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道理千條萬緒,一句話:實踐出真知
——歷史哲學對話錄
一,唯心還是唯物?
對話(之一)
泳池邊,來了兩個打算學游泳的哲學愛好者,泳池里一個人正在游泳,這兩個人邊看游泳,邊思索著一些問題。片刻之后。
甲:我發現,這個游泳的人對水的那種感覺和認識是意識本身產生的,如果沒有意識活動,就不會產生對水的那種感覺和反映活動,他也就不會游泳了。
乙:我的觀點和你恰恰相反,我認為人的意識活動不過是對水的反映或復寫而已,他之所以會游泳,就是因為他對水里客觀存在的那種規律有正確的反映和認識之后,才學會游泳的。
甲:游泳的技能和技術又不是直接寫在水里的,如果沒有意識活動的反映和總結,如果沒有自己對水產生的那種感覺,這個人肯定學不會游泳,所以,我的觀點是,人的意識活動是占第一位的,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沒有人的意識活動,人是無法學會游泳的。
乙: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水放在那里,人的頭腦中無論如何也總結不出什么游泳的技術、技能這樣的意識內容來。我的觀點是:客觀存在是第一位的,存在決定意識。
甲:如果沒有人的意識活動,人對于周圍的一切將沒有感覺,存在就是被感知………。
乙: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水放在那里,你就是想感知什么也感知不到,意識只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兩人正在爭論不休,一個游泳教練走了過來:“你們倆在這爭論什么呢?”,這倆人把各自的觀點陳述了一遍,并且讓教練評判一下究竟誰的觀點正確。教練聽后略微考慮了一下說:“你們倆會游泳嗎?”。
甲:不會,我們也是才來打算學習游泳的。
教練員:那就直接下水學嘛,你們覺得這種爭論游泳很重要?
乙:那是相當的重要,這對我們如何學會游泳有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這個問題如果不搞清楚,我們將無法學會游泳。而且我們把各自的觀點還可以寫出書來,讓人們共同學習和思考,只有在思想上確定了人的意識活動與水的正確關系之后,才能使我們更好地學會游泳。
教練:你們倆究竟誰的觀點正確我先不予判斷,至于究竟有什么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也許是你們不會游泳的人做為旁觀者,自己感覺的很重要。會游泳的人從來沒考慮過這個問題,一樣游的好好的。也許你們想把自己的這種想法搞成一種學問,其實你們倆誰都不會游泳,這是事實。你們所謂的指導意義就是空談。如果不下水,你們倆的觀點爭論一萬年,既不會有理論結果也不會有實際結果。盲人摸象的故事總該聽說過吧?我覺得你們倆的爭論倒是挺像他們的。”
甲:什么意思……?
乙:那你給我們說說你摸到的大象是啥樣的?
教練停了一下接著說:我教會了很多六、七歲的小孩子學習游泳,他們頭腦單純,思想簡單,沒有你們想的那么復雜,更沒去想什么自己的感覺與水的關系,但他們游泳游的確實很棒。
甲:這沒有可比性,我們考慮的問題是很高深的,是一種深層次的哲學問題,而你們則是頭腦簡單的經驗主義者,我們所想到的問題是你們想也想不到的。
教練:你說的很對,正因為我們頭腦簡單,什么都不想,我們才能夠學會游泳,游泳中對水的那種真實的感覺和活動才充實了我們精神。而你們卻沒有這種真實的生活感覺,精神是空洞的。我承認,你們的問題確實很高,可能高到九霄云外,但不能保證你們現在就會游泳,如果不下水,(對甲)你的意識再怎么活動,在你意識深處也找不到水里的那種感覺,是吧?(對乙說),如果離開了游泳,你所說的水中存在的那些客觀規律,也不會是一種可以離開你的意識、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地就放在水里面等待著你去發現的東西。不是嗎?“實踐活動”這就是我給你們摸到的大象。所以,你們想到的那些高深問題就是讓我想我也不去想,為什么?就三個字:沒結果。
乙:“嗯………,好像有一定的道理,離開了游泳去空談意識和水的關系問題,仔細想想,還真是挺無聊的。”
甲:為什么要說沒結果呢?
教練:以這種思維方式提出問題本身就有問題,當然沒結果了。就算是有結果,我或者相信你對,或者承認他對,但是到了水里面,你們嗆上兩口水,手腳一通亂劃拉,什么你對、他對的,唯心、唯物的就全都沒了,大腦一片空白,自己都指導不了自己,就更別說指導他人了。還不得像那些小孩子一樣,老老實實地從頭學起。沒做任何事情,沒有實踐感覺,憑空思考就認為自己的思考具有實際意義,這是一種自欺。說實話,離開了實際生活,不去到實踐活動中找感覺,去充實自己的頭腦,總想憑著頭腦的純粹思考,就想搞出點兒理論性的東西,還想讓人學習,還想指導別人,那是不可能的,那叫緣木求魚。到頭來害的還是你們自己,與別人無關。
甲:這怎么會害自己呢,就算是別人不接受我們的觀點,我們也是在進行一種純粹的理論性思考,這種思考是一種思想探索,總會對社會對人們有益處的。
教練:就你們還考慮對社會的益處呢,還是先考慮考慮自己吧。離開了實際生活,離開了具體實踐活動,人的頭腦就象掛了空擋的汽車發動機一樣會高速旋轉的,如果不把思維活動的力量用在實處,還在那兒猛踩油門。你們說,是不是離崩潰不遠了。所以啊,離開了具體的實踐活動,空洞的去思考什么意識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既沒意義,也沒答案。思想誤入歧途,落入無底深淵。過去把這種思想叫做掉進了形而上學的泥坑,至今很多人都醒悟不了。凡是被這種問題套住的人都是一群離群索居的自認為是哲學家、思想家之類的精神貴族。脫離具體實踐,不去從親身的實踐中領會別人的科學思想本質,讀著其他人的書籍,吃著其他人做好的現成飯,嚼過之后再吐出精神垃圾來,還說這就是自己的學問,還自我感覺良好呢,還打算替地球人民操心呢,結果自己卻被無盡的精神困惑、不斷的精神煩惱和不可解的種種問題糾纏了一生。別人卻活得好好的。庸人自擾這句成語你們總應該聽說過吧。
乙:嗯……?不對呀,你一個游泳教練,怎么這道理比我們還明白,你一定學過哲學吧?一聽說話就知道,你很在行啊,你準學過。
教練:你抬舉我了,我還真沒進過什么大學的門,也沒見過什么哲學家啊、教授啊之類的,書倒是讀了幾本。但我只記住了毛澤東的一句話,就五個字:“實踐出真知”。就這五個字就頂你們倆爭論的一萬句,也頂你們倆爭論一萬年也得不到的結果。毛澤東還說了,要在游泳中學習游泳,要理論聯系實際,要在實踐中增長見識。你們怎么不虛心地學習一下毛澤東的這些思想呢。總是自以為是,浪費時間,浪費功夫,脫離實踐,去考慮那些終極的形而上學問題,最后還是把自己給搭進去了,弄得啥也不會,在通往精神崩潰的道路上疾馳猛進,拉都拉不住。
甲、乙:啊!就這么簡單啊?
