所有制卻包含著生產關系集體化、社會化的發展趨向。譬如,國有經濟、合作經濟、合伙經濟的發展,雖然本質上仍然是資本主義的私人占有制,但也體現了某種集體化、社會化的趨勢。譬如,在資本加大對剩余價值的盤剝,加大貧富差距分化的同時,分配形式上出現了某些兼顧公平和社會福利、社會保障普遍化的趨向。譬如,在企業管理制度和勞資關系上,產生了職工參與企業決策,職工持股等制度,也具有某些公平因素。
當然,盡管當代資本主義內部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社會因素,但這些現象只是意味著在資本主義母體內部孕育產生新的社會形態的因素,并不說明資本主義生產資料占有的私人性質已經改變,并不能說明資本主義可以“和平長入”社會主義。
能不能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科學分析和認識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即新型帝國主義的新變化、新特征,得出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結論,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前途命運、興衰存亡。資本主義的政治家們總是利用他們的意識形態的代言人,把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新特征,或者說成是資本主義制度發生了根本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可以萬古長青、永不死亡;或者說成是資本主義制度可以逐步地為新的社會因素所取代,資本主義即將“和平長入”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可以和平轉換或過渡為社會主義。究其實質,雖然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即新型帝國主義呈現出許多新的特征,但本質并沒有根本改變。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即新型帝國主義的新變化、新特征說明,一方面,資本主義還是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資本主義在短期是不會滅亡的,資本主義在發展進程中,會進一步為未來社會積累物質、制度和文化的條件;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本性和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并沒有改變,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總趨勢沒有改變。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不是資本主義根本規律、根本矛盾、根本趨勢、根本性質的改變。
對于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存在兩種截然對立的思想傾向:一種傾向是看不到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一種傾向是夸大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把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說成是資本主義本質的根本改變,錯誤地認為這種新變化是“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先兆。過分夸大資本主義變化的思想傾向,把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夸大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和平到來”,其危害大大超過忽視資本主義新變化的思想傾向。
資本主義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對于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做出極端錯誤的、違背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結論,首推第二國際的修正主義代表人物伯恩斯坦。當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生了由自由競爭向壟斷轉變的新變化時,他得出了資本主義可以“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錯誤結論,導致歐洲絕大多數共產黨右轉,轉變成民主社會主義,成為資本主義的幫傭,國際共產主義出現嚴重倒退。列寧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科學認識當時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得出了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最后階段的科學判斷,高舉科學社會主義大旗,領導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成功,推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掀起新高潮。20世紀50年代,資產階級右翼學者夸大資本主義新變化,把資本主義新變化說成是資本主義根本性質的改變。如,美國人阿道夫·貝利在1954年推出《20世紀的資本主義革命》中認為股份公司的發展,使美國資產階級發生了革命,與舊資本主義完全不同了。美國商會會長艾力克·約翰斯通在《不受限制的美國》中首次提出“人民資本家”概念。美國工黨右翼理論家約翰·斯特拉徹1956年推出《現代資本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將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隨后,一批右翼學者紛紛著書立說,認為現在資本主義已經不再是一種剝削制度,它與舊資本主義有本質的區別,鼓吹 “趨同論”,說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類型國家沿著現代化的共同道路,將走向自由和民主。
