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組成部分之一——中國新民主主義
革命的理論和策略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策略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實行第一次結合,不斷進行理論創新而形成的具有獨創性、現實性和長期指導性的關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策略。這個理論征服了它的同志,也征服了它的對手,這固然是“事實勝于雄辯”,因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這一理論和策略做了最權威的詮釋;更在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策略本身就是科學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但是,這個沒有問題的思想理論體系,在《決議》中卻有了一些問題,《決議》對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和策略做了這樣的概述和總結:
毛澤東同志從中國的歷史和社會狀況出發,深刻研究中國革命的特點和中國革命的規律,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的思想,創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其基本點,一是認為中國資產階級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國主義的大資產階級(即買辦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動搖性的民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的統一戰線要爭取民族資產階級參加,并且在特殊條件下把一部分大資產階級也包括在內,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敵人。在同資產階級結成統一戰線時,要保持無產階級的獨立性,實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在被迫同資產階級主要是同大資產階級分裂時,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資產階級進行堅決的武裝斗爭,同時要繼續爭取民族資產階級的同情或中立;二是認為由于中國沒有資產階級民主,反動統治階級憑借武裝力量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中國的武裝斗爭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戰爭,農民是無產階級的最可靠的同盟軍。無產階級有可能和必要通過自己的先鋒隊用先進思想、組織性和紀律性來提高農民群眾的覺悟水平,建立農村根據地,長期進行革命戰爭,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毛澤東同志指出“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加上黨本身的建設,就成為革命的“三個法寶”。以上這些,就是中國共產黨所以能成為全民族的領導核心,并且創造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的基本依據。
顯然,《決議》里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策略嚴重縮水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不僅只剩下了一個官僚資產階級,而且科學、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竟只抽象為“兩個認為、一個依據”。不惟如此,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策略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和策略、與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黨的建設等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的專門理論共同構成為毛澤東思想六個方面的基本內容。試問,新民主主義理論和策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和策略,如果抽出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黨的建設等具體的某個方面和領域的理論,還剩下多少?
不惟如此,《決議》還實行“舉起自己的左手打倒右手,舉起自己的右手打倒左手”的“戴季陶主義”。一方面,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等理論獨立于新民主主義理論和策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和策略之外;另一方面,這些某一方面或領域的理論又成為新民主義革命理論和策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和策略的具體內容,這些某一具體方面或領域的理論竟成了本然而又超然的東西。
因此,有必要重新認識、梳理和把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體系。事實上,人們不僅這樣說了,而且這樣做了。在同樣實行“戴季陶主義”的二00八年版大學教科書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體系就大大地豐滿了起來。在那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中國革命經驗的總結。毛澤東系統總結了中國革命的實踐經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新民主主義基本鋼領、人民軍隊建設、革命根據地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多方面得到展開,使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達到成熟。”
教科書在形式邏輯和歷史邏輯面前接近了真理,我們主張的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正是這樣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策略,不過它更加豐滿,也更加具體。
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和策略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理論思想體系。新民主主義理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理論。可以說新民主主義理論不是毛澤東的發明創造,科學的、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才是毛澤東的發明創造。“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送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不僅送來了行動的指南,也送來了“教條”;不僅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也送來了機械的、庸俗的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民主革命時期,經過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兩次比較,我們才認識了中國這個客觀世界。”(《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299頁)才終于形成科學的、完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思想體系,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策略隨著中國革命形勢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四個階段。
大革命時期我們黨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黨的二大明確提出了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鋼領,并把主要精力放在組織工人階級開展工人運動之上,形成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顯示了工人階級的力量。同時,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運動的失敗也使黨認識到單靠工人階級的力量不可能完成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新民主主義任務,必須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黨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思想,但在提出這一寶貴思想的同時,卻忘記了無產階級領導權這一根本問題。隨著大革命的興起和發展,統一戰線內部爭奪領導權的斗爭日益激化。黨的四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和農民同盟軍的思想,但這個寶貴的思想既沒有成為黨的領導人的思想,也沒有成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隨著國共合作的破裂,蔣介石、汪精衛集團的叛賣革命大,大革命的失敗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初步形成了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理論思想和體系。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對黨成立以來,尤其是大革命時期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概括和總結,對中國革命的道路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在黨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在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毛澤東闡述了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和條件,總結和實行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經驗,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政權”的武裝斗爭道路。但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革命理論,并沒有成為全黨的共識。隨著王明路線在全黨取得統治地位,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陷入了失敗的深淵。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形成了成熟的科學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體系。經過大革命、土地革命、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特別是經過抗日戰爭的鍛煉,黨對中國革命的認識已經走向成熟。毛澤東系統地總結了中國革命這些實踐經驗,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體系。艱苦卓越的中國革命為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體系提供了豐富的、生動活潑的事實材料。可以說,沒有兩次國共合作的實踐,就沒有關于統一戰線的理論;沒有建立和鞏固農村根據地的實踐,就不會有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沒有革命戰爭的實踐,就不會有建立人民軍隊和關于軍事戰略的理論;沒有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中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實踐,就不會有黨的建設理論。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天才概括和總結,又使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體系成為系統的科學。總之,沒有中國革命的實踐,沒有對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也就不會有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的成熟,從此中國革命在這個理論指導之下從勝利走向勝利,并最終取得了全國的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體系不但進一步發展,而且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理論剪了彩、奠了基。抗日戰爭勝利后,代表中國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和代表中國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利益的共產黨展開了中國兩種命運、兩種前途的大決戰,這場較量以共產黨的勝利、新中國的建立而結束。毛澤東總結中國革命特別是解放戰爭以來的新經驗,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系統地闡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這個理論不僅為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形態提供了科學的依據,而且為社會主義的國家形態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從而使中國革命的上篇即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任務與中國革命的下篇即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性質、任務相區別,又使中國革命的上下篇在它的理論形態上成為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科學的理論思想體系。
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策略是中國革命行動的指南和向導。這個理論之所以能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南和向導,就在于它是中國革命的望遠鏡、顯微鏡,有著驚人的預見能力和行動能力,就在于它是真理、是科學,依照它制定的路線、方針、原則、政策行動就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違背它制定的路線、方針、原則、政策行動,就會陷入被動、歸于失敗。毛澤東用兵真如神,毛澤東料事更如神,就在于他不僅嫻熟地運用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副望遠鏡和顯微鏡,更在于他創立了中國革命土生土長的一副科學望遠鏡和顯微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思想體系。自從中國革命有了這副科學的望遠鏡和顯微鏡,中國人民就總是站在歷史的前頭,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歷史了。例如,全面抗戰伊始,中國境內忘國論、“速勝論”盛行,毛澤東通過全面、深入、細致地分析中日兩國的基本國情和世界范圍內的總的態勢,指出“速勝論”是不可能的,“忘國論”是沒有依據的,抗日戰爭必然是持久戰,必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最后的勝利必然屬于中國人民。又比如,在決定“中國之命運”的關鍵時刻,當時幾乎沒有人相信小米加步槍的中國共產黨能打敗飛機加大炮并得到美帝國主義傾力支持的國民黨蔣介石。但毛澤東通過全面、深入、細致的分析國共兩黨及國際形勢后,指出: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我黨不但能夠打敗國民黨蔣介石,而且能在不長的時間內就能打敗它。后來的歷史,幾乎準確無誤地按照毛澤東的預見和設計前進。中國革命正是在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體系的正確指導之下,才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直至取得全國勝利。
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策略是一個科學、完整的理論思想體系。這個理論思想體系可分為兩個部分,即可分為新民主主義的理論和新民主主義的策略兩個部分。兩者因在這個理論思想體系中的地位不同——這個理論猶如新民主主義理論思想體系的靈魂、軀體和血肉,起著指揮的作用,這個策略猶如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思想體系的四肢,起著執行的作用——而作這樣的區分。而事實上他們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在毛澤東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體系中,一切對中國革命規律的理性認識都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范疇。這個理論又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立足于中國革命實踐而產生的毛澤東的革命的實踐的一元認識論,它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靈魂”;二是立足于中國革命實際而產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應用理論,它是新民主義革命理論的“軀體”,是對中國革命規律的認識,包括對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道路、前途的認識;三是立足于中國革命的任務而產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具體應用理論,它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血肉”,它主要是關于新民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的理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策略是關于一切為完成中國革命的任務、每個階段的任務而制定的具體的路線、方針、政策、措施,等等。無論是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理論,還是策略,不僅對中國革命有現實的指導意義,而且對世界人民的解放事業也有著指導意義和借鑒意義。并且,由于這個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和真理性,毛澤東不僅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毛澤東思想不僅是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一個新高峰,也是世界現代思想史上的一個新的高峰。
一、毛澤東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沒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也就沒有中國人民革命的自覺,也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內涵豐富、多姿多彩,如前所述可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認識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應用理論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具體應用理論三個部分。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認識論。
毛澤東的哲學是革命的實踐的認識論。說它是革命的實踐的認識論,一是它具有革命的實踐的哲學屬性,二是它來源于中國革命又用于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它立足于中國革命的實踐,并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臻于成熟。其代表作就是他的《反對本本主義》、《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等著作。毛澤東的哲學是他創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重要組織部分,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認識論基礎。
1、毛澤東的哲學是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毛澤東的認識論之所以是革命的實踐的,首先他是站在馬克思列寧等巨人肩膀之上、發展了巨人的哲學,甚至是革了巨人的哲學命的哲學。
在馬克思那里,把顛倒了的世界觀顛倒了過來:不是精神決定物質,而是物質決定精神;不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而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把頭腳倒置的唯心辯證法變成了頭腳“歸位”的唯物辯證法;不是什么“絕對理念和精神”的自我運動,而是事物本身的矛盾運動;把混沌的哲學任務變成了有明確目的的哲學任務: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觀點解釋世界,從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從而哲學把無產階級作為物質武器,無產階級把哲學當作精神武器,開始了無產階級改造人類與自然的征程。這真是人類思想史上開開辟地的大事。對此,毛澤東曾經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階級性,公然申明辯證唯物論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再一個是它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284頁)但是,毛澤東并沒有躺在人類已有的思想成果上,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僅革起了一般哲學的命,而且革起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命。它確立起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299頁)從而革了恩格斯唯物辯證法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和否定之否定三大規律,斯大林唯物辯證法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和普遍聯系四大規律的命;他確立起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和矛盾的雙方相互轉化的規律。“有人覺得有些矛盾并不是這樣,例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生產力是主要的;理論和實踐的矛盾,實踐是主要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經濟基礎是主要的,它們的地位并不互相轉化,這是機械唯物論的見解,不是辯證唯物論的見解。誠然,生產力、實踐、經濟基礎,一般地表現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誰不承認這一點,誰就不是唯物論者。然而生產關系、理論、上層建筑這些方面,在一定條件之下,又轉過來表現其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這也是必須承認的。當著不變革生產關系、生產力就不能發展的時候,生產關系的變更就起了主要的決定作用,當著如同列寧所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的時候,革命理論的創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決定的作用;當著某一件事情(任何都是一樣)要做,但是這沒有方針、方法、計劃或政策的時候,確定方針、方法、計劃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決定的東西;當著政治文化等等上層建筑阻礙著經濟基礎的發展的時候,對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為主要的決定的東西了。”(《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326頁)這不僅直接革了馬克思“歷史決定論”或“經濟決定論”的命,而且還在革當代那些創新馬克思主義者的命。他確立起哲學就是認識論。毛澤東認為人的認識實踐第一,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是人們實踐最基本的形式。“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人的社會實踐不限于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的形式,階級斗爭,政治生產活動,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的人所參加的。其中,尤以各種形式的階級斗爭給予人的認識發展以深刻的影響。”(《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284頁)毛澤東認同馬克思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判斷,他說:“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只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斗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284頁)毛澤東認為:人的認識是“循環往復以致無窮”的辯證發展過程。“通過實踐而發展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返到了高一級的程度。”(《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297頁)從而毛澤東的一元認識論事實上是革了恩格斯、斯大林哲學多個規律、多個范疇的命。因此,毛澤東的哲學就是革命的實踐的認識論,它的內核是唯物辯證法,但它革除了唯物辯證法多元論,確立起了唯物辯證法認識一元論,山溝溝里的毛澤東不僅出了馬克思主義,而且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不僅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而且革了馬克思主義的命。
2、毛澤東的哲學是立足于中國革命實踐的哲學。
毛澤東的哲學是革命的實踐的認識論。這個哲學不是來源于王陽明式的冥思苦想,不是來源于“中國桌子的跳舞”,而是來源于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來源于生動活潑、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實踐。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毛澤東就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實踐的哲學命題。認為,調查研究就是解決問題,要理論聯系實際反對本本主義,“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毛澤東嚴正指出:“共產黨的正確而不動搖的斗爭策略決不是少數人坐在房子里能夠產生的,它是要在群眾的斗爭過程中才能產生的,這就是要在實際經驗中才能產生,因此,我們要時時了解社會情況,時時進行實際調查。”“我們要大聲疾呼,喚醒這些同志,速速改變保守思想!換取共產黨人的進步的斗爭思想!到斗爭中去!到群眾中作實際調查去!”(《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15-116頁)這些清楚地表明: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通過調查研究分析中國革命面臨的問題,已經將這些中國革命面臨的問題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基本確立起他的革命的實踐的認識論哲學思想。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毛澤東結合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將中國革命的問題給以科學的概括和總結,完成了他建立革命的實踐的認識論哲學使命。毛澤東認為,事物就是矛盾,矛盾無處不在,無處不有。調查研究就是分析矛盾,分析矛盾就是要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種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我們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01頁)中國革命就要調查研究“中國社會”這個矛盾。“不單是懂得希臘就行了,還要懂得中國,不但要懂得外國歷史,還要懂得中國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01頁)“在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有中國社會各被壓迫階級和帝國主義的矛盾,有人民大眾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有各個反動的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等等,情形是非常復雜的。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兩方面又各各有其特點,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們從事中國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個矛盾的總體上,即矛盾的相互聯結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從矛盾的各個方面著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總體。”(《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312頁)就要分析和抓住中國革命的主要矛盾。“就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和本國的地主階級與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就要調查研究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前途和領導力量,就要調查研究中國革命各個特殊階段的矛盾。”“拿從辛亥革命開始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的情形來看,也有了若干特殊階段……雖然整個過程中根本矛盾的性質,過程之反帝國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性質(其反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并沒有變化,但是……在這些階段中,包含著有些矛盾激化了,有些矛盾部分地或暫時地解決了,有些矛盾重新發生了……等等特殊的情形。”(同上,第315頁)就要調查研究完成中國革命任務的形式。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最主要的斗爭形式,而要開展武裝斗爭就要研究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這是任何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同上,第170頁)等等。因此,毛澤東對中國革命這一實際的調查研究不僅成就了他的新民主主義的基本應用理論,同時也成就了毛澤東的哲學理論,毛澤東的哲學是名副其實的立足于中國革命實際的革命的實踐的一元認識論。
3、毛澤東的哲學是為中國革命服務的哲學。
毛澤東的哲學既是為無產階級的終極利益服務的,又是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現實利益服務的。毛澤東用他創立的革命的實踐的一元認識論哲學指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弄清弄懂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任務、前途;弄清弄懂了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制訂出了一系列合符中國革命實際的路線、綱領、原則、方針和政策,將中國革命由一個勝利推向又一個勝利,直至取得全國勝利。因此,毛澤東的哲學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中國革命,乃至是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行動的指導和向導。
4、毛澤東的哲學是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毛澤東革命的實踐的一元認識論哲學,既是對中國革命實際的科學概括和總結,又反過來給中國革命以現實的指導,它既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而上”的哲學,又完全融匯于新民主主義的理論之中,因而它是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一般應用理論
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總體認識或看法構成了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應用理論,它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義的三大法寶等基本應用理論。
1、新民主主義的總路線理論。
總路線是相對于具體路線而言的根本指導路線,它反映了中國革命的根本規律,指明了中國革命的對象、動力、性質和領導力量。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和總路線內容。1948年,他在《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地表述了總路線的內容,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總路線理論是新民主主義的對象、動力、領導、性質和前途“五位一體”的理論。
(1)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分清敵友,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毛澤東在他的名篇《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開篇就問道:“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足見毛澤東對這一問題的重視。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與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主要對象或者說主要的敵人就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對象。近代中國遭受的最大壓迫是來自帝國主義的民族壓迫。自從一八四0年英帝國主義用“堅船利炮”轟坍了大清帝國的大門,帝國主義帶給中華民族的是無盡的戰禍和災難,迫使中國變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帝國主義通過野蠻的戰爭,不僅控制了近代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是妨礙中國進步和發展的首要因素,是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的一切災禍的總根源。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是中國走向獨立和富強的前提。
反對帝國主義,并不是見帝就反,而是根據不同時期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反對主要的敵人。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華民族的主要敵人是美日帝國主義,反對的是美日帝國主義;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的主要敵人是日本帝國主義,反對的主要是日本帝國主義;解放戰爭時期,中華民族的敵人則又成為美帝國主義,反對的當然是美帝國主義了。
封建主義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和封建軍閥實行專制的社會基礎;地主階級的統治是中國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礙。反對封建主義,就是在經濟上要消滅土地地主所有制,在政治上要消滅軍閥的專制統治,為中國的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創造條件。
中國革命的主要對象就是“列強”、“軍閥”,“主要地就是打擊這兩個敵人,就是對外推翻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革命和對內推翻封建地主壓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的民族革命。”(《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637頁)。
官僚資本主義是依靠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利用國家政權力量而發展起來的買辦資本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依靠帝國主義,通過國家壟斷金融,濫發紙幣和國債而瘋狂侵吞財富,通過國家專賣制度控制大量商品和物質而大肆牟取暴利,通過超經濟的特權,壟斷特殊行業的經營權而壓迫和兼并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官僚資本主義對廣大勞動人民殘酷剝削,對民族、工商業巧取豪奪,嚴重束縛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而也成為中國革命對象。
中國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但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主要矛盾的變化,集中反對的主要敵人也在變化。在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革命的主要對象是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革命的主要對象是國民黨軍閥;在抗日戰爭時期,革命的主要對象是日本帝國主義;在解放戰爭時期,革命的主要對象是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國民黨反動派。