教練:本來就是很簡單的事情嘛,你們非要搞的那么復雜,搞成繁瑣哲學,自己給自己下套往里鉆。雖然我什么都不懂,但我相信毛主席的話,他說的就是真心話實在話,確信了他的話之后,自己就省心多了,何勞費神地考慮那么多呢。
甲、乙:哦………,感覺悟出點兒道理來了。
(完)
簡評:象一個正在游泳著的人一樣,人們的社會生活本身就是(游泳著的)實踐著的,人們對自然、對社會的認識反映就是這種實踐中的產物,離開了人的實踐活動去抽象的理解人和客觀環境的關系,去找那種純粹本體論意義上的意識與存在的關系,去確定究竟哪個是第一性的問題,這種思考本身就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處,思想活動的腳下是虛的。這就是一種脫離實踐目的、脫離實踐方向的形而上學思想。
二,主觀與客觀
對話(之二)
這甲,乙兩人,雖說是沒事兒了總是想考慮點兒哲學問題,但是觀點總是相反,對同一個問題總是有不同看法。雖然是這樣,兩個人又似乎誰都離不開誰。因為離開了之后,又沒辯論的對手了,因為其他人即不理解也不屑于考慮這些問題。不免思想寂寞,覺得自己的腦筋開動不起來了。因此,時間一長,倆人雖然觀點不同,卻成了離不開的好朋友。沒事了,就在一起喝喝茶,談談天,聊聊各自的看法。這天,倆人一起去看足球賽,看著看著,倆人就聊開了。
甲:自從上次遇見那個游泳教練之后,我回去仔細思考了一下他說的話,覺得咱們被他給誤導了。
乙:我也覺得不大對勁,你先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甲:如果從個人活動的角度看,意識活動與存在之間的關系確實是在個人的實踐活動中展開的。“實踐出真知”這一點我也相信。這樣看,他的觀點也許是對的。但是,人的實踐活動本身是在思想活動的支配下開始的,沒有人的主觀活動,就沒有人的實踐活動,所以,我堅持認為,意識是決定性的,意識第一性,客觀第二性。就拿我們現在看到的足球賽來說吧,如果沒有足球隊員主動的意識活動,就沒有足球賽這種客觀的實踐活動。而且每個球員都在極力發揮著個人的技、戰術能力和個人意識的主觀能動性,所以,這種運動就是他們個人意識活動的產物。看不到有什么意識之外的客觀性的東西在起作用。同時,我還認為,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與對社會本身的認識不一樣,因為自然界是“死”的,自然界的規律不會因為自己被人類認識了之后就起反饋作用,與人類斗斗“智”,從而改變自己的運行方式。就好比說萬有引力定律被人們發現之后,自然界不高興了,給人類玩個“游擊戰”弄的引力昨天有了今天沒了,明天小了后天又大了。而人類社會本身就是人們思想活動的歷史舞臺,當誰說出人類社會具有什么客觀規律的時候,人們看到或聽到這種“規律”之后,必然會做出或正或負的反饋作用來,那么原先的那種“規律”呢?難道還不變嗎?再說了,因為人是有思想活動的,如果說人的活動就是被一種客觀規律所決定的話,這就有一種自我證明的嫌疑,比如,我說我發現了一個不移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這個客觀規律決定了我每天早上必須跑跑步。你信還是不信,你要是不信的話,那我就每天早上跑給你看。而且我還會說,這不是我想跑不想跑的問題,是客觀規律決定了我必須跑,這不是我自愿的,我只是用我的行動證明了我所說的客觀規律是存在的,我的實踐還檢驗了我的想法就是客觀真理呢。這顯然是借口客觀規律來掩飾主觀主義,我說是“神”決定的都可以,思想本質上一樣嘛,是吧。所以,我覺得用所謂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來解釋人類社會,我很表示懷疑,不說是錯吧,至少說也是很不合適的。
乙:嗯,,,是這樣,我也與你一樣,首先贊同“實踐出真知”的觀點,真干實干才能有真認識真本領,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對你后面的看法實在不敢茍同。我先不說對你的看法,就說我感覺到不大對勁的地方,咱們先不說實踐的最初起因是什么,這個問題是另外一個話題。我覺得,人們實踐之后,對客觀存在有了一定的認識和反映,這種認識和反映就是客觀存在所具有的客觀規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嘛。當人們對這種規律有了認識之后,然后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這就對實踐活動有了指導意義,實踐活動就能進一步地進行下去,等人們的實踐活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開拓之后,又發現了新的認識和規律,然后又進一步進行實踐活動,這樣循環以至無窮。所以,我們必須按這種客觀規律辦事,這種客觀規律是誰想反對也反對不了的,不是個人主觀意識可以通過什么正反饋或負反饋作用就能夠改變的。所以,客觀第一,主觀第二,這就是我的觀點。就以這場足球賽來說,你認為這是純粹的人的意識活動,并認為沒有客觀規律存在。但是我卻看到了一種不以球員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這種存在是什么呢?我們來看,十一人組成的球隊構成了一個共同活動的整體,在踢足球的過程中,盡管每個球員都在極力發揮著個人的技、戰術能力和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貌似這種運動都是他們個人意識活動的產物。但是,作為一個整體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和運行規律,在他們配合的過程中便出現了。很明顯,這種整體配合之后所產生的能力及其運行規律,無論是對于每個球員、甚至包括教練來講,都不是屬于哪一個個人自己意識的產物,是一種只有通過整體,才能表現出來的整體活動的客觀能力和客觀運行規律。它也不是十一個人單獨意識活動和能力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有機地組合,和技術、戰術的配合之后產生的一種更高的客觀能力和客觀的運行規則,這種客觀規則反映到球員的意識之中后,也叫做整體意識。對這種客觀規則的認識和進一步的發揮,就是一支足球隊的指導思想和靈魂,教練員就專務此項工作的。這種指導思想就反過來要求和決定著每個球員的個人意識和能力的表現必須服從于這種整體客觀運行的規則和要求,要確立一種整體意識。否則就踢不好球。這就叫客觀存在決定個人意識,或客觀規律決定著球員的意識活動。而沒有領會到這一點的運動員,或者個人意識特別強,個個都覺得自己特別能,總想用自己個人的表現和個人意志去代替這種客觀的運行規則,不去按照整體運行的特點和客觀規則去要求自己,只顧埋頭自己踢球,不與別人配合。心里還會這樣想:“個人能力是決定一切的,只要我個人踢的好,不管怎么踢,只要能踢進球門就是好樣的”教練員一定會罵他沒有整體意識,頭腦嚴重缺弦兒。這就反映了個人意識與客觀存在的規律之間的關系。所以,只要是人們的社會性活動,就會出現這種客觀規律,例如,政治活動,經濟活動,軍事活動等等一切有組織的社會活動。這種社會整體活動的客觀規律既然是存在的,人們就必須服從這種規律的要求,必須統一意志,統一思想,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能個人意識隨意自由發揮,用個人的意識去代替這種客觀規律。客觀規律說了什么內容,就按照什么內容去做,一定會有成效的……。
這甲、乙兩人正在這里討論的不亦樂乎呢,忽然傳來一個聲音:“嗨——!你們倆怎么在這兒又較上勁了,比賽結束了,該清場了,醒醒吧!”。這倆人回頭一看,是那個游泳教練。甲說:“你好!教練,你也來看足球賽啊,我們正想找你呢”,教練:“呵呵,我想你們也一定會有問題的。頭次見面那是趕巧,二次見面就是緣分啊。哈哈!咱們先自我介紹一下,然后邊走邊談吧,我先介紹一下我自己,我姓鐘,你們就叫我老鐘好了”,乙:“老鐘你好!能認識你非常高興,我姓左”。甲說:“我姓佑”,老鐘一聽,說:“哈哈,一左一右,象!真象!倒是挺班配的啊,我就叫你們小佑和小左吧”。老鐘接著說“又在爭論什么呢?那么投入啊,球賽都不看了”
隨后,小佑和小左分別把各自上述的觀點向老鐘陳述了一遍,然后讓老鐘評判一下,究竟誰的觀點對。
老鐘:你們的問題和我估計到的差不多。看樣子,你們對“實踐出真知”領會的還是不深啊。如果真正領會了,就不會出現你們剛才的問題了
小左:這就是個大白話嘛,這么簡單的道理怎么會明白不了呢?你說的有點兒玄乎了吧?