20世紀70、80年代,當代資本主義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戈爾巴喬夫錯誤地判斷,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說明資本主義已經具有社會主義的特征,鼓吹資本主義的根本性質已經改變,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結論和思維已經過時,鼓吹所謂“新思維”,放棄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最終造成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低潮。當今,面對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某些人提出了“人民資本主義”“資本民主化”“新工業國”“后工業社會”等理論觀點,企圖解釋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趨勢,改變對資本主義本質的認識,為資本主義當辯護士。比如,有的認為,工人持股就是資本家了,持股工人越來越多,資本就具有了人民性,成為“人民資本主義”。實際上,股份制這樣一些社會化形式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是資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范圍內對生產力迅猛發展的迫不得已的適應與調整,并不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根本改變。面對這些新形勢,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正確看待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駛出低潮。
三、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即新型帝國主義的新變化沒有根本改變其本性
盡管當代資本主義,即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又即新型帝國主義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新變化,這些新變化僅僅是對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的矛盾、特征、本質的強化,而不是根本改變。
列寧對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的科學判斷依然有效,并沒有過時。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是我們全面觀察、認識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即新型帝國主義的有效思想武器。巴西學者馬塞洛·費爾南德斯認為,目前的國際形勢更接近列寧的設想,帝國主義概念依然有效,壟斷資本主義處于主流,而且依然是用來描述剝削、財產、階級斗爭和革命轉型方面的最好方式。
在列寧科學揭示壟斷資本主義的壟斷本質,做出帝國主義就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是資本主義的最高、最后階段的科學結論之前,許多人,如霍布森、希法亭、盧森堡、考茨基、布哈林和庫諾夫等都對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做過理論探討,他們有的是馬克思主義者,有的是非馬克思主義者,有的是反馬克思主義者,盡管他們對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做了多方面、多視角的研究,提出一些有價值的看法,但總體上并沒有揭示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的本質,有的做了錯誤的判斷,甚至進行美化粉飾。
列寧在對壟斷資本主義進行了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了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的本質,并下了一個簡短卻極為概括、明確的科學定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他概括了帝國主義的五個基本特征:“(1)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這樣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壟斷組織;(2)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已經融合起來,在這個‘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了金融寡頭;(3)和商品輸出不同的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4)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5)最大資本主義大國已把世界上的領土瓜分完畢。帝國主義是發展到壟斷組織和金融資本的統治已經確立、資本輸出具有突出意義、國際托拉斯開始瓜分世界、一般資本主義國家已把世界全部領土分割完畢這一階段的資本主義。”列寧從對帝國主義本質和特征基本分析出發,明確得出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就是戰爭、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前夜、社會主義革命有可能在帝國主義統治的薄弱環節率先取得勝利等一系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創造性結論。
列寧對帝國主義的定義和概括并沒有過時,仍然適用于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即新型帝國主義。盡管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即新型帝國主義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和特點,但這只不過是把帝國主義的固有本質特征發展到極致,只不過表現得更為突出、更為鮮明、更為發展、更為隱蔽、更為狡詐,變得更加貪婪,更加腐朽,更富有侵略性、垂死性以及兩面性,帶來更激烈的世界性矛盾和全球性問題。
新型帝國主義有時表面上越發顯得容易讓人們接受。列寧主義關于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科學論斷隨著新型帝國主義的新變化反而越益顯示出真理性和不朽性。