(2)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而根本的動力是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
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最根本的動力。無產階級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過程中最早出現的一個新社會階級。它不僅伴隨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發展而產生、發展,而且伴隨買辦資產階級的產生、發展而產生、發展,尤其是工業無產階級,“工業無產階級人數雖不多,卻是中國新的生產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國最進步的階級,做了革命運動的領導力量。他們所以能如此,第一個原因是集中,無論哪種人都不如他們的集中;第二個原因是經濟地位低下,他們失去了生產手段,剩下兩手,絕了發財的望,又受著帝國主義、軍閥、資產階級極殘酷的待遇,所以他們特別能戰斗”。(《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8頁)
農民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農民占了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他們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剝削,具有強烈的反帝反封和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要求。毛澤東曾經不僅多次熱情地謳歌中國農民,而且多次指出中國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主力軍作用,他寫道:“農民——這是中國工人的前身。將來還要有幾千萬農民進入城市,進入工廠。如果中國需要建設強大的民族工業、建設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個變農村人口為城市人口的長過程。農民——這是中國工業市場的主體。只有他們能夠供給最豐富的糧食和原料,并吸收最大量的工業品;農民——這是中國軍隊的來源。士兵就是穿起軍服的農民……;農民——這是現階段中國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中國的民主主義者如不依靠三億六千萬農民群眾的援助,他們就將一事無成;農民——這是現階段中國文化運動的主要對象。”(《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077-1088頁)因此,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質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革命,中國革命戰爭實質上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戰爭,無產階級只有與農民結成最可靠的同盟,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和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任務。
城市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小商人、手工業者和自由職業者等)同樣受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壓迫,因此,他們同樣是中國革命的動力。
民族資產階段是一個具有兩面性的階級。“他們對于中國革命具有矛盾的態度。他們在受外資打擊、軍閥壓迫感到痛苦時,需要革命造成反帝國主義、反軍閥的革命運動,但是當著革命在國內有本國無產階級的勇猛參加,在國外有國際無產階級的積極援助,對于其達到大資產階級地位的階級的發展感覺到威脅時,他們又懷疑革命。”(《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4頁)因此,它雖然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之一,但既不能充當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能成為革命的領導階級。
(3)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中國革命的領導權問題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核心問題,革命的領導權是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這是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是區別新舊民主革命的分野。
資產階級曾經在中國近代史上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以“三民主義”為旗幟,在 孫中山 先生領導下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但是勝利的果實很快被袁世凱篡奪去了, 孫中山 先生在苦悶之時,蘇俄革命給他樹立了典范,共產主義的列寧向他伸出院援助之手,中國共產 黨成了孫 先生的真摯盟 友。于是, 孫 先生重新詮釋“三民主義”,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一時使中國革命欣欣向榮,面貌一新。但是,隨著蔣介石、汪精衛集團的背叛革命,中國民主革命的果實很快落到蔣介石、汪精衛手里了。這表明,由于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建立獨立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而是要變中國為他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由于民族資產階級天然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它們不可能也不愿意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和肅清封建勢力。由于中國無產階級徹底的革命性和本身的強大性,他們特別能戰斗,特別有力量,領導中國革命的責任歷史地落到了無產階級其及政黨肩上。
中國無產階級是這樣的一個階級:他不僅有一般無產階級的特點,而與先進的生產方式相聯系,富于組織紀律,與生產資料相分離,而且還具有本身的特點和優點,它從誕生那天起就受到“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壓迫。它分布比較集中,它大部分出身農民,與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特別是它一走上歷史舞臺,就在本階級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成為中國社會最有覺悟的階級,從而它能夠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因此,中國革命“離開了無產階級的領導,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的。”(《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559頁)
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對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權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天降大任、自然而然得來的,而是在革命的過程中與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斗爭中取得的。毛澤東指出:“領導的階級和政黨,要實現自己對于被領導的階級、階層、政黨和人民團體的領導,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甲)率領被領導者(同盟者)向著共同敵人作堅決的斗爭,并取得勝利;(乙)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對被領導者給以政治教育,沒有這兩個條件或兩個條件缺一,就不能實現領導。”(《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273頁)中國革命的實踐徹底證實了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的真正的領導力量。
(4)關于新民主主義的性質和前途。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這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
毛澤東認為,既然中國還是一個封建經濟占明顯優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革命的任務是為終結這個社會形態,既然中國革命的對象主要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革命的任務主要是為了推翻這兩個敵人的民族和民主革命;既然這個革命還有資產階級參加,它還曾領導過這個革命;既然這個革命的經濟政策不是一般地廢除私有財產,而是一般地保護私有財產;既然這個革命處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朝代而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既然這個革命的領導階級是無產階級,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而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那么中國革命的性質就不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而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和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651頁)“這種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第一階段第一步雖然按其社會、性質,基本上依然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它的客觀要求是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然而這種革命已經不是舊的:被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本主義的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革命,而是新的,被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在第一階級上階級上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和建立和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國家為目的革命。因此,這種革命又恰是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掃清更廣大的道路。”(《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684頁)“這個革命亦使之發展到第二階級,以建立中國社會主義的社會。”(同上)
2、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
綱領是旗幟,是號角,是方向。一個政黨的鋼領就是表明黨的性質的重要標志,新民主主義的基本鋼領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具體展開和體現,它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指明了具體的奮斗目標。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新的民主主義的經濟、新民主主義的文化“三位一體”的綱領。
(1)關于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這個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一方面和舊的、歐美式的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的共和國相區別,另一方面,也和蘇聯式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的共和國相區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675頁)新民主主義共和國,“這是一定歷史時期的形式,因而是過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同上)
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國體是無產階級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包括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們在內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毛澤東指出,“在全世界多種多樣的國家體制中,按其政權的階級性質來劃分基本地不外乎三種:(甲)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乙)無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丙)幾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共和國。”(同上)。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就是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第二步才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因此,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國體就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幾個階級的聯合專政——人民民主專政。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政體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國體——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政體——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就是新民主主義政治。
(2)關于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是: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
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內容。“這個共和國將采取某種必要的辦法,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實行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號,掃除農村中的封建關系,把土地變為農民的財產。”(《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678頁)毛澤東在民主革命整個時期都認識到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形成了成熟的土地革命路線,這就是: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解放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
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這是新民主義革命的題中之義。“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歸這個共和國的國家所有,‘凡本國人及外國人之企業,或有獨占的性質,或規模過大為私人之力所不能辦者,如銀行、鐵道、航路屬由國家經營管理之,使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此則節制資本的要旨也。’這也是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的莊嚴聲明,這就是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經濟構成的正確的方針。”(同上,第678頁)。沒收官僚資本包含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雙重性質。
保護民族工商業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中富有特色的內容。民族資產階級不僅受到帝國主義的打壓,同時受到官僚資產階級的欺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又是與新生產力相聯系的先進生產方式和經濟成份,它對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民族經濟具有積極作用。毛澤東指出:“拿資本主義的某種發展去代替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不但是一個進步,而且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它不但有利于資產階級,同時,也有利于無產階級,或者說更有利于無產階級。”(《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060頁),因此,對民族資本主義必須采取保護政策,但這種保護是有條件的,即這種資本主義不能操縱國計民生。
(3)關于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別的民族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相聯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發展的關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決不能和任何別的民族的帝國主義反動文化相聯合,因為我們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這種新民主義義的文化是科學的。它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這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大眾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706-708頁)文化工作者要用革命文化教育和武裝人民大眾,使它成為人民大眾的有力思想武器,同時,又要以人民群眾的實踐作為創作的源泉,堅持為人民大眾服務。總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相結合,這就是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709頁)。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中國革命的道路該怎么走?這是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艱難困苦的探索,才終于找到正確答案的。這個正確答案就是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位一體”的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武裝斗爭道路。
(1)關于革命根據地建設。中國的紅色根據地為什么能存在并發生發展?實現這個轉變并回答了這個問題的就是毛澤東。秋收起義的失敗,讓毛澤東將武裝斗爭的主攻方向指向了農村。他帶領秋收起義的部隊上了井岡山,創建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并在建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同時,潛心研究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相繼寫出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岡山的斗爭》等著作。他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一文中,回答了中國紅色政權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之所以發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一國之內,在四圍白色政權的包圍中有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紅色政權的區域長期地存在,這是世界各國從來沒有的事。這種奇事的發生,有其獨特的原因,而其存在的發展亦必有相當的條件。第一,它的發生不能在任何帝國主義的國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國主義直接統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在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中國。因為這種奇怪現象必定伴隨著另外一件奇怪現象,那就是白色政權之間的戰爭……我們只須知道中國白色政權的分裂和戰爭是繼續不斷的,則紅色政權的發生、存在并且日益發展,便是無疑的了。第二,中國紅色政權首先發生和能夠長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種未經過民主革命影響的地方……而在一九二六年和一九二七年兩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工農兵群眾曾經大大起來過的地方。這些省份的許多地方……曾經有過很廣大的工會和農民協會的組織,有過工農階級對地主豪紳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許多經濟的政治的斗爭……第三,小地方民眾政權能否長期地存在,則決定于全國革命形勢是否向前發展這一個條件……現在中國革命形勢是跟著國內買辦豪紳階級和國際資產階級的繼續分裂和戰爭,而繼續地向前發展的,所以,不但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沒有疑義,而且這些紅色區域將繼續發展,日漸接近于全國政權的取得。第四,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紅色政權存在的必要條件……所以,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共產黨和割據地方的工農群眾必須充分具備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第五,紅色政權的長期的存在并且發展,還須有一個要緊的條件,就是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錯誤。此外,這要有利于作戰的地形和有足夠給養的經濟力。”
革命形勢的發展完全證實了毛澤東的預見。數年之間,中國革命不僅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等三大革命根據地,而且成立了國中之國——中華蘇維埃工農民主共和國,而王明“左”傾路線的錯誤,則將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成果幾乎毀滅殆盡。
革命根據地為什么是中國革命的必要,毛澤東同志也作出了明確的回答。毛澤東認為:由于帝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同盟軍長期占據著中國的城市和中心城市,事實上在政治、經濟、軍事各個方面占據著強大的優勢。中國革命要想堅持地奮斗下去,革命隊伍要想準備積蓄和鍛煉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夠的時候和強大的敵人作決定勝負的斗爭,就必須把落后的農村造成先進的鞏固的決定勝負的根據地,造成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偉大的革命陣地,借以對抗強大的敵人,借以在長期的斗爭中逐步地取得中國革命的全部勝利。因此,中國革命自開辟自己獨特的武裝斗爭道路以來,一直都是具有自己地盤即根據地的革命。根據地的建設雖然遭受過重大挫折,但最后不僅占領了廣大的農村,也占領了城市,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2)關于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內容。早在國民革命時期,黨就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實質就是農民革命,農民問題的實質就是土地問題。但是,由于蔣介石國民黨叛賣革命,也由于陳獨秀的城市中心論和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土地革命的內容基本是空中樓閣。只有在我黨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了農村革命根據地后,土地革命的問題才真正提上議事日程。毛澤東等同志通過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形成了中國土地革命的理論,這個土地革命理論的核心是土地改革,重心是發展農村經濟,中心是建立和鞏固農村政權。
土地改革是農村生產關系的一場極其深刻的革命。其基本任務是:變土地封建地主所有制為農民個體所有制。“打土豪,分田地”是這一關系的形象概括。但是,地主、富農、土豪劣紳等剝削階級不會自行退出歷史舞臺,為了維護他們的土地和所得利益,他們必然要表現出十倍的瘋狂,百倍的仇恨。這就要求我們黨必須形成一整套適合中國土地改革的理論以及它的實現形式即路線、方針、政策等。在毛澤東的首創和領導之下,我黨逐步創立了成熟的土地改革理論和形成了比較切合中國革命各個時期的實際的土地改革的總路線和綱領。土地改革的理論成果主要體現在《蘇維埃土地法》、《五四指示》、《中國土地法大綱》、《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以及毛澤東的《怎樣分析農村階級》、《中國社會各階段的分析》、《新解放區土地改革要點》等著作中。
土地改革的基礎是正確地劃分農村社會各階級。在毛澤東那里,中國農村社會各階級的劃分是十分簡明而實用的。
關于地主。占有土地,自己不勞動,或只有附帶的勞動,而靠剝削農民為生的叫做地主……。
關于富農。富農一般占有土地,都占有比較優裕的生產工具和活動資本,自己參加勞動,但經常地依靠剝削為其生活來源一部或大部分……。
關于中農。中農許多都占有土地,中農自己都有相當的工具,中農的生活來源全靠自己勞動或主要靠自己勞動……。
關于貧農。貧農有些占有一部分土地和不完全的工具,有些全無土地,只有一些不完全的工具,一般都須租入土地來耕,受人地租、債利和小部分雇傭勞動的剝削。
關于工人。工人(雇工在內)一般全無土地和工具,有些工人有極小部分的土地和工具。工人完全地或主要地以出賣勞動力為生。(《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27—129頁)
在毛澤東那里,土地改革的理論原則基本沒有改變,但其總的方針和總的政策卻隨著中國革命不同時期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不同而有著很大的變化。比如土地革命時期基本實行的是沒收地主、富農的土地,按人“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抗日戰爭時期,實行的“停止沒收地主、富農土地”,實行“減租減息”的政策;解放戰爭時期,又進一步完善和實行了土地革命時期的土地政策。具體地以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確立的路線、方針、政策為例,這個路線、方針、政策是:。
土地改革必須徹底地消滅封建制度。廢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權,廢除一切祠堂、廟宇、寺院、學校、機關及團體的土地所有權,廢除一切鄉村中土地制度改革前的債務,鄉村農會接收地主的牲畜、農具、房屋、糧食及其他財產,并征收富農上述財產的多余部分。
土地改革必須確定合符實際的分配土地的原則和辦法。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連同鄉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土地,數量上抽多補少、質量上抽肥補瘦,使全村人獲得同等的土地,并歸個人所有,地主及其家庭分給與農民同樣的土地及財產。
土地改革必須貫徹群眾路線、由農民自己解決土地問題。鄉村農民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鄉村無地少地農民所組織的貧農團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區、縣、省等各級農民代表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執行機關,為保證土地改革中一切符合于絕大多數人民利益的意志,政府負責切實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保障農民及其代表有全權在各種會議上自由批評及彈劾各方,各級的一切干部,有全權在各種相當會議上自由撤換及選舉政府及農民團體中的一切干部。侵犯上述人民權利者,應受人民法庭的審判及處理。人民法庭由農民大會或農民代表會所選舉及由政府所委派的人員組成。
土地改革必須保護和發展新民主主義經濟。毛澤東在中國革命中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經濟理論,他深刻地認識到了經濟工作的重要性及經濟與軍事斗爭、根據地建設的相互關系。毛澤東寫道:“革命戰爭的激烈發展,要求我們動員群眾立即開展經濟戰線上的運動,進行各項必要和可能的經濟建設事業。為什么?現在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應當為著革命戰爭的勝利,為著爭取物質上的條件去保障紅軍的給養和供給,為著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由此更加激發人民群眾組織起來并且教育他們,使戰爭得到新的群眾力量;為著從經濟建設去鞏固工人和農民的聯盟,去鞏固工農民主專政,去加強無產階級的領導,為著這一切就需要進行經濟方面的建設工作。”(《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19頁)。毛澤東的農村生產關系理論是獨創的和首創的。在他親自主持和制定的《井岡山土地法》、《興國土地法》、《蘇維埃土地法》等早期土地法規中,就體現了這樣一個主題:即變地主封建的土地關系為農民個體所有制關系,以達到解放社會生產力發展生產的目的。
毛澤東發展經濟的方式也是獨特的和獨到的。那就是: “組織起來”;在井岡山時期,毛澤東就倡導開始農民互助合作,將農民組織織起來,發展經濟,發展生產,可以說是毛澤東不懈的追求。“以糧為主。多措并舉”;早在中央蘇區,毛澤東就認為,“目前的條件下,農業生產是我們經濟建設工作的第一位,它不但需要解決最重要的糧食問題,而且需要衣服、砂糖、紙張等項目常用品的原料,即棉、麻、蔗、竹等的供應問題,森林的培養、畜產的增值。”(《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31頁)“我們說的做的是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輸出糧食和鎢砂,輸入食鹽和布匹。”(《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22頁)“改善條件,促進工農業生產”;早在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就熱忱謳歌了農民創造的十四件大事。土地革命時期就鼓勵農民種地、興修水利、改良土地、推廣技術、培育良種;抗日戰爭時期之后,則發展成一整套的旨在改善生產條件的方針政策。“發行貨幣,推行公債”;“調劑余缺,開展貿易”;“履行節約,增強財政”;“從發展國民經濟來增加我們的財政收入,是我們政策的基本方針。但是,財政的支出應該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員明白,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24頁)。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財政成為毛澤東財政工作一貫的基本原則。“減輕農民負擔,提高人民生活”。“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37頁)。正因為毛澤東經濟理論是立足于根據地建設實際的科學總結,才使得中央革命根據地在內無現代工業支撐、外有國民黨嚴密封鎖的情況下,不僅保證了戰爭的需要,而且支撐了根據地的擴大、加強,同時還基本保證了軍民生產、生活的基本需求,這真是人間的奇跡。這樣的奇跡也只有毛澤東能創造出來。
土地革命的基本任務是政權建設。毛澤東根據民主革命各個時期不同的階級關系,形成了土地時期的工農民主政權,抗日戰爭時期的“三三”制民主政權,解放戰爭時期形成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直接成立了以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全國政權。。
(3)關于武裝斗爭。武裝斗爭,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實現全國勝利是中國革命的根本道路,也是中國革命的最主要的手段。毛澤東認為,由于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于外,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的命脈,并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的力量;于內,中國沒有資產階級民主,帝國主義和封建地主、買辦階級憑借武裝力量對人民實行殘酷的獨裁統治,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中國革命的敵人不但有強大的帝國主義,而且有強大的封建勢力,而且在一定時期還有勾結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以與人民為敵的反動派,因此,在這樣的敵人面前,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殘酷性就發生了。因為,我們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革命力量就非在長期間內,不能聚積和鍛煉成為一個足以最后戰勝敵人的力量;因為,敵人對于中國人民的鎮壓是異常殘酷的,革命力量就非磨煉和發揮自己的頑強性,不能堅持自己的陣地和奪取敵人的陣地。在這樣的敵人面前,中國革命的主要方法、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不能是和平的,而必須是武裝的也就決定了。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
一九三九年十月,毛澤東寫了著名的《〈共產黨人〉發刊詞》。毛澤東在這篇名著中明確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法寶者、武器也。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加上黨本身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的三個最主要的武器。這三個最主要的法寶或武器是“三位一體”、缺一不可的法寶或武器,“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這就是三者的相互關系。”(《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613頁)。
(1)關于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的統一戰線,包含著兩個聯盟,一個是工人階級同農民階級、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分子的聯盟,主要的是工農聯盟;另一個是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民族危機階級還包括與愛國的買辦資產階級的聯盟,主要的是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因此,中國革命的統一戰線是一個最廣泛的民主統一戰線。為什么它是最廣泛的民主統一戰線?這首先是中國社會的性質使然。毛澤東指出:“中國社會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無產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占少數,最廣大的人民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的中間階級。”(《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08頁)因而要戰勝強大的敵人,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就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階級、階層,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其次是中國革命的特點使然。“(一)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民族統一戰線;(二)主要的革命形式是武裝斗爭——就成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的兩個基本特點。”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也即武裝斗爭是空前殘酷和激烈的,沒有各革命階級的聯合,沒有各愛國階層的統一戰線,要想逐步從根本上改變敵強我弱的態勢,最后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也是不可能的;又其次,是中國社會各階級、階層共同的利益使然。近代中國諸多矛盾紛繁交織,雖然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眾與封建地主、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但這兩個主要矛盾比較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又不能不占首位,這就決定了中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可以把一切愛國力量團結在一起。例如,當中國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亡國滅種的危險時,中國共產黨就毅然拋棄與國民黨蔣介石的十年血海深仇,與國民黨蔣介石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基本形成了“地無分南北,人無分志幼”的全國抗戰局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所以能夠形成,是因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不但威脅到了中華民族的生存,而且也威脅到了國民黨蔣介石政權的生存。在民族和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兩個敵對的政黨,代表著中華民族不同的發展方向的兩黨終于走到了一起;最后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品格使然。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的政黨,他沒有自己的絲毫私利,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和中國人民的民主事業,他不惜與魔鬼結盟,這個聯盟就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難道還有任何政黨、團體還有中國共產黨這樣的胸懷和品格嗎?
