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劉永佶:勞動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哲學觀念

劉永佶 · 2009-07-13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勞動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哲學觀念

  社會主義是工業文明和公民社會勞動者利益和意志的集中概括。從時間上說,社會主義晚于資本主義;從邏輯上說,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否定。但二者又要在對立中共處相當長一個時期,相互斗爭而又統一。社會主義的哲學觀念與資本主義的哲學觀念是有本質區別的,不可能、也不應該是作為資本主義哲學觀念的唯物主義,而是在唯物主義基礎上形成并否定和取代唯物主義主導人類發展的勞動主義。馬克思開創了對社會主義哲學觀念的探討,雖然他沒有使用“勞動主義”這一術語,但他從無產階級立場出發,以勞動為根據所論證的“共產主義”、“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為勞動主義哲學的形成創造了必要前提。一百多年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資本統治下的現代世界矛盾的激化,是勞動主義形成的必要條件。勞動主義已成為時代的要求和必然。

  一、社會主義是工業文明和公民社會勞動者利益意志的集中概括

  二百多年來,社會主義成為哲學、社會科學中應用最多的一個詞,不同國度、不同階級、階層、集團的代表人物對社會主義作出了各種定義。這些定義都體現著特殊的利益和意志,并成為特定人群行為的基本原則。由于“社會主義”一詞含義的模糊,[①]因而幾乎可以為所有人利用。“社會”之義是群體、總體、集體,只要是非個人的組織、行為,都可以視為“社會”的。而且,“社會”又表示人與人的一般性社會關系,但不反映社會關系的特殊性,因而出現了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到的“封建的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到了20世紀,由于社會主義運動在全世界的興起,“社會主義”一時間成了時髦用語,各種政治、學術團體和勢力,也都以“社會主義”命名,如“儒學社會主義”、“伊斯蘭教社會主義”、“基督教社會主義”等,各種傳統意識形態也以“社會主義”名義“現代化”。更為嚴重的是,社會主義運動因反動勢力的鎮壓和破壞而采取的集中組織、集權行動方式,由于沒有受到相應的制約和糾正,滋生了集權專制勢力,從內部破壞著社會主義運動,并將這些方式擴展為行政集權體制帶入新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從而成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異化形式。行政集權體制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最初階段曾起過一定積極作用,但它作為馬克思所說的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無產階級革命“唯一對象”的“國家”形式,應以民主法制予以監督、限制、改造,但民主法制的不健全使行政集權體制滋生和養育了一批既得利益者,他們逐步形成了強大的政治、經濟勢力。對這股勢力來說,民主法制是最大的危害,而行政集權體制則是安生利命之根本,因此它堅決反對并阻礙對行政集權體制的改革。但是,“社會主義”這塊招牌卻暫時還要掛著,并利用其詞語表示的模糊來掩飾以權謀私和逐步形成官僚資本的行為。只有等官僚資本已演化成統治勢力,才有可能去掉這塊招牌,如俄國的葉利欽之流。但也許仍然會掛著,并雇一批無賴文人對之進行適合其利益和意志的注釋。

  由于“社會主義”一詞在定義上的模糊,在它的名義下可以出現各色各樣的派系,而且各派系都會以自己的特殊理由來定義社會主義。由此造成的理論混亂從19世紀延續至今,對社會主義運動的危害之大,不僅在于因分歧而導致的分裂,更在于因保留行政集權體制而使初級社會主義制度發生質變。總結社會主義的歷史,其中一條重要教訓就是要對社會主義作出明確的概念規定。

  孔丘曾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②]對社會主義的概念規定,即正其名,從理論上明確社會主義的一般性,進而在一般性的前提下規定各國、各階段社會主義的特殊性。

  社會主義是工業文明和公民社會勞動者利益意志的集中概括,這是我對社會主義一般性的認識。

  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及各種階級統治的主義——奴隸主主義、封建主義、集權官僚主義——的否定。這種否定的根本,在于主義的主體。階級統治的各種主義及其表現的社會制度,都是以非勞動者——奴隸主、封建領主、官僚地主、資本家——為主體的,是他們的階級利益和意志的概括。社會主義的主體則是勞動者,他們利益和意志的根據是勞動,他們的目的是使自己從生產的主體變成經濟的主體、社會的主體。消滅剝削和階級統治,建立所有人都平等勞動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生活。