老鐘:哲學中的很多道理需要一種深刻的悟性才能理解的,而不是字面上的邏輯直觀,不知道你們練習過禪宗沒有。
小左:禪宗?以前大概看了看,覺得神叨叨的,好像還有點神秘主義。
老鐘:其實,禪宗是一種提高悟性能力的訓練。你們在學校學習時期做的那些數理化習題,訓練的只是一種純粹的邏輯思維能力,也許你們各門考試成績優秀,實際上你們對科學思想的本質根本就不了解,你們只會在現成概念上進行邏輯推理的思維,這種邏輯思維本身就是在別人給定的思想范疇中進行活動的,是一種受局限的、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嚴格論證的活動,同時也是沒悟性和思想靈性的思維活動。所以,這種思維就不能從科學本質意義上來理解任何科學思想和哲學思想。但是,邏輯思維卻可以在實際中能夠準確的應用已知的科學思想,這就是邏輯思維的長處,所以,這也叫做技術思維。這種技術思維只是作為人們頭腦中的一種思想工具來使用的,對于運用科學思想和科學技術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可以制造出各類科學技術產品。但是,對于從本質上理解科學思想,理解哲學思想,對于認識人生、認識社會歷史的本質意義和理解人類精神的寄托卻毫無用處。試圖通過這種直觀的邏輯思考方式去理解科學思想或哲學思想的本質意義,去理解社會歷史,甚至想進行創造性的科學認識活動,那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啊。你們剛才說的那些問題,實際上是一直在用形式邏輯的方式進行思考的,也就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只不過是你們沒有自己察覺罷了。這都是從小學到大學被強行地進行(數理邏輯)邏輯思維的灌輸與強化訓練造成的后果。還有一種機械唯物論的哲學思想也助長了這種教育方式。這種教育喪失人性啊!對人的精神世界是一種極大的摧殘。喪失對現實世界的親身感觸和洞察,脫離實際,沒靈性,認死理,機械推理,教條主義。
小佑:這么說,你的意思是,因為我們的思維方式本身就有問題,所以,我們對主觀與客觀的那些看法并沒有觸及到問題的實質。
老鐘:差不多是這樣吧。只是你們分別觸及到了部分的實質,所以,你們的觀點是矛盾的,只有把你們倆的觀點加一起,才是本質。但是,你們的頭腦又不能允許相互矛盾的結論同時成立,這就是形式邏輯思維的局限性造成的,因為形式邏輯思維本身就是形而上學的,是片面的,其結論也當然是片面的。
小佑:那你的意思是我們說的既對又不全對。
小左:你這不是和稀泥嘛,對客觀認識產生兩種矛盾的觀點時,必然有一方是對的,有一方是錯的。怎么會都對呢?
老鐘:小左,看起來你對那個古老的寓言故事盲人摸象怎么還沒領悟透啊。哦,呵呵!我也忘了,你本身就沉浸在這種形式邏輯思維中不能自拔呢,對寓言故事也是用這種直觀邏輯來理解的。怎么能完全領悟到寓言的內涵呢。
小佑:老鐘,說了半天,我們的問題你還是沒有給個具體答案呢,是吧?
老鐘:是啊,我倒是想給你們直接答案的,但是,你們不轉變思維方式,總是認為自己是以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的,總想以這種方式對一個問題找到確定無疑的答案來,并認為這就是一種科學觀呢,那我告訴你:沒有答案。
小左: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把這種矛盾著的觀點統一到一種思想認識當中呢?
老鐘:這樣吧,我先說一下形式邏輯究竟是怎么回事。科學家或哲學家自己的思想是用概念及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來表達的,他們也只能用這種方式進行表達,這是人們進行思想交流的唯一辦法,也是一種非常有限的交流辦法,這種表達就是我們直接看到的一種邏輯的表達方式,這種邏輯方式是科學實踐和科學思考的最后結果,而不是事先憑空臆造出某些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然后再去想辦法證明的,人們無法憑空臆造出各種概念的,概念只能從實踐中產生。所以,形式邏輯只是一種表達思想的工具,并不是能夠進行科學思考的有效工具,語言則是傳達這種形式邏輯的工具。如果其他人要還原到科學家的那種思想狀態中去理解科學思想的本質,就必須在實踐活動中才能達到。由于對這個問題的論證較為繁瑣和抽象(像黑格爾一樣的抽象理論),這里就先不多說了。我們現在來看結果,當一般人們以邏輯思維的方式接受了一定的科學思想之后,不自覺地就把邏輯思維方式本身當做一種科學的思維活動了,而實際上這種活動只是能夠達到對科學思想的應用所必須的邏輯思維活動,這種思維活動無論再怎么活動,它也是一種受局限的活動了,因為基本的邏輯關系被科學家確定下來之后,這種思維活動只能受制于一種既定的邏輯框架。所以,必須分清的是,對科學思想的應用——這種思維活動方式,并不等于實踐中對客觀存在進行反映和思考的那種科學的思維創造活動。如果把這種形式邏輯的思維活動誤以為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活動,想要有所創造,結果反而使自己覺的思想活動受到了一種無形的束縛,所以,這種人本能上總是要產生一種“解放思想“的要求來,但他們又說不出來究竟是誰束縛了他們的思想,其實就是他們自己束縛了自己的思想,是他們對科學的“迷信”,也就是對形式邏輯思維的迷信束縛了自己的思想活力和創造力。當他們打算擺脫這種形式邏輯思維方式,要進行思想解放時,卻發現,自己的思維活動在非邏輯狀態時是沒著沒落的,真不敢確信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因為他們沒有找到實踐活動中那種自由的思想感覺和確信,要么,胡思亂想,臆造出各種邏輯關系來。要么,又老老實實地回到形式邏輯思維狀態中,也不喊解放思想了,又要按科學觀點進行思考了等等。這樣,思想本身又被形式邏輯束縛住了,繼續循規蹈矩地進行邏輯思考,思維活動根本就不在開放的精神狀態中………。
小佑:照你這么說,我們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解放思想不對,解放了思想還是不對,你能給我們一個最佳解決方案嗎?呵呵!害的我現在都不敢說要個正確答案了,都學會使用外交辭令了。
老鐘:是啊,這也正是我下面要說的,剛才說的是形式邏輯思維,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學的思考方式呢,對這個問題本身,我如果同樣用形式邏輯的方式表達出來,必然也是一種相互矛盾著的答案,你們能同時都接受嗎?如果你們能同時接受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哲學觀點,這個問題就會自然解決,這個以后有空再說。其實,你們倆的答案就是正確答案,但是,必須在相互矛盾,又相互統一的基礎上才算是真正的正確答案。如何才能做到這種思想中有機的統一呢。當然,讓你們一下吃透黑格爾、老子、禪宗或佛教中的辯證哲學思想,那是不可能的,弄不好,會掉到這些哲學思想中一輩子都出不來,這種人至今大有人在。因為你們不知道什么叫哲學的思想實踐活動。再說,用邏輯的直觀來表示這種矛盾著的統一,也是不好直接理解的。其實,毛澤東的《實踐論》早已經把這種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關系論述的很清楚了,但是,用你們現在這種形式邏輯的思維方式對《實踐論》進行理解還真是比較困難的。到現在,真正能讀懂《實踐論》的人是非常少的,懂了的無法再說,因為毛澤東已經把該說的都說了。而其他能說的人又不懂。這樣吧,讓我想想辦法,看看有沒有更簡單的類比來讓你們領悟到這一點………。
小左:就別說你那簡單的類比了,你上次用游泳來類比意識和存在的關系,差點把給我們誤導了,你嚴重跑題了,我們的問題是意識與存在的關系,也就象今天討論的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而你的回答卻是“實踐出真知”,這哪跟哪兒呀,所答非所問嘛。回到家才反應過味兒來。不錯,我們確實相信“實踐出真知”這個簡單的道理,但這并沒解決實踐中的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呀。
老鐘:呵呵,你的這種感覺和邏輯判斷必然得出這種結論,這是無疑的。如果你不用形式邏輯的方式進行思考,你肯定也不會有現在這個結論的,也不會說我誤導你了。不過。我承認,我也有錯,沒把這個問題講透徹,時間緊嘛,請原諒。
小佑:本來想看看你究竟是支持唯心主義呢,還是支持唯物主義。結果卻著了你的道,跟著你的思路走,最后給了個“實踐出真知”這么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把我們打發了,結果你卻等于什么都沒說,那意思好像是說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意義,對,就算是離開了實踐,單純的去考慮意識與存在的關系就是沒有意義。但是,今天的問題是,實踐中出現的主觀活動與客觀存在之間的關系,這總算是沒有離開實踐吧,你又該怎么解釋呢?