中國革命的民族民主統一戰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隨著中國革命各個時期主要任務的不同,依次建立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等幾個時期的統一戰線。隨著中國革命的不斷發展,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理論也走向了成熟。形成了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必須保持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必須堅持解放區政權“三三制”的原則,必須堅持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的策略方針,必須堅持在同頑固派進行斗爭時,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等一系列新民主主義統一戰線理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事業。
(2)關于武裝斗爭。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最主要的斗爭形式,我們黨的歷史可以說就是武裝斗爭的歷史。“斯大林同志說過:‘在中國,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優點之一。’這是說得非常之對的。”(《毛澤東選集》第二卷604頁)這并不是中國共產黨好戰,而是中國革命面臨的敵人——地主、官僚、軍閥和帝國主義空前的強大、兇惡和獨裁,“它不給中國人民以絲毫的權利和自由喘息的機會,它逼迫中國共產黨人拿起槍來與自己的敵人作堅持不懈的斗爭,革命的人民也只有武裝起來,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才能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毛澤東指出“中國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同上,第610頁)。
要堅持武裝斗爭,就必須建立一支忠于人民、忠于黨的人民軍隊。沒有一支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這支軍隊是在中國共產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黨指揮槍,而不是槍指揮黨;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黨建軍的根本原則,也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核心。這支軍隊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軍隊。“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004頁)這個宗旨集中體現了人民軍隊的本質,也是人民軍隊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力量所在。由于中國革命武裝斗爭的歷史空前的波瀾壯闊、斗爭的環境空前的艱苦卓絕、斗爭的手段空前的殘酷無情,成就了毛澤東不說是絕后,至少是空前的軍事思想,這是毛澤東留給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至今尚閃耀著熠熠的光芒。
(3)關于黨的建設。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的黨;既要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就要有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思想理論基礎的無產階級新型政黨。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也產生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煥然一新。但是既便是中國無產階級的政黨,也像人的生長規律一樣有他的幼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有他的從不成熟到比較地成熟、到完全成熟的成長過程,不會自動地成為偉大、光榮和正確的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而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成為偉大光榮、正確的黨,成為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事業和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不斷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這是由中國特殊的國情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的。中國是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落后的半殖民半封建國家,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必然反映到黨內,無產階級的思想與非無產階級的思想成為黨內思想上的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又是無產階級的政黨,必然要求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建黨,以成為中國革命的核心力量。這些情況決定了黨的建設任務繁重艱巨,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加強黨的建設必須把思想建設放在首位,必須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必須把黨的建設同黨的政治路線緊密地聯系起來,這就是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建設的主要經驗。通過不斷地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主要的就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094頁)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民主事業的核心力量,并最終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全國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過程既是自身“強身健體”的過程,又是黨的建黨理論不斷成熟和深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毛澤東成熟的科學的黨建理論,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寫出了光輝的篇章。
總之,新民主義的總路線、基本綱領、根本道路和主要武器,就是新民主主義基本理論的基本內容。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具體應用理論
劉少奇在他著名的《論黨》一文中,認為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體系即當時的毛澤東思想,產生和發展了八個方面的具體理論。他說:“毛澤東思想,從他的宇宙觀以至他的工作作風,乃是發展著與完善著的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乃是中國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國理論。這些理論表現在毛澤東同志的各種著作以及黨的許多文獻上。這就是毛澤東同志關于現代世界情況及中國國情的分析,關于新民主主義的理論與政策,關于解放農民的理論與政策,關于革命統一戰線的理論與政策,關于建設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理論與政策,關于建設黨的理論與政策,關于文化的理論與政策等。這些理論與政策,完全是馬克思主義的,又完全是中國的。這是中國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現和理論上的最高概括。”(劉少奇《論黨》第22-23頁)。這是基于當時歷史條件所作的具體劃分。從現在回望中國革命歷史,從人們對人類社會通常作“政治、經濟、文化”三分法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分法劃分的通例,從中國革命既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實際運動,同時又是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制度的基本事實的角度看,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具體理論就是關于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理論、關于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理論、關于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理論、關于新民主主義的軍事理論。顯然這里的新民主主義政治理論、經濟理論、文化理論不同于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和《論聯合政府》中闡述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前者是對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實際運動成果的概括和總結,后者則是關于新民主主義國家形態的一般綱領,二者有共同的內容,但有基本的區別。民主主義的具體理論也不同于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理論,很顯然,新民主主義的具體理論主要是對中國革命成果進行縱斷面的概括和總結,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般理論主要是對中國革命成果進行橫斷面的概括和總結,二者相互交叉、互為補充,與新民主主義的認識論一起共同構民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1、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政治理論。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大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建立起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因此,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理論就是關于共產黨的領導、人民民主和武裝奪取政權及鞏固政權的理論。
(1)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政治理論是關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的領導核心”的理論。
毛澤東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黨,沒有一個革命的黨,沒有一個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革命黨,就不可能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戰勝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357頁)“如果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革命黨,人民要推翻敵人的壓迫簡直是不可能的。”(《毛澤東選集》第三卷811頁)因此,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用事實給予了回答,毛澤東在理論上也給予了科學的回答。這個科學的回答就是科學地系統地解答了“中國革命為什么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為什么能領導和黨怎樣實施領導”等一系列問題。這個回答的理論成果,就是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的領導核心的理論。
甲、黨對中國革命的領導是歷史的必然。毛澤東曾經指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563頁)。毛澤東又指出:“離開工人階級的領導,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的。”(《毛澤東選集》第二卷559頁)中國革命的性質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革命的領導權由蔣介石轉移到毛澤東、國民黨轉移到共產黨,這就有歷史的必然。這是由于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建立獨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而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由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它們不愿意也不能夠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由于中國無產階級的強大和革命的徹底性,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進行徹底的不屈不撓的斗爭,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重任,就歷史地落到了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的肩上了。但是這個歷史的必然不是歷史的“天賦黨權”,而是中國共產黨為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向資產階級“主動爭權”而得來的。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曾在中國革命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孫中山死后,蔣介石上臺了,他利用人民對孫中山的國民黨的勝任,取得了北伐革命的勝利。在北伐尚未取得完全勝利時,把中國革命的真正領導者中國共產黨一個巴掌打了下去。但是,中國共產黨并沒有被嚇倒,他們掩埋好自己的同伴,擦干自己身上的血跡,又繼續前進了。從此,中國共產黨開始了獨立自主地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征程。
乙、黨的自身建設使黨成為中國革命的堅強領導核心。毛澤東指出:“領導的階級和政黨,要實現自己對被領導的階級、階層、政黨和人民團體的領導,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甲)率領被領導者(同盟者)向著共同敵人作堅決的斗爭,并取得勝利;(乙)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對被領導者給以政治教育。沒有這兩個條件或兩個條件缺一,就不能實現領導。”(《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273頁)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對中國革命實施堅強的領導,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同時具備了上述兩個領導條件;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同時具備上述兩個領導條件,是因為不斷地加強黨自身的建設,并且是以科學的、系統的黨的建設理論指導黨自身的建設,使我們共產黨成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最徹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鋒隊。
第一,毛澤東的群眾路線理論為黨領導中國革命奠定了根本和基礎。“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它首先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是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毛澤東將其概括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 頁)。它又是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毛澤東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99頁)。它還是黨對人民群眾的態度。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 頁)“只有代表群眾才能教育群眾,只有做群眾的學生才能做群眾的先生。”(同上,第 頁)“只有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 頁)。最后,它代表和反映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同上第905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同上,第 頁》因此,毛澤東的群眾路線理論就是要中國共產黨人全面樹立起一切為了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負責的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毛澤東的群眾路線理論不僅是共產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和組織建設的根本基礎,也是黨對中國革命實施領導的根本基礎。因為這個群眾路線確立起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與最廣大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根本原則,為黨制定正確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提供了保障,為正確地開展各項工作提供了指針。
第二,毛澤東強調從思想上建黨的思想建設理論為全黨的團結提供了思想、認識上的統一。毛澤東的這個思想建設理論特別強調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的學習,特別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特別強調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尤其是對中國革命實際經驗的概括和總結,特別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日益結合的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的學習和領會,特別強調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解決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問題,特別強調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從而使中國共產黨人牢固樹立起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共產黨主義的信仰、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的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這個思想建設理論堅持無產階級思想武裝全黨。毛澤東指出:“我們是最進步階級和最進步人民的先鋒隊。”(《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527頁)“我們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最徹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鋒隊。”((《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42頁)世界上一切政黨都是有階級性的,無階級或超階級的政黨是不存在的。正因為中國共產黨是由無產階級中的先進分子所組成,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所以任何人加入共產黨,他的思想和行動必須變成無產階級的。這個無產階級的思想基本的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堅持真理,因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修正錯誤,因為任何錯誤都是不符合人民利益的。”(《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094頁)。
這個思想建設理論注重中國共產黨人自身精神的總結和確立。中國革命是偉大的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運動。在這一運動中涌現了無數的可歌哥泣的英雄人物,形成了中國共產黨獨特的政治品格和精神。毛澤東十分注重對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和精神的概括和總結。這些政治品格和精神主要的是白求恩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共產主義精神,對同志無限的熱情、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和以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為己任的國際主義精神;張思德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為革命事業不怕艱苦、不怕犧牲的精神和勇于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精神;《愚公移山》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不除,就挖山不止的精神,以及人民軍隊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屈服的一往無前的精神。這些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和精神,不但激勵了當時的中國人民為建立新中國而奮斗,更激勵了中國人民為建設繁榮富強、民主的新中國而不懈地奮斗。
這個思想建設理論強調開展黨內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重要性。毛澤東指出:“有無認真的自我批評,也是我們和其他政黨互相區別的顯著的標志之一。”我們同志的思想、我們黨的工作,也會沾灰塵的,也應該打掃和洗滌,“對于我們,經常地檢討工作,在檢討中推廣民主作風,不懼怕批評和自我批評,實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些中國人民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種政治灰塵和政治微生物侵蝕我們同志的思想和我們黨的肌體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096頁)對待犯錯誤的同志不是采取“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辦法,而是采取“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采取“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正確對待犯錯誤的同志,正是使我們黨達到空前團結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批評與自我批評不僅成為我們黨的新的作風,也已成為我們黨思想建設的一項制度。
第三,毛澤東的強調政治上建黨的黨建理論為黨保持了政治目標和工作任務的高度統一。思想政治路線的正確與否是決定一切的。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中國革命運動是包括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在內的全部革命運動;這是兩個性質不同的革命過程,只有完成了前一個革命過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個革命過程。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而一切共產主義者的最后目的,則是在于力爭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最后完成。”(《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651-652頁)這是中國共產黨總的政治目標和政治任務,每個共產黨人都應為此而奮斗,絕對不能半途而廢。中國新民主義革命也有它的根本政治目標、政治任務,這個政治目標和任務一言以蔽之,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和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每個共產黨人都應立足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際為此而奮斗,絕對不能半途而廢。在中國革命的每個時期、每個階段,也有自己的主要的政治目標、政治任務,例如,抗日戰爭時的最后階段,我黨的主要政治目標和任務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設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到了一九四八年,解放戰爭出現轉折點后,黨的主要政治目標和主要任務則“成為中國現階段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以勞動者為主體的、人民大眾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287-1288頁)每個共產黨員也應以此為號角,為此而奮斗,絕對不能半途而廢。在中國革命每個具體時期、具體階段的某個具體方面,也有具體的政治目標和具體的任務。例如,統一戰線的目標和任務同樣需要每個共產黨員采取腳踏實地的態度為此而奮斗,絕對不能半途而廢。黨確立的中國革命的總的政治目標和總的任務、基本政治目標和基本任務、主要政治目標和主要任務、具體的政治政治目標和具體的任務,都是中國共產黨立足于中國革命的實際,在實行群眾路線的基礎上作出的,每個共產黨員都應為之而奮斗和努力,并以此為號角、為旗幟,使全黨團結起來、全國人民團結起來。
第四,毛澤東強調從組織上建黨的黨的建設理論為黨保持了思想上、行動上的高度統一,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根本的組織原則。毛澤東認為,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實行民主集中制,必須建立馬列主義強有力的領導,才能成為有組織的和有戰斗力的先鋒隊,“應該采用民主集中制,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說,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057頁)民主集中制是黨的組織原則,又是科學的領導工作方法。民主集中的辦法,就是群眾路線的方法。先民主后集中,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領導與群眾相結合的過程,沒有民主就不能集中群眾的正確意見,沒有集中,就會導致分散主義、無政府主義,從而造成革命工作的失敗。黨內的民主集中制,就是黨的領導骨干與廣大黨員相結合的制度,就是從黨員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黨員群眾中堅持下去的制度,就是反映黨內的群眾路線。黨內民主的實質,就是要發揮黨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黨員對黨的事業的責任心,并以此來鞏固黨的紀律和統一。
