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毛澤東軍事辯證法 (上篇)(根據在《紐約論壇》一次主題發言稿整理而成)
史威
引言
1 毛澤東軍事思想,在大陸曾經是官方的顯學.因而對它的解讀、闡述,可謂“汗牛充棟”,其中自不免有一些只是對經典的“注疏”,甚至是連篇令人望而生厭的套話、“八股”(毛澤東說的“黨八股”)味十足。改革開放以來,“反毛”浪潮迭起,它似乎不那么“行時”了。另一些人也許不是著眼于政治,僅僅是從軍事上提出問題:產生于“小米加步槍”時代的毛澤東軍事思想,面對高科技的現代化戰爭,還靈不?
2 那就讓我們看看它的對立面西方尤其是美國軍界,是怎么評論的吧。美國西點軍校有人是這樣說的:“美軍不怕中國軍隊現代化。因為在這方面他們永遠趕不上我們。怕的是中國軍隊的毛澤東化,或按中國術語叫革命化。中國軍隊離毛澤東越遠,美軍的勝算也就越大。毛澤東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善于以弱擊強,以弱勝強的軍事家,毛澤東的軍事思想體系及實戰應用是非常的精妙獨特。至今還沒有好的應對破解辦法。雖然我們是在把他當做對手來研究。但是我對中國的毛澤東始終懷有最深的敬意。西點軍校崇敬的兩個中國的也是全人類的兵家泰斗,一個就是最傳奇的軍事思想家毛澤東,還有一個是孫武。”(引自 西陸網->西陸軍事->軍事文摘 )這是在中國大陸網站上被轉載多次的一段論述。也許,其人在美國軍界不那么具有代表性,其言在西方尤其是美國軍界,卻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這段話有三點值得注意:1)它不認為毛澤東軍事思想已經過時,而是肯定其對現代戰爭的意義;2)它認為毛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善于以弱擊強、以弱勝強的軍事家”;3)它坦承“至今還沒有好的應對破解(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辦法”。這最后一句話是特別值得體味的。在毛澤東時代,大陸流行一個說法:“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它似乎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這個說法。
3 中國并不是在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里,而是在一個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橫行的嚴酷國際環境中,從事社會主義建設的;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與超級大國比,中國都是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只要這兩個基本的情況、態勢沒有根本的變化,中國就離不開“善于以弱擊強、以弱勝強”的毛澤東軍事思想。即使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使力量對比有了變化,只要世界上還存在著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中國就萬萬不可丟掉毛澤東軍事思想。因為,“中國軍隊離毛澤東越遠,美軍的勝算也就越大。”
“一”與“十”的辯證法
4 毛澤東軍事思想博大精深,其精華則是毛澤東的軍事辯證法。提到毛的軍事辯證法,有人也許有人會說,不就是“戰略上蔑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翻來復去就這兩句話,能解決什么問題?是的,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理解這兩句話,或者把它教條化,那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只會產生出一批現代“趙括”。如果我們辯證地思考,那就應當這樣提出問題:為什么它是“強”與“弱”之間互相轉化的“契機”?為什么在毛澤東那里,這種轉化成了現實,成了敵方難以扭轉的現實,以至于“至今還沒有好的應對破解辦法”?