老鐘:哦?沒有離開實踐來看這個問題?這就對了!這就抓住要點了。上次用游泳來說明人們的意識內容與客觀存在的關系,那只是一個形象的比喻,也是一種禪宗式的比喻。如果你們練習過禪宗,經過領悟力的訓練。或讀通過黑格爾,經過思維對自身活動進行觀察的那種反思能力訓練,也就是辯證法思維的訓練。就能透過這個比喻,從中悟到無法用語言以形式邏輯的方式直接表達出的那個道理。“實踐出真知”就蘊含著那個不能直接說出的道理。領會到沒有?呵呵!慢慢想,時間長了就會覺悟到的,現在不著急。有的人頭腦在形式邏輯思維中被嚴重封閉,頭腦不開竅,也許一輩子都領悟不到。這里再簡單說一下,我們說,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種有機生命體的存在方式,其生命活動本身就是一種自發的實踐活動,在這種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又分為多方面多層次的實踐活動,所產生的認識也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有個人的,有社會的,有科學實驗的,也有生產勞動的實踐活動,等等。我們就以人作為有機生物體活動的最基本實踐感覺,來進行一下簡單的分析,比如說,面對一盆冰水和一盆開水,人們通過自己做為生命有機體所具有的自我保護功能和對環境的神經反饋作用,產生了“冷”與“熱”的感覺,一開始的實踐活動,會覺得有一種“熱質”的客觀存在在里面,唯物論就這樣產生了,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深入,我們現在知道,這種冷與熱的區別只與人的感覺有關,客觀存在中,不存在所謂客觀的“熱質”,“它”只是分子熱運動能量的不同層次。所以,人們通過對冷熱感覺產生的“熱質”概念并沒反映真實的客觀存在,而是人們自身生物感覺造成的,是一種自我保護機能產生的感覺。同樣的,作為生命運動方式存在的一種實踐活動,人對于時空的感覺也是在生命運動的實踐過程中,對自身生存環境的反饋機能產生的,是一種生命運動的本能反映。時間和空間,也并不是可以脫離人的這種實踐活動和意識活動,與人的生命活動和感覺絕對無關的客觀存在。這是由愛因斯坦的科學理論所得出的哲學結論。就像前面舉的那個游泳的例子一樣,沒有游泳的實踐活動,人們對水的那種感覺和認識不會客觀地放在水里面等待著人們去反映和發現的。只有在人們自發的生命有機體的實踐活動中,才能產生人們對環境的感覺以及相應的意識活動,才能產生人們的時空觀。離開了人們生命運動的實踐活動過程,時間和空間沒有絕對的客觀意義。“實踐出真知”就包含了人們意識活動與客觀存在之間的關系的說明。哲學道理千條萬緒,一句話,就是實踐出真知。
小左:那么,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這個哲學的最基本分歧又怎么解釋呢?
老鐘:實踐出真知,實際上就已經擯除了哲學思想中唯心與唯物互不相容的尖銳對立。用實踐觀點可以辯證地統一這兩種不同的哲學思想。
小佑:不光是我,我看小左也不敢相信你的這種解釋。非主流啊!這有點兒另類了吧。眾所周知,哲學上唯心與唯物的思想分歧從古至今,叫你這么一說就輕易地統一到一起了……?,不可思議,是不是有些離經叛道、異想天開啊?網上這種杵驚搗怪、標新立異的東西我見得多了,不是今天這個宣布愛因斯坦完蛋了,就是明天那個宣布能量不守恒了,或者量子力學也不行了,或者出現這個新哲學那個新思想了,真是千奇百怪,無奇不有。真正有頭腦的人一看,全都是些閉門造車、不著邊際的笑話,有些人連最基本的概念都沒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老鐘:你說的那些東西我也見過,都是些脫離實踐過程,自己的思想意識在形式邏輯中隨意自由發揮的產物,是一種在其他人給定的概念基礎上,又不懂概念的本質意義,用個人的臆想產生的邏輯聯系,這些人本身都是形式邏輯思維的犧牲品。離開了實踐過程,不理解科學思想的本質,對基本概念的本質無從了解,沒有哲學思考的能力,他們不可能有新的科學創建。至于那些搞哲學的人,想當個正兒八經的唯心主義哲學家都不可能。不過你說的也是,也難怪你不敢相信,如果不是走到了這一步,誰這么說,可能連我也肯定不信。實際上,這并不是事先想到結果,然后再想辦法去證明的,這就根本不是隨心所欲地能想出來的事情。而是一開始,自己可能什么論者都經歷過,一開始很幼稚,凡是有獨立哲學思考能力的人必然有產生各種不同哲學觀點的思想經歷,然后邊思考邊學習,就這樣,最后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是,既認為唯物論的觀點是對的,又認為唯心論的思想觀點也對。這就產生矛盾了,究竟哪個對呢?感到非常苦悶,為了解除這種矛盾著的煩惱和困惑,就總想找出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這一找就是很多年。等結果出來以后,思想統一了,心里也就坦然了。這個結果就是用實踐活動來統一人們意識與存在的思想分歧,并且統一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因分別站在主觀和客觀立場上所產生的兩種不同的哲學觀點。所以,這個結果就根本不是事先空想出來的,而是哲學思想實踐的腳步走到這里實在無路可走了,為了尋求一種解脫,被逼出來的。
小左:那我們怎么才能理解你所說的呢?
小佑:就是啊,你有什么辦法才能讓我們相信你呢?
老鐘:所以啊,我就想找個最簡單的事例來類比一下……,讓我想想……,唉——!有了,咱們面向同一個方向,并排站立,小佑站我左邊,小左站我右邊,……,對,就這樣,現在,我開始提問,先問誰呢?
小左:你就先問我吧
老鐘:那好,你現在不要考慮小佑站的什么位置,假設周圍一切都不存在了,就剩咱們兩人,請問,我在什么位置?
小左:你在我左邊
老鐘:這就是你的結論吧,確定無疑嗎?
小左:確定無疑。
老鐘:現在我以同樣的問題問小佑,我在什么位置?
小佑:你在我右邊
老鐘:那好,我相對于你們倆來說應該就是同一種客觀存在了,我也不做任何移動。現在有個前提條件,就是不準你們考慮自己的站位,你們可以假設兩人同時在觀察我,你們也互不觀察對方的站位。眼中只看見了我,那么,你們開始討論吧,我在什么位置?
小左:這肯定是沒有統一意見的爭論啊,但是,即使不考慮到自己的站位有問題,結論雖然是相反的,實際上誰都沒說錯呀。
小佑:如果不考慮自己的站位,你左我右地爭論下去,那是沒完沒了,那不是扯皮嘛,爭論一萬年也沒結果。而實際上卻都說對了。
老鐘:如果都考慮了自己的站位,你們的答案會一致嗎?
小佑:當然會了,答案就是:你在我們倆中間,我們不用左右這種只相對于自己位置的說法來確定就可以了,這就消除了矛盾的對立。達成了統一的認識。
老鐘:小左,對同一個問題,產生矛盾著的兩種不同觀點,必然有一個是正確的,一個是錯誤的嗎?
小左:嗯……嘿嘿!不能這樣簡單地確定,那要看站位。不過,我突然反應過來了,覺得你的這種比喻真有點兒禪宗的意思啊!