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必須強調加強黨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毛澤東指出:“共產黨員是 先進部隊,是有組織的先進部隊,比較別的組織更有組織性,更加嚴密,更加統一,共同為著一個目標而奮斗。全黨都要遵守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局部服從全體、全黨服從中央的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
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必須加強黨的各級領導班子建設。毛澤東指出:“指導偉大的革命,要有偉大的黨,要有許多最好的干部。在一個四億五千萬人的中國里面進行歷史上空前的大革命,如果領導者是一個狹窄的小團體是不行的,黨內僅有一些委瑣不識大體、沒有遠見、沒有能力的領袖和干部也是不行的。要作為一種任務在全黨全國發現許多新的干部和領袖,我們的革命依靠干部,正像斯大林所說的話,干部決定一切。”(《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227頁)他認為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中領導革命的黨,沒有多數德才兼備的領導干部是不能完成其歷史任務的。政治路線確定以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只有依靠成千成萬的合格干部,革命的政策、方針與辦法才能執行,人民革命的局面才能出現,才能最后戰勝敵人,取得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
黨的干部就是黨的領導骨干、中國革命的領導骨干;沒有干部,黨的方針和政策就不能得到執行,就不能完成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
黨的干部也是從群眾中來又到群眾中去的,他們應該成為群眾的領袖,又是群眾路線的執行者。
黨的干部應該有高度的共產主義的革命熱情,同時又有清醒的革命理智。
黨的干部應該對人民群眾的事業有無限的忠心,應該與人民群眾有密切的聯系,應該善于在復雜環境中獨立地辨別方向,在對敵斗爭中和在黨內的原則斗爭中,有高度的紀律性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鍛煉。
丙、黨對中國革命實施了正確的、有效的領導。
有了堅強正確的黨,沒有正確有效的領導,同樣不會率領人民群眾前進,同樣不會取得革命的成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之所以能披荊斬棘、所向披靡,就在于中國共產黨不僅堅強如綱、真理在手,而且敢于領導、善于領導,對全國人民實施了正確的、有效的領導。
第一,中國共產黨高舉起真理和道義的旗幟,對中國人民實施了正確的、有效的思想領導。它首先舉起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旗幟,贏得了中國無產階級和它的先進分子。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說,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學說,是關于無產階級和勞工大眾一般無權和獲得解放的學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盡管它的敵人在不斷地謾罵和底毀,但在歷史的磨礪中卻愈來愈顯現出真理的光輝。盡管是從西洋舶來中國的東西,但他同樣是關于解放中國人民大眾的學問,中國共產黨找到了這個學問。從此就用這個學問指導中國革命。“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471頁)其次,它舉起了中國特色革命的旗幟,即新民主主義的旗幟,贏得了中國人民。新民主主義革命雖然內涵豐富,但最基本的一點就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國,在歐美帝國主義主導的世界,在俄國社會主義取得勝利的時代,走出一條既不同于歐美資本主義道路,又不同于蘇俄社會主義的第三條道路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既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又發展社會主義因素,以社會主義統領資本主義,最后消滅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這兩面旗幟既是理想又是現實,舉得很高,很高,立意卻腳踏實地。在一個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的革命中,不僅確立起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而且用這個指導思想既解決了中國的民族革命的問題——“打倒列強、打倒日本帝國資本主義;又解決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問題——打倒官僚資本主義,變封建土地私有制為農民群眾所有,從而贏得農民,進而贏得中國。反觀中國國民黨蔣介石雖然擁有全國政權,內有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支持,外有歐美帝國主義的扶持,
第二,共產黨高舉起民主革命綱領的旗幟,實施了正確的有效的政治領導。這個正解的有效的領導,毛澤東在他的《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一文中作了比較集中的概括和詮釋。首先是根據歷史的行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口號,和為了實現這種口號而提出關于每一發展階段和每一重大事變中的動員口號,作為全國人民一致行動的具體目標。沒有這種具體目標,是無所謂政治領導的;第二,是按照這種具體目標在全國行動起來時,無產階級特別是它的先鋒隊——共產黨,應該提起自己的無限的積極性和忠誠,成為實現這些目標的模范,共產黨員應該做到最有遠見、最富于犧牲精神,最堅定而又最能虛心體會情況,依靠群眾的多數,得到群眾的擁護;第三,在不失掉確定的政治目標的原則上,建立與同盟者的適當的關系,發展和鞏固這個同盟;第四,共產黨隊伍的發展,思想的統一性,紀律的嚴格性,共產黨對于全國人民的政治領導,就是由執行上述這些條件去實現的。
第三,共產黨高舉起“民主集中制和統一戰線”的旗幟,對中國革命實施了正確的、有效的組織領導。它首先在黨內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保證了黨的團結和堅強有力。毛澤東指出:“處在偉大斗爭面前的中國共產黨,要求整個黨的領導機關、全黨的黨員和干部高度地發揮其積極性,才能取得勝利。”(《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528頁)所自居正統、自以為中國無敵,但由于一屁股坐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一邊,不數年功夫就滾到臺灣島上去了。可以說中國革命的勝利首先勝,勝在真理和道義的力量,國民黨蔣介石失敗,首先也敗在沒有真理、沒有道德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真正分毫不爽。“所謂發揮積極性,必須具體地表現在領導機關、干部和黨員的領導能力、負責精神、工作的活躍,敢于和善于擺出問題,發表意見,批評缺點,以及對于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從愛護觀點出發的監督作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528頁)這就必須擴大黨內生活,這是民主集中制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必須加強黨的紀律,實行黨的民主集中制,把黨團結起來,把黨員和黨的組織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成為中國革命緊密的領導核心;其次,它在人民軍隊里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保證了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的領導。毫無條件地堅持“黨指揮槍,而不是槍指揮黨”的建軍原則,毫無價錢地執行人民軍隊的嚴密組織紀律——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紀律條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是這個人民軍隊的嚴密紀律,這體現了人民軍隊集中的一面;另一方面,“在我們軍隊中的黨組織,也須增加必要的民主生活,以便提高黨員的積極性,增加軍隊的戰斗力。”(同上第529頁)成立士兵委員會,實行軍隊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正因為在黨的領導下,在人民軍隊中實行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才使這支軍隊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進而無敵于天下。再次,在堅持黨的獨立自主的前提下堅持統一戰線,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例如在抗日戰爭中如何把“堅持黨的獨立性”與“堅持統一戰線”統一起來,在國民黨力量強、共產黨力量弱的情況下,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權。毛澤東的理論觀點讓人感嘆,不禁佩服之至,“堅持民族統一戰線才能克服困難、戰勝敵人、建設新中國,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在同時,必須保持加入統一戰線中的任何黨派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不論是國民黨也好,共產黨也好,其他黨派也好,都是這樣。三民主義中的民權主義,在黨派問題上說來,就是容許各黨派互相聯合,又容許各黨派獨立存在,如果只談統一性,否認獨立性,就是背棄民權主權,不但我們共產黨人不能同意,任何黨派也是不能同意的。”“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的的關系也是這樣,在抗日戰爭中,一切必須服從抗日的利益,這是確定的原則。因此,階級斗爭的利益必須服從于抗日戰爭的利益,而不能違反抗日戰爭的利益。但是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存在是一個事實,有些人否認這種事實,否認階級斗爭的存在,這是錯誤的,企圖否認階級斗爭存在的理論是完全錯誤的理論。我們不是否認它,而是調整它。我們提倡的互助互讓的政策,不但適用于黨派關系,也適用于階級關系。”(同上,第524-525頁)這就不僅堵住了黨內“左”傾關門主義的嘴,而且堵住了王明“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謬論的傳布,同時讓國民黨這個專吃磨擦和反共飯的黨無話可說,保證了黨對抗戰工作的領導;最后,黨對政權及共青團、婦聯、民先、抗先等群眾組織實行直接領導,充分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革命的積極性,極大地促進了中國革命事業。
第四,共產黨高擎起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旗幟,使共產黨員成為中國革命的脊梁。它首先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干部。“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幾萬萬人的大民族中領導偉大革命斗爭的黨,沒有多數德才兼備的領導干部是不能完成其歷史任務的。”(《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526頁)因此,黨的一個重大任務就是培養造就一大批干部,“就在于組織他們、培養他們、愛護他們,并善于使用他們。”(同上,第526頁)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干部的一個重要之點就是愛護干部,就是讓他們放手工作,使他們敢于負責,同時,又適時地給以指示,使他們能在黨的政治路線下發揮其創造性;就是給以學習的機會,教育他們,使他們在理論上、工作能力上不斷提高;就是要幫助他們總結成功經驗,發揚成績,糾正錯誤;就是要采取“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采取“團結——批評——團結”的辦法,對待每一個犯錯誤的同志。其次,中國共產黨員成為了中國革命的先鋒模范。毛澤東對共產黨員在民族革命戰爭中模范作用的論述既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信條,又是對共產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刻劃:
“共產黨不能不自覺地擔負起團結全國人民克服各種不良現象的重大的責任。在這里,共產黨的先鋒作用和模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共產黨員在八路軍和新四軍中,應該成為英勇作戰的模范、執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紀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內部團結統一的模范。共產黨員在和友軍、友黨發生關系的時候,應該堅持團結抗日的立場,堅持統一戰線的綱領,成為實行抗戰任務的模范;應該言必信、行必果、不傲慢,成為統一戰線中各黨相互關系的模范。共產黨員在政府工作中應該是十分廉潔、不謀私利、多做工作、少取報酬的模范。共產黨員在民眾運動中應該是民眾的朋友,而不是民眾的上司;是誨人不倦的教師,而不是官僚主義的政客。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以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于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極怠工、貪污腐化、風頭主義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無私、積極努力、克己奉公、埋頭苦干的精神,才是可敬的。共產黨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范,因為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只有遠見卓識,才能不失前進的方向,因此,共產黨員又應成為學習的模范,他們每天都是民眾的教師,但又每天都是民眾的學生。”
中國革命不正是這些共產黨人在“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嗎?不正是這些人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率領中國人民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嗎?
第五,共產黨人高擎起為人民謀幸福和利益的旗幟,獲得了中國人民的真心擁護和支持。中國共產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004頁),它首先實行了人民民主。讓從來不知道什么是“人”的根據地的人民知道和擁有了翻身解放、民主自由;其次,它忠實實行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在民族危亡的時候,實行減租減息的民生政策,在民主革命中實行了土地改革的政策,從而贏得了農民;贏得了農民,也就是贏得了中國的未來。
丁、毛澤東在中國革命中創立和實施的領導方法和領導藝術。
方式和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重要一環,是領導方法和領導藝術的主體內容。早在1933年,毛澤東就指出:“沒有正確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要迅速地開展經濟戰線上的運動是不可能的。”“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能是瞎說一頓。”(《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23-129頁)。毛澤東在長期的中國革命實踐中概括和總結了一系列的領導工作方法和領導藝術。
第一,群眾路線的方法是根本的領導方法。“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99頁)。
第二,一般和個別相結合的方法是必須采用的領導方法。任何工作任務,如果沒有一般的普遍的號召,就不能動員廣大群眾行動起來。但如果只限于一般號召,而領導人員沒有具體地、直接地從若干組織將所號召的工作深入實施,突破一點,取得經驗,然后利用這種經驗去指導其他單位,就無法考驗自己提出的一般號召是否正確,也無法充實一般號召的內容,就有使一般號召歸于落空的危險。任何領導人員,凡不從下級個別單位的個別人員、個別事件取得具體經驗者,必不能向一切單位作普遍的指導,這一方法必須普遍地提倡,使各級領導干部都能學會使用。“在集中和堅持過程中,必須采取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的方法,從許多個別指導中形成一般意見(一般號召),又拿一般意見到許多個別單位中去考驗(不但自己這樣做,而且告訴別人也這樣做),然后集中新的經驗(總結經驗),做出新的指示普遍地指導群眾。比較好的領導,就是從比較善于這樣去做而得到的。”
第三,領導與群眾相結合的方法是必須采用的另一領導方法。領導骨干和廣大群眾在組織中,在斗爭、行動中發生正確關系的思想,正確的意見只能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的思想。
第四,分級負責。“對于任何工作任務的向下傳達,上級領導機關及其個別部門都應當通過該項工作的下級機關的主要負責人,使他們負起責任來,達到分工而又統一的目的。”
第五,突出中心,抓住中心。“在任何一個地區內,不能同時有許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時間內只能一個中心工作,輔以別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因此,一個地區的總負責人必須考慮到該處的斗爭歷史和斗爭環境,將各項工作擺在適當的地位;而不是自己全無計劃,只按上級指示來一件做一件,形成很多‘中心工作’和凌亂無秩序的狀態。領導人員依照每一具體地區的歷史條件和環境條件,統籌全局,正確地決定每一時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這種決定堅持地貫徹下去,務必得到一定的結果,這是一種領導藝術。”(《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97頁)(以上引自毛澤東《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
第六,掌握黨委會的工作方法。黨委書記要善于當“班長”,要把問題擺到桌面上來。“互通情報”。不懂得和不了解的東西要問下級,不要輕易表示贊成或反對。學會彈鋼琴。要抓緊,胸中有數。安民告示,精兵簡政。注意團結那些和自己意見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力戒驕傲,劃清兩種界限(指劃清革命與反革命、正確和錯誤的界限)。(以上引自毛澤東《黨委會的工作方法》。《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440-1444頁)。
第七,群眾需要和自愿的方法。他指出一切為群眾的工作都要從群眾的需要出發,而不是從任何良好的個人意愿出發。既使是群眾在客觀上果真有了某種改革的需要,但客觀上卻還不愿意改革的情況下,也必須耐心等待,直到經過工作,多數群眾自愿改革后,才去實行改革。這里是兩條原則:一條是群眾的實際需要,而不是我們腦子里幻想出來的需要;一條是群眾的自愿,由群眾自己下決心,而不是由我們代替群眾下決心。(《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013頁)。
第八,關心群眾生活的方法。“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7頁)。
第九,調查研究的方法。“許多做領導工作的人,遇到困難問題只是嘆氣,不能解決。邁開你的雙腳,到你工作范圍的各部各地去走走,學個孔夫子的‘每事問’,任憑什么才力小也能解決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10頁)。
(2)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政治理論是關于“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
毛澤東在他的名著《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到現在為止,中國人民已經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經驗就是這兩件事:(一)在國內喚起民眾。這就是團結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結成國內的統一戰線,并由此發展到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二)在國外,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和各國人民共同奮斗,這就是聯合蘇聯、聯合各人民民主國家,聯合其他各國的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結成國際的統一戰線。”(《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472頁)“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的(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個專政必須和國際革命力量團結一致。”(同上第1480頁)。因此,中國革命的第一步成果是實行人民民主專政,中國共產黨不僅在中國革命中事實上給予了回答,而且毛澤東在理論上也給予了科學的系統的回答。這個科學系統的回答就是科學系統地回答了中國革命的第一階段、第一步“為什么是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民主專政是什么”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理論。
甲、人民民主專政是漫長的中國革命的歷史選擇。
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曾對中國的仁人志士為尋求真理,拯救中國,追求獨立,求得富強曾作過生動的描繪,這個生動的描繪,既是中國仁人志士的歷史自覺,也是中國革命歷史的自然選擇:
“列寧在一九二0年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書中,描寫過俄國人尋找革命理論的經過,俄國人曾經在幾十個年頭內,經歷艱難困苦,方才找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有許多事情和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國革命相同,或者近似。封建主義的壓迫,這是相同的;經濟和文化落后,這是近似的。兩個國家都落后,中國更落后,先進的人們,為了使國家復興,不惜艱苦奮斗,尋找革命真理,這是相同的。
自從一八四0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時,求進步的中國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書也看。向日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派遣留學生之多,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國內廢科舉,興學校,好象雨后春筍,努力學習西方……這些是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即所謂新學,……學了這些新學的人們,在很長的時期內產生了一種信心,認為這些很可以救中國……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日本人向西方學習有成效,中國人也想向日本人學……這就是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紀初期中國人學習外國的情形。
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中國人向西方學得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懷疑產生了,增長了,發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震動了全世界。俄國人舉行了十月革命,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時,也只是在這時,中國人從思想到生活,才出現一個嶄新的時期。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了。”(《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475-1476頁)。
這豈此是描繪中國人向西方人學習的過程,分明是在評說中國為什么要走人民民主專政的道路。
首先,是帝國主義不準中國革命。“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其實在毛澤東那里是不奇怪的,因為帝國主義就是戰爭,這不僅是列寧的結論,而且是歷史的結論;不僅帝國主義就是戰爭,而且整個資本主義體制就是戰爭。對此,我國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韓毓海先生作出了新的闡釋:
“戰爭是歐洲的基本主題,而國家間互相依賴的戰爭債務和借貸關系,則是現代歐洲國際法的基礎。
總起來說,現代民族國家產生的秘密,與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產生的秘密確實是一個同步的過程。銀行家以信貸的方式投資戰爭,國家以主權和官僚制的形式經營管理戰爭,這構成了資本主義體制的上層結構;而民族和市民社會被呼喚出來,則是為戰爭承擔代價,這又構成了基礎結構——而這大致上就是歐洲式的現代民族國家圍繞著戰爭財政建構起來的基本步驟。“(韓毓海《五百年來準著史》第221頁、第231頁)。
顯然,如果說帝國主義的老祖宗將戰爭作為國家建立和發展的手段的話,那么帝國主義則是將侵略和戰爭當作自身的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了。當然這里的侵略和戰爭,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侵略和戰爭包括直接的或間接的,文明的或武力的,軍事的或政治的,經濟的或文化的各種形式。
顯然,無論是滿清政府,還是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中國保持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結構,對帝國主義各國是最有利的。中國反動政府成為西方列強的財富運輸大隊長、利益看守人,而西方列強又維持了對中國的統治和實際控制。
顯然,西方列強是不會將它們富國強兵的真經傳授的,而它們的所謂真經是中國這樣的國家想學也學不到,并且沒有條件學到的。當年德國人李斯特曾經這樣評價英國人:他們爬上了財富的高樓,卻將登上財富高樓的樓梯抽下。帝國主義國家對落后的中國大抵采取的就是如此的伎倆。
其次,是中國的反動派不允許。任何革命包括中革命都是先進的階級對落后的階級、新生的階級對陳舊的階級、進步的階級對反動的階級的反動。因此,中國革命必然一是滿清政府不允許。——它本來是中國地主階級的總代表。自從一八四零年以后,就“量中華之財力,結萬國之歡心”;充當帝國主義走狗后,就更不允許中國社會有些許進步了;二是北洋軍閥不允許。——他們本來是依靠依附滿清政府鎮壓農民革命起家的;做了帝國主義的走狗后,更對中國民主革命磨刀霍霍,更不許中國人民革命了;三是國民黨蔣介石反動派不允許。國民黨曾經起過十分革命的作用,但在蔣介石取得國民黨的政權、黨權、軍權以后,就置中國人民于死地。“國民黨怎么樣?看他的過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現在;看它的過去和現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將來。這個黨過去打過整整十年的反革命內戰,在抗日戰爭中間,在一九四0年、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三年,它發動過三次大規模的反共高潮,每一次都準備發展成為全國范圍的內戰,僅僅由于我黨的政策和全國人民的反對才沒有實現。中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蔣介石,大家知道,是一個極端殘忍和極端陰險的家伙。”(《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123-1124頁)后來,果然發動了全面內戰,妄圖用三至六個月解決共黨問題,不料卻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被中國共產黨率領中國人民解決了。這個黨在他統治中國的二十二年之間,口銜總理遺囑,卻從來沒有實行過一分一厘總理遺囑;自奉三民主義信徒,卻沒有施行一絲一毫三民主義,哪里容得中國人民奮起革命呢?