第一,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壟斷本性和特征并沒有改變,新型帝國主義只是使壟斷向著更為集中、更為深厚、更為貪欲的方向發展。
列寧認為,壟斷是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是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最基本的經濟特征。列寧《帝國主義論》關于帝國主義就是壟斷資本主義的定義,關于帝國主義的經濟基礎就是壟斷的科學概括,關于產業資本與銀行資本相互融合所形成的金融資本對資本主義的全面壟斷控制開始形成金融寡頭的判斷,仍然是正確的。然而發展至今日,列寧所講的金融壟斷資本同當代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不可同日而語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國際金融資本壟斷的帝國主義新特征已經形成。無論私人壟斷,還是國家壟斷,抑或國際壟斷;無論是工業資本壟斷,還是金融資本壟斷,抑或國際金融資本壟斷,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本質仍是壟斷,只不過其壟斷的形式更為集中、更為深厚、更為嗜血、更為狡詐、更為兩面性。這種新的變化是資本主義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驅動的必然結果,是資本主義發展歷史必然性的表現,誰也改變不了。雖然壟斷更為集中了,整體上越發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阻礙因素,但也不是完全阻斷生產力的發展,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仍能表現出一時的跳躍式發展,不完全排斥發展。
第二,無止境地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一切資本的本性,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本性并無改變,反而變本加厲,導致新型帝國主義控制全球、獨霸全球的貪欲更為強烈,更富有侵略性,霸權主義、欺凌主義、單邊主義成為其突出表現。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無止境地追求利潤最大化進一步強化了其投機性、侵略性和短期行為,強化了新型帝國主義的霸凌主義和侵略本性。美帝國主義集中表現出新型帝國主義的全部本性,金融資本擴張流向全世界,利潤回流到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流入美國,這是發達國家盤剝落后國家的鐵證。在新型帝國主義心目中,新型帝國主義的國家機器成為霸權主義、欺凌主義、單邊主義的侵略工具。新型帝國主義認為世界一切都是它的,它搜刮世界財富,拼命控制世界的欲望越發激烈,驅使它拼命掠奪、欺詐、控制全世界,乃至不惜血本發動戰爭。
第三,當代資本主義雇傭關系這一資本主義的本質關系并無根本改變,新型帝國主義奴役全世界、掠奪全世界的本性反而得到進一步擴張。
雇傭關系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核心基礎,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性關系。在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內,公司的管理人員也是受雇者,雖然一些工人在公司中持有股份,但他們仍然是工人階級,所謂“中產階級”實際上是收入較高的雇工,只是資產階級政治家為了模糊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階級分野、對立而發明的騙人之說。工人階級仍然是被剝削、被壓迫的被統治階級,資產階級仍然是剝削階級、統治階級。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雇傭關系、剝削關系,階級對立關系并未根本改變。
第四,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并未消除,金融危機成為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形式和最大風險源,新型帝國主義是無法克服經濟危機困擾的,必然從其獨霸世界的侵略行為中,從危機陣痛中走向毀滅。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控制的超巨型跨國公司內部的有組織和有計劃性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世界生產能力無限擴大趨勢與世界范圍內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必然造成嚴重的生產過剩、金融泡沫和通貨膨脹,必然導致以金融危機為主要形式的資本主義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越加頻繁。資本主義總危機頻發,往往從一國危機一下子演變成世界性、結構性、全局性、系統性危機,經濟危機擴展到政治民主危機、生態危機、價值觀危機和制度性危機。危機造成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結構性失業,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相對貧困加劇,加重了社會階級矛盾。經濟危機持續的周期越來越長,間隔越來越短,危害越來越大,資本主義自我調節、局部改革的余地、空間越來越小。從 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至今,資本主義尚未從危機陰影中走出來,又遇上更嚴重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資本主義世界進入了史無前例的大危機、大蕭條、大衰落的進程之中。
馬克思、恩格斯雖然生活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盡管帝國主義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但他們已經明確提出了資本主義總危機的思想。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陶大鏞考證,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盡管沒有使用“總危機”的明確提法,但不止一次地談到過“總危機”這個范疇。他舉例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第二版跋里所指出的:“使實際的資產者最深切地感到資本主義社會充滿矛盾的運動的,是現代工業所經歷的周期循環的各個變動,而這種變動的頂點就是普遍危機。”他考證郭大力、王亞南譯本將“普遍危機”譯成“全面的危機”,認為“普遍危機”實際上就是“總危機”。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原文或中文譯文雖不一致,但馬克思主義關于“總危機”的含義都是一致的。