老鐘:不是有點兒,這就是從禪宗那里學來的。好,現在咱們進入正題,從一開始見到你們,你們在討論意識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到現在你爭論的主觀和客觀的關系問題。實際上就是哲學史上所謂的唯心論和唯物論的爭論,之所以出現這兩種對立的觀點,問題就出在以往的哲學家們不能觀察到自己的思想活動在實踐活動中的站位。他們忘記了“實踐”這個最大的前提。黑格爾算是最具有反思能力的哲學家了,他通過反思實際上已經觀察到了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區別是因為思想站位引起的,本質上并不矛盾。但是他為什么最后依然倒向絕對唯心主義呢?馬克思把這個問題算是說到點子上了,就是說黑格爾沒有把人的意識看做是實踐活動的產物。這不能不說是馬克思在哲學思想史上的創造性發現。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奠定了馬克思歷史學說的科學基礎和對社會歷史的真理性認識。這也正是體現了實踐出真知的哲學思想原則。那么,我們反過來看,馬克思雖然把人的社會意識看做是社會實踐的產物,認為人的本質就是人的社會性,一個絕對孤立存在的人,只是一種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其意識活動應當是“空白”的,只有在社會的實踐活動中,人的意識才開始活動,才有了內容。所以馬克思認為,人的意識活動本身在沒有進行社會實踐的時候,自身是沒有任何內容的空白。但馬克思卻忽略了單個的人也具有作為生命有機體本能的最基本實踐活動。忽略了人們的意識反映活動在這樣的實踐狀態中也同樣可以產生,意識活動并非空白的。人們通過感覺器官對環境的各種感知、對環境的直觀洞察和直覺思考,以及對時間和空間的感覺等等就是這種最基本的本能實踐活動產生的。
小左:確定這種本能的實踐活動有什么意義呢?
老鐘:它的意義在于能夠認識到人們的一切意識反映活動都是由實踐活動產生的,這樣就確定了實踐主義哲學的思想基礎,離開了人們的實踐活動,絕對的意識活動和絕對的客觀存在都是沒有意義的。為了簡單地說明這一點,下面再舉個例子,現在很多人都會開汽車了,人們都知道一個最簡單的事實,如果沒有開車的實踐活動,一個人無論如何也不會產生開車時所具有的意識反應活動和主觀感覺,這就叫做實踐產生意識,沒有實踐活動就沒有相應的意識活動。而這種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嗎?是可以脫離這種實踐活動,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地、客觀地存在在汽車上嗎?顯然不是,這種內容是實踐活動本身與客觀的汽車相互作用(操縱)后產生的,其內容只具有實踐的客觀意義,沒有絕對的客觀意義。所以,哲學的最基本要素應該是實踐概念,其次是在實踐活動基礎上產生的意識活動以及與意識活動內容相對應的“客觀存在”。以往的哲學只看到了意識和存在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且把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確定為一定哲學思想的基礎,確定為哲學的最基本問題。現在,我們要引入實踐這個哲學的最基本概念,而且確定:實踐活動產生著人們的意識,產生著與實踐活動相關的客觀存在。與人的實踐活動沒有關系的絕對客觀存在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思想假設。這樣,哲學的最基本問題就成為:實踐、意識、存在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問題了。
小佑:那么,你能否解釋一下,佛教的哲學思想,道家的哲學思想,或者印度教奧義書中的實踐意義又是什么?這些思想也是人的意識反映活動啊。
小左:嘿嘿!你這不是故意給老鐘出難題么。
老鐘:這也正是我想說的,確定這種基本實踐活動的意義還在于,這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分界點,人類的實踐活動方向從這里開始,由內(自身)向外(社會),從本能的生存實踐活動開始,形成相互關聯的社會實踐活動方式,形成人們的社會意識活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這是一種積極入世的實踐活動方向。與此相反,從這個基本實踐活動開始,由外向內,更加收斂,退卻一切直觀的感知和社會意識活動,自覺退世,使生命運動的本能實踐活動走向單獨的內在活動自身,這就是佛教、道教等哲學思想實踐活動。當然了,佛教也是非常講究實踐(修行)活動的,也認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理解佛教的本意,語言的東西都是片面的教條,佛經本身也是教條,借助這個教條,人們在實踐中理解了佛經的本義之后,就像渡過了河一樣,最后要把它扔掉的,不能總是站在船上不下來。它也反對一切的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反對沒有悟性的擺譜、裝樣子、死念經、認死理、執著于一切佛教道理,更反對偶像的存在,佛教認為眾生平等都是佛,誰覺悟了誰就是佛。但是,一些人借助佛教來介入世俗生活的利益紛爭,這就違背了放下一切、徹底退世的佛教根本原則,這就是欺世盜名的假僧侶。用佛教的話說,這要遭輪回報應的。所以,佛教的退世思想,是很多積極入世的人無法理解的,這畢竟是兩種不同實踐方向上引起的不同世界觀,互不理解是正常的。
小佑:哦,你是這樣理解佛教的,沒有把它當做唯心主義啊。
老鐘:是絕對唯物論的觀點才把佛教當做唯心論看待的。我從沒有這么認為。而佛教所否定的恰恰就是人們所產生的一切意識活動表相,佛教認為,人的意識活動都是虛妄的,但同時又是實在的實踐活動(實相)。這種辯證的對立統一,誰能理解和領悟呢?呵呵!領悟的沒法說,說了的不領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達的也同樣是這個意思。老子的哲學思想也是讓人們放棄社會意識和社會實踐活動活動,回歸到生命活動實踐自身。
小左:這又說遠了,咱們還是從積極入世的方面來看實踐的社會意義吧。你認為馬克思忽略了這種基本實踐活動后,會產生什么樣的結論呢?
老鐘:不僅是馬克思,歷史上所有唯心、唯物主義哲學家都忽略了這一點,都沒有認識到人對于客觀環境的直接反映也同樣是這種基本實踐活動所產生的,這樣就形成了脫離實踐活動過程來認識人們的意識活動和客觀存在之間關系的兩種不同的哲學思想。就像一開始,你們倆沒下水之前,就在考慮意識和水的關系一樣。而真正找到這個問題切入點的,從實踐活動上來認識意識活動產生的,正是馬克思的偉大發現,不過馬克思只是從社會實踐活動來理解社會意識的產生的。如果他再向前邁那么半步,認識到人們自身的生命活動存在也同樣是一種實踐活動的話,他就不會產生絕對唯物論了。就可以建立一種實踐哲學觀點來統一唯心論與唯物論的哲學分歧了。忽略了這一點,就會認為:人們對客觀環境的反映和認識是一種直接的,鏡子式的返照,這種意識反映活動與人的實踐活動沒有關系。客觀存在是與人的意識活動無關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就是與人們實踐活動無關的絕對客觀存在了。這個結論就沒法解釋人們意識活動究竟是怎么來的。因為沒有實踐活動就沒有相應的意識活動。客觀存在與人的意識活動無關嗎?那就等于是承認了與實踐活動無關。所以,絕對唯物論很容易誤導人們把理論看做是與自己的實踐活動無關的、孤立存在的客觀真理了。
小左:那么,會是什么結果呢?
老鐘:這就造成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內部的掣肘或矛盾。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后來的人們正是馬克思絕對唯物論思想影響下,有意或無意地否定了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科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革命實踐意義,以至現在,很多人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究竟是什么都搞不懂了。這就是馬克思在無意中給修正主義者們營造了最后一個思想庇護所。現在說清這個問題的現實意義,就是拆掉這個庇護所,把修正主義者驅逐出馬克思主義思想范疇,使以后的修正主義者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內無法安身。你們看,馬克思的社會科學理論是建立在社會實踐基礎上的,認為人的社會意識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這毫無疑問是正確的思想觀點。這就是實踐哲學的觀點。但是,他的絕對唯物論觀點又認為,在人的實踐活動和意識活動之外,存在著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和客觀存在。這個觀點正好與他對社會歷史的認識觀點相矛盾,或者是一種思想否定。當然,他產生這種絕對唯物論觀點,也與人們對自然科學的認識和有效運用有直接關系。
小佑:那么,自然科學又是怎么影響他產生這種絕對唯物論的?
