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第一要務,但發展的核心是公平,所以,公平是第一要務。
羅爾斯認為,公平和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就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一種理論,無論它多么精致和簡潔,只要它不真實,就必須加以拒絕或修正;同樣,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公平、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每個人都擁有一種基于公平正義的不可侵犯性,這種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會整體利益之名也不年逾越。因此,公平正義也就否定了一部分人為分享更大利益而剝奪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當的。在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里,平等的公民自由是確定不移的,由公平正義所保障的權利決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或社會利益的權衡。
沒有公平,發展就沒有社會效率,只有個人效率。因為沒有公平,發展就是異化的,發展就是一部分人剝削另一部分人的過程,最終得利的,只是少數人而已。有了公平,就有了社會效率,最終也就有了個人效率。因為有了公平,勞動者的貢獻就有了回報,于是,就會有更多的勞動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發展也就有了社會高效率,同時,最終每一個人也得到了好處。
人類歷史的演進,實質是公平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是一次社會生產力的解放,但根本原因是奴隸得到了解放,奴隸取得了公平的地位,從而社會也就釋放出了更多的勞動活力。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是一次生產力的解放,同樣,根本原因也是公平。由于有了更為公平的制度設定,也就激發了資產階級的活力,從而也就使資本主義社會創造了比以前社會更大和更多的生產力。目前,對一些資本主義國家而言,如何進一步消除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不公平,就是社會發展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
社會主義社會,從建立之日起,就宣稱自己是高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所以,社會主義社會理應要比資本主義社會更為公平。社會主義社會,應當要消除一切基于權力、金錢等為基礎的不公平。在社會主義社會,公平的分配原則主要就是按勞分配。
在現實中,一些落后國家為什么一直落后,不公平的制度是關鍵原因之一。特權總是將多數人的利益據為己有,這既調動不了大多數人勞動的積極性,也導致了一種異化的競爭,就是對特權和權力的追逐,從而導致社會資源過多配置到了非生產領域,生產效率也就無從體現。
發展最終是人民幸福度的提高,而公平是通往幸福的根本途徑。
追求幸福,是人類社會發展永恒的主題。人類通往幸福的路有千萬條,但公平是根本途徑。
什么是幸福?《易經》曰:“否極泰來,福之將至”。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善就是幸福,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現實活動。幸福有三條件:身體(健康)、財富與德性,這三條件是同時必備的,缺乏理性與美德就沒有幸福可言。 梭倫認為,幸福包括五大要素:財富、年齡、健康、婚姻、人格。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了一個“幸福方程式”,其表達式是:幸福=效用/欲望。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也提出了一個幸福公式:總幸福指數等于先天的遺傳素質加后天的環境,再加你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英文表達是:H=S+C+V。
從經濟學角度看,幸福就是效用的滿足。這里導致幸福的效用滿足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絕對效用的滿足;一是相對效用的滿足。絕對效用是指不與他人相比較而產生的效用。相對效用是指與他人相比較而產生的效用。絕對效用與相對效用既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如收入的增加,既可以產生絕對效用,也可以產生相對效用。一方面,收入的增加肯定會一定程度改善個人的生活處境,增加自身的絕對效用水平;但另一方面,當收入的增加不如別人的收入增加快時,個人的相對效用水平未必就是增加的。所以,絕對效用增加,相對效用未必增加。同樣的道理,相對效用增加,絕對效用未必一定增加。如當一個人收入下降比別人慢時,這時他的絕對效用水平可能是下降的,但相對效用水平可能就是增加的。對一個人而言,幸福水平的增加,最終取決于絕對效用與相對效用的總和。當總和增加時,幸福感就增加;當總和減少時,幸福敢就減少。
公平是產生相對效用的基礎。沒有公平,相對效用就是負值。因為沒有公平,一個人的幸福也就意味著另一個人的痛苦;一個人的相對效用的增加同時也就意味著另一個人的相對效用的減少。同時有了公平,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也就實現了有機統一,幸福也才能成為真幸福,而不是偽幸福。因為在公平原則下,個人的付出最終是有回報的,個人對社會付出的越多,社會對個人的回報也就越多,這時個人利他最終就是利己,個人也就實現了利他與利己的統一,這時利他就會成為社會的主流。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幸福的增加也就意味著社會幸福的增加,社會幸福的增加同時也意味著個人幸福的增加。
從人的本質看,人對相對效應的重視程度要高于絕對效應。人既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一般而言,人的本質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有機統一,但社會屬性是自然屬性的靈魂,多以,人的本質更多體現的是社會屬性,而非自然屬性。而絕對效用主要來自于自然屬性的滿足,相對效用主要來自于社會屬性的滿足。由于人對社會屬性更看重,所以,人對相對效用的滿足會更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提高分配的公平性,比提高財富總量會更加有利于提高人們的幸福度。