列寧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總危機的思想,明確提出資本主義總危機理論。在分析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分析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特征的基礎上,他提出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致使壟斷資本主義內部多重矛盾激化,形成了資本主義總危機,形成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革命前夜的科學論斷。列寧認為,資本主義總危機是整個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全面危機,是垂死的資本主義和新生的社會主義之間的生死博弈,包括世界資本主義制度趨于滅亡和社會主義制度趨于勝利的整個歷史時期。資本主義總危機的根本特點是帝國主義國民體系的危機、市場問題的尖銳化以及由此產生的生產過剩、企業經營開工不足、經常的大批失業和資本主義周期性危機;資本主義總危機不是一時的,而是包括整整一個歷史時期,伴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整個歷史時期。列寧認為,資本主義總危機不是一時的行動,而是一個很長的激烈的經濟政治動蕩和尖銳的階級斗爭的時期,整個資本主義徹底崩潰和社會主義社會誕生的時期。“資本帝國主義時代是成熟的、而且過度成熟的資本主義時代,這時的資本主義已面臨崩潰的前夜,已成熟到要讓位給社會主義的地步了。”
列寧正確指出,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致使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激化,造成資本主義的總危機,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導致革命,爆發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列寧科學地預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還會引發由帝國主義矛盾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帝國主義國家發展的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又一次劇烈地破壞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內部的平衡,資本主義總危機的爆發導致帝國主義陣營重新分為兩大敵對陣營,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后,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壟斷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由于社會主義陣營的出現,產生了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相對立的社會主義世界市場體系,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勢力受到削弱,它們控制的地盤受到了擠壓而變小,奪取世界資源的范圍縮小,世界市場銷售條件不斷惡化,造成新的需求不足、生產過剩、工人失業、國內矛盾加劇,從而強化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各國之間的矛盾。蘇聯解體,美國帝國主義獨霸世界,形成了美國一家控制的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與美抗衡力量相對變弱,世界進入了一度相對緩和的發展時期。然而,這種緩和是暫時的,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總危機產生的根源。
列寧之后,斯大林堅持了列寧關于資本主義總危機的理論。斯大林認為,資本主義總危機是一個世界性的歷史發展過程,他把總危機看作一個長期而劇烈的經濟和政治的動蕩過程。他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指出資本主義總危機是“既包括經濟,也包括政治的全面危機”。當然,斯大林關于世界存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市場體系擠壓了資本主義市場體系,使壟斷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加劇以及資本主義總危機加深的具體結論,由于條件的變化而需要調整和修補,但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總危機的理論仍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芒。
從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資本主義總危機的理論是正確的,雖然經過“二戰”后一段時間資本主義相對緩和發展至今,乃至雖然資本主義在蘇東解體以來一段時間發展至高峰,但資本主義從來沒有停止過陣發式的危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平發展取得了成功,若干社會主義國家成功地站穩了腳跟,歐洲壟斷資本主義成立了統一的歐共體,歐洲、日本等主要壟斷資本主義地區和國家與美國霸權相抵觸,一系列發展中國家,如俄羅斯、伊朗等與美國等西方壟斷資本主義相抗衡,反對單邊主義、霸權主義成為世界潮流,進一步擠壓美國壟斷的世界資源和市場,壟斷資本主義的世界性矛盾趨于激化,接連爆發了更為嚴重的經濟蕭條,致使資本主義的總危機進一步加深、加劇,美國為首的西方壟斷資本主義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衰落的不歸之路,資本主義陷入了不可遏制的總危機之中。事實證明,資本主義總危機是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意識形態、制度的全面危機,是總體走向崩潰的危機。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總危機”理論是值得我們重新重視的。