小左:我更想知道馬克思的哲學思想是怎樣影響人人們來否定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的本質究竟是什么,老鐘,你能說具體一點兒么。
老鐘:你們一下子提了幾個問題,我看,還是先回答小佑的問題吧,然后小左的問題就更好解釋了。人們對于自然的認識,我們知道分為兩種,一種是生產技術類型的,是在人們生產勞動的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如冶煉、建筑、化工,機械、養殖、栽培等經驗性的認識活動,對于這些認識,用實踐出真知來解釋,人們不會有任何疑義的。
另外一種就是科學實驗活動所產生的自然科學基礎理論,這是由科學家們特殊的科學實踐活動產生的,科學家從自己自發的基本實踐活動開始,進一步加深這種活動,也就是通過實驗手段,加深自己個人與自然界的直接相互作用。這時候,科學家的意識活動是與他所進行的實踐活動自相融洽的,其意識活動是在科學實驗的實踐中產生的。科學家通過自己科學的實踐活動,找到了人的意識活動及行為與自然界之間進行相互作用的一種較為固定的反映模式,這就叫做認識自然,或不確切地說叫做認識“自然界的規律”吧。這是科學家們與自然界的直接“對話”得來的。這就是說,人們對自然界客觀規律的認識,是科學家的實踐活動所產生的,這就是毛澤東所說的由實踐產生認識,實踐——認識。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呢?科學家把自己的思想發現用概念及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表達出來之后,就是一種很抽象的概念和邏輯關系了,其本質意義只有科學家明白,對其他人來說就是一種抽象的邏輯符號和邏輯關系,因為其他人缺乏象科學家那樣親自實踐的過程,所以對科學家所示的規律只是個半懂,而自然科學的長處是運用了可操作的量化關系來表達科學家對自然界不同對象概念之間關系的那種邏輯表達,這樣,自然科學,就可以脫離科學實驗的實踐過程,通過可操作性,從實驗室走向大眾了,其他人不需要理解科學理論的本質意義,除非一些打算進行科學研究的人,人們只需要運用數理邏輯的運算和實際的測量、計量,就可以使用科學家們給出的公式及邏輯關系,從而達到普遍地改造自然界的目的。所以,科學實踐產生了的一步的認識之后,第二步則是與科學實踐本身脫離開,并把科學家們認識到的規律用抽象的概念和邏輯關系傳達給他人,使科學家的認識變為一種擴大(社會化)的再實踐過程,這種過程就是人們看到的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了,所以,人們運用一定的科學規律進行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實際上就是接續了科學家由認識到實踐的第二步過程。即:認識——實踐。就是在具體操作上,人們是以科學家提供的固定模式和邏輯程序為標準來進行再實踐的活動。其他人們的頭腦對這種規律的認識及反應,只是一種機械的邏輯程序操作過程,對科學理論的本質意義,人們并不像科學家那樣真正了解,但是,這種具體的操作卻顯示了科學理論的力量。人們制造出了很多自然界所沒有的機械、電器、化工產品等等。正因為自然科學具有這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把人頭腦的一部分活動可以變成一種會進行數理邏輯運算及操作的工具,在這種情況下,不當教條主義者是要犯錯誤的,必須老老實實地按科學規律進行嚴格的思想操作,否則蓋樓房都要坍塌的。這樣,人們就可以脫離原來的那種科學實踐活動,來直接運用科學理論了。這就是科學實踐與科學理論可以相互脫離的原因。而不像游泳那樣,理論與實踐根本無法脫離。由于人們沒有認識到這種脫離的本質意義,就直觀地認為,即使不通過科學的實踐活動,只要從理論上掌握了科學理論,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就是真實的,自己運用這個科學理論就能夠改造世界了。這就是馬克思把人的意識活動無意之中當做與實踐活動無關的真實原因。馬克思只看到了這第二步由認識到實踐的過程,由于既可以脫離科學實踐,又能產生對客觀規律的有效使用,馬克思就認為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就是一種絕對的認識和反映,而人的意識本身則是什么都沒有的。這種認識就完全把科學理論的產生與實踐活動隔離開了。從而認為實踐只是對理論的一種應用過程。這就是一種把實踐和理論錯開了的思想認識,由于這種思想錯位,馬克思產生了一種非常的信念,認為,人們只要按照科學理論所說的去做,就一定能夠直接改造客觀世界,無論這個科學理論對于接受者來說是否具有像科學家實踐中的那種感覺,都可以直接運用。就好像說,讀了游泳的理論書籍,就直接會游泳一樣。在馬克思的這種思想影響下,這就產生了大量的教條主義者或唯理主義者,這種教條主義者就是認為,通過純理論的學習,不經過實踐,我就已經掌握了客觀世界的規律,然后按照這個規律要求的去做就萬事大吉了。再由于馬克思沒有認識到人們的這種應用只是一種純粹邏輯的操作,并不是科學家在實踐過程中產生的那種意識反映活動,結果就把這種邏輯操作本身當成了一種使用者對客觀世界也具有一種絕對真實的認識了,其實這只是科學家的思想通過邏輯方式支配了其他人代替科學家進行的一種實踐活動,使用者并不是真正的產生了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絕對認識。由于這種操作的實際有效性造成了一種假象,使馬克思更加認為,這就是實踐活動驗證了意識活動的真理性(此岸性),這樣,馬克思就認為,人們(科學家)在實踐過程中得出的真理性認識一旦被發現和總結出來,這種認識就可以與科學家的科學實踐活動分離開了,這就把人們的認識看成是與實踐活動不相關聯的、純粹的、絕對的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了。絕對唯物主義就這樣產生了。
小佑:我大概明白了,第一,沒有認識到科學家的科學認識也是在人類基本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產生的,第二,自然科學的特殊性可以使這種實踐與理論在表面上相分離,其他人在科學家給定的邏輯關系下可以直接操作和運用。第三,沒有認識到人們對科學理論的應用實際上是以特殊的方式延續著科學家的實踐活動的,科學認識并沒有離開產生它的實踐活動本身,科學認識就是實踐活動的產物,離開了這種實踐活動,科學認識并沒有絕對的客觀意義。由于這三點的影響,就使馬克思產生了絕對唯物論的哲學觀點。這個觀點正好與他認為社會實踐產生社會意識的思想本質相矛盾了。我現在才明白,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你為什么對小左說“如果離開了游泳,你所說的在水中游泳技術的那些意識內容,也不會是一種可以離開你的意識、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地就放在水里面等待著你去發現的東西。”的真正喻義了。人們的意識內容是在實踐活動中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產生的,離開了實踐,認識既沒有絕對的唯心意義也沒有絕對的客觀意義。
小左:應該是這樣的。我覺得,如果人們把意識活動當做實踐中產生的、與實踐活動相適應、相融洽的內容,那么,離開了這種具體的實踐之后,這種意識內容就沒有絕對的客觀意義了。意識活動是人類在實踐活動過程中與環境相互作用產生的,意識活動的內容與實踐本身密切相關,具有直接的實踐特征。沒有人類的實踐活動,意識中的所謂客觀內容并不孤立地存在于客觀環境當中,實踐本身產生著人類的意識內容。由于自然科學具有的一種特殊性,使人們對科學理論的應用與科學家們前期的科學實踐可以從形式上斷開,而實際上,人們的意識活動并沒有與那種科學實踐活動真正分離,所以這種意識活動就是有效的。即馬克思說的真理性或此岸性。這就迷惑了一切唯物論者,由于馬克思沒有看到這一點,他的哲學思想就認為,人的意識活動可以直接離開實踐活動的約束,成為一種對客觀世界的絕對認識了。那么,老鐘,你又如何看待辯證法思想呢?