再次,十月革命給中國人民送來了“人民的圣經”。“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同上,第1471頁》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武器,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了。
最后,“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當時的世界大勢是什么?就是蘇俄式的社會主義革命,就是歸于蘇俄社會主義革命組成部分的民族民主革命,盡管異常強大的中國反動派不準中國人民革命,但是中國革命還是星火燎原般的燃燒了起來,這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這樣,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齊破了產。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可能性: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同上,第1471頁)。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人民共和國,這就是為什么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
乙、人民民主專政的基本內容。
中國革命的第一階段、第一步的政治成果,就是無產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個專政有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關于人民民主專政的實質。人民民主專政就是對人民實行民主,對人民的敵人實行專政。人民是什么?在中國、在現階段,是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這些階級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團結起來,組成自己的國家,選舉自己的政府。“對于人民內部,則實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論集會結社等項的自由權”,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而由人民組成的國家,則“向著帝國主義的走狗即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及代表這些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幫兇們實行專政、實行獨裁,壓迫這些人,只許他們規規矩矩,不許他們亂說亂動。”(《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475頁)。
第二,關于人民民主專政的領導階級。人民民主專政的領導階級是無產階級或者叫工人階級。“因為只有工人階級最有遠見,大公無私,最富于革命的徹底性。”中國革命的歷史證明了工人階級完全勝任對中國革命的領導。“民族資產階級在現階級有其很大的重要性,但是民族資產階級不能充當革命的領導者,也不應當在國家政權中占主導地位。民族資產階級之所以不能充當革命的領導者和所以不應當在國家政權中占主導地位,是因為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地位規定了他們的軟弱性,他們缺乏遠見、缺乏足夠的勇氣,并且有不少人害怕民眾。”(同上,第1479頁)。
第三,關于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而主要是工人階級和農民的聯盟,因為這兩個階級占了中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主要是這兩個階級的力量,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也主要依靠這兩個階級的聯盟。
第四,關于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在當時,人民民主的國家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就是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聯合專政并實行民主集中制政體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就是實行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歸國家所有,變土地封建主所有制為農民個體所有制,保護民族商業的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就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這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機器,不僅現在不能取締,而且還要強化,因為“帝國主義還存在,國內反動派還存在,國內階級還存在。”這就必須強化“人民的軍隊、人民的警察和人民的法庭,借以鞏固國防和保護人民利益。”(同上,第1475-1476頁)。
第五,關于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作用。它首先是以國家消滅國家。它“借助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力量,以此作為條件,使中國有可能在無產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穩步地由農業國進到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消滅階級和實行大同。”(同上,第1476頁)。其次,對人民實行保護。“人民的國家是保護人民的,有了人民的國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國范圍內和全體規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使自己脫離內外反動派的影響;改造自己從舊社會得來的壞習慣和壞思想,不使自己走入反動派指引的錯誤路線上來,并繼續前進,向著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前進。”(同上)。最后,它是壓迫反動階級和反動派的工具。所謂壓迫的工具,一方面是對反動階級和反動派的鎮壓,另一方面,又是對反動派階級和反動派分子的改造,壓迫的工業也是改造它的工具,“對于反對階級和反動派的人們,在他們的政權被推翻以后,只要他們不造反、不破壞、不搗亂,也給土地、給工作,讓他們活下去,讓他們在勞動中改造自己,成為新人。他們如果不愿意勞動,人民的國家就要強迫他們勞動。”(同上,第1476-1477頁)。
第六,關于人民民主專政的少數民族問題。它首先是幫助各少數民族自求解放,并實現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其次是幫助各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獲得解放和發展,并成立維護群眾利益的少數民族軍隊;又其次是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言語、文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第七,關于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外交。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外交政策,首先是“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導主權”的基礎之上和一切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其二“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在當時,主要是聯合蘇聯,給我們以國家援助;最后,將來還是要和歐美做生意和發展外交關系。“我們要做生意,完全正確,生意總是做的。我們只反對妨礙我們做生意的內外反動派,此外并不反對任何人。”英美國家為了解救自己的危機,可能也會“在將來愿意在互利的條件下借錢給我們”,“這些國家的共產黨和進步黨派正在促成它們的政府和我們做生意,以至建立外交關系。”(《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473頁)。
(3)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政治理論是關于“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
武裝奪取政權是中國革命最根本的政治,也是最根本的問題。一部中國革命,實質是開展武裝斗爭奪取政權的歷史。它在理論上實質就是解決“中國革命為什么是武裝斗爭,開展怎樣的武裝斗爭,怎樣開展武裝斗爭”等一系列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解答的理論成果就是毛澤東博大精深、美妙絕倫的人民戰爭的軍事理論。后面將做專門淺析。
2、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經濟理論方面的建樹給人的印象似乎就是關于新民主主義經濟的信條,它像長空中的孤雁驟然降臨于《新民主主義論》之中,但這既不符合于中國革命運動的現實——共產黨自從被迫與國民黨蔣介石分裂那天起就是有地盤、有槍桿、有人馬、有錢袋、有產業的“武化團體”和“國中之國”——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中華蘇維埃民主共和國、湘鄂川黔工農民主政權;在抗日戰爭時期是陜甘寧邊區人民政府、各抗日民主根據地政府;在解放戰爭時期是各解放區人民政府。這些政權雖然不是全國性的政權,但無論是從地域面積看,還是從規模看看,都是“大國眾民”。在一個處于被圍剿地位,既沒有現代工業、又沒有金山銀海,既沒有什么資本、又沒有什么外援,卻要既滿足人民基本的需要,又要滿足龐大的戰爭開支,沒有強大的經濟創造能力和財政供給能力是不可能的。可是,共產黨這個窮人黨卻做到了。按照毛澤東的話說,到抗日戰爭后期,我們是兵強馬又壯——中國解放區擁有一萬萬人民、近一百萬的軍隊、二百萬的民兵。另一方面,毛澤東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是寫出了一批經濟學著作的,譬如《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必須注意經濟工作》、《我們的經濟政策》、《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開展根據地的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組織起來》、《必須學會做經濟工作》、《關于工商業政策》、《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等。其中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的報告》是他的代表作。毛澤東的經濟理論不可能也無法達到馬克思經濟理論的高度和深度,但他也不屑于更無必要去構造什么福利經濟學、競爭經濟學。它只能是立足于解決戰爭經濟的實踐的具體的經濟理論。毛澤東的中國革命經濟理論就是科學的經濟統計理論、戰爭經濟統制理論。
①毛澤東的經濟理論是科學的經濟統計論。
調查研究在毛澤東的思想理論體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毛澤東主張開展社會經濟調查,雖然直接“是為了得到正確的階級估量,接著定出正確的斗爭策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13頁)但他無意之間開了現代經濟統計的先河。因為毛澤東經濟調查統計的內容是很科學和現代的,他說:“舉例來說,我們調查農民成份時,不但要知道自耕農、半自耕農、佃農,這些以租佃關系區別的各種農民的數目有多少。我們尤其要知道富農、中農、貧農,這些以階級區別階層的各種農民的數目有多少。我們調查商人成分,不但要知道糧食業、衣服業、藥材業等行業的人數有多少,尤其要調查小商人、中等商人、大商人各有多少。我們不僅要調查各業的情況,尤其要調查各業內部的階級情況。我們不僅要調查各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尤其要調查各階級之間的相互關系。”(同上,113頁)。這里雖說的是調查社會各階級,但決定各階級的不正是其經濟地位嗎?不正是各階級擁有的生產、生活資料構成了現代經濟統計學的基本內容嗎?
毛澤東經濟調查統計的技術更是有開創之功的。請看,他說:
(甲)要開調查會作討論式的調查。
(乙)調查會到些什么人?
要是能深切明了社會經濟情況的人。以年齡說,老年人最好,有斗爭經驗的青年也要。以職業說,工人也要,農民也要,商人也要,知識分子也要,有時士兵也要,流氓也要。
(丙)開調查會人多好還是人少好?
看調查人的指揮能力。那種善于指揮的,可以多到十幾人或者二十幾人。
(丁)要定調查綱目。
綱目要事先準備,調查人按照綱目發問,會眾口說。所謂調查綱目,要有大綱,還要有綱目。
(戊)要親自出馬。
(己)要深入。
(庚)要自己做記錄。(同上,第117-118頁)。
真是淳淳教誨,誨人不倦。真的照此辦理,任何人不可能不掌握被調查的地方和單位的社會經濟情況。
②毛澤東的經濟理論是實踐的貨幣商品本位理論。
毛澤東沒有這樣說,但分明那樣做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是地地道道的窮人黨。這不是講它的階級屬性,而是指他的經濟現實:既沒掌握國家的經濟命脈,也沒有什么穩定的外援,更沒有多少儲備貨幣。可是就是這樣一個窮人黨,卻創造了“不論在什么地方,蘇維埃通貨似乎是在普遍信任政府的基礎上,和它在市場上確有真正的購買價值這件事上取得它的地位的奇跡。”(斯諾《西行漫記》)原因是毛澤東領導的蘇區政府為貨幣商品本位制開辟了現實的道路。
宋鴻兵先生在他的《貨幣戰爭(3)》中,對當時中央蘇區的貨幣商品本位制有過生動的描繪:
中華蘇維埃民主共和國蘇維埃國家銀行——這個世界上最小,但效率最高的銀行行長是毛澤民。他碰上了市民擠兌風。當時蘇區銀行既乏銀元儲備,又無物資準備。毛澤民為維護蘇區紙幣信譽,決定敞開兌換現洋。但在現洋即將告罄的時候,在眾目睽睽之下唱了一曲儲備貨幣“空城計”。第二天早上,市民醒來,看到街上大筐小筐裝的都是金銀珠寶,于是擠兌之風漸息。
過了兩天,國家外貿局長錢之光押運的現洋和物資到位。緊接著敞開平價供應物資。結果不僅維護了蘇區紙幣的信譽,而且收回的銀元比擠兌前還要多。毛澤民用商品物資打贏了一場貨幣戰爭——而之前招搖過市的大筐小筐上面裝的雖然是,但下面裝金銀珠寶不過是石頭瓦礫而已。
這個故事的真假姑且不論。但不論是蘇幣、邊幣,還是人民幣,都是依靠政府的信譽,以商品作為法定貨幣的價值尺度是不爭的事實,這種完全脫離了金銀貨幣居然保持了紙幣幣值基本穩定也是不爭的事實,穩定的紙幣幣值為穩定根據地的政權,發展根據地的經濟、保障民主政府財政、保障戰爭需要、改善人民生活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是不爭的事實。而這種貨幣商品本質制不僅打破了千年的貨幣理論神話,而且超越了馬克思的貨幣理論。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用實踐開創了現代貨幣理論:蘇區貨幣商品本質制比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早近四十年呢!