第五,掠奪、欺壓和剝削弱小國家和民族是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必然行為和本質表現,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強化了資產階級專政實施階級統治鎮壓的國家職能,新型帝國主義就是強權,就是侵略,就是剝奪。
資本主義實行的是資產階級專政,資產階級民主制只不過是資產階級專政的一種表現形式,是資產階級專政的遮羞布。在新型帝國主義那里,資產階級民主的遮羞布,需要就用一下,不需要干脆撕掉。新型帝國主義大力強化其國家強力機器,擴軍備戰,武裝到牙齒。從國內到國外,誰觸動它的利益,它就依靠強力壓服誰、打服誰;誰反抗它,它就會動用武力乃至加以剿滅。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一切都在變,不變的是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對本國工人階級及廣大勞動人民剝削的本質,對發展中國家盤剝的本質,是新型帝國主義戰爭狂人的本性。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加大了建立在新殖民主義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美國通過美元的霸主地位“剪全世界的羊毛”而形成了巨大的金融利潤,大部分都落入了美國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家階層的口袋之中,美帝國主義就是新型帝國主義。
第六,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爭霸斗爭更為激烈,在當今表現為美國一超獨霸,為了謀取和維持霸權不斷發動戰爭,只要新型帝國主義存在,戰爭就不可避免。
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指出:“只要生產資料私有制還存在”,在帝國主義的經濟基礎上,“帝國主義戰爭是絕對不可避免的”。霸權主義、欺凌主義、強權政治、單邊主義,讓美國國際金融壟斷資本把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發揮得淋漓盡致,現在是美國新型帝國主義獨霸世界。相互爭霸和恃強凌弱是壟斷資本主義處理國家關系的常態。17世紀英荷為爭奪海上霸權多次發生戰爭;17世紀末到18世紀英法之間多次爆發爭奪歐洲霸主地位的戰爭;19世紀普法戰爭、俄國與英法之間的克里米亞戰爭,都是為了爭奪霸權。19世紀的美西戰爭是為了爭奪美洲大陸。“一戰”“二戰”的發起都是由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因爭奪地盤、資源、利益引發的。進入21世紀也是如此,美國新型帝國主義為了推行單邊主義,依靠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力量以及科技、軍事實力,謀取世界霸權,維持其霸主地位,不惜發動了多場戰爭。
學者楊守明認為,2008年爆發的21世紀首輪全球金融危機,不僅是自1929年西方經濟大蕭條以來,現代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又一歷史轉折點,而且開啟了21世紀帝國主義新一輪全面升級的侵略擴張進程。他指出,國外共產黨認為,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引發和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與戰爭,是當代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持續升級的直接誘因;服從和服務于金融壟斷資本,是當代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持續升級的根本原因。世界范圍內存在緊張局勢和安全危機,戰爭隨時有可能爆發,特別是局部性戰爭。
第七,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即新型帝國主義盡管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新特征,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即新型帝國主義的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的本質沒有變,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沒有改變。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加劇兩極分化,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矛盾與斗爭呈現新的特點,新型帝國主義加劇了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內外矛盾,越發顯示已經走到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后階段。
資本主義必然導致兩極分化,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并沒有遏制兩極分化、社會分裂、階級對立的趨勢,反而進一步加劇了日趨嚴重的貧富分化、社會分裂、階級對立,形成了強資本、弱勞動的世界格局,資本與勞動的對立這一資本主義固有矛盾不僅沒有消除,反而更加深化、尖銳、激烈。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金融投機盛行,產生大規模資產泡沫,造成失業嚴重、貧富懸殊,不平等加劇,加速社會分裂、兩極分化引發社會危機,致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無產階級隊伍。在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內部,一邊是富人,一邊是窮人。美國最富有的50人與最貧窮的1.65億人擁有的財富相等,1%最富有的人凈資產是最貧困人口的16.4倍。產業空心化,對依靠普通制造業生活的一般技能工人就業形成了致命打擊,造成大規模失業,相當規模的人靠救濟金度日。美國爆發的“占領華爾街運動”明確提出1%對99%的抗爭,就是兩極分化的集中反映。