  社會主義的主體只能是工業文明和公民社會中的勞動者,而非此前各種文明和社會形式中的勞動者。工業文明之前的文明形態主要有采集文明、畜牧文明、農業文明,其社會形式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集權官僚社會。原始社會沒有階級,但文明極低,不可能形成社會主義,一些人將原始社會稱為“原始共產主義”。似乎有道理,但其時只有共產,尚無主義。原始社會之后的各社會形式中,勞動者依次為奴隸、農(牧)奴、農民,他們受著極殘酷的剝削和壓迫,由于素質技能相對低下,而且生產方式又限制他們的聯合,因而雖有個體的利益和意識,但不能形成統一的階級意識,也就不能概括為主義。社會主義不可能在這些文明形態和社會形式中產生。

  社會主義只能形成于工業文明和公民社會中,是這個歷史階段的勞動者利益和意志的集中概括。社會主義哲學也就產生、體現、作用于對勞動者利益意志的概括中,并據這種概括來認知社會矛盾,形成社會主義理論,制定社會主義運動綱領路線,規定社會主義制度。

  文明是人類與動物總體的區別,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根據與標志。漢字中“文明”一詞很早就出現了,其義,一是與“武威”相對,《易·同人》彖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疏曰:“行健不以武,而以文明用之。”二是“文章而光明”,《易·乾》:“見龍在田,天下文明。”三是文采光明,無所不包。《尚書·舜典》:“濬哲文明。”疏曰:“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而英語Civilliizzations,是從拉丁語Culture(耕作、拜神)轉化而來,兼有“文明”和“文化”二意。我們兼采中西古人之長,從現代科學的意義上,對文明這一概念進行規定。

  文者,人類以其腦力和體力勞動為基礎的創造過程與成果;明者,光照、普及、引導之意。文明,就是人類以自己的主觀努力和內在需要所驅動的勞動對自然物的改造與利用,以及與此同步的對人際交往和社會關系的調整。文明是人本質及其素質的綜合體現,由六個要素構成:一、科學與技術;二、生產方式;三、組織管理技能;四、生活方式;五、價值觀和思想道德;六、語言和藝術。這六要素是內在統一的,其中,科學與技術是人對自然和社會認識的集合,同時也是人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先導性因素;生產方式是人力(智力和體力)對自然物質有效利用,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必要物質條件的社會過程與形式;組織管理技能是人根據對社會關系的認識,而形成的處理、調節人類社會秩序與活動的技巧與能力;生活方式是在生產方式基礎上所形成的人們生存和社會活動的方式,包括消費方式與行為方式等;價值觀和思想道德,則是人對自己本質、本性及價值的認識,以及對社會關系和矛盾發展的規定,它是人對自己活動的意識與制約;語言和藝術是人際交往及自我表現的必要方式,因地域和民族、國度的差異,人類在語言和藝術上具有明顯的區別,但也正是在眾多特殊的語言和藝術中,體現著人類的一般性。

  文明的六要素,統一地存在并作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并在不斷發展中普及和演化。文明的主體,是勞動者,文明的發展以生產方式為基礎,取決于勞動者素質技能和社會地位的提高,因而呈現出階段性。

  工業文明是以工業生產方式為基礎的文明階段,它從公元13、14世紀在歐洲萌發,到18世紀因工業革命而形成,并逐漸向全世界擴展,現代人類正處于工業文明普及和發展期。

  工業文明是以科學與工業技術為首要因素的,從“文藝復興”以來的自然科學發展是工業技術發明和使用的前提,而商業向工業的擴張,又對科學與技術提出了要求和應用條件。突破傳統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方式,轉向工業生產方式,已成歷史大趨勢。英國18世紀末以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為標志的“工業革命”,使工廠機器工業逐步取代工場手工業,工業生產方式逐步成為人類的主導生產方式。在兩個多世紀的時間內,工業生產方式不僅極大包容并促進了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也改變了組織管理技能,使社會結構與工業生產方式相適應。與此同時,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變化,工業技術和產品成為主要消費手段,生活節奏和習慣與工業生產方式相吻合,在擴大與密切社會聯系的過程中,個體性更為突出。人的價值觀、思想和道德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而變化,并因階級的分化與對立而形成資本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兩大意識形態。語言和藝術既受資本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的制約,又適應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而形成時代特色,尤其是與社會密切相關的文學藝術等,更為充分地體現著文化和社會矛盾,成為工業文明的形象性標志。