5 鐵比水重,任何時候鐵都比水重。這是不是說,任何一種鐵器,永遠都不可能浮出水面了呢?并不是的。當同體積的鋼鐵容器比同體積的水輕時,它就浮出水面了。這里有一個總體與局部之間的轉化關系。從總體上看,鐵比水重;從局部看,鋼鐵容器比同體積的水輕。按照這種辯證關系,人們只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打造出一個比同體積的水輕的鋼鐵容器,就能使它浮出水面,為人類所用,大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這是生活中隨時隨地可見的辯證法。同樣地,在軍事力量的對比中,在總體上居于劣勢的一方,也可以通過主觀能動性,把它轉化成局部的優勢。毛澤東的軍事辯證法,就是戰略上的“藐視”與戰術上的“重視”相統一,并且善于把軍事上的全局“劣勢”,通過主觀能動性,轉化成一個個局部的“優勢”,依仗這種一個個的局部“優勢”,一口口地吃掉敵人的有生力量,積小勝為大勝,量變引起質變,最后贏得了全局的勝利。毛澤東指導的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就是這樣一步步地走過來的。如果固守形而上學的思維模式,以為總體“優勢”就是總體的“優勢”,總體的“劣勢”就永遠是“劣勢”;總體的“劣勢”不可能轉化成一個個局部的“優勢”、最終轉化成總體的“優勢”。那么,面對強敵,中國還有什么出路呢,只有“不抵抗主義”、“投降主義”一條出路;當然還可以選擇“逃跑主義”。當逃無可逃時,最終還是不免“投降主義”。如果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始計篇》),那么,懂不懂這個“全局”、“局部”、“優勢”、“劣勢”之間互相轉化的辯證法,更是關系到中國“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的重中之重了。至于怎樣把全局的劣勢轉化成一個個局部的優勢,這里面學問可大了,容后文再展開探討。
6 中國古代有個著名的“田忌賽馬”的故事:“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于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及臨質,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于是忌進孫子于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從兵法上講,這是在雙方兵力相當的情況下,經過巧妙籌劃安排,兩局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制勝,最終以三比二取得全局的勝利。而毛澤東軍事辯證法講的不是在敵我力量相當,而是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如何以強弱勝強。毛說:“我們的戰略是‘以一當十’,我們的戰術是‘以十當一’,這是制勝的根本法則之一。”(《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它講的是“十”與“一”互相轉化的辯證法。《孫子兵法》也講到“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但它強調是“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謀攻篇》)這說的是我軍與敵相當,就應奮力戰勝它,反之,敵強我弱,就想法逃離或避開它;如果弱與強硬拼,那必被“大敵”所“擒”。它并沒有從“十”與“一”之間的互相轉化的辯證關系找到“以弱勝強”的“克敵制勝”的根本法則。
7 從無產階級革命戰爭的實踐看,一個巴黎公社,它的武裝起義,短短七十多天,就被反動派殘酷地鎮壓下去了。雖然它在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上,具有非常偉大的意義,但從軍事上看,它并沒有提供系統的、比較完整和成熟的經驗。十月革命雖然成功了,但攻打冬宮所以得手,很大程度上是白軍自己思想上分崩離析,土崩瓦解,并沒有作有效的抵抗。這主要是布爾什維克政治上的偉大勝利,在軍事上也沒有提供系統的、比較完整和成熟的經驗。后來的外國武裝干涉與國內戰爭時期,蘇聯倒是有著極為豐富的包括設立“軍事委員”(實為黨代表、政治委員)制度在內的建立無產階級革命軍隊和進行革命戰爭的寶貴經驗,可惜并沒有在應有的科學高度上加以總結。毛澤東曾經指出:“......十月革命后的蘇聯內戰,都是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優勢和主動,向著敵人局部的劣勢和被動,一戰而勝,再及其余,各個擊破,全局因而轉成了優勢,轉成了主動。在原占優勢和主動之敵則反是;由于其主觀錯誤和內部矛盾,可以將其很好的或較好的優勢和主動地位,完全喪失,化為敗軍之將,亡國之君。”(《論持久戰》)蘇聯要是有這樣揭示如何“以弱勝強”的客觀規律的科學總結,以后的衛國戰爭,就不會在其初期有那樣慘重的挫敗,至少不會敗得那樣慘。
要而言之,一切戰略戰術,都必須按照辯證法的要求,“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都要根據實際情況(國情、國力、軍隊的武器裝備水平、現代化程度等等)靈活運用;但是,只要處于敵強我弱的基本態勢,就要按照“以弱勝強”的客觀規律辦事,違背它是要受懲罰的。而這個規律,在毛澤東的軍事辯證法里,有著最完備、最系統的科學表述和總結。