在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內,窮人和富人、窮國和富國迅速分化,貧富懸殊,加強了資本主義的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加重其垂死性。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導致階級矛盾和對抗國際化、全球化。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發展中國家是窮國,發達國家是富國,一邊是富國,一邊是窮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內富國與窮國的矛盾更為激化。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運動帶來一端積累財富,而另一端積累貧困的必然性,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貧富懸殊中得到充分體現。國際金融壟斷資本通過不平等的交換,使得發展中國家生產的剩余價值向發達國家轉移,窮國內部的兩極分化貧富懸殊也更為尖銳,勞動人民的貧困化和兩極化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持續擴大,富國越來越富,窮國越來越窮。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兩極分化是國家金融壟斷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內資本與勞動對立的表現。資本主義所講的世界各國之間的共存關系,實質上是依附關系,是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即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依附,窮國對富國的依附。
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國際工人運動處于低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08年以來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國家工人階級及廣大勞動人民掀起了新一輪罷工高潮,如,法國2006年3月爆發的百萬工人大罷工、2016年3月發生的“黑夜站立”運動、2018年11月開始的“黃馬甲運動”,美國2011年9月的“占領華爾街運動”、2020年11月“黑人命也是命”的抗爭運動,2019年2月的比利時大罷工等,都直指資本主義制度和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呈現出新的特點;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民族、種族、宗教之間的沖突,不同階級、階層、族群、黨派對立日益撕裂,更為激烈化、不斷尖銳化。資本主義民主政治日益成為“金錢政治”,選舉成為“有錢人的游戲”。資產階級表現出對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空前的冷漠。工人階級并沒有放棄對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和資產階級的反抗,不斷體現出工人階級及廣大勞動群眾對社會主義的向往;彰顯了工人階級的團結,表現出集體斗爭的力量;體現了工人階級政黨對工人運動領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美國政府日益受制于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制約,美國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機器已經淪為少數國際金融壟斷資本權貴的“金融寡頭政體”。當代美國總統制不過是金融壟斷資本家利益集團的總代理人制,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家集團對總統及美國國家機構的控制力越來越強。美國總統及美國政府不過是美國新型帝國主義對全世界的盤剝,加強軍事預算,加大軍工生產力度,對外用兵,把內部矛盾向外部轉移,通過戰爭消耗刺激本國經濟以喂飽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家填不飽的肚子的工具。新型帝國主義的強權政治、霸凌主義加劇了社會分裂與對立,這是新型帝國主義揮之不去、擺脫不了的惡癔。
社會化大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可克服的對抗性矛盾,發展到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僅沒有消除,反而更加尖銳化。列寧指出:“生產社會化了,但是占有仍然是私人的。社會化了的生產資料仍舊是少數人的私有財產。表面上大家公認的自由競爭的一般架子依然存在,但是少數壟斷者對其余居民的壓迫更加百倍地沉重、顯著和令人難以忍受了。”國際金融資本主義的私人占有制與社會化、國際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資本與勞動之間的矛盾,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演化為一系列具體矛盾,表現為世界生產的無限擴大與世界市場有限的矛盾,跨國公司內部有組織、有計劃的生產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的無組織、無計劃的矛盾,表現為世界生產能力的無限擴大與人民大眾購買力有限的矛盾,表現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各資本家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這些矛盾都在醞釀、激化,其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是矛盾的主線。壟斷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化。這些矛盾導致世界經濟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矛盾越發激化……經濟發展的嚴重失調和各國發展的更加不平衡,造成嚴重的生產過剩、通貨膨脹、金融泡沫,進而導致世界不斷發生陣發性的金融動蕩和經濟危機。如前文所述,從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到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機,2020年世界疫情帶來的世界經濟大蕭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一直處在危機動蕩之中。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即新型帝國主義已經進入了曲折而又漫長的衰亡進程。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由一國擴展到全球,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全球化。雖然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某個時刻,某個國家、地區有所緩和,但總體矛盾是解決不了的,總體矛盾越演越烈。資本主義自我調控矛盾的能力越來越弱化,余地越來越小。