老鐘:辯證法思想是黑格爾在個人的生命有機體的基本實踐過程中,通過反思,觀察人(自己)的意識活動,從中得出了人們在一切實踐活動中,都具有的思維活動的普遍規則。他詳盡、準確、科學地論述了這些運行規則。但是他自己卻沒最后反思到,自己的思維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哲學實踐活動,他的思想即是這種哲學實踐的產物。這里又要解釋一下什么叫做哲學實踐活動,一般人認為,哲學只是一種純粹思考的結果,人們只要有個頭腦,就可以進行哲學思考了,這就大錯特錯了。哲學實踐活動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的特點就是在思想活動的過程中觀察思想活動本身,這就產生三個要求,一是自己必須在實際生活的實踐過程中產生一般的意識活動,也就是人們都具有的、普通的意識活動。那種一頭鉆進書櫥里,離開了具體的生活實踐過程來進行思考是不行的,沒有對自然、對社會的直接感知,就沒有可供自己進行哲學分析的思想材料來源了。二是,思維活動跳出在實踐中普通意識活動的束縛,反觀(或反思)自己普通意識活動的思維活動過程,對普通意識活動的考察又產生一種新的認識和意識活動,這種新的意識活動就叫做哲學思維活動,或哲學實踐活動。這是一般人最難做到的事情。這好比一個人同時具有兩個腦袋同時在相互觀察之中,還在同時思考不同的兩種問題。三,有了這種哲學思維活動之后,就不斷在現實生活的實踐過程中,對產生的普通思維活動進行不斷的觀察,在各種不同的精神活動狀態中找到思維活動中具有的一般規律,以及與實踐活動、與環境的相互關系。這就是哲學的思想實踐活動。實踐出真知這句話對哲學思考也一樣適用,沒有哲學的思想實踐活動,也不會具有真正的哲學認識。我從毛澤東的讀書筆記中就發現了毛澤東就是具有獨立哲學思考能力的人,就像人們一開始學習游泳顯得非常笨拙一樣,具有獨立哲學思考能力的人一開始也是在各種哲學觀點中飄忽不定,把握不住自己,在思想的海洋中隨波逐流,不會熟練的游泳。毛澤東也同樣是這樣的,但是,這樣理論聯系實際地學習哲學的方法就會很快地真正掌握哲學思考能力。所以,哲學就根本不是從書本上可以直接學會的東西。人們要想得到真正的哲學知識,必須首先在實踐中得到基本的意識活動感覺,然后才可能進行這種哲學的思想實踐活動。有了這種哲學實踐的感覺和感性認識之后,再去學習和借鑒哲學家們的理論,理論聯系實際,就非常容易理解了,讀黑格爾也不是天書般的感覺了。由于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本身是在他的哲學思想實踐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所以,他對于思維活動普遍規律的描述也同樣是一種動態的、運動的過程,而且是一種矛盾的對立統一過程,這正好表明了人們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沒有什么是固定不變的,一切都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生發展的。這就是唯心主義的黑格爾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辯證法思想的根本原因。由于馬克思非常清楚絕對唯物論存在的形而上學問題,他就試圖用辯證法的觀點來彌補其不足,這就形成了辯證唯物論的哲學觀點。但是,由于馬克思把人們在一切實踐活動中思維活動本身的普遍規律全部扔到了客觀世界當中,當做與人的意識活動無關的東西,試圖用辯證法的客觀性來解釋客觀世界的存在方式和運動方式,并且認為人們在對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中,一定會自然地確定辯證法思想的,這樣就可以消除形而上學的思維缺陷了。但他更沒有想到的是,這樣做的結果最后把辯證法也變成了脫離人們實踐過程的形而上學邏輯框架。首先,這種思想使人們放棄了在實踐中改造自己思維方式的活動,讓人們覺得像學習數學物理定義和公式一樣,不經實踐活動,直接讀書就可以弄懂辯證法。導致人們不會自覺的運用辯證法的思維方式分析和解決實踐中的問題。自發的、未經改造的、非理性非科學的思維方式依然在起作用。二,因為相信一切都在變動和發展,一些人們會相信沒有固定的規律存在,這樣馬克思又要用相對靜止和絕對運動、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來解釋,結果越解釋越復雜,一說相對靜止,人們自然會產生形而上學思想,一說絕對運動,人們又覺得無法確定自己的認識。而相對真理又是什么呢?究竟是要人們相信還是不相信?人們在實踐中怎么把握?是不斷的檢驗和不斷的嘗試?絕對真理又永遠得不到,那最后就真沒什么可信的了,這就容易導致產生懷疑論或不可知論。這也給實用主義者“有用的就是真理”,以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鉆進來留下了很大的思想空間。三,一些人相信矛盾的對立統一是一種客觀的邏輯框架之后,又在實踐中隨意確立矛盾關系,是不是矛盾關系都聯系成矛盾關系,例如:“落后的生產力與人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之間的矛盾”,這就是脫離歷史實踐過程,主觀主義、形而上學的思想產物。而上述三個方面都是在把辯證法當做客觀規律之后,人們用自己自發的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觀點來理解辯證法的,而且還用辯證法的語言外表來掩飾自己的形而上學思想。所以,脫離了實踐過程,不把辯證法當做人們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思維活動自身的普遍規律,而是當做什么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與人的意識活動無關的客觀規律,最后必然導致用自發的、不科學的思維活動來否定辯證法思想。這就是絕對唯物論存在的最大問題。
小左:這么說來,馬克思是很想用辯證法來彌補絕對唯物論不足的,當把辯證法當做客觀規律之后,結果卻適得其反,辯證法也被人們當做脫離實踐過程的形而上學邏輯框架來理解了。那么你能解釋一下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是怎么回事嗎?
老鐘:哲學家和科學家的實踐活動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活動,這種特殊的活動,是他們回歸到了人作為生命有機體自發的實踐活動中來感知和認識自然界的狀態,這種活動要求哲學家和科學家必須不受任何社會意識和各種世俗觀念的影響,或跳出這種意識活動,專心致志地、不受任何名利之心和各種物質欲望和本能欲望的作用,思維活動本身必須保持一種“純凈無雜”的狀態,這樣才能進入人與自然界理性的直接“對話”中,也就是與客觀存在的相互作用實踐中。例如,黑格爾就是以這種精神狀態來反思人們意識活動與客觀存在的關系的,黑格爾曾經說:“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現實,太馳騖與外界,而不能遑回到內心,轉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園之中”,這說明黑格爾也是在單一的、作為生命有機體自發的最基本實踐活動中來認識人的意識活動的。這樣,實踐活動過程本身就決定了黑格爾對意識活動的認識也是一種運動的、發展的、對立統一的結論,辯證法的產生也就毫不奇怪了。而黑格爾得出的這種意識活動的普遍特點也正是人類在所有實踐活動中所具有的特點,這就理解了黑格爾辯證法是怎么來的,它不是空想出來的,這也同樣可以用實踐出真知來解釋。這也說明了辯證法是與人的實踐活動分不開的,離開了人的實踐活動,辯證法就沒有絕對的客觀意義。用辯證法去解釋人們已經在辯證法思想作用下、在實踐活動發現的規律,肯定是一種內在的自我解釋,怎么解釋都能解釋通,是一種從哪里來的又回到哪里去的解釋。很像是鑄件又回到了模具中一樣合適。所以,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思想就是一種自圓其說的解釋,本身沒有更新的理論價值。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一樣,也同樣以這種黑格爾的精神狀態進入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的實踐中,只不過專注的方向不一樣。所以,要想真正理解黑格爾的哲學思想和其他科學家的思想,就必須進入與他們一樣的實踐狀態和精神狀態中。離開了實踐活動去理解辯證法,必然導致把辯證法變成形而上學。
小佑:那么,你認為馬克思真懂辯證法么?