③毛澤東的經濟理論是民生民權經濟理論。
中國共產黨雖然是窮人黨,但絕不是當時它的敵人宣傳的那樣“燒殺搶掠”、“共產共妻”、無惡不作的黨,也不是后來那些右派精英們誣蔑的“普遍貧窮論”黨。“窮人黨”的真正含義,就是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下,將人民在政治上上升為有權階級,在經濟上上升為有產階級。中國革命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給予了雄辯的說明。第一,中國共產黨是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理論的實際執行人。這就是毛澤東在“三民主義”基礎上闡發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第二,中國共產黨是孫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政策的實質執行人。它在它的“國家”里真正地“平均地權”,普遍地將無權無產的廣大貧農、下中農上升為有權有產的階級。這一土地政策除抗戰特殊時期,乃是共產黨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第三,中國共產黨發展了合作經濟,開創了中國合作經濟理論。早在井崗山時期,毛澤東就草創了耕牛合作社、勞動合作社、消費合作社等合作經濟組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更是創立了勞動合作社、消費合作社、耕牛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糧食合作社、生產合作社等多種合作經濟組織形式。“合作社事業是在極迅速的發展中。據一九三三年九月,江西、福建兩省十七縣的統計,共產各種合作社一千四百二十三個,股金三十余萬元,發展得最盛的是消費合作社和糧食合作社,其次是生產合作社。合作社經濟和國營經濟配合起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將成為經濟方面的巨大力量。將對私人經濟逐漸占優勢,并取得領導的地位。”(《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34頁)。抗戰時期,“在邊區我們現在已經組織了許多的農民合作社,我們的合作社目前還是建立在個體經濟基礎上(私有財產基礎上)的集體勞動組織”,“除了這種集體互助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外,還有三種形式的合作社,這就是延安南區合作社式的包括生產合作、消費合作、運輸合作(運鹽)、信用合作的綜合性合作社,運輸合作社(運鹽隊)以及手工業合作社。”“我們有了人民群眾的這四種合作社,和部隊機關、學校集體勞動的合作社,我們就可以把群眾的力量組織成為一支勞動大軍,這是人民群眾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窮苦變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戰勝利的必由之路。”合作社為什么有這樣的能量?因為合作社經濟實質是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在農民群眾前面,幾千年來都是個體經濟”,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這種分散的個體生產就是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而使農民自己陷于永遠的窮苦,克服這種狀態的唯一辦法,就是逐漸地集體化,而達到集體化的唯一道路,依據列寧所說,就是經過合作社。”(同上第三卷第931-932頁)。第四,中國共產黨的經濟是地道的民生經濟。毛澤東的經濟理論是民生的經濟理論。毛澤東雖然確立了以戰爭為中心的經濟體制,但這個體制是建立在改善人民生活之上的。毛澤東幾乎每時每刻告誡全黨“關注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就指出:“我們要勝利,一定還要做很多的工作。領導農民的土地斗爭,分土地給農民,提高農民的勞動熱情,增加農業生產,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發展對外貿易,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同上,第137頁)抗戰時期,毛澤東還曾生動地說過:“如果我們做地方工作的同志脫離了群眾,不了解群眾的情緒,不能夠幫助群眾組織生產,改善生活,只知道向他們要救國公糧,而不知道首先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幫助群眾解決他們‘救國私糧’的問題,然后僅僅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決救國公糧的問題,那未,這就是沾染了國民黨的作風,沾染了官僚主義的灰塵。”(《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933頁)正因為共產黨時刻將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不僅將群眾鍛煉成為真心擁護革命的鋼墻鐵壁,而且在殘酷的戰爭中居然改善和提高了群眾的生活,這堪稱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跡。
④毛澤東的經濟理論是戰爭經濟理論。
毫無疑問,中國革命的主題是開展武裝斗爭,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同樣毫無疑問,經濟工作的一個原則是一切服從戰爭,一切為了戰爭。毛澤東曾經明確指出:“我們的經濟政策的原則是進行一切可能和必須的經濟方面的建設,集中經濟力量供給戰爭,同時極力改良民眾的生活,鞏固工農在經濟方面的聯合,保證無產階級對于農民的領導,爭取國營經濟對私人經濟的指導,造成將來發展到社會主義的前提。”(同上,第130頁)顯然,毛澤東的經濟觀點不是簡單的服從和為了戰爭。他的戰爭經濟理論是建立在發展經濟基礎之上的。“我們的經濟戰線的中心是發展農業生產,發展工業生產,發展對外貿易和發展合作社。”(同上,第130-131頁)是建立在改善民生的基礎之上的。“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嗎?要群眾拿出他的全力放到前線去嗎?那未就得和群眾在一起,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子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同上,第138-139頁)是建立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基礎上的。針對日軍對解放區和根據地實行“三光”政策、國民黨對邊區和解放區實行封鎖政策,毛澤東提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號,“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一切部隊機關學校的力量、一切男女老少的全勞力半動力,只要是可能的,就要毫無例外地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同上,第三卷第928頁)實行的結果是“我們的軍隊既不要國民黨政府發餉,也不要邊區政府發餉,也不要老百姓發餉,完全由軍隊自己供給。”“我們的機關學校,今年也大進一步,向政府領款只占經費的一小部分,由自己生產解決的占了絕大部分。解放戰爭時期又及時提出把軍隊變為生產隊、工作隊的口號。”(同上,第929頁)這真是一個偉大的創造,“這個創造,對于我們民族的解放事業,該有多么重大的意義啊!”(同上,第929頁)是建立在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上的。“人民負擔雖然一時有些重,但是戰勝了政府和軍隊的難關,支持了抗日戰爭,打敗了敵人,人民就有好日子過,這個才是革命政府的大仁政。”(同上,第894頁)。
⑤毛澤東的經濟理論是正確處理各種經濟關系的理論。
毛澤東后來寫有《論十大關系》,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奠基之作,其實,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毛澤東也寫了一部“論五大關系”,這就是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高級干部會議上所作的報告《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這個報告也是典范之作,它提出必須處理好一系列經濟關系的理論。首先,必須處理好戰爭與經濟的關系。經濟工作服從和服務于革命戰爭,但為了革命戰爭必須搞好經濟建設。“革命戰爭的激烈發展,要求我們動員群眾立即開展經濟戰線上的運動,進行各項必要和可能的經濟建設事業。”(《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19頁)。“只有開展經濟戰線方面的工作,發展紅色區域的經濟,才能使革命戰爭得到相當的物質基礎,才能順利地開展我們軍事上的進攻。”(同上,第120頁)在經濟產業上必須處理好農業、工業和貿易的關系。突出發展農業,這是搞好經濟建設工作的第一位工作。它不但需要解決最重要的糧食問題,而且需要解決衣服、砂糖、紙張等項日常用品的原料,即棉、麻、蔗、竹等的供給問題;森林的培養、畜產的增殖,也是農業的重要部分。其次,必須處理好經濟與財政的關系。這是針對當時有人片面看重財政,不懂得整個經濟重要性而提出來的,毛澤東指出:“只有發展經濟,才能壯大財政。”“財政困難,只有從切切實實的有效的經濟發展上才能解決。忘記發展經濟、忘記開辟財源而企圖從收縮必不可少的財政開支去解決財政困難的保守觀點,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92頁)。第三,必須處理好公營經濟和“人民”經濟的問題。要兩手抓,兩手都要抓緊抓好。一方面,自己動手,建立公營經濟,“邊區政府辦了許多的自給工業;軍隊進行了大規模的生產運動,發展了以自給為目標的農工商業,幾萬機關學校人員也發展了同樣的自給經濟。”(同上,第892頁),另一方面,又要幫助人民發展生產,處理好人民的生產和負擔的關系,“為了抗日和戰爭的需要,人民是應該負擔的,人民很知道這種必要性。在公家極端困難時,要人民多負擔一點,也是必要的,也得到人民諒解。但是我們一方面又要使人民經濟有所增長、有所補充,這就是對人民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鹽業和商業,采取幫助其發展的適當步驟和辦法,使人民有所失同時又有所得,并且使得大于失,才能支持長期的抗日戰爭。”(同上,第893-894頁)第四,在發展經濟的路線上,要處理好“土”與“洋”、“小”與“大”的關系。要立足實際,腳踏實地,“發展經濟的路線是正確的路線,但發展不是冒險的無根據的發展。有些同志不顧此時此地的具體條件,空喊發展,例如,要求建設重工業,提出大鹽田計劃、大軍工計劃等,都是不切實際的,不能采用的。黨的路線是正確的路線發展路線,一方面要反對陳舊的保守的觀點,另一方面又要反對空洞的不切實際的大計劃。”(同上,893頁)。第五,在人民負擔問題上必須處理好能否承受的關系。既使是困難時期,仍要做到“負擔雖重而民不傷。”既要反對“不顧戰爭的需要,單純地強調政府應施仁政”,又要反對“不顧人民困難,只顧政府和軍隊的需要,竭澤而漁,誅求無已”。(同上,第894頁)在財政內部關系上,要處理好“開源”與“節流”。既要開好源,又要節好流。開好源,就是“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只有實事求是地發展公營和民營的經濟,才能保障財政的供給。”(同上,第894-895頁)。所謂“節好流”,就是減少消費性支出,增加生產性投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精兵簡政”的問題上,毛澤東提出必須達到“精簡統一、效能、節約和反對官僚主義”五項目的的原則簡直是解放以來歷次機構改革的濫觴。(同上,第895頁)。
⑤毛澤東的經濟理論是“以公有經濟為主導,以農民經濟為基礎”的理論。
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平均地權,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個體所有,目的是為了發展生產,改善民生,增加物質財富和財政收入,這是毛澤東一以貫之的主張。早在中央蘇區,毛澤東就指出:“現在我們的國民經濟是由國營事業、合作社事業和私人事業這三個方面組成的。”“國家經營的經濟事業,在目前只限于可能的和必要的一部分,國營的工業或商業都已經開始發展,它們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
頁)抗日戰爭在經濟異常困難的情況,政府和軍隊也興辦了大量的國營經濟和合作經濟,解決了黨政軍的給養和財政問題。全國臨近解放之時,如何恢復和發展經濟的問題,突出起來,毛澤東及時指出:必須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主要地是“幫助國營企業的發展”,恢復和發展生產的問題,必須確定:第一是國營工業的生產,第二是私營工業的生產,第三是手工業的生產。“必須去學習同生產有密切關系的商業工作、銀行工作和其他工作。”(同上,第四卷,第1428頁)這實際是提出了“以國有工業為主導,以個體農業為基礎”的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方針。這可以看作是毛澤東后來提出的“以工業為主導,以農業為基礎”的國民經濟發展的總方針理論的雛形和濫觴。
3、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
中國革命前途的較量,說到底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較量;國共兩黨的較量,歸根到底是關于文化的較量。回首那個決定中國命運的時刻,蔣介石寫了《中國之命運》,自認為能決定中國之命運,中國的大多數人也相信蔣介石能決定中國之命運。因為此人手握深耕中國社會五十年的國民黨,口銜“三民主主義統一中國”的天憲,攫有全國政治經濟軍事大權,座擁數百萬虎狼之師,背倚獨孤求敗的美國帝國主義,頭上又戴著抗戰領袖、民族英雄的桂冠,言其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之力,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勢蓋為不虛。毛澤東以蔣為師也寫了“中國之命運”,即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所作的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其實,說到寫“中國命運”,共產黨和毛澤東是蔣介石的祖師爺,因為自共產黨成立那時起,共產黨和毛澤東就一直在寫“中國之命運”。在國民黨看來,也在中國大多數人看來,中國共產黨想與國民黨聯合,卻不夠與國民黨聯合的資格,共產黨不過是兵微將寡、勢單力薄的李自成式的“草寇”、“山大王”而已。可是,共產黨這個李自成式的“草寇”、“山大王”卻橫掃千軍如卷席,一古腦兒將蔣介石趕到臺灣島上去了,至今令許多人仍弄不明白,國民黨蔣介石為什么丟掉了中國大陸。國民黨蔣介石不明白,那些與國民黨蔣介石抱同樣觀點的當代人也是永遠搞不明白的。因為他們看似文章滿腹,其實卻胸無點墨。共產黨看視胸無點墨,卻坐擁和創造了中國現代燦爛文化:因為正是共產黨解決了現代政治合法性的問題。一切“現代”政治都是“文化政治”,一切“現代”統治都不能不是文化的統治。國民黨的政治資源是從哪里來的?是從革命的“三民主義”來的,國民黨統治的合法性是從哪里來的?是從代表工農利益而來的。等到國民黨完全淪為美帝國主義走狗、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時,它的政治生命也就壽終正寢了。共產黨則正與其相反,他正確地回答了中國革命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問題。它代表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從而李自成式“草寇”般的共產黨卻真正是替天行道的“王者”之師;不惟如此,共產黨從理論上證明了革命階級雖然在政治、經濟、武力等方面不如反動派,但可以通過思想價值和道德價值認同,即取得文化領導權贏得人心,打敗敵人。孟子所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大概與之異曲同工;不惟如此,共產黨的文化,正是人民大眾的文化,不僅為人民大眾所擁有,也為人民大眾所創造;共產黨的文化正是科學的文化。它以共產黨主義思想體系為指導,代表了中國文化前進的方向;共產黨的文化又是民族的文化,體現著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王者之師,天下無敵;文化之師,不戰而屈人之兵。國民黨蔣介石之敗不正是敗在他們沒有文化嗎?共產黨之勝不正是勝在他們創造了中國現代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嗎?中國共產黨創造的中國現代文化,體現在文化理論上的成果就是毛澤東的文化理論。毛澤東的文化理論從其基本內容上說,就是毛澤東的文化領導權理論、文學主體理論和文化藝術理論。
①甲、毛澤東的文化理論是關于無產階級的文化領導權理論。國共兩黨之爭,雖然也是政治、經濟、軍事之爭,但根本的和具有決定意義的確是文化之爭。因此,創立什么樣的文化和文化領導權掌握在誰手里,就成為掌握中國革命領導權的關鍵問題。毛澤東的文化理論首先是確立中國革命文化領導權的理論。在毛澤東的文化視野里,文化既是指既反映政治、經濟,又為政治、經濟服務的意識形態,又是特指文學藝術,但主要的是指意識形態的文化。毛澤東明確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這是我們對于文化和政治、經濟的關系及政治和經濟的關系的基本觀點。”(《毛澤東選集》第663-664頁)“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同上,第694頁)因此,毛澤東的文化領導權理論的實質,就是以共產主義思想體系為指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開展新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和文化建設,通過文化運動和新文化建設,改造國民的思想和性格,建立起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并以此為基礎,確立起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通過文化領導權的確立,進而確立起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政治合法性,以至確立起中國共產黨領導整個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政治合法性——這真是漫長而又深刻的革命。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那天起,不僅開好了頭,而且做出了美侖美奐、感人肺腑的文章,即喚醒了民眾,重新樹起了中國人民的自信力和創造力。毛澤東的文化領導權理論有其極其深刻的內涵,韓毓海先生對此有過深刻的揭示,他說:
“……勞動者解放的目標就是追求精神者與勞動者、生產資料與勞動的統一,而不是單純的政治解放和經濟翻身。在毛澤東看來,這種革命和解放的歷史過程,一方面是“頭腦”在尋找它的‘身體’、‘真理’在尋找其‘主體’——這就是所謂‘知識分子與工農大眾相結合’,而另一個方面,則是‘身體’在尋找‘頭腦’、‘主體’在尋找‘真理’——這就是所謂的勞動人民知識化。
勞動者的革命不可能不通過宣傳而自動發生。所謂宣傳既不是標語口號,也不是廣告生產,而是為了造就一種新的人和新的社會主體。毛澤東……強調,黨的宣傳工作的真正目的與核心就是人的思想,而不是緊跟著中心工作傳,甚至不一定要跟生產結合得很緊……(因為)勞動者的悲慘命運不是由于他們沒有‘身體’,沒有氣力,不拼命勞動,而在于他們沒有頭腦,不會思考,不會表述;因為他們如同機器一樣被剝奪了學習的權力,如同奴隸勞動一樣屬于‘黯啞的領域’。(因此,毛澤東認為)革命政黨的理論化和勞動人民的‘知識化’,這是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不同于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根本點,它甚至更加根本地決定了革命者階級的生死存亡。“(韓毓海《謾罵的革命——毛澤東與文化領導權之爭》)。
因此,在韓毓海先生看來,毛澤東的文化領導權理論就是給工農勞苦大眾安上一個“人民的即共產主義”的靈魂,從而在人民自覺自愿的基礎上實現黨對中國文化的領導權。中國革命的領導權、整個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領導權,這實際就是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總結的:積二十八年的經驗,如同孫中山在其臨終遺囑里所說“積四十年之經驗”,一樣得到了一個相同的結論,即是:“深知欲達到勝利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
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不是自然而然得來的,它是共產黨不懈奮斗和加強自我建設得來的。第一,他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這就保證了中國新文化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因為“因為共產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整個思想體系……這種思想體系……是自有人類以來,最完全最進步最革命最合理的……惟獨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正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磅礴于世界,而保其美妙之青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686頁)。第二,它確立了一條正確的文化路線。從而指明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發展的方向,保證了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這條正確的文化路線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的人民大眾的、民族的、科學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第三,他在領導中國革命中創造了嶄新的文化。從而讓全國人民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救星。在“五四”以后,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由于中國政治生力軍即中國無產階級和中國共產黨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臺,這個文化生力軍就以新的裝束和新的武器,聯合一切可能的同盟軍,擺開了自己的陣勢,向著帝國主義文化和封建文化展開了英勇的進攻。這支生力軍在社會科學領域和文學藝術領域中,不論在哲學方面,在經濟學方面,在政治學方面,在軍事學方面,在歷史學方面,在文學方面,在藝術方面(又不論是戲劇,是電影,是音樂,是雕刻,是繪畫),都有了極大的發展。二十年來,一個文化新軍的鋒芒所向,從思想到形式(文字等),無不起了極大的革命。其聲勢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簡直是所向無敵的;其動員之廣大,超過中國任何歷史時代。”(《毛澤東選集》第 卷第 頁)。第四,它成為孫中山“三民主義”真正的 。共產黨從土地革命入手,建立起中國農民的階級主體性和能動性,從而抓住了中國革命的實質,贏得了中國革命,贏得了中國。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又是在同國民黨的激烈較量中取得的。國民黨也是“文化團體”,有過陳果夫的“唯生論”、錢穆的“流寇論”,等等。自然,最為著名和最為有力的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了,可是國民黨的屁股坐錯了一邊,不僅丟掉了三民主義,連三民主義的解釋權都被共產黨搶過來了。毛澤東說,蔣介石等頑固派的知識的貧乏幾乎等于零,因為按照孫中山先生對三民主義的“真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民主義”才是新三民主義、真三民主義,這就剝下了蔣介石三民主義的畫皮。剝下了這個畫皮,其執政的政治合法性也就搖搖欲墜了。
毛澤東的文化領導權理論是讓人民群眾自覺自愿接受領導的理論。自愿接受領導的基礎是讓人們接受人民性即共產主義價值觀的改造。不但知識分子要接受改造,而且工人、農民和其他勞動階級都得接受改造。通過改造,產生共產主義價值觀和道德的認同,即接受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又成為共產黨革命和執政的政治合法性的源泉。改造國民性,樹立人民性,這是一個漫長的革命,新民主主義文化只不過是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步。