第八,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決定人類未來命運與前途的斗爭,解決誰勝誰負的最后問題,必然通過意識形態斗爭反映出來,又往往聚焦在意識形態斗爭上,意識形態的較量表現得越發白熱化。
“二戰”后,出現一個強大的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社會主義運動和反帝反殖民主義的民族民主運動風起云涌,特別是經過朝鮮和越南兩場戰爭,壟斷資產階級的政治家、思想家們日益認識到單靠軍事力量難以徹底打敗工人階級政黨、社會主義國家和一切社會進步力量。為了維持壟斷資本主義的世界統治地位,它們發明了一手抓軍事圍剿,一手抓意識形態斗爭,運用所謂的“巧實力”“軟實力”,發動“民主人權運動”“和平演變”“顏色革命”等,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意識形態戰爭,促使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社會主義進入低潮,世界上僅存五個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運動受到重創。這場暫時的歷史性大倒退,使得資本主義政治家們更加相信意識形態的作用,更加巧妙地力圖運用意識形態力量,通過“和平演變”“顏色革命”的途徑,搞垮世界社會主義和國際共產主義力量。當然在推進“和平演變”戰略的同時,它們從來沒有放棄經濟壓制與軍事打擊。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即新型帝國主義對社會主義和一切民主和平的進步力量正在打一場意識形態戰爭,大力推行對全世界的“文化侵略”戰略,企圖通過“和平演變”“顏色革命”,改變社會主義國家的顏色和顛覆一切不聽它們控制的民族國家政權。
20世紀中葉以來,以美國為首的新型帝國主義國家加緊推行“文化擴張”戰略,企圖以一種更隱蔽、更欺騙的方式延續帝國主義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全球統治。美國學者赫伯特·席勒在提出文化帝國主義概念時指出,美國作為信息與文化產品流動的控制中心,通過資本的指揮支配著全世界、包括邊緣地區的信息渠道,而“信息的自由流動”恰恰作為一種神秘話語掩蓋了支配的實質。冷戰結束后,“文化帝國主義”一度“話語消逝”,但這并不影響新型帝國主義以新的面貌“復活”“文化侵略”。
進入21世紀,在知識經濟、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三重效應疊加下,美國新型帝國主義憑借其文化和媒體、互聯網和信息資源的壟斷,主導國際話語權,通過大眾文化的商業化和市場化運作,在全世界大行“文化殖民”“文化霸權”與“文化帝國主義”,加大意識形態的攻擊力,迫使社會主義國家和文化弱勢國家趨于“美國化”,給世界多樣化生態造成極大破壞。這種“新型帝國主義”在文化侵略方面有四個新特征:
一是通過美元與知識產權壟斷,形成不平等的國際分工和兩極分化的全球經濟和財富分配。意大利錫耶納大學經濟學教授烏格·帕咖洛將21世紀資本主義稱作“知識壟斷資本主義”,其核心特征是在全球或一定區域內通過對知識的壟斷,包括專利壟斷、著作權壟斷、申遺壟斷、商業秘密壟斷、植物基因開發壟斷等,從發展中國家攫取高額壟斷利潤,掠奪社會財富,限制甚至扼殺發展中國家的科技創新,最終遏制社會主義國家和一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甚至生存。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發達的新型帝國主義國家的國際壟斷企業控制了全世界80%的專利和技術轉讓及絕大部分國際知名商標,并因此獲得了大量收益。
二是通過全球信息資源壟斷,利用國際信息秩序不平衡的結構性矛盾,構建“媒介帝國主義”和“信息帝國主義”。新傳播技術生態中呈現以下四個新問題:發達的網絡社交平臺加劇文化間的不信任、不理解;“數字資本主義”導致數據倫理及相關社會問題;“數字鴻溝”催生知識的“階級性”和信息資源的“圈層”特權。這種網絡文化霸權是新型帝國主義殖民邏輯的數據化表現,其本質是利用傳播技術的“黑箱”,將平臺中立性和技術性演繹為一種可以掩蓋資本入侵網絡民族主權的“神話”。
三是通過對世界文化產業體系的壟斷和文化資本化帶來文化上血腥的“剝奪性積累”,推行文化“圈地運動”和“可口可樂殖民主義”。商業化和市場化產品和服務的“自由選擇”,帶來的是個人“真正自由的遮蔽”;好萊塢電影向世界觀眾的大腦中植入去歷史化的個人英雄主義,滿足著人的視覺欲望;商業廣告為全世界帶來消費主義的狂歡,輸出價值觀以及商品的同質化需求;西方媒體設置全球新聞的議事日程,播送著所謂的“客觀”報道,而非西方的、非資本主義的、來自社會底層的聲音被遮蔽。人們在享受不加思考的標準化、同質化的生活中卻不得不接受“美式民主文化”。
四是通過國際話語權壟斷進行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輸出,威脅各民族國家的文化認同和文化主權。西方大國主要是“通過媒介霸權、話語控制、意識形態輸出、殖民文化傳播等來建立起話語霸權或文化霸權”。西方發達壟斷資本主義文化在國際交往中首先通過強大的媒介力量,形成具有絕對優勢的話語控制。在當今世界,如果某種話語在文化領域中成為一種主導性的話語,實際上就限制了其他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西方的話語霸權隔斷的正是弱勢國家的文化傳統之根,使得弱勢國家的傳統文化與西方資本的所謂現代文化之間存在深度斷裂,造就一大批無家可歸的“文化難民”和“無根民族”。新型帝國主義引發了多重文化危機: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各民族國家的文化認同和文化主權受到威脅,人類精神文明總體發展進程受阻。全世界弱勢國家應該聯合起來,共同抵抗文化強勢的新型帝國主義國家的文化侵略。
總之,新型帝國主義進一步加強意識形態的攻擊力,大肆傳播“普世價值”“憲政民主”“歷史虛無主義”“資產階級民主人權”,企圖通過“和平演變”“顏色革命”顛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和一切反對霸權主義的民族國家政權。
