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題中應有之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總結和概括。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除了馬克思、列寧“老祖宗”外,還有中國自己的“老祖宗”。馬克思、列寧“老祖宗”和中國自己的“老祖宗”都不能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應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
一、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有兩個“老祖宗”
近代以來,中國面臨著民族獨立和社會現代化的雙重歷史任務。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實現國家的獨立、富強和人民的自由、幸福。無數仁人志士,經歷了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救國救民的真理。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歷史證明,解決中國問題的思想武器,要靠無產階級的馬克思主義,靠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中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均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取得的,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因此,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立黨立國之本,一貫強調馬克思、列寧“老祖宗”不能丟,丟了就會亡黨亡國。這是我們觀察和討論一切中國重要問題(包括中國文化發展問題)的基本原則,否則就會迷失方向,走上邪路。
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除了馬克思、列寧“老祖宗”外,還有沒有中國自己的“老祖宗”呢?這是我國輿論宣傳較少涉及的問題。作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把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和主要發展者馬克思、列寧作為自己的“老祖宗”,這是合乎邏輯的。同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除了馬克思、列寧“老祖宗”外,還應有中國自己的“老祖宗”,這也是天經地義的。因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首先是中國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而且是優秀的一分子,血管里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液,思想文化上受惠于數千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滋養。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應是中華民族優秀品質和優秀傳統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倘若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否認有中國自己的“老祖宗”,那他就是中華民族的不肖子孫,在中華民族就沒有存身之地,也就不是真正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
從更深一層的學理層面講,產生于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到了中國,要在中國發生作用,開花結果,就必須中國化,使之成為中華民族血肉相連的一部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不僅要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際相結合,而且要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實際相結合。在這兩方面的結合中,雖然前者是主要的、基礎性的,但后者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把研究歷史提到與研究理論、研究現狀同樣的高度來說明,指出要繼承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數千年的珍貴歷史遺產。他本人博古通今,對中國歷史文化有精深的了解。他的思想、理論和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中國社會的現實和中國的歷史文化三者的有機統一,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又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的,是真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思想的基礎理論來源于馬克思主義,這是無可置疑的,但它的有些思想,尤其是它深層的精神,則源于中國的歷史文化,源于中華民族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這同樣也是不爭的事實。如獨立自主的思想并非來自于馬列和共產國際,而是來自于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屈于任何外力的獨立自主精神。按照馬克思主義,工人無祖國,強調的應是國際主義。按照共產國際的章程,中共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應執行共產國際的決議。毛澤東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以我為主,以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為最高利益,在尊重共產國際和斯大林的同時,又抵制了共產國際和斯大林的錯誤主張,從而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又是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指導下,打破了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包圍、封鎖、侵略和干涉,頂住了帝國主義西化、分化的圖謀,使社會主義新中國屹立于世界東方。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立國之本,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活的靈魂。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獨立自主,就沒有中國共產黨,沒有社會主義新中國,也就沒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因此,丟掉了中國自己的“老祖宗”,就等于中斷了中國歷史、中國血脈和中華文明,同樣要亡黨亡國。
產生于西方的馬克思主義,沒有能在西方取得實踐上的勝利,倒是在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相對落后的東方大國——中國取得勝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20世紀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等有利的國際形勢和中國社會現實矛盾的特殊性、尖銳性、復雜性。但也不可否認,馬克思主義能在中國生根、開花和結果,是與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燦爛文明的大國密切相關的。試想,即使是最好的種子能在貧瘠的沙漠中長成參天大樹嗎?不可能。因此,從這方面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獲得實踐上的勝利絕不是偶然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是其扎根、開花、結果的必要條件。
劉少奇在中共七大的報告中說得好,毛澤東思想是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方法,“概括中國歷史、社會及全部革命斗爭經驗而創造出來”的,“是中國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現和理論上的最高概括”。中共七大對毛澤東思想的說明比今天流行的表述更為全面、準確。今天的表述舍棄了毛澤東思想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這反映了我國理論界對毛澤東思想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的理解上有偏頗。這種理解上的偏頗直接導致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界對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的忽視。
長期以來,我們只認馬列一個“老祖宗”,不認在馬列之外還有中國自己的“老祖宗”,不認孔子、老子、墨子……孫中山等“老祖宗”。結果不重視學習歷史,對歷史知之甚少。在許多馬克思主義者看來,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固然很重要,但這是歷史學家們的事,哲學史家們的事,而不是我們馬克思主義理家分內的事,我們的任務是讀馬列的書,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者自然要刻苦地、認真地研讀馬列著作,力求完整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但若僅僅停留于此,那是很不夠的,還不能算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而只能算是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甚至很可能是一個只知道外國、不知道中國的教條主義者。其實,認真學習和研究歷史,繼承和弘揚中國歷史文化的優秀傳統,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者責無旁貸的應盡職責。今天,我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和專門的學者們可捫心自問:自己對中國歷史文化究竟知道多少?很多理論家和學者仍然是像毛澤東在延安整風運動中指出的那樣,言必稱外國,“對于自己的祖宗,則對不住,忘記了”。這是筆者提出中國馬克思主義者不能忘記中國自己的“老祖宗”的緣由和根據。