(2)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是關于人民文化的理論。毛澤東明確指出:“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708頁)。“那未什么是人民大眾呢?最廣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同上,第三卷,第855頁)換句話說,人民大眾基本的就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毛澤東實質上在這里提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命題;即如何實現文化人民化、人民文化化的問題,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的成就之一就是對這一問題的解答。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在自覺不自覺中改造著客觀世界;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著主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成果就是物質生產,改造主觀世界的成果就是精神生產。物質和精神的生產本來都是勞動者的成果,是同一生產過程。可是自從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物質的生產和精神的生產日益對立和分離。精神的生產的成果成為少數統治者“所得而私”的專利,并成為奴役勞動階級最有力的工具。這是世界數千年文明史最美妙的秩序。馬克思揭穿了這一個秘密并決意打破這一美妙的秩序:他要給無產階級裝上“哲學的大腦”,使這個階級認識到無產階級的解放是自己的事情,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無產階級自己。真正給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裝上“哲學的或者說是思想的大腦”,并將其極大地推進了的是毛澤東。毛澤東在《實踐論》中豪邁地宣告:“社會的發展到了人類今天的時代,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責任,已經歷史地落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肩上。這種根據科學認識而定下來的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在世界、在中國均已到達了一個歷史的時節……這就是整個兒地推翻世界和中國的黑暗面,把它們轉變過來成為前所未有的光明世界。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爭,包括實現下述的任務,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同上,第一卷,第296頁)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人民大眾是實踐的產體,是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主體,改造主觀世界(思想、文化、精神等)的成果也應屬于人民。但是,實現精神或文化——這里是指文化的回歸人民亦即文化人民化——人民文化化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革命,原因就是物質的生產和精神的生產的分離是一個自然歷史的過程,二者的融合也同樣是一個自然歷史的過程,我們不能消滅這個痛苦,但是我們可以減輕和縮短這個痛苦。減輕和縮短這個痛苦的辦法就是知識分子工農化、工農階級知識化。
首先是知識分子工農化。在知識分子和工農群眾這對矛盾中,知識分子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導地位,因為他們壟斷了文化的權利。因此,在毛澤東的文化理論中,飽含著對知識分子的教導和勸誡,也包涵著對知識分子的嚴格要求。眷眷之心、拳拳之意,溢于言表。他以為,知識分子“特別寶貴”。“因為我們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文化不發達,所以對于知識分子覺得特別寶貴”,“我們尊重知識分子是完全應該的,沒有革命知識分子,革命就不能勝利。”(《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15頁)。他告誡,知識分子要有“知識”必須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是因為“世界上的知識只有兩門,一門叫做生產斗爭知識,一門叫做階級斗爭知識,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就是這兩門知識的結晶。哲學則是關于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此外還有什么知識呢?沒有了。”(同上,第815頁)如果“一個人從那樣的小學一直讀到那樣的大學畢業了,算有知識了。”(同上,第816頁)但是“理論和實際分離”,“在延安學了,到富縣就不能應用。經濟學教授不能解釋邊幣和法幣,當然學生也不能解釋。”(同上,第798頁)所以“他們應該知道一個真理,就是許多所謂的知識分子,其實是比較地最無知識的,工農分子的知識有時倒比他們多一點。”(同上,第815頁)。因此,知識分子要想成為名符其實的知識分子,唯一的辦法就是使他們參加到實際工作中去,變為實際工作者,使從事理論的人去研究重要的實際問題。
他認為,知識分子工農化不是要將知識分子的地位降低到工農的地位,也不是要將其知識水平降低到工農的水平,而是要知識分子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并通過知識分子的辛勤勞動,逐步將工農分子變成知識分子——工農分子知識化。他動人地以自己思想感情的轉變勸誡知識分子,“我是個學生出身的人,在學校養成了一種學生習慣,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學生面前做一點勞動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覺得不像樣子。那時,我覺得世界上干凈的人只有知識分子,工人農民總是比較臟的……革命了,同工人、農民和革命軍的戰士在一起了,我逐漸熟悉了他們,他們也逐漸熟悉了我。這時,只是在這時,我才根本地改變了資產階級學校所教給我的那種資產階級的和小資產階級的感情,這時拿未曾改造的知識分子和工人農民比較,就覺得知識分子不干凈了,最干凈的還是工人、農民,盡管他們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還是比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最干凈。”(《毛澤東選集》第 卷第 頁)
他要求黨內的知識分子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方法,能解釋和解決中國的具體問題。“不單是懂得希臘就行了,還要懂得中國,不但要懂得外國革命史,還要懂得中國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同上,第801頁)“是要這樣的理論家,他們能夠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地解釋歷史中和革命中所發生的實際問題,能夠在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種種問題上給予科學的解釋,給予理論的說明。”(同上,第814頁)他要求知識分子“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而要為勞動人民服務,“就必須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而不能站在小資產階級的立場上。”(同上,第856頁)。
在矛盾的另一面即在人民大眾這一方面同樣還有一個學習和改造的任務。工人階級雖然是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農民階級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但他們并非天然地具有共產主義的思想,他們不可避免地帶著那個社會的臍帶殘留著許多非無產階級的思想和意識;又由于他們基本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必然比較地無知識和愚昧。因此,“人民也有缺點的,無產階級中還有許多人保留著小資產階級的思想,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都有落后的思想,這些就是他們在斗爭中的負擔,我們應該長期地耐心地教育他們,幫助他們擺脫背上的包袱,同自己的缺點錯誤作斗爭,使他們能夠大踏步地前進。”(同上,第849頁)“從百分這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同上,第1083頁)。
(3)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是文化必然是政治和藝術的理論。
甲、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文化的政治化、政治的文化化。毛澤東毫不隱瞞自己的觀點,新民主主義文化是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同上,第708頁)是人民大眾文化。它是“為人民民族中百分之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步成為他們的文化的文化。”(同上)。是政治文化。它是公然申明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的,乃至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合法性的根源。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不是空洞的宣教,不是金剛怒目式的怒吼,不是強迫人們信仰,而是“革命的思想斗爭和藝術斗爭,必須服從于政治的斗爭。因為只有經過政治,階級和群眾的需要才能集中地表現出來,革命的政治家們懂得革命的政治科學或政治藝術的政治專家們,他們的任務在于把群眾政治家的意見集中起來加以提煉,再使之回到群眾中去為群眾接受,所實踐……”(同上,866頁)因而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又是政治的文化化。
乙,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政治的藝術和文學的藝術的統一。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講政治的,但他講的政治既是政治的藝術又是文學的藝術。即使是政治、經濟、法律等直接為階級統治的社會科學,毛澤東也要求“黨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子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同上,第534頁)而對于間接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文學藝術,則更要求政治藝術和文化藝術的統一,只不過這里的“政治”必須“大象無形”、“大音若稀”——它反映政治,并為政治服務,但政治卻完全融于作品的藝術之中,通過藝術也只能通過藝術來表現出來。
丙,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政治標準和藝術標準的統一。毛澤東指出:“文藝批評有兩個標準,一個是政治標準,一個是藝術標準。”他這里明確講的是文藝批評的基本標準問題,而實際上內涵著新民主主義文化的評價標準問題——換句話說,政治標準,藝術標準也就是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標準,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政治標準和藝術標準的統一。
按照政治標準來說,一切有利于抗日和團結的,鼓勵群眾同心同德的,反對倒退、促成進步的東西,便都是好的;而一切不利于抗日和團結的,鼓勵群眾離心離德,反對進步、拉著人們倒退的東西,便都是壞的。這里所說的好壞,究竟是看動機(主觀愿望),還是看效果(社會實踐)呢?我們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動機和效果的統一論者。為大眾的動機和被大眾歡迎的效果,是分不開的,必須使二者統一起來。為個人和狹隘集團的動機是不好的,有為大眾的動機但無被大眾歡迎,對大眾有益的效果,也是不好的。檢驗一個作家的主觀愿望即其動機是否正確,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為(主要是作品)在社會大眾中產生的效果,社會主義實踐及其效果是檢驗主觀愿望或動機的標準……我們應該容許包含各種各色政治態度的文藝作品的存在。但是我們的批評又是堅持原則立場的。對于一切包含反民族、反科學、反大眾和反共的觀點的文藝作品必須給以嚴格的批判和駁斥;因為這些所謂文藝破壞團結抗日的。按著藝術標準來說,一切藝術性較高的,是好的,或較好的;藝術性較低的,則是壞的,較壞的。這種分別,當然也要看社會效果。
又是政治標準,又是藝術標準,這兩者的關系怎樣呢?政治并不等于藝術,一般的宇宙觀也不對等于藝術創作和藝術批評的方法。我們不但否認抽象的絕對不變的政治標準,也否認抽象不變的藝術標準。各個階級社會中的各個階級都有不同的政治標準和不同的藝術標準。但是任何階級社會中的任何階級,總是以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以藝術標準放在第二位的。資產階級對于無產階級的文學藝術作品,不管其藝術成就怎樣高,總是排斥的。無產階級對于過去時代的文學藝術作品,也必須首先檢查它們對待人民的態度如何,在歷史上有無進步意義,而分別采取不同態度的,我們的要求則是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缺乏藝術性的藝術作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因此,我們既反對政治觀點錯誤的藝術品,也反對只有正確的政治觀點而沒有藝術力量的所謂‘標語口號’的傾向。”(《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68頁—870頁)。
4、毛澤東的新民主主軍事理論。
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是武裝斗爭,這個斗爭的殘酷性、激烈對抗性和對手的空前強大,逼迫中國革命產生了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王五帝到當時都未曾有過的武裝斗爭藝術——毛澤東軍事理論。毛澤東軍事理論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對中國革命武裝斗爭和軍隊建設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是關于中國革命戰爭的認識論和關于人民戰爭、人民軍隊、人民軍隊戰略戰術問題的偉大學說。
①毛澤東軍事理論是關于中國革命戰爭的認識論。它是整個毛澤東軍事 理論的理論基礎。中國革命戰爭是在二十世紀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國開展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的民族和民主的革命戰爭。在這樣一個國度里開展革命的武裝斗爭,必然既體現一般戰爭的規律、一般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更體現中國革命自身的特點和特殊的規律。無論是揭示一般戰爭規律,還是揭示一般革命戰爭規律,都是為了科學地本質地揭示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基本內容之一,就是關于中國革命戰爭的認識論。
第一,中國革命戰爭體現著一般戰爭規律。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關于力量的競賽,是從有私有財產和有階級以來用以解決階級、民族、國家和政治集團之間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的斗爭形式。自古以來的戰爭,只有正義和非正義兩類,一切革命戰爭都是正義的戰爭,一切反革命的戰爭都是非正義的戰爭。戰爭是有規律的;只要是戰爭,就有戰爭的全局,研究帶全局性的戰爭指導規律,就是戰略學;就有戰爭的局部,研究局部性的戰爭指導規律,就是戰役學和戰術學;就有全局和局部的關系——局部隸屬于全局,全局由局部構成;任何戰爭指揮員都必須關照戰爭全局,都必須把握那些有關全局的重要關節。要把握戰爭全局的指導規律,必須用心去思考,因為這種全局性的東西,眼睛看不見,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
戰爭的直接目的是打敗敵人、發展壯大自己。而要達此目的,就必須造就一批智勇雙全的指揮員,就要求指揮員“熟識敵我雙方各方面的情況,找出其行動的規律,并且應用這些規律于行動。”(《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78頁)為什么要指揮員必須掌握這一方法?因為指揮員是戰爭的指揮者,“指揮員的正確的部署來源于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來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偵察和對于各種偵察材料的聯貫起來的思索。指揮員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偵察手段,將偵察得來的敵方情況的各種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將自己方面的情況加上去,研究雙方的對比和相互的關系,因而構成判斷,定下決心,作出計劃——這是軍事家在作出每一個戰略、戰役或戰斗的計劃之前的一個整個的認識情況的過程。”(同上,第179—180頁)但這還不夠,因為“認識情況的過程,不但存在于軍事計劃制訂之前,而且存在于軍事計劃建立之后。當執行某一計劃時,從開始執行起到戰局終結止,這是又一個認識情況的過程……此時,每一個過程中的東西是否符合于實況,需要重新加以檢查。如果計劃和情況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須依照新的認識構成新的判斷,定下新的情況。”(同上,第180頁)戰爭是有規律的。戰爭的規律也和其他事物的規律一樣,都是客觀實際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戰爭學習和研究的對象包括敵我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都是戰爭研究的對象。戰爭的規律就是認識客觀實際中的戰爭發展規律,并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的行動而克敵制勝。
戰爭是力量的較量。固然戰爭的勝負取決于作戰雙方的軍事、政治、經濟、自然諸多條件,但更決定于作戰雙方主觀指導的能力,“軍事家不能超過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外企圖戰爭的勝利,然而軍事家可以而且必須在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爭取戰爭的勝利。”(同上,第182頁)就要以在既定的條件下,發揮指揮員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以小凌大,以弱制強,積小勝為大勝,直至取得全局勝利。
第二,中國革命戰爭體現蘇聯革命戰爭的規律。蘇聯戰爭是值得學習的,但要學它的精髓,而不能照搬照抄蘇聯的革命戰爭經驗,這實際是批判中國共產黨內一度盛行的軍事教條主義。
第三,中國革命戰爭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和特殊的規律。中國革命戰爭有著自己的鮮明特點。一是中國是一個經過了大革命戰爭而又是一個半殖民半封建國家。中國是一個大國,具有極大的戰爭回旋空間;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國家,可以利用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中國又有過一個大的民主革命,為中國革命準備好了領導者中國共產黨,準備了人民軍隊的種子,準備好了參加過一次革命的人民大眾。二是中國革命的敵人空前強大。中國革命的主要敵人在國內主要是國民黨反動派,它奪取了全國政治權,它控制了全中國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的樞紐或命脈,它有一支龐大的比較現代化的軍隊;而日本帝國主義它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政治組織力量不但在東方名列第一,而且在世界也名列前茅。三是人民軍隊的弱小。中國革命的武裝力量在中國革命的各個時期力量不同,但總的來說處于弱小地位,紅軍長征后幾乎陷入失敗的地步,至于解放戰爭后期人民軍隊的力量發生了根本轉折,那是后話了;四是中國革命有共產黨的領導和開展了土地革命。這造成了兩個結果,“在一方面,中國革命戰爭雖然是處在中國和資本主義世界的反動時期,然而是能夠勝利的,因為它有共產黨的領導和農民的援助”,“另一方面,則和國民黨成了尖銳的對比,國民黨是反對土地革命的,因此沒有農民的援助。”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更是失道寡助,遭到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反對。因此,立足于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的人民軍隊,以人民戰爭的方式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反對和消滅空前強大敵人的規律。
②毛澤東軍事理論是關于人民軍隊的理論。毛澤東的人民軍隊理論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軍學說與中國武裝斗爭的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了整套的建軍理論,它主要包括人民軍隊是執行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人民軍隊必須置于黨的絕對領導之下,人民軍隊必須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人民軍隊在加強革命化建設的同時,還要加強正規化建設;人民軍隊不但是一個戰斗隊,而且還是一個生產隊、工作隊,人民軍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為著最廣大人民利益而建立和戰斗的無產階級的新型軍隊,它緊密地與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是這支軍隊的唯一宗旨,等等,這些方面,集中地體現了一個主題詞:人民軍隊。毛澤東的人民軍隊理論就是對這一主題詞的經典闡述。
這支軍隊是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它永遠是一個戰斗隊,同時,還執行工作隊、生產隊等革命政治所要求擔負的任務。
這支軍隊是忠實執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綱領和政治路線的工具。它置于黨的絕對領導之下,堅持黨指揮槍而決不是槍指揮黨,軍權永遠只屬于黨,而不屬于任何個人和其他組織。
這支軍隊實行強而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民軍隊的生命線,政治工作的主要內容有:加強軍隊黨組織的建設,發揮黨委的核心作用、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對官兵實行進步的政治教育,灌注革命精神和先進思想,培養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實行政治民主、經濟民主和軍事民主,實行軍民一致、官兵一致和瓦解敵軍的原則;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選拔任用干部。政治工作的任務是保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和人民軍隊的性質;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保證全體指戰員充分發揮為人民而戰斗、工作和訓練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保證各項任務的完成。
這支軍隊實行民主制集中。建立嚴格而自覺的紀律,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尊重政府,愛護人民;時刻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做到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這支軍隊加強教育訓練。嚴格訓練,大力開展群眾性練兵活動,大力提高官兵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
③毛澤東軍事理論是關于人民戰爭的軍事理論。毛澤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的動力原理創造性地運用于中國革命的實踐,形成了完整科學的人民戰爭理論。毛澤東的人民戰爭理論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中心內容。
甲、中國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戰爭的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戰爭的偉力植根于民眾之中;兵民是勝利之本;對廣大軍隊的政治動員,是奪取戰爭勝利最基本的條件和前提。
乙、中國革命戰爭必須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只有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才能造成軍事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偉大革命陣地,使之成為發動群眾、擴大武裝、發展生產、準備干部的戰略基地,成為為人民軍隊提供人力物力支持的鞏固后方和作戰的良好戰場。建立和發展根據地,必須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政權建設統一起來,廣泛組織和武裝群眾。
丙、中國革命戰爭要實行代表絕大多數人民利益的奮斗綱領和基本政策。革命戰爭是為人民利益而戰的戰爭,戰爭要兼顧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發展生產保障供給,盡力減輕群眾負擔和改善群眾生活,以調動和保持人民群眾支持長期革命戰爭的積極性。
丁、中國革命戰爭必須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使革命獲得最廣泛的國內社會基礎和國際援助,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最主要的敵人。
戊、中國革命戰爭必須把武裝斗爭與其他各種斗爭形式有機結合起來。要與工人、農民、青年和婦女的斗爭,經濟戰線、外交戰線和思想文化戰線上的斗爭,合法的和非法的斗爭,公開的和秘密的斗爭等總體上配合起來,從一切方面的努力力中不斷增加革命力量,減殺反革命的力量,使力量對比向有利于己的方面轉化,最后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