  工業文明是以和勞動者素質技能和社會地位的改變與提高為內容的,而商品經濟作為工業文明時期的一般經濟形態,不僅是工業文明的基礎,也是工業文明發展的必要條件。

  人類大體經歷了采集經濟、產品經濟和商品經濟三種形態。采集經濟也可稱為原始經濟,它存在的時間最長,直到原始社會末期才逐步被產品經濟所取代。采集經濟的特點主要是以勞動采取自然生長的動植物,用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經濟關系也以家族、氏族的群居為主。產品經濟的特點在以勞動種植植物和養殖動物,生產出產品以滿足本生產單位的需要,由于有了部分剩余產品,以致產生階級,從氏族到部落、部落聯盟、民族轉化,并形成國家。產品經濟包括三種經濟制度,即奴隸制、封建農奴制、集權官僚制。奴隸制下以奴隸主莊園為生產單位,奴隸主役使奴隸勞動供養其消費,并拿出一部分產品“飼養”奴隸;封建領主制以領主的“采邑”為單位,農奴勞動生產的產品供領主消費,農奴也有小部分生活資料;集權官僚制下小農經濟的生產單位是家庭,國家將其所有的土地的占有權“均配”給農民自耕,或以勛田、祿田、職田名義授給官吏,同時容許土地占有權的買賣,從而形成租用地主土地使用權的佃農,自耕農的產品除交稅外,主要留作自家消費,佃農則要將其產品一部分交租后余下部分自家消費,地主所收地租也主要歸其家庭消費。

  對產品經濟形態的突破,首先出自歐洲,而非農業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國。13—14世紀在歐洲通行了近一千年的封建領主制因內在矛盾而發生尖銳沖突,一些較大的領主兼并小的領主,并相互對立,爭奪霸權。大領主在其勢力范圍內先是與商人結成聯盟,進而強化專制,建立王國,為了壯大勢力,對內專制和對外爭霸,各大領主或國王紛紛采取重商主義政策,以發展商業來刺激手工業和農業,增加稅收和經濟實力。這樣,就導致商人階層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一些封建統治相對薄弱和商業比較發達的地區,逐漸聚集起以商人和手工業者為主要居民的城市,并成為經濟中心。商人和手工業者是國王財政的主要支持者,他們同時要求國王在實行重商主義政策的同時,解除封建領主和教會對他們的束縛,規定并保證他們與商品經濟相適應的各種權利。城市的發展及其在經濟中的主導和中心地位,使商人和手工業者為主構成的“市民”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社會系統。商品經濟就以城市為中心逐步擴展,以致成為西歐各國的主要經濟形態,進而以殖民地、戰爭、貿易、資本輸出等各種方式,成為全世界的一般經濟形態。

  商品經濟是對產品經濟的否定。其特點,一是生產品和生產者本人的消費分開,生產者生產某種產品,目的并不是直接消費其效用,而是創造價值與其他產品交換,取得貨幣,進而購買自己需要的產品,由此產品變為商品;二是行業分化和生產分工的專業化,生產不以直接消費為目的,而以交換為目的,由此促使產業分化,特別是工業的形成和不斷的行業分化,并引起分工的細化,只要是能夠用于交換取得價值的行業,都會逐步出現,而生產者也由此分工并專門從事某一專業工種;三是作用于人但不表現為商品的服務成為一大產業,不僅豐富了消費,也擴展了交換的范圍;四是社會在商品交換中密切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類總體性越來越突出,而個體人的權利與利益也日益明確,社會成了人們以商品交換為紐帶的共同存在、矛盾、發展的大“市場”;五是參與交換的主體權利是平等的,交易是自由的,不論參與者社會地位、財富擁有量、受教育程度、道德水平、國別和人種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只要以商品所有者身份參與交換,其權利在形式上就是平等的,即都是所交換的商品的所有權主體,而其是否交易,又都是自由的;六是商品的價值由勞動決定,交換實行等價原則;七是要求并促進勞動者素質技能的提高,這不僅是技能素質的提高,也包括文化精神素質的提高,由此增強勞動者的權利意識和主體意識。

  工業文明和商品經濟的根本在于勞動者素質技能的提高與發揮,而勞動者素質技能提高與發揮的必要形式,就是分工與協作。分工與協作早在工業文明之前就已經出現,但只有到商品經濟條件下,才成為工業生產方式的重要內容和特征。

  分工。由于勞動技能方式、對象等的差異,而使人類勞動分解為不同產業、行業、工種、工序,并由專人專業從事某種勞動。工業生產方式隨著規模的擴大和種類增加,其工種和工序日益細化,從而要求將勞動者分為固定的專業勞動,以提升其專業技能和經驗,并在總體上提高勞動生產率。

  工業文明和商品經濟之前,人類的分工主要是產業和行業分工,如原始社會末期開始的產品經濟中的農業和畜牧業,以及手工業和商業的分工。其中只有手工業內部出現了行業乃至工種的分工。而農業和畜牧業的勞動者,基本上都要從事其全部的勞動。