8 最可笑的是赫魯曉夫。他說:“毛主義的個人崇拜甚至在我國也有反映。大約在1962年,我發現我們的軍人在印行毛澤東的軍事著作。我立即請來了國防部長,對他說:‘馬利諾夫斯基同志,我知道你們在發行毛澤東的著作。這簡直是荒謬!蘇軍打垮了德軍的精銳部隊,而毛澤東他們用了20到25年的時間只是玩弄玩弄梭標和刺刀而已。可是現在你們卻發行毛的軍事著作!為了什么?學習將來怎么打法嗎?你們作出這個決定時是怎么想的?’馬利諾夫斯基和其他軍人都是聰明人,但印行毛澤東軍事著作卻是一樁浪費時間的蠢事。我不知道他們把這些書怎么處理了,也許放在某個書庫里,也許燒掉了。”(《赫魯曉夫回憶錄》中譯本第669-670頁。)赫魯曉夫這種言行,與美國軍方重視研究毛澤東軍事著作適成鮮明對照。有人對世界軍事思想流派作了這樣的劃分:技術型-----美國;實力型----蘇聯,謀略型------中國。這倒也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各自某些特征。“技術型”在戰爭中過于依賴技術因素,實際上是以唯武器論為基礎的軍事思想。而“實力型”回答不了當實力不如人時怎么打的問題,嚴格說來,也是一種思想貧乏的軍事理論。中國從《孫子兵法》起,在軍事上即有重謀略之傳統。就單純的軍事角度而言,“謀略型”也顯然高于“技術型”、“實力型”等軍事思想。至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相結合,更是攀上了人類前所未有的軍事思想高峰。美軍注意研究毛澤東軍事著作,固然主要是企圖找到“破解”的方法;但也注意到汲取“謀略型”的軍事思想元素。赫魯曉夫蓄意貶低毛澤東軍事思想,固然可笑,適見其淺薄。令人遺憾的是,在現時中國大陸,還有比赫魯曉夫更赫魯曉夫者在。
偉大的軍事理論和實踐
9 1947年底,中國人民革命事業正處于由弱到強的歷史轉折點,毛總結了“人民解放軍打敗蔣介石的主要的方法”,提出了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簡要引述如下: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和強大之敵。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鄉村,后取大城市。
3)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 和地方為主要目標。
4)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敵之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
5)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把握之仗,每戰都應力求有資本,力求在敵我條件對比下有勝利的把握。
6)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即在短期內不休息地接連打幾仗)的作風。
7)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注重陣地攻擊戰術,奪取敵人的據點和城市。
8)在攻城問題上,一切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和城市,堅決奪取之。一切敵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備、而環境又許可加以奪取的據點和城市,相機奪取之。一切敵人守備強固的據點和城市,則等候條件成熟時然后奪取之。
9)以俘獲敵人的全部完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
10)善于利用兩個戰役之間的間隙,休息和整訓部隊。
(全文見《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筆者學習領會,其核心思想就是在“戰略上藐視”與“戰術上重視”相統一的前提下,把全局之劣勢轉化為一個個局部之優勢,最后轉化成全局之優勢,實現完勝。其中一些原則精神是“先易后難”,還有一些是為此一核心思想服務或為之創造條件的,更有一些原則是直接體現、實現此核心思想的。最主要的是第四項。毛澤東在解釋它時,作了如下闡述:“在全體上,我們是劣勢(就數量來說),但在每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戰役上,我們是絕對的優勢,這就保證了戰役的勝利。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就將在全體上轉為優勢,直到殲滅一切敵人。”
10 也許,在有些人看來,這些原則無甚驚人之論。其實,有些說起來好象很容易,實際做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例如,“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
要目標”這一條。人們記得,在抗戰初期,隨著上海失守,日寇進逼,南京要不要守?問題提到最高統帥部。劉斐、白崇禧等將領建議不守,蔣介石認為不打一下就把首都放棄了,難以向國民交代,于國際觀瞻更不好,堅持要守。結果如何?也沒有守住,徒然損失了自己許多有生力量,并引來南京大屠殺的悲劇。這一切,原是應該也可以避免的。類似戰例在蘇聯衛國戰爭初期也有。當時任總參謀長的朱可夫建議斯大林放棄基輔。他在《回憶錄》里記述了當時的情景:“‘基輔怎么辦?’斯大林凝視著我問道。我明白,‘放棄基輔’這幾個字對于所有的蘇聯人,包括對于斯大林意味著什么。但是我不能感情用事。作為總參謀長,我有責任建議采取在總參謀部和我本人看來當前唯一可能的、唯一正確的戰略決定。‘基輔不得不放棄,’我斷然回答。”“斯大林發火了,他突然高聲說:‘把基輔交給敵人,虧你想得出來。’”結果是朱可夫被解除總參謀長職務,調任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元帥戰爭回憶錄/第十二章 肅清葉利尼亞突出部之敵》)更嚴重的結果是基輔并沒有守住,60多萬蘇軍被俘。
與之適成對照的是解放戰爭時期胡宗南部進攻延安,毛澤東主動棄守;結果是換取了對來犯之敵的有生力量的殲滅,最后又收復了延安和全部陜甘寧邊區并加以擴大。其實,這個問題,毛澤東早就說得很明白透徹:“關于喪失土地的問題,常有這樣的情形,就是只有喪失才能不喪失,這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原則。如果喪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戰勝敵人,加收復土地,再加擴大土地,這是賺錢生意。”(《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雖然說得明白,沒有高超的戰略思想,做起來又談何容易!