如何實現公平,下面筆者提幾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首先,筆者認為,完整的公平內涵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應盡可能實現個人之間具有相同的選擇自由。就是在選擇的自由度上,要更多強調機會均等。首先,自由并不是無限度的。個人的自由總是要受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同時,個人的自由也必須要考慮到自己在行使自由時對別人自由的限制,所以,自由是有限度的。其次,對于有限度的自由而言,公正的自由分配原則就是大家均等,不能有些人有較多自由,而另一些人有較少自由或沒有自由。
二,社會應盡可能實現個人之間嚴格的按勞分配。勞動代表了一種貢獻,按勞分配就是按貢獻分配。這既符合公平原則,也符合效率原則。因為社會若不實行按勞分配,一些真正為社會做貢獻的人,就沒有做貢獻的激勵,社會發展就缺少了動力。同時,不實行按勞分配,也使少數人坐享其成,社會就是奴役性的,這也是以往不合理社會的典型特征。
三,社會應盡可能保證先天資源收益的平均分享。對于人類而言,先天資源,就像一個沒有失主的黃金,其公平的分配原則就是收益平均分享。比如土地,就是先天資源。馬克思指出:從一個較高級的經濟的社會形態的角度來看,個別人對土地的私有權,和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私有權一樣,是十分荒謬的。甚至整個社會,一個民族,以至一切同時存在的社會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們應當做為好家長把經過改良的土地傳給后代。這里筆者認為,對于先天資源收益,關鍵不在所有權,關鍵是要實現收益的平均分享。但由于在收益分配中,所有權具有強勢地位,所以,國家要對所有權進行限制,要通過稅收等多種手段,實現全民在先天資源收益方面的平均分享。
四,社會應盡可能保證每個人都有相同的實現能力。這一點與阿馬蒂亞·森的觀點有些相同。有相同的選擇自由,同時,實行嚴格的按勞分配,以及相同的先天資源收益分享,還構不成完整的公平內涵。由于每個人自身條件總是不同的,如家庭的貧富差別、個人身體素質的差別、運氣的不同、地理環境的不同,等等,這些條件會最終制約到選擇自由和按勞分配以及資源分享的有效性。所以,社會應盡可能要采取一些補救措施,要充分關注個人能力的發展。社會雖然不能做到每個人都有相同的發展能力,但也應至少要讓大多數人都有相同的發展能力。
其次,如何實現上述公平內涵,筆者認為可采取如下對策。
一,所有職位和崗位向所有人公平開放,這也是羅爾斯強調的公平原則中的內容之一。這一原則是實現相同選擇自由的基本條件。這里尤其要取消基于身份、特權等方面的限制和規定。所有職務向所有人公平開放,實質也是反映了勞動者公平進入勞動場所的問題,就像一群人進公園,入門的門票票價都應是相同的,而不應有些人是免票進入,而有些人要出高價才能進入勞動園地。
二,要實現法律公平。法律公平是實現相同選擇自由的基本保障。這里尤其是要對違法行為要一視同仁,不能區別對待。若社會沒有法律公平或有法律,跟沒有法律一樣,社會公平的實現就是一句空話。
三,對勞動財富的分配加大計劃、法律等調控力度,盡可能實現按勞分配。這里筆者認為,社會財富分配的大體原則應是:專業技術人員的平均收入應當屬社會最高水平;社會管理人員的收入水平應當保持在社會中流水平;最后是一般勞動者的收入水平。這樣分配既符合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區分,也符合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要求,對社會,對個人,都有好處。同時,國家也要限制行業之間和勞動者之間收入差距過大,要將個人收入差距控制在1--8倍以內,筆者認為就較為合適。
四,對遺產征收高額稅收。
五,對壟斷行業要征收重稅。對電力、油田、煤炭、銀行等行業,國家要加大管理力度,要使他們的收入保持在社會平均收入的水平上。這是保證先天資源收益平均分享的一條有效舉措。
六,對住房問題,國家要加大調控的力度。吃、穿、住的問題是人的基本問題。由于住房問題與土地問題密切相關,而土地本質是先天的,所以,每一個人都應有平等的享受權。要反對房地產商和有關部門利用壟斷優勢對個人合理利益的不合理侵蝕。
七,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深層次體現了當代人與后代人公平分享先天資源的理念,所以,可持續發展本質是符合公平原則的。可持續發展應當成為人類發展需要長期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
八,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這是彌補能力不足的一條有效措施。
九,社會要逐步推廣免費醫療、免費教育等。這也是實現能力平等的一條有效途徑。比如家庭貧富不同,不同人受到的教育和醫療條件就不同,從而導致個人在發展能力建設方面的不平等。為了克服這種情況,就需要發揮國家的主動性,通過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實現個人在發展能力建設方面的平等要求。當然,由于各個國家發展條件的不同,所以,推進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是一個過程,要逐步推進。
十,要加大對落后地區和貧困人口的投資,保證基本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均等化。
十一,要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公平的實現,也需要公平實現主體素質的提高,也需要主體具有公平精神。這里重點要建設具有誠信、理性、敬畏精神的人格。在具有誠信、理性、敬畏精神的人格中,公平就是一個內生變量。因為誠信是人與人之間產生公平精神的德性基礎;理性是人與人之間產生公平精神的知識基礎;敬畏是人與人之間產生公平精神的不確定性基礎。所以,有誠信、理性、敬畏精神,公平精神就會得到良好成長,公平的制度建設就是有效的,同時,公平制度也就能得到有效執行。
十二,要加強政府建設。推進公平建設,政府要發揮好更加積極的作用,這是不言而喻的,因為自由社會不會自動達到公平狀態,社會本質是體現強者原則的。但政府也是有缺陷的,所以,加強政府建設就是實現公平的關鍵。如何建設政府,這里筆者認為,要建立多元、協商、公開的政治體制。多元、協商、公開的政治體制,有助于抑制強勢群體對弱勢群體的利益侵蝕。多元,有助于不同群體的利益能得到有效表達;協商,有助于科學合理和和平地解決公平問題,而不是動輒依靠暴力,引發社會動亂,這對社會、對任何個人,都沒有好處,最終就是一個負和博弈;公開,有助于杜絕暗箱操作,有助于調動各方監督機制,從而也就有助于實現公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