  工業生產方式中的分工是以手工業的分工為前提的,但規模、范圍、細化程度都遠超過手工業。其重要原因,一是科學技術的研究成果不斷應用于工業生產;二是資本雇傭勞動制將眾多勞動者聚集起來,到社會主義公有制依然保持這種聚集。在以蒸汽和電力為主要動力的機器化工廠里,將勞動者固定于按機器構造和運作的要求分成的不同的工種和工序,既可以節省變換工序、工種的時間,又可以提高技能和熟練程度。這種分工,不僅在工、農業生產的各行業里出現,而且在服務業中也普遍實行。

  分工使勞動過程細化和專門化,不僅生產第一線的勞動者有明確的分工,還形成了專門從事經營管理和技術指導的工種,這是工業生產方式重要的環節,也是分工得以施行并同時進行協作的必要條件。

  協作。在有目的、有組織的社會化生產中,多數人在同一生產過程或在相互聯系的若干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就是協作。

  雖然早在原始社會就已出現了協作,如為了捕捉大動物和營造居所而共同努力,而后產品經濟時期建造某種大型工程,如埃及金字塔、中國的長城和運河等,以及較大規模的手工工場中都出現過協作,但協作作為一種普遍的勞動方式,還是在工業生產方式中形成,并成為生產財富、創造價值的必要環節。工業生產方式中的協作,是與其分工相統一的,是分工的總體形式。

  協作是工業生產方式的特征之一,它體現于生產商品的勞動和服務勞動。協作以勞動者素質技能和社會地位的提高為根據,以機器的發明和更新為條件,使勞動的個體性統一于社會性,在充分發揮勞動社會性的同時,使生產資料發揮更大效用,并相比個體勞動極大地節約勞動力。協作在充分發揮個人勞動力的同時,能創造一種可稱做“集體力”的生產力,協作勞動在相同時間共同完成一個聯合操作所發揮出來的總體勞動力,遠高于同樣數量單個勞動者勞動力的機械總和,甚至會有質的差別,能夠進行并完成單個勞動者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與同樣數量的單個人工作日的總和相比,協作的結合工作日可以生產更多產品、提供更多服務,因此可以減少生產同樣產品、提供同樣服務的必要勞動時間。

  協作之所以能夠在同樣工作日生產比單個勞動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在于它提高了勞動的集體力,并擴大了勞動力在空間上的作用范圍;在于相對縮小了生產場所;在于可以在短時間內調動并組織大量勞動力;在于協同勞動激發了個人的競爭心并集中了精力;在于使多人的同種作業具有連續性和多面性;在于因同時進行不同的操作,使分工得以連續并有機地結成一體。

  協作與分工是互為條件并相互促進的,在協作中,分工得以展開和有機結合;分工使協作,特別是大規模的協同勞動得以進行。而協作所創造的集體力和所促成的個人勞動力質量的提高,都是工業生產方式的優勢所在。分工和協作極大地促進了勞動者的技能素質,要求并促進了工藝的精細化和系統化,同時也強化了勞動者的個體性和總體性的統一,為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精神素質,特別是階級意識的形成創造了條件。正是在分工與協作的基礎上,商品經濟得以發展,并形成與之相應的公民社會。

  與采集經濟相對應的社會形式是原始社會,與產品經濟相對應的社會形式是特權專制社會,它包括三個階段:奴隸制、封建領主制和集權官僚制。公民社會是對特權專制社會的否定。在特權專制社會形式中,政治權利掌握在少數統治者(奴隸主、領主、皇帝和官僚)手里,廣大民眾不具有人身權或不具有充分的人身權,更沒有公民權和民主權,沒有言論和行為的自由。專制統治以龐大、嚴密、系統的國家機器將民眾分別孤立,使之不能形成社會勢力,只容許他們在固定的生產單位勞動,安分守己,在嚴格的封閉狀態中進行簡單再生產,專制統治也由此延續。

  對特權專制統治的否定,是以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依據的,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公民社會作為取代特權專制統治的社會形態,首先在歐洲出現,在力圖建立并鞏固集權專制的國王所實行的重商主義政策作用下,商人和手工業者所聚集的城市,成了經濟中心和主要財政來源,他們在國王的支持下,爭取到“市民”的相對獨立的權利,即不受所處封地內領主統治,直接以國王臣民的身份組成城市的政府。國王頒布了各城市的“憲章”,并以法律規定了“市民權”。廢除了在封建領主制下農奴與領主簽訂的契約,并不斷吸收逃脫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加入城市。市民以市民權、所有權等為依據,并以選舉方式產生城市的管理機構,相對獨立地行使司法、稅收、鑄幣、市場管理等權利。由此而形成了一個特定的“市民社會”。