11 為什么在敵強我弱甚至非常嚴峻的形勢下,毛澤東卻能夠把這種軍事辯證法運用得出神入化,總是能把總體上的劣勢,具體地一個個轉化成局部的優勢,積小勝為大勝,由量變到質變,最終化為總體上的優勢,取得完勝?幾乎所有的戰爭指導者都知道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的道理,都明白以十對一是取勝之道,為什么在他們那里,尤其在居于劣勢的時候,常常不能把戰略上的劣勢轉化成戰術上的優勢?為什么毛澤東卻能呢?其中的奧秘究竟在哪里呢?毛澤東自己給出了科學的答案。答案就是他的這些體現軍事辯證法的軍事原則,都是建立在他的人民戰爭、人民軍隊思想的堅實基礎之上,建立在“決定戰爭的決定因素是人不是物”的科學論斷上;因而反人民的敵對勢力學不了也用不上。毛澤東在闡述了“十大軍事原則”之后說:“蔣介石匪幫和美國帝國主義的在華軍事人員,熟知我們的這些軍事方法。蔣介石曾多次集訓他的將校,將我們的軍事書籍和戰爭中獲得的文件發給他們研究,企圖尋找對付的方法。美國的軍事人員曾向蔣介石建議這樣那樣的消滅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戰術,并替蔣介石訓練軍隊,接濟軍事裝備。但是所有這些努力,都不能挽救蔣介石匪幫的失敗。這是因為我們的戰略戰術是建立在人民戰爭這個基礎上的,任何反人民的軍隊都不能利用我們的戰略戰術。”(《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12 近來,關于如何評價蔣介石先生領導的國民政府在抗戰中的表現,海內外炎黃子孫議論得很熱烈。抗戰時筆者還是一個國立中學的學生,親身經歷和見聞雖然有限,印象、感觸卻很深刻(這可能和戰亂年代少年大多早熟有關),似可從一個小小的側面,印證“任何反人民的軍隊都不能利用我們的戰略戰術”。筆者并無否定蔣介石先生領導的國民政府抗戰的業績之意,尤其沒有否定國統區廣大軍民英勇抗戰的可歌可泣的歷史功勛,只是想從這個角度來探討其中的一些經驗教訓。
筆者祖籍河南,直到1944年春之前,一直沒有離開河南。抗戰初的1938年,蔣先生在河南的抗戰“大手筆”,就是扒開花園口黃河河堤。“花園口決堤時,蔣介石以軍事機密為借口嚴密封鎖消息,沒有通知老百姓疏散和遷移,黃水下來后,沒有任何思想準備的老百姓突然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其實,蔣軍早有決堤設想,只不過最后決堤的決心是桂永清和黃杰兩支蔣介石嫡系部隊逃跑造成戰局更加不利時作出的。因此,如果蔣當局心中裝著中國人民,早就可以用其它理由將可能受到水淹的群眾事先撤走,以策安全。即使到了最后關頭,從軍事上看,這次封鎖消息不通知群眾的做法也是完全沒必要的。花園口決口,當時直接淹死的群眾多達89萬人,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所殺中國軍民的3倍,因饑荒、瘟疫造成的死亡在300萬以上,而日軍有具(據)可查的溺斃只有4人,花園口決口是人類歷史上單次規模最大的死亡事件,也是最大規模的屠殺。”(2010-07-14 《誰還在為蔣介石王朝招魂?》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這就是蔣先生的“戰略戰術”。
13 黃河之水雖然擋住了日軍,保住了河南境內黃河以南以西大半國土,但也不過6年。到1944年春日軍發動打通平漢線鐵路戰役時,鎮守河南的湯恩伯部一觸即潰,很快河南全省即淪入日寇之手。何也?只要看一看當時河南的民情民意就一目了然了。當時河南老百姓說,河南有“四害”:“水、旱、蝗、湯(即湯恩伯)”。而“水”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蔣先生自己造成的。真可謂“苛政”猛于自然災害了。當時的“蝗災”“旱災”,造成河南農田大面積絕收,餓殍遍野,甚至發生人吃人的慘劇。大后方尤其是重慶等大城市,卻是一派“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之象。兩相對比,實在令人感慨萬千,悲憤不已!當時《大公報》曾有“社評”:“看重慶,念中原”。很多河南人讀到都哭了。湯恩伯部橫征暴斂,無惡不作,以至河南老百姓說,“寧要日本人燒殺,也不要13軍(湯恩伯部)駐扎。”潰逃的13軍官兵,甚至不敢說出真實番號,謊稱“是85軍的”。怕老百姓把滿腔怒火傾瀉到他們身上。象這樣的本質上反人民的政府、軍隊,能抵抗得住日寇的侵略嗎?要其實行以人民戰爭為基礎的戰略戰術,實如緣木求魚!
