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存在著一個哲學基礎上的難題。按照相關教科書,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是所謂“辯證唯物主義”。這使它在理論上天然地遭到來自機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強調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兩方面的困擾,前者反映在實踐中就是右傾的經濟主義和唯生產力論(參見筆者《國際共運中的經濟主義》)。
“唯物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德國瓦爾希于1726年所著《哲學辭典》:“人們稱那種否定精神實體、只愿承認物質實體的(觀點)為一種唯物主義。……此外,在物理學界,人們常把機械論者也稱為唯物論者,把他們與唯靈論者相對立,盡管‘機械論’和‘機械論者’這兩個詞要常見得多。”而“辯證唯物主義”這一術語最早出自德國工人哲學家狄慈根(《一個社會主義者在哲學領域中的漫游》)和俄國孟什維克一派的普列漢諾夫。后者在為恩格斯《終結》俄文第二版所寫的“序言”中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學不僅是唯物主義的哲學,而且是辯證的唯物主義。”
這里的重大疑點是,如果馬克思主義哲學果真是“辯證唯物主義”,那為什么馬克思自己不說,而要由二三流的狄慈根和反對列寧主義的普利漢諾夫來宣布。
而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唯物主義哲學”。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第二條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最后一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區分了“新的與舊的唯物主義”,并把費爾巴哈學說歸為舊唯物主義:“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舊的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這里顯然,馬克思強調的是“新唯物主義”的實踐性和主觀方面。
此外,馬克思和恩格斯始終把黑格爾的哲學體系與其辯證方法分開,“哲學”一詞指思辨的體系,“辯證法”則是指方法。如恩格斯在《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寫道:“特別重視黑格爾的體系的人,在這兩個領域中都可以成為相當保守的;認為辯證方法是主要的東西的人,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都可以屬于最極端的反對派。”這里也很顯然,馬恩強調的是“辯證法”的革命性。
再如恩格斯在《終結》中對“思維和存在的關系”這一問題的回答,恰恰對哲學是予以否定的:“對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學上的怪論的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即實驗和工業。”恩格斯還在《反杜林論》中寫道:“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還仍舊獨立存在的,就只有關于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其他一切都歸到關于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
總之,馬克思沒有宣布發明新的哲學體系,而是宣布了所有哲學體系暨哲學史的終結,這種終結體現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上。如恩格斯在《終結》中寫道:“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于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人類絕對狀態的想法”。可以看出,馬恩在其哲學著作中,更多的是強調革命性的“辯證哲學”。
而毛澤東在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在他的哲學專著《矛盾論》中,恰恰也是睿智地抓住了“辯證哲學”這一核心,避而不談“唯物主義”。《矛盾論》指出:“從來就有關于宇宙發展法則的兩種見解,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請注意,這里沒有任何“物”、“心”、“理”等主詞,沒有“事物本身的微粒(如原子論)或其他實體性的要素”,而隻有“過程”、“統一”、“對立”、“矛盾”、“物性即矛盾”等關系範疇的表述。
不同于馬恩的是,毛澤東并不把辯證法僅僅當做方法論,而是將之上升到了本體論的高度,即“一個新的宇宙觀”,“一種與西方哲學傳統不同的本體論”。而這又“恰與中國傳統哲學有著十分相似的地方”,例如“老子的本體論、董仲舒的陰陽學說以及宋代及其後的道學、氣學和理學”,且其“辯證法的自我說明方式與中國古代哲學的有無論、陰陽論等學說之間,有一種十分明顯的文本結構(或曰話語敘述結構)上的巧合或曰相似性。”(李鵬程《毛澤東與中國文化》)
綜上,認為馬克思主義以唯物主義為其哲學基礎是歷史的誤會。社會主義也并不必然地與唯物主義相聯系,相反,唯物主義恰恰是資本主義工業文化的哲學,如當今西方主流哲學實證主義正是拜物教的婢女,這一點西方“馬克思主義之父”盧卡契已經說得很透徹了。盧卡奇有感于工人階級的市儈化,當年曾對已經普遍流行的“物質”先于“觀念”、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存在決定意識的唯物主義給予了相反的論證,試圖為馬克思主義提供新的哲學基礎。
筆者前此批評的國際共運中的經濟主義,其哲學根源正是機械唯物主義,那么厘清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淵源關系,對于我們今天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大業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