第九,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即新型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仍然是普遍規律。
世界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是資本積累擴張規律發生作用的必然結果。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不僅沒有使這條規律消失,反而使規律加重,社會兩極分化急速擴大,經濟危機連續爆發、貧困人口增多就是這條規律起作用的結果。這條規律決定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的地位逐漸削弱,最強大的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的霸主地位日益下降,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在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中,其地位和作用逐步上升。
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通過對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狀況的分析,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是不平衡的,今天這個結論仍然是正確的,新型帝國主義各國的經濟政治發展依然是不平衡的。帝國主義各國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是由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所決定的,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內,市場經濟的規律決定了資本主義國與國、地方與地方、企業與企業之間呈現經濟發展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有大有小,這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中追逐超額利潤的結果,這就造成了國家、地區、企業的跳躍式的、不平衡的發展,國際金融壟斷更加劇了這種不平衡。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的不平衡,決定了軍事、文化、政治實力的不平衡。“一戰”前的英國獨霸、冷戰時的美蘇爭霸、現在的美國獨霸,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對霸權的爭奪,都說明了不平衡規律的確定性。不平衡規律的結果就是戰爭,靠戰爭解決問題。不平衡規律使得社會主義革命有可能在薄弱環節突破,十月革命如此,中國革命如此,一系列東方革命也是如此。“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呈多樣性,有先發國家,也有后發國家;有中心國家,也有外圍國家;有窮國,也有富國;有霸主國家,也有非霸主國家,造成今天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之爭的復雜多變的國際格局。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發動的朝鮮戰爭,能夠一呼百應,組織起龐大的聯合國軍。到了20世紀90年代,美國發動海灣戰爭、南斯拉夫戰爭、利比亞戰爭動員力已經下降,但尚能夠動員西方資本主義強國,拼湊起來聯軍。但到了敘利亞戰爭、與伊朗對抗時,已很難糾集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聯合軍事行動了。美國新型帝國主義的霸主地位在下降,不可一世的美帝國主義必然受到不平衡規律的懲罰。
對于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即新型帝國主義,我們必須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認識它的新情況、新變化和新特征。一方面,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創造了比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更先進、更強大的勞動率和生產力,推動了高新科技新一輪的革命和信息智能變革,掀起了新浪潮,進一步推動了全球化發展,極大地增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為新的社會形態的成長成熟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列寧說:“任何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都不會忘記,資本主義比封建主義進步,而帝國主義又比壟斷前的資本主義進步。”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比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私人壟斷資本主義、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在社會生產力發展方面都要進步,這就是歷史發展的辯證法。我們還應看到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和局部改良的能力,還有一定的空間容納生產力的發展,還有一定的回旋余地和生存的時間,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將是一個曲折、復雜、反復、長期的歷史進程。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實力、政治實力、軍事實力、科技實力、文化實力,以及建立在經濟實力基礎上的控制世界的實力仍是強大的,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和一切被剝削民族的壓榨和統治手段更嚴厲、形式更多樣、剝奪更殘酷、壓榨更巧妙,兩面性更突出。新型帝國主義本性沒有改變,它的侵略性、寄生性、腐朽性、垂死性只是得到一步強化,而并沒衰減乃至消失。
本文原載于《社會科學戰線》2022年第8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