14 反過來我們看看 毛澤東。他的名言:“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因此,如果是毛澤東,他決不會放水淹死89萬“銅墻鐵壁”,讓300萬“銅墻鐵壁”遭殃;他一定會把他們發動起來,組建成抗日民主根據地,就象在其他抗日民主根據地做的那樣。在人民戰爭的基礎上,按照其軍事辯證法,一定會導演出中華民族抗擊日寇、陷敵于人民戰爭汪洋大海的威武雄壯的史劇來。
15 在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中,還有一項常常容易被人們忽略的內容,那就是把實行民主主義納入人民軍隊的建設之中,成為其思想、制度建設的重要基礎之一。早在井岡山時期,他就指出:“中國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義,軍隊也需要民主主義。軍隊內的民主主義制度,將是破壞封建雇傭軍隊的一個重要的武器。”(《井岡山的斗爭》)他還說,“紅軍的生活如此菲薄,戰斗如此頻繁,仍能維持不敝,除黨的作用外,就是靠實行軍隊內的民主主義。”“同樣一個兵(指俘虜兵),昨天在敵軍不勇敢,今天在紅軍很勇敢,就是民主主義的影響。紅軍像一個火爐,俘虜兵過來馬上就熔化了。”(同上)
毛澤東還進一步指出:“很多人對于官兵關系、軍民關系弄不好,以為是方法不對,我總告訴他們是根本態度(或根本宗旨)問題,這態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則,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軍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敵軍。這些原則要實行有效,都須從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和尊重已經放下武器的敵軍俘虜的人格這種根本態度出發。”(《論持久戰》)
由毛澤東親手培養、締造的人民軍隊的這種優良傳統,甚至也得到了敵手的承認和尊敬。李奇微將軍在其關于朝鮮戰爭的回憶錄中說過:“我們后來體會到,中國人是堅強而兇狠的斗士,他們常常不顧傷亡地發起攻擊。但是,我們發現,較之朝鮮人他們是更加文明的敵人。有很多次,他們同俘虜分享僅有的一點食物,對俘虜采取友善的態度。…中國人甚至將重傷員用擔架放在公路上,爾后撤走,在我方醫護人員乘卡車到那里接運傷員時,他們沒有向我們射擊。”
16 毛澤東軍事思想,包括軍事辯證法,以及把實行民主主義納入人民軍隊的建設之中,成為其思想、制度建設的重要基礎之一的卓越思想,確實是博大精深的,內容非常豐富生動,確實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好好領會、努力貫徹的。別的且不說,只指一點:除了毛澤東,古今中外,還有哪個軍事家,從實踐和理論的結合上,提出過建立“軍隊內的民主主義制度”?古往今來,還有哪一個軍事家提出過“尊重已經放下武器的敵軍俘虜的人格”這一革命人道主義的命題?斯大林沒有,克勞塞維茨沒有,孫子沒有,在古今中外的軍事大家中,只有毛澤東!
17 回顧歷史,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馬克思主義者中,以毛澤東在軍事的理論和實踐中成就最高。有了它,中國人民在保家衛國的斗爭中,就能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環顧今日中國面臨的嚴峻戰略形勢,中國人民痛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需要毛澤東軍事思想,更加需要毛澤東軍事辯證法。如果在中共絕對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建設、首先是政治思想建設中,在人民軍隊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在指導思想中,剔出了毛澤東軍事思想、軍事辯證法:在戰略上不敢藐視對手,被它嚇得不知所措,只敢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不敢說“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人家可以大張旗鼓地紀念朝鮮戰爭,自己就不敢,總是乞求人家“高抬貴手”;在戰術上又過分迷信幾個現代化硬件,不堅持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總想有所“突破”,結果是“黃鐘毀棄,瓦釜雷鳴”--------那就不僅是令人遺憾,而且是令人非常痛心!因為,一些現代化的硬件一時比不過人家,暫時滯后,列裝跟不上,并不可怕;若是丟掉了毛澤東軍事思想,丟掉了毛澤東軍事辯證法,就等于丟掉了國魂、軍魂,對中國人民的國防事業的傷害,將是致命的!
最后,讓我們記住、永遠記住美國軍人的一句話:“中國軍隊離毛澤東越遠,美軍的勝算也就越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