  “市民社會”是公民社會的初級階段,它一直延續到資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建立資本主義制度之后的一段時間,大體到20世紀初、中期才結束。“市民社會”中市民的身份和權利,是以財產所有量和男性為標準的,只有達到或超過所限量財產所有權的男人才是市民,也才擁有市民權及其派生的政治權利。這將占人口大多數的工人和農民排斥于市民之外,他們沒有市民權,也沒有政治權利。以產業工人階級為主的爭取民主的斗爭,逐步演進為社會主義運動,并組織了政黨和工會等各種團體,形成了強大的變革勢力。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斗爭,迫使資產階級讓步,廢除了以財產所有權和性別限制政治權利的法律,市民擴展為男女公民,市民社會轉化為公民社會。

  爭得公民權和政治權利的勞動者,繼續進行斗爭,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勢力的壯大,必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由此公民社會進入其高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以商品經濟的高級階段為經濟基礎,是商品經濟高級階段的社會形式。社會主義社會中全體男女公民都有平等的公民權和政治權利。

  公民社會的原則,主要包括:一、確立并保證每個人的人身權和自由;二、廢除因血緣、性別、財產所有量、受教育程度等造成的社會地位差異,規定并實現每個成年人平等的公民權;三、公民在公共事務方面的權利與義務是平等的;四、公民權派生并集合為公共權利,并以民主方式產生和監督行使公共權利機構負責人;五、公民權的核心是民主權,民主權的基本權能派生并形成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以及結社權、言論自由權、監督權、批評建議權等,這些權利都是針對公共權利和公共事務的,由這些權利的充分行使保證公共權利為公民所掌握,公共事務和公共設施為公民服務。

  公民社會的原則,與商品經濟是統一的,是保證商品經濟運行和發展的,也只有在商品經濟和工業文明的發展中,公民社會的原則才能不斷充實。

  勞動者作為文明的主體,是工業文明、商品經濟和公民社會形成和發展的根本,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卻未能成為社會的主體和主導,只能在資本所有者的支配下進行勞作。勞動者的自由發展受資本增殖的限制,不僅要忍受各種屈辱,更束縛了其素質技能的提高。資本統治產生于工業文明,存在于公民社會,但它是與工業文明的發展相背離的,是違背公民社會基本原則的。發生于2008年的“金融海嘯”、“金融地震”集中表現了這一點。以營利為目的的資本演化至金融資本階段,充分地暴露了其本質及其對工業文明的破壞,展示了它與公民社會基本原則的沖突。

  正是作為工業文明主體的勞動者承擔起了否定資本統治,發展工業文明和公民社會的歷史責任。他們的利益意志集中體現為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是資本所有者統治對象的勞動者的主義,是與資本主義對立并以否定資本主義為目的的理論、運動和制度。與資本主義一樣,社會主義也是植根于社會矛盾,并有現實的階級基礎和社會根據;與資本主義一樣,社會主義也是人本質和人性的體現。資本主義是不勞動的資產階級的主義,其根據是以對生產資料的掌控來操縱勞動者的命運,因而是人性中動物一般性的野蠻成分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則是勞動者的主義,其根據是勞動力所有權爭取自主聯合與自由發展,是克服人性中動物一般性野蠻成分,促進人性升華的集中體現。

  也正因此,社會主義要有自己的哲學觀念,要在這個哲學觀念上建立系統的理論體系。

  對工業文明和公民社會勞動者利益意識的集中概括,是從一般意義上對社會主義的規定,也即不論國度,不論處于工業文明和公民社會哪個時期,甚至不論處在哪個階層的勞動者總體利益意志的規定。也正因此,社會主義要有自己的哲學觀念,并由此而形成自己的一般性理論體系。在這個大前提下,不同國度、時期、階層的社會主義者根據其特殊條件,可以提出具有特殊性的綱領和策略。


  [①] 對此,我在《勞動社會主義》(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年)中作過分析,請參見。
  [②] 《論語·子路》。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shijian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歐洲金靴|教育之亂,禍起蕭墻
  2. 日本女優橫宮七海自殺身亡——畸形的社會還要逼死多少人?
  3. 司馬南:公開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4. 以前那么“窮”,為什么大家還懷念從前?
  5.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6. 星話大白|越南
  7. 《鄧選》學習 (十)
  8. 對菲律賓斗爭的關鍵是,讓它的挑釁得不償失
  9. 影評:電影《熔爐》看資本主義特權
  10.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6. 這是一股妖風
  7.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8.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鮮領導落淚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