二、中國馬克思主義應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總結和概括,具有中華民族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民族靈魂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文化相結合,這已是我國理論界、學術界絕大多數人的一種共識,但在如何理解結合和怎樣進行結合上,則有不同的見解和做法。
較為流行的理解是: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中包含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因此,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文化的結合主要是用豐富的中國思想資料來證明馬克思主義原理具有普遍真理性,說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文化有一致性,幫助讀者理解馬克思主義,同時又可提高讀者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這種理解和做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一種淺層次的、通俗化的初步結合。但這種理解和做法,實質上是把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當成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的“注釋和證明”。因而從根本上講,這種理解和做法并未能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文化相結合的實質。
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文化相結合應是:立足當代中國和世界的現實,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國歷史文化進行科學地總結和概括,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珍品,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并以此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如果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馬克思主義主要是歐洲文明的總結和概括,那么中國馬克思主義應當是數千年中國文明的總結和概括。中國馬克思主義應具有中華民族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在這方面,毛澤東為我們樹立了典范。在上世紀30—40年代,中華民族處于亡國滅種的危難時刻,是什么思想、理論和實踐,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從哲學上講,我們不能否認熊十力、馮友蘭、金岳霖、賀麟等哲學家的哲學思想在某些方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但最能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民族靈魂的不是別的什么理論、思想,而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和實踐,是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文化相結合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多層次、多方面的復合體。因此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文化相結合也可在不同層次、不同方面進行。就層次而言則有:民族精神(文化精神);民族傳統;歷史經驗;文化諸方面的具體內容;神話傳說、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思想資料。就文化的諸方面而言則有:哲學、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歷史、文學藝術等等。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根本的是民族精神層面的結合。這種結合應是兩者基本精神不露形跡的、自然的融合,如毛澤東所做的那樣,而決非是簡單的引證和外在的拼接。馬克思主義只有與中華民族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民族靈魂融合為一體才算真正地中國化。這里有一個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什么的問題。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活生生的、發展著的,其內涵既廣且深,決非一兩個命題和論斷所能概括。計其主要的則有:獨立自主、維護統一的愛國精神;自尊自信、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與時俱進、日新變革的創新精神;崇真求實、經世致用的實事求是精神;天下為公、公而忘私的精神;協和萬邦、愛好和平的精神等等。這些精神互相滲透,其中最核心的則是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主體精神。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充分地吸取和發展了這些精神。
至于就哲學方面而言,中國化的成果則不盡如人意。現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雖然十分注重吸取毛澤東思想和黨的最新理論成果,但從內容到體系仍未能擺脫外來的影響。有的學者至今仍把上世紀30年代蘇聯的哲學教科書體系當做不可逾越的形態。2006年3月,筆者在南京大學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工程編寫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的顧問、專家和南京大學哲學系師生做學術報告時指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絕不僅僅是在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時引用中國古代哲學的某些思想資料,而是要在立足當代中國和世界的基礎上,對中國傳統哲學做出總結和概括,從內容到體系均有中國特點,青年學生讀了我們的哲學教科書,要能從中領悟到中國哲學精神,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智慧和靈魂。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的哲學家下一番苦工夫,研究和把握中國哲學的精華,并使之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融為一體。
三、要十分警惕中國傳統文化消極因素的滲入,大膽吸取世界文明成果
中國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優良傳統,也有糟粕、不良傳統。而事實上精華與糟粕、優良傳統與不良傳統往往交錯在一起,往往是一個問題的兩面。提倡天下為公、公而忘私、國而忘家,這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美德,永遠需要繼承和發揚。但另一方面,它又有忽視、以致抹殺個人利益、個性自由的明顯缺陷。中國古代以德治國,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但又包含明顯的片面性,輕視物質利益,以人治代替法治。中國傳統優良道德要繼承和弘揚,但它畢竟是農業社會、專制主義制度下的道德,而非現代社會的道德,因而不可盲目全盤肯定。按照中國傳統道德來修養,可以修養成一個溫文爾雅、恭順聽話的人,但決不能修養成一個具有獨立人格、富于創新的現代人。
中國沒有經歷發達資本主義階段,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基礎沒有經過資本主義鐵犁的翻耕。因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反對封建舊文化中消極因素將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對此不能低估。專制主義、家長制、一言堂、官貴民賤、官本位、等級制、強同斥異、無個性自由、崇古尊圣、因循守舊、夷夏之辨等等封建的壞傳統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在國學熱、尊孔熱的今天,在大力提倡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珍貴遺產的時候,我們應有一個冷靜的清醒的頭腦,避免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避免崇古尊圣習慣勢力的復起。在提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時,一定要十分警惕中國傳統文化消極因素的滲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我們的前人不僅沒有為我們準備好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而且也沒有為我們準備好必要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國只有封建專制的傳統,而缺少民主自由的傳統。這是當代中國國情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按照馬克思的設想,像中國這樣沒有經過發達資本主義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充分吸取“資本主義制度所創造的一切積極的成果”。社會主義正反兩方面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西方反動勢力亡我之心不死,千方百計圖謀西化分化我國,對此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必須高度警惕。但我們決不能由此拒絕批判地借鑒西方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社會主義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既是同資本主義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根本對立的,又是在借鑒資本主義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我們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必須面向世界,大膽吸取世界文明成果,在中國化的同時做到時代化、大眾化。
(來源:《北京大學學報》2010年4期;作者:許全興,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