老鐘:馬克思和黑格爾一樣,都是懂辯證法思想內涵的,但是,都沒有在實踐的觀點上去理解辯證法,黑格爾在純粹的理念上,馬克思在絕對的客觀上來理解的。這兩種結果都導致把辯證法脫離實踐過程來理解。
小左:這樣看來,當馬克思把辯證法思想也納入絕對絕對唯物論之后,人們從馬克思那里實際上是學不到辯證法的,人們不去通過反思來改造自己在實踐中自發的、非科學的思維活動方式,總想從客觀世界中找到辯證法那種固定的、片面的邏輯框架,結果不自覺地把辯證法也變成了形而上學。馬克思想通過辯證法來彌補唯物論缺陷的想法實際上給落空了。
老鐘:所以,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也就通過絕對唯物論被其他人很容易地給否定了。
小左:現在已經理解了絕對唯物論所存在的問題,那么我們就可以具體地來談談馬克思的社會歷史學說了。
老鐘:是啊,今天已經談得時間夠長了,回去你們也可以自己思考一下嘛,因為這畢竟找到了問題的根本原因,具體分析就容易多了。再見!(完)
簡述:
唯心主義哲學與唯物主義哲學兩個典型的代表,黑格爾和馬克思,由于沒有反思到自己的思想站位與實踐活動的正確關系,結果從兩個方面都脫離了實踐過程來確定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來確定意識活動的本質。形成了絕對唯心主義和絕對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由于離開了實踐去分別觀看意識活動與客觀存在的關系,缺少了聯系這兩者的中間媒介。不免把意識活動與客觀存在當做毫無關系的孤立存在,意識活動被當做此岸世界,客觀存在被當做彼岸世界。其實,就認識的真理性而言,兩者的觀點都是對的,但是,馬克思發現,必須要通過實踐活動才能表現出意識活動本身具有的真理性,也就是此岸性。這樣,馬克思沒有意識到,意識活動之所以具有這種此岸性(或真理性),就是因為其本身就是由實踐活動所產生的,說明了它只是與實踐活動本身自相融洽的。并非是一種可以離開實踐活動的絕對真理性。例如,我們知道,人們游泳的技術能力(意識反映活動)是從游泳中得來的。而按馬克思的意思則是說,游泳可以驗證人們游泳的技術能力是否具有真實性。這話讓人初聽起來是咋聽咋不對勁兒。感覺是廢話一句。實際上,馬克思說這話的意思是針對唯心主義的認識論而言的,就是說,通過實踐活動就可以證明意識活動的此岸性,即世界是可知的(即:實踐中意識與環境的融洽性)。這個我們可以理解馬克思的意思。而且馬克思在這里已經把實踐與意識的關系基本上揭示了出來,但是還沒有最后明確地把實踐活動放在第一位的角度、放在產生意識的根源來認識。而馬克思在說這話的同時,他沒有想到,任何意識活動都是與相關的實踐活動自身相融洽的。只不過這里面有個先后順序問題,毛澤東后來對這個問題說的最簡單明了,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直至無窮。實踐是在先的,認識(意識活動)是隨后發生的。馬克思則是只說出了其中從認識到再實踐的過程,以此來證明思維的真理性。如果其他人僅僅把馬克思的這段話當做一種實踐與真理的關系來理解,這就正好把意識活動和真理的發生與實踐活動弄顛倒了。似乎意識活動可以在實踐之前產生,并決定人們怎樣進行實踐。那些半吊子學者,正是借此抓住了馬克思這句話,硬是把自己自發的、世俗的實用主義思想,改頭換面地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來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想來進行標榜。這些人還真不如那些公開聲明自己就是實用主義者,干脆否定馬克思主義的人來的磊落爽快,想啥就說啥,盡管觀點有局限,至少這些人的人品是好樣的。用馬克思主義包裝粗劣的實用主義觀點,這些人的品行未免太齷齪了點兒,現代中國學術界的道德敗壞就是從這兒開始的。實際上,這個命題就根本不屬于哲學范疇的東西,在哲學范疇中來看這個命題,邏輯混亂,無法理順思路,不知道它究竟表達了個什么意思。是一個沒思想內容的囈語,誰也看不懂。哲學范疇中,真理與實踐的關系是:真理是在實踐中產生的,然后再作用于實踐、指導實踐。從來沒有誰事先假設出一個什么“真理”來,這中間根本不存在檢驗不檢驗的問題,檢驗一說從何說起呢?莫名其妙。真理從來不是某個具體的小道理,而是一種全局性、整體性的思想觀點,是一種抽象的本質。真理的產生也從來不是一個突發的思想事件,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人們在長期實踐過程中逐步積累、逐步產生的過程。對于人類社會的真理性認識就是一種正確的世界觀,就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是一種改造自發歷史進程的革命的精神狀態。這種認識是一種人們實踐活動的方向和行動的指南,從來不是一些具體的道理。具體的方針、路線和革命道理都是在真理的指引下、在具體的革命實踐活動中產生的。沒有真理的正確指引,一切具體的道理都是失去正確方向的主觀臆想,把這種小道理預想為什么“真理”,要用行動進行“檢驗”更是不著邊際的事情。中國號稱是有文化的專家教授學者們,就連馬克思那么簡單的話都沒看懂?不知是真不懂還是裝不懂,如果是真不懂,那就是文化愚昧。如果是裝不懂,那就是品行惡劣,二者必居其一。馬克思說實踐可以驗證思維的真理性(此岸性)意思是指世界是可知的,這是針對懷疑論者說的。這與要檢驗是否是真理挨不著。所以說,這是一個濫用哲學概念的偽命題。說白了,這個觀點無非就是把世俗觀念中的“想法”用“真理”一詞來代替,“行動”用“實踐”一詞來代替,想法對不對,依靠行動來驗證,行動的結果是檢驗想法對不對的標準,這就是一種最直接的世俗意識,和條件反射機能差不多,這也能叫哲學思想?不過是玩弄辭藻罷了。歷史絕不會隨便給任何人任何檢驗機會的。不過,絕對唯物論本身也確有這方面的漏洞使得實用主義思想有機可乘。所以,只有“實踐出真知”這句話才是真正地道出了一切哲學問題的關鍵點上了。已經從實踐中得出來的真知,又不是瞎猜出來的,又是懷疑又是檢驗的,是什么意思?“檢驗真理”這一說只有那些脫離實踐、沒有實踐感覺的書呆子才能臆造出來的關系,他們什么實踐活動都不參加,鉆在象牙塔中,還自以為掌握著對真理的評判權一樣,檢驗這兒檢驗那兒的,他們都不知道真理是怎么來的,以為是依靠胡蒙亂試得來的,搞笑的很。這就叫脫離實際的形而上學思想。也許,毛澤東確實發現了馬克思哲學的這個問題,才寫了《實踐論》,以及《人的正確認識是從哪里來的?》的文章,以此來糾正人們這種由絕對唯物論而引起的一些糊涂認識。但是,人們在理論上的認識,對馬克思的迷信顯然要超過毛澤東。沒有誰能認認真真地從毛澤東的幾篇哲學文章中發現其中具有的超過馬克思的東西。毛澤東說:“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線正確與否是決定一切的”。如果馬克思在世,則一定會對毛澤東說:“你這不是黑格爾思想的翻版嘛,黑格爾認為歷史的發展就是人的意識發展下的產物”。這就表露出馬克思哲學本身所存在的問題了。而且馬克思自己也說過:“即使從歷史的觀點來看……,現在的革命則是從哲學家的頭腦開始”(《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只不過馬克思這里是用“主觀能動性”來代替黑格爾的“意識發展”的,其思想本質實際上還是一樣,還是強調意識的作用。但實踐目的卻完全不一樣,馬克思的實踐觀點是革命的、主動的,黑格爾的“意識發展”是自發的、被動的。這是馬克思和黑格爾的根本區別。毛澤東也在思想本質上與馬克思一樣,一直強調主觀能動性的革命作用,但是,一些受絕對唯物論影響的人總是認為毛澤東也有唯心論的思想呢。而毛澤東才是真正地從實踐中辯證地看待唯心論與唯物論的關系的。還是那一句話:實踐出真知!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這就是毛澤東的哲學觀點。任何人脫離親身的社會實踐,去抽象的爭論什么是唯心的,什么是唯物的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