己、中國革命戰爭必須實行各種武裝力量的結合。要以人民軍隊作為戰爭的骨干力量,實行主力兵團(野戰爭)和地方兵團相結合,正規軍和游擊隊、民兵相結合,武裝群眾和非武裝群眾相結合的體制。
庚、中國革命戰爭實行與人民戰爭相適應的戰略戰術,靈活機動地使用兵力等作戰形式。
④毛澤東軍事理論是關于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理論。這個理論是毛澤東唯物辯證的方式和方法在軍事上的具體實踐。毛澤東軍事理論是依據中國革命戰爭的基本特點,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總結和提出的一整套建立在人民軍隊、人民戰爭基礎之上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理論。
甲、確立“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戰爭基本原則。明確了積極防御的戰略指導思想;他確立起“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等作戰原則,明確了中國革命的戰爭形式主要是運動戰、陣地戰和游擊戰等形式。
乙、承認積極防御,反對消極防御。在敵大我少、敵強我弱的條件下,戰略防御階段必須實地戰略上的內線的持久的防御戰和戰役戰斗上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通過戰役戰斗上的殲滅達到戰略上不斷消耗敵人,使之逐步改變戰爭力量的總體對比,最終把戰略防御推向戰略進攻。
丙、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作戰的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城市和地方的奪取或保守是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結果。
丁、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必須貫徹“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原則。力求打殲滅戰,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采取給敵人的殲滅性打擊的方法,力避打得不償失或得失相當的消耗戰。
戊、實行殲滅戰,必須審慎地選擇打擊方向和攻殲目標。先打分散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強大之敵。每戰集中優勢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
己、采取恰當的作戰形式,實行運動戰、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運動戰、陣地戰、游擊戰,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重點。應根據戰爭的實際情況有主有次,靈活運用,并適時實行以轉換主要作戰形式為主要內容的軍事戰略轉變;力求主動,力戒被動,執行有利決定,避免不利決戰;應慎重初戰,每戰須預有準備,立足于能夠應付最困難最復雜的情況,力求有勝利把握;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戰。
庚、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連續作戰,勇于近戰夜戰的優良戰斗作風;善于利用作戰間隙休整部隊,以利再戰。
辛、立足現有裝備戰勝敵人,同時注重從作戰中不斷充實和改善自己的裝備。
壬、把對敵人的軍事打擊與政治瓦解結合起來,重視利用敵人內部的各種矛盾,在軍事打擊的強大壓力下開展有力的政治攻勢,利用多種方式解決敵人。
癸、大力組織支援前線,搞好后勤保障。切實做好人員和各種物資的動員補充工作及醫療救護工作。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策略
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策略就是一切為完成中國革命的任務,中國革命各個階段的任務,而制訂的具體的、綱領、方針、政策措施,中國革命的策略在中國革命的不同采取的策略雖有較大的區別,但它們的理論依據是基本一致的,許多的具體路線、方針、政策、措施是基本一致的。中國革命的策略在大革命時期草創,經過土地革命,形成了完整的、系統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和開展中國民主革命的策略,這兩個方面的策略集中體現在毛澤東的《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和《論聯合政府》等兩部著作中。
(一)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抗日救國十大鋼領。
1、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對抗日本帝國主義,對日絕交,驅逐日本官吏,逮捕日本偵察,沒收日本在華財產,否認對日債務,廢除與日本簽訂的條約,收回一切日本租界。為保衛華北和沿海各地血戰到底,為恢復平津和東北血戰到底,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反對任何的動搖妥協。
2、全國軍事的總動員。動員全國陸海空軍,實行全國抗戰。反對單純防御的消極的作戰方針,采取獨立自主的積極的作戰方針。設立經常的國防會議,討論和決定國防計劃和作戰方針。武裝人民,發展抗日的游擊戰爭,配合主力軍作戰。改革軍隊的政治工作,使指揮員和戰斗員團結一致,軍隊和人民團結一致,發揚軍隊的積極性。援助東北抗日聯軍,破壞敵人的后方。實現一切抗戰軍隊的平等待遇。建立全國各地軍區,動員全民族參戰,以便逐步從雇傭兵役制轉變為義務兵役制。
3、全國人民的總動員。全國人民除漢奸上,都有抗日救國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和武裝抗敵的自由,廢除一切束縛人民愛國運動的舊法令,頒布革命的新令。釋放一切愛國的革命的政治犯,開放黨禁。全中國人民動員起來、武裝起來參加抗戰,實行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動員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數民族,在民族自民和自治的原則下共同抗日。
4、改革政治機構。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國民大會,通過真正的民主憲法,決定抗日救國方針,選舉國防政府。國防政府必須吸收各黨派和人民團體中的革命分子,驅逐親日分子。國防政府采取民主集中制,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國防政府執行抗日救國的革命政策。實行地方自治,鏟除貧官污吏,建立廉潔政府。
5、抗日的外交政策。在不喪失領土主權的范圍內,和一切反對日本侵略主義的國家訂立侵略的同盟抗日的軍事互助協定。擁護國際和平陣線,反對德日意侵略陣線,聯合朝鮮和日本國內的工農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
6、戰時的財政經濟政策。財政政策以有錢出錢和沒收漢奸財產作抗日經費為原則。經濟政策是,整頓和擴大國防生產,發展農村經濟,保證戰時生產品的自給,提倡國貨,改良土產,禁絕日貨,取締奸商,反對投機操縱。
7、改良人民生活。改良工人、職員、教員和抗日軍人的待遇,優待抗日軍人的家屬,廢除苛捐雜稅,減租減息,救濟失業,調節糧食,賑濟災荒。
8、抗日的教育政策。改變教育的舊制度、舊課程,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
9、肅清漢奸圭國賊親日派,鞏固后方。
10、抗日的民族團結。在國共兩黨合作的基礎上,建立全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抗日戰爭,精神團結,共赴國難。(《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354—356頁)
(二)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的策略。
1、代表人民利益的三十八個要求。
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里代表中國人民向國民黨政府提出院“三十八”項有關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民主要求,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后期及今后時期中國民主革命的策略。
“動員一切力量,配合同盟國,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并建立國際和平;要求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和聯合統帥部;要求懲辦那些分裂民族團結和反對人民的親日分子、法西斯分子和失敗主義分子,造成民族團結;要求懲辦那些制造內戰危機的反動分子,保障國內和平;要求懲辦漢奸,討伐降敵軍官,懲辦日本間諜;要求取消一切鎮壓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思想、信仰和身體等項自由的反動法令,使人民獲得充分的自由權利;要求承認一切民主黨派的合法地位;要求釋放一切愛國政治犯;要求撤退一切包圍和進攻中國解放區的軍隊,并將這些軍隊使用于抗日前線;要求承認中國解放區的一切抗日軍隊和民選政府;要求鞏固和擴大解放區及其軍隊,收復一切失地;要求幫助淪陷區人民組織地下軍,準備武裝起義;要求允許中國人民自動武裝起來,保家衛國;要求從政治上軍事上改造那些由國民黨統帥部直接領導的經常打敗仗,經常壓迫人民和經常排斥異己的軍隊,懲辦那些應對潰敗負責的將領;要求改善兵役制度和改善官兵生活;要求優待抗日軍人家屬,使前線官兵安心作戰;要求優待殉國烈士的遺屬,優待殘廢軍人,幫助退伍軍人解決生活和就業問題;要求發展軍事工業,以利作戰;要求將同盟國的武器和財政援助公平地分配給抗戰各軍;要求懲辦貪官污吏,實現廉潔政治;要求改善中下級公務員的待遇;要求給予中國人民以民主的權利;要求取消壓迫人民的保甲制度;要求救濟難民和救濟災荒;要求設立大量的救濟基金,在國土收復后,廣泛地救濟淪陷區人民;要求取消苛捐雜稅,實行統一的累進稅;要求實行農村改革,減租減息,適當地保證佃權,對貧苦農民給予低利貸款,并使農民組織起來,以利于發展農業生產;要求取締官僚資本;要求廢止現行的經濟統制政策;要求改善工人生活,救濟失業工人,并使工人組織起來,以利于發展工業生產;要求取消國民黨的黨化教育,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要求保障教職員工生活和學術自由,要求保護青年、婦女、兒童的利益,救濟失學青年,并使青年、婦女組織起來,以平等地位參加有益于抗日戰爭和社會進步的各項工作,實現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使青年和兒童得到有益的學習;要求保護華僑利益,扶助回國的華僑;要求保護因被日本侵略者壓迫而逃來中國的外國人民,并扶助其反對日本侵略者的斗爭;要求改善中蘇邦交,等等。而要做到這一切,最重要的要求立即取消國民黨二黨專政,建立一個包括一切抗日黨派的代表人物在內的舉國一致的民主的聯合的臨時的中央政府。(《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063—1065頁)。
2、抗戰后期和戰后的重大問題。
①徹底消滅日本侵略者,不許中途妥協。
②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實際上是國民黨內反人民集團的專政,它是中國民族團結的破壞者;是國民黨戰場抗日失敗的負責者,是動員和統一中國人民抗日力量的根本障礙物,從八年抗日戰爭的慘痛經驗中,中國人民已經深刻認識了它的罪惡,很自然地要求立即廢止它。
③人民的自由。目前中國人民爭自由的目標,首先地和主要地是向著日本帝國主義。但是國民黨政府剝奪人民的自由,捆起人民的手足,使他們不能反對日本侵略者。,不解決這個問題,就不能在全國范圍內動員和統一一切抗日的力量。
④人民的統一。中國人民爭自由、爭民主、爭聯合政府的運動,同時就是爭統一的運動。
⑤人民的軍隊。中國人民要自由,要統一,要聯合政府,要徹底地打敗日本侵略者和建設新中國,沒有一支站在人民立場上的軍隊是不行的。為創造中國人民的軍隊而奮斗,是全國人民的責任。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
⑥土地問題。為著消滅日本侵略者和建設新中國,必須實行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農民。孫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張,是目前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革命時代的正確的主張。
⑦工業問題。為著打敗侵略者和建設新中國,必須發展工業。在新民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園。
⑧文化、教育、知識分子問題。為著掃除民族壓迫,為著建立民主主義的國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師,人民的科學家、工程師、技師、醫生、新聞工作者、著作家、文學家、藝術家和普通文化者,今后人民的政府應有計劃地從廣大人民中培養各類知識分子干部,并注意團結和教育現有一切有用的知識分子。
從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
中國國民文化和國民教育的宗旨是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學的、人民大眾的新文化和新教育。
⑨少數民族問題。國民黨反人民集團否認中國有多民族存在,孫中山說:“國民黨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國共產黨完全同意上述孫中山的民族政策,共產黨必須積極地幫助少數的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這一個政策而奮斗。必須幫助少數民族的廣大人民群眾,包括一切聯系群眾的領袖人物在內,爭取他們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解放和發展,并成立維護群眾利益的少數民族自己的軍隊。他們的言語、文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應被尊重。
⑩外交問題。中國共產黨的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是在徹底打倒日本侵略者,保持世界和平,互相尊重國家的獨立和平等地位,互相增進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及友誼這些基礎之上,同各國建立并鞏固邦交,解決一切相互關系問題,例如配合作戰和平會議,通商投資等等。(《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065-1095頁)
三、新民主義革命的理論和策略就是“七大”概括的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的新民主義革命的理論就是黨的“七大”概括的毛澤東思想,或者說,那時的毛澤東思想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策略。
劉少奇在“七大”上作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對毛澤東思想作了概括和詮釋:
“在中國共產黨產生以來產生了發展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特出的完整的關于中國人民革命建國的正確理論……這個理論就是毛澤東思想,就是毛澤東同志關于中國歷史、社會與中國革命的理論與政策。”
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在目前時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繼續發展,就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優秀典型。它是中國的東西,又是完全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它是應用馬克思主義的宇宙觀與社會觀——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即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根據中國這個民族的特點,依靠近代革命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斗爭的極端豐富的經驗,經過科學的、慎密的分析,而建設起來的。它是站在無產階級利益因而又正是站在全體人民利益的立場上,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方法,概括中國歷史、社會及全部革命斗爭經驗而創造出來的用以解放中國民族與中國人民的理論與政策,它是中國無產階級與全體勞動人民用以解放自己的唯一正確的理論與政策。
毛澤東思想——中國共產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不只是在和國內國外各種敵人進行革命的斗爭中,同時又是在和黨內各種錯誤的機會主義思想——和陳獨秀主義、李立三路線以及后來的“左”傾路線、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等進行原則的斗爭中,生長和發展起來的,它是我們黨的唯一正確的指導思想,唯一的總路線。
毛澤東思想……在無數次的千百萬人民的劇烈斗爭中反復考驗過來了,證明它是客觀的具理,是唯一正確的救中國的理論與政策。過去無數歷史事實證明,當著革命是在毛澤東同志及其思想的指導之下,革命就勝利,就發展;而當著革命是脫離了毛澤東及其思想的指導時,革命就失敗,就后退。毛澤東同志所作的,也正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便產生了中國的共產主義——毛澤東思想。而毛澤東思想也指導了與正在指導著中國人民去獲得徹底的解放,并對各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特別是東方各民族的解放事業作了有益的貢獻。
毛澤東思想,從他的宇宙觀以至他的工作作風,乃是發展著與完善著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乃是中國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國理論,這些理論表現在毛澤東同志的各種著作以及黨的許多文獻上,這就是毛澤東同志關于現代世界情況及中國國情的分析,關于新民主主義的理論與政策,關于解放農民的理論與政策,關于革命統一戰線的理論與政策,關于革命戰爭的理論與政策,關于革命根據地的理論與政策,關于建設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理論與政策,關于建設黨的理論與政策,關于文化的理論與政策等等。這些理論與政策,完全是馬克思主義的,又完全是中國的,這是中國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現和理論上的最高概括。”
劉少奇代表中國共產黨對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作出的這個概括和詮釋是一個科學而又實事求是的概括和詮釋。
第一,他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毛澤東的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產生以來,產生了、發展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特出的、完整的關于中國人民革命建國的正確的理論……這個理論就是毛澤東思想,就是毛澤東同志關于中國歷史、社會與中國革命的理論與政策。”
第二,他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毛澤東創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和策略。“毛澤東思想就是毛澤東創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策略。毛澤東思想是用以解放中國民族與中國人民的理論與政策,它是中國無產階級與全體勞動人民用以解放自己的唯一正確的理論與政策。”
第三,他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第四,他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是真理。無數次的考驗“證明它是客觀的真理,是唯一正確的救中國的理論與政策。過去有無數歷史事實證明,當著革命是在毛澤東同志及其思想的指導之下,革命就勝利,就發展,而當著革命是脫離了毛澤東同志及其思想的指導時,革命就失敗,就后退。”
第五,他明確指出了毛澤東思想的國際意義。“并對各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特別是東方各民族的解放事業,作了有益的貢獻。”
第六,他概括了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內容。即“毛澤東同志關于現代世界情況及中國國情的分析等等”八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第七,他承認黨內有嚴重的思想和路線斗爭。毛澤東思想是在與黨內各種錯誤的思想的斗爭中,“生長和發展起來。”
第八,他實質指出:毛澤東思想是不斷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理論,毛澤東思想從他的宇宙觀以至他的工作作風,乃是發展著完善著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劉少奇《論黨》第21-23頁)。
劉少奇對毛澤東思想或者說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和策略的概括和詮釋唯一需要補充的,我認為就是它深刻的洞察力和預見性。毛澤東是十分注重理論的洞察力和預見性的。他贊賞沒預見就沒有領導的觀點,他甚至強調:“沒有預見就沒有一切。”他說,馬克思主義者不是算命先生,但決不缺乏對事物的預見,“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燥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06頁)他曾生動地指出:“坐在指揮臺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見,就不能叫領導;坐在指揮臺上,只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大量的普遍的東西,那是平常的,也不算領導;只有當著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桿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它,這才叫領導。”(《毛澤東著作專題摘輯》(上)第341頁)這樣的領導之所以具有洞察力和預見性,就在于他們具有科學的深刻的理論素養。毛澤東的新民主義革命的理論就是望遠鏡和顯微鏡,具有極強的歷史洞察力和預見性。它對中國革命每個階段發展的洞察力和預見性。歷史早就證明這個理論總是站在歷史的前頭;它對中國革命勝利之后歷史發展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后來共和國發展的歷史更證明這個理論具有歷史的穿透力:
我們很快就要在全國勝利了。這個勝利將沖破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具有偉大的國際意義。奪取這個勝利,已經是不要很久的時間和不要花費很大的氣力了;鞏固這個勝利,則是需要很久的時間和要花費很久的氣力的事情。資產階級懷疑我們的建設能力,帝國主義估計我們終究會要向他們討乞才能活下去。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因為勝利,人民感謝我們,資產階級也會出來捧場。敵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們的,這點已經得到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捧場則可能征服我們隊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著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衣面前要打敗仗。我們必須預防這種情況。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后頭。在過了幾十年后來看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就會使人們感覺那好象只是一出長劇的一個短小的序幕,這不是高潮。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我們有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武器。我們能夠去掉不良作風,保持優良作風。我們能夠學會我們原來不懂的東西。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中國人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國主義討乞也能活下去,而且還將活得比帝國主義國家要好些。(《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438頁)
這是毛澤東對全黨同志的諄諄教導。這是毛澤東代表全黨向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發出的豪邁宣言。
但同時這是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和策略對共和國成立以來到目前為止的中國歷史雖然是粗略卻是最準確的展望和預言。——難道不是這樣的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